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井冈山》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寅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井冈山》教学设计《井冈山》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寅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美丽、雄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革命历史的景仰,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井冈山特有的美。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从重点句段入手,理解“井冈山,英雄的山,美丽的山。”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谈论法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奇峰绵亘,谷壑幽深,飞瀑流泉,满山苍翠,素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之称。那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闻名中外的黄洋界、茅坪八角楼无不令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怪不得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时挥毫写下了“天下第

一山”的题词。

1927年10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以“革命摇篮”的称号享誉海内外。

同学们,井冈山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7课,走进那英雄的山、美丽的山——井冈山!

1、播放录音,边听边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进行描写的?也就是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用笔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2、汇报交流

①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听了录音朗读,也画了不少四字词语,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

②、读词语的时候也要带着感情去读,我们既要用眼睛看着词语,还要用眼睛看着词语后面隐藏的画面,来,我们再读一读,把你想像的画面带进去读。

③、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美丽的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段落中能够感受井冈山的美丽?你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座英雄的山?

2、交流:

你认为哪几个段落写了井冈山的美丽?

学习第一段:齐读。

你从哪句话感受到了井冈山的美?

这里把井冈山比作了仙境,的确很美!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

学习第三段:

3、作者初到井冈山,就被如同仙境一样的井冈山给迷住了,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就来到了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在黄洋界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美景?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这里写了井冈山的什么美?

从哪些词体会到山的美?

巍峨是指山高大雄伟,峰峦峻拔是把山峰山峦挺拔,作者还引用了的诗句,更加突出了黄洋界的险要。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井冈山的云海?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你看那井冈山云雾弥蒙,茫茫云海,如-----又如---------,山峰从云海中探出头来,像------。

学习第四段:

4、第三自然段写了井冈山的雄奇与险峻美,,写了云海的弥蒙与浩大美,那第四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地方美呢?

5、这段又写了什么美?

这一段中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翠绿的叶,血红的花,还有那银白色的小溪在弯弯曲曲向前流淌,那将是一幅怎样迷人的画面呀!其他同学静静地

听,想像着美丽的画卷。

6、全班齐读3、4自然段。

学习第五段:

7、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感受到了井冈山的美,那么哪段让你产生了崇敬之情,让你觉得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

8、请同学们默读第五段,用横线画出作者在黄洋界哨口看到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联想。

9、作者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交流汇报。

10、看到了炮台就把我们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看到了当年军民团结、打败敌人的情景;望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就不由得想起那英雄的杀敌壮烈牺牲的革命英雄;看到了那棵黄槲树,仿佛看到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挑粮上山的情景,听见了伟大领袖那浓浓的湖南乡音……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井冈山上,所以作者说这是一座英雄的山!

11、你还知道哪些发生在井冈山上的感人革命故事?

12、观看视频,升华情感。

这一段光辉的历史离同学们已经很久远了,也许同学们很难体会到革命英雄人物那高尚品质,军民团结齐心协力打败敌人的那感人的场景,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并认真观看视频,相信你对井冈山,这块神圣的土地会有更深的了解!

13、你从那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十送红军,军民连心。当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

今天,我们学习了《井冈山》这篇课文,不仅要把井冈山的美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还要把井冈山的英雄人民记在我们的心里,更要把井冈山的精神发扬光大!

让我们再一次注视着井冈山,自豪地赞叹:井冈山,英雄的山,美丽的山!

让我们再一次凝望着井冈山,深情地呼喊:井冈山,英雄的山,美丽的山!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育资料】颐和园》教学设计之四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9.5 井冈山斗争 教案

第九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井冈山斗争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等史事。 2. 知道毛泽东等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 3. 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二、情境导入 出示材料,讲述:1965年5月,毛泽东重回井冈山,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前,在井冈山发生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从秋收起义开始讲起。 三、讲解新知 (一)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 讲述:为了总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决定下一步的路线和政策,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会议提出:“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八七会议之后,中共在一年多时间里接连组织发动了大大小小近100余次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领导的广州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的湘赣西起义等,这些起义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但由于敌强我弱,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提问:夺取城市的起义目标未能实现,革命朝什么方向发展? 出示材料,讲述:在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中,部队损失惨重。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有力量就打堡垒,打大城市。打堡垒时打得开,有饭吃,我么就打;打不开,又没有饭吃,我们就向后转,把队伍分散开,来一个‘聋子放爆竹——散了’”。他决定把队伍带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条件好的农村地区。这是一支《秋收暴动歌》:“跟着领袖毛委员,走上雄伟的井冈山。革命要有立足点,地是根来枪是胆。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且等烈火冲天起,一轮红日出东方。”从歌词内容来看,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的立足点,在那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 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重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重音》教案设计 设计者: 学校: 日期: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重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确定重音的依据。 2.理解朗读中重音的应用。 3.掌握常见重音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 1、在文中朗读时重音的灵活运用。 2、重音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重音。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讲述定义:文章中对表现容、情节和表达思想情感有突出作用的音节叫重音,对表现容、情节和表达思想情感起突出作用的句子叫重点句,为突出重点句的朗读叫做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也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在朗读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 作用:情调和区别语义。 二、讲练结合

(一)、重音的种类: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类。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语法重音要服从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 所谓语法重音,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所确定的重音。 (2)主语重音: 谁来放哨呢?(《一只小雁》) (3)谓语重音: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雷雨》)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4)定语重音: 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 雪白雪白的棉花。(《棉花姑娘》) 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小鸟的天堂》 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海燕》 (5)状语重音: 它扎煞着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麻雀》)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春》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春》)(6)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要稍重些: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落花生》

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父亲的爱》(7)列举事物时并列的词语要稍重些。 正像黄瓜、大豆和豌豆一样,西红柿是一种蔓生的果实。 《落花生》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 (8)比喻句中的喻体要稍重些: 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9)人名、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轻声音节前面的字音要重些。 巴金、华盛顿、认得、什么 (二)逻辑重音 所谓逻辑重音,又叫做强调重音,还叫做感情重音。逻辑重音不象语法重音那样大体上有规律可循,它是根据一定语言环境需要而临时确定的重音。有时候,甚至是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感情支配下,就有不同的重音的处理方法。 [例一]他喜欢打篮球 (谁喜欢打篮球?)他喜欢打篮球! (他喜不喜欢打篮球?)他喜欢打篮球! (他喜欢打篮球还是看篮球?)他喜欢打篮球。

【教学设计】《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川教)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本课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中的三件大事。 这三个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失败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图片、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困难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如何面对挫折心理的教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教学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后,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和血腥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他们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一个新的革命时期开始了。 二、进入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背景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起义?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面对反革命的暴力,必须以革命的暴力加以反对才能挽救中国革命,因此发动南昌起义有其必要性.而从南昌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来看,中共明显占了很大的优势,这也为在南昌发动起义提供了可能,机不可失。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教案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3课P72-76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知道八七会议的内容和秋收起义的情况,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并进一步认识井冈山道路的伟大战略意义。 通过对南昌起义背景的学习,培养用联系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分析,学会从国情出发、运用实事求是的理论去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 通过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学习,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困难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如何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学习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讲到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形势进入低潮。中国革命的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的问题。今天呢,就让我们进入第13课的学习,去看看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哪里。(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授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认为面对反革命的暴力,就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来应对,同时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南昌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一)南昌起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教师讲述并布置学习任务: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片段,一起来了解南昌起义的过程。请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结合知识表格,归纳南昌起义的相关内容。(课件展示知识表格,播放《南昌起义》视频片段。)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归纳相关知识要。 教师总结并讲解地图: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全歼城内三千余敌军,占领了南昌城。同学们看到教材75页的地图,起义第二天,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汪精卫就调集重兵攻打南昌,敌强我弱,起义军被迫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革命军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人广东海陆丰继续战斗。 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军虽然在之后被迫转移,没有实现其军事目标,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什么新时期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的大字部分,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2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3

秋夜教案

《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观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 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 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 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或谁的不 好在哪里,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 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 也喜欢上它吗?b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 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 a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 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 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教案设计: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优质的教案能事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 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 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 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 在霞光的照耀下, 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 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 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 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 变化快, 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 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井冈翠竹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井冈翠 竹》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井冈翠竹》教案教学设计 5井冈翠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

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3.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三、教师将汇总好的问题依次交给学生讨论,并允许学生结合课上实际提问: 1.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2.借助读中提示导读全文,具体领会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及如何托物抒情。 ①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找出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因为井冈山的竹子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井冈翠竹的教学设计

井冈翠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 效果。 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 (2)介绍作者:袁鹰。 (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学生认读并组词。 (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三篇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 (2)介绍作者:袁鹰。

(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学生认读并组词。 (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精品)

六年级语文下册《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读课题齐,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山吗?见过井冈山竹子吗?今天,我们又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自由交谈)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轻松谈话,疏理课文层次 1、说说井冈翠竹的样子和作用。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读读。相机指导认识理解“郁郁苍苍、亭亭玉立、帐篷、梭镖、白匪、、稠密、硝盐、殷切、迢迢” 3、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交流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竹之外形和竹之功能) 三、再读课文,领略翠竹秀美外形。 师述:井冈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一句总领全文,一幅优美的画卷接着展开了。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在作者的眼里,五百里林海,最难忘的却是毛竹。来,一起来欣赏一下井冈山的毛竹。课件播放井冈山竹海的远景和近景。(师用课文 第二自然段的语言来描述。) 2、说说看,欣赏了这么多的毛竹,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描述你眼中的毛竹吗? 汇报并朗读, 3、交流体会。伺机板书:亭亭玉立挺拔修长、青翠 过渡:就这一眼,翠竹就在你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作者亲自去井冈山采访,井冈山的翠竹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再次亲近井冈山的毛竹。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井冈山翠竹的呢? 生读课文并交流。 5、哦!外貌,看来你喜欢上了毛竹,把它当做人来写了。想想用在毛竹身上哪个词更合适?(师板书:外形) 生接着汇报:作者还写了井冈山翠竹的作用。 师板书:作用。 6、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作者写了井冈山翠竹的作用时分别写了在哪些时期的作用?(战争年代、建设时期) 你真了不起,初读就读出了井冈山翠竹身上表现的精神,相信经过深入学习,你的体会会更深刻。经大家这样一说,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了,来,对着板书,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 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 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 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 (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吴水涛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新洲区邾城街第二小学吴水涛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读课题齐,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山吗?见过井冈山竹子吗?今天,我们又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自由交谈)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轻松谈话,疏理课文层次 1、说说井冈翠竹的样子和作用。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读读。相机指导认识理解“郁郁苍苍、亭亭玉立、帐篷、梭镖、白匪、、稠密、硝盐、殷切、迢迢” 3、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交流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竹之外形和竹之功能) 三、再读课文,领略翠竹秀美外形。 师述:井冈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一句总领全文,一幅优美的画卷接着展开了。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在作者的眼里,五百里林海,最难忘的却是毛竹。来,一起来欣赏一下井冈山的毛竹。课件播放井冈山竹海的远景和近景。(师用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