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莲曲》

《采莲曲》

《采莲曲》
《采莲曲》

《采莲曲》

朱湘

【自学指导】

.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3.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蕴涵的情感。

【正音正字】

菡萏hàndàn 婆娑pósuō飔sī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这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语句,多么逼真的描写,多么丰富的想象。人们常喜欢把人比作荷花,诗人却把荷花比作人,究竟是荷花比人艳,还是人比荷花美?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静呀不染尘埃……”这正是对莲的传神入画的工笔描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于莲的赞誉不胜枚举,但在,除了周敦颐

的《爱莲说》之外,还有比朱湘的更优美更形象的吗?如果说《爱莲说》是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的正面刻画,那么则是对莲楚楚动人、圣洁无私的侧面烘托。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诗人用含蓄细腻的笔触,将采莲女萌生的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那一波三涌的“呀”又好似撩动心弦的巧手,让人禁不住要向心中的情人坦露心扉,可话到嘴边又觉无法说出口,只有默默地将它埋藏在心中。

暮色将至,当采莲女就要离去时,诗人又写道:“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小船飘逝,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留下几缕时隐时现的歌声,更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此外,整首诗用韵十分讲究,一组诗一个韵脚,增加了诗的节奏感,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同时,诗的行式、句式有形式美,句与句之间除了退两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间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开,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诗给人一种结构美、建筑美。所有这些无疑对构成全诗的韵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欣赏朱湘的,就如同欣赏一首流畅、舒朗的音乐,又恰似欣赏一幅亲切宜人的画卷,让人倍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课文赏析】

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

现实的不容,使朱湘转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莲本身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轻松、洒脱,远离城市的喧嚣。很自然地写了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叶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妖娆”,以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莲女,想到采莲女的劳动,想到采莲女的爱情。妖娆的荷花一般的人与人一般妖娆的荷花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浆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境界。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声——他向往着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

字句的排列也体现着诗人向往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各节间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间夹进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错落和两字一行的夹用,使读者从直观上就领略到恰如少女的眼珠一样纯净无邪,不为世俗污染。而最阴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畅、最疏朗的音韵,更是倍添风致。

【思维训练】

.分别概括五节的内容。

①摇舟进荷池

②溪间采荷花

③溪头采莲藕

④溪中采莲蓬

⑤摇舟回家去

2.第一节,诗人把什么比作“杨柳”?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采莲女。

采莲女摇船的婀娜姿态与杨柳随风飘荡的动作很相似。

3.“羞涩呀水底深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

既写出莲藕的可爱,又是采莲女纯美的写照,以莲衬人。

4.每一节的最后都有“歌声”,这样反复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采莲女喜悦的心情,每一节的歌声与景物交融,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5.从本诗,你看到哪些美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什么?

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

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

嗅到了:花香和衣香;

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6.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

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

采莲女

7.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

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8.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9.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这首创造了一种什么意境?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伴着歌声,穿越碧绿的莲叶,美丽的女子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这就是朱湘创造的意境。

创造的意境,只是朱湘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格调欢快,恬然。所以说,是诗人向往平和宁静生活、逃避冷酷人生的真情流露,是诗人“芳香的梦”的温暖归宿。当时,时代正呼喊“剽悍,热烈”,“狂飙突进”,然而朱湘却表现出“忧郁、病弱、颓废”的倾向。明显地,欢乐不足,感伤有余。

【课外作业】

.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西部畅想》。

【教学后记】

何大坚--朱湘《采莲曲》的思想情感价值分析

朱湘《采莲曲》的思想情感价值分析 附:采莲曲 小船呀轻摇,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涧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折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颸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摘自《朱湘精品集》

一、写作背景与诗歌大意 现代诗坛短短三十年,却如一束奇葩,美丽地绽放着,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眼球。如果说诗是人的灵魂,那么现代诗中的新月诗派首屈一指。优美舒缓的句式,清新淡雅的意境,琅琅上口的韵律,勾画的不仅仅是纯洁毫无杂质的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新月派是现代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其间的代表徐志摩和闻一多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还有一位同他们一起为新月派诗歌注入活力的诗人,他虽来去匆匆,但诗的灵魂永驻诗坛,他爱诗如爱命的气魄无人能及,凝结着他的心血的诗同样触动着我们的情感,我们追忆他—朱湘。朱湘的寿命是短暂的,而他的诗歌的生命却是永恒的。在他短短的二十九年的生命旅程中,有十年的写诗历程,并且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写诗,追求艺术的完美。虽然朱湘的诗曾一度受冷落,但金子总要发光,朱湘的诗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垂青。正如诗人的挚友罗念生所说的那样:“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 春末夏初的采莲时节,是水乡的农家少女忙碌的日子;是热闹欢愉的时光、也是孕育爱情的季节。自古至今,诗人们描写南方特有的采莲盛况之情韵的佳作可谓不少。我国2 0年代诗坛上,有一位名震一时的青年诗人朱湘,他写下的《采莲曲》虽然表现的还是同一主题,却以清丽脱俗,含蓄自然的艺术风姿而别具一格。《采莲曲》是朱湘的得意之作,这首诗无论在形象、风格、形式、技巧上都可以作为朱湘诗歌的代表作。 朱湘《采莲曲》,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这首诗承受古词曲韵律的灵魂,带一点奢华的趣味,将东方式的富丽色彩与清缓的音乐熔铸其间,将优美的情思与悦耳的音节水乳交融地结合,极自然地勾勒出采莲人日暮归来直至月华初上,歌声仍在夜气中缥缈的图画。采莲时的风物景致不断地涌现,采莲人夷犹的情感也随之不断地泄露。 二、诗意详解 穆木天曾说过,“用有限的律动的字句启示出无限的世界是诗的本能,诗不是化学H2+02 H20那样的明白的。诗越不明白越好”。想读懂一首新诗真是很难;想评一首新诗更难;想把这首诗评好,评出自己的特色来,那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以下都是笔者姑妄言之。朱湘用新诗的体式来写这样一个充蕴着古典气息的场面,确实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朱湘不但进行了这种创造,而且成功而有特色。下面将浅谈这些特色,不确之处,望各位赐教。 我们不妨用拟美术片脚本的方式导入场景: 时间:采莲季节的某个黄昏日暮。 地点:绿水芙蓉之间,有船也有风。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白居易《采莲曲》全诗翻译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掉落水中 【注释】 ①菱叶萦波荷风: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荷-指荷叶。下句写花。 ②搔头:的别名。 【赏】 《采莲曲》,乐府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描写采莲生活的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白居易、王昌龄、戎、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菱叶萦波荷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湖北大学

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作者:文学院编辑:admin 稿件来源:文学院科研办发布时间:2014-03-24 点击率:596 一、博士生导师 何新文宋克夫朱伟明郭康松刘川鄂石锓 梁艳萍周新民廖声武(兼)张震英(兼) 二、硕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文学 何新文宋克夫朱伟明童向飞王星韩晓邹福清何海燕彭安湘薛梅(兼)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川鄂周新民袁苏宁刘继林熊显长(兼) 文艺学 蔚蓝聂运伟梁艳萍丁利荣黄晓华 汉语言文字学 石锓韩小荆黄斌金克中周赛华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袁彩云曾祥喜吴宝安李霞邱庆山 中国古典文献学 郭康松杜朝晖温显贵林久贵张志云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潘纪平 学科语文(专业硕士) 潘纪平聂运伟郭康松刘川鄂丁利荣刘继林童向飞邹福清彭公亮(兼)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石锓郭康松刘川鄂袁彩云曾祥喜黄斌周赛华金克中陈玲珍 李霞吴宝安韩小荆 2014年3月 现任领导及分工 作者:文学院编辑:佚名稿件来源:文学院发布时间:2014-03-24 点击率:795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 《奔月》《秋夜》《影的告别》 郁达夫:《沉沦》《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 郭沫若:《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有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 《为要寻一颗明星》《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闻一多:《死水》《一句话》《色彩》 朱湘:《采莲曲》 戴望舒:《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 卞之琳:《断章》《无题》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 施蛰存:《梅雨之夕》《春阳》《石秀》《鸠摩罗什》 刘呐鸥:《风景》《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礼仪与卫生》 穆时英:《夜总会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废名:《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 沈从文:《萧萧》《丈夫》《龙朱》《柏子》《边城》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 老舍:《骆驼祥子》《茶馆》 张爱玲:《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背诗《绝句》、《山行》。 2、孩子们,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它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春歌,它画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它藏在我们课本的一首首古诗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去感受呢。 3、教师导入古诗,板书诗题,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3、齐读诗题。现在就让咱们随着诗人王昌龄一起去感受一下荷塘的美景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3、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4、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

(一)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二)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品读“乱入池中看不见。” (四)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引读全诗。 四、诵读古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江南》,合着音乐唱《江南》。 六、作业 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景美 乱入池中看不见,人美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采莲曲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阅读训练】:一、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二、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3.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二、 1.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3.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三、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现代诗二首》创新教学设计完美版

《现代诗二首》创新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scl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和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通过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体会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 难点:感悟诗中意象美,领会诗中哲理。 教学方法:分组诵读、讨论、竞赛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曾占据重要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有记载的诗人,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 在诵读欣赏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从中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征。今天我们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现代诗,从而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征。 教师简要讲解现代诗的特点: 1.借具体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 2.注重节奏和韵律; 3.形式自由灵活。 二、学习《少年歌》 1.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你们是最青春年少的一代人。你们活泼、你们清纯,你们有勃勃的生机,你们有灿烂的前程。现代诗人朱湘在他的诗歌中尽情地抒发了对少年的热爱,鼓励少年能够“翻一阕新声”“搀起手”“入灿烂的前程”。2.简介诗人朱湘 字子沅,安徽太湖人。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编印《新文》杂志,

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晨报》副刊《诗镌》,提倡格律新诗。 著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诗作多以欢快笔调描摹自然风光,格调清新幽婉。其中《采莲曲》是他的得意之作。这首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形式完美,章法整齐,韵律和谐,体现了新诗格律化的特点。 朱湘是一位因生活艰涩而性情怪癖的人,但他的诗歌却“安详”、“细腻”。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仿读 整体感知全诗所洋溢的欢快的情调。 4.学生齐读,再次感知全诗的情调,并能以一个少年的身份去分享。 5.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诗歌的内容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诗中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和山羊、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比喻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 ②“泾浊渭清”什么意思? ③这一节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 ④第四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什么?“我们要翻一阕新声”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 全诗分四节。前两节借助两个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意象表现了少年的活泼与清纯。 第一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少年比做“小羊”,表现少年的活泼可爱。末句点明段旨。 第二节把少年比做“山泉”,表现少年的纯洁。诗人运用“泾浊渭清”的典故,说明我们青少年要做纯洁的人。(“泾浊渭清”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末句点明段旨。 第三节直抒胸臆,表现青少年的勃勃生机。他们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一段表达了青少年与“一切衰朽的东西”斗争到底的精神。 第四节点明主旨,形象说明要团结广大青少年一起奋斗,奔向灿烂的前程。“我们要翻一阕新声”语带双关,蕴含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6、讨论归纳本诗使用的一些艺术手法 两个意象:小羊和山泉;一处用典:《诗经》中的“泾浊渭清”;一处双关:“我

古诗采莲曲·玉溆花争发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玉溆花争发翻译赏析 《采莲曲·玉溆花争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国辅。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鉴赏】《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

态。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是怎样的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是什么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赏析是怎样的呢?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4]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采莲曲》教案 沪教版

《采莲曲》 【自学指导】 1.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3.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蕴涵的情感。 【正音正字】 菡萏hàn dàn婆娑pósuō飔sī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这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语句,多么逼真的描写,多么丰富的想象。人们常喜欢把人比作荷花,诗人却把荷花比作人,究竟是荷花比人艳,还是人比荷花美?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静呀不染尘埃……”这正是对莲的传神入画的工笔描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于莲的赞誉不胜枚举,但在,除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外,还有比朱湘的《采莲曲》更优美更形象的吗?如果说《爱莲说》是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的正面刻画,那么《采莲曲》则是对莲楚楚动人、圣洁无私的侧面烘托。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诗人用含蓄细腻的笔触,将采莲女萌生的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那一波三涌的“呀”又好似撩动心弦的巧手,让人禁不住要向心中的情人坦露心扉,可话到嘴边又觉无法说出口,只有默默地将它埋藏在心中。 暮色将至,当采莲女就要离去时,诗人又写道:“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小船飘逝,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留下几缕时隐时现的歌声,更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此外,整首诗用韵十分讲究,一组诗一个韵脚,增加了诗的节奏感,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同时,诗的行式、句式有形式美,句与句之间除了退两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间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开,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诗给人一种结构美、建筑美。所有这些无疑对构成全诗的韵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欣赏朱湘的《采莲曲》,就如同欣赏一首流畅、舒朗的音乐,又恰似欣赏一幅亲切宜人

朱湘《采莲曲》诗刊评论

采莲曲(现代)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 风生,

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朱湘简介: 朱湘(1904~1933),祖籍湖北,安徽太湖人。一九二O年人北京清华学校,参加清华社文学活动,一九二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七年九月赴美留学,先后在劳伦斯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一九二九年回国,任安徽大学外文系主任,一九三二年夏去职后,辗转飘泊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十分穷困潦倒。着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及散文、论著等多种。 《采莲曲》导读 【王泽龙荐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首诗借鉴了民歌的写法,采用吟唱咏叹的调子,描写青春少女荡舟采莲,芳心荡漾的情景。作者把采莲的场景描写与采莲少女的微妙心理活动结合,情景相生相融。这是一首采莲艳曲,作者表现得细腻生动,婉转含蓄,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朱湘主张新诗是可以朗读的,音节是构成新诗音韵和谐的重要因素。诗歌采用了整齐变化,错落有致的格式。诗歌每一节的行数统一,诗行的字数音节数统一:每节的音节数是2、3、2、3、1、1、3、1、1、3。每节用韵的格式也一致:一、二、四句用一个韵,五、六、七句同一个韵,八、九、十句换另一个韵。错落变化,匀称和谐,是一首典型的新体格律诗。 教学侧重点:新体格律诗的音节特征。 适用年级:高一 【陈超荐语】(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这首诗的佳胜之处是在其声韵上。现代诗与古体诗对声韵的理解有所不同。后者的音乐性是被预先规定的,而现代诗的音乐性是诗人个人“发明”出来的。格雷夫斯的观点明确而有趣,“诗是一种极敏感”的物质,让它们自己成型比把它们装进预设的形式效果更佳。”《采莲曲》从节奏、韵律乃至建行上,都“摹拟”了采莲时船的波动,人心灵的轻逸,乃至湖风的嬉戏。声音成为“意义”的一种,意义也成为“声音”的一种。是为音义协调也。此诗的教学重点似乎是在如何理解现代诗的节奏上。也可与穆旦《赞美》比较,后者节奏的滞缓、压抑、坚韧,也对应着穆旦的表达的心境——虽然它无须压韵。 适用年级:初一 【毛翰荐语】(华侨大学中文系教授) 典型的南国少女,典型的江南景色,笼罩在一片静谧、悠远、雅洁的古典情调中,人生美与风物美相得益彰,接受着一位天涯诗客梦呓般的礼赞。从开头一节写莲舟荡起微波夕照出发,到结尾一节写莲舟浴着月色花香归来,尽管多了牵牛织女明丽的映衬,莲歌里萦回的也始终是一种

采莲曲

古诗词赏析(三) 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唐代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⑦始觉:才知道。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hè),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古诗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翻译赏析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籍。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的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和采莲女的生活情态。张籍的《采莲曲》正是这样一首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诗篇。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

波。”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刘方平《采莲曲》

刘方平《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

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

朱湘《采莲曲》赏析

朱湘《采莲曲》赏析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一、虚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越于碧绿的莲叶之间,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 这是朱湘《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这一年朱湘21岁,刚好完婚。虽说两年前(1923年)发生了被清华开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毕竟人生正当得意处,今不高歌几高歌? 其实,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实并不如此。这时的朱湘,其现实生活绝没有《采莲曲》中的盎然诗情。新婚并没有给朱湘带来燕尔,相反,带来的只是更加剧烈的震动。这一年朱湘与曾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刘霓君(刘彩云。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刘父母双亡,一直随兄生活。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双亡,寄于大兄篱下。 婚礼是由在南京供职的身份显贵、高朋满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朱湘,本来就不乐意依旧式婚仪行礼,但固执专横的大兄却偏要按旧有的程式行跪拜礼。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于是

古诗张静婉采莲曲翻译赏析

古诗张静婉采莲曲翻译赏析 《张静婉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边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粼粼。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芒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前言】《张静婉采莲曲》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美景,表面上看是一首宫体诗,实质上内涵极其深刻。全诗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羊侃的舞伎张静婉天生丽质的描绘以及对张 静婉进入豪门后生活经历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和对不平社会的控诉。【注释】⑴羊侃(ǎn):南北朝时期人,据《梁书》记载,羊侃为人豪奢,善音律,姬妾众多,其中有一人叫张静婉,容貌绝世,腰围一尺六寸,身轻如燕,时人皆认为她能在掌中起舞。羊侃为其作《采莲曲》与《桌歌曲》,传于后世,却失去了原作本意。⑵俟(ì):等待。采诗: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温庭筠重作此诗以待政府所派的采诗者收去。⑶兰膏:古代一种含有兰香的润发油膏。红玉春:指美人肌肤如玉般红润、如春般鲜嫩。⑷燕钗:燕形发钗。拖颈:斜歪在颈边。抛:散开。盘云:一种发髻。此

二句写一位美人睡醒发乱钗斜的样子。⑸城边:一作“城西”。娇:一作“桥”。⑹麒麟公子、朝天客:均指作客羊侃家中观舞的贵客。⑺珂(ē)马:珂为装饰马勒(笼头)用的洁白似玉的美石。珂:一作“佩”。珰珰:一作“堂堂”,一作“当当”,亦作“珰珰”,象声词,玉石互相碰撞的声音。陌:街道。⑻鲛绡(i āxiā):南海所产的鲛绡纱,又名龙纱,价值百余金,入水不湿。绡:一作“鮹”。破春碧:把鲛绡裁剪成碧绿色的舞衣。⑼抱月:环绕如月的身材。飘烟:飘动如烟的腰肢。⑽麝脐(hèqí):麝香由麝的脐部分泌出来,故称。龙髓:一作“龙脑”,即龙涎香,为抹香鲸分泌物。娇娆:一作“娇饶”,柔媚。此二句写张静婉腰细身轻、体态柔媚,身上还散发着类似麝香、龙涎香的香气。⑾秋罗:泛指轻薄的罗衣。拂水:一作“拂衣”。此句写张静婉采莲时罗衣拂过水面,使水面泛起波光涟漪。⑿露重花多香不销:此句写水面花香之盛。⒀鸂鶒(xīchì):水鸟,似鸳鸯而比鸳鸯略大,多紫色,喜雌雄并游。交交:一作“胶胶”,象声词,鸂鶒鸣叫声。⒁绿芒如粟(ù):莲的果实初生时外壳上状如粟米的绿刺。绿芒:一作“绿萍”;如粟:一作“金粟”。⒂粉痕零落愁红浅:此句写莲花经风雨摧打后颜色变浅,犹如美人被风雨洗掉了脂粉,更如美人含愁脉脉怅惘之态。⒃丝:喻指情丝。⒄藕:谐音“偶”,喻指情侣。莲:谐音“怜”。此二句写藕根、莲子虽经风雨摧打,但彼此依旧相亲相爱、不离不弃,这里喻指情侣。⒅未缺:一作“易缺”。⒆“郎心”二句:写郎心正似十五、十六日的月亮,圆满

《采莲曲二首》王昌龄.拼音版

采c ǎi 莲li án 曲q ǔ二èr 首sh ǒu 【唐t án ɡ 】王昌龄 吴w ú姬j ī越yu è艳y àn 楚ch ǔ王w án ɡ妃f ēi ,争zh ēn ɡ弄n òn ɡ莲li án 舟zh ōu 水shu ǐ湿sh ī衣y ī 。 来l ái 时sh í浦p ǔ口k ǒu 花hu ā迎y ín ɡ入r ù,采c ǎi 罢b à江ji ān ɡ头t óu 月yu è送s òn ɡ归ɡu ī 。 荷h é叶y è罗lu ó裙q ún 一y ì色s è裁c ái ,芙f ú蓉r ón ɡ向xi àn ɡ脸li ǎn 两li ǎn ɡ边bi ān 开k āi 。乱 lu àn 入r ù池ch í中zh ōn ɡ看k àn 不b ú见ji àn ,闻w én 歌ɡē始sh ǐ觉ju é有y ǒu 人r én 来l ái 。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 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

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白话译文】 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采莲曲》教案 沪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采莲曲》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诗歌独特的形式之美与音乐之美。 2、体会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说明: 采莲曲最早见于汉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新月派诗人朱湘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形式结构之美,《采莲曲》是其代表作,他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因而这里既有强烈鲜明的音乐美,也有优美舒缓的场景意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美好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对人生的全面追求。读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鉴于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学法指导,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比较等方法去感知、理解、体悟这首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把握诗人寄予在诗歌意象中的情感与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2)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诗歌意境美。 2、难点:理解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说明:

诗歌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主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融合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这种方法也叫“美读”。本课旨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全体学生投入文本,直觉感知体会诗中的情感以及它的艺术特色,再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深入文本,探求诗歌文字、音律背后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唤醒积累 激发兴趣1、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2、“莲”是高洁的象征,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 3、新月派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跃跃欲试踊跃猜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