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

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一:

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

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

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

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

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

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

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赏析二:

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朱自清先生,也是一位影响极大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五四”前后,在进步思潮的推动下,朱自清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后,他更把彩笔伸向了散文领域,进行着艰辛的开拓。他的诗情凝注于笔端,用写诗的功力,努力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在酣畅淋漓的叙事中,有时夹以机智的议论,揭示着哲理,见事见理。他的委婉细腻的抒情,常巧妙地融于绮丽多姿的景物描写之中,做到物我合一,见景见情。他在

民族散文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刻意求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而积极地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当时为读者传诵激赏,而且至今还是为群众欣赏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誉满文苑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朱自清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面对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没有颓唐消沉,而是时时泄愤懑于诗文。虽然絮絮低吟不同于震撼人心的呐喊,可同样是战斗,同样是历史的一个回声。

《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曲折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

这篇散文选进现行教材时作了删节。现有八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本文的文眼。

“颇不宁静”四个字,似乎言犹未尽,一般来说,继续抒发

胸臆才顺理成章,但作者的笔锋却转向了晚上乘凉时的所想、所见、所闻。这样“颇不宁静”的表述,就如同悬念似的抓住了读者的心。

作者先写所想:“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再写所见:“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后写所闻:“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些仿佛与作者的情绪没有联系的白描,却创造了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是为“颇不宁静”的心情着色,也是为描写皓月清光下的荷塘垫笔。

心有隐忧,能向谁去诉说?荷塘或者可以使自己得到片刻解脱。作者受到情绪的压迫、景色的吸引,终于带上门走向荷塘。这一行为是有着心理活动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一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段写荷塘周遭的环境。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这是什么缘故呢?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这一段里对淡淡月光的描述为正面写荷塘定了基调。淡淡月色是景物的色调,淡淡哀愁是内心的情调,交融在一起,不仅使读者踏进了淡淡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而且也踏进了作者那被淡淡哀愁笼罩着的心灵里。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这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它为四、五、六三个重点段作了足够的铺垫。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田田荷叶写起,依次写出荷花,荷香和脉脉流水。符合人物观察景物的顺序。

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这样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

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见。

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怎样“更见风致”呢?由于前边形象描写的具体和逼真,读者完全可以在已获得的内心视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说了。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

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他首先从月色的角度写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写得流动、轻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灵、明彻的特点。“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作者写荷塘上水气氤氲,在月色映照下泛起“薄薄的青雾”。这就准确地抓住了月色和水气揉合在一起的那种特殊的色彩。第二句从景物角度写月色。月光笼在花间、叶上,花叶有如“牛乳中洗过一样”。牛乳并非透明的,那就是说,眼前的花叶给人一种终隔一层,不甚分明的感觉,同时也恰恰表现出作者一时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此景此情,就象“笼着轻纱的梦”一般,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满月而不能朗照,才使荷塘愈加显得虚空、缥缈,唯有这样的境界,作者一腔愁绪,才得暂忘、暂解。因此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梦幻般的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希冀超脱的梦幻般心理的象征。

月光“隔了树照过来”把斑驳的树影映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当然不均匀。淡淡的月色和树影之间有明暗的变化。但明与暗又是溶进溶出,不着痕迹,没有明显的界限,从不均匀的变化之中又透露出某种内在的和谐。这种视觉的感受,怎样使读者体味到呢?作者

用梵婀玲(即小提琴)奏着名曲来比喻,于是这种光与影的和谐便化为耳边悠扬的旋律。

读者可以凭借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

月色的描写,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六段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象一团烟雾”,这是从面上写树的整体形象。独有杨柳的丰姿能让人辨得出,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的结合,也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描写月色。然后,视野扩展开来,写了依稀可见的远山。荷塘有了这样一个写意般的幽深的背景,更衬托出月下荷塘的宁静。接着,树缝里一两点灯光闯进作者的视野。无精打彩的灯被比喻为渴睡人的眼,十分别致。这一比喻可能触发读者对于此灯下人们的种种联想。现实的生活步步逼近了,刚才的美妙的幻觉慢慢在消失。曾是听而不闻的蛙叫、蝉鸣,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心境。作者曾据为己有的别有天地的境界,化为乌有。作者终于发出了“我什么也没有”的恍然若失的慨叹,这就和开头写的“颇不宁静”的心绪照应起来。

以上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触物兴怀,笔笔是景,笔笔是情。画意浓,情更浓。在这宁静的荷塘景色的描绘中,我们时时感受到作者情感波澜的冲腾。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写江南采莲,继而以南朝乐府《西洲曲》的诗句来表现古代江南采莲的幽美情景。这由此及彼,抚今追昔的联想,是作者“颇

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畔没有得到排遣之后的必然去向。抒怀乡之衷情,发怀古之幽思,能否消除心上的郁闷呢?答案是否定的。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江南,在血雨腥风之中,又怎么会有“采莲南塘”的佳境呢?作者不仅不能摆脱世间事,反而更“惦着江南了”。惦记着什么呢?没有讲出,只是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破折号,心事浩茫,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产生“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在哪里呢?在这儿也给我们含蓄地作了解答。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之所以“颇不宁静”,是由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而不是基于考虑个人得失的多愁善感。全篇文章至此感情达到了顶点,在这巧妙的点题之中,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

荷塘漫游也好,怀古思乡也好,幻觉中的自我虽一时能远远地离开现实,关怀时代命运的作者最终仍要回到现实中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至此作了看似平淡,却是情味无穷的收束。说明现实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不应逃避的。带门而出,推门而入,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整。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这篇散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贯串全文。实则是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牵动着步履,步移而景换。读者似乎追随着作者的行踪,实际上是在作者情感的波澜中浮沉。情感的变化起伏,又都是现实的投影。缘情写景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久

而后出,这种情感必尽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朱自清文集(一)·短诗与长诗》)因此,在景物描写中能极尽起伏变化之能事,是情感使然,绝对不仅仅是文字技巧问题。这种以情带笔,使笔墨翻澜,意境跌宕,结构严整,又富有变化的写法,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娓娓谈来,如叙家常,倍觉亲切。其中巧妙的比喻形象,象是一颗颗明星,熠熠照人,使满篇生辉,又不露丝毫雕琢的痕迹,确实是大家手笔。

这篇散文给我们打开了一篇有声有色的画卷。从画卷中隐约可见地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位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综观朱自清曲折艰辛的一生,重读这篇《荷塘月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此。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立真言、写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孙恒星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但在这里不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赏析《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赏析《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使用这种修辞方法,能够启发读者更加广阔长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个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 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 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旳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 字的树。没有月光旳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 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 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 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 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 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 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 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 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 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 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 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 朱自清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画,是“以文字作画”,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范本,甚至被称为“是梦娜丽莎微笑似”的美文。该篇散文文笔优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宛如一幅逼真的山水名画。语言充满音乐美和绘画美,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要成功翻译这篇散文,译者必须要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即“换一种文字作画”。 而幸运的是朱先生的译文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则再现原文内容和形式方面达到了“化境”,既保留了散文的形式,又很好的把握了作者了细腻的感情,从而使译文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钱钟书先生评价译文没有因“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感觉读起来在读原汁原味的写景状物的英语散文。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译文是怎么达到化境效果的。 首先,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想借游览荷塘来排解自己苦闷的心情,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给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下面看一下译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纯深译文: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 now at night, it looks mo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 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 幽僻,寂寞,阴森森,淡淡等词语都营造一种孤寂的气氛,而译文中peaceful and secluded,solitary,grayish veil ,很好传达了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符合整篇文章的基调。 其次,《荷塘月色》的绘画美和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大量叠 音词、平行结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体现出 来。朱先生的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㈠叠词的运用,《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美文,大量叠音词 的使用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该文的一大语特色。比如:曲曲折 折的荷塘,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峭楞楞的黑影。在翻译时 朱先生采取了多种方法翻译这些叠音词,尽量保留了这些叠音词 带给读者的美感。 ⑴头韵法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the leafage,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 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 4、 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111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222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品味作者清新隽永的文风。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3重点难点 1、理清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2、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导入 正值春季,百花盛开,让人陶醉。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啊,春赏桃花、杏花、梨花;秋赏菊,冬赏梅。那么夏天呢?当然是荷花了。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文章或者诗歌。 明确:(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二、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三、整体感知 1.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文章来自: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

荷塘月色说课稿(实用)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文章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学生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我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将设定如下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说教法 教授一篇散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以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朴素、平常、深沉和饱蘸真情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地位。“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作家的名字已经跟他的抒情名篇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序言》)《荷塘月色》正是这样的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同上)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达到了情与景完美的统一,织就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精粹。 作者一开头就这样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正是本文的文眼,主旨所在,整个文章中都渗透着这种情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又发动了“四·一五”广州大屠杀。朱自清曾这样评论道:“近来广州的事变,杀了那么些人,烧了那么些房屋,也许是在恐怖的开始吧!”“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那里走”这个问题,“只要有些余暇,它就来盘据心头,挥也挥不去”。(《那里走》)作者对反动派的暴行极其愤慨,但又对革命抱怀疑态度,看不清革命的前途,表现出极度的彷徨和烦闷。接着作者说夜已深了,孩子们都玩完回家了,“我”自然想起那清雅幽静的荷塘来,“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出门,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走向荷塘。更深月淡,杨柳蓊郁,这可人的景色怎不令人忘乎身外呢?世界是那样的令人窒息,何不在这美景中赢得片刻的逍遥?正如作者所说,“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如果说以上是“我”刚刚进入景色,那么下面所描绘的“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则是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了了这“荷香月色”之中,完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陶醉在这“荷塘月色”中了。对“月下荷塘”作者写到了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塘上的微风、缕缕的清香和叶下脉脉的流水,行文如流水,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如轻风送来清香一样清新舒畅,又像密密的碧叶一样醇酽醉人。对“塘上月色”,作者写到如流水的月光、薄薄的轻雾、淡云中满月、参差斑驳的树影,用轻柔的笔触,皴画出一个朦胧的仙景,“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对于本两段精巧的结构和多姿的笔法等这里不作探讨。) 醉人的美景完全是作者超脱中淡淡的喜悦,然而景转位移,这片刻的逍遥也应付被打破。以下作者的笔锋略一侧转,景与绪便开始了偏移。全面地观察荷塘的全貌,难舍塘中塘上的梦景,却也感到了身居景外;塘外的“远山”和“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上心头,“蝉声”与“蛙声”也就难引起人丝毫的兴致,只感到缠人的烦闹又伏上身来。 于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的情景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刚刚领略了超脱的喜悦,怕敢触到那被现实折磨够了的心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 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 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 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 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李兴芝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就是:诗人不但以敏感的触觉去感受它,游目骋怀地去观察它,严变淄渑地品味它,而且用出神入化、高超娴熟的修辞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修辞艺术这一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赏析,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领悟他那种出神入化的处理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悟朱自清这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孤独、迷惘和痛苦。 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根据题旨情趣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就是修辞。”①从修辞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使用修辞技巧,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旨情趣”,所谓题旨情趣,是指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首先,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其目的都是要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神”,修辞艺术是“形”,“形”必须依附于“神”并为“神”服务。其次,修辞手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再者,对于一篇文章,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受制于诞生该文的环境,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只

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准确的体验在一九二七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选择的彷徨、困惑,他们理想破灭的怅惘,灵魂的痛楚与感情的孤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透视其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有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所以说,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和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可以说是朱自清的一个梦。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矛盾、纠缠,作家的灵魂在困苦中挣扎,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欲超脱而不可得。 对比、衬托,尽显现实世界的淡淡的哀愁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②通过对比,可鲜明的显示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好的就更好,坏的就更坏。 文章开篇明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本文定下情感基调,但“今晚”是“满月”,这静谧的“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

关于荷塘月色的优美句子

关于荷塘月色的优美句子 1、皎洁的月亮远远地悬在星空中,背影倒在平平的荷塘上,倒是给荷塘增添了一笔绝唱。月亮洒下了柔柔的白光,白光映在绵绵的荷叶上,荷叶托着甜甜的花心,花心散出淡淡的香。 2、月色下的荷塘,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池青翠,浓墨重彩。月光倾洒在这一池荷花之中,柔和地铺在荷叶上,片片荷叶,朵朵荷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3、漫步在荷塘边的阡陌小路上,徘徊于雕梁画栋的长廊凉亭,或坐或卧,或行或立,月夜赏荷的人三三两两,沉醉于此,自得其乐。 月光映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下的荷塘边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9、公园静悄悄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月色透过树梢,朦朦胧胧的照在河面上,突出了月亮的影子,好美啊。 10、那一片片原本深绿色的荷叶在月光的映衬下呈墨绿色,随着青蛙跳水溅起的水珠,如珍珠般的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好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 11、粉红色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非常美丽,那白色的荷花显得更是洁白美丽,迎着风儿轻轻拂过,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又好像一个个美丽的仙子在翩翩起舞。 12、小船儿轻轻划过,在碧波万顷的荷塘中穿行,船头划开一片片荷叶,船桨荡起的水珠洒落在片片荷叶上,在荷叶上的水珠在宽大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在月光的照耀下,晶莹透亮,优美多姿,玲珑剔透。 13、荷塘的月色,美丽优雅,它在聆听大自然的旋律,它在享受夏夜的清凉,它在讲诉荷塘的美丽,它在吸收月光的精华,它在描绘月光之夜美丽的风景图画。 14、月光下的荷塘豪迈奔放,月光下的荷花清香迷人,月光下的荷叶婀娜潇洒,月光下的夜色风景迷人,月光下的自然风景更是如诗如画好一幅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好一幅大自然的优美的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作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诗《毁灭》,诗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在过去的阐释中,许多人认为:《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总之,作者是想找一个“逃遁”之所。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会变得美伦美奂。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

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梵阿铃”等联系了 起来。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在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冶的想象。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接着作者进行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但因为自己不是皇帝,而就是皇帝则事过时移,因此心里不免酸楚起来。于是又把自己放到平民的位置上写出民间采莲的情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迷恋过人头的莲花中,男女嬉戏,低头弄莲子相爱的场面。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与娱乐有关。在写荷塘的现实部分,一系列的比喻,如“凡俄琳的歌声似的”“刚出浴的美人似的”,很显然是个体的欲望呈现。就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所想到的也都是与情爱有关涉的,如“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历史上的情事,使“我”心旷神怡。即使意识到现实/今的逼迫,但也不想回到现实。 但就在他反复咀嚼“弄莲子”,细诉内心“爱子”的心意的时候,突然到了家门口。因为是如此的沉浸,以致忘却了现实,而当现实突然出现的时候,所以吓了一跳,因此文中才有“猛然抬头”之说。一切的爱情想象,面对这现实中熟睡的妻子——家庭以及家庭道德责任的时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赏析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学过那些有关荷花描写的句子,请说说。(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是的,古人对于荷花可谓是非常的喜爱,在他们的眼里,荷花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景物,更是一个人洁身自好气质的表现。那么,现代的人们对荷花又有着怎样的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一、听录音,标注字音。 【走进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浙江绍兴人。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着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同学们之前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主要作品有:《雪朝》(诗集),《踪迹》(诗与散文),《背影》(散文集),《欧游杂记》(散文集)。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段意: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思考: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和荷塘,文章就仅是就是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文章的中心。 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 )路。这是一条幽僻(pì)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