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键入文字]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19 世纪伟大的作曲人舒伯特,在穷尽一生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和天赋都写进了他的作品里,他开创了诗歌和音乐的艺术歌曲,所以他虽然生前贫穷艰苦,但是死后舒伯特历史地位或者说在音乐领域里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舒伯特雕像

舒伯特的音乐既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钝器式的单调,又加上了诗歌的抒情唯美,开创了新的音乐形式,艺术歌曲。他所给人们呈现的是巨大的美好场景,音乐渲染了人们心灵和精神世界,这种渲染是没法表达的,也无法足够丰富的表现环境张力,而诗歌可以简单的通过标题和文字将一种美好呈现在你的眼前,音乐加上诗歌之后就会带给你全新全面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所以舒伯特历史地位是由他的音乐贡献决定的,在19 世纪的欧洲,从来没有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可以引起这么大的人文共鸣。他合理的将音乐家和听众之间的隔阂打开,让听众和音乐家的沟通变得简单直接,也将音乐家的想象里更为完整的传达到听众的心里。艺术歌曲的出现也将音乐和诗歌完美的结合,彼此碰撞,产生了更大让人震撼的力量。

所以说舒伯特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是跟莫扎特,贝多芬可以齐名的19 世纪欧洲音乐史上又一颗闪耀新星,虽然舒伯特一生短暂,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华丽的点缀了音乐星空,他让人们认识到音乐原来也可以很丰富很精彩的。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

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就像故事一样跟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身临其境,现在我们熟知的摇篮曲,也有其中的故事在里边,看似美好,却只是希望。

1

奥地利的历史

奥地利的历史 * 条条道路通罗马…… 早在公元前十六年,古罗马帝国的将士们就已经兵临多瑙河谷,在这里修筑起抵御工事和堡垒,以抵御北方凯尔特人的侵袭,其中的一个边疆省份叫做“卡农通”,并为这个地区修筑了一个前沿阵地,名为“维因多波纳”。此后的十个世纪中,奥地利这块发祥地度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是许多民族部落的居留地。继匈奴人之后,这里曾经居住过鲁吉尔人、黑鲁勒尔人、伦哥巴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当查理大帝征服了阿瓦尔人之后,增强了东部的防御体系,并在多瑙河谷地区建立起了东部边区(Ostarrichi),奥地利这个名词首次得到了书面记载,这是公元996年的事。这时,卡洛林王朝的奥托一世皇帝把这块土地作为封地赐给了巴奔堡家族。 * 巴奔堡家族的兴衰 巴奔堡家族(Babenberg)(976年——1246年)的功绩在于,他们在和教皇的纷争当中,采取种种政治手腕,保住了这块土地的完整,并且把它发展成中欧权力的中心。列奥波特一世和他的子孙最终把王朝的居住地迁徙到了维也纳。1156年,海因里希二世统治的奥地利成了一个大公国。巴奔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统帅,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246年在和匈牙利人的征战中丧命。奥地利重又落入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人的纷争之中。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被授予国王称号。这位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和波希米亚人进行了一场战争。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大获全胜,开始了对奥地利长达六百多年的统治。 * 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史 奥地利的今是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功绩分不开的。在鲁道夫四世(1358年——1365年)执政期间,维也纳大学创建起来了,斯特凡教堂也得到了扩建。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时代并非永久的太平盛世。中世纪的两次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1529年和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两次兵临城下。但是奥地利人每每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 A . E . I . O . U A.E.I.O.U.西文中最常见的五个元音字母,在哈布斯堡时期有着辉煌的解释:“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意为天下皆为奥地利臣民。哈布斯堡家族明智的外交政策,加之以深思熟虑的婚姻和继承,使自己的版图迅速地扩张起来。马克西米利昂一世娶进勃艮第的公主玛利亚为妻,获得了法国、尼德兰、比利时的大片领土。他的儿子菲利浦的婚姻又带进了西班牙的大片领土。到了他的孙子卡尔五世的时代,哈布斯堡已经成为欧洲最强盛的一支王族。卡尔五世不仅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还是西班牙国王和那波利、西西里、撒丁的统治者。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也因此进入了奥地利的版图。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正好说明哈布斯堡王朝的用心:“让别人去发动战争吧,而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吧。战神马尔斯给别人带来的东西,你是从爱神维纳斯那儿得到的。”崇尚文化的精神振兴了欧洲,巴洛克的辉煌建筑鳞次节比。哈布斯堡王朝到了卡尔六世,民富国强,地域辽阔。 * [国母]执政四十年 迄今,在维也纳你仍然可以感受到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无远弗届的力量,美术史博物馆前那尊巨大的雕塑兀自睥睨群伦,彷佛整个维也纳仍匍匐在她的权杖之下。“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万岁”当匈牙利贵族听说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登基时,纷纷前来首都维也纳祝贺。1740年,年仅23岁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加冕成为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同时也成为匈牙利的女王。父亲卡尔六世膝下无子,只能开创哈布斯堡王朝的先例,让自己的爱女加冕了。为了避免周边的大公国和选帝侯们造反。卡尔六世在生前做了慷慨的施舍。但是卡尔六世尸骨未寒,巴伐利亚、法国和普鲁士的贵族们已经开始反目。玛利亚·特蕾西亚这位“国母”,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通情达理的政策,挽救了这一危机四伏的帝国。她虽然在七年的西里西亚战争中未能击败夙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但是从未违背过她的格言:“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这位养育了十六个子女的女君主从未因此中辍她的治国大业。在国内,她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商贸、改良机构、普及教育的政策。她的四十年执政,为奥地利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 开明君主治国有方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奥地利概况

奥地利概况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北部与德国、捷克接 壤,东部与斯洛伐克、匈牙利相邻,南部连接意大 利、斯洛文尼亚,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它是 欧洲南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进入东欧的主要门 户。奥地利国土面积 83870平方公里,由 9个联邦 州组成。全国人口约 8百万,其中98%说德语。约 74%的奥地利人信仰天主教,5%信仰新教。 奥地利是山地之国,山地面积占 60%。阿尔卑 斯山脉从西向东南延伸横贯奥地利境内,西部和南 部多山,最高山峰为大钟山(Grossglockner),海 拔 3798米。中部地区有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北部为 丘陵,东部是潘诺尼亚平原。蓝色的多瑙河是奥地 利人民的母亲河,在奥地利境内全长 350公里。 奥地利以音乐和皇家传统文化闻名于世,其实,它 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里美景天成,历史文化传统 深厚,人民好客淳朴,并勇于创新,堪称文化与自 然交融之地的典范。 九个联邦州 维也纳 Wien https://www.doczj.com/doc/b95954211.html, 面积:415平方公里,人口:168 万。 首都维也纳是统治奥地利长达 640 年之久的哈布斯堡皇朝的古都,市 内建筑新老相容,充满活力。维也 纳也是欧洲文化艺术的汇集之地、 更是人们休闲度假和享受生活的地方。维也纳森林和蓝色多瑙河为这座全球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拥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欧洲魅力城市。 布尔艮兰州 Burgenland https://www.doczj.com/doc/b95954211.html, 首府:艾森施塔特,面积:3965平方公里,人口:28万。 布尔艮兰州是奥地利最东部的一个联邦州,以温泉区和盛产葡萄酒而著称。与匈牙利共享的诺伊希德尔湖是欧洲大陆唯一的草原湖泊,是稀有鸟类的栖息地。位于州府艾森施塔特的爱斯特哈泽宫是奥地利最美的巴洛克宫殿之一。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下奥地利州 Nieder?sterreich www.niederoesterreich.at 首府:圣珀尔腾,面积:19173平方公里,人口:160万。 下奥地利州环抱着维也纳,也是奥地利面积最大的联邦州。该州东部丘陵地带盛产葡萄酒,北部是广阔的森林地带,分别被称为葡萄酒区和森林区。蓝色多瑙河由西向东穿过整个州。其中梅尔克和克雷姆斯之间的瓦豪景区堪称多瑙河最美丽的一段。州府圣珀尔腾的政府新区位于老城东南,现代建筑云集于此。

德国 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

概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sterreich)和普鲁士(Prussia)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Die Democratik,Deutsche Democratishe Republik,der DDR);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两个国家。 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欧洲历史脉络梳理

欧洲历史脉络梳理 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克里特文明)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半岛的迈锡尼(迈锡尼文明)也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是希腊历史的开始。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在希腊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盛时期,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手工作坊、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葡萄种植以及家务劳动都普遍使用奴隶,奴隶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劳动带来了希腊奴隶制的繁荣。雅典工商贸易兴盛,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是最繁荣的城邦,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古希腊时期持续数百年,后期马其顿王国崛起,亚历山大不断扩张,建立起来一个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师波斯帝国,其与欧洲历史也有着巨大的联系,历史有著名的希波战争),其疆域东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不过,亚历山大去世后,王国分裂,形成诸多希腊化国家,古希腊历史结束。 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城邦中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三世纪曾一度征服亚非欧诸国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但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分裂衰落,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陆续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腊化国家。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一段时间(前323-前3年),称之为希腊化时代。 古代罗马: 意大利是罗马的发祥地。公元前510年,一个奴隶制共和政治的罗马国家在意大利半岛崛起。古代罗马继承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盛行奴隶制,是欧洲奴隶制文明的辉煌时代。 罗马共和国时期: 古罗马国家由位于意大利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发展而来。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机构,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国家没有国王或皇帝,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执政官是最高的官职。罗马共和国的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罗马共和国后期,共和制度出现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声势浩荡的斯巴达克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一些军事领袖为获取国家权力展开了激烈争夺。公元前45年,凯撒夺得罗马最高权利成为独裁者,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罗马帝国时期: 继凯撒后,屋大维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全,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实际上成了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建立后,

奥地利国家情况

奥地利 经济概况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生活水平很高,和德国等欧盟国家经济联系密切。其经济体系包括庞大的服务业、成熟的工业及规模有限但高度发达的农业。奥地利出口贸易发展良好,就业市场十分稳定。 奥地利矿产资源主要有石墨、镁、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6.3%。奥地利工业体系完整,产值占GDP一半左右。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工、环保、机械电子工程、钢铁、机械制造、采矿、电子和汽车发动机制造等。奥地利农牧业以和林业都很发达,有林场400万公顷,且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奥地利风景秀丽,旅游业十分发达。游客主要来自德国、荷兰、英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外贸在奥地利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机械、钢铁、造纸、交通工具、木材加工和家具、工业半制成品和制成品;进口能源、燃料、机械、汽车以及初加工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年度经济分析与展望 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奥地利经济增长减缓,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好于欧盟平均水平。2009年经济出现3.6%的负增长,政府财政赤字达GNP的3.4%。危机爆发后,奥地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消费刺激措施,包括大规模减税计划和新车购买补贴;还推行减少工时政策避免大规模裁员,控制失业率在5%以内;对银行和保险等受挫较大的本国优势产业提供援助,并收购了奥地利第六大银行HGAA。当前世界经济局势有所好转,奥地利也借机进行经济结构重组,发展知识型实体经济,预计将在2010年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恢复接近1%的增长。 投资机会 奥地利工业发展及投资潜力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除了钢铁、机械、车辆以及精密仪器工艺以外,还拥有先进的环保工业,如空气、水污染防治技术及垃圾处理设施等。除研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先进的工业外,奥地利以金融和保险为主的服务业也十分发达。外资企业纷纷投资或收购奥地利企业,目的就是吸取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或是利用其战略位置向周边国家拓展。 奥地利的外资投入主要集中在化工产业、塑料业、汽车业、机械工程业、机械电子工程业、电子工业、生命科学、电信业、旅游业、金融业和环保业等领域。 塑料业:化工产业及塑料业是奥地利的主导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1%。目前塑料工业的全球年增幅量超过5%,奥地利塑料工业市场更是蒸蒸日上,每年仅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口就达一亿吨。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摘自维基百科)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也称为“日耳曼王国”(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所谓的“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两者只存在于历史学概念中)。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 [隐藏] ? 1 日耳曼族 o 1.1 莱茵-卫塞河族群 o 1.2 北海族群 ? 2 早期历史 o 2.1 史前时期 o 2.2 德意志立国时期 o 2.3 神圣罗马帝国 ? 3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o 3.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o 3.2 三十年战争 o 3.3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o 3.4 普鲁士崛起 o 3.5 1848年革命 o 3.6 德国统一 ? 4 现代德国 o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 o 4.2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 o 4.3 纳粹德国 o 4.4 冷战时期 o 4.5 德国再次统一 日耳曼族 主条目:日耳曼人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

奥地利音乐文化 2

论奥地利音乐文化 摘要:奥地利的音乐闻名于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对它的喜爱只增不减,这里不仅诞生了数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戏剧院设备和音乐学院,都是让人惊叹不已。奥地利的音乐,充满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字:奥地利音乐维也纳莫扎特 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奥地利有音乐王国之称,从地图上看奥地利形状像一把小提琴,整个国家到处都流动着美妙的音乐。首都维也纳是世界级的音乐之都,那里天才涌现,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在这里谱下了辉煌的篇章。这里的音乐传统、久负盛名的乐团、歌剧和音乐厅给人以艺术享受...... 18世纪中叶是女王特蕾西娅统治的时期,她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使奥地利的版图日益扩大,而且热情赞助各种艺术,尤其对音乐极其热爱,经常在美泉宫举办音乐会,观赏歌剧表演。因此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被人们称为乐坛神童,8岁时创造了第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就演出了第一部歌剧。贝多芬是德国人,但音乐创作在维也纳,成名在维也纳,最后长眠在维也纳。他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奥地利民族性。施特劳斯家族是轻音乐派,老施特劳斯的三个儿子分别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狂想圆舞曲创始人”、“圆舞曲家兼指挥家”。其中《蓝色的多瑙河》是由“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还有“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但用“生前备受冷落,死后极尽哀荣”来评价他最为合适,现在人们无限怀念他,因为他的作品生命力无限。19 世纪,奥地利的音乐传统经布鲁克纳、舒伯特、勃拉姆斯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 施特劳斯等巨匠得以发扬和传承。世纪之交的马勒成为连接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重要作曲家,而勋贝格最终成为20 世纪伟大的音乐革命者,成为新维也纳乐派的领军人物。他们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呈现晚期浪漫主义的色彩。 奥地利人是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其音乐生活极其丰富,音乐表演艺术人才辈出。维也纳从18世纪起成为了欧洲音乐文化中心之一,素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

奥地利旅游必去的景点.doc

奥地利旅游必去的景点 维也纳金色大厅、哈尔施塔特镇、琥珀城堡、美泉宫,这些都是历史沉淀的精华,去奥地利旅游怎么能错过。跟着来看看奥地利旅游必去的景点。 一、维也纳金色大厅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在此举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亿以上。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 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 二、哈尔施塔特镇 哈尔施塔特镇(Hallstatt)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个村庄,位于哈尔施塔特湖湖畔,海拔高度511米,2005年12月有923名居民。哈尔施塔特的“Hall”可能源自于古克尔特语的“盐”,得名于村庄附近的盐矿,历史上这一地区就因盐而致富。因此这里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或“世界最古老的盐都”。 哈尔施塔特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这座在险峻的斜坡和宝石般翡翠的湖泊间伫立的湖畔小镇,到处可见童话般清幽美好的住宅。

奥地利的艺术

饮食的艺术 先欣赏艺术,然后享受美食。在维也纳博物馆体验艺术和美食愉悦的完美结合。 在艺术历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的圆顶大厅,人们可以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每周四的晚餐自助和周日的早午餐。在对面的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useum)则可以尝到应季的鲜贝和芦笋,顺便预定一次顶层之旅,欣赏绝美的维也纳风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实用艺术博物馆(MAK)内也设有餐厅和咖啡馆。?sterreicher im MAK 餐厅名字由大厨Helmut ?sterreicher名字得来,他以重释维也纳菜肴而闻名。由建筑师事务所Eichinger or Knechtl设计的室内风格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的融合。 高档餐厅Do & Co Albertina与维也纳最大的展览厅Albertina博物馆坐落在同一个古典宫殿中。它不仅提供创新美食,而且在温暖的季节中从咖啡馆露台可以尽览霍夫堡皇宫花园的美景。Ruben’s Brasserie餐厅坐落在Liechtenstein Museum巴洛克风格的花园中,在这里可以尝到传统的维也纳和列支敦士登美食。 中国餐馆 世界越变越小,可生活却越来越精彩,人们对各种美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虽然维也纳的煎肉排、蛋糕(带有胡桃果仁、葡萄干等)从不用担心它们的受欢迎程度,来自世界其它地区的美味也正后来居上,要与维也纳本地美食一决高下。在维也纳几乎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地中海风味曾经风靡一时,意大利菜和中国菜在维也纳也占有一席之地。这都说明维也纳已成为一个世界大都市,而更重要的是说明这里的人们知道如何享受美食 Heuriger - 维也纳葡萄酒馆 与维也纳摩天轮,美泉宫,维也纳儿童合唱团或维也纳皇家马术学校一样著名。 真正的维也纳Heuriger或葡萄酒馆在很多歌曲中都被赞颂过,他们也经常被作为电影的背景。然而,这些拥有舒适而独特气氛的地方最主要是为当地人和游客们提供休息消遣的环境,维也纳美酒和相搭配的美味佳肴。在这里每个客人都感觉舒服而美好,并受到温馨周到的招待。那些只提供维也纳自产葡萄酒的真正维也纳Heuriger,会以一束松枝和写着Ausg’steckt字样的牌子作为标志,它们同时代表小酒馆正在营业。 然而,Heuriger这个词不仅代表小酒馆本身,而且也代表每年到11月11日(圣马丁节)之前的新年份葡萄酒。除了可以在酒馆中享受一杯杯美酒,客人也可以购买代表维也纳葡萄酒多样性和独特性的Bouteillen(0.75公升的瓶子)瓶装美酒,以及将配套的酒杯和餐具带回家。如果幸运的话,在静谧的花园或温馨的酒屋内可以享受到现场音乐的美妙。 葡萄酒的新面貌

法兰克、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神圣罗马、奥地利世系

法兰克王国(帝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年) 希尔德贝尔特(656)

(续)达戈贝尔特三世(711-715)→希尔佩里克二世(715-721)→提乌德里克四世(721-737)→(空缺,宫相摄政)→希尔德里克三世(743-751) 克洛泰尔四世(717-718/719)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包括法兰克帝国分裂后) 卡洛曼一世(768-771) 丕平三世(751-768)→查理一世(768-814)(800年加冕称“罗马人的皇帝”,从此进入“法兰克帝国”时期)→路易一世(814-840) 注: 1、486年之前法兰克尚属于部落时期,多个部落并存,486年克洛维一世击败罗马帝国在北部高卢的最后统治者斯雅戈里乌斯,从此进入法兰克王 国时期,但墨洛温王朝习俗是国王死后,诸子平分王国领土,因此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情形。 2、墨洛温王朝后期,政权大多落入宫相手中,国王仅为傀儡。 3、840年路易一世去世,他的三个儿子洛泰尔一世、路易二世、查理二世随即爆发内战,三者在843年达成《凡尔登条约》,把帝国一分为三,分 别为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而罗马皇帝称号归洛泰尔一世,后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成为后来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法兰西王国三个国家的雏形。 4、中法兰克王国在洛泰尔一世855年去世后根据法兰克人诸子平分领土传统分裂成洛林王国、勃艮第王国与意大利王国,后三个王国相继绝嗣,为 其他王国所兼并。 5、法兰克帝国分裂后,皇帝称号在几个王国中转来转去,并不代表其可以统治整个帝国。

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843-1792 1814-1848) 查理二世(843-877)→路易二世(877-879)→路易三世(879-882)→查理三世(884-887)(其为东法兰克国王并加冕为皇帝,短暂统治西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 843-987)卡洛曼二世(879-884) 887年被废,888年当地的贵族选举厄德为他们的国王) 厄德(888-898)→查理三世(898-923)(该查理三世不是之前的东法兰克国王和帝国皇帝) 罗贝尔一世(922-923)→拉乌尔一世(923-936)→路易四世(936-954)→洛泰尔一世(954-986)→路易五世(986-987) 雨果·(987-996)→罗贝尔二世(996-1031)→亨利一世(1031-1060)→腓力一世(1060-1108)→路易六世(1108-1137)→路易七世(1137-1180)(卡佩王朝 987-1328) 腓力二世(1180-1223)→路易八世(1223-1226)→路易九世(1226-1270)→腓力三世(1270-1285)→腓力四世(1285-1314)→路易十世(1314-1316) (腓力二世第一个使用法兰西王国名称) 约翰一世(1316)→腓力五世(1316-1322)→查理四世(1322-1328)→腓力六世(1328-1350)→约翰二世(1350-1364)→查理五世(1364-1380) (瓦卢瓦王朝 1328-1589) 查理六世(1380-1422)→查理七世(1422-1461)→路易十一(1461-1483)→查理八世(1483-1498)→路易十二(1498-1515)→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亨利六世(1422-1451)(根据英法《特鲁瓦条约》查理六世死后法国王位由英王亨利五世继承,后亨利五世先死,故由其子亨 利六世继承,但查理六世之子查理七世立即宣布继位并统治着法国南部,亨利六世控制着法国北部) 亨利二世(1547-1559)→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查理九世(1560-1574)→亨利三世(1574-1589)→亨利四世(1589-1610)→路易十三(1610-1643) (波旁王朝 1589-1795 1814-1830)

【维知识】奥地利成为发达国家的艰辛历程

【维知识】奥地利成为发达国家的艰辛历程 2015年5月15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美景宫,奥地利总理法伊曼(Werner Faymann)在仪式上致辞。当日,奥地利政府在首都维也纳美景宫举行仪式,庆祝《国家条约》签署60周年。1938年3月,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1955年5月14日,苏、美、英、法四国与奥地利政府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简称《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独立及领土完整。奥地利重新成为主权国家。60年后的今天,奥地利已经发展为众人都认可的发达国家。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奥地利成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 文|小柏图|网络 1发达国家的定义 发达国家,最简练的话讲就是已经发展到一定档次的国家。它的评定标准通过很多方面,比如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军事实力、社会体系、先进技术、福利制度等等。不过仅依靠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这样的国家未必有较先进的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也就是国家实力在起作用。▲蓝色区域为发达国家 西欧国家近年来就是发达富庶的代名词,北欧就更不用说了。70年前二战刚结束时,欧洲到处都是废墟,但这对于重

建和崛起来说,也算添了一份动力。二战后,出于战略意义,美国大量物资和资金援助欧洲战争后的重建,尤其是德国,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奥地利当然也不例外。二战时奥地利和纳粹德国合并,当时奥地利国民十分地欢迎德国军队进驻奥地利,恐怕是没想到德国人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战争结束后,四国军队(美英法苏)进驻奥地利,这使得奥地利政府很不自在,并且大大的受到了干预。四国占领时期后期,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签署《奥地利国家公约》(?sterreichischer Staatsvertrag),答应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在签署国家条约后自愿成为永久中立国(这个声明不是国家条约的一部分,但是同它紧密相连)。同时四国也表示,四国的全部军队将撤出奥地利。▲签署《奥地利国家公约》的现场画面 在四国撤出奥地利之后,一切都百废待兴,也是今天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起步。下面就通过工业,教育和军事方面,详细介绍奥地利的发达国家之路。 2奥地利的工业实力 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奥地利国家虽小,但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万欧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奥地利就是靠它攒足了资本和实力才能建立奥匈帝国,和当时的普鲁士抗衡。奥地利一直就有很深的工业基础,也跟它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分不开的。学音乐的都知道,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古典时期,维也纳是欧洲音乐的核

奥地利

1、萨尔茨堡城历史中心 简介: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首府,奥地利第四大城市,也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萨尔茨堡州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萨尔茨堡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最近的高峰是翁特峰,海拔1973米,距离市中心仅5千米。萨尔茨堡是一座山城,市内有多座原始的山丘,包括要塞山(542米)、蒙西斯山(540米)、莱恩山(511米)和卡布金纳山(640米),是欧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 著名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要塞山上,是萨尔茨堡城市的标志。要塞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要塞。要塞是由大主教格布哈德从1077年开始建造的,但他因为不忠实于亨利四世而被驱逐,没有亲眼见到要塞的完工,最终是由格布哈德的继任者们完成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工程。要塞高达的120米,至今仍俯瞰着整个萨尔茨堡城。萨尔茨堡是一座旅游城市,城内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萨尔茨堡天主教堂和米哈贝尔花园。萨尔茨堡有着众多城堡和宫殿,城市中央有一座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宫殿和花园,名为“米拉贝尔宫”,意思是“惊人地美丽”。萨尔茨堡大教堂重建于1614年至1628年,是阿尔卑斯山北侧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圣彼得修道院是德语区内的第一座修道院。诺恩贝尔格的贝内迪克汀嫩修女院是全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在城市建筑景观

中,尖塔、圆屋顶和钟楼显得十分突出。经过不断的美化和修饰,整个城市变成了罗马风格、哥特式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等各种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体。 “粮食胡同”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的9号,莫扎特一家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773年离开萨尔茨堡。现在莫扎特出生的楼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和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45年萨尔茨堡获得城市自治权。公元5世纪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699年巴伐利亚公爵将这座城市献给了鲁佩特主教,鲁佩特因而成为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长,此后也成为了萨尔茨堡的主保圣人。 “萨尔茨堡”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755年,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17世纪初,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认为萨尔茨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对其大兴土木,现在的萨尔茨堡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从当时留下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当萨尔茨堡还是大主教统治下的一个城邦的时候,就一直在尽力保

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奥地利学派的历史往往被追溯到15世纪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学派。这些晚期经院学者察觉到经济规律的存在,发现并解释了供求规律、通货膨胀的原因、交换汇率以及经济估价的主观性质等;同时,他们试图解释个人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创造,称赞商业对社会的贡献,反对征税以及管制价格和商业机构,支持财产权、契约以及自由贸易等。另一个源头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重农学派。坎铁隆不仅分析价格的形成和货币增发与整个经济的影响,还突出了企业家的作用,把市场理解为企业的经验行为。杜尔阁则主张废除与政府有牵连的行业的所有特权,分析了货币的起源,并以收益递减规律为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尤其是,杜尔阁分析了个人主观偏好排序在经济选择中的反映,如他说:“每个人都是他的土地和劳动是否达到最佳使用状态的最好评判者。只有他拥有特定的知识,而若没有这些知识即使是最开明的人也只能盲目地争吵。他通过重复试验,通过他的成功和他的失败来学习,他获得一种对于经济活动的感觉,这种感觉比无关痛痒的旁观者提供的理论知识要更为精巧得多,因为它是由欲望所激发出来的”(转引自罗斯巴德,2012a:599-600)。 承袭重农学派的思维,古典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大都强调自由贸易,重视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推崇企业家的功能等,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萨伊和巴斯夏。萨伊创立了确立资源价格的生产力理论,确立了资本在社会分工和共同生产的角色,同时发展了系统图式和企业家理论,解释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关联系,从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萨伊定律。巴斯夏则进一步论证了私有财产、资本和利润的神圣不可侵犯,提出了破窗理论来揭示一个行为之后所隐藏的连锁反应,反驳了从消费角度来理解的经济增长路径。到了边际主义革命时期,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进一步考虑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发展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这进一步启发人们去关注那些非直接的连锁反应。此外,英国的早期边际主义者威克斯蒂德用机会成本来作为行为的分析基础,诸如“学习或是与朋友出去玩”等问题都成为经济科学的研究范畴,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安排我们的时间问题。从此,

奥地利的历史文化

奥地利的历史文化 姓名:高明 班级:建筑S13-2 学号:24 任课老师:吕建文 关键词:奥地利文化 摘要:百度百科 历史背景:千年文化奥地利

徜徉在莫扎特、弗洛伊德、克里姆特和施特劳斯等大师曾经常去的街头,人们很不难发现千年文明历史留下的深远影响。 多瑙河畔、欧洲心脏地带,这个地理位置使奥地利面临多种邻国的力量和文化的影响。哈布斯堡皇室的君主们向来善于适应这样一个环境,并通过政治婚姻和强权不断壮大他们的帝国,而不是将自己牢牢锁在孤立主义的外壳内。 1683 年彻底击败土耳其侵略者后,奥地利确保了其在欧洲大陆的重

要位置。1699 年,匈牙利王国归属于与哈布斯堡皇朝,奥匈帝国空前壮大,其领土几乎跨越世界各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哈布斯堡皇朝的统治寿终正寝,各国纷纷独立。20 年后,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并于1945 年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奥地利由四国联军占领达10 年之久。1955 年,签订国家协议,奥地利宣布独立,并成立第二共和国。50 多年后,奥地利牢固的确立了欧洲中心这个地位,迎接面前的各种挑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奥地利作为政治独立主体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到996 年,当时的“Ostarrichi”出现在一份赠与文献中(见右图),这个词几乎就是奥地利在德语中的对应名称。 1.1 从罗马时期到巴本贝格王朝时代 1991 年,人们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巨大冰川中发现一具石器时代的木乃伊,证明了奥地利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直到罗马人在公元前在这块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才形成现在奥地利的初形。 公元500 年左右随着日耳曼部落的日益强大,他们的势力波及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罗马领土,最后使罗马帝国走向崩塌。公元6 世纪后,巴伐利亚人、斯拉夫人和阿瓦人(游牧民族的一种)开始移居到这块土地。 公元976 年,利奥波德·冯·巴本贝格开始统辖奥地利这块封地,他也成为此后300 多年内统治奥地利的一长串巴本堡家族成员的第一个。那时,巴本贝格家族通过政治联姻、继承契约以及政略操控等手段,逐渐将奥地利领土扩张到多瑙河流域的北部、南部和东部。

奥地利翻译

奥地利人 从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搜索 奥地利人 Osterreicher 莫扎特?玛丽亚?特雷莎?约瑟夫?海顿玛丽·安托瓦内特 薛定锷?阿诺德·施瓦辛格 总人口 超过900万人。[1][2][3] 地区重要的人口 奥地利:~ 8000人数 意大利(省的博尔扎诺博岑):300.000[4] 德国(德国南部):230.000 瑞士:40.000 美国:30.335 南非:20.204 澳大利亚:15.000 巴西:11.000 阿根廷:11.000 加拿大:8.000 匈牙利(Sopron蒙古包。:Odenburg):? 语言 德国(奥地利的德国品种)绝对多数一些autochtone少数民族成员也: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宗教 罗马天主教ca。75%,新教徒ca。5%,其它或没有宗教(大约20%) 相关民族 日耳曼语的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6] 奥地利人(德国:Osterreicher)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grouporiginating从奥地利共和国及其历史的前任州(3月奥地利、奥地利的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共享一个共同的奥地利文化和奥地利血统。由于他们共同的历史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直到1806年,讲德语的奥地利人是历史上被视为德国人,但建国后民族国家的德国,德国帝国,1871年的事件之后,二战和纳粹主义,这已不再流行,并且经常被认为是进攻。奥地利人也被定义为本国公民,曾在奥地利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关系,例如上面提到的一个本地的德国人,或者在一次性哈布斯堡帝国更广泛的意义上,任何公民的各种土地的帝国,没有形成匈牙利一半的奥匈帝国。在后者的意义上,定义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和扬声器多达12个问题 主要文章:奥地利的历史 [编辑]古代 主要的文章:文化、Noricum哈尔斯塔特,3月的奥地利 在迁移期间,斯拉夫部落的Carantanians迁移到阿尔卑斯山后的扩张他们的阿瓦尔人统治者在7世纪,混合了Celto-Romanic人口,和建立了王国,它覆盖了大部分的Carantania的东部和中部奥地利领土。与此同时,日耳曼部落的拜仁已经开发了在第五和第六世纪这个国家的西部,在巴伐利亚州,而今天的奥地利已经定居的Alemans。这些团体将与Rhaeto-Romanic人口和推它上山

奥地利的城市

小城格拉茨位于奥地利东南部的穆尔河(Mur)畔,是奥地利第二大省施泰尔马克州(Steiermark)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一词来源自于斯拉夫语,意为“城堡”。与包括维也纳在内的许多奥地利城市一样,格拉茨显得小巧而精致,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25万人口,完全看不到国内大城市那种摩肩接踵的景象。 这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城市是公认的中欧保护最完善的古城之一,其最早的定居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公元1115年,这座城市开始有文字记载,公元1440年,当时的奥地利皇帝弗雷得里克三世(后来成为德国皇帝)曾将皇宫设在格拉茨。 城中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气息浓厚的众多建筑都保存完好。此外,城中相当数量的受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建筑,又透出一丝南欧风情。兰德宫(Landhaus)被公认为是南部德语区最精致富丽、保存最完美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城中军械库(Zeughaus)收藏了三万多件稀奇珍贵的古代军械,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古代兵器收藏馆,足以说明这个城市历史遗产的丰富。 走在格拉茨的狭窄街道上,很容易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这里到处是红瓦灰墙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少有现代式的楼宇,当然也没有现代式的污染。有的只是有轨街车低沉的轰响,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三三两两走在整洁街道上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行人。要不是随处可见的彩喷大幅广告和穿梭来往的各式新款轿车的提醒,还真以为回到了18世纪的欧洲。正因为如此,1999年,格拉茨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悠久历史浸润之下,格拉茨给人的第一印象显得宁静而有条不紊。每年318天阳光普照的日子又使得小城生机勃勃,处处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格拉茨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尽管城市不大,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格拉茨成为欧洲文化的大熔炉,格拉茨是中欧通往东南欧的枢纽。它既是中、西欧面向东欧国家的门户,又是众多东欧思想家、艺术家向西部欧洲大陆展示自我的窗口。几百年来,格拉茨一直是各种欧洲文化和思想流派交汇的地方,罗马人、斯拉夫人和日尔曼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同时,小城中人们重视教育的传统也为文化艺术的滋生提供了沃土,在格拉茨,大学和大学社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多万居民中有超过6万多名注册大学生在三所大学和技术学院学习。 从格拉茨的城堡山(Schlossberg)上鸟瞰全市,现代化的大学和医学院等综合建筑物被融汇在一片橙红色瓦顶的中世纪的教堂、古堡之中,充满着浓郁的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从阿尔卑斯山流下的穆尔河穿城而过,为春日的格拉茨带来了一股股清爽宜人的空气。 格拉茨理所当然也秉承了奥地利人悠久的音乐传统,世界著名指挥家卡尔•贝姆和作曲家舒伯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城中终年上演着令人目不暇接的音乐会和戏剧节目,还有欧洲最早的爵士乐艺术学校、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画廊和丰富多彩的酒吧文化。 小城的殊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格拉茨成为奥地利前卫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城市公园论坛、格拉茨作者集会以及前卫艺术节“施泰尔之秋”等活动是格拉茨面向当代艺术的前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让这个城市在古老的外衣之下拥有了跃跃欲试的脉动,这也是当地居民深深为之自豪的。 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在这个中欧城市得以完美结合,而所有这些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得格拉茨成为中欧现当代艺术的一个先锋城市。 真正将格拉茨推到世界级大舞台上的,要属今年欧盟赋予它的一项桂冠:2003欧洲文化之都。这项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欧洲、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界盛事,让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将目光投向这座欧洲大陆深处的城市。 评选年度欧洲文化之都的传统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希腊首先提出了这一创想,当时的初衷是“让欧盟国家的人民联系更加紧密,推动文化合作,除了培养经济、政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