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 近邻分类法

四、 近邻分类法

四、	近邻分类法
四、	近邻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 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 (一)含义: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 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目次加叙录,构成一书之目录,而许多书的目录汇总在一起,便成为群书目录。但后来袭用,把录之名专属于目,于是有篇目而无叙的也称为目录。久而久之,连只记书名不载篇目的也冒称目录之名。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他对西汉时国家保存的图书进行的分类整理工作,开创了我国目录学工作的范例。 (三)图书分类的原因: 1、查找方便。书籍种类的繁多导致查找的艰难,把相近的数目统一编排分类可以使读者按照学术门类探求所需之书。 2、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分类能从一个角度体现学术的发展历史状

近邻法与剪辑近邻法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能根据给出的训练集与测试集,用近邻法,k近邻法与剪辑近邻法, 重复剪辑近邻法给出测试集的分类结果并分别计算其错误率。 二、实验内容 画出近邻法的程序框图,对给定的分别存放在文件“riply_trn.mat”和”riply_tst.mat”中的两类样本训练集250个测试集1000个,试用近邻法,k近邻法与剪辑近邻法, 重复剪辑近邻法给出测试集的分类结果并分别计算其错误率。 三、实验环境 Windows XP Matlab6.5 四、实验过程 一、程序框图:

二、实验相关代码: (1)最近邻法 %计算错误率函数 function [P]=ZQL_func(ys,yr) load riply_tst; yr=y; n=size(ys,2); t=0; for i=1:n if ys(i)-yr(i)==0 t=t+1; end end P=1-t/n; %最近邻函数文件 function [ypd]=ZJL_func(Xtr,ytr,Xts,yts) [m1,n1]=size(Xtr); [m2,n2]=size(Xts); d=zeros(1,n1); ypd=zeros(1,n2); for i=1:n2 for j=1:n1 d(j)=(Xts(1,i)-Xtr(1,j))^2+(Xts(2,i)-Xtr(2,j))^2; %欧式距离end min=d(1); r=1; for t=2:n1 if d(t)<=min min=d(t); %计算最小距离(并保存下标值) r=t; end end ypd(i)=ytr(r); end %最近邻的m文件 load riply_trn; Xtr=X; ytr=y; load riply_tst; Xts=X; yts=y; [m,n]=size(Xts); yp=zeros(1,n); yp=ZJL_func(Xtr,ytr,Xts,yts); p=ZQL_func(yp,yts) (1)运行结果: (注:由于分类结果数据过于庞大在此不列出,只将错误率给出)p = 0.1500 (2)k近邻法 % k近邻法函数文件 function [P]= KJL(k)

高中化学-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层练习

高中化学-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层练习 层级一 学业达标练 1.碳酸钠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碱 ②含氧酸盐 ③钠盐 ④碳酸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选D 纯碱若采用交叉分类法分别属于含氧酸盐、钠盐、碳酸盐。 2.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 .NaHCO 3 B .Cu 2(OH)2CO 3 C .NaCl D .Na 2CO 3 解析:选D A 项属于酸式盐;B 项为碱式盐、铜盐;C 项不属于碳酸盐。 3.对于化学反应A +B===C +D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生成物C 、D 有一种为单质,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 .若生成物C 、D 分别为两种沉淀,A 、B 有可能为盐和碱 C .若生成物C 、D 是盐和水,则A 、B 一定是酸和碱 D .若生成物C 、D 是两种化合物,则A 、B 一定是化合物 解析:选B 由反应CO +CuO =====△ CO 2+Cu 知,A 项错误;由反应Ba(OH)2 +CuSO 4===BaSO 4↓+Cu(OH)2↓知,B 项正确;由反应CuO +H 2SO 4===CuSO 4+H 2O 知,C 项错误;由反应CH 4+2O 2点燃,CO 2+2H 2O 知,D 项错误。 4.Na 2O 、NaOH 、Na 2CO 3、NaCl 、Na 2SO 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已知Na 2O 与水反应生成NaOH)(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可溶于水的物质 ④水溶液导电 ⑤钠盐 ⑥钠的含氧化合物

小论四部分类法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1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创之,李充变之,后世因之”,自此四部分 类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分类编目的主导模式。从晋到清末,无 论是官府还是书院乃至私家藏书一直以经、史、子、集为编目的主导模 式,期间虽有什么十二分类法等,终难成大气候。这一具有近两千年、 焕发如此光辉魅力的分类方式,其本身已构成一个值得深思和品评的 文化事实。我们知道,作为排在首位的经部的内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变化才定下来,且其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无论从图书分类的角度看 还是从后来的学术分类的角度看,它都是很不科学的,(古人的分类我 想并非首先从图书或学术的角度来考虑,而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考虑) 因此四部分类法实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其出发点 和归宿取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其经学内容经过后世的不断 阐述和嬗变,一方面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塑造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本文阐述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 的分类。 1.1我国古代的书目编目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直接影响到图书的编目。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籍,刘歆撰 《七略》一书,将当时所藏的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 技六类,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到西晋时,荀勖编撰了藏书目录《中 经新簿》。《隋书·经籍志》谓,《中经新簿》分图书为四部:“一曰甲部,经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 书”,所谓四部分类由此开始。至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中, 把史书编为乙部,把荀勖所录的乙部书即所谓的诸子书编为丙部。于 是,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的次序变为经、史、子、集。可见,荀勖的甲 部,就是经部(黄宴的《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中说:“四 部分类在早期初创时根本就是以甲乙丙丁为名称,显然是对书库中书 籍排列有所区分的简称。”笔者认为就算甲乙丙丁是书库中书籍排列 的简称,但甲部基本算经部,这点无疑)。南朝宋时王俭撰《七志》一书, 第一类是经籍。南朝梁时阮孝绪撰《七录》一书。第一类也是经典。 无论是《七略》、《七志》、《七录》,还是《四部》,所编目的图书第一 类都是“经”。这“经”的基本部分则是从《七略》开始就一直被强调,被 尊称为“六艺”。“六艺”即《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种经典。 清人弘于《文渊阁记》中谓:“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 也、支也、派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可见,自两 汉至明清,古人对“经”在群籍中的渊源地位的确认。“经”中《易》为 “子”思理之所在,“经”中《书》、《春秋》为“史”之原始,“经”中《诗》为 “集”之典范。可见,“史”、“子”、“集”皆发于“经”。 1.2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图书分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的范围,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其服务。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巩固大一统的需要。随着社会 的发展,五经发展为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并最终以十三 经稳固下来,发展到宋时泯灭人性的理学,到明时科举从四书五经中 命题、清时八股取士,“经”变成了从精神上麻醉民众、巩固统治的重要 手段,依靠封建政权的支持,“经”一尊的地位始终没变。千百年来淘 熏,“经”所体现的文化逐渐沉淀成民族性格。一方面,“为仁由己”的自 觉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魄, 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另一方面,儒家在某些方面的认识不足如“生死 有命,富贵在天”、“致良能”经封建文人的进一步或歪曲的阐发,尤其 是孝经中大量的糟粕,也成了因循守旧、愚忠愚孝等的民族性格中的 一部分,直到今天我们的民主性的缺乏,对自然科技(如文革中对科技 教育的歪曲等)重要性认识的曲折等等都与我们这种民族性格有关。 由于经首先在政治上的需要及千百年来所熏陶的民族性格,使它内外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抵御力,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隋唐得到统治者的 大力提倡,也不能改变“经”的至尊地位,两汉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也不 得不“中国化”,才有它的生存之道。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人文价值需要来分类,这里的人文价值既包括政治统治上的价值,也包括民族精神的价值。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学术分类,应该是不带有政治目的而纯粹是学术的分类,从上面的分析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四部分类法首先它不是一个纯粹学术分类,人文价值的取向,才是它的第一需要。既然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分类,当然也不首先是图书分类(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关系,笔者后面将提到)。2四部分类法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2.1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的联系与区别。有人把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割裂开来,或二者的联系不明确。其实二者是不可能割裂开来。所谓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编制起来的类分图书的工具,用来满足读者按照科学内容检索图书的需要。(韩承铎和李兴辉的论文《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该论文出自《图书分类学文集》1985年版)。所谓的学术分类,-----。二者是有联系和区别的。但如果离开了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主要原则(图书分类学的实质)而只追求表面上的一些特征,自然就容易把我们引上歧途。二者的关系,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的原则》中有精辟的论述:“图书分类以学术分类哪些方面为基础呢?主要是以各门科学的特点和它的特殊规律为基础。我们知道,每种科学的存在,均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与其他科学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自己的发展规律。学术分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这种特点和规律。------图书分类以学术分类为基础,主要表现在分类标准上,而分类标准必须以每门科学的特点,它的特殊运动规律为根据。不能将一种科学的分类标准生硬地套在另一种学科上。”“组织图书,首先和主要地应该以各种学科的特性和它们的运动规律为依据。图书分类以学术分类为基础是一种原则,一种不可缺少的实质。”那些想割裂二者关系是不可能的。二者也有区别,“图书分类的直接目的是组织图书,-----学术分类的任务是通过分类来揭示各门类科学之间的固有的联系与差别,以此来划分各类科学活动的范围,反映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运动的特征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张德芳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说的很清楚。其实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虽没有明确的提出学术分类之类的概念,但在校勘、整理图书时自觉不自觉地用到学术分类,重视学术源流是我国古代校雠目录学的优良传统。2.2四部分类法是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上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分类情况,图书分类与学术分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参与并主持这次整理工作。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将刘氏父子校雠学中的主要事迹作了概括:广罗异本,仔细校勘;彼此互参,除去重复;校出脱简,订正伪文;整齐篇章,定著目次;摒弃异号,确定书名;每书校毕,写成叙录。笔者认为刘向写成《叙录》,刘歆写成《七略》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为之,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必须写的。大家在校勘实践中知道,我们必须搞清各种版本的来笼去脉,才能选定善、校、参等不同的本子;我们在遇到不同的本子对某一词、某一句话、某一段有不同的说话而不能确定正误时,往往要搞清当时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当时的学术状况等等,离开学术渊源来谈校勘,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好的校雠家在整理图书必须把这点说清楚,故刘向也必须写一个说明,说明他整理的某书的学术源流、作者的思想等等,才让后人明白他之所以这样整理的可靠性,这是他不能不写《叙录》的原因。张舜徽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说:“刘向校书,除勘对文字异同、订正伪误之外,还大有事在,实包括版本、校勘、目录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每书校毕,写成《叙录》一篇,更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这便是后世目录解题的开端。”“《叙录》一篇,主要介绍作者生平小论四部分类法 万群 (汉中市汉台中学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分类,有将其视为图书分类,有将其视为学术分类,或二者兼而有之。本文将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四部分类的问题。笔者认为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再次就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 【关键词】四部;人文价值;学术分类;图书分类 ○图书与档案○726

k近邻分类算法

第2章k-近邻算法(kNN) 引言 本章介绍kNN算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使用距离测量的方法分类物品。其次,将使用python从文本文件中导入并解析数据,然后,当存在许多数据来源时,如何避免计算距离时可能碰到的一些常见的错识。 2.1 k-近邻算法概述 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s)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它的工作原理是: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我们知道样本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的分类标签。一般来说,我们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 个最相似的数据,这就是k-近邻算法中k的出处,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最后,选择k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k-近邻算法的优点是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适用于数值和离散型数据。 2.1.1 准备知识:使用python导入数据 首先,创建名为kNN.py的python模块,然后添加下面代码: from numpy import * #引入科学计算包 import operator #经典python函数库。运算符模块。

#创建数据集 def createDataSet(): group=array([[1.0,1.1],[1.0,1.0],[0,0],[0,0.1]]) labels=['A','A','B','B'] return group,labels 测试:>>> import kNN >>> group,labels=kNN.createDataSet() 注意:要将kNN.py文件放到Python27文件夹下,否则提示找不到文件。 2.2.2 实施kNN算法 使用k-近邻算法将每组数据划分到某个类中,其伪代码如下: 对未知类别属性的数据集中的每个点依次执行以下操作: 1.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2.按照距离递增交序排序; 3.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 4.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用欧氏距离公式,计算两个向量点xA和xB之间的距离: 例如,点(0, 0)与(1, 2)之间的距离计算为: python函数classify()程序如下所示: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b.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时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组内讨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亲身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分类方法后为后续学习将会带来很大方便。因此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学生从初中单一分类法中走出来如何进入本课的新情境,掌握新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如果有一个学生家长问你,要你帮他找他的孩子,你怎么问这位家长?l来帮助他找到他的孩子。 学生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分类实例 (二)通过情景,探求新知 化学中有哪些分类方法? 活动1:对明星进行分类 讨论什么是交叉分类法,说出他的特点与优点 巩固练习1 :请对下列物质进行交叉分类 练习2:请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交叉分类 活动2:看生物类别的分类 讨论什么是树状分类法,说出他的特点与优点 巩固练习3:将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进行树状分类 (二)利用情景,巩固新知 练习4: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四)小结与巩固 1 反思:是否认同学习和利用分类法对学习化学有帮助;是否认同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呢? 2 巩固练习 下列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物质找出来。 (1)空气N2 HCl CuSO4·5H2O (2)SO3 KOH H2NaCl (3)H3PO4H2SiO3 HCl H2SO4(4)NaCl Na2SO4Na2CO3 BaCO3 3 作业;1 、P25实践活动第一问 2 P29第1、2题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二、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和《xx经籍志》 (一)xx的《中经新簿》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立六略,按今天通行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衡量,六艺略大半属于经部,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均属子部,诗赋略属集部,未给史书设立部类,而将《国语》、《战国策》、《太史公》(《史记》)等史书纳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中。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史书的数量不多,尚不足以单独立部类。东汉魏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东汉以后国外传来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本土新出的道教图籍、起居注、地方志、氏族谱等都难以归入六略中,图书的实际情况,需要重新整理编目,并按图书内容改进分类方法。西晋时期,出现了荀勗编定的新书目《中经新簿》。 《xx·经籍志·序》说: “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 xx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 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 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xx部: 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但录题及言……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可见荀勗是在曹魏政权校书编目而成的《中经》的基础上,校理西晋藏书而编著出《中经新簿》的。荀勗《中经新簿》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七略》、《汉书·艺文志》习用的图书六分法,改为四分法,即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按其收录的图书内容看,约分别相当于后世习用的经、子、史、集四部。二是将史书单独立为部类,与其余三部并列,以反映当时书籍的实际情况。但荀勗仅记每书书名,加上简单的注释(作者、卷数、存佚情况等),而不再像刘向那样为每部书撰写一篇叙录。因此,《中经新簿》相对于《七略》、《汉书·艺文志》当更加简明,但在学术上的作用却降低了。西晋

线分类法、面分类法例子

大类中类小类细目 (21)服装 1.机织面料服装(10)棉布服装(01)普通棉布男服装 (03)普通棉布女服装 (05)普通棉布童服装 (07)棉布婴儿服装 (09)棉布学生服装 (11)棉布职业服装 (13)棉布民族服装 (99)其他棉布服装材料螺钉直径螺钉头形状表面处理 1—不锈钢2—黄铜3—铜1—直径0.5 2—直径1.0 3—直径1.5 1—圆头 2—平头 3—六角形头 4—方形头 1—未处理 2—镀铬 3—镀锌 4—上漆 表8-3 螺钉选用面及类目编码 商品编码类型 数字型(顺序型、层次型、平行型) 字母形 数字-字母混合型 条形码 顺序型,数列长度完全一致,按在分类体系中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给与编码。 如罐头制品:猪000-099,牛羊100-199,禽类200-299,鱼300-399, 红烧400-499,虾、水产500-599,糖、水果罐头600-699,果浆700-799, 蔬菜800-899,其它类900-999。 层次型,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整个编码分为4个层级,由8位数字代码组成,其中1、2位数字为第1个层次,表示大类,3、4位数字为第2个层级,表示中类,5、6位数字为第3个层级表示小类,7、8位数字为第4个层级表示品种。最大优点是商品隶属关系清晰,层次鲜明,逻辑性强。

代码代码A 门累 01 01 10 01 第一层,农业产品 第二层,粮食作物 第三层,小麦 第四层,冬小麦 字母型用一个或若干个字母表示商品代码的编码方法,一般按字母顺序编码,大写字母表示商品大类,小写字母表示其他类目。 数字、字母混合 用英文字母表示门类、8位阿拉伯数字分别代表大类、中类、小类和品种4个层次。 A 03 10 25 01 门类,农林牧渔 大类人工饲养动物、捕猎 中类人工饲养动物、下水及副产品 小类蛋类 品种鸡蛋 B 42 01 10 13 门类,医药商品 大类,中药材 中类,植物类中草药 小类,根茎类小药材 品种,川贝

用近邻函数法进行聚类与分类

用近邻函数法进行聚类与分类 汤宁SC08023110 一.实验原理 对应一个样本集中的任意两个样本xi和xj如果xi是xj的第I个近邻点,则定义xi对xj的近邻系数为I,记为d(i,j)=I.定义xi和xj简的近邻函数值为aij=d(i,j)+d(j,i)-2.样本间的近邻函数值越小,彼此越靠近,越相似。 算法步骤如下: 1.对于给定待分类的样本集合,计算距离矩阵D: D(i,j)=d(xi,xj) d(xi,xj)为xi和xj的欧式距离。 2.用D计算近邻系数矩阵M,元素Mij为xi对xj的近邻系数。 3.生成近邻函数矩阵L: L(i,j)=Mij+Mji-2 并置L对角线上元素为2*N,如果xi和xj有连接,则L(i,j)为连接损失。 4.搜索矩阵L,将每个点与和它有最小近邻函数值的点连接起来,形成初始聚类。 5.对已经分类的各类,计算各类的类内最大距离maxd,类间最小距离mind,如果 maxd

此为最终聚类结果,连在一起的点表示同为一类。 三.附件 Matlab程序文件prexp.m,直接运行,按照对话框的提示,返回matlab命令行模式按任意键就可以进行第二步的类合并,结果仍在figure1显示。Figure1相继显示上述图示结 果,程序包含了必要注释。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板块 人 板块一 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定义 任务1.1 认识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各种分类,体会并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意义。 任务1.2 认识并理解分类的标准及重要性,明确分类的定义 活动1.1,1:进行“记忆游戏”,看同学们在20s 内可以记住多少个屏幕上的内容 活动1.1.2:例举生活中的各种分类的例子,感受分类的意义 活动2,1.1:例举生活中衣物整理的例子,看同学如何整理分类? 活动 2.1.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将物质进行分类的?并学习物质分类的定义。 板块二 化学中的常用分 类 任务2.1 感受单一分类方法的缺点和不足 任务2.2 掌握交叉分类方法,并能正确的应用两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任务2.4 思考并回顾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以及理解这节课对物质分类活动2.1.1 :对K 2SO 4 、Na 2CO 3、K 2CO 3、Na 2SO 4这四种物质分类。 活动2.2.:1:给体育明星进行连线 活动2.2.2:用交叉法对K 2SO 4 、Na 2CO 3、K 2CO 3、Na 2SO 进行连线,分类 活动2.4,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标准及意义。 任务2.3 掌握树状分类方法,并能正确的应用两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活动2.3.:1:回忆初中所学习的各种物质类别的概念。 活动 2.3.:2:学习树状分类法,并对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这几个概念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课时一) §2.1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课题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型新知识课 授课人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标在本节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 质进行分类,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简单分类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教材所增添的“新”内容之一。在初高中 的学习中,贯穿中学化学的学习,对中学化学的教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学生既可以对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又可以在学生掌握科学 的方法后对以后的化学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和有效地学习。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 角度看,新课程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 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 举一反三,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调理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 学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共性的 角度出发来学习化学,学生会对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加完备。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已经有了生活中对很多事物是分类的概念。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四种基本反应, 以及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学的基本内容,但却没有概括过这些物质间所存 在的共性,以及物质与物质间的转化规律。由此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基本反应的 本质以及物质的概念还未完全的掌握。通过物质的分类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 以将初中化学学习的知己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系统的分类观,由此更有利于 对高中化学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习几种分类方法,并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可根据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一些简单的基本化学反应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分类方法,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

信息分类法

什么是面分类法[1] 面分类法是将要分类的事物或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又可以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类目,使用时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面分类法结构[1] 面分类法的基本原则[2] 在选用面分类法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根据需要,选择分类对象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对象的各个“面”; (2)不同“面”的类目不应相互交叉,也不能重复出现; (3)每个“面”有严格的固定位置; (4)“面”的选择以及位置的确定,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面分类法的优缺点[2] 面分类的主要优点是分类结构上具有较大的柔性,即分类体系中任何一个”面”内类目的变动,不会影响其它”面”,而且可以对”面”进行增删。再有,”面”的分类结构可根据任意”面”的组合方式进行检索,这有利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 面分类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编码空间。例如,在上面的服装分类中,纯毛男式连衣裙的搭配是毫无意义的,在实际编制代码体系时,到底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要根据课题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定。有时,还可根据事物的特征,在一个分类体系中,同时运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也称平行分类法,它是把拟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根据其本身固有的属性或特征,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都包含一组类目。将某个面中的一种类目与另一个面的一种类目组合在一起,即组成一个复合类目。面分类法具有类目可以较大量地扩充、结构弹性好、不必预先确定好最后的分组、适用于计算机管理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能充分利用容量、组配结构太复杂、不便于手工处理等缺点。 面分类法则将整形码分为若干码段,一个码段定义事物的一重意义,需要定义多重意义就可以采用多个码段。这种代码的数值当然也可以在数轴上找到表达,然而,一根数轴却只能约束一重意义上父类与子类的从属关系,多重意义的约束就要用多根数轴来实现,也就是说一个码段对应一根数轴。面分类是若干个线分类的合成。 基于这一理解,线分类法应该属于1维分类法,面分类法则为2维或多维的分类法。 现实生活中,面分类法的应用可谓广泛,以大家熟悉的15位的身份证号码为例:第一段(前6位)

简单分类法作业

高一化学 物质地分类 作业1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 ) A .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 B .同种分子构成地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D .含有氧元素地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地是( ) A. CaCO3 B. SO3 C. CuO D. KMnO4 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地是 ( ) A. 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地残留物 B. 洁净地食盐水 C. 冰、水混合物 D. 含氮30%地硝酸铵(NH4NO3) 4.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地正确组合是 ( ) 5. 组成中含有氢氧根地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地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地是 ( ) A .NaHSO4 B .Cu2(OH)2CO3 C .Ca(H2PO4)2 D .NH4NO3 6. 下列反应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 ) A. 3Fe +2O2=====点燃Fe3O4 B. CO2+C=====△2CO C. NH4HCO3=====△NH3↑+H2O↑+CO2↑ D. CaCO3+CO2+H2O===Ca(HCO3)2 7.下列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地是( ) A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B .S2-、I -、NH +4、SO2-4按某种属性可分为两类 C .氢氧化钙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属于碱 D .物质地分离方法可分为蒸馏、分液、蒸发、萃取、过滤等 8.下列有关物质分类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 A .树状分类法是唯一能表示物质分类地方法 B .在物质分类时,一般是先分类,再定标准,这样就不会有误了 C .现有SO2-4、N2、CO2、MnO -4,可以按某个标准判断N2与其他三种不同,也可按某个标准判断MnO -4与其他三种不同 D .胶体、溶液、浊液分属不同类别地本质是其透过滤纸地性质不同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一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二)过程与方法 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 【讲述】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翻到课本24页,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引入】 【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类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使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提问】你们能找出分类在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图书馆里书籍的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QQ好友的分类等)。 【过渡】举了这么多应用分类的例子,那么分类的概念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本第24页第一段,找出分类法的概念。 【板书】§2.1.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板书】一、分类法:将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强调】这里的“标准”加了双引号,表示强调,那究竟什么是标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班一共有八十几个学生,根据是否住校,可分为走读生和住读生,“是否住校”就是分类的标准。 【讲述】在划分时我们只用了“是否住校”这一个标准,因此,我们称这种只采用一个标准分类的方法为“单一分类法”。 【板书】二、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单分类) 【转折】单一分类法使用简单,但是,由于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学习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交叉分类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交叉分类法?接下来,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给你们讲述一下。

文献学作业

从“七分法”演变为“四分法”的过程及原因 摘要:中国古籍分类以四部分类法为主,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刘向、刘歆父子不仅校理群书,而且给群书分类编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首创分类目录,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古代四部分类成果之大成,类目更为细密,使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达到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法、七分法、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 一、简述中国古籍分类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沿袭着从“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发展轨迹: 1、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我国目录史上首创分类目录,他们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此后《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采用了七分法。 2、魏晋时期,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 3、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 4、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5、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较之以前,更加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二、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七分法、四分法成为主流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被视为四分法的代表,以下具体分析两种分类法: (一)七分法 七分法以刘歆的《七略》为开端,此后南北朝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纷纷沿袭七分法,形成了目录学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统。 1、《七略》 《七略》分群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详目如下: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这种分类的原因:魏晋以前的史学并不发达,史籍的数量较少。所以说魏晋以前出现了有史籍、无史部的特殊情况。从魏晋时期开始,为适应实际的需要分类改革应运而生:一方面汉魏之际的动乱导致图书的散乱分离,从而产生重新整理和编目图书的需求;另一方面史学的发达和史学著作的增多与原来的附目地位不相适应,分类编目有重加调整均衡的必要。 《七略》奠定了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基础,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对我国的目录学、图书分类法、图书编目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后的公私藏书,都纷纷效法,编制藏书目录。 2、《汉书·艺文志》 《汉书》东汉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历时二十余年写成。《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目录书,是班固依据《七略》编成的。它不仅著录了西汉官府的藏书,而且还分析了学术源流和派别,

强力推荐的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以及地理书、目录书。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K近邻分类算法

K近邻分类算法(K –nearest neighbors,简称KNN) 1算法的提出与发展 最初的近邻法是由Cover和Hart与1968年提出的,随后得到理论上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参数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算法原理 2.1 基本原理 最近邻方法(k-nearest neighbor,简称kNN)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非参数分类方法,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该算法最初由Cover和Hart提出的,用于解决文本的分类问题。 K 近邻算法是最近邻算法的一个推广。该规则将是一个测试数据点x分类为与它最接近的K 个近邻中出现最多的那个类别。K 近邻算法从测试样本点x开始生长,不断的扩大区域,直到包含进K 个训练样本点为止,并且把测试样本点x归为这最近的K 个训练样本点中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其中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的相似度一般使用欧式距离测量。 如果K 值固定,并且允许训练样本个数趋向于无穷大,那么,所有的这K 个近邻都将收敛于x。如同最近邻规则一样,K 个近邻的标记都是随机变量,概率P(w i|x),i=1,2,…,K 都是相互独立的。假设P(w m|x)是较大的那个后验概率,那么根据贝叶斯分类规则,则选取类别w m。而最近邻规则以概率P(w m|x)选取类别。而根据K近邻规则,只有当K个最近邻中的大多数的标记记为w m,才判定为类别w m。做出这样断定的概率为 通常K值越大,选择类别w m概率也越大。 2.2K值的选择 K近邻规则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从样本中估计后验概率P(w i|x)的方法。为了得到可高的估计必须是的K值越大越好。另一方面,又希望又希望x的K 个近邻x 距离x1越近越好,因为这样才能保证P(w i|x1)尽可能逼近P(w i|x)。在选取K 值的时候,就不得不做出某种折衷。只有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才能保证K 近邻规则几乎是最优的分类规则。 K值的选择:需要消除K值过低,预测目标容易产生变动性,同时高k值时,预测目标有过平滑现象。推定k值的有益途径是通过有效参数的数目这个概念。有效参数的数目是和k值相关的,大致等于n/k,其中,n是这个训练数据集中实例的数目。 确定K的值:通过实验确定。进行若干次实验,取分类误差率最小的k值。 2.3算法步骤 1)依公式计算Item 与D1、D2 ……、Dj 之相似度。得到Sim(Item, D1)、Sim(Item, D2)……、Sim(Item, Dj)。 2)将Sim(Item, D1)、Sim(Item, D2)……、Sim(Item, Dj)排序,若是超过相似度门槛t则放入 邻居案例集合NN。 3)自邻居案例集合NN中取出前k名,依多数决,得到Item可能类别。 3KNN优缺点 优点:1)原理简单,实现起来比较方便; 2)支持增量学习;

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簡述中國文獻目錄四部分類法的源流 摘要古代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瞭解、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然而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又無比繁複,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棟的典籍按不同的層次有機的組織起來,對典籍加以整理、編纂和分類,做到綱舉目張,執簡馭繁。在中國歷史上對文獻目錄的分類早已有之,歷經了準備、創制、發展、興盛等不同的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本文擬就對四部分類法的源流作淺要的論述。 關鍵字文獻目錄源流四部分類法 我國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重要的學科技及學術分類的觀念。這一時期可以視為我國文獻目錄的準備階段。其後,兩漢時期是文獻目錄的創制階段,劉歆繼承其父劉向遺志,利用天祿閣的政府藏書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東漢明帝時期由班固撰《漢書·藝文志》,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術志的先例。自此完成了具體使用的目錄體制的創立。至隋唐為文獻目錄的興盛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類法的產生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與秘書中、外三閣藏之。魏秘書郎鄧默,刪省舊文,除其浮穢,始制《中經》。西晉時期,秘書監荀勖重編國家目錄,依據魏秘書郎鄭默的《中經》更輯新簿而撰《中經新簿》(亦稱《中經新簿》或《晉中經簿》)。《中經新簿》改劉向《七略》的分類法,始為四部,“一曰甲部,記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①因此,從內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經、子、史、集。可見荀勖是在鄭默《中經》的基礎上,創立了四部分類法,並由此開創了我國圖書四分法的源頭。 東晉初年,典籍混亂,著作郎李充就西晉荀勖《晉中經簿》加以校核,“發現西晉《中經新簿》著錄藏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東晉僅存三千零一十四卷,僅十分之一左右,於是重編《晉元帝書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當於荀勖的丙、乙,充改四部內容為甲部經籍,乙部史記,丙部諸子,丁部文集,其乙、丙相當於荀勖的丙、乙,也就是說史書升到第二位乙部,而子書降到第三位丙部。從此以後四部的格局基本確 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