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

高考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

高考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
高考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

高考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

0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

0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

0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

05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频考点

0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

07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

08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

09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 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

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

1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

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

14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题术语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

15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高频考点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频考点

17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答题术语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一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国民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高频考点

18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亿万次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2)“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科技文艺工作的迅速发展,其间虽有曲折,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教育事业:建国以后,我国教育事业曾经受到“文革”的干扰,但是“文革”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政策基础。

高频考点

19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答题术语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4)《十一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高频考点

2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高频考点

2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频考点

2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题术语

(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 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

(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

(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高频考点

23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高频考点

24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频考点

25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频考点

26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频考点

2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含答案)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2019·贵阳高三监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以走进电影院作为一种娱乐时尚。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手机或平板电脑成为移动的电影院,成为汇聚海量电影信息的网络“流动空间”,人们随时可选择性地看电影。材料说明( ) A.看电影成为逃避现实的主要方式 B.科技成为提升电影票房的主要手段 C.看电影成为人们休闲的唯一方式 D.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 3.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提高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B.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C.意识形态对立影响文化交流 D.电视是新时代殖民的有力工具 4.2018年7月21日,诗词类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第二季荣耀回归,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与同步参与,使大家又一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 A.传播中华文化必须借助电视 B.高雅文化比通俗文化更吸引人参与 C.电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 D.传统传媒已经被新式传媒完全取代 5.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此状况导致了( )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冲刺2020高考 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整理

冲刺2020高考 超全总结 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考点1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考点2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考点3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考点4: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考点4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考点5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考点6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12分大题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42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节选 请从上述品牌的相关信息中提炼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启示,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20世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阅读材料,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阐述恰当,史论结合。)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考察自公元1000年以来社会发展的根源,有三种创新驱动力能够影响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创新的步伐和力量,在最近几个世纪,三种创新驱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齐心协力创造了强有力的、新的协同效应。包括: 增强的交换网络。在人口、货物、观念广泛交流的社会,创新也就更多。通讯和运输的改善。社会储存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可以促进创新。 创新动机的增加。创新动机指社会中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 ——据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创新驱动力与某地区的历史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美国家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并把世界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The Modem Times)。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五四运动(1919年) (一)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 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二)导火索 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 1.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四、北伐战争 1.条件 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五、国民大革命的结局——失败 1.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 六、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 周恩来、朱德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汇总 style='width:100.0%;mso-cellspacing:0cm;border-top:solid #CADDE6 1.0pt; border-left:solid #CADDE6 1.0pt;border-bottom:none;border-right:none; mso-border-top-alt:solid #CADDE6 .75pt;mso-border-left-alt:solid #CADDE6 .75pt; border-right:solid #CADDE6 1.0pt;mso-border-bottom-alt:solid #CADDE6 .75pt;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pt;font-family:"微软雅黑","sans-serif";mso-bidi-font-family: 2017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汇总

border-right:solid #CADDE6 1.0pt;mso-border-bottom-alt:solid #CADDE6 .75pt; border-right:solid #CADDE6 1.0pt;mso-border-bottom-alt:solid #CADDE6 .75pt; border-right:solid #CADDE6 1.0pt;mso-border-bottom-alt:solid #CADDE6 .75pt; border-right:solid #CADDE6 1.0pt;mso-border-bottom-alt:solid #CADDE6 .75pt; border-right:solid #CADDE6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2017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复习当中,历史需要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 这就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些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了解高考动态,为了使同学们 更好的复习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供参考。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 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 世影响深远。(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 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 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 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 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 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 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2)影响:① 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 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 完善,历代沿用。(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 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 归于六部。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

人教版2019-2020高中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 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 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点,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 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 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仅 仅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 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 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必修一考点汇总复习

2011届高考历史必修一考点汇总复习 高考历史考点汇总 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 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 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内容:周 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 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 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 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5 19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教与文艺(带答案解析)

专题十五19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教与文艺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近现代世界科技 考点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近现代世界科技 [考点回顾] 1.牛顿经典力学 (1)奠基:伽利略。 (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特征:注重实验;数学化。 (4)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2.生物进化论 (1)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2)观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意义: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1)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2)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考点深化] 1.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项目原因 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基础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制度基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外在因素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腊自然哲学传入西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主观原因科学家的努力探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2.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异同 (1)不同:相对论描绘的是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量子理论描绘的是微观粒子世界。 (2)共同 ①从背景看,19世纪末,物理学得到极大发展,但是,一系列新的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这使得经典物理学陷入了危机,面临挑战。 ②从产生过程看,都是科学大师们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真理的结果;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③从影响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都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它们不仅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③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 ④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组织,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产生,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⑤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②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③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④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考题印证] 1.(2019·江苏高考·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答案】B 【解析】“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表明是广义相对论,故B项正确;“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表明是广义相对论,故A项错误;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广东版)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广东版)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020高考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全国通用)知识点8: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知识点8: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与近现代世界科技文化 的发展 1、人类文明的时空创造,历经岁月的冲刷,留下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地点的文化遗迹,标注正确的是( ) A.①—德尔菲遗址 B.②—雅典卫城遗址 C.③—奥林匹亚遗址 D.④—亚里土多德诞生地 2、下图是古希腊陶器上描绘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它反映了() ①奋发上进的城邦精神 ②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③追求健美的心理和审美观念

④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5、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6、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7、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8、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

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

2016高三历史知识点 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第一轮复习最为重要,历时最长,也 最为全面。能否把握好第一轮复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为了帮助大家,以下是本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9高 三历史的知识点,欢迎参考阅读! 2019高三历史知识点(一)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 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 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