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有机化学》——醇酚醚

大学《有机化学》——醇酚醚

大学《有机化学》——醇酚醚
大学《有机化学》——醇酚醚

第十章 醇、酚、醚

§ 10—1 醇

一、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 结构

醇可以看成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OH )取代后生成的衍生物(R-OH )。

2. 分类

1) 根据羟基所连碳原子种类分为:一级醇(伯醇)、二级醇(仲醇)、三级醇(叔醇)。 2) 根据分子中烃基的类别分为:脂肪醇、脂环醇、和芳香醇(芳环侧链有羟基的化合物,羟基直接连在芳环上的不是醇而是酚)。

3) 根据分子中所含羟基的数目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两个羟基连在同一碳上的化合物不稳定,这种结构会自发失水,故同碳二醇不存在。另外,烯醇是不稳定的,容易互变成为比较稳定的醛和酮,这在前面已讨论过。

3.醇的命名

1) 俗名 如乙醇俗称酒精,丙三醇称为甘油等。 2) 简单的一元醇用普通命名法命名。 例如: 3) 系统命名法

结构比较复杂的醇,采用系统命名法。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以羟基的位置最小编号,……称为某醇。

例如:

多元醇的命名,要选择含-OH 尽可能多的碳链为主链,羟基的位次要标明。

C H °sp 3原子为sp 3杂化

O 由于在 杂化轨道上有未共用电子对,∠两对之间产生斥力,使得C-O-H 小于109.5sp 3CH 3CH CH 2OH CH 3CH 3C OH

CH 3

CH 3OH CH 2OH 异丁醇叔丁醇环己醇苄醇CH 3-CH-CH-CH 2-CH-CH 3CH 3OH CH 3-CH-CH 2-CH=CH 2OH 2-甲基-5-氯-3-己醇4 -戊烯-2-醇CH=CH-CH 2OH 3 -苯基丙烯醇- 2 -CH-CH 3OH

CH 2-CH 2OH 1 -苯基乙醇2 -苯基乙醇αβ苯乙醇苯乙醇( )( )

例如: 二、醇的物理性质 1. 性状:(略) 2. 沸点:

1)比相应的烷烃的沸点高100~120℃(形成分子间氢键的原因), 如乙烷的沸点为-88.6℃,而乙醇的沸点为78.3℃。

2) 比分子量相近的烷烃的沸点高,如乙烷(分子量为30)的沸点为-88.6℃,甲醇(分子量32)的沸点为64.9℃。

3)含支链的醇比直链醇的沸点低,如正丁醇(117.3)、异丁醇(108.4)、叔丁醇(88.2)。 3. 溶解度:

甲、乙、丙醇与水以任意比混溶(与水形成氢键的原因);C 4以上则随着碳链的增长溶解度减小(烃基增大,其遮蔽作用增大,阻碍了醇羟基与水形成氢键);分子中羟基越多,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沸点越高。如乙二醇(bp=197℃)、丙三醇(bp=290℃)可与水混溶。

4. 结晶醇的形成

低级醇能和一些无机盐(MgCl 2、CaCl 2、CuSO 4等)作用形成结晶醇,亦称醇化物。 如:

三、醇的光谱性质

IR 中 -OH 有两个吸收峰

3640~3610cm -1未缔合的OH 的吸收带,外形较锐。 3600~3200cm -1缔合OH 的吸收带,外形较宽。

C-O 的吸收峰在1000~1200cm -1: 伯醇在1060~1030cm -1 仲醇在1100cm -1附近 叔醇在1140cm -1附

NMR 中 O —H 的核磁共振信号由于受氢键、温度、溶剂性质等影响,可出现δ值

在1~5.5的范围内。

四、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官能团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烃基的一定影响,从化学键来看,反应的部位有 C —OH 、O —H 、和C —H 。

分子中的C —O 键和O —H 键都是极性键,因而醇分子中有两个反应中心。 又由于受

CH 2-CH 2-CH 2

OH

OH OH

CH 3OH 1,31丙二醇顺乙基1,2

环己二醇MgCl 2 6CH 3OH

CaCl 2 4C 2H 5OH CaCl 2 4CH 3OH

结晶醇:不溶于有机溶剂,溶于水。

可用于除去有机物中的少量醇酸性,生成酯形成 ,发生取代及消除反应氧化反应C

C —O 键极性的影响,使得α—H 具有一定的活性,所以醇的反应都发生在这三个部位上。 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Na 与醇的反应比与水的反应缓慢的多,反应所生成的热量不足以使氢气自然,故常利用醇与Na 的反应销毁残余的金属钠,而不发生燃烧和爆炸。

CH 3CH 2O - 的碱性-OH 强,所以醇钠极易水解。

醇的反应活性: CH 3OH > 伯醇(乙醇) > 仲醇 > 叔醇

pKa 15.09 15.93 > 19 醇钠(RONa)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碱性试剂。 金属镁、铝也可与醇作用生成醇镁、醇铝。

2.与氢卤酸反应(制卤代烃的重要方法)

1) 反应速度与氢卤酸的活性和醇的结构有关。 HX 的反应活性: HI > HBr > HCl 例如:

醇的活性次序: 烯丙式醇 > 叔醇 > 仲醇 > 伯醇 > CH 3OH

例如,醇与卢卡斯(Lucas )试剂(浓盐酸和无水氯化锌)的反应:

CH 3CH 2OH + Na CH 3CH 2ONa + 1/2 H 2K K 粘稠固体(

溶于过量乙醇中)

CH 3CH 2ONa + H 2O CH 3CH 2OH + NaOH 较强键

较强酸较弱酸

较弱减CH 3CH OH CH 36+ 2Al 2CH 3CH O CH 3( )3还原剂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试剂R-OH + HX R-X + H 2

O CH 3CH 2CH 2CH 2OH + HI (47%)CH 3CH 2CH 2CH 2I + H 2O CH 3CH 2CH 2CH 2Br + H 2O

CH 3CH 2CH 2CH 2Cl + H 2O

+ HBr + HCl (48%)CH 3C CH 3CH 3OH min ( )HCl + ZnCl 2

CH 3C

CH 3

CH 3Cl + H 2O CH 3CH 2CHCH 3

CH 3CH 2CHCH 3

Cl

室温钟混浊,放置分层1卢卡斯试剂

室温

min 钟混浊,放置分层

10+ H 2O

Lucas 试剂可用于区别伯、仲、叔醇,但一般仅适用于3—6个碳原子的醇。 原因: 1—2个碳的产物(卤代烷)的沸点低,易挥发。

大于6个碳的醇(苄醇除外)不溶于卢卡斯时机,易混淆实验现象。

2) 醇与HX 的反应为亲核取代反应,伯醇为S N 2历程,叔醇、烯丙醇为S N 1历程,仲醇多为 S N 1历程。

3) β位上有支链的伯醇、仲醇与HX 的反应常有重排产物生成。见P 266~267。 例如:

原因:反应是以S N 1历程进行的,见P 267。 这类重排反应称为瓦格涅尔-麦尔外因(Wagner-Meerwein )重排,是碳整正离子的重排。

3.与卤化磷和亚硫酰氯反应

4.与酸反应(成酯反应) 1) 与无机酸反应

醇与含氧无机酸硫酸、硝酸、磷酸反应生成无机酸酯。

高级醇的硫酸酯是常用的合成洗涤剂之一。如 C 12H 25OSO 2ONa (十二烷基磺酸钠)。

CH 3C CH 3

CH 3CH 2OH CH 3C CH 3CH 3CH 2Br CH 3C CH 3Br CH 2CH 3+ HBr +重排产物(主要产物)3ROH + PX 3(P + X 2)ROH + PCl 5R-Cl + POCl 3 + HCl

ROH + SOCl 2R-Cl + SO X = Br I ( )制备溴代或碘代烃

、3R-X + P(OH)3此反应产物纯净制氯代烃

CH 3CH 2OH +HOSO 2OH CH 3CH 2OSO 2OH + H 2O CH 3CH 2OSO 2OH

(CH 3CH 2O)2SO 2 + H 2SO 4硫酸氢乙酯(酸性酯)硫酸二乙酯(中性酯)

减压蒸馏CH 3OSO 2OCH 3

CH 3CH 2OSO 2OCH 2CH 3有机合成中的烷基化剂,有剧毒

CH 2-OH

CH-OH CH 2-OH

+ 3HNO 3CH 2-ONO 2CH-ONO 2

CH 2-ONO 2+ 3H 2O 3C 4H 9OH +P = O HO HO

HO

(C 4H 9O)3P = O + 3H 2O 三硝酸甘油酯可作炸药磷酸三丁酯(作萃取剂,增塑剂)

CH 3CH 2CH 2CH 2OH CH 3CH 2CH 2CH 2Cl 室温

放置一小时也不反应(混浊)

加热才起反应(先混浊,后分层)

+ H 2O

2)与有机酸反应

5. 脱水反应

醇与催化剂共热即发生脱水反应,随反应条件而异可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

醇的脱水反应活性: 3°R-OH > 2°R-OH > 1°R-OH 例如:

醇脱水反应的特点:

1) 主要生成札依采夫烯,例如:

2) 用硫酸催化脱水时,有重排产物生成。

R-OH + CH 3COOH CH 3COOR + H 2O (见第十三章)H

CH 2-CH 2H OH H 2SO 4,170 Al 2O 3,360℃or CH 2 = CH 2 + H 2O

CH 2-CH 2H H SO 140 Al 2O 3,℃CH 3CH 2OCH 2CH 3 + H 2O

CH 3CH 2CHCH 3CH 3CH = CHCH 380%OH

+ CH 3CH 2CH = CH 2

20%H

CH 2CHCH 3

OH H CH=CHCH 3CH 2CH=CH 2+

(主)CH 3OH

CH 2

3+H

(主)CH 3CH 2CHCH 2OH

CH 3

CH 3CH 2CHCH 2CH 3CH 2-C-CH 3CH 3H CH 3CH 2-C=CH 2

CH 3CH 3CH=C-CH 3

CH 3- H - H 叔碳正离子主要产物

CH 3CH 3CH 2CH 2CH 2OH CH 3CH 2CHCH 324

24

100℃

℃CH 3CH = CHCH 3CH 3CH = CHCH 380%(CH 3)3C-OH 20% H 2SO 4

85~90℃

CH 3-C = CH 2100%CH 3

3)除反应与取代反应互为竞争反应(P 285) 6. 氧化和脱氢

1)氧化: 伯醇、仲醇分子中的α-H 原子,由于受羟基的影响易被氧化。 伯醇被氧化为羧酸。

此反应可用于检查醇的含量,例如,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分析仪就有根据此反应原理设计的。在100ml 血液中如含有超过80mg 乙醇(最大允许量)时,呼出的气体所含的乙醇即可使仪器得出正反应。(若用酸性KMnO 4,只要有痕迹量的乙醇存在,溶液颜色即从紫色变为无色,故仪器中不用KMnO 4)。

仲醇一般被氧化为酮。脂环醇可继续氧化为二元酸。

叔醇一般难氧化,在剧烈条件下氧化则碳链断裂生成小分子氧化物。(见P 271)

2) 脱氢 伯、仲醇的蒸气在高温下通过催化活性铜时发生脱氢反应,生成醛和酮。

7. 多元醇的反应 1)螯合物的生成

2)与过碘酸(HIO 4)反应

邻位二醇与过碘酸在缓和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具有羟基的两个碳原子的C —C 键断裂而生成醛、酮、羧酸等产物。

RCH 2OH K Cr O + H SO RCHO

RCOOH CH 3CH 2OH + Cr 2O 72-CH 3CHO CH 3COOH + Cr 3+橙红CH 3-CH-OH CH 3

CH 3-C-CH 3O KMnO , H

丙酮

OH

O 50%HNO 3,V 2O 5

50~60℃CH 2CH 2COOH CH 2CH 2COOH 环己醇环己酮己二酸

RCH 2OH Cu 325℃

RCHO + H 2CHOH R R CHOH R R + H 2Cu

325℃

Cu 325℃

CHCH 3OH C-CH 3O

CH 2-OH CH-OH CH 2-OH + Cu (OH)2CH 2-O CH-O CH 2-OH + 2H 2O

新鲜的甘油铜(蓝色,可溶)此反应用来区别一元醇和邻位多元醇

例如:

这个反应是定量地进行的,可用来定量测定1,2-二醇的含量(非邻二醇无此反应 )。 2) 片呐醇(四羟基乙二醇)重排

片呐醇与硫酸作用时,脱水生成片呐酮。

片呐醇重排的历程与瓦—麦重排相似(将在下册进行讨论)。 五、醇的制备 1. 由烯烃制备

1) 烯烃的水合(略) 2) 硼氢化-氧化反应 例如:

反应特点:1°操作简单,产率高。

2°反马氏规律的加成产物,是用末端烯烃制备伯醇的好方法。 3°立体化学为顺式加成。

4°无重排产物生成 例如:

2. 由醛、酮制备

1) 醛、酮与格氏试剂反应

用格氏试剂与醛酮作用,可制得伯、仲、叔醇。 R C R'C H R''OH OH + HIO 4R'

C O R R''O H ++ HIO 3 + H 2O R C R'C H H OH

OH + HIO 4R'

C O R

H O H ++ HIO 3 + H 2O CH 3CH C CH 3OH OH CH 3CH OH + 2HIO 4CH 3CHO + HCOOH + CH 3-C-CH 3O R C C R OH OH R R R C C R R R O + H 2O H 3RCH = CH 2(RCH = CH 2)3B

22-3RCH 2CH 2OH 32CH 3CH 2-C = CH 2CH 3CH 3CH 3CH 2-CH-CH 2OH (BH )22 -CH 2CH 2OH (BH 3)222 -CH 3

32-CH 3H

OH

顺式加成产物

(CH 3)3-C-CH = CH 222-32(CH 3)3-C-CH 2CH 2

OH

C O + R-MgX

C

OMgX

C

OH + Mg X

OH

无水乙醚

或T HF

RMgX 与甲醛反应得伯醇,与其它醛反应得仲醇,与酮反应得叔醇

应注意:1°反应的第一步要绝对无水,因此两步一定要分开。 2°制格氏试剂的底物应无易与格氏试剂反应的基团。 3) 醛、酮的还原

醛、酮分子中的羰基用还原剂(NaBH 4,LiAlH 4)还原或催化加氢可还原为醇。 例如:

不饱和醛、酮还原时,若要保存双键,则应选用特定还原剂。见P 325~326 3.由卤代烃水解

此法只适应在相应的卤代烃比醇容易得到的情况时采用。

六、重要的醇 (一) 甲醇

有毒性,甲醇蒸气与眼接触可引起失明,误服10ml 失明,30ml 致死。 (二) 乙醇 (略)

无水乙醚C H O C R H H OMgX C R H

H

OH

无水乙醚

C R'O C R R'H OMgX C R R'

H

OH

无水乙醚R'O C R R'R''OMgX C R R'

R''

OH

甲醛醛酮伯醇仲醇叔醇CH 3CH 2CH 2CHO NaBH 4

2CH 3CH 2CH 2CH 2OH

CH 3CH 2-C-CH 3O

NaBH 4

2CH 3CH 2-CH-CH 3

OH

85%

87%

CH 2 = CHCH 2Cl CH 2 = CHCH 2OH + HCl H 2O

23

CH 2Cl NaOH +H 2O CH 2

OH + NBS

4

23H 2O Br OH 引发剂

(三)乙二醇 制法

乙二醇是合成纤维“涤纶”等高分子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又是常用的高沸点溶剂。乙二醇可与环氧乙烷作用生成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工业上用途很广,可用作乳化剂、软化剂、表面活化剂等。

(四) 丙三醇(甘油) P 278(自学)

§ 10—2 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是从反应物的相邻碳原子上消除两个原子或基团,形成一个π键的过程。 消除反应的类型有:

1,2 – 消除反应(β-消除反应)

1,1 – 消除反应(α-消除反应)

1,3 – 消除反应(γ-消除反应)

本节重点讨论β-消除反应。 一、 β-消除反应

1.消除反应历程(E1和E2) (1) 单分子消除历程(E1)

两步反应:

(1)

(2)

CH 2 = CH 2, Ag CH 2 - CH 2O CH 2 - CH 2OH Cl NaOH CH 2 - CH 2

O

H 2O CH 2 - CH

2OH CH 2 - CH 2OH OH H 2O C C R R R R H C C R R R R + HL L = X,- NR 3,- OH 2等C R R A B R R + A + B R C C C R H H H

H H X R R + HX C C CH 3Br

CH 3H H H C

C CH 3CH 3H H + OH

+ H 2O + Br

V = (CH 3)3-C-Br

一级反应

C CH 3CH 3

Br CH 3C

CH 3CH 3

CH 3+ Br

C

CH CH 2 H

CH 3C

CH 3

CH 3

OH

CH 3CH 3C CH 2

+ H 2O

E1和S N 1是同时发生的,例如:

E1反应的特点:1°两步反应,与S N 1反应的不同在于第二步,与 S N 1互为竞争反应。

2°反应要在浓的强碱条件下进行。 3°有重排反应发生。见P 280

例1:

例2:

(2)双分子消除反应(E2)

一步反应:

E2反应的特点:1°一步反应,与S N 2的不同在于B :进攻β-H 。E2与S N 2是互相竟

争的反应。例见P 281

C CH 3CH 3Cl CH 3C

CH 3CH 3CH 3C CH 3

CH 3

OH CH 3CH 3C CH 2CH 3

+ H 3O 慢H 2O ,+ H

17%

83%C CH 3

CH 3CH CH 3CH 3

OH

24

C CH 3CH 3CH CH 3CH 3O 2H H 2O C CH CH 3CH CH 3CH 3C CH 3CH CH 3CH 3CH 3

H C CH 3CH 3CH 3CH 3

甲基重排

CH 3H H CH 3CH 3H 3O CH 3OH H H CH 3CH 3H 2O CH 3H

H CH 3CH 3H CH 3H CH 3

CH 33H

甲基重排

RCH 2CH 2Br + OH R-CH = CH 2 + H 2O + Br ( )V =RCH 2CH 2Br OH

二级反应B ( OH)H CH R CH 2…R CH 2…Br B …H …CH B —H +CH R CH 2+ Br

α

β

2°反应要在浓的强碱条件下进行。

3° 通过过渡态形成产物,无重排产物。 2.消除反应的取向

一般情况下是生成札依采夫(Saytzeff )烯

例如:

对E1,主要是生成札依采夫烯,且消除活性是3°> 2°> 1°

对E2,大多数消除遵守札依采夫规则,但也有例外(即趋向与Hofmann 规则): (1) β-H 的空间位阻增加,则生成Hofmann 烯增多。见P 283表10-4。 (2) 键的体积增大,则Hofmann 烯增多。见P 282表10-。 3.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E1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不突出,这里不于讨论。

许多实验事实说明,大多E2反应是反式消除的(同平面---反式消除)。

反式消除方式可用单键旋转受阻的卤代物的消除产物来证明。

例如:

反式消除易进行的原因(根据E2历程说明): 1°碱(B :)与离去基团的排斥力小,有利于B :进攻β-H 。

CH 3CH 2CH 3

Br CH 3CH CH CH 3CH 3CH 2CH CH 2+81%

19%H L L …

……

…OH 2

CH 3

H H

H Cl H CH H 3C H 3C 3

CH H 3C H 3C 3

H 3C H 3C

100%0%

H

Cl CH

H 3C H 3C

CH H 3C

H 3C CH H 3C

H 3C 75%CH 3H

3斥力小有利于过渡态的形成B 与L 的斥力大

B 与L 的不利于过渡态的形成

2°有利于形成π键时轨道有最大的电子云重叠。

3°反式构象的范德华斥力小,有利于B :进攻β-H 。见P 284~285

4. 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是由同一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进攻碳原子引起取带,进攻就引起消除,所以这两种反应常常是同时发生和相互竞争的。

研究影响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相对优势的各种因素在有机合成上很有意义,它能提供有效的控制产物的依据。消除产物和取代产物的比例常受反应物的结构、试剂、溶剂和反应温度等的影响。

1)反应物的结构

例如:

故制烯烃时宜用叔卤代烃;制醇时最好用伯卤代烃。 伯卤代烃主要进行S N 2反应,但:(1)P 285,(2)P 285。 2)试剂的碱性

试剂的碱性越强,浓度越大,越有利于E2反应;试剂的碱性较弱,浓度较小,则有利于S N 2反应。见P 286所述。 例如:

4E2

+ B-H + L 4R 2

π

轨道

C C L B N 2C C

B N 1

CH 3X R-X R-X R-X °123°°消除增加取代增加E2( )N (

)CH 3CH 2CH 2CH 2Br

CH 3CH 2CH = CH 2CH 3CH 2CH 2CH 2OC 2H 5

9.8%

90.2%

C CH 3CH 3Br

CH 3C CH 3

CH 3OC 2H 5CH 3CH 3

CH 3CH 2

93%

7%CH 3CH 2Br

CH 3CH 2NH 2CH 2 = CH 2取代消除( )

3)溶剂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增大有利于取代反应,不利于消除反应。所以由卤代烃制备烯烃时要用KOH 的醇溶液(醇的极性小),而由卤代烃制备醇时则要用KOH 的水溶液(因水的极性大)。

4)反应温度

升高温度有利于消除反应,因消除反应的活化能比取代反应的大,(消除反应的活化过程中要拉长C-H 键,而S N 反应中无这种情况)。

二、α-消除反应

在同一碳原子上消除两个原子或基团产生中间体“卡宾”的过程,称为α-消除反应。卡宾又叫碳烯。如:

1.卡宾的产生

(1)氯仿与强碱作用,失去HCl 形成二氯卡宾。

(2) 由重氮甲烷的热分解或光分解而形成。

2.卡宾的结构

卡宾的碳原子最外层仅有六个电子,出形成两个共价键外,还剩下两个未成键电子。这两个未成键电子所处的状态经光谱研究证明有两种结构,一种称为单线态,另一种称为三线态。其结构如下:

3.卡宾的反应

(1) 与碳碳双键的加成 在烯烃存在下的卡宾,可与双键加成得到环丙烷的衍生物。 例见P 115:

(2) 插入反应(insertion )

CH 2CCl 2CF 2卡宾二氯卡宾二氟卡宾HCCl 3 +(CH 3)3COK CCl 2 + (CH 3)3C-OH + KCl CH 2N 2CH 2 + N 2

紫外光或加热

重氮甲烷单线态卡宾三线态卡宾CH 2( )CH 2(

)CH 3CH = CHCH 3 + CH 2N 2CH 3CH CHCH 3CH 2光

( )80%+ CH 2二环4,1,0庚烷

卡宾能把自身插入到大多数分子的C-H 键中去。例略。

§ 10—3 酚

一、酚的结构及命名

1.结构

酚是羟基直接与芳环相连的化合物(羟基与芳环侧链的化合物为芳醇)

2.命名

酚的命名一般是在酚字的前面加上芳环的名称作为母体,再加上其它取代基的名称和位次。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按次序规则把羟基看作取代基来命名。例见P 289~290。

二、酚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略) 三、酚的化学性质

羟基即是醇的官能团也是酚的官能团,因此酚与醇具有共性。但由于酚羟基连在苯环上,苯环与羟基的互相影响又赋予酚一些特有性质,所以酚与醇在性质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1.酚羟基的反应

(1) 酸性

酚的酸性比醇强,但比碳酸弱。

故酚可溶于NaOH 但不溶于NaHCO 3,不能与Na 2CO 3、NaHCO 3作用放出CO 2,反之羟基通CO 2于酚钠水溶液中,酚即游离出来。

利用醇、酚与NaOH 和NaHCO 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和分离酚和醇。

当苯环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酚的酸性增强;连有供电子基团时,酚的酸性减弱。(见P 290表10-5。

(2)与FeCl 3的显色反应

酚能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大多数酚能起此反应,故此反应可用来鉴定酚。

不同的酚与FeCl 3作用产生的颜色不同。见P 292表10-6。

与FeCl 3的显色反应并不限于酚,具有烯醇式结构的脂肪族化合物也有此反应。 (2) 酚醚的生成

OH O + H

P Ka 10≈(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P Ka 17CH 3CH 2OH H 2CO 3OH 10

6.5OH ONa

OH

OH NaHCO 3

NaCl

++OH

Na 2CO 3+X

6ArOH + FeCl 3[ Fe(OAr)6 ] 3-+ 6H + + 3Cl

-蓝紫色

棕红色

醚不能分子间脱水成醚,一般是由醚在碱性溶液中与烃基化剂作用生成。

在有机合成上常利用生成酚醚的方法来保护酚羟基。

酚也可被卤素取代,但不象醇那样顺利;酚也可以生成酯,但比醇困难。

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羟基是强的邻对位定位基,由于羟基与苯环的P-π共轭,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亲电反应容易进行。

(1)卤代反应 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可立即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反应 很灵敏,很稀的苯酚溶液(10ppm )就能与溴水生成沉淀。故 此反应可用作苯酚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如需要制取一溴代苯酚,则要在非极性溶剂(CS 2,CCl 4)和低温下进行。 (2)硝化 苯酚比苯易硝化,在室温下即可与稀硝酸反应。

OH ONa OCH 2R OCH 3OCH 2CH=CH 2NaOH

+ NaBr + NaBr + NaBr 苯甲醚茴香醚苯基烯丙基醚(

OH + Br 2(H 2O)3HBr

OH

Br Br +OH + Br 2+ 3HBr OH Br

CS 2

OH Br +OH +OH NO 2℃OH

NO 2+

HNO 320稀

可用水蒸汽蒸馏分开OH + CH 3COOH +

OH COOH + (CH 3CO)2O 24

65-80℃OCOCH 3COOH + CH 3

COOH 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

邻硝基苯酚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而成螯环,这样就削弱了分子内的引力;而对硝基苯酚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但能形成分子间氢键而缔合。因此邻硝基苯酚的沸点和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其异构体低得多,故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3) 亚硝化 苯酚和亚硝酸作用生成对亚硝基苯酚。

上述反应是制得不含邻位异构体的对硝基苯酚的方法。 (4)缩合反应

酚羟基邻、对位上的氢可以和羰基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例如,在稀碱存在下,苯酚与甲醛作用,生成邻或对羟基苯甲醇,进一步生成酚醛树脂。

3.氧化反应

酚易被氧化为醌等氧化物,氧化物的颜色随着氧化程度的深化而逐渐加深,由无色而呈粉红色、红色以致深褐色。例如:

多元酚更易被氧化。

对苯二酚是常用的显影剂。

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常用来作为抗氧剂和除氧剂。 四、重要的酚 (自学)

§ 10—4 醚

一、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结构

2.分类

OH OH NO ℃2,H 2SO 4OH NO 2对亚硝基苯酚( )

80%OH O O

对苯醌(棕黄色)

OH OH 2AgBr

O

O

+ 2Ag + HBr

饱和醚

简单醚

混和醚不饱和醚芳香醚环醚

CH 3CH 2OCH 2CH 3CH 3OCH 2CH 3CH 3OCH 2CH = CH 2CH 2=CHOCH=CH 2OCH 3

O

O

O

°

109.5sp 3杂化

3.命名

1) 简单醚在“醚”字前面写出两个烃基的名称。例如,乙醚、二苯醚等。 2) 混醚 是将小基排前大基排后;芳基在前烃基在后,称为某基某基醚。 例如:

4) 结构复杂的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例如:

环醚多用俗名,见P 297。

二、醚的物理性质 (略) 三、醚的化学性质

醚是一类不活泼的化合物,对碱、氧化剂、还原剂都十分稳定。醚在常温下与金属Na 不起反应,可以用金属Na 来干燥。醚的稳定性仅次于烷烃。但其稳定性是相对的,由于醚键(C-O-C )的存在,它又可以发生一些特有的反应。

1. 烊盐的生成

醚的氧原子上有未共用电子对,能接受强酸中的H + 而生成烊盐。 烊盐是一种弱碱强酸盐,仅在浓酸中才稳定,遇水很快分解为原来的醚。利用此性质可以将醚从烷烃或卤代烃中分离出来。

醚还可以和路易斯酸(如BF 3、AlCl 3、RMgX )等生成烊盐。见P 299。

烊盐的生成使醚分子中C-O 键变弱,因此在酸性试剂作用下,醚链会断裂。 2.醚链的断裂

在较高温度下,强酸能使醚链断裂,使醚链断裂最有效的试剂是浓的氢碘酸(HI )。 醚键断裂时往往是较小的烃基生成碘代烷,例如:

芳香混醚与浓HI 作用时,总是断裂烷氧键,生成酚和碘代烷。

CH 3OCH 2CH = CH 2

OCH 2CH 3甲基烯丙基醚苯乙醚CH 3-CHOCH 2CH 2CH 2CH 2OH CH 3

异丙氧基丁醇

4 --1-R-O-R R-O-R + HCl + H 2SO 4H R O R H

+ Cl + HSO 4R O R R-O-R + BF 3

R O R B H H

H CH 3CH 2OCH 2CH 3 + HI CH OCH 2CH 3H

I + CH 3CH 2OH CH 3CH 2I 2 CH 3CH 2I + H 2

O CH 3CHCH 2OCH 2CH 3

CH 3

+ HI

3CHCH 2OH 3

+ CH 3CH 2I

3. 过氧化物的生成

醚长期与空气接触下,会慢慢生成不易挥发的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加热时易分解而发生爆炸,因此,醚类应尽量避免暴露在空气中,一般应放在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

蒸馏放置过久的乙醚时,要先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且不要蒸干。 检验方法:硫酸亚铁和硫氰化钾混合液与醚振摇,有过氧化物则显红色。

除去过氧化物的方法:(1)加入还原剂5%的FeSO 4于醚中振摇后蒸馏。 (2)贮藏时在醚中加入少许金属钠。

四、醚的制备

1.醇脱水

此法只适用于制简单醚,且限于伯醇,仲醇产量低,叔醇在酸性条件下主要生成烯烃。 2.威廉姆逊合成法(A.W.Williamson )

威廉姆逊合成法是制备混合醚的一种好方法。是由卤代烃与醇钠或酚钠作用而得。 例如:

威廉姆逊合成法中只能选用伯卤代烷与醇钠为原料。因为醇钠即是亲核试剂,又是强碱,仲、叔卤代烷(特别是叔卤代烷)在强碱条件下主要发生消除反应而生成烯烃。例如,制备乙基叔丁基醚时,可以有如下两条合成路线。

路线1:

路线2:

357%HI ℃

OH + CH 3I

P 共轭

π

键牢固,不易断RCH 2OCH 2R

RCH 2OCH 2R

O O H

(过氧化物)

R-O-H + H-O-R

R-O-R + H 2O + Fe 2Fe 3SCN Fe(SCN)63+过氧化物红色CH 2=CHCH 2Br + CH 3CH 2ONa CH 2=CHCH 2OCH 2CH 3 + NaBr CH 3CH 2Br + NaO -C CH 3CH 3CH 3CH 3CH 2-O -C CH 3CH 3

CH 3

+ NaBr

RX + NaOR ROR + NaX RX + NaO-Ar R-O-Ar + NaX ′

′CH 3CH 2Cl C CH 3CH 3ONa CH 3+C CH 3

CH 3

O CH 3CH 2CH 3+ NaCl 85%

C CH 3

CH 3

Cl CH 3

CH 3CH 2ONa +C CH 3

CH 3

O CH 3

CH 2CH 3+ NaCl

五、重要的醚 1. 乙醚 (略) 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最简单的环醚,是一个很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故给予重点讨论。 (1) 制法 见P 63, P 278。 (2) 物理性质

沸点11℃,无色有毒气体,易液化,与水混溶,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一般贮存于钢瓶中。

(3) 化学性质

环氧乙烷化学性质活泼,在酸或碱催化下能与多种试剂反应,形成一系列重要工业原料。

1°在酸催化下,环氧乙烷可与水、醇、卤化氢等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生成双官能团化合物。

这些产物同时有醇和醚的性质,是很好的溶剂,常称溶纤素,广泛用于纤维素酯和油漆工业。

在碱催化下,环氧乙烷可与RO -,NH 3,RMgX 等反应生成相应的开环化合物。

O + H +O H CH 2CH 2OH 2

CH 2CH 2OH OH 2+ H +

CH 2CH 2OH HOR CH 2CH 2OH OR H +CH 2CH 2Br OH 2CH 2CH 2

Br OH H

+O CH 2CH 2

OH

OH CH 2CH 2-O-CH 2CH 2OH OH CH 2CH 2-O-CH 2CH 2-O-CH 2CH 2OH OH O

O CH 2CH 2 O-CH 2CH 2-O n CH 2CH 2OH OH

+n 二乙二醇醚三乙二醇醚多缩乙二醇醚良好溶剂农药去泡去泡剂

剂C 2H 5O +OH -C 2H 5OCH 2CH 2

OH OH -NH 2CH 2CH 2OH O HO CH 2CH 2HO CH 2CH 2NH HO CH 2CH 2

β羟乙胺β羟乙基 胺

( )二

环氧乙烷与RMgX 反应,是制备增加两个碳原子的伯醇的重要方法。例如:

不对称的三元环醚的开环反应存在着一个取向问题,一般情况是:酸催化条件下亲核试剂进攻取代较多的碳原子;碱催化条件下亲核试剂进攻取代较少的碳原子。

RCH 2CH 2OMgX H +

RCH 2CH 2

OH CH 2MgBr O

+CH 2CH 2CH 2OMgBr

CH 22CH 2OH H +

无水乙醚O H H H 3C H +

碱催化3

CH CH 2OH 3CH 3CH

CH 2OCH 3

OH

醇酚的性质实验报告

醇酚的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六酚的性质与鉴定 实验六酚的性质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酚的基本性质; 2、掌握酚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的分子中,由于羟基中的氧原子与苯环形成P-π共轭,电子云向苯环偏移,溶于水后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显示弱酸性。 但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若将苯酚钠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可以析出苯酚。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苯酚。 苯酚可以和NaOH反应,但不与NaHCO3反应。 利用醇、酚与NaOH和NaHCO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和分离酚和醇。 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可立即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很灵敏,很稀的苯酚溶液就能与溴水生成沉淀。故此反应可用作苯酚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白色) 酚类可以与FeCl3溶液反应显色,用于鉴别酚类。苯酚可以用于制备酚酞。 棕红色蓝紫色 三、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pH试纸 无机试剂: NaOH(5%),饱和溴水, NaHCO3(5%,饱和),的Na2CO3(5%), 5%FeCl3 ,HCl(5%)溶液; 有机试剂:苯酚 四、实验步骤 1、酚的溶解性和弱酸性 将0.2 g的苯酚放在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试管后观察是否溶解。用玻璃棒蘸1滴溶液,以广泛pH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然后再加热试管,直到苯酚全部溶解。 将上述溶液分装在3支试管中,冷却后出现浑浊,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5%的NaOH溶液,观察是否溶解。再滴加5%的盐酸,有何变化?在另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的NaHCO3溶液和5%的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溶解。 2、酚类与FeCl3溶液的显色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苯酚0.5mL,再加入1~2滴1% FeCl3溶液,观察和记录各试管中所显示的颜色。 3、与溴水的反应 在1支试管中加入2滴苯酚饱和水溶液,再加2 mL水稀释,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自来水,然后在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比较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思考题 1、如何鉴别醇和酚? 2、举例说明具有什么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为什么苯酚比苯和甲苯容易发生溴代反应? 篇二:有机化学实验十一醇、酚的鉴定 实验十一醇、酚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性质; 2比较醇,酚之间的化学

大学有机化学总结

有机化学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 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CH3-CH2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H CH2-CH3 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2)、光学异构体的命名光学异构体的构型有两种表示方法D、L和R、S, D 、L标记法以甘油醛为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化合物很难确定它与甘油醛结构的对应关系,因此,更多的是应用R、S标记法,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光学异构体一般用投影式表示,要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原则及构型的判断方法。例如: COOH 根据投影式判断构型,首先要明确, H NH2 在投影式中,横线所连基团向前, CH2-CH3竖线所连基团向后;再根据“次序 规则”排列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基团的优先顺序,在上式中: -NH2>-COOH>-CH2-CH3>-H ;将最小基团氢原子作为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顶端,其余三个基团为正四面体底部三角形的角顶,从四面体底部向顶端方向看三个基团,从大到小,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 。在上式中,从-NH2-COOH -CH2-CH3为顺时针方向,因此投影式所代表的化合物为R构型,命名为R-2-氨基丁酸。 (3)、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母体。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 ②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 ③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 ④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 ⑤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 (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

大学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亲核反应 有机反应的一类,电负性高的亲核基团向反应底物中的带正电的部分进攻而 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使反应发生,这种反应为亲核反应。与之相对的为。 即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体系之间,由于一个体系对另一个体系的原子核的吸引所引起的。这些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反应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对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子或体系给予或共享其电子对者,称为。 由亲核试剂如HO、:NR3、CN、H2N、…等与有机分子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称为亲核取代反应(SN)。在亲核取代反应中,亲核试剂Nu进攻被作用物中的饱和碳原子,取代此饱和碳原子上的一个原子团L 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能量变化 。Nu供给碳原子一对电子,生成新的,碳原子与L之间的共价键破裂,L带着一对电子离去: Nu:+RL─→NuR+:L 式中R为烷基。Nu:和L:都带有孤电子对,它们可以是负离子或中性分子。 由亲核试剂HCN、H2O、丙二酸二乙酯等与世轭不饱和醛或酮进行的称亲核加成反应。例如共轭不饱和酮与HCN加成,形成氰酮: 亲电反应electrophilic reaction 亲电反应指缺电子(对电子有亲和力)的试剂进攻另一化合物电子云密度较高(富电子)区域引起的反应。亲电反应属于(ionic reaction)的一种,是的基本反应之一。[1]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体系之间,由于一个体系对另一个体系的电子的吸引所引起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反应试剂在反应过程中,从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子或体系得到或共享电子对者,称为亲电试剂(E+)。 凡由亲电试剂如HNO3、H2SO4、Cl2、Br2等与有机分子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取代反应,称为亲电取代反应(SE): E++RX─→RE+X+ 式中R为烷基。上述类型的正离子取代反应属于SE类型反应。例如,CH3:MgBr与溴反应时,溴分子的正电荷部分(相当于上式中的E+)与带着一对电子的甲基反应:CH3:|MgBr+Br+|:Br-─→CH3Br+MgBr2 亲电反应 在芳香族化合物亲电取代反应中,亲电试剂进攻芳香环,生成σ络合物,然后离去基团变成正离子离开,离去基团在多数情况下为质子: 一般,第二步的速率比第一步高(k2》k1,k)。 由亲电试剂进攻所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为亲电加成反应。在没有光照和自由基引发的条件下,烯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是亲电加成反应,例如: CH3CH匉CH2+Br2─→CH3CHBrCH2Br

醇和酚的鉴定的实验报告3篇

醇和酚的鉴定的实验报告3篇 篇一:实验醇和酚的性质【实验目的】 1.进行醇和酚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 2.熟练进行水浴加热和点滴板使用的操作。 3.能较快地设计出①伯醇、仲醇与叔醇;②一元醇与多元醇;③醇与酚类物质的鉴别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4.具有严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爱护公物,节省试剂的良好品德。 【实验用品】 金属钠、无水乙醇、酚酞试剂、仲丁醇、叔丁醇、蒸馏水、卢卡斯试剂、1.5mol/L 硫酸、0.17mol/L重铬酸钾溶液、100g/L NaOH溶液、乙醇、醋酸、48g/L CuSO4溶液、甘油、蓝色石蕊试纸、0.1mol/L苯酚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溴水、0.06mol/L三氯化铁溶液、0.03mol/L 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 试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点滴板、广泛pH试纸、表面皿。 【实验原理】 羟基是醇的官能团、O-H键和C-O键容易断裂发生化学反应;同时,α-H和β-H有一定的活泼性,使得醇能发生氧化反应、消除反应等;而邻多元醇除了具有一般醇的化学性质,由于它们分子中相邻羟基的相互影响,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甘油能与Cu(OH)2作用。酚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羟基,O-H键已发生断裂,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少量氢

离子,使酚溶液显示弱酸性;-OH受苯环上大π键的影响,使得C-OH键显示一定的活性,易发生氧化反应;而苯环也受-OH的影响,使得苯环上的H的活性增强,易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指导】(实验内容、步骤、操作事项) 一、醇的化学性质 1. 醇钠的生成及水解 在干燥试管中,加入无水乙醇1mL,并加一小粒新切的、用滤纸擦干的金属钠,观察反应放出的气体和试管是否发热。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溶液变稠。当钠完全溶解后,冷却,试管内溶液逐渐凝结成固体。然后滴加水直到固体消失,再加一滴酚酞试液,观察并解释发生的变化。 2. 醇的氧化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5滴仲丁醇、叔丁醇和蒸馏水,然后各加入10滴1.5mol/L硫酸和0.17mol/L重铬酸钾溶液,振摇,观察并及时记录出现变化快慢的时间。 3. 与卢卡斯试剂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各加入5滴仲丁醇、叔丁醇,在50~60℃水浴中加热,然后同时向3支试管中各加入5滴卢卡斯试剂,振摇、静置,观察并解释产生的现象。 4. 甘油与氢氧化铜反应 取2支试管各加入10滴100g/L NaOH溶液和48g/L CuSO4溶液,混匀后,分别加入乙醇、甘油各10滴,振摇,静置,观察现象并解释发生的变化。

第十章醇酚醚习题答案(第五版).(DOC)

第十章醇、酚、醚 (P306-310) 1.写出戊醇C5H11OH的异构体的构造式,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解: (1) (2) 1-戊醇 3-戊醇 (3)(4) 2-戊醇 3-甲基-1-丁醇 (5)(6) 2-甲基-1-丁醇 2-甲基-2-丁醇 (7)(8) 3-甲基-2-丁醇 2,2-二甲基-1-丙醇 2.写出下列结构式的系统命名: (1) 3-甲基-2-戊醇 (2)反-4-己烯-2-醇或 (E)-4-己烯-2-醇 (3) 2-对氯苯基乙醇 (4)(顺)-2-甲基-1-乙基环己醇(1-己醇中的1可以省) (5) 2-甲基-1-乙氧基丙烷或乙基异丁基醚 (6) 5- 硝基-3-氯-1,2-苯二酚 (7) 对溴乙氧基苯或对溴苯基乙醚 (8) 2,6-二溴-4-异丙基苯酚 (9) 1,2,3- 三甲氧基丙烷或丙三醇三甲醚 (10) 1,2-环氧丁烷

(11)反-1-甲基-2-乙氧基环己烷或反乙基-2-甲基环己基醚 (12)1-甲氧基-1,2-环氧丁烷 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 (2) OCH 3 OCH 3 (4) (9) (10) O O O O 4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5.写出异丙醇与下列试剂作用的反应式: (1) Na (2) Al (3) 冷浓H2SO4 (4) H2SO4 > 1600C (5) H2SO4 < 1400C (6) NaBr+H2SO4 (7) 红P + I2 (8) SOCl2 (9) CH3C6H4SO2Cl (10) (1) 的产物+C2H5Br

(11) (1)的产物+ 叔丁基氯 (12) (5)的产物+HI(过量) 6. 7 .有试剂氘代醇和HBr,H2SO4共热制备, 的具有正确的沸点,但经对光谱性质的仔细考察,发现该产物是CH 3CHDCHBrCH 3 和CH 3CH 2 CDBrCH 3 的混合物,试问反应过程中发了什么变化?用反应式表明。 解:第一个实验是亲核反应,第二个实验以消除反应为主,生成烯烃气体放出,过量的乙醇没参加反应而留下。 8.完成下列反应式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3 3 H3 2 3 H3 2 CH CH2 C H3 2 CH CH=CH (CH3CH2CH2)3 - H3CH2CH2C 22 CH3 CH2 B O CH2CH2CH3 3 CH2CH2C 2 CH2CH3 +O H- O H B-OCH2CH2CH3 CH2CH2CH3 H3CH2CH2 B OCH2CH2CH3 CH2CH2CH3 2 CH2CH3 HOO- B(OCH2CH2CH3)3 B(OCH2CH2CH3)3+3NaOH3NaOH3HOCH2CH2CH33+Na3BO3 2 【例】 CH3 1)BH 3 2)H 2 O 2 /OH- CH3 H H OH 3、X2加成 C C Br 2 /CCl 4 C C Br Br 【机理】 C C C C Br Br C Br +C C Br O H2+ -H+ C C Br O H

醇酚性质实验

实验三醇、酚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验证醇、酚的一般性质。 2、比较醇和酚之间化学性质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1、醇的性质与鉴定 醇类的特征反应主要发生在羟基上。羟基中的氢原子比较活泼,可被金属钠取代,生成醇钠,同时放出氢气: 2RCH2 OH+2Na 2RCH2 ONa+H2 ↑ 醇钠水解后生成氢氧化钠,可用酚酞检验。 醇与金属钠的反应速度随烃基增大而减慢。 醇分子中的羟基还可被卤原子取代,生成卤代烃: RCH2 OH + H X RCH2 X+H2 O 与羟基相连的烃基结构不同,反应活性也不相同。叔醇最活泼,反应速率最快,仲醇次之,伯醇反应速率最慢。 三、仪器、药品 1、仪器试管(Φ15X150mm),烧杯(300mL)、酒精灯,电炉。 2、药品无水乙醇、金属钠、酚酞溶液、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甘

油、乙二醇、甲醇、苯酚、2%苯酚水溶液、卢卡斯试剂、浓盐酸、6mol/L H2SO4溶液、10%NaOH溶液、5%K2 Cr2 O7溶液、5%NaHCO3溶液、1%FeCl3溶液、5%CuSO4溶液、饱和溴水、蓝色石蕊试纸。 四、实验步骤 ㈠醇的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作用 取1ml无水乙醇于干燥试管中,小心投入一小粒金属钠(绿豆大小),观察现象。待金属钠全部消失后,在水浴上加热,蒸去未反应的乙醇,观察有无固体析出(是什么?)。将所得固体加1ml水使其溶解,然后滴入1~2滴酚酞溶液,现察观象,说明原因。 2、醇与卢卡斯试剂作用: 在三支干燥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再各加入lmL卢卡斯试剂(最好保持在26—27`C),振摇,管口塞上塞子.静置片刻,观察是否有浑浊及分层现象,记下各种醇出现浑浊的时间。 对有这作用的样品,可用lmL浓盐酸代替卢卡斯试剂做同样实验。比较结果。说明原因。 3、醇的氧化: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K2 Cr2 O7溶液lmL和6mol/L H2SO4液1mL。在第—只试管中加l0滴正丁醇,第二只试管中加10滴仲丁醇,第三只试管中加10滴叔丁醇,振摇试管。观察溶液颜色是否改变及反应快慢。 4、多元醇与氢氧化铜作用: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l0滴5%CuSO4溶液和l0%NaOH溶液1mL,此时立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在振摇中分别加入10滴甘油、乙二醇、无水乙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 结(较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H BH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O 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 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B OC H 2CH 2CH 3 CH 2CH 2CH 3H 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 3NaOH 3HOC 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CH 3 1)BH 32)H 2O 2/OH -CH 3H H OH 3、X 2加成 C C Br /CCl C C Br Br 【机理】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 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 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 (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 (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 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 >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 CH3-CH2 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H CH2-CH3

实验五-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报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生科院B108实验室 温度: 实验名称: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性质:基础性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五 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了解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观察、适用性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掌握醇、酚、醛、酮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 1.卢卡氏实验: 因含C 3—-C6的各种醇类均溶于卢卡氏试剂,反应能生成不溶于试剂的氯代烷,使反应液呈浑浊状,静置后溶液有分层现象出现,反应前后有显著变化,便于观察; 2.高碘酸实验: CH 2(OH)(CHOH)nCH 2OH + (n +1) HIO 4 H 2O + 2HCHO + (n +1) HIO 3 3.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2 +2Fecl +2Fecl 3 +2HCl 4.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共轭醛酮与2,4-二硝基苯胺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红色或桔红色; 5.碘仿反应: NaOH (R ) CH 3I + Nao (R) 三.实验器材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氏试剂、乙二醇、甘油水溶液、高碘酸溶液、饱和亚硫酸溶液、希夫试剂、苯酚、三氯化铁溶液、甲醛、乙醛、丙酮、2,4-二硝基苯肼试剂、碘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卢卡氏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2mL 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管口,观察记录混合液变混浊及分层时间; 2.高碘酸实验: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甘油水溶液,然后各加3滴5%高碘酸溶液,混合静置5min,各加3~4滴饱和亚硫酸溶液,最后再加1滴希夫试剂,静置数分钟,分别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苯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取一支试管加入5滴苯酚,3滴1%三氯化铁溶液; 4.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 OH OH CH 3 —C —OH O —C —H O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4082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Chemical property experiment report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有机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一、糖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 反应。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 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 -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fehling试剂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fehling试剂i。 fehling试剂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 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 式总结较全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X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B O 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B OCH 2CH 2CH 3 CH 2CH 2CH 3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 3NaOH 3HOC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第6章醇酚醚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六章 醇酚醚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并指出哪些是伯、仲、叔醇: 1、 答案:3,5-二甲基-2-乙基-4-氯-1-己醇 (伯醇) 2、 答案:苯酚 3、 答案:邻甲氧基苯酚 4、 答案: 2-苄基-2-丁醇 (叔醇) 5、 答案:(Z )-4-甲基-3-己烯-1-醇 (伯醇) 6、 答案:二乙烯基醚 7、 答案:1,2-环氧丁烷 8、 答案:12-冠-4 9、 答案:1,3,5-苯三酚(均苯三酚) CH 3CH 2CH 3CH 3 Cl 3CH CH CH CH CH 2OH OH OCH 3OH CH 2C CH 32CH 3C C CH 3CH 3CH 2 H CH 2CH 2OH CH 2=CHOCH=CH 2C CHCH 2CH 3H 2O O O O OH OH HO

10、 答案:对甲基苯酚 二、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异丙醇 答案: 2、甘油 答案: 3、苦味酸 答案: 4、邻甲苯酚 答案: 5、苯甲醚(茴香醚) 答案: 6、仲丁醇 答案: 7、对苯醌 答案: 8、二苯甲醇 答案: OH CH 3CH 3 -CH-OH CH 3 CH 2OH CHOH CH 2OH OH NO 2 NO 2 O 2N CH 3 OH OCH 3 OH CH 3CHCH 2CH 3 O O CH HO

9、2-甲基-2,3-环氧丁烷 答案: 10、(2R ,3S )-2,3-丁二醇 答案: 11、(E )-2-丁烯-1-醇 答案: 12、18-冠-6 答案: 三、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高低排列顺序: (1)2-丙醇 (2)丙三醇 (3)1-丙醇 (4)1,2-丙二醇 (5)乙醇 (6)甲醇 答案: (2)>(4)>(3)>(1)>(5)>(6) 四、将下列化合物按酸性大小排列次序: (1)对硝基苯酚 (2)间甲基苯酚 (3)环己醇 (4)2,4-二硝基苯酚 (5)间硝基苯酚 答案: (4)>(1)>(5)>(2)>(3) 五、试比较仲丁醇、异丁醇和叔丁醇: 1、在一般反应条件下,它们的氧化产物有何不同?写出可能发生的氧化反应式 答案: HC O C H 3C CH 3CH 3CH 3CH 3 H OH H OH C C CH 3CH 2OH H H O O O O O O 仲醇氧化成酮伯醇氧化成羧酸 叔醇难氧化 CH 3CH 2CHCH 3[O] CH 3CH 2CCH 3CH 3CHCH 2OH [O] CH 3CHCOOH CH 3CH 3C OH [O] X OH O CH 3CH 3

大学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第一讲《电子效应及其应用》 刘革平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等 一.诱导效应 1.基础知识 存在于不同的原子形成的极性共价键中如: X d- ←A d+ 在多原子分子中,这种极性还可以沿着分子链进行传递 X d- ←A d+ ←B dd+ ←C ddd+ Y d+→A d- →B dd- →C ddd- 由于原子或原子团电负性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沿σ键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这种效应经过三个原子后其影响就很小 诱导效应的方向,是以氢原子作为标准。用-I表示 Y d+ →d-CR3H—CR3 X d- ←d+CR3 +I效应比较标准-I 效应 +I诱导效应与-I诱导效应相反。具有+I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成键后,可使电子云偏向该碳原子。正诱导效应用+I表示。例:

C C H H C H3C H3 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有: ―O―>(CH3)3C―>(CH3)2CH―>CH3CH2―>CH3―>D― 常见的具有-I效应的基团有: ―CN,―NO2>―F >―Cl >―Br >―I >RO―>C6H5―>CH2=CH― 一般来说,诱导效应的强弱变化有以下规律: A.同一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层的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如: —F > —Cl > —Br > —I —OR > —SR —NR2 > —PR2 B.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加。如: —F > —OR > —NR2 > —CR3 C.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以s轨道成分多者吸电子能力强。(sp>sp2>sp3)反映在基团方向时,如: D.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与硫直接相连的原子,具有共价键,有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上面为静态分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静态诱导效应,它仅与键本身的极性有关。另外,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分子受到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另一分子的影响,其它进攻试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等等。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会发生诱导极化,这种在外界电场影响下在化学反应时才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为动态诱导效应。动态诱导效应往往是有机反应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2.应用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伞形式:C COOH OH H 3C H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C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 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C H Cl C 2H 5CH 3C C H C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 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 3C C H CH 3H CH 3C C H H CH 3顺-2-丁烯 反-2-丁烯CH 3 H CH 3 H CH 3 H H CH 3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1,4-二甲基环己烷 3、 R/S 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

高职高专《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

第六章 醇酚醚 思考与练习 6-1写出下列醇的构造式。 ⑴ ⑵ ⑶ ⑷ 6-2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醇。 ⑴ 2,4-二甲基-4-己醇 ⑵ 2-甲基-2-丙醇 ⑶ 3-乙基-3-丁烯-2-醇 ⑷ 2-苯基-1-乙醇 ⑸ 2-溴丙醇 ⑹ 2,2-二甲基-1,3-丙二醇 6-3将巴豆醛催化加氢是否可得巴豆醇?为什么? 巴豆醛催化加氢得不到巴豆醇,因巴豆醛中的不饱和碳碳双键也会被加氢还原。 6-4将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按其变化规律由高到低排列。 ⑴ 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 ⑵ 正己醇>正戊醇>正丁醇 6-5将下列物质按碱性由大到小排列。 (CH 3)3CONa > (CH 3CH 2)2CHONa >CH 3CH 2CH 2ONa >CH 3ONa 6-6醇有几种脱水方式?各生成什么产物?反应条件分别是什么? 醇有两种脱水方式:低温下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高温下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 6-7什么是查依采夫规则? 查依采夫规则是指醇(或卤代烃)分子中的羟基(或卤原子)与含氢少的β-碳原子上的氢脱去一个小分子(H 2O 、HX ),生成含烷基较多的烯烃。 6-8叔醇能发生氧化或脱氢反应吗?为什么? 叔醇分子中由于没有α-H ,在通常情况下不发生氧化或脱氢反应。 6-9从结构上看,酚羟基对苯环的活性有些什么影响? 酚羟基与苯环的大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使苯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也使羟基上的氢更易离去。 6-10命名下列化合物。 ⑴对氨基苯酚 ⑵邻氯苯酚 ⑶ 2,3-二硝基苯酚 6-11将下列酚类化合物按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 ⑵>⑷>⑶>⑴ 6-12试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 ⑴ ⑵ 6-13完成下列化学反应式。 CH 3CH 2CH 2CH 2CHCH 2OH CH 3CH 3CH 3CH 3CH CHCCH 2OH C 2H 5HO CH 3CH 3CH 3 C CH 3 C × CH 3 OH × FeCl 蓝紫色 Cl OH Cl

大学有机化学归纳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试剂的分类与试剂的酸碱性 1、自由(游离)基引发剂在自由基反应中能够产生自由基的试剂叫自由基引发剂(free radical initiator),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叫链引发。如: Cl2、Br2是自由基引发剂,此外,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过硫酸铵等也是常用的自由基引发剂。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 2、亲电试剂简单地说,对电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就叫亲电试剂(electrophilic reagent)。亲电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H+、Cl+、Br+、RCH2+、CH3CO+、NO2+、+SO3H、SO 3、BF3、AlCl3等,都是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接受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酸(Lewis acid),因此,路易斯酸就是亲电试剂或亲电试剂的催化剂。 3、亲核试剂对电子没有亲合力,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的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OH-、HS-、CN-、NH2-、RCH2-、RO-、RS-、PhO-、RCOO -、X-、H2O、ROH、ROR、NH3、RNH2等,都是亲核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给出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碱(Lewis base),因此,路易斯碱也是亲核试剂。 4、试剂的分类标准 在离子型反应中,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如:CH3ONa + CH3Br→ CH3OCH3 + NaBr的反应中,Na+和+CH3是亲电试剂,而CH3O-和Br-是亲核试剂。这

实验四 醇、酚、醛、酮、羧酸以及衍生物的性质

实验报告 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年级:级班级:班姓名:学号:日期:2014,5,5 实验课程: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名称:实验四多元醇、酚、醛、酮、羧酸以及衍生物的性质 【实验目的】 认识多元醇、酚、醛、酮的一般性质,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认识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一般性质。 【实验原理】 一、多元醇与氢氧化铜(以乙二醇为例): 多元醇绛蓝色 二、苯酚的弱酸性: C6H5OH+NaOH→C6H5ONa+H2O 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 C6H5OH+Na2HCO3不反应 三、醛、酮的性质 1、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2、碘仿反应 3、与斐林试剂的反应 四、羧酸的性质 1、成盐试验(与氢氧化钠作用)

2、酯化反应 浓硫酸 CH3CH2OH+CH3COOH=CH3CH2OOCH3+H2O 加热 【实验步骤】 一、多元醇的性质 多元醇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取3支试管,各加入8滴10%的氢氧化钠及5滴2%硫酸铜溶液,制得新鲜的氢氧化铜。3支试管中分别依次加入5滴乙二醇、甘油、1,3-丙二醇,观察现象。再加入几滴稀盐酸,观察变化。 二、苯酚的性质 苯酚的弱酸性 取3支试管,各加入5滴苯酚溶液,再分别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滴,振荡。比较3支试管中的现象。并说明原因。 三、醛、酮的性质 1、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与2,4-二硝基苯肼的加成) 去5支试管,各加入10滴2,4-二硝基苯肼试剂再分别加入甲醛、乙醛、丙酮、苯乙酮、和苯甲醛,摇匀后静置,观察有无结晶析出,并注意结晶的颜色,若无沉淀析出可在温水中微热再观察。 2、碘仿反应 去6支试管,各加入3ml蒸馏水,分别加入甲醛、乙醛、丙酮、苯乙酮、95%乙醇、异丙醇5滴,再加入1ml碘液,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消失为止,几分钟后观察有无沉淀析出,能否嗅到碘仿气味。如果只发现白色混浊把试管置于50-60℃的水浴中温热几分钟,再观察现象。 3、与斐林试剂的反应 取4支试管,各加入斐林试剂A5滴、斐林试剂B5滴,混匀,再分别加入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各5滴,振荡混匀,然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几分钟,观察现象,比较结果。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汪小兰第四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饱和烃 (2) 第三章不饱和烃 (6) 第四章环烃 (14) 第五章旋光异构 (23) 第六章卤代烃 (28) 第七章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33) 第八章醇酚醚 (43) 第九章醛、酮、醌 (52) 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3) 第十一章取代酸 (71) 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 (77) 第十三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85) 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 (88) 第十五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99) 第十六章类脂化合物 (104) 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 (113) Fulin 湛师

第一章 绪论 1.1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 1.2 NaCl 与KBr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的溶液与NaBr 及KCl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是否相同?如将CH 4及CCl 4各1mol 混在一起,与CHCl 3及CH 3Cl 各1mol 的混合物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 NaCl 与KBr 各1mol 与NaBr 及KCl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 + ,K + ,Br - , Cl - 离子各1mol 。由于CH 4与CCl 4及CHCl 3与CH 3Cl 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1.3碳原子核外及氢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它们是怎样分布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当四个氢原子与 一个碳原子结合成甲烷(CH 4)时,碳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是用来与氢成键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及甲烷分子的形状。 答案: C +6 2 4 H C CH 4中C 中有4个电子与氢成键为SP 3杂化轨道,正四面体结构 CH 4 SP 3杂化 2p y 2p z 2p x 2s H 1.4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 电子式。 a.C 2H 4 b.CH 3Cl c.NH 3 d.H 2S e.HNO 3 f.HCHO g.H 3PO 4 h.C 2H 6 i.C 2H 2 j.H 2SO 4 答案: a. C C H H H H C C H H H H 或 b. H C H c. H N H d. H S H e. H O N O f. O C H H g. O P O O H H H h.H C C H H H H H O P O O H H H 或 i. H C C H j. O S O H H O H H 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