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巷》(戴望舒)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品】

《雨巷》(戴望舒)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品】

《雨巷》(戴望舒)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品】
《雨巷》(戴望舒)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品】

【目标择定】

1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

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鉴赏,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朦胧的情境美。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雨巷》一诗美在何处?

1.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称,可见《雨巷》一诗在创作上极具特色之美,对此如何品评?

2.诗人借助象征意象来创造抒情诗歌的意境治美,请体会《雨巷》情韵之美。

3.如何理解诗歌中优美的“丁香”?

4.根据《雨巷》一诗的意境,请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前后创作经历,你认为戴望舒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人格之美美在何处?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 5-195 ) 浙江杭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也创作散文、论文等,翻译外国文学。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 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3.写作背景:

这成名作约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在192 年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压抑,

极度的苦闷彷徨,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丁香,又名紫丁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戴望舒)对应检测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撑着()寂寥()彳亍()彷徨()颓圮()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巷》描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因此获得“”的称号。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共同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③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你认为主要意象是哪些?

答:

2、诗人笔下的“雨巷”是什么样的呢?有着这些特征的“雨巷”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受?“雨巷”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3、知人论世,你认为“雨巷”这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4、诗人并没有对“油纸伞’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意象的?

答:

5、“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为何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你认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6、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怎样的人?

答:

7、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他为什么这么忧伤呢?有人认为《雨巷》就是一首爱情诗,还有人解读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雨巷》的主题的?(可结合《雨巷》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思考)

答:

四、课堂检测。

1、对《雨巷》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情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耐人寻味。

2、比较《雨巷》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答:

3、背诵这首诗歌。

五、课堂拓展

请诵读并品析郑愁予《错误》一诗,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和情感探讨诗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抒情主人公。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必修①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戴望舒)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

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3.丁香意象:《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见课本)。

丁香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撑着(chēng)寂寥(liáo )彳亍(chìchù)彷徨(pánghuáng )颓圮(tuíp)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巷》描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总体上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这首诗运用的意象有: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雨、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等。最主要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2、诗人笔下的“雨巷”特征:悠长、寂寥

“雨巷”传达出诗人的感受:孤独、落寞、凄清、惆怅

“雨巷”这一意象作用:营造诗歌的环境氛围。长长的青石板路面的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象征当时令人焦虑、不满、惆怅的社会现实。

4、“油纸伞”特征: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油纸伞”这个意象的作用:和“雨巷”、“姑娘”共同营造凄美、朦胧的意境。

5、“丁香”:美丽、高洁、愁怨、易凋谢;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哀婉、惆怅、一飘而过、像梦一般

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又是虚无、飘渺的,像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6、诗中的“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征:孤独迷茫忧愁寂寞有追求。

虽然迷惘、彷徨,但没有停下追寻理想的脚步。

总结:孤独ㄔ亍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7、表层意义: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相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深层意义: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的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

四、课堂检测。

1、B 整首诗意境深远,但是哀伤却并让人肝肠寸断。

2、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头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五、课堂拓展

《错误》中的“你”是一个痴痴等待远方心上人归来的思妇。

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和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暗含思妇貌美如花.莲开夏季,惹人怜爱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以比喻来表现你的心扉紧锁,只因你苦苦等待的人还没归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为误会的产生埋下伏笔。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并不是你要等的那个人,我只是一个牵你情思让你误会的过客。

惜缘

[《雨巷》(戴望舒)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戴望舒雨巷的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谈中国诗》导学案

7.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9.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1 .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 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2011《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 设计:宋长生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1.9.2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知识链接 一、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如月亮、寒蝉、鲜花等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全诗赏析 1;有表情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A;读准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撑着() B、理解词语 (1)彳亍:慢步走,要走不走的样子。 (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寂寥:寂静、空旷。 (4)惆怅:伤感、失意。 (5)颓圮:毁坏、倒塌。 C、读准节奏,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3、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意象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体解读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3)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2《雨巷》导学案(课时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自主学习】 一、《雨巷》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审编2013、8、31 【学习目标】 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 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简历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 《雨巷》课堂实录 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 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 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 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 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什么是意象? 生:(回答) 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 生:思乡。高洁,傲骨 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 生:高洁,傲骨 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 师生:丁香,雨巷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 (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又名紫丁香。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分容易凋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 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 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生:忧愁。 师:对,忧愁、怨愁。因为它是那么的美丽而容易凋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越是美丽的东西越是容易凋谢,越是容易凋谢的东西我们觉得它越美丽。联想一下,你能联想到类似的什么东西? 生:青春。 师:青春?你还没老呢!(笑)非常好! 生:昙花 师:昙花一现,对吧?还有呢? 生:流星 师:流星,彩虹 生:海市蜃楼 师:很多很多。包括早晨起来大家做的那个梦。(笑) 师:就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梦一样美丽的姑娘,走在江南的小巷里,大家去过江南的小巷吗? 生:没有 师:(幻灯片)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请看大屏幕。 生读: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 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掩着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濡濡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对象征意义的掌握。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 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 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

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 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 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3、现代诗派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 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 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 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 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 征主义。 4、表现手法简介: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课前预习 1、试读,感受诗歌的美。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字词积累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liáo 惊( ) ( )惜( )傥( )廓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 一、导语 梅雨飘飞的季节,细雨空蒙的江南小镇,青石板铺就的寂静小巷,蜿蜒而又悠长一位心事重重的忧郁少年,撑着一把黑色油纸伞,踽踽独行,希望能邂逅一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这里是落寞惆怅的雨巷,这里又有聊以慰藉的希望让我们走进雨巷诗人戴望舒那哀怨凄美、婉约朦胧独特境界 二、简介 戴望舒,现代诗人,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这首诗写于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1927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叫大革命的失败许多知识青年苦于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痛苦与迷茫 三、诵读 反复朗读,体会音韵美 从结构上看,全诗七节,每节六行,3、6押韵,且一韵到底保证了节奏的整齐,音韵的和谐有的一句用几行来排列,使节奏变得顿挫舒缓如第一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时,诗歌中吸取古典诗歌中反复和叠唱的手法(以前学过诗经没有,有没有重章叠唱的现象,可指出来) 在本诗中找出一二处(先让同学找)举例如: “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像梦一般地”,这些都是反复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叠唱,还有首尾两节,将叠唱贯穿全诗,笼罩全篇 问:这样有什么好处?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四、赏读 结合学案导读,捋一捋这首诗的思绪 以彷徨追寻开篇,(1-2)以仍在彷徨继续追寻结束(7)中间写了与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的瞬间相逢而又相散的幻境般的情景(3-5) 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雨巷的环境特点有哪些?灰暗(从雨天和油纸伞看),寂寥,悠长,破旧,沧桑(颓圮的篱墙) 姑娘的特点又怎样?丁香一样,哀怨又彷徨(或凄婉迷茫),象梦一样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探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 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 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巷()道撑()着彷()徨()寂寥()彳()亍()惆()怅() 凄婉()颓()圮()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情节和相关诗句简析这些意象。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完整版)《雨巷》经典优质课教案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听朗读,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看视频、听朗读,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 找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惆怅、哀伤…… 让你来读,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读呢?——哀伤的 2、找学生试读,读后加以点评,多鼓励,多赞赏 四、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飘过我身旁 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背景 雨:雨中、油纸伞、哀曲 巷: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巷的尽头)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1、这首诗中出现了几个人——两个(我、姑娘) 2、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相遇的呢?(找学生复述大意) 我希望逢着姑娘 “她”走近“我”,投出太息的眼光 飘过我身旁 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五、意象剖析 3、我们要注意两个词“希望”“飘”? ——希望:可以看出,姑娘只是诗人意念中或梦中存在。 ——诗人用“飘”这个字?好在哪里?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我希望和姑娘在哪儿相遇的?——雨巷。 雨:雨中、油纸伞、哀曲 巷: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巷的尽头) 小巷本身就让人觉得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迷离。 悠长寂寥的雨巷,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的雨雾中望不到尽头的雨巷让人觉得是那样的迷茫而又惆怅。 5、我希望逢着一个怎样的姑娘?——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 亍冷漠、凄清、惆怅 为什么要逢着一个丁香姑娘,不是牡丹姑娘或是其他什么姑娘?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季节,所以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像其他花那样妖艳,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们的青睐。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动人的姑娘,我们也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解一解她那忧伤的愁怨。

雨巷导学案答案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4、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5、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6、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万杰班级:中文11203班 课题《雨巷》教学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雨巷》是来自人民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但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意蕴。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感悟雨巷,意象层生 ——深入雨巷,思想特色——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2)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 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雨巷戴望舒教案

雨巷戴望舒教案 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雨巷戴望舒教案一、活动目的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诗歌。大家知道古诗词可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请同学为大家诵读你所熟悉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诗词。 (有的学生朗诵辛弃疾的《西江月》,有的学生朗诵李清照的《如梦令》,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师:通过朗诵,大家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而婉约派诗词情感细腻、缠绵,有一种深沉、委婉的美。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你晶 师:首先听老师朗诵这首诗歌,同学们可以不看作品,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沉浸到诗歌的情景里去。 (和着舒曼的《梦幻曲》),教师以伤感、失落之情,以较舒缓的节奏朗读《雨巷》,学生听时神情专注,听完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诗歌朗读完了,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 :这首诗写得很苦,诗中充满了失落、惆怅的情绪。 生2: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3: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凄苦,但感觉很优美,尤其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而不可及,令人伤感。 生4: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般的事物。 师: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 生5:第三节的"彳亍"和第五节中"颓妃"的"把"怎么读?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学生都读不准这两个词,大家在忙于查字典。) 生6:"彳亍"念“chì chù”,是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妃"念"pǐ" ,是毁坏,倒塌的意思。 生7: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8: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生9: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雨巷教案 戴望舒

雨巷教案戴望舒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时代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作者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避居于家乡松江。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了诗人热切追求理想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虽然字面上写的是“我”对丁香一般的姑娘的追求,但其实是诗人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和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担忧相结合,并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 雨巷 晨读在线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赏析】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渴望和他想见,眺望远处,发现玉梯横断,被阻隔而无法相会。眼前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就像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含蓄委婉的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鸥。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背景介绍: 《雨巷》创作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革命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出现新的希望,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 ..()凄婉.()颓圮.() ..()惆怅 巷:雨巷.()巷.道()悄:悄.悄()悄.然() 结:结.实()结.构() 欣赏诗歌 一、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一下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 二、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诗歌中的意象 总结意象的意蕴: 雨巷:油纸伞: 篱墙:丁香般的姑娘: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最新最详细《雨巷》优秀教案

最新最详细《雨巷》优秀教案 》 教学目第一课时 导入 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1,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2,朗读 (1)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精心整理 2《雨巷》导学案(课时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1.“2.年加入刊。1950年诗集》,另有译着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

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自主检测 1. 俯卧撑. 枸杞 .. 2. (1 (3 3 A。B. C D 挚。 4 A B. 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文学常识: 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教案 杨红艳

《雨巷》教案 戴望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体验、分析诗歌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解读“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1、意象的深刻内涵 2、作者的情感解读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疏通字词,诵读全文。 2、“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情境导入:展示图片,配备音乐),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走进雨巷,初读感知(自读-泛读-自由读-谈感受) 1、在配乐中自由朗读,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2、播放音频《雨巷》诗朗诵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柳永《雨铃霖》(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