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_教案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_教案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_教案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_教案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知道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理解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学会导出单位的推演方法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掌握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4.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5.学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实例分析和练习的过程,认识引入国际单位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对典型示例的分析、讨论过程,认识分析、比较、等效、演绎、归纳、验证等科学方法。

3.通过对电梯中进行的超重失重实验的定性观察和学生小实验,感受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关于“火星探测器失事原因”的STS材料,在了解统一单位重要性的同时,感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通过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生实验的过程,激发求知欲,获得成就感。

4.通过观察神舟六号飞船录像片段,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怎样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2.难点:对超重失重视现象的认识。

【教学资源】

1.器材:多媒体投影仪,演示超重、失重的DIS实验,改锥,饮料瓶(人手一个)。

2.宇航员躺在舱内座椅上的图片,刊登宇航员训练过程的报道文章。

3.录像: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相关片断,神舟六号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的录像(或在电梯中进行的超重失重演示实验)。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F=ma,对各物理量的单位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各物理量单位分别是F:N,m:kga:m/s2,则在F=kma,令k=1,可使问题简化)2.情景I——录像1

录像1:神舟六号飞船宇航员进舱和飞船发射过程的场景片断

讨论:假如你是播音员,请你作现场直播?

设问1:在你描述过程中需要涉及哪些物理量?假如不使用单位,你能确切描述吗?

(使用的单位可能有:火箭长度、质量,发射时间等。如果物理量没有单位,就无法正确表述)

3.情景II

举一些涉及“单位”的日常生活实例进行讨论,进一步感受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

设问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讲大小(数值)而不用单位,行吗?

4.设问:是否有了单位就可以直接描述和比较了吗?比如1kg糖和2磅糖,哪个更多些?

你是怎样比较的?为什么?(只有将单位统一后才能比较)

5.活动I :阅读关于“火星探测器失事原因”的STS 材料。 讨论:火星探测器酿成大祸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历史原因各国往往会使用各自的单位制,使同一物理量用不同单位表示时会有不同受力数值,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经济交往,因此,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单位必须统一,为此制定了国际通行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

(二)国际单位制(代号SI )

国际单位制是一种通用的统一单位制,1960年以来国际计量会议以米、千克、秒为基础制定了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

1.基本单位:选定的几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叫基本单位

表中前三个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学公式中其他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示例:导出物理量速度的单位

m/s 1s

1m 1===t s υ,速度单位是m/s

学生活动:试导出物理量加速度、力、压强的单位。 设问:请说一说你怎样导出新物理量单位的

(要牢固掌握基本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和相关物理学关系式,两者结合运算即可导出) 训练:练习、交流

示例:质量为200g 的物体在0.4N 的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作直线运动,试求0.1min 的内物体的位移。

解:kg 2.0g 200==m

s 6s 601.0min 1.0=?==t

22m/s 2m/s 2.04.0===m F a

m 36m 622

1

2122=??==at s

只要把各物理量都换算成统一的国际单位,计算过程就简便了。 (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示例1分析 设问:(供参考选用)

(1)请描绘一下示例的情景和研究对象及所求的物理量 (运动员沿斜坡加速下滑)

(2)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得加速度?现在你选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根据相关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第二种、题目中已知力)

(3)物体(运动员)和周围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他受到哪些力?方向向哪里?从重力方向开始,你可以沿着逆(或顺)时针方向观察并逐一分析

(物体与地球、重力、竖直向下) (物体与斜面、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

(4)把物体看作质点,你能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吗? (5)物体的加速度是由什么力产生的? (由F N 和G 两个力的合力产生)

(6)如果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两个力的合力方向是沿着斜面向下呢?还是与地面平行向前,为什么?

(沿着斜面向下,因为根据实际效果产生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 (7)用什么方法可求出合力大小?

(用力的合成方法画出合力F ,再根据矢量三角形的知识求出F 大小) (8)能求出加速度吗?

(22m/s 5m/s 5.010sin sin =?====θθg m mg m F a ,方向沿斜面向下)

(9)如果物体的质量为原来的2倍,加速度多大? (仍为θsin g a =与m 无关)

(10)回顾整个分析解题过程,你认为哪些步骤是最重要的?

(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画出示意图――用力的合成法求出合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2.示例2分析 设问:(供参考选用)

(1)与上题相比情景有何变化?

(物体还受到阻力,要求速度) (2)如何去求速度?

(先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相关的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 (3)能按照你前面所总结的步骤处理吗? 学生活动:练习

(4)能用力的合成法求三个力的合力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3.示例3分析 设问:(供参考选用)

(1)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你选哪个作为研究对象?为什么?

(物体、若求出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拉力大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可求出弹簧测力计受到的向下的拉力大小即示数)

(2)电梯的运动状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关系?(相同) (3)怎样才能求出拉力?

(先求出a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拉力) (4)怎样先求出a (根据相关公式2

2t s

a

求出) (5)整理一下你的解题思路

(确立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画出示意图——用相关运动学公式求出a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拉力)

学生活动:练习

(6)比较示例1、2、3,分析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请你归纳一下一般解题的思路,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最关键的是求出a )

4.小结:加速度是力和运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并画示意图→

(四)超重与失重

录像:播放神舟号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的录像(或电梯中进行的超重失重演示实验的录像)。 应用力传感器进行DIS 实验,利用实验所得F-t 图线,半定量地讨论超重与失重现象(或采用示例3附图的情景和实验装置演示,观察电梯静止、向上起动、匀速上升,减速停止和向下起动、匀速下降、减速停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1.观察讨论过程中穿插以下问题

F = ma

a

F = ma

s = 1

2 at 2

v = 2as

设问:(供参考选用)

(1)什么叫超重?什么叫失重?发生在哪些过程中?

(2)物体的质量有无改变?重力是否改变?为什么?是什么力发生变化? (3)现在你是怎样来理解超重失重的?(等效) (4)超重失重时加速度方向向哪里?合力方向向哪里?

(5)有人说物体向上运动就超重,向下运动就失重,你认为对吗? (6)你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拉力F 的表达式吗? (7)根据上述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归纳:超重、失重现象的规律

(1)超重或失重时,物体重力不变,G =mg ,改变只是拉力(压力)。 (2)超重时拉力(压力)大于重力;失重时拉力(压力)小于重力。

(3)超重、失重与加速度的关系:加速度向上――超重;加速度向下――失重。 (4)超重、失重与速度的关系:与速度的大小、方向无关。

3.学生小实验:饮料瓶实验。观察每一步操作后水是否流出并讨论解释(每人一个,两人一组)瓶中先装32

体积的水,拧紧瓶盖将其倒置,用改锥在靠近底部的两侧各打一个小孔

实验步骤:

(1)用手指堵住小孔,正提,松开手指 (2)将瓶加速上提

(3)堵住两侧小孔,在瓶颈处再打一小孔,松开手指 (4)堵住两侧小孔,将瓶举高,让瓶自由落下 (学生提议站在桌上做,滞空时间长,效果更明显) 4.投影:宇航员躺在舱内座椅上

设问:宇航员在飞船起飞上升或返回地面时要躺在座椅上,他能坐着或站着吗?为什么?相关报导:航天员训练时,“超重量达8.5G ,脸部肌肉拉长变形,只见额骨高高耸起”,“失重时引起空间运动病,甚至会导致双目失明”,航天员以大无畏献身精神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

(五)小结

1.(反馈)请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2.作业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 3—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勉县一中张华【考纲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要求为II类,是高考必考的21个考点之一。超重和失重要求 为I类,也是考试的高频考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本部分知识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及规范解答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超重和失重的的概念及实质; 2?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简单的连接体问题; 3?针对计算题分析、规范解答、列得分点方程加强训练。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取。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超重失重连接体问题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复习过的牛顿第二定律讲过和做过的典型题型都有哪些? 二.本节考点梳理: 考点1超重和失重 1.视重 (1)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 (2)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物体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 2.超重和失重: 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超重』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原理式:F-mg=ma 所以F=m(g+a)>mg '-运动形式: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屜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失重Y 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原理式:mg_F =ma 所以F=m(g_a)

《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 2. 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二、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思维,解题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发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二、 新课教学 (一)、牛顿运动定律解答的两类问题 1.牛顿运动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联系起来,由此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两类: a.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b.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2.用投影片概括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ma F 据 求得a ?→?据t v v s as v v at v v at v s t t t ......2210202020可求得???? ?????=-?→?+=+=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ma F as v v at v s at v v a t t 据据求得2221022 00求得物体的受力情况 3.总结 由上分析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物体的加速度都是核心,是联结力和运动的桥梁。 (二)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完美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 1.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 (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 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揭示物体的这一本质属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贡献之一。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6.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任何物理规律都有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要点] 1.实验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三者的关系。这个探究目的是在以下两个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小汽车和载重汽车的速度变化量相同时,小汽车用的时间短,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竞赛用的小汽车与普通小轿车质量相仿,但竞赛用的小车能获得巨大的牵引力,所以速度的变化比普通小轿车快,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有关。 2.实验思路:本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1)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也可以彩比较的方法,看不同的外力与由此外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比值有何关系。 (2)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 3.实验方案:本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质量、加速度和外力。测量质量用天平,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外力。 (1)测量加速度的方案:采用较多的方案是使用打点计时器,根据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x=a T2求出加速度。条件许可也可以采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教材的参考案例效果也比较好。(2)提供并且测量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方案:由于我们上述测量加速度的方案只能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给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并且要测量这个外力。教材的参考案例提供的外力比较容易测量,采用这种方法是不错的选择。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本实验的关键。如果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的a-F图象和a-1/m图象都非常接

大学物理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要求: * 理解力、质量、惯性参考系等概念; *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熟练地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学中的两大类问题; * 了解自然力与常见力; * 了解物理量的量纲。 教学内容(学时:2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自然力与常见力 §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5 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 * 教学重点: *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难点:牛顿二定律微分形式)。 作业: 2—03)、2—06)、2—08)、

2—13)、2—15)、2—17)。 ----------------------------------------------------------------------- §2–1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外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讨论: (1)肯定了力的概念 从起源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从效果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说明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 (3)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谈到的物体,实际上指的是质点。

即这里只涉及平动而不涉及 转动,在(2)中所说的惯性指 的是平动的惯性。 (4)牛顿第一定律是大量直观经验和实验事实的抽象概括,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原因是不受其它物体作用的孤立物体是不存在的。 (5)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适用。 牛顿第一定律谈到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必然涉及参考系问题。 例:甲看到物体A静止,乙看到物体A以加速度a向后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优秀教案教学提纲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 公共汽车急剎车, 一位男士踩到了一位女士, 女士很生气说:”瞧你这德性.”男士回答:”不是德性, 是惯性.”老师提问:”什么是惯性呢?”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 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高中物理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教案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复习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物理思维方法 l、理想实验法: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理想实验”不同于科学实验,它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过程。 惯性定律的得出,就是理想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 2、控制变量法:这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确定F、m、a三者关系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3、整体法:这是物理学上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整体法是把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隔离法是把系统中的某个物体单独拿出来研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将有助于简便解题。 Ⅱ基本解题思路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2、选取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同一题目,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4、当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去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的方向上。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根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入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 6、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三)知识要点追踪 Ⅰ 物体的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Ⅱ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图解 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物体受力情况一般不变,即受恒力作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常用的运动学公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如 2220000/21,,2,22 t v v x v v at x v t at v v ax v v t +=+=+-====等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把一个质量是2kg 的物块放在水平面上,用12 N 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 运动,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块运动2 s 末撤去拉力,g 取10m/s 2.求: (1)2s 末物块的瞬时速度. (2)此后物块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的最大距离. 解析:(1)前2秒内,有F - f =ma 1,f =μΝ, F N =mg ,则 m/s 8,,m/s 41121===-=t a v m mg F a μ 牛顿第二定律 加速度a 运动学公式 运动情况 第一类问题 受力情况 加速度a 另一类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学公式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 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

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习惯.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习,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习: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 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高中物理: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从容说课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将问题类型分为两类,这两类问题正是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所涉及的F和a 开始的,F代表物体的受力情况,a代表物体的运动学参量,由等式左边可以求出右边,也可以由等式的右边求出左边,即可以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反映着力和运动的定量关系.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已知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这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机械决定论”. 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解决动力学的前提.找到加速度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解题时应抓住“加速度”这个桥梁不放,确定过渡方向.学习中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应当熟悉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解题.为了求得合外力,要应用力的合成或分解的知识;为了求得加速度,要应用运动学的知识. 本节课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应该加以强化,练习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循序渐进,重在落实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 5.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通过收集展示资料,了解牛顿定律对社会进步的价值. 3.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6.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高中牛顿运动定律复习学案教案.docx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学案 一.选择题 1. ?以下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大小不变,运动状态就不变 B.?速度方向不变,运动状态就不变 C. ?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变了,才能说运动状态改变了 D. ?只要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有一个变了,运动状态就发生了改变 2. ?下面作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它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B.?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C. ?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它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子弹离开枪口飞出时速度大,力很大,飞行一段时间后速度小,力也就小了 B.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是零 C. ?运动得很快的汽车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D.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空气阻力、向前运动的力 4. ?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重物的作用力比重物对地球的作用力大 B.两个物体都外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才相等 C.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相同性质的力 5.当书本 A 静止于桌面 B 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对 B 的正压力等于 A 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B .?B 对 A 的支持力等于 A 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B 对 A 的支持力等于 A 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D . ?B 对 A 的支持力等于 A 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6.马拉车加速前进,则 A . ?马拉车的力一定大于车拉马的力 B . ?马拉车的力可能小于车拉马的力 C. ?马拉车的力一定等于车拉马的力 D. ?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跟地面与车的摩擦力之和 7.有关超重和失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减小 B.斜上抛的木箱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必定处于下降过程 D.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处于失重状态 8.如图 2 所示,一个自由下落的小球,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 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所受合外力的变化情况为() A 、速度一直变小直到零 B、速度先变大,然后变小直到为零 C、合外力一直变小,方向向上 D、合外力先变小后变大,方向先向下后向上 图 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优质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全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新课程学习 4.1 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三、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理解. 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 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数学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

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2

4.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案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 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习惯.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第一课时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习,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习: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 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图文稿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三、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 (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

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 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学习者分析】 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最重要的是牛顿第二定律,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利用前面所学的牛顿三定律来解决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能够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3)能够从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解题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难点】 (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会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 【设计思想】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了力: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联系起来。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把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联系起来了。 【教学环节】 一.课题的引入 牛顿定律在天体运动的研究、车辆的设计等许多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中都有广泛就用。比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变轨,卫星的着落点,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理论基础。当然,由于我们目前知识的局限,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问题处理。二.新课教学 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沪科版必修一5.3《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WORD教案03

5.3 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巩固记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公式和物理意义;…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2?通过例题分析、讨论、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3?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图分析、完善步骤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为习题课,重点内容是选好例题,讲清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图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学问题。[来源.m] 我们通过以下例题来体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 例题1(投影)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水平方向受到5.0N的拉力, 物体跟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 2.0N。 1)求物体在4.0秒末的速度; 2)若在4秒末撤去拉力,求物体滑行时间。 (1)审题分析[**”] 这个题目就是根据已知的受力情况来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前4秒内运动情况:物体由 静止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4.0s。受力情况:F=5.0N,f=2.0N,G=N ;初始条件:v o=0 ;研究对象:m=2.0kg。求解4秒末的速度v t。4秒后,撤去拉力,物体做匀减速运动,v' t=0。受力情况:G=N、f=2.0N ;初始条件:v' o=vt,求解滑行时间。 (2)解题思路 研究对象为物体。已知受力,可得物体所受合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物体的 加速度,再依据初始条件和运动学公式就可解出前一段运动的末速度。运用同样的思路也可 解答后一段运动的滑行距离。 (3)解题步骤(投影) 解:确定研究对象,分析过程(画过程图),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沪科版必修一5.3《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WORD教案02

5.2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即加速度不为零。因而力又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与力有关。 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知: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性质叫惯性。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加速度跟质量有关。

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探求。 (二)教学过程设计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的知识。 教师活动: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点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 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三、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 (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 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

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教师概括. 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同时也确定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应该明确: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大小与外部条件无关,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论物体受力还是不受力,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也无论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只要物体质量一定,它的惯性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放投影片: [例1]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C.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讨论、思考、回答: 经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为:C.

第十讲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第十一讲牛顿运动定律 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会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惯性现象。 2、理解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能与运动学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理解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会利用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知识分析物体受力。 二、 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讲解 三、 问题导学设计: 问题一、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如何解释惯性现象?(学生回答)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A1解析:抛出去的标枪、手榴弹等因有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A 正确;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不会因失重而改变,B 、C 均错误;因两物体材料不同,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同,故用同样的水平力推不动的,不一定是质量大的,D 错误.答案A 。 (学生展示并解释即可) A2解析:客车突然减速或由静止状态突然倒车都会出现图中情景,故选C (学生回答) 应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注意分析问题时注意与物体受力分析相联系,从而运动第一定律的有关内容分析结论。 B3、解析: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不会左右移动。故选B (小组讨论) 问题二、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反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且这种关系是瞬时的. A4:没有矛盾,由公式F=ma 看,F 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 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 (学生讨论,并展示,教师点拔) A5 、B 、C 、D 说法不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所以,B 说法错误。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合外力减小但方向不变时,加速度减小但方向也不变,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C 说法错误。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加速度大小不变,若方向发生变化时,合外力方向必然变化。D 说法错。(学生回答,) B6、解析:由速度图象可知,两物体均做减速运动,且a 1=-13 m/s 2,a 2=-23 m/s 2, 故对应的合外力分别为F 1=ma 1=-0.2 N ,F 2=ma 2=-0.4.因为所受的拉力与速度的方向关系不确定,故A 、B 错.但两次的合外力相差0.2 N ,而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不变,故水平拉力一定等于0.2 N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可能等于0.2 N.,答案:CD (分析思路后学生讨论,但最终可能要教师讲解) 易错点: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认为所受的拉力方向一定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B7、解析:绳子的拉力T =mg +ma =20(10+0.500) N =210 N .地面对人的支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