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第一章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

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

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8.供应链业务外包的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

④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用户牵引式:①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

10.推—拉结合的供应链系统:拉动式(效率型,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推动式(响应型,供应链上游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

第三章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

1.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总体模型:?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

2.供应链构建的设计原则:①简洁性原则;②集优(互补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⑤创新性原则;⑥战略性原则;⑦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3.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产品类型:创新型(高边际利润、不稳定需求)、功能型(边际利润低、需求稳定)。?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分析企业现状;③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④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⑤分析供应链的组成;⑥分析和评价可能性;⑦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⑧检验供应链。第四章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1.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关系、供应商关系。

2.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①微观集成(同步化作业,后勤保障,服务协作)→ERP/MRP2计划→②中观集成(信息共享,技术支持,联合开发)→INTERNET,EDI→③宏观集成(资源优化配置,委托实现机制,企业合作)。

3.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对于制造商/买主:①降低成本(合同成本);②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③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④改善时间管理;⑤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⑥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⑦更好的产品设计和更快的对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⑧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机制。?对于供应商/卖主:①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②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了解/理解;③提高运作质量;

④降低生产成本;⑤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⑥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⑦获得更高的利润(相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而言)。

?对于双方:①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②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③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④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⑤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⑥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⑦增强矛盾冲突解决能力;⑧在订单、生产、运输方面实现规模效益,与降低成本;⑨减少管理成本;⑩提高资产利用率。

4.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①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②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③正式建立合作关系;④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5.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①企业高层的意愿;②企业间的沟通与协商;③流程一致性;④文化;⑤利益;⑥信息;⑦信任;⑧选择与定位。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类型:①战略性合作伙伴;②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③竞争性/技术性合作伙伴;④普通合作伙伴。

7.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

8.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①目标层(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企业环境);②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因素;③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

9.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①直观判断法(选择企业非主要合作伙伴);②招标法(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③协商选择法(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④采购成本比较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⑤ABC成本法;⑥层次分析法;⑦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

10.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建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③建立合作伙伴评价标准;④成立评价小组;⑤合作伙伴参与;⑥评价合作伙伴;⑦实施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章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

1.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原因:①需求预测修正;②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导致订单规模变动性增强;③大批量订购;④配给和短缺之间的博弈。

2.曲棍球棒现象原因:①公司对销售人员的周期性考评及激励政策;②促销政策。

3.双重边际效益根本原因: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

4.物料齐套比率差的现象影响:①订单延误;②库存周转率低;③外购件压库现象严重;④成本上升;

⑤制造商—供应商—客户关系恶化。

5.缓解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的方法:①提高供应链企业对需求信息的共享性;②科学确定定价策略(每天低价策略;分期供货契约策略);③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缩短提前期(EDI技术、CAO技术、订货看板管理技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系统);④提高供应能力的透明度(通过共享生产能力与库存信息,通过共担风险、利润共享的策略;联合库存)。

6.缓解曲棍球棒现象的方法:①天天低价的政策;②采用总量折扣和定期对部分产品降价向结合的方

式;③对不同的经销商采用不同的统计和考核周期;④与经销商共享需求信息和改进预测方法;⑤最好的方法是公司能够根据每期经销商的实际销量提供折扣方案。

7.缓解物料齐套比率差的方法:基于集配中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整合库存、多方协同、匹配供应、直送工位)。

8.供应契约参数:决策权的确定、价格、订货承诺、订货柔性、利润分配原则、退货方式、提前期、质量控制、激励方式(价格、订单、商誉、信息、淘汰激励)、信息共享机制。

9.10.供应契约分类:?按照合作程度划分:单方决策型、联合决策型;?按照需求的特点划分:需求确定型、需求不确定型;?按照契约参数划分:削价、回购、备货、收入共享、最小购买数量、数量折扣、数量柔性、带有期权的数量柔性、质量担保契约。

11.回购契约:①如果零售商处理剩余库存的残值高于供应商处理库存的残值,回购的效率就会降低;

②返回货物将产生运输成本;③非理性的零售商会过度购买,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④使零售商推销商品的积极性下降;⑤如果制造商有生产能力限制,会引起零售商的短缺博弈,从而导致长鞭效应。

第七章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1.现行生产计划及控制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差距:①决策信息来源的差距(多源信息);②决策模式的差距(决策群体性、分布性);③信息反馈机制的差距(递阶、链式反馈与并行、网络反馈);④计划运行环境的差异(不确定性、动态性)。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计划的制定:①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信息集成过程;②丰富了能力平衡在计划中的作用;③计划的循环过程突破了企业的限制。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控制新特点:①生产进度控制;②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③提前期管理;

④库存控制在制品管理。

4.CPFR的业务模型流程:①供应链伙伴达成CPFR合作协议;②制定共同的业务计划;③制定销售预测;④识别销售的例外情况;⑤销售预测的例外是否在范围内;⑥建立订单预测;⑦识别订单预测的例外情况;⑧订单预测的例外情况是否在范围内;⑨订单产生。

5.CPFR主要原则:①最终消费者需求是CPFR关注重点;②零售商和制造商在各个层级合作;③促向不再作为干扰供应链运作的要素;④联合预测和规划以减少供应链的例外;⑤例外处理系统化。

第八章JIT、QR与供应链管理

1.JIT的基本思想与哲理:①按需生产哲理;②全员参与,充分授权哲理;③消除浪费哲理;④“零库存”哲理;⑤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哲理。

2.QR:?定义:指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来建立一个快速供应体系来实现销售额增长,以达到顾客服务的最大化及库存量,商品缺货,商品风险和减价最小化的目的。?实施步骤:①条形码与EDI;②固定周期补货;③先进的补货联盟;④零售空间管理;⑤联合产品开发;⑥快速响应的集成。?成功条件:①信息共享,竞合关系;②先进的信息技术;③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革新企业的经营意识和组织;④供应方必须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商品库存。

3.ECR:?定义:有效客户反应,是一种通过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经济活动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最好地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流通模式。?战略体现:①高效的店铺空间安排;②高效的商品补充;③高效的促销活动;④高效的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投入。?系统构建:①营销技术(CM、SM);②物流技术(CRP、CAO、ASN、VMI、交叉配送、店铺直送方式);③信息技术(EDI、POS);

④组织革新技术(组织革新、合作关系建立)。?预期效益:①减少存货成本;②较低的商品售价;

③降低缺货率;④销售额(量)提升。

4. ECR和QR的共同特征:①共同的外部变化;②解决恶劣的关系;③共同的战略;④共同的目标;

⑤共同的威胁;⑥共同的错误。

第十章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

1.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衔接不确定性和运作不确定性。

?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来源:①供应商不确定性(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②生产

者不确定性(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③顾客不确定性(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①需求预测水平造成的不确定性;②决策信息的可获性、透明性、可靠性;③决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决策人的心理影响。?对库存的影响:由增加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产生信息的堵塞与封闭,库存不得不建立。

2.VMI实施原则:①合作性原则;②互惠原则;③目标一致性原则;④持续改进原则。

3.采用VMI的必要性:(1)成本降低:①缓和了需求的不确定性;②解决了有冲突的执行标准带来的两难情况;③补货频率通常由每月提高到每周甚至每天,这会使双方都受益;④更大的协调将支持供应商对平稳生产的需求,而不必牺牲购买者的服务和储存目标;⑤使运输成本减少。(2)服务改善:在多用户补货订单、递送间的协调大大的改善了服务水平;可以使产品更新更加方便;VMI 中运用的运输过程更进一步改善了顾客服务;在VMI下实现了存货平衡。

4.VMI的实施步骤:①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②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③建立供应商与分销商(批发商)的合作框架协议;④组织机构的变革。

5.VMI实施的关键:①建立一种订单的标准处理模式;②库存状态透明性。

6.“供应商-3PL-制造商”VMI模式的优势:形成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库存管理的总成本;推动了合作三方(供应商、制造商、3PL)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整合。

7.联合库存管理定义: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总体:信息类问题、供应链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具体:①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②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③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④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⑤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⑥缺乏合作与协调性;⑦产品的生产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的库存影响。

供应链绩效管理

1.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①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②评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不能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评价;③侧重于事后分析。

2.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特点:①应能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运营状况;

②考虑个节点企业的绩效对供应链的影响。

3.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①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分析;②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③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④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⑤把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的相互关系上去。

4.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作用:①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②用于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企业进行评价;③用于对整个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进行评价;④用于对企业的激励作用。

5.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考虑的三方面:①内部绩效度量:是单个企业内部的绩效度量(内容:成本、客户服务、生存率、质量、良好的管理);②外部绩效度量:是企业间的绩效度量(内容:用户满意度、最佳实践标杆等);③供应链综合绩效度量:是供应链总体绩效度量(内容:用户满意度、订单响应时间、成本、资产增值)

6.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特征:①比传统的更集约化;②注重组织未来发展性;③更注重外部测控、内外一致;④财务、非财务指标并重,长期发展与短期利润有效组合;⑤注重指标间的平衡;⑥管理与合作伙伴合同关系的管理操作性强、易。

7.ROF:①Resources:库存水平、人力资源、设备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②Output:客户响应、质量及最终产成品的数量;③Flexibility:范围柔性和响应柔性。

8.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组成部分:①对复杂业务流程因素的描述标准;②用于和客观的企业外部参考点的流程绩效比较的标杆法标准;③对第一流管理实践的描述体系;④能保证最优实施效果的软件产品。

9.标杆法流程:企业流程重组→标杆法→最优实践分析→流程参考模型。

10.供应链评价标准:敏捷性;调整供应链网络结构能力;供应链各节点利益的协调性。

(完整版)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第一章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 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 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8.供应链业务外包的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 ④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⑴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⑵用户牵引式:①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 10.推—拉结合的供应链系统:拉动式(效率型,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推动式(响应型,供应链上游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 第三章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 1.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总体模型:⑴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⑵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⑶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 2.供应链构建的设计原则:①简洁性原则;②集优(互补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⑤创新性原则;⑥战略性原则;⑦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供应链管理复习材料(马士华 第二版)

一、名词解释 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2、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是一种供应链计划和运作管理的新哲理,通过合理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是在CFAR共同预测和补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共同计划的制定,即不仅合作企业实行共同预测和补货,同时将原来属于各企业内部事务的计划工作(如生产计划、库存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等)也由供应链各企业共同参与。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在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商的销售额。 3、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VMI是一种在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4、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5、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方式(stockless production),零库存(zero inventories),一个流(one-piece flow)或者超级市场生产方式,准时制指的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 6、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7、曲棍球棒效应(Hockey-stick Effect)又称曲棍球杆现象。曲棍球棒效应,是指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月、季或年),前期销量很低,到期末销量会有一个突发性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曲棍球棒,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被称为曲棍球杆(Hockey-stick)现象。 8、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Planning,简称SCP),SCP系统是指一个组织计划执行和衡量企业全面物流活动的系统。它包括预测、库存计划以及分销需求计划等基本组成。它通常运行在基于许多大型主机系统的集成应用系统之上来实现其功能。一个SCP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补库计划。 9、3PL(third?party?logistics,即“第三方物流”)--物流概念名词。3PL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

马士华版供应链管理复习题

马士华版供应链管理复习题 1供应链的概念是在(C. 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2根据供应链存在的(A 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3.供应链管理是一种(A 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4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强调运用(A 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行为实践。 5.供应链管理是采用(A系统)方法整合优化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流程。 6供应链管理必须以(B客户)为中心,使整个供应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能为消费者提供最大价值的源泉。 7供应链管理是物流运作管理的扩展,是物流发展到(B集约化)阶段的产物。8以下不是供应链管理特征的是(D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增加,系统边界日益清晰)。 9.供应链(A设计)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10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其供应链形态一般(B不同)。 11可以通过对(A供应链总成本)的优化核算来找出最优的合作企业组合,设计低成本的供应链。 12.从核心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设计供应链,有助于建立稳定的(B供应链体系模型)。 13一个企业应尽可能考虑(D多级)供应商或分销商,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供应链的运行状态。 14.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一系列可见和不可见的(D服务)。 15.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给(各方)带来利益。 16对于长期需求而言,合作伙伴要求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A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17 (A纵向)伙伴选择主要是面向上、下游企业关系的伙伴选择。 18供应链是围绕(C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 19快速反应(QR)是零售商及其(C供应商)密切合作的策略。 20. ECR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A客户需求)为基础 的系统。 21.(C CM )又称品种管理或店铺货架管理.是一种重要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22.CPFR是现代企业供应链整合的发展概念,是一种(B协同式)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供应链管理复习材料(马士华-第二版)

一、 名词解释 1、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2、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是一种供应链计划和运作管理的新哲理,通过合理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是在CFAR共同预测和补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共同计划的制定,即不仅合作企业实行共同预测和补货,同时将原来属于各企业内部事务的计划工作(如生产计划、库存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等)也由供应链各企业共同参与。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在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商的销售额。 3、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VMI是一种在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4、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5、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方式(stockless production),零库存(zero inventories),一个流(one-piece flow)或者超级市场生产方式,准时制指的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 6、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7、曲棍球棒效应(Hockey-stick Effect)又称曲棍球杆现象。曲棍球棒效应,是指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月、季或年),前期销量很低,到期末销量会有一个突发性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曲棍球棒,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被称为曲棍球杆(Hockey-stick)现象。 8、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Planning,简称SCP),SCP系统是指一个组织计划执行和衡量企业全面物流活动的系统。它包括预测、库存计划以及分销需求计划等基本组成。它通常运行在基于许多大型主机系统的集成应用系统之上来实现其功能。一个SCP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补库计划。 9、3PL(third?party?logistics,即“第三方物流”)--物流概念名词。3PL是指生产经营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1.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工作流、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半成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服务水平,通过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简称:SCP)供需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一种战略性协议关系。 4.联合库存管理:是针对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的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分担风险的库存管理模式。 5.第三方物流是指:是一种实现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6.牛鞭效应:也称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对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时被扭曲了的现象的一种形象描述。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使订货量产生了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的消费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顾客的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将实际需求量变大了。 7.曲棍球棒现象:即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内,前期销量很低,到期末销量却有一个突发性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象似于曲棍球棒,所以称为... 8.双重边际效应: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谋求各自的收益最大化,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铲平价格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的现象。 9.供应契约:通过合理设计契约,减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有效完成双方的订单交付,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绩效及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绩效。 10.响应型供应链: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又称为响应性供应链。其为人们依据实践经验所划分出的一种供应链。 11.效率型供应链:即以最低成本将原材料转化为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 12.物流外包: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13.销售物流:即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14.生产物流:即原料及辅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门口”进入到生产线的开端,随生产加工过程流过各个环节,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生产成品仓库 15.供应物流:即组织原料、辅料供应的物流活动。 16.逆向物流:是与传统供应链相反,为恢复价值或合理处置,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实际流动所进行的有效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17.第四方物流:是一种解决物流规划功能外包问题的物流方案。 18.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以“扩展协作互助的伙伴关系、共同开拓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双赢”为导向的企业资源获取管理的系统工程。同时它又是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持和手段的一套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先进的电子商务、数据挖掘、协同技术等信息技术紧密集成在一起,为企业产品的策略性设计、资源的策略性获取、合同的有效洽谈、产品内容的统一管理等过程提供了一个优化的解决方案。 19.准时采购: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 20.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六个领域:交付、计划、生产、物流、供应、回流。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第一章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1.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特征p1——p2 (1)信息爆炸的压力。(2)技术进步越来越快。(3)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4)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5)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6)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7)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8)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2.21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p4--p5 (1)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2)产品品种飞速膨胀(3)对订单响应周期(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4)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 3.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p9 增加企业投资负担;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 4.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p10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 柔性制造系统( FMC到FMS) 减少零件变化( Variety Reduction Program, VRP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5.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p12 (1)里海大学的《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敏捷制造(AM) (2)虚拟企业(VE)或动态联盟,共赢(Win-Win)关系 虚拟企业是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如何具体付诸实施则还没有确定的模式,正在此时兴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从这个方面满足了实现敏捷制造所寻找的具体途径的要求。“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此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 Chain)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使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 6.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p14 (1)21世纪面临的市场空间和形态的变化;(2)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新环境下的不适应性;(3)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纵向一体化”;(4)交易成本变动形成的无限动力 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7.传统管理模式的特点p14 8.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p16 9.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p18 10.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p19 11.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p20——p23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1.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工作流、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从 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半成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 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 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服务水平,通过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 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 消费者手上。 3. 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简称:SCP供需双方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 同获利的一种战略性协议关系。 4. 联合库存管理:是针对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的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分担风险的库存管理模式。 5. 第三方物流是指:是一种实现供应链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 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6. 牛鞭效应:也称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对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时被扭曲了的现象的一种形象描述。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使订货量产生了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的消费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顾客的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 差,需求变异将实际需求量变大了。 7. 曲棍球棒现象:即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内,前期销量很低,至懒末销量却有一个突发性 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象似于曲棍球棒,所 以称为… 8. 双重边际效应: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谋求各自的收益最大化,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铲平价格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的现象。 9. 供应契约:通过合理设计契约,减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有效完成双方的订单交付,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绩效及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绩效。 10. 响应型供应链: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又称为响应性供应链。其为人们依据实践经验所划分出的一种供应链。 11. 效率型供应链:即以最低成本将原材料转化为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 12. 物流外包: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 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 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13. 销售物流:即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14. 生产物流:即原料及辅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门口”进入到生产线的开端,随生产加工过程流过各个环节,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生产成品仓库 15. 供应物流:即组织原料、辅料供应的物流活动。 16. 逆向物流:是与传统供应链相反,为恢复价值或合理处置,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实际流动所进行的有效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 17. 第四方物流:是一种解决物流规划功能外包问题的物流方案。 18.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以“扩展协作互助的伙伴关系、共同开拓和扩大市场份额、实 现双赢”为导向的企业资源获取管理的系统工程。同时它又是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持和手段 的一套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先进的电子商务、数据挖掘、协同技术等信息技术紧密 集成在一起,为企业产品的策略性设计、资源的策略性获取、合同的有效洽谈、产品内容的 统一管理等过程提供了一个优化的解决方案。 19. 准时采购: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

供应链管理 复习知识点(马士华 第二版 )

1、 基于单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减少零件变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 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实施战略;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供应链管理星系支持技术的战略;绩效测评与评价;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资源集成的桥梁; 3、 推动式和牵引式供应链运作方式 制造商推动的供应链: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 用户牵动的需求链: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快速反应 4、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5、 供应链的特征 1)复杂性 2)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 4)交叉性 6、 供应链管理体系组成要素 5个领域:需求管理;计划;物流管理;供应;回流 3个基本组成部分: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管理元素 7、 供应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整体; 供应链管理 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 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 ;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 8、 供应链的类型 (1)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强弱划分,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2)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3)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分为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4)根据商品的库存情况,分为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是供应链。(5)需求和供应共同的不确定性,决定敏捷性供应链 9、 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

导论 1. 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 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一企业机会成本增加一实行业务外包一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一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一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 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一合作一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一卖方协调、生产一分销协调、 库存一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 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7.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 “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 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 3. 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 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 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供应链业务外包的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④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⑴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一用户)。⑵用户牵引式:① 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J制造商J分销商J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马士华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马士华 应链管理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实际上即使在国外,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因此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 供应链管理涉及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对我们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的CEO来说,首先应该确立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实施模式。所以,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这个必然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世纪之交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空间和形态都与以往不一样。这种变化必然会对传统管理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带来挑战。同时,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必然要带来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在短缺经济时代,量的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所以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从数量上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主要特征。现在,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一个企业靠一种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多样化需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谁都知道,只生产一种产品的组织最简单,而品种的增加必然会增大管理的难度和对资源获取的难度。企业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愿望往往受到资源获取的制约。从产品开发转入批量化生产的速度,再从批量化生产转向市场销售的速度,都需要新的资源来支持。但是这些资源的获取很难,尤其是知识,这不是说今天想到,明天就能够获得的,获得知识需要时间,需要成本。最后,兼顾社会利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使企业既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利益,而有时候社会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是不相协调的。 第二,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新环境下的不适应性。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从它的决策背景、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来看。传统管理模式是以规模化需求和区域性的卖方市场为决策背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获得效益。在这种决策背景下,它所选择的生产方式,必然是少品种、大批量,采用刚性和专用的流水生产线,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规模化效益是最好的。但是它的致命弱点是适应品种变化的能力很差,一旦外界发生新的需求,原有的生产系统很难适应。从组织结构的特征来看,它是一种多级递阶控制的组织结构,管理的跨度小、层次多。管理层次的增加必然影响整个企业的响应速度。再从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的特征看,主要是以一种集权式管理,以追求稳定和控制为主。就是说,过去为了控制影响企业生产的这些资源,企业要么是自己投资建设,要么是参资控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控制可能影响自己生产和经营的资源。要最大限度地来控制这些资源,必然走向集权式,因为只有集权式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对资源的控制。 第三,传统管理模式在新环境下显现的主要弊端。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因为企业要想控制这些资源,通常的做法是自己筹集资金进行建设,然后自己进行经营和管理。按照这种思想去经营,肯定会增加投资负担。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即使你可能发现一个新的市场机会,但是由于企业要自己投资进行扩建或改建,而这都需要时间(如基本建设周期),这段时间很可能就是企业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期。"纵向一体化"模式还迫使企业去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把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都抓在自己手里,就不得不从事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制造厂拥有一个牧场,为它的汽车坐垫提供原料; 美国的一个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林,专为生产新闻用纸提供木材。这样一来,汽车制造商要经营牧场,报业大王要经营林场,必须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不仅如此,还要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纵向一体化"模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增大了企业的行业风险,因为按照这种模式经营,一旦企业主导产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 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章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 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 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第一章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得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得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得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得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得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得产品、以合理得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得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与信息支持得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得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瞧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与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得思想与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得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得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得核心机制就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就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得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得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得协调、基于Internet得供应链协调机制)。 7、供应链管理得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得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得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得就是一种合作性竞争。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得服务化管理。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与组织流得集成。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就是信息流管理得先决条件.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得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得基本问题 1、供应链得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得类型:①稳定得与动态得;②平衡得与失衡得;③效率型与响应型;④风险规避与敏捷。3、供应链管理得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得应用;柔性设计;风险得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得扩展企业模型:5、基于供应链得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得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8、供应链业务外包得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得辅助业务职能;④使用企业不拥有得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与牵引式得供应链运作方式:⑴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⑵用户牵引式:①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 10、推—拉结合得供应链系统:拉动式(效率型,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得需求)、推动式(响应型,供应链上游一端更多得就是以预测驱动生产与供应)。 第三章供应链得构建与优化 1、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总体模型:⑴供应链环境下得运作组织与管理;⑵供应链环境下得物流管理; ⑶基于供应链得信息支持系统。 2、供应链构建得设计原则:①简洁性原则;②集优(互补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⑤创新性原则;⑥战略性原则;⑦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得设计原则。 3、基于产品得供应链设计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