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苯甲酮亚胺的合成的合成工艺研究

二苯甲酮亚胺的合成的合成工艺研究

二苯甲酮亚胺的合成的合成工艺研究
二苯甲酮亚胺的合成的合成工艺研究

二苯甲酮亚胺的合成的合成工艺研究

摘要

二苯甲酮亚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中间体,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而如何提高其产物的纯度成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就这问题作一探讨,研究了多种合成的方法及工艺的改进路线,对实验室和工业生产的工艺条件及要求进行对照,逐一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最后选取了由P.L.Pickard 和T.L.Tolbert 提出的用格氏试剂和腈的复合反应,再用无水甲醇分解复合产物,从而得到二苯甲酮亚胺的这条工艺改进路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相对湿度小于65%条件下,制备格氏试剂的成功几率较高,最后产率高达61%~81%,此反应条件温和、合理、环境友善,可以成为实验室制取二苯甲酮亚胺普遍所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格氏试剂;二苯甲酮亚胺;无水甲醇;副反应

Abstract

Diphenyl ketimine, an important chemical middleware, has whopping economic benefit and wide market prospect. So how to improve its production purity becomes important, and i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ere, kinds of synthesis methods and technical improvement ways are researched, an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laboratory producing and the ones of industrial producing are also compared. Finally, the technical improvement way proposed by P.L. Pickard and T.L.Tolbert is selected. First make Grignard reagent and nitril composite reaction, then decomposing synthetical producetion with anhydrous methanol, and finally get diphenyl ketimine. A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when the indoor relative humidity under 65 percent, the success probability of producing Grignard reagent is very high, the produce yield is as high as 61 percent to 81 percent. Because the reaction condition is mild, reasonable and moderate, this method is always used to produce dipheny1 ketimine in laboratory.

Key words: Grignard reagent;diphenyl ketimine;anhydrous methanol;side reaction

目录

1. 绪论………………………………………………………………………………

1.1 二苯甲酮亚胺的物化性质和用途……………………………………………1.2 工艺路线的研究及比较………………………………………………………1.

2.1 工艺路线的研究…………………………………………………………

1.2.2 各条工艺路线的优缺点比较……………………………………………

2. 格氏试剂的概况……………………………………………………………………

2.1 格氏试剂的总体概况…………………………………………………………2.2 格氏试剂的机理………………………………………………………………2.3 格氏试剂的化学性质…………………………………………………………

2.4 格氏试剂的制备要点和注意点………………………………………………

3. 实验部分…………………………………………………………………………3.1 原料及设备……………………………………………………………………3.1.1 原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工艺路线及测试………………………………………………………………3.2.1 制备格氏试剂的工艺路线………………………………………………

3.2.2 制备二苯甲酮亚胺的工艺路线…………………………………………

3.2.3 二苯甲酮亚胺的纯度、产量测试及副产物分析…………………………3.3 实验的影响因素………………………………………………………………3.4 实验的结论……………………………………………………………………

致谢……………………………………………………………………………………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二苯甲酮亚胺的物化性质和用途

二苯甲酮亚胺的结构式

二苯甲酮亚胺的分子式为C13H11N,分子量为181.24,为无色液体。沸点为151~153℃/1333Pa(10 mmHg),折色率为1.6170,旋光度为1.080,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二苯甲酮亚胺是化工中间体,是生物、医药、化工、农药、涂料、颜料等方面领域的重要中间体之一,对生物工程的深入研究,医药行业的新药研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生产,对二苯甲酮亚胺的研究肤浅,近几年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以β-二酮亚胺为配体合成主族金属和过渡金属有机配合体以及这些金属有机配合物用于催化有机合成反应、高分子反应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配体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它们的空间位阻和电子效应很容易改变,它们能以不同的配位方式与中心金属结合,并且已经发现几种β-二酮亚胺金属配合体在烯烃和丙交酯的聚合上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亚胺分子中含有碳-氮双键的化合物。通式R2C=NR′,其中R 和R′可以是烃基或氢。亚胺一般都不稳定,往往难以分离得到。但碳-氮键与芳基相连的亚胺一般都比较稳定,通常称为席夫碱。亚胺的某些化学性质很像羰基化合物,经还原可以制得胺;亚胺水解时生成醛或酮,水解反应实际是醛、酮与胺缩合的逆反应。因此亚胺,尤其是席夫碱可以作为羰基保护基在合成中使用。

亚胺通常由氨或一级(伯)胺与醛、酮缩合制得。由氨所得的亚胺极不稳定,常在生成的同时发生聚合反应,例如氨与甲醛反应的产物是六亚甲基四胺。由一级(伯)胺与醛、酮缩合所得的亚胺相对稳定些,可用常规方法分离得到,但也都比较容易分解。芳香胺与醛、酮或一级(伯)胺与芳香醛、酮缩合的亚胺(即席夫碱)较稳定。亚胺可作合成氮芥的原料。亚胺有毒,对皮肤有刺激性。

1.2 工艺路线的研究及比较

1.2.1 工艺路线的研究

Hantzch 和Kraft早在1891 年就提出了通过尿烷,酮的二氯代物和五氯化磷的反应来制备二苯甲酮亚胺的工艺路线。后来,科学家摸索出多条合成二苯甲酮亚胺的工艺路线,最为常见的有以下4 种制备工艺路线:

(1)纯氨分解法:这条路线是由Pickard和Vaughan提出的:他们是用格氏试剂—腈的复合反应,再通过纯氨的分解从而制得,用这种方法的结果能得到大量的酮亚胺,但是在分解反应中随着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产生的副产物是粘性物质,因而产物分离难度大,且亚胺易水解,从而影响其收率。产率为52%~64%。反应方程式为:

(2)无水甲醇分解法:1961年,由P.L. Pickard和T.L.Tolbert提出的改进工艺路线中,用无水甲醇替代氨来分解格氏试剂—腈的反应产物,保留了用纯氨的方法的优点,还能产生更高的产率,反应需要的时间也减少,如各种烷基酮亚胺、芳基酮亚胺、杂环酮亚胺都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制备,且产率为61%~81%。反应方程式为:

(3)二苯甲酮肟加热直接分解法:这也是实验室制备二苯甲酮亚胺化合物的一种方法。以二苯甲酮肟为原料,在二氧化碳的催化下,加热分解成二苯甲酮亚胺和二苯甲酮。产率59%~66%。反应方程式为:

(4)酮和氨直接反应法:以上三种是实验室常用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工业制备二苯甲酮亚胺的工艺路线:在氯化铵的催化下酮和氨反应直接合成二苯甲酮亚胺。这条工艺路线的好处是:合理、经济、副产物少、高产率,产率高达85%~95%,这是和实验室常用方法同样好的一条工业合成苯甲酮亚胺的方法。反应方程式为:

1.2.2 各条工艺路线的优缺点比较

上述四种都是制备二苯甲酮亚胺化合物的工艺路线,其中第一种路线的缺点是在分解反应中随着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产生的副产物是粘性物质,因而产物分离难度大,且亚胺易水解,从而影响其收率;而第三种方法虽然是实验室制法,但需要抽气装置,要明火加热,安全性不高;第四种方法是工业制备二苯甲酮亚胺化合物的方法,尽管这条工艺路线有合理、经济、副产物少、高产率等优点,产率高达85%~95%,但对实验的反应装置要求极高,且条件也非常苛刻。

所以,制备二苯甲酮亚胺最好选用第二种的无水甲醇分解法。用无水甲醇替代纯氨来分解格氏试剂—腈的反应产物,保留了用纯氨的方法的优点,还能产生更高的产率,反应需要的时间也减少,如各种烷基酮亚胺、芳基酮亚胺、杂环酮亚胺都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制备。用甲醇来分解的,从而使产物,不溶性副产物—溴化甲氧基镁更加容易处理,因为这种盐是晶体,很容易过滤,而用纯氨的方法的副产物是粘性物质,很难处理,从而使酮亚胺损失,导致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用甲醇的另一个优点是:使副产物立即沉淀,分解反应更加快速,且容易控制,反应是否完全更加明确。

2. 格氏试剂的概况

2.1 格氏试剂的总体概况

2.1.1 格氏试剂的制备

格氏试剂是由卤代烃的醚溶液与金属镁屑混合发生沸腾反应、金属镁逐渐消失后所形成的溶液,是由法国化学家Victor Grignard的名字命名的,它是有机化学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试剂之一,Victor Grignard由于这一发明在1912 年获得了Nobel 奖。

其通式是RMgX,R 表示烷基(1°、2°、3°),烯丙基、芳烷基,X表示—B r、—Cl、—I ,RX 中不能带有与格氏试剂作用的基团(如—OH、—NH2、—NO2、—COOH 等),否则每当有格氏试剂的分子形成,它立刻同另一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作用,产生别的产物。

R 可以为伯、仲、叔烃基,X 可为碘、溴、氯。R 亦可为芳基,这时X 仅为碘或溴,芳香氯化物及氯乙烯不够活泼,不易与镁反应。在制备格氏试剂中,卤代烃的反应活性既决定于卤素X,也决定于R 的结构。当卤代烃中,R 相同而卤素不同时,其活性顺序是:RI>RBr>RCl>RF

当R 表示烯基、芳基时, 反应必须在环醚四氢呋喃(THF) 中进行。

在制备芳基卤化镁时, 苯环上不能带有能与格氏试剂起反应的别的取代基。如::羧基(—COOH)、羟基(—OH)、氨基(—NH2)、磺酰基(—SO3H) 等因含有连在氧或氮上的氢,它们有足够的酸性能使格氏试剂分解。羰基(> C= O)、酯基(—COOR )、氰基(—CN ) 都能与格氏试剂起加成反应。硝基(—NO2) 会氧化格氏试剂。因此在制备格氏试剂时,卤代物分子中只能带有少数一些基团,如—R、—Ar、—OR、—Cl等。

2.1.2 格氏试剂的结构

纯粹的烃卤化镁都是难挥发的难溶固体,几乎不溶于烃类溶剂,易溶于乙醚,四氢呋喃等溶剂并形成相应的络合物。如CH3MgBr·3THFCH3CH2MgBr·2Et2O

等它们都是白色不挥发的固体,有确定的晶体结构。

我们通常称之为格氏试剂者,并不单纯是烃基卤代镁(R-Mg-X),实际上,它的组成相当复杂,利用高分辨率的NMR对格氏试剂进行研究时发现,格氏试剂溶液中存在着多种平衡,各组平衡的正负离子,分子或分子缔合体的数量与烃基或卤素的类型、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浓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2.2 格氏试剂的机理

对于格氏试剂的生成,似乎公认为是由表面镁到相临的RX的单电子转移引发的,然后形成和表面自由基阳离子结合的阴离子:

一般也认为,自由基R·在某个地方先形成,然后生成RMgX和R′Mg(RMgX

在R′Mg之前生成,两者快速达到平衡)。但是,开始形成的自由基R·是直接、完全地扩散进入溶液,再返回到镁表面形成RMgX,还是一部分自由基仍然直接与镁结合,从而形成RMgX?(而一般的自由基在溶液中并没有实质性的自由基寿命),如图1所示:

图 2.1 格氏试剂形成的机理

图2.1.格氏试剂形成的机理,下标(s)(Soln)表明在镁表面(s)和溶液中(Soln)各自存在着一个物种。

这个问题仍然有些争议:

2.2.1 持“自由基是扩散进入溶液”的观点可以用下例来说明:

用6-溴-1-己烯(1)来制取格氏试剂时,分离可得到两种不同的产物RMgBr(2)和R′MgBr(3)。

从(1)生成(2)和(3)两种不同的格氏试剂产物,可以预期开始形成的自由基R·通过中间体—环己烷基自由基异构化为R′·。经实验分析,由R·异构化为

R′·的速度大约是105S-1。从而导致(1)制备格氏试剂时,生成约95%的(2)和5%的(3)。

因此,人们提出,在格氏试剂的形成中,自由基R·首先形成,然后扩散进入溶液,或多或少地进行重排、异构,最终R·和R′·再返回到镁表面和MgX(s)反应生成RMgX 和R′MgX(如上式的(2)和(3))。这个过程就是图1中途径

c、e、d。

2.2.2 也有人认为,溶液中并没有游离的R·形成,而是自由基R·能够在镁表面形成,接着生成RMgX(如图1中途径b,d)。可用下例证明:

用具有光活性的1-溴-1-甲基-2,2-二苯基环丙烷(4)来制取格氏试剂时,镁和溴代物(4)反应,生成相应的RMgBr,该试剂的旋光纯度为12%。例如,所有的溴代物都通过自由基(5)在溶剂中进行反应,那么,得到的产物应该是完全的外消旋体。但实际上,在溶液中得到的产物是由外消旋(±)的混合物和一些光学异构体组成的。这就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们提供了令人信服证据。

另外,我们从独立的研究中,还发现当(5)从其它的手性前体形成,进而得到的产物(除格氏试剂外)也是完全外消旋的,并且,还出现了作为自由基反应特征的二聚反应和歧化反应的产物。但是,制取格氏试剂的产物中却没有这些副产物出现。这也就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制备格氏试剂时,并不是通过自由基(5)扩散在溶液中来实现的。

总之,从图1可以看出,实际上两种途径(a→b→c→e→d和a→b→d)是相互竞争的。

2.3 格氏试剂的化学性质

格氏试剂既是一个亲核试剂,又是一个碱性试剂,它可发生许多的化学反应,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2.3.1 对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

格氏试剂通常和不活泼的烯烃,非端烃不发生加成反应,但是烯丙型的格氏试剂对共轭的或共轭的烯烃都能够进行加成反应,叔烃基或仲烃基的格氏试剂也能够和比较活泼的烯烃进行加成反应。例:

在适当的条件下,含有碳-碳重键的格氏试剂本身也可以发生分子内加成反应。需要指出的是:溶剂对加成反应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反应

以苯为溶剂产率最高,乙醚次之,而在四氢呋喃中则不起反应。当然,对不同的反应,溶剂的影响是不同的。

2.3.2 格氏试剂对碳-氮重键的加成

格氏试剂和亚胺加成,然后水解可得到胺。例:

格氏试剂和腈类加成是人们熟知的反应,常被用来合成各种酮,例:

2.3.3 格氏试剂对碳-氧重键的加成

格氏试剂对CO、CO2及醛、酮、羧酸衍生物等羰基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

格氏试剂与α、β一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可进行1、2或1、4加成,格氏试剂的类型、羰基旁的取代基等空间位阻效应对加成产物有决定性的影响。

2.3.4 与卤代物的反应

格氏试剂与无机卤代物可以发生烃基化反应。利用这一反应可合成许多或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如

格氏试剂与有机卤代物的反应,因反应物的类型和反应条件而异。

当卤代物为烯丙基卤或苄基卤等比较活泼的卤代烃时,发生偶联反应。因此在制备烯丙基卤化镁时,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抑制这一类反应,对于不活泼的卤代烃如芳基卤、乙烯基卤来说,不大容易进行这类反应,然而,近年来发现,当有Fe、Ag、Cu、Ni、Pd等过渡金属催化剂时,不活泼的卤代烃也可以进行偶联反应。如:

2.3.5 与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

格氏试剂可与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强酸从弱酸盐中把弱酸置换出来的反应。因此,凡是酸性比格氏试剂的共轭酸酸性强的化合物都可以与该格氏试剂发生反应,如:

2.3.6 氧化反应

烷基镁十分活泼,在空气中易燃,在潮湿的空气中更易着火,格氏试剂也容易与空气作用,在低温下,在乙醚中,它能和氧慢慢发生作用。

2.3.7 其他反应、

综上所述,格氏试剂是一个十分活泼的化合物,它可发生许多反应,因此在制备,贮存及使用过程要十分注意。

2.4 格氏试剂的制备要点和注意点

2.4.1 对Mg的要求

一般采用纯Mg以减少副产物的发生。纯度低的Mg会影响格氏试剂的产率,有时甚至会引起Wurtz反应:

一般说来,易反应的卤代物可用较粗糙的镁屑;较难反应的卤代物则用细镁屑或镁粉。而且镁屑均需新创制的,若用放置长期的镁条,则用稀盐酸除去表面的氧

化膜,然后依次用水、乙醇与乙醚洗涤后干燥。用量一般用超过理论量5%--10%,但太过量亦对反应无益。

2.4.2 对活化剂和抑制剂的要求

常用活化剂:碘、溴、金属卤代物(Cu2Cl2等),原硅酸乙酯等。用少量碘能促进Mg与卤代物的反应,特别是一活性较低的卤代烷合成格氏试剂或反应不易发生时,常加入少许碘粒引发反应。镁表面的油膜或氧化膜会阻碍反应的进行,还有:CHCl3、CCl4、CS2及水、醇、羧酸、CO2等也会阻碍或使生成的格氏试剂与其反应耗尽生成的格氏试剂而得不到产物。

2.4.3 对卤代物的要求

卤代物在制格氏试剂反应之前必须纯化,需精心除去水、酸、醇等阻碍反应或带活泼H的化合物。

不同的卤素会对反应速度造成影响:

A:卤素相同时,其反应速度、产率比较为: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B:当烷基相同时:R-I>R-Br>R-Cl碘代烷作用过于剧烈且价格贵而很少采用,氯代烷由于反应过于缓慢,故实验室多用溴代烷。

C:在卤代烷中烷基的碳原子愈多,其形成格氏试剂愈难。

反应速率:Me-X>Et-X>C3H7-X>……

D:卤代物的添加速度:R-I反应最剧烈,故添加速度应最慢,R-Br次之,R-Cl 最快。

2.4.4 乙醚条件

预先用金属钠长时间处理过,不含水、醇酸等杂质的乙醚(谓之干醚)是制格氏试剂最常用的溶剂。

乙醚的用量应根据具体的条件而定,如卤代烷的活性,卤代烷参与Wurtz反应的难易,卤代物的添加速度,以及搅拌速度等,不同类型的卤代物有其最适宜的醚用量,在普通情况下,用量增多,可适当提高产率。

2.4.5 适当的搅拌

由于局部加热,局部的浓度不均匀性均可导致副产物的发生,故搅拌成为反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求。

2.4.6 用其它溶剂制格氏试剂的方法

1)在中性溶剂如苯、轻汽油中制备格氏试剂往往不能发生反应,作溶剂的乙醚实际上也参与反应。

2)常用溶剂:丙醚、丁醚、戊醚、异丙醚、异戊醚、苯甲醚、苯乙醚等。

反应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时,可采用高级醚为溶剂。而用THF作进行格氏试剂反应的溶剂可增加卤代物与镁作用的活性,由于THF为环状醚,其中的氧更加外露,因而易于与镁络合,其沸点较乙醚高,使用时更为安全。醚类溶剂除外,叔胺类如:N,N-二甲苯胺、吡啶等也可用作溶剂。

2.4.7 反应引发要点

制备格氏试剂关键在于开始的引发反应能否顺利进行。实验过程中往往由于卤代烃不太活泼;镁外层氧化物未除尽;试剂或装置中存在微量水使引发反应受阻。促进引发反应的方法一般是用手温热或水浴加热反应瓶,若还不应该可加入另外制备的少量格氏试剂除去痕量水,再不反应只能弃去重做。

现在有改进的方法是:使格氏试剂制备反应顺利进行的一种新方法是将仪器按实验要求装配好,同时把镁及少量碘置于瓶中,然后用酒精灯小火烘烤。瓶内少量碘受热升华,增大了与镁的接触面,从而扩大了镁被碘活化的表面积,当加入卤

代烃后引发反应可很快发生,即使是不太活泼的卤代烃,也因镁表面的活化而使反应顺利进行。用次方法制备的格氏试剂合成三苯甲醇不但可缩短引发时间,还可提高格氏反应的加成物三苯甲醇的产率。

实验步骤是:在磨口的三口烧瓶上分别装上电动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和分液漏斗,(装置上的所以仪器都应是干燥的),在冷凝管和滴液漏斗上口分别装上氯化钙干燥管,瓶内放置表面经过处理的镁和少量碘。然后用酒精灯从瓶底小心烘烤,当碘蒸气冒出弥漫与瓶内时,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将卤代烃乙醚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放入约1/4~1/3量于三口烧瓶内开动搅拌,几分钟内放热反应即自发进行,乙醚缓慢回流,当碘的颜色消失,瓶内溶液变浑浊时,可把余下的混合液缓缓滴入,保持溶液微微沸腾,加完后用温水浴加热回流到镁作用完全。放冷后进行下一步的加成反应。

3. 实验部分

3. 1 原料及设备

3.1.1 原料

原料产地、型号

苯甲腈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C.P)

溴化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C.P)

无水甲醇中国杭州化学试剂有限公司(L.P)

镁粉100-200目.2N 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C.P)

四氢呋喃中国江苏常熟市杨园化工有限公司(A.P)

3.1.2 仪器设备

仪器型号生产厂家

旋转蒸发器 R-205 上海申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恒温电热套 TC-15 海宁市华星仪器厂

数显鼓风干燥箱 GZX-9140 MBE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三用紫外灯ZF-2 上海市安亭电子仪器厂

玻璃仪器气流烘干器 127021443 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马头牌架盘药物天平 BP-Ⅱ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

分析电子天平 AL 104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数显加热磁力搅拌器 SXCL-3 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电吹风 AH-2006 揭阳试验区国美电器厂

循环水式真空泵 SHZ-D(Ⅲ)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3.2 工艺路线及测试

3.2.1 制备格氏试剂的工艺路线

本次实验的工艺路线主要是首先制备格氏试剂,再与苯腈反应,最后在无水甲醇的分解下生成最终的产物。实验原料的用量见表3.1。

具体的步骤为:在精馏装置塔中精馏THF,在烧瓶中加入钠砂,把THF 倒入烧瓶中,打开冷凝水,加热THF,待精馏时间超过3 小时后,(取少量的THF,加入NaH,看是否有气泡生成,有的话表明里面还含有水分——因为水会与NaH 反应有氢气逸出;没有气泡的话,表面里面的水已经除尽)。在一只250 mL 的三口烧瓶中,配磁力搅拌装置和一个配有CaCl2 干燥管的冷凝回流装置,加入55mL 的THF,3.5 g 的镁粉,一颗碘粒,从恒压滴液漏斗滴入4 mL 溴苯,用电吹风稍加热,反应即被引发后,再滴加11mL 的溴苯和28mL 的THF 的混合溶液,在60℃下回流30~45min,降至室温。反应方程式:

3.2.2 制备二苯甲酮亚胺的工艺路线

具体步骤为:制备好格氏试剂后,降至室温,持续搅拌,逐滴加入14.5mL的苯腈和28 mL 的THF 的混合溶液,在60℃下继续回流4~6 小时。搅拌混合物冷至室温,而格氏试剂—腈的复合物通过快速加入17 mL(0.42 mol)的无水甲醇来分解(稍过量),加完甲醇后,混合物再搅拌30 min,减压过滤,低沸点的杂质,副产物被过滤除去,蒸干,得二苯甲酮亚胺粗产物。反应方程式:

3.2.3 二苯甲酮亚胺的纯度、产量测试及副产物分析

3.2.3.1 二苯甲酮亚胺的产量分析

理论产量为:0.14×181.24g=25.4g

实际产量为:得到的粗产物为20.5g

所以粗产物的产率:20.5/25.4×100%=80.7%

3.2.3.2 二苯甲酮亚胺的纯度分析

下图为气相—质谱联用图:

气相色谱图

质谱图

从上面的气相色谱图可以看到在9.99min 的时候出现了最高峰,而质谱图里在9.978min 时可以检测到C13H11N 物质,从而证明了气相中的9.99min 的主峰就是二苯甲酮亚胺。在19.45min 时,也出现了次高峰,在质谱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副产物—N-二苯甲基二苯甲酮亚胺,同样在7.21min 时检测到联苯副产物。

3.2.3.3 副产物产生的分析

从气相色谱图可以看到在19.45min 时,出现了次高峰,这是副产物,因为在用无水甲醇分解格氏试剂—腈的复合物时,由于甲醇加入的速度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同,因为复合物和甲醇反应产生二苯甲酮亚胺,但二苯甲酮亚胺能继续与复合物反应,从而产生N-二苯甲基二苯甲酮亚胺。反应方程式如下:

同样在7.21min 可以检测到联苯副产物,由于在制备格氏试剂时,条件控制的不适当,而格氏试剂与原料反应产生了联苯。

在最后的分解中要用干燥过的无水甲醇,因为如果有水的话,则复合物会与水生成二苯甲酮副产物,而不是最终的理想产物。所以控制要无水甲醇的加入速度、含水量与用量也是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

总结了第一次的实验经验后,在第二次的实验中,对无水甲醇进行干燥处理后,在滴加的时候严格控制好速度,使其快速的加入而不会产生喷液,以抑制副产物的产生,从而得到了比较纯净的二苯甲酮亚胺,且产量也较高。

3.3 实验的影响因素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比较各条工艺路线的优缺点,选择最优的合成路线来合成二苯甲酮亚胺,且检验二苯甲酮亚胺的产率及纯度。并研究温度、相对湿度、滴加速度等因素对制备产物的影响。

3.3.1 相对湿度的影响

格氏试剂很活泼,能慢慢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被氧化,且在空气中易燃,在潮湿的空气中更易着火,还能与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如酸、水、醇)作用而被分解为烷烃,因而制备格氏试剂需要干燥的条件[16],所以室内的相对湿度不要超过65%,反应的器皿和试剂都要经过干燥处理,在反应过程中为了防止外界的水蒸气进入反应系统,以及及时的吸收反应时所产生的水蒸气,反应装置必需要配有装有CaCl2 的干燥管。反应式为:

3.3.2 温度的影响

制备格氏试剂要控制好反应的温度,因为是强放热反应。

1)特别在开始引发的阶段,如果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可加入晶体碘,再用电吹风稍加热混合物即可。

2)在制备格氏试剂时,要保证THF 足够的回流,温度控制在60℃左右。

3)在加入无水甲醇分解前,要使复合物降至室温,再进行操作。否则可能因温度太高,加入会无水甲醇反应太剧烈会产生喷液。

3.3.3 滴加速度的影响

此反应由于是强放热反应,所以在滴加料的时候要严格控制其速度,在加入溴苯和苯腈时速度要慢。而加入无水甲醇时,速度要尽量快,因为在分解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粘性物质形成,但随着继续加入甲醇,很快转变为晶体的甲氧镁溴铵。如果甲醇加入的速度不同,得到的产物也不同,因为复合物和甲醇反应产生二苯甲酮亚胺,但二苯甲酮亚胺能继续与复合物反应,从而产生副产物。但同时要加大其搅拌的速度,否则可能因甲醇的加入发生剧烈反应,而导致喷液现象。

3.4 实验的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验证了制备二苯甲酮亚胺的最佳工艺路线,实验结果表明制备时首先室内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5%以下,且所有的仪器、试剂都要经过干燥处理,装置还要配有干燥管,且要控制好反应的温度。尤其是在研究中发现,滴加无水甲醇速度对复合物的分解是制备高纯度二苯甲酮亚胺的关键,在实验操作中得出无水甲醇一定要经过干燥的处理,在加入时速度一定要快,且要过量,才能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得到高收率的二苯甲酮亚胺。

参考文献

[1] A.Hantzsch and F.Kraft,Ber.,24,3511(1891).

[2] P.L.Pickard and D.J.Vaughan,J.Am.Chem.Soc.,72,876-878 and

5017-5019(1950).

[3]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5, p.520; Vol. 44, p.51.

[4] P. L. Pickard and T. L. Tolbert, J. Org. Chem., 26, 4886 (1961).

[5] A. Lachman, Org. Syntheses, Coll. Vol. 2, 234 (1943).

[6] 勃拉特A H 主编,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译. 有机合成,第2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162.

[7] Giancarlo Verardo, Angelo G.Giumanini,Paolo Strazzolini and Marco Poiana,SYNTHETIC COMMUNICATIONS,18(13),1501-1511(1988).

[8] Morrison R T,Boyd R N. 有机化学:上册. 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72.

[9] 邢其毅等. 基础有机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295~297.

[10] 胡宏纹. 有机化学. 第2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10~112.

[11] 王美玉. 格氏试剂的生成及格氏反应机理刍议[J]. 镇江高专学报(综合版),1994,6(2):40—44.

[12] 孟双明杨国臣. 格氏试剂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雁北师院学报,Vol.12 No 6 June.1996,22—26.

[13] 徐祖民. 格氏试剂的合成、检验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12(3、4):72—85.

[14] 阮秀兰.引发格氏试剂制备的一种新方法[J].化学教育,1994,1:39.

[15] TimothyS.Eckert.Journal of https://www.doczj.com/doc/b910419388.html,.64(2) 179 (1987).

[16] 高鸿宾,有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6.

美罗培南合成反应

药品美罗培南的合成工艺设计 一、生产工艺确定 (一)工艺工程 该产品生产过程分为两个工段:第一步是催化氢化合成粗品美罗培南,采用一步反应,以聚合物为起始原料,经过催化氢化得到粗品美罗培南;第二工段为美罗培南的精制、干燥、灭菌以及包装工艺。 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工艺流程框图 10% ( w ) Pd —C 催化剂,THF, MOPS 溶液,缩合物 0.1mol/L MOPS 溶液洗涤 干燥,回收催化剂 过滤 减压蒸馏 吸附 冷冻干燥 催化氢化 THF 回收 HP 20大孔吸附树脂柱 大孔吸附树脂柱 氢化

(三)生产工艺过程叙述 本设计工艺将工艺分为氢化和精制两个工段实施,现将生产工艺叙述如下。 1. 氢化反应工段 (1)工艺规程 ①投料 将聚合物、催化剂加入氢化反应釜中,打开MOPS 溶液以及甲醇计量罐阀门,向釜中加入液体,使聚合物(kg ):催化剂(kg ):MOPS 溶液(L ):THF(L)=1:1:6:5开动搅拌,使之溶解 ②氢化反应 向反应釜中通入氢气,保持压力在70 psi (约 482.65kPa )左右,温度保持在20℃-25℃内,反应6h 。 水/丙酮(1:1) 洗脱 脱色压滤 结晶 水/丙酮 回收 冷冻干燥 产品美罗培南 活性炭 MOPS 溶液回收 精 制

③过滤停止搅拌,打开泄压阀是气压下降至当地大气压, 回收过量的氢气。将溶液将加入到压滤罐中,打开压缩空气进口阀,使压滤罐内压力为0.25MPa~0.30MPa,压滤后,滤液全部到分子蒸馏器中,滤渣用少量MOPS溶液洗涤后回收。 ④减压过滤溶液进入蒸馏器后开始加热并开启真空泵 蒸馏出的THF分尽水层,抽入计量罐在下次生产中回收套用。 ⑤吸附以一定的流速把上述残液加到经过预处理的大 孔吸附树脂柱的上端进行吸附。 2.精制过程 ①洗脱先用水清洗以除去树脂表面或内部还残留的 杂质。然后用洗脱液(水:丙酮=1:1)在一定的温度下以 一定的流速进行洗脱。将洗脱液转入脱色罐中 【注】a.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吸附树脂预先用乙醇浸泡 24h,用乙醇洗至流出液与水1:5不浑浊。然后用水洗 至无醇味,再用5%HCl通过树脂柱,浸泡2-4h,水洗至中性。 再用2%NaOH通过树脂柱,浸泡2-4h,水洗至中性。 B.吸附树脂的再生:95%乙醇洗脱至无色,再用 2%盐酸浸泡,用水洗至中性,再用2%NaOH浸泡,再用 水洗至中性。 ②脱色压滤打开加热装置,保持温度,加入活性炭,保 持回流。

格列苯脲发展史

格列苯脲发展史 格列苯脲中文名称:格列苯脲中文别名:优降糖;达安疗 ;达安宁;乙磺己脲;优格鲁康;氯磺环己脲; 英文名称:Glibenclamide 英文别名:glybenclamide glyburide usp Glibenclamide Glyburide CAS号:10238-21-8发现史 1942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院感染科医生Janbon在应用磺胺药物治疗斑疹伤寒时,偶然发现某些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从而开启人们对磺胺药物可能存在降低血糖的化学结构的认识。随后,第一个SUs,即VK 57 或2254 RP由人工合成,随之进行的动物实验证实SUs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1955年,德国Franke 及Fuchs发现了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氨磺丁脲(Carbutamide,BZ55),但是因副作用太大而未能获得广泛临床应用。 1956年他们成功合成了成功用于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的第一代SUs,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从此开始了SUs治疗糖尿病的新时代。 1966年以格列本脲为代表的第二代SUs被成功合成,之后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被陆续合成,并先后应用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至今。至上世纪90年代,格列美脲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新一代SUs的诞生,现已广泛地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磺脲类降糖药的发展随着磺脲类药物降糖药作用的发现,糖尿病治疗进入了口服给药方式控制血糖的时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磺脲类降糖药已经发展成为种类众多,应用最为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磺脲类降糖药亦经历副作用多、用药安全性差的第一代,到种类众多、应用广泛的第二代,目前,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第三代口服降糖药亦已普遍使用,其用药安全性、作用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进。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磺胺类抗生素的降糖作用被发现后不久,氨磺丁脲、甲苯磺丁脲等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便相继问世,作为非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的新治疗模式,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曾经被广泛使用。然而,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由于其与磺脲类受体亲和力低,脂溶性差,细胞膜通

塔器热能综合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备案申请报告

塔器热能综合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备案申请报告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申请报告 项目名称:塔器热能综合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 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 2012年元月 ,一,、公司企业概况 一、企业情况与业务范围 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是由上海万香日化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淮阴区投资新建的一座现代化的香精香料加工厂。公司主要产品及规模为:香芹酮1000吨/年、水杨酸系列酯类产品2000吨/年、二氢茉莉酮酸甲酯2000吨/年、龙涎酮1300吨/年,西瓜酮、丙酮肟等均为国际香料界知名产品并畅销国际市场。 公司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东路216#,占地340亩,是新加坡万香国际有限公司在国内投资的一家独资企业,是集科研、生产、经贸于一体多元化的现代企业。专业生产世界驰名的“蝴蝶牌”左、右旋香芹酮,二氢茉莉酮酸甲酯,龙涎酮、水杨酸系列及其它酯类产品,产品70,以上出口。其中左、右旋香芹酮的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年公司发展规模不断持续扩大,依托新加坡万香国际的原料、销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兴业战略,与天津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及上海有机所等多所科研院校的合作(现已成为长期紧密联系的协作单位),建造国内最大的香料生产基地之一。万邦公司现有职工7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0余人,占31%,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85人(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67人),市人才库储备人才30余人,教授一人,博士五人,并已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企业院士工作站,目前还

正在申报江苏省天然与合成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万邦公司利用多年生产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原有的香料生产设 备进行改造,扩大生产力,提高了技术含量与产品质量,已形成年香料产量7000吨、产值近10亿的生产能力。万邦公司生产经营严格按照ISO9000管理模式运行,产品获得HALAL、KOSHER证,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在安全与环保方面,公司还先后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论证,通过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7月万邦公司已成功在新加坡上市,成为淮安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二、企业技术进步在环保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公司倡导并严格遵循“科技先导,环保第一”的经营理念,注重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以下介绍的内容所涉及的主要工艺颠覆了传统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成本高、造成有机资源浪费或引起二次污染的弱点的缺陷,重点实现了减少废液与废水的排放,以及有毒有机物的资源化与循环利用,实现香料化工可回收利用有机资源(回收率,90,),显著降低了运行成本,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1、我公司原采用的气固羧化,该工艺一直是水杨酸生产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能耗高、废水量大,污染比较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液羧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技术不仅弥补了气固羧化的缺点,而且在产品收率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既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又改善了劳动环境,同时污染物产生量大幅下降。 2、香芹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异丙醇废液的处理与回收,采用了清华大学天然再生资源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一种加盐萃取 精馏新工艺(已获国家专利),综合了萃取精馏及溶盐精馏的优点,提高了溶剂(异丙醇)分离效果,减少了溶剂比,试验成功对带动了香料产业溶剂回收技术水平升级改造,极大的实现了清洁生产。

苯乙酮性质、用途及生产工艺

苯乙酮的特性、用途与生产工艺 概述: 苯乙酮,又称乙酰苯,沸点(℃):,相对密度(水=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是最简单的芳香酮,其中芳核(苯环)直接与羰基相连。以游离状态存在于一些植物的香精油中。纯品为无色晶体。市售商品多为浅黄色油状液体。有像山楂的香气。微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与蒸气一同挥发。 苯乙酮分子结构: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苯环和羰基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苯乙酮能发生羰基的加成反应、α活泼氢的反应,还可发生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主要生成间位产物。 苯乙酮可在三氯化铝催化下由苯与乙酰氯、乙酸酐或乙酸反应制取。另外,由乙苯催化氧化为苯乙烯时,苯乙酮为副产物。 苯乙酮主要用作制药及其他有机合成的原料,也用于配制香料。用于制香皂和香烟,也可用做纤维素醚,纤维素酯和树脂等的溶剂以及塑料的增塑剂,有催眠性。现在苯乙酮大多以异丙苯氧化制苯酚和丙酮的副产品获得,它还可由苯用乙酰氯乙酰化制得。 苯乙酮的制备: 【仪器及药品】 药品:乙酸酐苯硫酸镁盐酸氯化铝氢氧化钠 仪器:圆底烧瓶冷凝管滴液漏斗蒸馏装置干燥管搅拌装置 【操作步骤】 向装有10ml恒压滴液漏斗、机械搅拌装置和回流冷凝管(上端通过一氯化钙干燥管与氯化氢气体吸收装置相连)的100ml三颈烧瓶中迅速加入13g()粉状无水三氯化铝和16ml(约14g,无水苯。在搅拌下将4ml(约,)乙酐自滴液漏斗慢慢滴加到三颈烧瓶中(先加几滴,待反应发生后在继续滴加),控制乙酐的滴加速度以使三颈烧瓶稍热为宜。加完后(约10min),待反应稍和缓后在沸水浴中搅拌回流,直到不再有氯化氢气体逸出为止。将反应混合物冷到室温,在搅拌下倒入18ml浓盐酸和30g碎冰的烧杯中(在通风橱中进行),若仍有固体不溶物,可补加适量浓盐酸使之完全溶解。将混合物转入分液漏斗中,分出有机层(哪一层),水层用苯萃取两次(每次8ml)。合并有机层,依次用15ml10%氢氧化钠、15ml水洗涤,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先在水浴上蒸馏回收苯,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蒸去残留的苯,稍冷后改用空气冷凝管(为什么)蒸馏收集195~202℃馏分,产量约为(产率85%)。纯苯乙酮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注意事项】 1,滴加苯乙酮和乙酐混合物的时间以10min为宜,滴的太快温度不易控

对甲苯乙酮的制备

对甲苯乙酮的制备 作者:xxx 学号:xxx 摘要:以甲苯和乙酸酐为原料,无水氯化铝为催化剂,制备对甲基苯乙酮。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掌握实验室中利用Friedel Crafts酰基化制备对甲基苯乙酮的原理和方法。同时要求掌握带有气体吸收装置的加热回流等基本操作,学会控制无水的反应条件。 关键词:对甲苯乙酮、傅克酰基化反应、乙酸酐、尾气吸收 The preparation of toluene Acetophenone Author: xxx Number: xxx Abstract: Toluene and acetic anhydride is as raw materials,Anhydrous aluminium chloride is as catalyst to preparate for methyl acetophenone. In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we require to master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methyl acetophenone using Friedel Crafts acyl laboratory. At the same time,we require to master with gas absorption heating reflux device and other basic operations,to learn to control the anhydrous reaction conditions. Keywords: absorption of toluene acetophenone, Friedel Crafts acylation reaction,acetic anhydride, tail gas 对甲基苯乙酮为无色略带黄色的透明液体,在稍低的温度下凝固,具有山楂子花的芳香及紫苜蓿、蜂蜜和香豆素的香味,且香气较苯乙酮较为柔和,极度稀释后有及草莓似的甜香味。对甲基苯乙酮的沸点为226度,熔点为28度,密度为1.0051,折射率为1.5335,闪点为92度,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丙二醇等,几乎不溶于水和甘油。对甲基苯乙酮有毒,应避免吸入对甲基苯乙酮的蒸气,避免与眼睛、皮肤接触,其存在于烤烟烟叶、白肋烟烟叶、香料烟烟叶、烟气中。天然存在于可可、黑醋栗、玫瑰木油、巴西檀木油、西藏柏木油、芳樟油,以及含羞草中。制备对甲基苯乙酮主要是采用乙酰化法,以甲苯和醋酸酐为原料,在无水三氧化铝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乙酰化反应,然后冰解、中和、水洗、分离、蒸馏而得。也可以从巴西檀香木、玫瑰木等天然原料中经精馏提取而得。对甲基苯乙酮常用于调和花精油,也用于香皂及草莓等水果味香料的制造。对甲基苯乙酮也常用于烘烤食品、糖果、布丁,可用于日化香精和食用香精的配方中。 1.结果与讨论 1.1.实验装置的选取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车间生产工艺规程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车间生 产工艺规程 目录 1.产品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化学名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产品化学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临床用途:有机合成中间体,是制造合霉素和氯霉素等医药的 原料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5包装规格要求及贮藏................ 错误!未指定书签。 2.设计原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工艺路线选择......................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设备选型和材质选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设计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反应过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反应机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4.生产方法及工艺规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生产..............................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1设计采用原料.................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2生产工艺路线.................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化学反应式........................ 错误!未指定书签。 5.生产工艺工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原料配比..........................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主要工艺条件及详细操作过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工艺过程简图......................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 错误!未指定书签。 5.5重点工艺控制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6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生产中间体控制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成品出厂质量标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7.主要设备选择...........................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设备选型及选材....................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1反应器的选择.................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2塔设备的选择.................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3换热器的选择................. 错误!未指定书签。 8.生产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内分泌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题 (1)

内分泌临床药物治疗学期末复习题 填空题: 1. 糖尿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和。 2. 糖尿病管理的五架马车是、、、和。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三大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和。 5. 低血糖典型表现(Whipple三联征),即____ ______、___ _ __ _ ___、____ _ _____。 6. 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和。单选题: 1.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内分泌代谢病,其共同主要标志是(D)A多饮、多尿、多食B乏力C尿糖阳性D高血糖E消瘦 2. 若诊断临床糖尿病,应选择下述哪项检查(D) A尿糖B空腹血糖C空腹胰岛素测定D口服糖耐量试验E糖化血红蛋白 3. 根据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标准是(D) A≤10mmol/L B≤7mmol/L C 3.0mmol/L-7.8mmol/L D 4.4mmol/L-7.0mmol/L E≤3.9mmol/L-6.1mmol/L 4. 根据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合并有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LDL的控制标准是(C)

A≤3.10mmol/L B≤2.1mmol/L C≤1.8mmol/L D ≤2.6mmol/L E≤1.0mmol/L 5. 双胍类降糖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为(D) A乳酸性酸中毒B低血糖C过敏性皮疹D胃肠道反应E肝功异常 6. 为了减轻二甲双胍副作用,服用方法最好是(E) A 饭前B空腹C晨起D 睡前E饭中或饭后 7.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B) A恶心,呕吐B低血糖反应C肝功能损害D白细胞减少E皮肤瘙痒 8. 下列哪种磺脲类药物可用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D) A 格列本脲 B 格列吡嗪C格列吡嗪D格列喹酮 E 格列美脲 9. 根据磺脲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宜服用该类药物的时间是(D) A 空腹 B 饭后 C 饭前1小时 D 饭前15~30分钟 E 饭中 10. 根据格列奈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宜服用该类药物的时间是(B) A 空腹B饭前15分钟C 饭前1小时D饭后E 饭中 11. 下列哪类药物与胰岛素合用最易发生水钠储留(C) A 双胍类 B 磺脲类 C 噻唑烷二酮类 D DPP-4抑制剂 E α-糖苷酶抑制剂 12. 下列哪种DPP-4抑制剂使用不受肝肾功能影响(B) A 阿格列汀B利格列汀C 维格列汀D西格列汀E 沙格列汀 13. 下列哪类降糖药物在降糖的同时降低体重更明显(A) AGLP-1类似物B DPP-4抑制剂C双胍类

西瓜酮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

西瓜酮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3-9-5 目录 第一部分:有机化工行业概述 (1) 第一节:有机化工行业范围、基本原料和用途介绍 (1) 第二节:化工市场跌宕起伏,有机化工产品表现上佳 (2)

第三节:生物基有机化工产业正在兴起 (3) 第二部分:西瓜酮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目录 (5)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编写资质 (9) 第一部分:有机化工行业概述 第一节:有机化工行业范围、基本原料和用途介绍 有机化工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简称,又称有机合成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为基础原料,主要生产各种有机原料的工业。 基本有机化工的直接原料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丙烯、碳四以上脂肪烃、苯、西瓜酮、西瓜酮、乙苯等。从原油、石油馏分或低碳烷烃的裂解气、炼厂气以及煤气,经过分离处理,可以制成用于不同目的的脂肪烃原料;从催化重整的重整汽油、烃类裂解的裂解汽油以及煤干馏的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芳烃原料;适当的石油馏分也可直接用作某些产品的原料;由湿性天然气可以分离出甲烷以外的其他低碳烷烃;从煤气化和天然气、炼厂气、石油馏分或原油的蒸气转化或部分氧化可以制成合成气;由焦炭制得的碳化钙,或由天然气、石脑油裂解均能制得乙炔。此外,还可从农林副产品获得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品种繁多,按化学组成可分类如表。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很多物质含有两种以上的特定元素或两种以上的基团,它们常又按其主要特点划入某一类。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也可按所用原料分类: ①合成气系产品(见合成气)。 ②甲烷系产品(见甲烷)。 ③乙烯系产品(见乙烯)。 ④丙烯系产品(见丙烯)。 ⑤C4以上脂肪烃系产品(见碳四馏分;碳五馏分)。 ⑥乙炔系产品(见乙炔)。

年产5000吨乙酰苯胺的车间生产工艺设计.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1份(1页)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39页)计算机绘图图纸1套(2张)

课程设计任务书

退热冰[1]即乙酰苯胺,学名N-苯(基)乙酰胺,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防腐剂和染料中间体,由苯胺和冰醋酸通过酰化反应[2]制得。 关键词:退热冰;乙酰苯胺;生产;车间设计

摘要 (i) 1.设计说明 (1) 1.1 概述 (1) 1.2 设计依据 (1) 1.2.1 依据 (1) 1.2.2 主要技术资料 (1) 1.3 设计范围 (2) 1.4 设计原则 (2) 2.产品简介 (3) 3.化学原理及酰化工艺规程 (4) 3.1 化学反应原理 (4) 3.2 乙酰苯胺工艺酰化过程说明 (4) 3.2.1 酰化岗位操作法 (4) 3.2.2 制片岗位操作法 (6) 3.2.3 泵房岗位操作法 (7) 4.工艺流程示意图 (10) 5.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及设备的计算选型 (11) 5.1 物料衡算 (11) 5.1.1 概述 (11) 5.1.2 乙酰化过程的物料衡算 (12) 合计:9183.56 (14) 合计:9183.56 (14) 5.1.3 减压蒸馏岗的物料衡算 (14) 5.2 能量衡算 (16) 5.2.1 概述 (16) 5.2.2 热量衡算计算 (17) 5.2.3 比热的计算 (18) 5.2.4 酰化反应热量衡算 (19) 5.2.5 减压蒸馏热量衡算 (20) 5.3 设备计算和主要工艺设备选型 (21) 5.3.1 工艺设备选型原则 (21) 5.3.2 酰化反应罐 (22) 5.3.3 回收苯胺储罐 (22) 6.生产分析控制 (23) 6.1 概述 (23) 6.2 分析项目 (23) 6.2.1 原料质量标准及规格 (23) 6.2.2 中间体、半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生产控制(分析) (24) 7.厂房和车间布置的设计方案 (26) 7.1 工艺布局的基本要求 (26) 7.2 洁净室(区)布置要求 (26) 7.2.1 一般规范 (26)

注射用美罗培南说明书

注射用美罗培南说明书 【商品名】美乐平干粉注射剂 【商品英文名】Mexopem powder for Injection 【通用名】注射用美罗培南 【英文名】Meropenem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Meiluopeinan 【生产企业】政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功效主治】美罗培南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下列感染:1、呼吸系统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脓胸等。2、腹内感染,如胆囊炎、胆管炎、肝脓疡、腹膜炎等。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肾孟肾炎、复杂性膀胱炎、子宫附件炎、子宫内感染、盆腔炎、子宫结缔组织炎等。4、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组织炎、肛门周围脓肿、骨髓炎、关节炎、外伤创口感染、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切口感染、颌骨及颌骨周围蜂窝组织炎等。5、眼及耳鼻喉感染。6、其他严重感染,如脑膜炎、败血症等。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美罗培南,其化学名称为3-[[5-[(二甲氨基)羰基]-3-吡咯烷基]硫代]-6-(1-羟乙基)-4-甲基-7-氧代-1-氮杂双环[3,2,0]庚-2-烯-2-羧酸。 【药理作用】 美罗培南通过其共价键与参与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S)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抗菌作用。美罗培南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敏感。尤其对革兰阴性菌又很强的抗菌活性。对约90%肠杆菌属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8~0.15mg/L;90%以上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其高度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6~1mg/L;淋球菌对美罗培南也高度敏感,其活性强于亚胺培南15倍;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美罗培南敏感;粪肠球菌的大多数菌株对美罗培南高度或中度敏感;美罗培南可抑制几乎全部的脆弱拟杆菌;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属、丙酸杆菌属、放线菌属等也对美罗培南铭感。 【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和本品联合用药可降低本品的血浆清除率。同时延长本品的半衰期。 2、本品与伤寒疫苗同用,可能会干扰伤寒活疫苗的免疫反应。 3、有报道抗癫痫药与本品合用可使抗癫痫药的血浆浓度降低。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主要有皮疹、瘙痒、药热等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2、消化系统:主要有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3、肝脏:偶见肝功异常、胆汁郁积型黄疸等。 4、肾脏:偶见排尿困难和急性肾衰。 5、中枢神经系统:偶见失眠、焦虑、意识模糊、眩晕、神经过敏、感觉异常、幻觉、抑郁、 痉挛、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国外有报道,用药后后可诱发癫痫发作。 6、血液系统:偶见胃肠道出血、鼻出血和腹腔积血等出血症状。 7、注射给药时可致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禁忌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老年人因半衰期延长,应减少剂量。 【产品规格】 0.25g、0.5g、1.0g 【用法用量】

2018年度滨州科学技术奖拟评审项目

2018年度滨州市科学技术奖拟评审项目 一、自然科学奖(5项) 序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完成人所属县区1 瘦素受体信号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郭明,赵娣,胡凤爱,柳敦江市直 2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nesfatin-1测定及其对颗 粒细胞的影响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雁林,李清春,李明娥,王梅林,刁兴华, 何秀香,李学峰,马鹤,孙静,雷聪 市直 3 功能性磁共振在胶质瘤的应用:动物实验与临床 研究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姜兴岳,谢庆芝,郭兰田,许昌,王山山市直 4 高容量长寿命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的应用基础 研究 滨州学院,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高志杰,张会明,郑晓冬,张素卿市直 5 酵母菌油脂合成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滨州职业学院赵春海,王致鹏,池振明市直 二、科技进步奖(98项)

序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完成人所属县区 1 机采棉播种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张爱民,孙冬霞,李伟,刘凯凯,禚冬玲,宫建勋,李明 军,廖培旺,曹龙龙,郝延杰,王成,宋德平 市直 2自走式棉秆收获打捆机的研发与关键技术 研究 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农业部南京农 业机械化研究所 刘凯凯,廖培旺,宋德平,张爱民,禚冬玲,陈明江,曹 龙龙,孙冬霞,李伟,刘玉京,宫建勋,王振伟 市直 3 食用菌轻简化栽培及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 与应用 滨州市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山东农业工程学 院,滨州市福哲思蕈菌有限公司,山东惠民春 生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刘善勇,王继堂,张国顺,韩莉莉,牛贞福,李东起,赵 永红,单宝强,刘振霞,董洪新 市直 4 可追溯冬枣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 范 滨州市农业科学院,滨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 究所,滨州市植物保护站 张路生,高曙光,刘俊展,李占俊,王晓亮,李景茹,李 占辉,范晓明,刘长明,刘树泽,常慧红,冯松魁 市直 5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处理工业有机废 水技术研究 滨州学院商希礼,段永正,李跃金,杜平,郑晶静市直 6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地震损伤 控制创新技术 滨州学院,同济大学,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规 划建设局 郑建波,蒋欢军,杨滨斌,陈林之,邢雪阳,马辉市直 7 应变岩爆发生机理重要影响因素滨州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山东瑞祥路桥 工程有限公司 杜帅,赵菲,郑建波,王洪建,邢雪阳,张茜茜,郎东莹, 王志鑫,秦朝辉 市直 8 新型高效廉价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 能研究 滨州学院李晶,贾冬梅,李跃金,商希礼,刘元伟,刘国霞市直 9 现场可编程控制器仿真调试仪的研究与实 现 滨州职业学院 曹艳艳,崔立功,吕茜,郭洪强,张利建,王春鹏,李丽, 郭涛 市直 10 蔬菜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蔬菜生产办公室,山 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董霞,杨晓东,国淑梅,刘善勇,范小滨,范海波,刘悦 上,张峰,梅红星,魏德军,刘芳,柴青山 市直 11 封闭式无菌全自动微量加液控制系统的研 发 滨州职业学院 张利建,林娜,韩玉霞,崔海娜,郭洪强,林媚,张金兰, 张泽礼 市直 12 少水节能生态染整关键生产技术研发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王力民,罗维新,刘水超,李春光,闫英山,吕建品,刘 跃霞,杨玉华,王海花,孙臣,楚云荣,贾洪斌 滨城区 13 纯棉织物短流程低水耗印染新技术开发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王力民,罗维新,闫英山,李春光,吕建品,刘跃霞,楚 云荣,刘宁宁,孙红玉,杨玉华,赵海青 滨城区

结晶异麦芽酮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晶异麦芽酮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总论 (1) 第2章项目背景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5) 第3章市场预测 (8) 第4章建设条件 (8) 第5章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方案 (12) 第6章节能 (26) 第7章环境保护 (28) 第8章劳动防护和安全防火 (32) 第9章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34) 第10章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37) 第11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38)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12000吨/年结晶异麦芽酮糖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 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1.1.3项目承办单位简介 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的民营私企,现有职工7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5%,主要产品是生产香料的重要原料十三烷二元酸、西瓜酮。产品已出口到欧美等国。公司拥有自主的生物、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并受到**区和南河镇的重点关注。其中异麦芽糖项目已列入**区二十个重点项目。 1.1.4项目建设地点 **市**区南河镇 1.1.5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 **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1.6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本工程年生产异麦芽酮糖12000吨,建设: (1)年产12000吨结晶异麦芽酮糖生产线。 (2)与生产线配套的辅助设施,包括:无菌检测室、变电室、空压机房、泵房等。 1.2 报告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1.2.1报告编制的依据 (1)国家计委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要求及《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97年修订本); (2)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和税费政策; 1.2.2报告编制的范围 根据上述内容的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对**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2000吨/年结晶异麦芽酮糖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技术来源及可靠性、产品方案、建设规模、生产工艺方案、装备选择;产品的市场风险、销售前景、社会经济效益情况;建设条件、环境保护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方案、项目实施进度及建设投资等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分析并提出意见。 1.3 报告编制工作概况 在编制过程中,编写单位与有关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的设备技术厂家进行广泛接触,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现有异麦芽酮糖生产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生产设备从产品质量、机械性能、技术经济指标、设备投资进行了综合比较,从而提出了适合本项目的工艺技术路线,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对本项目产品的市场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以确保本项目在投产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由年产12000吨结晶异麦芽酮糖生产线(副产2500吨/年51.3%DS母液)及辅助工程组成。本建设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邻羟基苯乙酮生产工艺

邻羟基苯乙酮项目技术调查报告 有机0911 朱耀 43 第一章产品及原料介绍 1.1 邻羟基苯乙酮 中文名称:2-羟基苯乙酮;1-(2-羟苯基)-乙酮;邻羟基苯乙酮;邻乙酰基苯酚;英文名称:1-(2-hydroxyphenyl)-Ethanone;o-hydroxy-acetophenon;1-(2-hydroxyphenyl)ethanone;;2'-hydroxy-acetophenon CAS: 118-93-4 ,分子式: C8H8O2 ,分子质量:136.15 ,沸点: 213℃,熔点: 4-6℃,性质描述: 浅绿至黄色油状液体。沸点 213℃/95.6kPa(717mmHg),106℃/2.3kPa(17mmHg),相对密度 1.131,折光率 1.5584,闪点98。 用途: 心律平的中间体。 结构式: 1.2苯酚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94.11,密度1.071,熔点(℃)40.3,沸点(℃)182 ,折射率1.5425(41),毒性LD50(mg/kg) 大鼠经口530。 性状: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在空气中因为被氧化而显粉红色 溶解情况: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甘油、二硫化碳等。易溶于有机溶

液,常温下微溶于水,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用途:用于制染料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和农药、水杨酸等。作外科消毒,消毒能力大小的标准(石炭酸系数)。 制备或来源:由煤焦油经分馏,由苯磺酸经碱熔。由氯苯经水解,由异丙苯经氧化重排。 其他:加热至65℃以上时能溶于水(在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有毒,具有腐蚀性如不慎滴落到皮肤上应马上用酒精(乙醇)清洗,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粉红色。在民间有土方用石炭酸来治皮肤顽疾,以毒攻毒,如用来治脚底起泡。 1.3乙酐 中文名称:乙酸酐,英文名称:Acetic Anhydride。别名:醋酸酐;醋酐;乙酐;Ac2O 无水醋酸; 分子式:C4H6O3;(CH3CO)2O。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类似乙酸),其蒸气为催泪毒气。分子量:102.09 。蒸汽压:1.33kPa/36℃ 闪点:49℃。熔点:-73.1℃。沸点:138.6℃ 溶解性: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渐溶于水(变成乙酸)。 密度:相对密度(水=1)1.08;相对密度(空气=1)3.52 。 折光率:n20D 1.450 。稳定性:稳定。 1.4氯苯 中文名称:氯苯、一氯代苯。英文名称:chlorobenzene、monochlorobenzene CAS: 108-90-7 。分子式: C6H5Cl 。分子量: 112.56 。熔点(℃): -45.2 沸点(℃): 132.2 。相对密度(水=1): 1.1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9 饱和蒸气压(kPa): 1.33(20℃) 。临界温度(℃): 359.2 。临界压力(MPa): 4.5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84 。闪点(℃): 28。引燃温度(℃): 590 爆炸上限%(V/V): 9.6。爆炸下限%(V/V): 1.3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不愉快的苦杏仁味。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作为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苯乙酮的制备

实验十二苯乙酮的制备 【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制备芳香酮的原理与方法。 2.巩固无水实验操作的基本实验技巧。 【实验原理】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是制备芳香酮的最重要和常用的方法之一,酸 酐是常用的酰化试剂,无水FeCl 3,BF 3 ,ZnCl 2 和AlCl 3 等路易斯酸作催化剂,分 子内的酰化反应还可用多聚磷酸(PPA)作催化剂。酰基化反应常用作过量的液体芳烃、二硫化碳、硝基苯、二氯甲烷等作为反应的溶剂。该类反应一般为放热反应,通常是将酰基化试剂配成溶液后,慢慢滴加到盛有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瓶中。用苯和乙酸酐制备苯乙酮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CO)2O3COCH 3 +CH 3 COOH 【仪器与药品】 仪器:三颈烧瓶(100ml)、恒压滴液漏斗、机械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分液漏斗、蒸馏装置 药品:无水三氯化铝、无水苯、乙酐、浓盐酸、氢氧化钠(10%)、无水硫酸镁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向装有恒压滴液漏斗、机械搅拌器和回流冷凝管(上端通过一氯化钙干燥管与氯化氢气体吸收装置相连)的100ml三颈烧瓶中[1]迅速加入研细的13g(0.097 mol)无水三氯化铝[2]和16 ml(约14g,0.18 mol)无水苯。在搅拌下自滴液漏斗慢慢滴加4ml乙酐(约4.3g,0.04mol),ml回流,直到不再有氯化氢气体逸出为止(约30 min)。 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在搅拌下倒入18 ml浓盐酸和35g萃冰的烧杯中(在通风橱中进行)。若仍有固体不溶物,可补加适量浓盐酸使之完全溶解。将混合物转入分液漏斗中,分出有机层,水层每次用8 ml苯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依次用15 ml 10%氢氧化钠、15 ml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 将干燥后的反应混合物在水浴上蒸馏回收苯,然后再石棉网上加热蒸去残留的苯,稍冷却后改用空气冷凝管,蒸馏收集195~202oC馏分,产量约为4g。 纯苯乙酮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注释】 [1] 本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均需充分干燥,否则影响反应顺利进行,装置中凡是与空气相连的部位,应安装干燥管。 [2] 由于芳香酮与三氯化铝可形成配合物,与烷基化反应相比,酰基化反应的催化剂用量大得多。对烷基化反应n(AlCl3)/n(RX)=0.1,酰基化反应n(AlCl3)/n(RCOCl)=1.1,由于芳烃与酸酐反应产生的有机酸会与AlCl3反应,所以n(AlCl3)/n(Ac2O)=2.2。

丙酮酸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丙酮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王飞娟,张爽,王燕(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丙酮酸是药物合成与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本文本要阐述其化学合成法和生物技术法合成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并将各种方法进行对比,目的为以后的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丙酮酸;化学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法;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法; 丙酮酸[1],又称a-氧代丙酸,结构为CH3COCOOH,是所有生物细胞糖代谢及体内多种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中间体,因分子中包含活化酮和羧基基团,所以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食品、农业及环保等各个领域中[2]。丙酮酸可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多种方法制备。 1 化学合成法 1.1酒石酸脱水脱羧法此法工艺简单易行:将酒石酸与硫酸氢钾混合物在220℃下蒸馏,馏出物再经真空精馏即得丙酮酸。此法的特点是加入导热油之后,在一个均匀体系中进行反应,降低了反应温度,减少氧化程度,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适合继续反应生成丙酮酸系列产品。其缺点是丙酮酸产率较底,得1g丙酮酸需消耗5g硫酸氢钾。仅原料成本就达8万元每吨,因成本过高而无法为大多数厂家所接受。 1.2乳酸氧化法以乳酸为原料,氧化脱氢一步法生产丙酮酸[3]。但乳酸直接制取丙酮酸非常困难,根据工艺不同必须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选择的催化剂有磷酸铁、钼酸碲盐、银、钒等[4]。此法酒石酸的氧化脱羧法相比,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产率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其缺点是成本也较高,约6万元每吨。 2 生物技术法 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由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小而得到发展,主要有酶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2.1 酶催化法用酶或微生物细胞作催化剂,使葡萄糖或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丙酮酸的技术,称为酶催化法。其主要过程是先进行小规模的微生物培养,菌体收集,直接转化或用载体包埋成固定化酶,然后转化生成丙酮酸[5]。酶催化法设备投资小,能耗低,转化率高,但底物来源较窄、成本比较高约5万元每吨,因此其进一步推广受到限制。 2.2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表达乙醇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基因工程菌,用于生产丙酮酸的技术。这些酶能催化乳酸与氧反应生成丙酮酸。其技术是先将乙醇酸氧化酶基因和过氧化氢酶基因分别与DNA载体重组,构成重组子,并分别转入宿主细胞,分别获得两种酶高表达的基因工程酵母,按0.713mol/LL-乳酸钠溶液每100ml加湿重转化体5g,同时加一定量渗透剂,在5个大气压下,以70psig氧压通入氧气,5℃搅拌转化4小时,丙酮酸产率大97.7%[6]。本技术底物转化率高,但技术难度大。 2.3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利用葡萄糖积累丙酮酸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研究已有50年历史,但因丙酮酸高产菌株选育十分困难,虽有一些微生物能够积累丙酮酸,但其产量无法达到工业化要求[7]。该法生产丙酮酸真正取得突破,是在1988年时,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的研究人员宫田令子和米原辙选育出一系列丙酮酸产量超过50g/L的球拟酵母菌株,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成为可能。1992年,日本开始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8]。产量为400吨每年,成本约为2-3万元每吨。 与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因原料来源广,能耗低,污染少,成本低而更具有优越性[9]。但微生物发酵法缺点是转化率比较低,这是因为丙酮酸是糖酵解途径的关

美罗培南与亚安培南

美罗培南与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的区别 亚安培南属于碳青霉烯第一代药物,美罗培南属于第二代。碳青霉烯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之一,具有超广谱的抗菌活性,覆盖了多数临床常见的需氧及厌氧菌,因而成为治疗严重感染的一线经验性治疗药物,特别是致病菌不明或怀疑为耐药菌株时。当致病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或治疗困难时,碳青霉烯是非常有效的药物。此药对产AmpC 酶或ESBL的很多细菌仍保存其抗菌活性。 一、抗菌活性及抗菌谱 1.化学结构及作用方式 碳青霉烯的?-内酰胺核中的5环结构内有一个碳原子取代了硫,并在C2、C3有一个不饱和键。美罗培南与亚安培南的主要区别在于导入了1?-甲基,因此美罗培南对肾脱氢肽酶具有稳定性,另外在 C2位侧链处有取代,从而增强了美罗培南抗绿脓杆菌的效力。碳青霉烯通过结合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显示其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能力,致使细胞的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 2.体外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而抗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效力美罗培南是与亚安培南的2~16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亚安培南抗革兰阳性菌,特别是金葡菌和肠球菌的效力是美罗培南的2~4倍。与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比较,两种药物对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有所升高,但该菌仍对碳青霉烯敏感。 3.抗菌耐药性 虽然临床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已数年,但对碳青霉烯耐药的菌株很少,仅有黄单胞菌、粪肠球菌和耐苯甲氧青霉素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一般对亚胺培南耐药,但对美罗培南仍可能敏感。两种碳青霉烯均不被质粒携带的TEM酶(通常是肠杆菌科产生),如广谱?-内酰胺酶水解,也不受肠道菌属、粘质沙雷菌和假单胞所产生的染色体类?-内酰胺酶的影响。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二、药动学及药效学 1.脱氢肽酶-1稳定性 亚胺培南被肾脱氢肽酶水解,此酶破坏亚胺培南的?-内酰胺健使之失效。因其在肾内高度代谢和潜在的肾毒性,便开发了西司他丁,这是一种肾脱氢肽酶抑制剂,与亚胺培南以1:1比例合用,可阻止肾内代谢,并消除肾毒性。美罗培南对脱氢肽酶-1较稳定,并为肾耐受,因此不需与酶抑制剂合用。 2.水溶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