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年级高一学科地理版本湘教版

内容标题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编稿老师王希军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季风环流的形成

三. 教学过程:

2. 3 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例题: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地球引力

B. 太阳辐射能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地转偏向力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答案】 C

2.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

A. 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B. 上升运动

C. 下沉运动

D. 水平运动

【解析】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然后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

【答案】A

一、热力环流

(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二)形成过程:(教材33页图2.8)

(图一)(图二)(图三)

垂直气流近地面气压高空气压水平气流

受热(A)上升低压高压

高压低压冷却(B、C)下沉高压低压

例题:

1. (综合题)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15),回答:

(1)图中方框内是低压还是高压,用“高”或“低”填在图中。

(2)从空气的垂直运动来看:热的地区空气,冷的地区空气。

(3)从水平方向看:空气从气压流向气压。

(4)乙图的空气环流是因引起的,因此称为环流。

【解析】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1)甲图A上为高压,B、C上为低压,乙图A上为高压,A下为低压;B、C上为低压,下为高压。(2)上升下沉(3)高低(4)地面冷热不均热力

小结:

例题:2. 关于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指空气的垂直运动

B. 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C. 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D. 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大气运动形式

【解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是由空气的冷热不均造成的。

【答案】 C

(三)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a. 城市工业、居民、交通等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使城市温度高于郊区

b. 城市风在大气环流微弱时,表现明显。

c. 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

例题:3.读图回答:

(1)简答: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2)在图中用粗线标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方向。

(3)这种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上空的风到下沉的距离称为城市风的下沉距离。若在郊区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有大量大气污染物排出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4)广州市近年来在郊区封山育林,来解决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状况,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答案】(1)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城市建筑层数高而密,不易通风散热。

(2)图略

(3)城市郊区不合理∵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及卫星城排出的污染物会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加剧城市污染和相互污染。

(4)可行,但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热力环流还可存在于海陆之间、陆上水面与周围地区、绿地与裸地之间、盆地、坡地等地区。

例题:4.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率达80%以上,原因是:C

A. 白天气温高,包含水汽的能力强;夜晚气温降低,包含水汽的能力降低而带来夜雨

B. 白天,谷坡由于空气升温快,空气沿谷坡上升,而谷地中央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如图甲

C. 夜晚,近地面空气冷却快,冷空气沿谷坡沉入谷底,谷地中央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成云致雨,如图乙

D. 夜晚,来自印度洋沿雅鲁藏布江谷地推进的风力强

5.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据此分析回答(1)—(3)题。

(1)图中甲、丙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 )

A. 西北风和东南风

B. 西风和东风

C. 东南风和西北风

D. 西南风和东北风

(2)目前,有部分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B )

①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②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④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图2—4中正确表示图2—3乙处等压面图的是( C )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F1、F2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甲)(乙)

(一)基本概念

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风形成的原动力。

(二)对照以上图甲、图乙分析如下:

方向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它

不因风向而变化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影响风向、风速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北半球右南半球左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减风速

必须注意以下二种情况:

1.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上图甲)

这种情况往往存在于高空大气中。

2. 在近地面的风向,往往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上图乙)

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摩擦力越小,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摩擦力为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例题:1. 北半球高空一飞机向西行,飞行员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飞机逆风而行

B. 飞机顺风而行

C. 风从南侧吹来

D. 风从北侧吹来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北向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右偏转,直到与等压线平行,这时风从东向西吹。所以飞机顺风飞行。

【答案】 B

2. 人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他的()

A. 右前方

B. 左前方

C. 右后方

D. 左后方

【解析】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偏。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背风而立,高压应在左后方。

【答案】D

实际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

例题:

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

3. 下图是关于气旋、反气旋的示意图,正确的说法有:(B )

A. 天气系统①在北半球叫气旋,在南半球叫反气旋

B. 图②是反气旋,出现在南半球

C. 图①④分别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和气旋

D. 图③强烈发展可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

4. 读甲地区周围风向图,回答

(1)绘出甲地区四个方向(图中四点)处的风向。

(2)绘出两条等压线、并分别将1000和1010百帕气压值标在所绘出的两条等压线上。

(3)该地位于半球,该地目前受天气系统控制,在其控制之下,该

地一般会出现天气。

(4)位于不同半球的该天气系统,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A. 天气状况

B. 气压分布

C. 水平气流

D. 垂直气流

【答案】(1)见下图(2)见下图(3)北低气(气旋)阴雨(4)C

课后练习:

一、下图表示北半球由于海陆热力状况不同形成的热力环流,完成下列问题:

1、若为7月,A、B两地中,气温高的是____ ,气压低的是____ ;用箭头表示热力环流的方向。A、B之间的风向是______ 。

2、若为1月,A、B两地中,气温低的是____ ,气压低的是____ ;用箭头表示热力环流的方向。A、B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 。

二、下图表示某地海平面的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试判断:

1、该地位于_____ 半球。

2、在图中用箭头分别画出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方向。

【答案】一、1、A A 东南2、A B 西北

二、1、南2、(略)

2. 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一)前提

1、形成因素

(1)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2)地转偏向力

形成机制(以北半球为例)

2、低纬环流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湖陆风是在较大湖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题。 1.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题。 2.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图,回答以下题。 3.图示区域内风力较大的是( )

A.东北部 B.东部 C.南部 D.西北部 4.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 D.风从南侧吹来 下图为“4月初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读图回答以下题。 5.虚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是( ) A.沙尘 B.暴雪 C.冻雨 D.台风 6.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下题。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7.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下图为“沿20°E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8.若下列各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题。 9.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

全球性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引言:1、大气环流的概念: 2、作用: 一、三圈环流 1、形成三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2、形成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是和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重点内容,要熟读、理解) (问题:1、三圈环流是指哪三圈?各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2、假如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形势会怎样?) 4、画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①在右图中填注各气压带名称、风带名称 ②画出风向 ③在各气压带旁注明气流的运动情况 ④注明极锋的位置) [课堂小练习] (1)在各气压带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盛行下沉气流的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2)在各风带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是 不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 4、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①原因 ②规律: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 海陆相间分布 气压带呈状分布 2、南半球:气压带呈状 分布 原因是 (注意: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为低气压控制。7月,同纬度大陆的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因此大陆上形成热低压,海洋为高气压。) 三、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 2、季风的成因① ②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则是 3、为什么东亚的季风最为显著? 因为: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范围大致包括我国的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4、读课本2、20亚洲季风图(注意:①图中高压、低压的位置 ②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doc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假设条件:A.地球不自转一没有地转偏向力;B.地球不公转一没有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C.地球表面均匀一不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2)季风环流 2.单圈环流(成立条件:A、B、C) 3.三圈环流的形成(成立条件:B、C) (1)三圈环流示意图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特点 气压带分布形成特征气流影响 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 冷高压下沉酷寒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 冷低压上升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 热高压下沉炎热干燥 赤道低气压带(1个)0。附近热力原因 热低压上升高温多雨 风带分布 风向影响(性质)北半球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 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东南风严寒干燥 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 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西北风温利多雨 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 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成立条件:C) ①成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②规律: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直。就全球来讲,则7月份佩北,1月份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去掉三个假设条件)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七月份 2. 气压中心 一月份 3.季风环流 亚洲的季风以东亚和南亚最为典型。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 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 带位置的 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高温多雨 高温干燥 高温多雨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 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 南南部和海南岛 基础巩固 读下图,回答1 ~2题。 1. 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A. 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 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 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 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2. 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 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 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形势图,回答3~4题。 3. 图中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 A. da B. ab C. O D. be 4. 当b 气压带完全位于北半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常年盛行西北风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 中心,将大 陆上的副极 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 压中心,将大陆上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图例 U37等高面 〃带状气压区 。 垂直气流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初步学会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初步学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多媒体、补充资料及一些小实验用具如烧杯、燃纸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大气的运动(板书) 本课的引言部分可以看做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朱胜祥434000 [ 教材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之一,它是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也直接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项要素。《全球性大气环流》这节内容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讲到了两种全球性大气环流现象,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概念,因而难度较大,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知识。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逐一突破。事实证明这套办法效果很好。 第一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也不自转f单圈环流; 第二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但自转一三圈环流; 第三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有自转,也有公转一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第四步,地球公转、自转,地表也有海陆分布f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五步,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南北运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季风环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 2、理解 1 月、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逐步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 2、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3、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对我过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认识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而告戒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 2、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其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专项测试题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专项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E、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2?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 A、气温相对下高上低,大气稳定 E、水汽含量较多,但尘埃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 C、大气易电离,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讯 D、大气以平流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 3?大气各组成成分分别有以下作用: A、氧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E、臭氧大量吸收红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4?有关低层大气增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地面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 E、主要是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又将热量传导给空气的结果 C、主要是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 D、主要是受太阳光热照射的结果 5?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正确的叙述是: A、大气通过反射、散射方式,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E、大气逆辐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纬度差异 D、吸收、反射、散射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6.下面关于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并不能产生运动 E、实际上空气不可能沿着等压线运动 C、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D、摩擦力可以改变风的速度,不能改变风的方向

7.大气环流: A、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E、是大气运动的最经常的形式 C、是区域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D、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8.下图中正确的大气运动为(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9?有关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E、高气压带均是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形成 C、气压带分布是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气压带均易成云致雨 10.关于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不同,同一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相同 E、天气系统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C、冷锋锋面是冷空气在锋面上方,暖锋锋面是暖空气在锋面的上方 D、天气系统处在不断地生长、移动和消亡中,使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同 11.锋面系统的特点有: A、是狭窄的过渡地带,水平范围约几米到十几米 E、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有明显的差别 C、锋面的移动方向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 D、锋面与气旋相伴而生,只有在温带地区能形成 12.有关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半球的信风与极地东风的风向基本相同 E、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辐合 C、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北风,在南半球是西南风 D、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容易成云致雨 13.目前人类影响局部地区气候的着眼点主要在于: A、改变大气环流E、改变太阳辐射C、改变大洋环流D、改变地面状况

高一地理试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确的是( ) A.a B.b C.c D.d 4.3月2日丙地气温最高,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 B.大气削弱作用弱 C.受暖气团影响 D.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分析统计表可知,3月2日甲乙丙三地均在经历或即将经历冷锋天气,排除C、D项。甲乙两地均为阴雨天气,因冷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后。3月2日,丙地正处于冷锋前方的暖气团控制之下,故天气晴朗,气温相对较高。 【答案】 3.A 4.C 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6.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 季风的关系。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 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 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3节 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 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 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难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 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 ,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

(完整版)新任预报员上岗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中国天气培训教学大纲 一、培训目标 通过复习式的教学,回顾和加深理解天气学基本原理,掌握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主要特点,熟知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了解我国典型的天气过程。 二、课时安排 共28学时,24学时授课,4学时考核。 三、先修课程 气象学;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过程;动力气象;天气分析。 四、基本要求 1.掌握大气环流、尤其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基本特征; 2.掌握影响我国的西风带天气系统及其特征、演变; 3.掌握影响我国的热带、副热带地区天气系统及其特征、演变; 4.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过程特征与演变; 5.了解季风概念和东亚夏季风的特点、成因和天气特点。 五、培训内容与培训要求 第一章大气环流 3学时 培训内容: 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对流层大气高低中层主要天气系统特征;高空急流。 培训要求: 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科学假设;了解极地环流的状况,理解极涡与我国寒潮的关系;掌握冬/夏季全球平均纬向风分量和经向风分量分布;掌握大气活动中心的概念;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各个层次大气环流的状况;掌握高空急流的概念,

理解各高空急流形成原理,理解高空急流对降水的影响。 第二章锋面 3学时 培训内容: 气团和锋面;锋生;我国主要的锋生带。 培训要求: 理解气团的概念和气团的分类;掌握锋面、锋区和锋线的概念,掌握锋面的热力分类,掌握锋面附近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的特征;了解各类锋面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特别是降水的特征;掌握锋生的概念,理解锋生公式的意义;了解气团、锋、锋面气旋、急流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我国主要锋生带。 第三章西风带扰动 3学时 培训内容: 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天气特征;长波、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 培训要求: 理解温带气旋和温带反气旋的概念以及分类方法;理解温带气旋/反气旋生成的动力、热力因子,理解温带气旋/反气旋三维结构,理解温带气旋/反气旋发展的过程特征,了解影响我国锋面气旋的移动路径;理解长波概念及其变化特征,理解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概念,理解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建立过程的环流特征。 第四章寒潮天气 2学时 培训内容: 寒潮及强度划分;冷空气源地和南下路径;寒潮爆发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主要寒潮天气系统。 培训要求: 理解寒潮的概念,了解强度划分和天气特点;了解寒潮爆发路径,掌握影响我国的主要寒潮爆发条件和天气过程;掌握寒潮天气系统演变特征,理解知寒潮爆发关键区的作用。 第五章降水天气 4学时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的基本特点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于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它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 2.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大气运动)形成的。 3. 一般情况下,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有利于水汽凝结),东风、信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不利于水汽凝结)。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是一种假设的状态,但由于受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断块状分布(陆地面积广大),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o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具体名称如下图所示:

三、副热带高压(或夏季风)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 1. 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规律,可用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夏季风吹雨带移,雨带移哪儿哪儿雨季;三月登陆要北上,四五月份到华南;六月江淮为梅雨,东北、华北七(月)、八(月)到;九月南下到江南,十月雨季结束离大陆。 2.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异常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快,易造成北涝南旱;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慢,易造成南涝北旱。 四. 季风环流 由于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列表比较东亚季 比较内 容 东亚南亚 季风类 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及源地冬季:偏北,西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冬季:东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夏季:偏南,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 师 生(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师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 师 (1 (2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因此,该 (2 )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 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 板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师 生 (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 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 7%(包括 X γ射 提问: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 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对流层 师 激励性评价,并 问题探究:(1 (2 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 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答。

第二章 大气环流形势

第二章大气环流形势(P13) 0.1 大气环流——是指世界规模的大气运动状况,主要包括长波和超长波槽脊、行星锋区和急流、阻塞高压、极涡、副高等行星尺度的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的基本状态,即通常所谓的天气系统,是各种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环流形势下,产生一定类型的天气系统,盛行特定的天气过程,并出现相应的天气状况。因此,天气预报须从分析环流形势入手,以环流形势的预报为基础。 一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 1 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 1.1 “天气阶段”——大气环流的演变存在着阶段性。一年之中,大气环流随季节而发生多次大变动,从而引起天气气候的突变。在两次突变之间的渐变时期,大气环流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出现一定的天气气候特点,这段时间可看作一个“天气阶段”。 1.2 天气阶段有以下特点: 1)时间尺度介于自然天气季节和自然天气周期之间,一般为10-30天; 2)空间尺度与一定的天气气候区相联系;

3)天气阶段按一定的顺序更替,反映了气候变化规律; 4)在同一天气阶段内有一定的盛行天气过程和天气特点。因此,研究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掌握天气阶段持续和更替的规律,对长、中、短期天气预报都大有帮助。 1.3 根据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可将山东夏季划分为以下五个天气阶段: 1)假雨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初夏,6月中、下旬。 3)梅雨,6月下旬至7月中旬。 4)盛夏,7月下旬至8月中旬。 5)晚夏,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 经向、纬向环流的转换 2.1北半球中、高纬度高空盛行环绕极地的西风环流。西风环流有时比较平直,盛行沿纬圈的气流,称为“纬向环流”;有时槽脊发展,气流南北交换剧烈,盛行沿经圈的气流,称为“经向环流”。 2.2 西风带纬向环流(高指数)与经向环流(低指数)总是互相转换,往复循环地变化着,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指数循环”。 3 上、下游效应与能量频散 3.1 上游效应——是指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4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4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它们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但是那是假想地球表面是均一的情况,事实上,地球表面有海有陆,有高山有低谷。这种情况下气压带和风带还是呈条带状分布吗? 1.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①差异。 (2)分布 北半球:夏季②带被大陆③压切断,④最突出;冬季⑤ 带被大陆⑥压切断,⑦最突出。 南半球:气压带呈⑧分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 成因:⑨的差异。 风向:冬季⑩风,夏季风。 (2)南亚季风 成因:的季节移动和的差异。 风向:夏季风,冬季风。 【答案】①海陆热力性质②副热带高气压③热低④亚洲低压⑤副极地低气压⑥冷高⑦亚洲高压⑧带状⑨海陆热力性质⑩西北东南气压带、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西南东北 1.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提示】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在海洋上和陆地上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吗? 【提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亚洲低压,乙为夏威夷高压 B.此时被切断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甲为亚洲高压,乙为夏威夷高压 D.此时被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亚洲东部丙点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第1题,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陆地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为低压中心。第2题,亚洲东部丙点在冬季盛行西北风。 【答案】 1.D 2.B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非洲北部的沙尘会被吹到美国及巴西等地。据此回答3~4题。 3.非洲北部沙尘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 B.信风 C.西风 D.季风 4.当沙尘向巴西扩散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第3题,从非洲与巴西、美国的位置可知,应是东北信风将沙尘从非洲北部吹到巴西和美国等地。第4题,1月份东北信风带向南移,可将沙尘吹到巴西。 【答案】 3.B 4.A 探究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互动探究] 1.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海陆热力性质有何差异?这对大气环流有何影响? (2)为什么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低气压中心? (3)1月份,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各形成了什么气压中心?它们取代了分布于该纬度带上的哪个气压带? (4)7月份,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各形成了什么气压中心?它们取代了分布于该纬度带上的哪个气压带? 【答案】(1)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区,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区;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区,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区。 (2)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所以气压带较完整;北半球陆地比南半球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明显,因而气压带相对破碎,形成了若干个高、低气压中心。 (3)亚欧大陆:高压中心(亚洲高压)。太平洋: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4)亚欧大陆:低压中心(亚洲低压)。太平洋: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自编题)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层,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大气层次: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2、从图中看出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原因是: A 、对流层大气密度大,平流层大气密度小 B 、对流层温度低,平流层温度高 C 、对流层大气上热上冷,平流层下冷上热 D 、对流层天气变化复杂,平流层天气变化单一 3、有生命保护伞之称的“臭氧层”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对流层和平流层 (自编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40%,而在红外光谱区减至60%。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大气对紫外区削弱的能量总量最多 B 、大气对太阳辐射各波长的削弱能力是相当的 C 、大气对可见光近乎于“透明的” D 、削弱能力比较:可见光区>红外光区>紫外光区 5、下列大气现象不能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是: A 、阴雨天空的灰蒙蒙 B 、极地夜空的极光现象 C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D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自编题)读“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大气及地表流动图”(图中序号为不同形式的能源辐射),据此完成6~8题。 6.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箭头① B. 箭头② C. 箭头③ D. 箭头④ 7. 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的是( ) A. 箭头① B. 箭头② C. 箭头③ D. 箭头④ 8.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①可能减少 ②箭头②可能增强 太阳辐射 大气 地面 ① ② ③ ④ 地球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