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作者:周才喜, ZHOU Cai-xi

作者单位:054001,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

刊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年,卷(期):2013,31(12)

参考文献(17条)

1.Jampol LM;Sieving PA;Pugh D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Ⅰ.Clinical findings 1984

2.Gross NE;Yannuzzi LA;Freund B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06

3.Dell'omo R;Wong R;Marino M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features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10(01)

4.Ikeda N;lkeda T;Nagata M Location of lesions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and the cause of the hypofluorescent spots observed b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2001(03)

5.Ie D;Glaser BM;Murphy RP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1994(01)

6.Obana A;Kusumi M;Miki T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 aspects of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1996(02)

7.Barile GR;Reppucci VS;Schiff WM Circumpapillary chorioretinopat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1997(01)

8.Nguyen MH;Witkin AJ;Reichel E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MEWDS demonstrated by ultrahigh 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2007(04)

9.Sikorski BL;Wojtkowski M;Kaluzny J J Correlation of spectr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08(11)

10.卢宁;王光璐;张风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97(03)

11.李瑞峰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2010

12.Chang AA;Morse L S;Handa JT Histologic localization of indocyanine green dye in aging primate and human ocular tissues with clinical angiographic correlation 1998

13.刘晓玲;林冰;瞿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期刊论文]-{H}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1)

14.Sieving PA;Fishman GA;Jampol LM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Ⅱ:electrophysiology of the photoreceptors during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isease 1984(05)

15.张惠蓉眼微血管的结构和超微结构 1996

16.张风;王光璐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1998

17.时冀川;郑曰忠;刘蓓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期刊论文]-{H}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2)

引用本文格式:周才喜.ZHOU Cai-xi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12)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作者:周才喜, ZHOU Cai-xi 作者单位:054001,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 刊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年,卷(期):2013,31(12) 参考文献(17条) 1.Jampol LM;Sieving PA;Pugh D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Ⅰ.Clinical findings 1984 2.Gross NE;Yannuzzi LA;Freund B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06 3.Dell'omo R;Wong R;Marino M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features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10(01) 4.Ikeda N;lkeda T;Nagata M Location of lesions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and the cause of the hypofluorescent spots observed b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2001(03) 5.Ie D;Glaser BM;Murphy RP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1994(01) 6.Obana A;Kusumi M;Miki T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 aspects of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1996(02) 7.Barile GR;Reppucci VS;Schiff WM Circumpapillary chorioretinopat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1997(01) 8.Nguyen MH;Witkin AJ;Reichel E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MEWDS demonstrated by ultrahigh 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2007(04) 9.Sikorski BL;Wojtkowski M;Kaluzny J J Correlation of spectr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08(11) 10.卢宁;王光璐;张风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97(03) 11.李瑞峰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2010 12.Chang AA;Morse L S;Handa JT Histologic localization of indocyanine green dye in aging primate and human ocular tissues with clinical angiographic correlation 1998 13.刘晓玲;林冰;瞿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期刊论文]-{H}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1) 14.Sieving PA;Fishman GA;Jampol LM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Ⅱ:electrophysiology of the photoreceptors during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isease 1984(05) 15.张惠蓉眼微血管的结构和超微结构 1996 16.张风;王光璐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1998 17.时冀川;郑曰忠;刘蓓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期刊论文]-{H}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2) 引用本文格式:周才喜.ZHOU Cai-xi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12)

手术导航系统

手术导航系统简介 ------Fluobeam系统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近红外激光器产生的激发光比白光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性,即使更深层、更小的目标也能够检测到,而且细胞和组织的自发荧光在近红外波段最小,因此在检测复杂生物系统时,近红外染料能提供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近红外染料以及近红外成像成为了这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新兴领域。而放射性核素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磁共振成像等成像设备不可能搬到外科手术室,而且这些成像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对医生和病人有一定的损害,近红外手术实时成像系统由其操作简单,无毒无害,移动灵活,经济等特点越来越得到外科医生的青睐。 1.肿瘤切除实时引导: 每年全球范围内都会有超过5百万的肿瘤患者进行了肿瘤外科切除手术,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案。可靠精确地手术切除可以挽救数以万计的患者生命。在肿瘤外科手术中,肿瘤识别、肿瘤切除边缘的确定和转移淋巴结的鉴别等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1)肿瘤微小病灶的清除: 我们知道,对于恶性肿瘤,最彻底的治疗就是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但肿瘤摘除后极易发生术后转移,肿瘤细胞没有彻底摘除难辞其咎。特别是对于肿瘤大面积转移的病人,传统手术切除面积过大无法实施,以及肿瘤淋巴转移发生后,如何彻底清除微小的病灶。应用特异性结合肿瘤的荧光探针,可以清楚的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部位,为精准的肿瘤切除提供提供科学依据;荧光成像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肿瘤切除边缘的确定: 肿瘤切缘:原发灶切除后标本的边缘与癌组织间的镜下最短距离,它是评价肿瘤手术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使用近红外荧光染料特异性标记肿瘤部位后,可看出荧光信号在肿瘤边缘位较肿瘤中心有着更强的信号,可以清晰的指示肿瘤边界,和周边健康组织区分开来,之后的病理切片染色也正式了荧光指示部分的精确性,而在切缘部分并没有检测到肿瘤分子标记物,说明肿瘤也彻底清除。近红外荧光引导的肿瘤切除可以精准的确定肿瘤切缘,减小对健康组织的侵害,将患者的痛苦降至最低。 3)前哨淋巴结定位(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 恶性肿瘤由于原发病灶很小,不易发现,但很早出现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SLN)的概念最早是由Cabanas于1977年提出来的。他在阴茎淋巴管造影时发现有一个(或几个)最先接受肿瘤区域淋巴引流,并最早发生肿瘤转移的特异淋巴结,将其命名为SLN。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乳腺组织具有类似的淋巴引流的解剖学特征。乳腺的淋巴液的引流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某区域的淋巴液首先引流到1个或少数特定区域的淋巴结,即SLN。在理论上SLN是暂时阻止癌细胞经淋巴转移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乳腺癌淋巴引流区域发生转移的第一站。如果乳腺癌SLN无癌转移,在原发肿瘤引流区域中的其他淋巴

【实力科普】脑血管造影原来有这三种方法

脑血管造影原来有这三种方法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X射线检查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的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下面的时间,卡姆医疗小编将首先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来为大家解读一下何为脑血管造影? 以下两张图清晰得显示出了脑血管造影的情况 正常脑血管造影正位像; 正常脑血管造影侧位像 任何盲目的治疗都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或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要想实施最有效治疗的前提是弄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全面的脑血管造影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下面小编就通过两个典型的病例带大家了解一下脑血管造影是如何运用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 典型病例一: 患者,女性,62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再次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完全扩张至正常,患者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获得了正常血液供应。术后6个月随访,无中风再发作。

术前: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术后: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恢复正常形态 典型病例二: 患者,男性,49岁。头晕、右侧肢体无力、言语笨拙6个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为左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至正常范围,患者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获得了正常血液供应。术后12个月随访,无中风再发作。 术前: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术后:狭窄段血管扩张满意术后:颈内动脉支架影像 卡姆医疗小编相信,以上两个典型病例的介绍已经可以帮助大家对脑血管造影有一个较为简单的了解了。其实,诊断脑血管疾病时有三个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第一种是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三种造影方法各有特点。 MRA的特点是无创,甚至可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但是分辨率是最差的,可以作为一种筛查的方法。CTA也是一种无创的方法,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

0.1ml荧光素钠加氯化钠注射用水至5 ml,自肘部静脉注射,5 min后观察,若无不良反应将整支药液快速静脉推入。 轻度:仅有一过性的反应,如恶心、呕吐、打喷嚏及皮肤发红等,不需处理即可恢复,无任何后遗症。 中度:为一过性的反应,患者出现一过性心慌、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唇舌感觉异常、哮喘,需要给予处理,但不危及生命也不留后遗症。 重度:副作用持续时间长,可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处理,如支气管痉挛、喘息、呼吸困难,可发生意识丧失、心跳停止。 受检者在注射造影剂后有一过性收缩压升高,升高(1.2±0.6)kPa,脉搏一过性轻度增快,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的患者给予肌注维生素B 及地塞米松、口服安定处理后上述不适消失。有皮肤瘙痒、打喷嚏、皮疹、咽痒、咳嗽、唇麻的患者用异丙嗪及地塞米松肌注,症状减轻。 荧光素钠作为一种染料,进人体内不参与机体代谢分解,毒性极小,绝大多数病人在整个造影过程中没有不适的感觉。据统计,FFA的副反应发生率为1%一15%。

该药主要损害肾脏,其次为肝脏和心脏,但一般用量无损害,其过敏反应主要为皮肤瘙痒、呕吐、恶心。对于特异质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道阻塞、声音嘶哑、急性肺水肿、血压升高、昏迷休克、心跳和呼吸停止甚至死亡等严重反应。 荧光素钠进入体内不被人体吸收,不参与机体代谢,毒性微小,人体对其有很好的耐受性。 机体对荧光素钠的反应究竟是否为过敏反应尚 无定论。 要求:无严重肝肾疾患,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求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完毕后,由于20%荧光素钠造影剂的应用,患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小便呈黄绿色,让患者多饮水,通常24h可完全排除体外。患者5~10h内由于瞳孔散大,常感觉视物不清,畏光,此时,应让患者加强自身保护,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荧光素钠的分子式是C20H10O5Na2。静脉常用浓度为10%~20%,承受最大剂量1 g,相当于15—20 mg/kg。临床常用10%5ml或20% 3 ml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进入血液后6o%与白蛋白结合,荧光度低。主要是游离荧光素钠受激发后发出强荧光。

1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 raphy, FFA)用于眼科临床以来, FFA已成为眼底病检查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FFA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动态地观察视网膜血管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脉络膜血管被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 igmental ep ithelium, RPE)色素及脉络膜本身的色素阻挡,很难像视网膜血管样容易被观察到。因此,人们对脉络膜血管构筑的了解远不如像对视网膜血管那样清楚。对脉络膜血管结构了解较少,并不意味着脉络膜血管的病理生理作用不重要,因为约90%的眼部循环流经脉络膜血管,许多致病因子都易聚积于脉络膜而发生多种脉络膜疾患。为了能在活体 上更好地观察到脉络膜血管构筑,早在1969年国外就有学者采用吲哚青绿( in docyanine green, ICG)及红外光对狗和猴子进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研究,随后又在人身上进行了系列研究。但由于脉络膜血管构筑的复杂性及ICG的荧光效率较低(比荧光素弱25倍) ,很难采用像FFA那样的记录方法来清晰有效地记录到脉络膜的循环状况。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录 像技术和激光扫描眼底镜( scanning laserophthalmoscope, SLO ) 引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增加了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并与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及分析。这些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ICGA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 ICGA作为FFA的一种补充技术,已在世界各地较普遍开展起来。下面就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设备及技术、临床释义注意要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1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ICGA是用ICG为染料,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为激发光源,通过高速摄影或实时摄像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记录眼底尤其是脉络膜循环动态图像的一种技术。从上述ICGA的基本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出,造影所用的染料( ICG)和激发光(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是影响ICGA的基本因素。 作者单位: 510060广州,教育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通讯作者:文峰( Email: wenfeng208@yahoo. com. cn) 1. 1ICG的结构与特性 图1ICG的结构式 ICG又称靛青绿或福氏绿,是一种三碳箐染料,相对分子质量775 000,分子式C 43 H47N2O6 S2Na (图1) 。 其特点为: ( 1)最大吸收波长805 nm,最大荧光波长835 nm,均在近红外光范围内。( 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其中又主要与血浆中较大分子形状的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形成较大体积的ICG2血浆蛋白复合体,故极少从脉络膜毛细血管漏出。 ( 3)ICG分子为三维立体结构,其两个多环结构(polycyclicpart)具有亲脂性(如亲磷脂成分) ,而其硫酸盐基团( sulfate group)具有亲水性(图1) ,因此I CG具有亲脂和亲水的双重特性。 (4) ICG的血浆清除有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染料注入后的3~4 min,第2个高峰在1 h后。(5) ICG由肝实质细胞从血浆中摄取后以整分子形式排入胆

眼科激光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眼科激光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 【适应证】 1. 增生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 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4.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5. 有大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禁忌证】 1. 全身情况不佳,血糖失控,肾功能衰竭。 2. 糖尿病黄斑病变。 3. 眼部缺血综合征 【术前准备】 1. 检査裸眼和矫正的远、近视力,以及眼压、角膜、瞳孔、前房、虹膜及晶状体。照彩色眼底像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进行视野、Amsler表、视网膜电流图、眼电图和暗适应等检査。

2. 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激光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或改善现有视力,降低恶化的危险,在治疗中与治疗后视力可能有波动、轻微眼痛。以后病情也可能复发,光凝后需定期复诊。患者同意后在知情书上签字。 3. 除外闭角型青光眼后滴用散瞳药,使瞳孔充分散大。 4. 将患者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投射到医师能看见的地方,以便医师做激光治疗时能够随时对照患者眼底与血管造影图像进行激光光凝。 5. 清洁和消毒所用接触镜。 6. 调试激光机。最常用的激光为氩离子激光、氩绿或蓝绿激光。 7. 安排好患者的体位,固定其头额。 【麻醉】 1. 眼球表面麻醉。 2. 合作差的患者可球旁注射2%利多卡因2-3ml。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让患者坐在激光机前,安置三面镜。 2. 嘱患者必须始终固视激光机上的注视灯。 3. 播散性光凝从视盘外1DD(视盘直径)至赤道附近的大宽环形区,保留视盘黄斑束与颞侧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后极部不做光凝。视网膜光凝斑形成一椭圆形圈,距黄斑中心

2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 White spot disease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可不出现白斑而虾体变红。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 一、病原学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该病毒曾被误认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白斑杆状病毒等。 白斑综合征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独特的尾状物,直径120nm~150nm,长279nm~290nm,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核衣壳为15圈螺旋对称的圆柱体结构。 50℃ 120分钟或60℃ 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实验条件下在30℃海水中至少可存活30天,在养殖池中可存活3天~4天,对去垢剂敏感,可在类淋巴原代细胞中培养,25℃条件下,20小时可完成复制过程。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 二、流行病学 流行范围。该病毒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发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一般虾池发病后2天~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死亡。 在WSSV的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感染途径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甲壳类动物个体间的感染传播或携带,WSSV可能在自然界下长期存在。WSSV在感染的新鲜动物尸体中具有感染性,水中游离状态的WSSV在较高浓度时也可能通过污染饲料引起经口感染,但水中游离状态的WSS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对虾。 发病对虾精巢、精荚、卵巢中都能检测到病毒,WSSV也可能通过污染的受精卵而造成垂直传播,或在幼体期发生经口感染使虾苗携带WSSV。WSSV的宿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部位的中英文对照 头部急诊平扫 Emergent Head Scan 头部急诊增强 Emergent Head Enhanced Scan 头部平扫 Head Routine Scan 头部增强 Head Enhanced Scan 眼部平扫 Orbits Routine Scan 眼部增强 Orbits Enhanced Scan 内耳平扫 Inner Ear Routine Scan 内耳增强 Inner Ear Enhanced Scan 乳突平扫 Mastoid Routine Scan 乳突增强 Mastoid Enhanced Scan 蝶鞍平扫 Sella Routine Scan 蝶鞍增强 Sella Enhanced Scan 鼻窦轴位平扫 Sinus Axial Routine Scan 鼻窦轴位增强 Sinus Axial Enhanced Scan 鼻窦冠位平扫 Sinus Coronal Scan 鼻窦冠位增强 Sinus Coronal Enhanced Scan 鼻咽平扫 Nasopharynx Routine Scan 鼻咽增强 Nasopharynx Enhanced Scan 腮腺平扫 Parotid Routine Scan 腮腺增强 Parotid Enhanced Scan 喉平扫 Larynx Routine Scan 喉增强 Larynx Enhanced Scan 甲状腺平扫 Hypothyroid Routine Scan 甲状腺增强 Hypothyroid Enhanced Scan 颈部平扫 Neck Routine Scan 颈部增强 Neck Enhanced Scan 肺栓塞扫描 Lung Embolism Scan 胸腺平扫 Thymus Routine Scan 胸腺增强 Thymus Enhanced Scan 胸骨平扫 Sternum Routine Scan 胸骨增强 Sternum Enhanced Scan 胸部平扫 Chest Routine Scan 胸部薄层扫描 High Resolution Chest Scan 胸部增强 Chest Enhanced Scan 胸部穿刺 Chest Puncture Scan 轴扫胸部穿刺 Axial Chest Punture Scan 上腹部平扫 Upper-Abdomen Routine Scan 中腹部平扫 Mid-Abdomen Routine Scan 上腹部增强 Upper-Abdomen Routine Enhanced Scan 中腹部增强 Mid-Abdomen Routine Scan 腹部穿刺 Abdomen Puncture Scan 轴扫腹部穿刺 Axial Abdomen Puncture Scan 颈椎平扫 C-spine Routine Scan

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

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2017) 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8-10],呈现出 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特撰写此专家共识。1 高度近视的定义及分类高度近视是 指近视度数在-6.00 D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 本共识将高度近视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 其近视度数高, 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 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 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 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 表现为近视终 生进展, 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 并伴有眼轴 不断地过度增长(> 26.5 mm)。2 高度近视的诊断2.1 症状[11] 2.1.1 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 (1)视力下降:大部分患者远视力下降的程度和视近清晰 的距离均与屈光度数有关, 近视度数越高, 远视力下降越明显, 视近清晰距离越近, 但矫正视力尚正常。 (2)飞蚊症:玻璃体变性、液化形成的漂浮物投影在视网 膜上引起黑影飘动的感觉, 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 可随年龄 增长而增多。

(3)视疲劳:多见于伴有散光、屈光参差的近视, 可表现为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闪光感、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等。 2.1.2 病理性近视的症状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症状的基础上, 表现为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 (1)视力下降:病理性近视的裸眼远视力有较大损害, 近视力在出现眼底及晶状体并发症时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区别于单纯性高度近视, 病理性近视的屈光不正度数会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加深, 矫正视力进行性下降。 (2)视物遮挡:病理性近视会出现相应的视野改变, 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 可出现大片遮幕感。(3)视物变形: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 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 可出现视物变形。 (4)视物重影, 眼球转动受限: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 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 眼球转动受限。 (4)色觉异常: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 当病变累及黄斑部时, 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5)光觉异常: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 且较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也可出现异常, 有不同程度的夜盲表现。 (6)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可先于中心视力

关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研究进展与讨论

关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研究进展与讨论 摘要: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导致养殖的对虾大规模死亡。WSSV是含有囊膜的无包涵体杆状双链DNA病毒,属于线形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WSSV传染能力强,致死率高,且能感染多种虾、蟹。本文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研究现状做了详尽的报道,以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便利,并在最后用哲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相关讨论。关键词:对虾;病害;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基因;蛋白质 1 对虾养殖及其病害 1.1 世界对虾养殖情况 由于全球对虾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且海洋中能捕捞的量逐年减少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对虾养殖业便逐渐兴起。1982年,对虾养殖产量在世界虾类总产量中的比重不到5%,到2003年,已上升到37%。目前,虾类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消费量约占世界虾类产销量的75%,而主要对虾类生产国,包括海洋捕捞和人工养殖对虾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少部分在西半球。1997年-1999 年养殖对虾的国际市场价格非常好,于是一个新的对虾养殖高潮突然掀起,越南和印度成为对虾主要出口国。2002年,中国养殖对虾产量超过泰国居世界第一。2004年全世界虾关产量达到607。9x104t,全球最大虾类生产国依次为中国、泰国、印尼、越南等,而西半球国家只有拉丁美洲厄瓜多尔居于主要产虾国的第十位,其次是墨西哥[1]。在此背景下,全球养殖对虾的面积激增,产量大幅度增加,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额利润,使对虾养殖业得到更迅猛的发展。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粮食安全、食物供给、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平衡、就业和扶贫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虾养殖起源于亚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南美国家基于本国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目前亚洲总产量仍然位居世界对虾养殖产量的80%以上[2]。 1.2 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 我国对虾养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发展,目前我国对虾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上,对虾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对虾养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起步发展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从几千公顷发展到近10万公顷,养殖对虾产量从几百吨增长到近20多万吨。其特点为养殖中国对虾为主,人工育苗商业化,饮料生产工业化,水产冷冻加工业开始起步,对虾养殖成为辽宁、山东、河北三省水产养殖发展的最大亮点。 (2)第二阶段为萧条期:从1993年-1997年,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暴发流行,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92年的22万多吨,下降到1994年的5。5万吨。对虾养殖产量的急剧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养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对虾养殖企业因病害严重,又无法控制,纷纷转移养殖其他经济种类海洋生物或者放弃。 (3)第三阶段为恢复-快速发展期:由于经历了灾难性瘟疫,对虾的病害防治引起了人们的不断重视。从1998-2003年,历经多年的努力探索,政府和企业把对虾养殖业作为优势产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提纲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 一、基础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如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循环至眼底血管中,受蓝光的激发而产生黄绿色荧光;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此项检查能在活体眼中反映出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光凝治疗及预测视力预后等方面,帮助极大。 (一)基础 屏障(barrier) 1.血-视网膜内屏障(简称内屏障):指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紧密联结,不渗漏荧光 素; 2.血-视网膜外屏障(简称外屏障):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由于有紧密的闭锁小 带,大的脉络膜动、静脉也没有明显的渗漏。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孔窗 "(fenestration),故荧光素能渗至血管外组织及Bruch's膜的胶原层间。但由于外屏 障的作用,使染料不能进入视网膜内; 3.视神经乳头组织内的正常毛细血管不渗漏荧光,在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通过周围 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的荧光,可使视乳头边缘结缔组织着染。 (二)造影剂 1.静脉注射荧光素钠静脉注射剂量,按体重计算为10~20mg/kg。 一般成人用20%的荧光素钠(国产,现已少用或不用)3ml~5ml于4~5秒钟注射完毕; 10%荧光素钠(进口制剂,立摄得,Alcon)5ml于4~5秒钟注射完毕。 2.口服儿童或不能静脉注射的成人,可口服荧光素钠,剂量为25~30mg/kg。一般于口服5分钟后才在眼底出现荧光, 故不适于拍摄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像;但可拍摄5分钟后甚至1小时的荧光造影像。口服液可配成2%的水溶液或氯化钠溶液。 (三)安全性(副作用) 1.荧光素钠是无毒染料,只要制剂纯净,一般患者均可耐受,不发生毒性反应; 2.少数偶觉恶心,嘱其张口呼吸,仍可继续拍片; 3.个别年轻患者心情紧张,迷走神经反射有呕吐或晕厥,应立即停止造影,嘱其平卧; 4.特殊患者需请内科会诊,协同紧急处理; 5.荧光素钠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四)造影片的识别 1.造影时, 先拍摄的是双眼无赤光眼底片(彩相); 2.阅片时我们所见的是冲洗后的负片(正片会失去某些病变细节, 因此提倡阅读负 片); 3.开始的2~3张是使用蓝色滤光片,注药之前拍摄的双眼荧光对照片,用以发现假 荧光和自发荧光; 4.此后给患者注射荧光素钠,开始注射时即开动计时器, 注射完毕时即拍一片,如此 可准确记录注射所用时间; 5.为了不错过动脉前期,即脉络膜循环,需在30秒内连续拍片;

如何防制对虾白斑综合症

如何防制对虾白斑综合症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于2008 年12 月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以第1125 号公告发布了修订后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对虾白斑综合症被列入一类动物疫病,说明对虾白斑综合症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程度。对虾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急性、综合性病症的传染病,以甲壳上有明显白斑,肝胰脏肿大,来势快,感染率高,死亡快,危害性极大为特征。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病目前已成为海、淡水养殖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可能出现对虾暴发性死亡,令人措手不及,严重的能导致整池绝产、全军覆没,给广大养殖者造成惨重损失。所以及早发现、积极治疗该病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1病原 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病原为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主要有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及白斑杆状病毒等。病毒粒子为杆状,有一层囊膜和两层蛋白衣壳。包含双链DNA 。 2流行病学世界上所有的养殖对虾种类均是白斑病病毒的宿主。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刀额对虾、南美白对虾、墨吉对虾和斑节对虾的糠虾期幼体到成虾等都能因感染而患病,甚至病重造成死亡。对虾白斑病病程急,短则2-3 天,长则1 周可使全池虾死亡,养殖对虾发生白斑病以前,虾塘内往往有少量脊尾白虾(水白虾) 巡边,然后死亡,我国从南到北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浙江地区中国对虾流行白斑病在每年5 月中旬至6 月上旬,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稍晚些。在发病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必要措施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对对虾早期白斑病的确切诊断至关重要。 病虾、死虾及被污染的水源和饲料为传染源。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病虾该病经口传染,健康虾摄食病虾,故一般大虾先死。即由于病虾把带毒的粪便排入水体中,污染了水体或饵料,健康的虾吞食后也被感染,或健康的虾吞食病虾、死虾后感染,或使用发病池塘排出的污水而感染,或池塘上空和水边鸟类、蛙类吃掉后感染未发病池

眼底血管造影

第二章特殊检查 第一节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血管造影术是1961年Novotry与A1vis所提出,是60年代的一种新技术。它将眼底病的诊断方法从主观转变为客观的科学鉴定,也就是从眼底镜下形态学的静态观察转变为循环动力学的动态研究。它能清晰地表示出微循环的细微结构,直到毛细血管的水平。它能完整地系统地以动态说明活体循环的正常或异常状态,并能连续快速摄影加以记录。可以在眼的解剖组织、生理病理、临床诊断以及动物实验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一、定义:将造影剂从肘脉注入,利用特定的滤光片和眼底照相机,拍摄 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过程。 二、分类:(分二种) ⒈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反映视网膜血管的情况。 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反映脉络膜血管情况。 三、造影剂: ⒈FFA:10%~20%荧光素钠。 ⒉ICGA:吲哚青绿。 四、价值:⒈主观→客观

⒉静态→动态 五、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特定的眼底血管造影机: 它包括眼底照相机、自动转片曝光装臵、自动计时器和计数器、激发滤光片(蓝色滤光片)和屏障滤光片(黄色滤光片)、电脑。 六、基本原理: 荧光素受短波光线激发后,能转换成较长波长的光线,通过滤光片,可以区别激发光与反射的荧光,这样可见到荧光而看不到非荧光。那么荧光素钠溶液被稀释后如被蓝光(475mu波长)照射时,能发出绿光(波长495~600mu)。利用这个特性,当荧光素钠注入V后被血液所稀释,由A灌注入眼内血管系统,根据所测得的与血液混合的荧光素钠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在照相机的闪光灯和观察用的照明光源的光线途中加一蓝色滤光片(即激发滤光片),由于蓝色滤光片只能允许波长420~470mu之间的光线通过,而阻挡了波长在500mu以上的红色光。此蓝色光进入眼底,可激发与血液混合的荧光素钠发射出黄绿色的荧光,由眼底发出的含有蓝色及黄绿色的光,经过眼底照相机的一系列光学系统,在到达相机底片之前,被安臵在照相机底片前的黄色滤光片(屏障滤光片)阻挡了所有波长短于520mu的光,只允

201601107-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2.3要求修改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1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测分析,随机分为亚甲蓝组、亚甲蓝+吲哚菁绿联合组分别为65例和95例。比较2组患者的检出成功率、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结果:亚甲蓝+吲哚菁绿联合组的检出成功率和准确性明显高于亚甲蓝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吲哚菁绿联合组的假阴性率明显低于亚甲蓝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吲哚菁绿联合组检出的前哨淋巴结(2.9±0.9)枚/例明显多于亚甲蓝组组(1.9±0.5)枚/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进行吲哚菁绿检测降低假阴性率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吲哚菁绿;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Application of indocyanine green in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breast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docyanine green in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breast cancer. Method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3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16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detected and analyze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ub methylene blue group, methylene blue and indocyanine green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ere 65 cases and 95 cases. The detection success rate, accuracy and false negative rate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methylene blue + indocyanine green in the combined group detection success rate and accur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of methylene blu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methylene blue + indocyanine green joint group of the false nega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ethylene blue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Methylene blue + indocyanine green joint detection of sentinel lymph node (2.9 + 0.9) gold /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ethylene blue group (+ 1.9 0.5) pieces / cas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breast cancer sentinel lymph node indocyanine green test to reduce the false negative rate and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level of breast cancer. Keywords: Indocyanine green; breast cancer; sentinel lymph node 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作为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在肿瘤转移时常首先受累,而腋窝SLN有无肿瘤转移理论上可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状况[1]。近些年,吲哚菁绿已逐渐被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本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160例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情况汇总如下,目的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提高腋窝淋巴结检出率和准确性,同时降低假阴性率,可以有效的避免了部分患者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1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测分析,所有患者经空芯

白斑综合症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s 海洋科学前沿, 2020, 7(2), 44-5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88442928.html,/journal/am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88442928.html,/10.12677/ams.2020.72007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Xuefei Li1, Yiwen Tao1, Huarong Guo1,2* 1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netics and Breeding,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Institute of Evolution and Marine Biodiversity,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y 4th, 2020; accepted: May 20th, 2020; published: May 27th, 2020 Abstract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s one of the major viral pathogens which has greatly ham-p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of shrimps and crabs. Compared with other viruses, the WSSV genome is characterized with a huge size and relatively low homology.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genome, me-chanism of virus-host interaction, detection, prophylaxis and control of the WSSV. This review will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SSV and i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Genome, Interaction Mechanism, Shrimps, Crabs 白斑综合症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 李雪飞1,陶奕文1,郭华荣1,2*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20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5月27日 摘要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危害我国虾蟹类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