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作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各城市经济体,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布局了多个嵌套型的城市经济圈层战略。首先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包括X、X、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共26个地级以上城市;其次是以X为中心的“1+6”大都市圈规划,包括X、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7个城市;第三是以X为起点的“G60科创走廊”,包括X、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另外还有扬子江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嵌套形态的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子系统,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既有优势。多重规划战略,多层级的城市圈层结构,交叉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抓住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全球化产业迁移、城市群格局逐渐位移以及技术创新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是长三角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经济体的重要使命和现实选择。

以全球化视野定位长三角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城市定位需开阔视野,要以全球化、国际化作为坐标体系。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因此,长三角区域内具有全球经济参与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首先要确立面向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这种定位不一定依据城市能级,更多的是从产业的全球参与度和竞争力出发,确立自己的城市定位。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的国际化定位应该设计三层结构体系。

一是X的全球门户型城市定位与“头雁功能”的发挥。按照“X2035规划”,X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高峰,X将定位为全球门户型城市,导入全球资源,扩散全球影响力。利用X优越的空间区位,通过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的战略谋划,不断以金融服务、国际商务、科技创新、空海运输和文化交往的外向型发展能力,加快谋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级门户城市地位,建成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的国际大都市。同时,积极发挥X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导入和导流更多全球化资源的功能,更好地释放X引领长三角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头雁效应”。

二是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节点型城市定

位与“侧翼功能”的发挥。在X全球门户型城市带动下,推动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5个经济、文化、科技、区位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重点城市,加快构建以全球化产业分工、国际化经济参与为主的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杭州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产业,宁波的航运与贸易,苏州的外向型工业,无锡的物联网与智能制造,南京的半导体与芯片等现代特色产业,完全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能力。X年这5个长三角重点城市GDP全部达到万亿元量级,经济结构、区位条件、产业特色等都具备了开放型、国际化的先发优势。这5个重点城市,要通过培育更多外向型企业集团,更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占领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在全球范围实现技术创新、市场份额、文化交流等更进一步的发展,吸纳更多外商投资,参与更多全球市场竞争,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长三角地区除X之外的“国际化节点城市”转型,为长三角世界级超级城市群参与全球化、国际化竞争发挥“侧翼功能”。

三是推动20个以上的外向型城市经济体形成“群狼效应”。依托X、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六大发达城市经济体和国际化区位优势,推动建设一批瞄准全球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瞪羚型城市”。比如合肥、常州、扬州、南通、泰州、昆山、嘉兴、湖州、台州、江阴、常熟、张家港、太仓、宜兴、溧阳、扬中、仪征、绍兴、

舟山、义乌等一批具有较多外向型企业的地级市与县级市。这些城市中基本都拥有一批外向型工业企业和贸易企业,大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外向型城市经济体的代表性城市。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从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等角度,加快发展步伐,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强劲潜力和成长能力的国际化城市群,最终推动“国际化瞪羚型城市”转型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国际化“城市群狼”,提升整体性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在全球经济体中培育一个知名的“长三角城市群”品牌。

发挥“新四化”优势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布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达地区,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半导体、芯片、钢铁、石油化工、家电生产、家居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企业大量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是信息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X、苏南、杭州湾地区,城市化率平均达到7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同时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水平较高,设施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因此,长三角更要发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新四化”的先发优势,瞄准并聚焦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使命,以及中国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设计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探索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子规划系统中的“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高水平发展。围绕X“1+6”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杭州湾都市圈等构建多个同城化的发展先行区。诸如加快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苏锡常同城化、沪苏通同城化、扬泰同城化、杭嘉湖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等,依托相邻城市之间的同城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最终稳步落实推进一体化战略,带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区域更高水平的城镇化进程,形成长三角超级大都会区,吸纳并带动近1.5亿人口的长三角城镇化发展。

二是要提升长三角诸城市的产业科学布局,推动“双带联动”发展格局。通过诸如“G60科创走廊”的规划,继续推动“扬子江生态工业走廊”“G42现代服务业走廊”“G25生态休闲走廊”“G92互联网走廊”“G2现代农业走廊”等发展规划,把科技创新、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等进行统一规划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先进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跨区域产业带,串联沪杭、宁杭甬、沪宁皖、沪苏扬淮等城市产业发展特色,依托每条走廊上的产业优势,不断积聚更多的新增企业和创新动能,推动以“产业带+城市带”的“双带”同步发展,最终提升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为实现中国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奠定扎实的现代化

产业和城市化基础。

三是要谋求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每一个长三角城市经济体,在国际化、“新四化”的发展中,都要特别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红线。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路,通过科技创新和理念革新,推动城市自身的内涵型、低碳化、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长三角城市群需要推动达成环境保护协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战略。长三角城市群要打造世界级的超级城市群,必须让每个城市恪守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坚守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只有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才能形成媲美世界其他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品质。

构建长三角国际化的“人文区位”

城市化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之后,城市文化越来越具备了“软实力”战略引擎功能。目前世界七大城市群中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城市群中的重点城市,诸如芝加哥、多伦多、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科隆等,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城市知名度,都拥有优越的文化区位,也都积累了

强劲的文化软实力。这些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和城市国际化交流的大发展、大繁荣,值得长三角地区城市借鉴。

一是推动形成X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商务客厅”地位。X要通过更加发达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空及航运枢纽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科学中心等领域的发展,形成全球重要的商务旅游目的地,并借此形成全球化时代重要的“国际商务客厅”,源源不断地吸引国际化高端商务、文化、政治人士来到X,让X真正全面比肩巴黎、纽约等知名的全球城市。X的国际化门户型城市,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人口和资源导入,也需要建立一种以X为门户的“双向交流”和“品牌输出”,推动X的国际化能级和影响力提升,让X扮演好一个全球城市竞争中的“中国代言人”角色。X知名度的提升,是提升长三角城市国际化的文化区位的重要支点。

二是推进南京、苏州、杭州建设世界级的文化名城与旅游城市。南京、苏州、杭州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也吸引了不少的国际游客。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南京、苏州还是杭州,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对比美国的波士顿、芝加哥、费城,欧洲的海牙、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戛纳、日内瓦、慕尼黑、汉堡、圣彼得堡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吸引国际化游客群体层面,还有不少差距。因此,可鼓励南京、苏州、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建设水平较高的国内著名文化旅游

城市,确立各自的历史文化旅游形象定位。比如南京可以打造为国际化坐标体系中的“中国十朝都会城市”,苏州打造为“中国私家园林城市”,杭州可以定位为“中国精致花园城市”等,并通过会展、会议、旅游推介、文化周、主题日等方式,加快走向国际舞台,推广和营销自己的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利用X、南京、苏州、杭州的文化旅游影响力,拉抬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区位”和旅游竞争力。

三是型塑长三角X、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嘉兴、湖州等“泛太湖”地区的“江南文化标志区”。自古江南便孕育了一种典型地域文化情愫,江南的富裕、崇文重教、勤劳、雅致、文化繁盛、文人辈出、豪迈的家国情怀等特质都在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中被不断刻画和深化,从而培育了一种中国本土文化体系中的“江南文化”。而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杭州、X、绍兴等在内的长三角核心区域,正是承载江南文化的主体地域。因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中,精细定位并认证“江南文化标志区”的空间区域,对包括X、苏南地区、浙北地区乃至皖南地区的相关城市,都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记忆标识和文化资本认知。在长三角核心区域认定和型塑“江南文化标志区”,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构建更加具有本土化的“文化区位”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意象”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打造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城市群,值得每一个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为之努

力,同时也将为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战略机遇,聚焦全球化,瞄准“新四化”,确立国际化的“文化区位”,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国家目标”。

城市定位方法

定位:城市竞争力战略的首要议题 (节选) 一迈向城市时代:城市体系与城市定位 ⒈城市起源与城市初始功能 城市起源是人类文明起源标志之一,人类生产力发展引起农业和手工业相脱离的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也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分工,使城市的产生有了可能也成为必要。一些具有区位便利、环境适宜等优势的地域开始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类社会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城邦形式之中。公元前三千年,在两河流域南部首先出现了城邦,如乌尔城(Ur)、乌鲁克城(Uruk)和尼尼微城(Nineveh)。古埃及文明中,孟斐斯(Memrhis),估计约公元前3100年被建。卡阍城(Kahun)建成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1300年之间,还有代表古代印度文明的哈拉巴城(Harappa)。 中国的城市起源,是农村居民点—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都城。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包括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城子崖古城、边线王古城,河南平粮台古城、王城岗古城;郑州附近的商代都城,大约建于公元前1500年。西周时,城市已有明显“城”,“廓”区分。 “城”和“市” 概念最初不同,“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处商必就市井”;“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因此“市”是商品流通的中心。但城需要市,市也需要城,城和市的发展,使两者走向融合,“城”与“市”相互结合,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并逐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综观中外,古代城市初始功能主要包括,政治中心即统治者居住或行使权力的地方,实际上,古代的多数城市都具有政治功能,这是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文化中心即宗教、文化活动的场所。最早的乌尔城以观象台、庙宇宫殿建筑群为主即是例证;军事要塞即防御外族入侵的据点,宋代时期的北京(幽州)是典型的军事要地;市场中心即经济资源相互交换场所。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德国的律贝克(lvbeck),就是在古代商业交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古代的扬州是中国典型的商业交通重镇,无锡等中国的四大米市。 ⒉城市发展与城市的基本功能 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工业化非农产业的产生、发展和大规模聚集,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城市化,不仅既有的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且新兴的城市在广阔农村的大规模地崛起,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步展开。工业化还使城市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般说来,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具体地说,这种经济中心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要把大量的资源集中到城市空间,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工业产品,再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城市以外的地区。 工业化发展导致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使城市功能不断多样化。为工业生产服务,城市开始发挥商业贸易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消费中心的作用。此外,城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的作用逐步发展起来,城市必须提供教育、科研、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与此同时,城市还要提供方便于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的综合设施。城市要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曾将城市分为以下几类:工业城市、混合城市、批发商业城市、运输业城市、矿业城市、大学城市、游览疗养城市。日本城市经济学家小笠原义胜也把城市分为7类: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矿山城市、水产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其它产业城市。 经济市场化,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为城市进一步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同时打破了城市发展和竞争的空间壁垒,一些城市突破地域的限制,从担当区域的中心发展成为国内中心、国际中心。 ⒊城市体系与城市的等级功能 科技信息和经济全球化使劳动、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开发,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形成世界城市体系。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整合,使国家边界变得不太重要;城市政府在对地方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多样的经济

城市-品牌定位分析

城市品牌定位分析 一、城市品牌定位理论分析 1、城市品牌定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表征 城市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难以模仿的资源能力,如物理的独特性、路径依赖性、因果的含糊性、经济上的制约性等,品牌产生于城市与受众相互信任、忠诚的关系中,是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具有难以模仿、路径依赖和因果模糊的特征。品牌作为城市形象、技术素质与产品品质的综合代表,既是竞争的结果,又是竞争的手段,不仅表现在产品层次上,而且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和表现,具有地域性、关联性和有效性,能够整合城市资源、降低成本、吸取与集聚生产要素,给受众带来独特价值和利益的功能,可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可以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城市品牌既包括城市所属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也包括城市自身的品牌。城市品牌既是城市的性质、名称、历史、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使目标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联想,既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增益和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实现受众、城市、社会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综合体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城市品牌定位是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定位主要由定性(城市性质)、定向(发展方向)、定形(城市形象)、定量(城市规模)四个方面组成,涉及城市在不同尺度区域空间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社会文化联系、经济分工关系及空间区位关系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三个层次,决定城市品牌定位的主要因素有历史背景、经济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现状、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关联情况等。城市定位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城市群理论、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生理论等。城市品牌定位的实质就是让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城市品牌定位应具有融合性、地域性、融进本地区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与自然风貌构成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动态中满足内外顾客的不同需求。城市品牌定位在中心战略上,着重的是发展目标;明确定位,有明确的竞争力城市作为战略参照物,识别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用相应的保护性策略;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具有城市竞争优势。在因素构成上,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城市在区域分工中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优势产业,依靠对其的持续投入形成专业人才与信息的集聚,激发创新,从而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二、青岛、烟台、威海、大连、日照城市品牌定位的实证研究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构建与城市群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情况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中国以其广阔的

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区县功能定位发布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2005年正式发布。 该《指导意见》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把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两个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涵盖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这个区域涵盖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平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其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为全市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这个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山区占辖区面积均在62%以上,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其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1 城市定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SWOT分析与战略定位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SWOT分析与战略定位 蒋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一、城市商业银行SWOT分析 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Andrews)采用 SWOT分析法,即“强势—弱势—机会—威胁”(SWOT)模型,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等一系列条件的分析判断,帮助决策者在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i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动态的结合分析中,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作为小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着公认的劣势,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城市银行进行的竞争既有针对所有同时同地开展业务的银行的竞争,也常常针对某一家银行就特定产品、服务或项目开展竞争,因而,准确把握了解自己与每一位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扬长避短,保证竞争的效果;在可能及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取长补短,甚至合作,改变优势对比及竞争地位,实现战略目标。 1.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条件分析。(1)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相应的保护,可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较低,不良资产比重较少,呆滞账较少,资本充足率较高,历史包袱轻;由于实行股份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员工的积极性较高;机构小,人员少,容易采纳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技术。与外资银行相比,对国内市场特别是地方城市市场比较熟悉,与本地工商企业和政府等机构联系较多,关系比较密切,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业务人员都是当地人员,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和时效优势,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所掌握的情况更详实,有利于银行作出正确选择,增强防风险的能力。(2)劣势:首先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资源条件极其薄弱。结构松散,统一的法人体制远未建立起来。人员素质低下,从业人员缺乏现代银行意识与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在人才和网络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防范风险能力差。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业务(尤其是结算、汇兑)需要通过他行代理,中转环节较多,在途时间长,客户资金成本较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存在着大量不公平性,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受到制约。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定位

有人形容高尔夫的18洞就好像人生,障碍重重,坎坷不断。然而一旦踏上了球场,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独立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 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定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建盛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的双向发展和并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 创造性的“智慧资本”同时推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是 国际国内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也是 国际、国内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发展战略。国内外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创意”为智慧资本,实现文化资本与产业 资本的联合与融合,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 转型。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高标准明确自己的定位,高标准的文化创意产业 定位才能发展高品位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辐射力和 可持续发展的强势文化创意产业,才能充分体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 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在推动首都的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有 力地推动首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003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分析了世界特大城市, 特别是首都城市的政治经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根据 北京的现实条件确立了北京未来的发展定位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一202。年)))文本进一步明确了北京的主要发展目标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 这个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必须契合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站在 文化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立足首都、重视本土、辐射全国、观 照国际,高标准明确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全力打造具有首都优势、本 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284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定位 1.遵循国家首都的发展定位目标,建设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中国文化创 意产业中心城市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的性 质、功能和内涵远远超出了作为地域性的北京的城市概念,北京的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建设中具有引导性的垂范作 用。国家首都的定位决定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首都性质和首都特征。北京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在体现首都的文化经济战略的同时,也体现着首都 的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因此,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有高标准的文化发 展定位和文化经济定位。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人才优势,在经济发展 和城市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社会事业发展、金融产业、科 技创新、人才资源和智慧资本等方面具有其他中国城市所不具有的突出优

城市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

城市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 “中国城市及区域经济策划第一人” 何学林大策划机构首席策划家 何学林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或是在一定行政区划内、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的经济体,大到超越一个国家的经济区域,如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中的南方和北方、欧洲经济共同体、东南亚经济等等,中到一个国家和国家内的跨越几个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东部经济、中部经济、西部经济、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等,小到以省为单位、以城市为单位、以县为单位、以区或乡镇为单位的区域经济。 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合作更加密切,但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恰恰相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区域的越是全球的。合作的前提是分工,是互补,是差异化,而不同的经济区域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应该打造出不同的特色经济,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区域之间合作的前提和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区域经济的特色来呢?需要进行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 首先,每个区域经济都可以和应当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主题定位,这独一无二的主题定位同时必须又是最能发挥这个区域经济的最大优势资源的和巨大市场需求的。 第二,在主题定位的方向上,用其最大的优势资源打造一个主题产业。 第三,挖掘和提炼这个区域的主题文化。 第四,打造一批主题的公共艺术和形象标识系统。 第五,挖掘和打造一批主题旅游景点景区。 第六,将以上所有这一切营销出去。 下面我们以珠海经济特区为似加以具体的说明。 早在1996-1998年,本人对珠海城市进行了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 划,提出了“世界婚礼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并沿着这一定位,展开了一系列硬件、软件和产业的策划。硬件包括“世界情爱史诗画廊雕塑工程”的情侣路开发工程、“世界婚礼大广场”的主体建筑、“爱情

(发展战略)邯郸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

邯鄲市城市定位研究与发展战略框架 城市定位,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就是對一個城市的性質、地位和功能進行定位。在制定21世紀頭二十年邯鄲市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工作中,首先廣泛深入地開展城市定位研究,是高站位、整體性、集約化地把握國情和市情、把握城市現實和未來的中心環節和重要舉措。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無疑將使戰略規劃建立在更加科學和理性、更加開放和民主的基礎上,使戰略規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更强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一、城市定位研究的背景和指導思想 城市定位從本質上說,屬于歷史範疇。是以一個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的歷史演變和歷史積累爲基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及其前景的階段性認識和把握。邯鄲市的城市定位在公開宣傳和文獻資料中曾有過幾種不同的表述,最常用、最具影響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主要有三種:(1)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晋冀魯豫接壤區經濟中心,或晋冀魯豫接壤區經貿中心;(3)綜合性工業基地,或新興基礎工業基地。這些表述從歷史、文化、區域、經濟等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邯鄲市城市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在認識城市、把握城市,指導戰略規劃和戰略决策;在塑造城市形象、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凝聚人心、鼓舞鬥志,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曾經發揮了幷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但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特別是經過了25年改革開放和90年代初地市合幷以後,邯鄲市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城市建設及其外部環境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的十六大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又提出了21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工業化、城市化、開放型”的戰略方針。新的城市變化和新的歷史任務,內在地和外在地要求我們對邯鄲市的城市定位重新進行認識和評價,以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科學制定和有效實施。也就是說,新時期的城市定位研究應當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特徵;應當適應市情和國情變化,緊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化、開放型”這一時代主題;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①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关键词:城市群;定位;协同发展;京津冀 1引言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 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是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为: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也就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城市群。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陆大道,2008)。 上述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 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图1)。在此区域范围内,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2013年GDP 总量约4.8万亿元,沿着上述城市的连接线所包围的区域约60000km 2。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京津冀的相互经济联系及发展特点,分析主要核心城市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与任务。 2京津冀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发展特点 京、津两市在河北省地理范围之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大直辖市之间及其与直接腹地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联系和利益矛盾,两市一省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和优势。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规划。2.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发展中的问题 2.1.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及影响 河北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和国土 收稿日期:2015-02;修订日期:2015-03。 作者简介: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E-mail:ludd@https://www.doczj.com/doc/b87268116.html, 。 ①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报告课题组成员有:陆大道、叶大年、黄荣辉、 郑度、傅伯杰、郭华东、周成虎、樊杰、刘彦随、刘卫东、刘慧、陈明星、 周侃。本文由陆大道执笔。 265-270页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3Mar.2015

关于确立城市定位新内涵的建议和理由

关于确立城市定位新内涵的建议和理由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科学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资源,最有效地转化资源。同时,城市定位也是城市营销和品牌建立的基础,是塑造良好城市品牌的核心要素。 我市于2008年开始着手调研城市定位问题,并于当年以政府文件形式(市委发…2008?51号)正式确立“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近年来,江郎山成功申遗、莲华山工业园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贺村被列为全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为我市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我市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市定位的内涵和城市发展一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城市定位内涵,“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也要求我们要理性分析,认真思考,赋予城市定位新的内涵。 一、我市城市定位新内涵的建议 1.“工业新城”新内涵的建议 工业新城:就是指浙闽赣三省边际的工业强市、金衢丽产业带上的特色基地、后发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县市。江山工业基础较好,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财政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要渠道。工业提升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源动力,也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首要选择,更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基石。我市要打造工业新城,既有现实基础,也有客观要求,更有长远意义。 (1)要突出一个“强”字 要坚持“兴工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理念,立足“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强势推进工业发展。

一是做强企业,推进集约发展。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推动技术进步,围绕“质量、品种、效益”,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优势企业的供应网络,完善为其配套服务的供应链,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鼓励和支持大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江山。完善落实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政策,挑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要鼓励企业重组和上市。要大力引导我市特色产业中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接轨国际,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支持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债券市场产品并利用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实现自身加快发展。 二是创强品牌,实现跨越发展。要完善品牌创建促进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以创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为主体的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增强标准“话语权”。健全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专利、商标和版权。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关于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资格认证,高度重视低碳产品标识认证。 (2)要突出一个“新”字 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新。主导产业培育上,要从当前“4+X”培育产业中研究、论证、确定相对集中的1-2个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努力打造“一区三基地”,即木业产业省重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浙江省智能化输配电设备产业基地、安防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照明电器产业基地。传统产业发展上,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鼓励

围绕争创城市主流银行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农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围绕争创城市主流银行的战略定位, 进一步提升农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城市业务是银行最具商业价值和增长潜力的业务,是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障。我行现阶段提出了“在坚持面向“三农”市场定位不动摇的同时,全面提升农行在城市市场的竞争力,以尽快实现把农行建设成为城市主流银行的目标”这一战略定位。作为城市农行,如何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城市主流银行应具备的特征 主流银行顾名思义即为在区域内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业务发展、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社会形象均处于同业领先地位的商业银行,具体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处于同业领先。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能够集中反映一个行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业务竞争力的强弱,没有最高的市场占有率,就不能称其为主流银行。 2、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处于同业领先。没有一支在区域内同业中综合素质最强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打造出区域内的主流银行。综合素质包括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3、社会形象处于同业领先。社会形象是公众对一个行信誉度、美誉度、影响力、亲和力的综合评价,没有最好的社会形象,就缺少

公众足够的信任、关注与支持,就办不成主流银行。 4、企业文化在同业中处于同业领先。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由弱变强、经久不衰的内在生命力和源动力。有了最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自强不息的团队,就有了做区域内主流银行的底气。 二、城市农业银行经营优势分析 1、城乡联动优势 农业银行的营业机构遍布城乡,是中国所有银行中网点覆盖面最为广泛的银行。众多的营业网点固然会带来较高的营业成本,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竞争资源来看待, 充分发挥这种资源的优势, 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城市行可以为农村行起到龙头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 带动农村行业务的发展,使农村行在与他行的竞争中发挥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农村行可以为城市行的业务发展起到基础、延伸和服务作用, 使城市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随着农业银行电子化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这种城乡联动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城乡联动可能是农业银行今后最大的经营特色、最大的经营优势, 也是农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差异所在。这种优势是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的。 2、中间业务优势 中间业务优势是由农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城乡联动优势以及电子化网络优势派生出来的。农业银行的借记卡系统已经全国联网, 拥有全国援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由于农业银行的网点众多, 农业银行在资金结算、代收代付、公司理财等方面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一

北京的功能定位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北京的功能定位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要正确认识北京的功能定位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在开放条件下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正确认识北京的功能定位,并以此来确定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 回顾历史,北京的功能定位,从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变化。刚解放时,北京有200万人,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上百人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且大多数企业是手工业户,1949年北京全年的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人民币1亿元。在这样的城市基础上,怎样建设首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有很大难度。难怪毛泽东曾提出首都是否要搬到上海去的问题。因此,为推进首都的建设,北京当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并以一种革命的或创新的精神来理解北京工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有人援引美国华盛顿和德国波恩的例子,反对在北京搞工业,甚至声称在北京搞工业是“扰民”、是触犯“天条”。1956年北京提出的要把首都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意见得到中央的肯定,1958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科学技术中心和经济中心”。这里北京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本质上是把北京定位于工业发展中心。按照这种功能定位,北京在建国初期就搞了一些无线电、棉纺织、机械、化工、钢铁和建材等工业项目。 1961年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北京虽然提出今后工业发展不求大而求高,要符合“高、精、尖、吃、穿、用、质量第一”的10字方针,但这一方针并没有坚持贯彻下去。以后,北京又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三线和发展地方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搞了一大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项目。到1979年,北京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63.7%,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二位,北京因此成为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首都。 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作了四项指示。在指示中,中央提出:首都有什么特点?至少有两条:第一,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一定要成为经济中心;第二,首都是对外窗口,全世界通过北京看中国。因此,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的城市;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要着重发展旅游业、服务行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工业,下决心基本上不发展重工业。这些指示,标志着北京的功能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一)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一) 摘要:文章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展开,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以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和无锡城市规划的变迁为例,简单介绍了各自规划的特色和独特定位,并结合中国城市现状进行了探讨,以期中国城市在“走出去,引进来”之间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城市发展;定位;苏黎世;无锡 一、引言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消费需求和外界的竞争环境等的动态变化,科学地确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一个城市只有当它不可替代时,才能保持自己在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重在挖掘城市的个性与潜能,发扬不易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特长,也就是独特的竞争能力。而结合传统的城市职能定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但是在当今这个形势朝夕变幻、机会转瞬即逝的时代,希望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正确的策略,就需要城市竞争力理论与城市职能定位方法的相互完善和补充,以避免与时代的脱节和发展良机的错失,尽量减少内耗和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必要的摩擦。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三大城市群,它们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15个地级以上城市。长三角是中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区域内部城镇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形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创造出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浙江经济以放开民营经济准入,形成以国际市场定单为主要指向的新型民营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江苏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的基础上,迅速推进产权民营化改革,使原来以政府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快速转向以民间自发力量推动的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节奏、体制政策差异和商务成本变化趋势,以苏南经济为代表,通过吸引外资,迅速实现与世界产业对接,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加工中心之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珠江三角洲城镇间连成一片的趋势十分明显,如广州市与周围的佛山、东莞等城市,深圳到广州的穗港经济走廊之间基本上由准城市化地区相连,呈现出城市群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己呈现出市场化的经济联系,城市间的开放度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布局来看,主要的城市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城市分布圈层。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地处中国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市,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人口3686万。2005年GDP为12585亿元,占全国的7.6%。京津冀城市群因环渤海而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促进全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延伸的枢纽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诸多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该城市群的北京、天津的发展水平相当高,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无法辐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扩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摘要:北京过去的城市增长对首都的“二重属性”考虑不够,使得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同时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效率不高,并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应强调北京的均衡发展和带动作用。通过分析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城市属性的相互关系,厘清非首都功能的内涵,明确了城市效率和城市集聚的相互关系,北京的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创新型经济体,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构建区域协同综合体,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集群化竞争优势。 关键词:城市功能二重性;城市效率;均衡发展;带动作用;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046-006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政治地位赋予的特有城市功能,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国家发展和首都建设的需要,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屡经调整,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北京城市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人口集聚的双重不匹配导致了北京“大城市病”的出现。2015年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四个中心”,北京不仅承担着作为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功能,而且还被赋予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10~20年,北京既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又必须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现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忽略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双重属性,这种研究视角不利于提出有助于北京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北京对周边区域的正向带动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把握北京城市功能的“二重属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对制定出科学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与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作出了多次调整,自1949年建国后,北京市累计完成了7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北京正在进行第8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订工作。 由表1可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历程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城市定位发生多次变化,在这7次城市总规划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前的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工业中心在随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再出现,这表明北京有意在逐步淡化其城市的经济职能。第二,城市空间布局由强调一个中心转变为多个中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北京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变大,通过建设多个中心来均衡城市发展从而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是比较正确的调整。第三,人口规模上限不断提高。除了1958年城市规划将城市人口上限限定为350万外,其他规划的人口上限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规划的人口上限没有一个满足,规划期限内北京的实际人口规模都提前突破了上限,因此这要求最新一版的北京城市规划重视合理城市规模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人口规模控制范围,同时还应该结合疏散人口的政策思路。 (二)北京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演变,城市规模增加速度超过城市结构增长的容纳水平,北京中心城区集聚过多城市功能,出现了城市增长速度变缓,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北京城市发展的双重过度集聚问题 北京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的过度集聚问题,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功能,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