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脉动热管的应用

脉动热管的应用

脉动热管的应用
脉动热管的应用

脉动热管用于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冷)回收初探

东华大学韩洪达杨洪海尹世永周亚素甘长德摘要:分析了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特点及问题。对新型脉动热管应用于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装置可以启动运行,并回收热量,但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结构。

关键词:脉动热管空调系统余热回收可行性

在建筑物的空调负荷中,新风负荷一般占20%~30%[1]。利用排风中的余冷或余热来处理新风,可以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提高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质量(IAQ)也越来越受重视。使用排风热回收装置,可以在节能的同时增加室内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2]的实施,回收空调系统排风能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建筑节能途径。

热管由于具有传热系数大、热传递速度快、温降小、结构简单和易控制等特点,近年来在空调余热回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11]。本文在分析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应用的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一种新型脉动热管,并对其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作了尝试性研究。

1·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特点及问题分析

热管换热器有三种不同形式:重力式[3-4]、分离式[5-6]及毛细热管式[7-10]。

重力式热管换热器技术成熟,使用最为普遍。但是,重力式热管的工作原理要求冷凝段的安装位置必须高于蒸发段,适合于冷源在上、热源在下的场合。由于夏季室外新风温度高、室内排风温度低,而冬季情况正好相反,因此重力式热管换热器需要在冬夏两季都使用时,需随季节转换交替更换进、排风口相对于热管的位置,存在换季需换向的麻烦[11]。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是在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空间布局上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布置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可实现远距离传输热量;冷、热源完全隔离,不存在相互污染,与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相比具有更强的工程适应性。但是,分离式热管的工作原理仍然要求冷凝段的安装位置必须高于蒸发段。

毛细热管式换热器主要依靠吸液芯的毛细作用来传递热量,因而其布置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竖直安装,又可以水平安装。竖直安装时,冷凝段布置在蒸发段的上方或下方或一样高都不会影响其运行性能。但是,毛细热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2·脉动热管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脉动热管作为热管家族的新成员,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性能好、能随意弯曲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2-17]。图1为脉动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它由一根细长的金属圆管(直径1~5 mm)弯曲而成。脉动热管的运行原理和传热特性与传统热管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通道很细,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通道中将随机形成许多长度不等的液塞和气塞,在热作用下,气、液塞在加热段和冷却段之间作一种不稳定的、方向随机的脉动流动,从而实现热传递。

脉动热管内部无需吸液芯材料,因而结构简单。更为可贵的是,对脉动热管的结构和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后,其运行性能基本不受重力的影响,因此它可以在微(无)重力场、反重力场等场合下良好运行。这就意味着经过合理设计的脉动热管,可以按照现场需要灵活布置,既可以竖直安装(冷凝端布置在蒸发端的上方或下方),也可以水平安装,还可以任意弯曲形状以适应环境需要[12,14,18]。将它应用于空调系统的排风余热回收,既可保持现有重力式热管及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优点,还解决了这两种热管换热器换季需换向的问题。

3·脉动热管应用于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的初步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图2为笔者设计的脉动热管式空调排风余热回收装置实验台示意图。热回收装置外部尺寸540 mm×490 mm×240 mm,传热部分由若干组(每组含较多弯头)脉动热管组成,以R134a为工作介质,充液率为50%。作为初步实验,本文研究安装角度为10°且采用底部加热方式的装置的运行性能。实验在实验室内进行,人工模拟空调房间的进、排风温度条件。

为研究脉动热管热回收装置的热回收性能,引入显热效率E(即温度效率)作为冷热量回

收指标。其定义为热回收装置的实际换热量与理论最大换热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19-20]:

式中ms为送风量;mmin为送风及排风中风量较小的一个;t1,t2分别为送风进、出口温度;t3为排风进口温度。

本实验控制送风量与排风量相等,因此,ms=mmin,则式(1)可简化为

图3为实验得到的显热效率随送风量及送风进口温度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送风量一定的条件下,随送风进口温度的升高,脉动热管热回收装置的显热效率提高,表明脉动热管已经运行。这是因为脉动热管存在一个最小启动热负荷,如果输入热量过小,热管内不能产生足够多的蒸气泡,脉动热管就无法启动运行,当输入热量超过最小启动负荷时,脉动热管启动并运行,系统热阻会随热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相应地,装置的热回收效率得到提高。

2)在送、排风进口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风量的增加,脉动热管热回收装置的显热效率下降。这是因为风速较高时,空气在热回收装置内停留的时间较短,来不及充分换热即被排出,但风速过低则需要较大的设备体积,所以有必要选定一个最佳风速,使整个装置运行最优化。

3)热回收装置的整体换热效率不高,这是由于设计的脉动热管间距较大并且没有安装肋片。

4·结论与展望

4.1热管是高效传热元件,可以用来回收空调系统排风中的余热或余冷,在节能降耗的同

时,还可以增加新风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2脉动热管作为热管家族的新成员,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性能好、能随意弯曲等优点,可能比现有的热管换热器更适合空调系统的排风余热回收。

4.3对笔者设计的脉动热管式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装置进行初步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启动运行并回收热量,但热回收效率较低。下一步,笔者拟改进试件结构,完善实验台,提高装置的整体换热效率,比较系统地进行空调及热工基础问题研究。

热管技术综述

热管技术综述 热管作为一种具有高换热率、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良好的等温性等优良性能的换热元件,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热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形式、几种具体热管的研究现状、热管的应用几方面进行综述。 普通的热管通常由蒸发段和冷凝段组成,中间根据需要可布置绝热段。制造时先将内部抽成负压,再填装工质;工作时,工质从热源吸热蒸发,在小压差作用下流向冷凝段,在冷凝段放热冷凝,凝结液通过壁面金属网或多孔材料(吸液芯)的毛细力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热量由热源向冷源的传递。 在上述基本工作原理下,实际使用中的热管根据环境与用途可能又会有差异。在不同的温度下,热管的工质是不同的,选用工质时需要考虑在工作温度区间内工质要有良好的热性能、与热管材料有较好的兼容性等;在低温下(4~200K),通常会选用氦、氖、氮、氧、甲烷等工质,在中温下(200~700K,这是使用很广泛的温度区间),水具有良好热性能,氨由于与铝、钢等工程材料有更好地相容性也是很好的选择;在高温时(大于700K),通常会采用液态金属,如银、铯、钾、纳、锂等。在液体回流方式上,除了上述的靠毛细力回流外,在某些场合可将热管倾斜或垂直放置使用,这就是重力热管,此时不再需要吸液芯,结构简化,生产方便成本低;另外还有使用磁流体工质、提供旋转离心力、利用渗透力等其他回流方式的热管。实际使用中,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可将热管做成各种形式,如圆柱形、环形、星形等。作为上述使用相变换热原理的热管的延伸,还有使用化学反应的焓变来代替相变的焓变的化学热管,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可逆反应(又叫蓄热反应)在冷热源处的不同方向的反应热效应相反来实现热量的传递,可以想见,这类热管的重要课题是寻找可逆性好、正反反应速度都很大的蓄热反应。 热管具有众多优点:由于热管通过相变换热同时内部热阻小,其传热系数很大;由于工质蒸汽的饱和蒸汽压决定温度,它的等温性很好;由于内部压力小,蒸发段受热后蒸汽以近似音速前进,故响应特性好;同时机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维修方便;没有运动件,工作可靠;可工作在失重状态,从而可用于空间器件。上述优良性能使热管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热管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一些新型的热管如平板热管、环路热管、脉动热管等。 平板热管是由两块平行的板壳和吸液芯组成,通道截面为扁平的矩形。目前,出现了由多个微型热管平行排列组成的新型平板热管,它的两块平行紫铜板中间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若干互相平行的细铜丝,其中每相邻两根铜丝和上下两块紫铜板之间围成一个通道,通道截面由两条半圆曲线和两条平行直线构成。平板热管具有质量轻、良好的启动性和均温性的优势,用热管基板代替金属基板能大大强化基板的热扩散,为与电子元件一体化封装提供了条件,因此平板热管成为目前电子元件散热方面的研究热点,在国外已经得到应用,然而在国内还没有很好实现产业化,主要原因是:虽然目前关于平板热管的研究较多,但平板热管的内部结构优化缺乏完善的理论模型指导设计;已有学者通过建立复杂的三维模型来分析平板热管,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尚待加强;加工制造上,对于提高平板热管的尺寸精度、毛细结构的附着等仍存在许多问题,必须改进加工技术与封装工艺。这些都当成为平板热管进一步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的努力方向。 环路热管是一种新型热控技术,正逐渐应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热控制,成为高功率航天器热控制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各国航天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

富氧燃烧在生物质锅炉的应用

富氧燃烧技术在生物质锅炉的应用的探讨摘要: 根据生物质锅炉燃烧特点、燃料特性,结合富氧燃烧技术特点,阐述了对生物质锅炉利用富氧燃烧技术解决飞灰含碳量高、炉膛负压不稳定、燃烧过程空气需求量大、排烟量大等瓶颈问题,提出见解和分析。 前言: 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生物质能源约占16%左右,而在欠发达地区则占63%以上。全球大概有25亿人生活所用的能源90%以上都是生物质能源。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又处在一个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的需求和消费尤为巨大。日益短缺的化石燃料资源,以及燃烧化石燃料造成大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和忧虑的焦点。 21世纪,中国将会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因此,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模式,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利用体系,为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生物质能是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的能源,中东战争所造成的世界能源危机使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和所造成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酸雨”,“臭氧耗破坏”,“温室效应”和其他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为了解决因为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人类正积极探索和研究可再生清洁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2014年4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明确了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节约、清洁、安全”三大能源战略方针。 “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立足国内、创新驱动”四大能源战略。加快构建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生物质锅炉运行分析; 据统计,现在生物质能消费占世界总能耗的16%左右,位于煤,石油,天然气之后,位居第四。其中,发展中国家占总生物质能的生物能源的使用量的75%,发达国家占25%左右,部分国家生物能源的使用量甚至占能源使用总量的60%。

中国干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讲解

中国干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对中国干燥技术、干燥理论研究及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作了评述; 对干燥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现状作了全面介绍; 对干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干燥技术; 理论研究; 技术创新; 应用现状; 发展道路 1 干燥技术现状 第一届全国干燥会议于1975 年6 月23 日至30 日在南京召开, 至今已30 年了。 30 多年来, 我国干燥技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从事干燥技术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约有50 多家, 领域涉及化工、医药、染料、轻工、 林业、食品、粮食、造纸、硅酸盐、水产等行业。全国共有设备制造厂600 多家, 企业自身也已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干燥科研开发队伍。通过广泛开展干燥技术基础研究、工艺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研究, 使得我国干燥技术正在走近国际先进水平, 而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 多年来, 我国干燥技术学术交流活跃。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委员会干燥技术专业组主办的全国干燥技术会议已举办10 届, 共发表论文665篇。这是我国规模最大、涉及行业最广的干燥技术交流盛会。除此之外,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加工机械分会干燥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过农产品干燥技术研讨会9 届; 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木材干燥学组举办过全国木材干燥学术讨论会10 届, 共发表论文537 篇; 中国制冷学会举办过全国真空冷冻学术讨论会10 届, 冻干技术交流活跃; 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主办, 也已达10 届, 微波干燥是会议内容之一。 30 年来, 中国的许多干燥技术已得到了工业化应用, 主要有喷雾干燥、流态化干燥( 普通流化床,振动流化床, 内加热流化床, 流化床喷雾造粒干燥) 、蒸汽回转干燥、气流干燥、回转圆筒干燥、旋转快速干燥、圆盘干燥、带式干燥、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桨叶式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及远红外干燥、粮食干燥等。常规干燥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有部分机型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并出口到国外。干燥单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效率和总能耗有较大的影响, 还在于它往往是生产过程的最后工序, 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我国有许多产品, 就纯度而言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产品, 只是因为干燥技术不如国外, 堆积密度、粒度、色泽等物性指标上不去,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有的售价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某些大型石化干燥装备还依赖进口。椐估计, 我国生产的干燥设备种类仅为国外的30%~40% 。由此可见, 我国干

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热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2) 晨怡热管2007-6-9 22:07:05 第二章热管及其特性 热管:是一种传热性极好的人工构件,常用的热管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一根封闭的金属管(管壳),内部空腔内有少量工作介质(工作液)和毛细结构(管芯),管内的空气及其他杂物必须排除在外。热管工作时利用了三种物理学原理: ⑴在真空状态下,液体的沸点降低; ⑵同种物质的汽化潜热比显热高的多; ⑶多孔毛细结构对液体的抽吸力可使液体流动。 从传热状况看,热管沿轴向可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部分。 一.热管的组成 图2.1 热管示意图 1—管壳;2—管芯;3—蒸汽腔;4—工作液 国外资料: (From https://www.doczj.com/doc/b84587317.html,) A traditional heat pipe is a hollow cylinder filled with a vaporizable liquid. A. Heat is absorbed in the evaporating section. B. Fluid boils to vapor phase. C. Heat is releas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cylinder to the environment; vapor condenses to liquid phase. D. Liquid returns by gravity to the lower part of cylinder (evaporating section).

(Heat Pipes for Dehumidification(除湿气) 热管的管壳是受压部件,要求由高导热率、耐压、耐热应力的材料制造。在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热管在长期运行中管壳无腐蚀,工质与管壳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产生气体。 管壳材料有多种,以不锈钢、铜、铝、镍等较多,也可用贵重金属铌、钽或玻璃、陶瓷等。管壳的作用是将热管的工作部分封闭起来,在热端和冷端接受和放出热量,并承受管内外压力不等时所产生的压力差。 热管的管芯是一种紧贴管壳内壁的毛细结构,通常用多层金属丝网或纤维、布等以衬里形式紧贴内壁以减小接触热阻,衬里也可由多孔陶瓷或烧结金属构成。如右图所示为几种不同的管芯的结果示意图

富氧燃烧技术及工业应用实例分析-2014.2.

一.膜法富氧燃烧技术简介 富氧是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收集,使收集后气体中的富氧含量≥21%。 现有的富氧方式主要有: (1)增压增氧方式 增压增氧主要用在飞机上,通过增加机舱内的压力,使空气密度增加,由于空气中含氧量的比例是一定的(氧在空气中的体积比为20 95%),空气密度增加后,空气中氧的绝对质量也增加,从而达到增加氧的目的。 (2)制氧机制氧方式 制氧机制氧广泛用在各个领域,制氧机有3大类:第一是利用空气为原料,通过物理的方法,把氧气从空气里分离出来。在1个大气压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而液态氮的沸点是-196℃,当控制液态空气的沸点在-183℃以下高于-196℃时,液态氮首先蒸发,留下来的是液态氧,这种方法可制得纯度很高的氧气,再用很大的压力(一般150个大气压)压入钢瓶贮存起来,供工厂、医院使用,贮存在钢瓶的氧气还可向氧气袋充氧,供个人或旅行者使用。平时我们所见的氧气瓶供氧、氧气袋供氧都是使用这种方法制出的氧气。第二种是常压(或叫低压)制氧方法,所需压缩空气的压力在1MPa以内,这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制氧方法,也叫膜制氧方法。膜制氧方法的原理可参见文献。第三种是PSA分子筛制氧方法,PSA分子筛制氧是使用一种变压吸附制氧设备,这种设备主要由空气净化系统,PSA氧氮分离系统,氧气缓冲、检测系统等组成。

(3)化学制氧方式 化学制氧是利用含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与催化剂的反应,制出氧气。使用的含氧化合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含氧化合物是较不稳定的,在加热时容易分解放出氧气;二是这种含氧化合物里含氧的百分比是比较高的,能分解放出较多的氧气。一般用氯酸钾(分子式是KClO3),它含氧的百分比达40%,在氯酸钾里加入少量黑色的二氧化锰(MnO2)粉末,氯酸钾会迅速分解,有多量的氧气放出。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常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供试验、呼吸等使用。氧立得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氧的。 二.富氧燃烧 用比通常空气(含氧21%)含氧浓度高的富氧空气进行燃烧,称为富氧燃烧。它是一项高效节能的燃烧技术,在玻璃工业、冶金工业及热能工程领域均有应用与用普通空气燃烧有以下优点: 1.高火焰温度和黑度 2.加快燃烧速度,促进燃烧安全。 3.降低燃料的燃点温度和减少燃尽时间。 4.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减少燃烧后的烟气量。 富氧燃烧: oxygen enriched combustion 变压吸附制氧设备在富氧助燃特点: ①节能效果显著 应用于各个燃烧领域均能大幅提高燃烧热效率,如在玻璃行业中平均节油(气)为20%-40%,在工业锅炉、加热炉、炼铁断和水泥厂机立窑等应用节能量为20%-50%,显著提高热能使用效率。

富氧燃烧技术的应用

生产技术经验 文章编号:1000-2871(2000)02-0026-04 富氧燃烧技术的应用Ξ 戴树业,韩建国,李 宏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分公司,河北 石家庄050041) 摘要:介绍富氧燃烧在燃油玻璃窑炉上的应用及改进经验。 关键词:玻璃窑炉;燃油;富氧燃烧 中图分类号:T Q171.6+25.3 文献标识码:B Application of Oxyboosted Burning T echnology DAI ShuΟye,H AN JianΟguo,LI Hong 1 概述 富氧燃烧就是采用比空气中含氧量高的空气来进行助燃。两方发达国家及前苏联早在70年代就开始这项技术的研究,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象日本松下电气产业公司和大阪煤气公司开发的富氧装置,其所用的膜材料是聚硅氧烷与聚对羟基苯乙烯的交联共聚体,能生产含氧量为28%的富氧空气。美国通用电气公司UOP公司制造的富氧发生器可生产30%浓度的富氧空气。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此项技术的研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1986年起一直从事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卷式富氧膜、组件、装置及其应用和开发的研究,并且研制成功“LT V-PS富氧膜、<100×1000mm卷式组件及装置Ⅰ型”。 我公司现有4台马蹄焰蓄热室窑炉,面积在23~28m2之间,主要生产药用玻璃管,对玻璃的熔制质量要求较高,熔化率低,能耗高。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能源价格上涨,成本不断提高。节能挖潜、降低成本对于耗能大户玻璃行业来说至关重要,而采用新技术是最佳途径。我公司1992年就开始对富氧燃烧进行调研工作,但当时富氧膜成本高,使用周期短,工艺设备不成熟,故障率高,一些厂家的使用效果不理想。以后几年我们一直在关注该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成熟,我公司于1996年上马富氧燃烧项目。 2 膜法富氧制取技术 众所周知,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占20.94%,氮占78.09%。而氧气、氮气在特制的高分子膜中的溶解度大小和扩散速率不同。膜法富氧就是利用空气中各组分透过高分子富氧 Ξ收稿日期:1999-09-16

火焰长度与喷嘴的配风以及燃烧室技术

火焰长度与喷嘴的配风以及燃烧室技术 一般燃烧器或喷嘴内的火焰长短、大小都受制于燃烧室(或炉膛)空间尺寸,特别是火焰长度对燃烧室后部构件的安全、可靠上作至关重要,如燃气轮机的涡轮部件、工业炉窑及锅炉的炉壁等。在工业炉及锅炉燃烧器上调整火焰尺寸和形状是为满足不同用户要求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上长期来开发的短环形燃烧室,实际上就是以短的燃烧室达到增大推重比。为此,人们对火焰长度的研究极为重视.只是它与太多因素有关.至今尚无准确的理论公式来决定火焰长度(特别是强制供风的喷嘴),已有的研究结论是在各种型式和形状的喷嘴(包括喷嘴)的燃烧试验基础,归纳出经验公式。由这些经验关系式可以揭示影响火焰长度的主要因素,提供了调整火焰长度的主要措施。 1、不同燃料与喷嘴的火焰长度经验关系式我们摘录了部分文献中的强制供风(即流动气流)时,采用不同燃料与烧嘴(或喷嘴)在燃烧时的火焰长度的试验关系式度结果。由表可见,影响火焰长度的主要因素是: 1)燃料流量(或压力)或输出功率越大,火焰越长; 2)过量夺气系数A越小,火焰越长; 3)助燃空气旋流有利丁缩短火焰长度; 4)喷嘴喷雾角增大,火焰缩短; 5)内混式喷嘴的火焰长度比外混式的短; 6)气体燃料比燃油的火焰短,重质燃油比轻油的火焰长,煤粉火焰更长。 2、调整火焰长度的方法 一般火焰长度调整是在燃烧器输出功率(或燃料供给应量)及燃料种类不变的条件下,以及空气过量系数也不变(特别是有燃气气氛要求的)的前提下,进行火焰尺寸的调整。根据已有经验,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喷嘴方面 1)燃气喷嘴(或烧嘴)的助燃空气旋流比直流时的火焰短;经多扎喷头喷出燃气比单股射流的火焰短;燃料气与助燃空气都经过旋流的火焰更短。总之,促使燃气与宰气尽快均匀混合,有利于缩短火焰长度。 2)燃油喷嘴方面又有如下措施: a.增大喷雾锥角是缩短火焰常用方法,如锅炉用全自动燃油燃烧器采用的压力雾化喷嘴的喷雾角由45°增至60~~90度,则可缩火焰100,200mm。但是必须注意燃油不可碰壁,否则产生严重冒烟和燃烧不完全。 b.采用宅气(蒸汽)雾化喷嘴比压力雾化喷嘴有利于缩短火焰长度。为发展高推重比的航空燃气轮机,所研制的短环形燃烧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缩短燃烧室长度,其中法国的三代燃烧室上采用了不同供油喷嘴,即由压力雾化喷嘴改为蒸发管和空气雾化喷嘴,对缩短燃烧室长度足很有效的。当然燃烧室的容积大幅度缩小,还与它们的容热强度提高有关,即燃烧室温度与压力增加,为此还必须在燃烧室火焰筒的冷却技术上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 c.采用内混式比外混式空气(蒸汽)雾化喷嘴的火焰短,约为80%。b和c项的作用是减少燃烧准备的混合和蒸发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改善喷嘴雾化质量(减小雾滴及煤粉直径)尤为重要。 (2)配风方面 1)增大一次风量,一般可使火焰变短。特别是对于挥发分少的煤燃料,以及重质燃油,增大一次风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燃料喷雾喷嘴的根部风不可太大,或者煤粉与一次风混合物喷出速度要小。文献是在大型燃油燃烧器由烧柴油和烧重油时,将稳焰器上的中心孔结构及盘

热管技术及其在热能工程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4-8774(2003)03-24-04 热管技术及其在热能工程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2-09-09 何天荣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湖南421101) 摘要:热管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热管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然而,热管技术在热能动力工程上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文章在介绍热管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热管技术在热能工程中的应用的几个方面及安全问题,用以推动热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热管技术;热能工程;应用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Tk172.4 文献标识码:B Heat Pip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rmal Engineering HE Tian-rong Abstract:Heat pipe technoIog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regards,and its appIications are aIso extensive increasingIy. However,in thermaI power engineering,it is stiII being earIy stage.In this paper,after the basic knowIedge of heat pipe technoIogy is introduced,we anaIyze severaI kinds of appIication of heat pipe technoIogy in thermaI engineering and security probIem thereof,in order to impeI it to deveIop further. Key words:Heat pipe technology;Therm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 and security 1 前言 1964年热管诞生于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Iamos)科学实验室,1967年该实验室首次将一支实验用水热管送上了地球卫星轨道,1968年热管第一次用于测地卫星GEOS-!,用来控制仪器的温度。除空间技术外,热管相继为电子工业所采用,用来冷却电子管、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板等电子元件,并应用于机械、电机部件的冷却。20世纪70年代热管应用于医用手术刀,随后应用的新领域是能源工程。国外用于余热回收和空调的热管换热器已部分商品化。并开展了热管技术在太阳能和地热利用方面的研究。1972年我国研制出第一根热管,它是以钠为工质的,接着研制了以氨、水、导热油为工质的热管。 热管除了在宇航、石化、电子、机械、轻纺工业及医学上的应用外,目前热管已逐渐应用于热能工程,并显示出它的强大优势。 2 热管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2.1 热管的基本结构 热管是由管壳、管芯(或称吸液管)和工作液体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管壳是由碳钢、不锈钢、铜等金属材料制造的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完全密闭的管状容器,内部空腔具有较高的原始真空度。管芯是紧贴管壁的由毛细多孔结构材料制成,它一般为金属丝网或烧结的金属粉末。工业用热管也有采用槽道吸液结构或丝网与槽道复合结构。工作液体是热管工作时传递热量的工作介质,一般有水、氨、甲醇、丙酮、R-21、R-113等,其中水的工作范围为45~210C。工作液在热管内呈气态和液态两种工作状态,它是在热管处于真空状态下被充入,并填满毛细材料中的微孔,然后予以密封的。 2.2 热管的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热管一端为蒸发段,中间一段为绝热段(即与外界无热交换),另一端为冷凝段。当蒸发段受热时,毛细材料中的液体蒸发产生蒸汽流向另一端冷凝段。冷凝端由于放热冷却使蒸汽又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毛细多孔材料流回蒸发段,如此不断循环,将热量从一端传到另一端。从热管内部的工作过程来看,也对应分成三个工作段,即汽化段、输运段和放热凝结段。利用这种原理工作的热管称为毛细管式热管。 42工业锅炉2003年第2期(总第78期)

富氧燃烧技术的应用

富氧燃烧技术 一、富氧燃烧可以提高燃烧区的火焰温度。 研究表明,火焰温度随着燃烧空气中氧气比例增加而显著提高,详见图1。富氧燃烧可明显提高火焰温度,提高火焰对配合料和玻璃液的加热效果。燃烧过程是空气中的氧参与燃料氧化,并同时发出光和热的过程。热的传递一般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形式进行。这三种形式何种作用最大主要取决于:火焰类型和形状、加入空气中的含氧量及燃烧设备周围的情况等。由于热传递速率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提高燃烧温度将会大大增加热辐射。 火焰温度与氧浓度的关系图 由火焰温度与氧浓度的关系图可知:A)火焰温度随富氧空气氧浓度的提高而增高;B)随氧浓度的继续提高,火焰温度的增加幅度逐渐下降。为有效利用富氧空气,氧浓度不宜选得过高,一般按空气过剩系数m=1~1.5组织火焰时,富氧空气浓度取23~27%为宜,其中空气含氧量从21%增加到23%时,效果最明显;C)空气过剩系数不宜过大,否则,同样浓度的富氧空气助燃,火馅温度较低。通常在组织燃烧时,控制在1.05~1.1,以达到既能获得较高火焰温度又能燃烧完全的效果。 火焰温度与氧浓度的关系图所示的是理论火焰温度值,实际值要低得多。因为普通燃料燃烧后的最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它们加热到1500℃时会分解为一氧化碳、氧和氢。也就是说,任何碳氢化合物燃料的高温火焰混合物都将出现CO2、

CO、H2、H2O、O2、CH。由于CO2和H2O高温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实际火焰温度比理论火焰温度要低得多。 (2)富氧燃烧改变了燃料与助燃气体的接触方式,降低燃料的燃点温度,可明显缩短火焰根部的黑区,增大有效传热面积。当用重油作燃料时,它先蒸发成气体,主要是氢气和一氧化碳,其燃点温度为500~600℃,当富氧空气参与助燃时,其燃烧条件得到改善,从而降低重油的燃点温度,使火焰变短,火焰强度提高,释放热量增加。尤其是玻璃熔窑燃料燃烧时,通常将燃料喷枪置于助燃空气的下方,由于不能及时混合,在火焰根部常有低温区存在,形成所谓的黑区。黑区的存在减小了火焰在熔窑内的覆盖区域,降低了传热效果。 (3)富氧燃烧可以加快燃烧速度,改善燃料的燃烧条件,使得燃烧在窑内充分完成,减少了在蓄热室内的残余燃烧,因而能充分地利用燃料。下表中示出各种燃料应用空气和氧气助燃的燃烧速度比较情况,由表可见,各种气体燃料在纯氧中的燃烧速度大大加快。由于加入氧气后提高了火焰温度,因此增加了燃烧速度。燃烧速度实际上是一种定性的说法。如乙炔是一种燃烧速度快的燃料,其火焰短而密实;天然气是一种比乙炔燃烧速度相对慢的燃料,其火焰较长,但只要燃烧完全,都可放出很大热量。因此,要使燃料达到完全燃烧,必须使燃料和空气混合均匀或充分接触。富氧空气参与助燃后,能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燃烧强度、使火焰变短,获得较好的热传导,同时由于提高了燃烧温度,所以有利于燃烧反应完全。另外,因为1摩尔C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比完全燃烧时少释放出约70%左右的热量。排出尾气中的CO含量增加,热损失呈直线增加。CO热损失增加,单位蒸汽的热耗也近似直线增加。所以说富氧燃烧促进燃料燃烧完全,是节约热能的重要原因。 (4)富氧燃烧使燃烧所需空气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下降。排出废气的容积比与燃烧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通常的燃烧只有占空气总量1/5的氧气参与燃烧,其余约占4/5的氮气非但不助燃,反而要带走燃烧产生的大量热量,从烟气中排出。使用富氧空气的情况下,燃料燃烧完全,自然排出废气减少,排烟热损失也相应减少从而节能。

脉动燃烧器

项目编号2008-014-俄罗斯坦博夫国立技术大学-002 项目有效期2009-12-17 所属国家俄罗斯 所属领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项目名称(中文)脉动燃烧发热机 项目名称(外文) 项目内容用途及应用领域: 脉动燃烧发热机用于用于制取有很高热技术特性的热气体,可在固定条件或移动状态也制取热载体。脉动燃烧发热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在工业及辅助场地对气体进行快速加热 ·干燥热稳性建筑及装饰材料(砂、土、砾石及碎石) ·对各种表面及结构进行加热以进行进一步加工,例如焊接前、准备沥青面层等 ·冬季在打基础前对基坑及壕沟进行加热 ·接触加热及汽化液体 ·熔炼易熔金属 脉动燃烧发热机的应用领域也可以在热载体温度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将加热体与周围空气混合而得到扩展。这主要是通过脉动加热机特殊构造外壳的喷射效果 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脉动加热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烘干农产品和食品,锯材 此外,它还作为发热机,在各种工艺过程中使用。 工作原理 脉动燃烧发热机的作功是通过燃料燃烧形成脉动工作状态来实现的,燃烧发热机的独特构造保障了这种脉动状态。脉动加热机的主要参数变化在加热过程中 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可大大强化热物质交换,从而降低燃料消耗,避免不充分 燃烧产品的出现。此外,该机器依靠脉动气流作功、强化声音掁动和颤动的作用 确实能够提高工艺处理效率。 脉动燃烧发热机构造简单,主要由圆柱形燃烧室组成。燃烧室内的端部有燃料递送装置和截管式空气动力阀。谐振管切向连接到燃烧室内。 脉动燃烧发热机的循环工作情况如下。起动时,利用外部通风装置经空气动力阀将燃料和空气混合送进燃烧室,借助电火花塞将其点燃,使燃烧室内压力骤 然增加,室内气体高速从谐振管排出,燃烧物的惯性溢出使燃烧室内压力减小, 这又使新气体通过空气动力阀进入,而新送入的混合物燃料会因燃烧室壁加热或 残留燃烧物而再次燃烧。这样,机器就会不断地循环工作。当想停止脉动发热机 的稳定脉动加热状态时,切断火塞电源和外部气门既可。 脉动燃烧发热机在工作状态下完全能够保障燃烧加热所需的空气供应。该机器使用和维护简单,体积小。 技术特点 以下为已经研制、试验并通过试用的改进型脉动加热设备。 20千瓦功率的脉动燃烧发热机 技术性能规格数值 外形尺寸米0.95×0.15× 0.25 重量千克6 柴油燃料消耗量升/小时2-2.2

浅议热管技术及其在热能工程中的应用参考文本

浅议热管技术及其在热能工程中的应用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浅议热管技术及其在热能工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热管技术现在运用的越来越频繁,本文对热管的基本 组成,热管的工作原理,以及热管的分类和热管在应用的 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做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对热 管技术在热能工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以后的热 管研究提供了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热能工程的发展也是 与日俱进,热管技术也投入到了应用。热管的导热系数非 常高,是铝、银等金属的上千倍。如果使用热管技术,热 管的截面非常的小,并且不需要加入任何的动力就可以让 巨大的热能,进行传输。因此,热管在热能工程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热管的组成和原理 1.1.热管的组成 典型的热管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将管内抽成1.3×(10负1---10负4)Pa的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加热段),另一端为冷凝段(冷却段),根据应用需要在两段中间可布置绝热段。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毛纫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己,热量由热管的一端传至另—端。热管在实现这一热量转移的过程中,包含了以下六个相互关联的主要过程: 1.1.1.热量从热源通过热管管壁和充满工作液体的吸液芯传递到(液---汽)分界面; 1.1. 2.液体在蒸发段内的(液--汽)分界面上蒸发;

脉动热管的应用

脉动热管用于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冷)回收初探 东华大学韩洪达杨洪海尹世永周亚素甘长德摘要:分析了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特点及问题。对新型脉动热管应用于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装置可以启动运行,并回收热量,但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结构。 关键词:脉动热管空调系统余热回收可行性 在建筑物的空调负荷中,新风负荷一般占20%~30%[1]。利用排风中的余冷或余热来处理新风,可以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提高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另一方面,室内空气质量(IAQ)也越来越受重视。使用排风热回收装置,可以在节能的同时增加室内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2]的实施,回收空调系统排风能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建筑节能途径。 热管由于具有传热系数大、热传递速度快、温降小、结构简单和易控制等特点,近年来在空调余热回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11]。本文在分析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应用的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一种新型脉动热管,并对其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作了尝试性研究。 1·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特点及问题分析 热管换热器有三种不同形式:重力式[3-4]、分离式[5-6]及毛细热管式[7-10]。 重力式热管换热器技术成熟,使用最为普遍。但是,重力式热管的工作原理要求冷凝段的安装位置必须高于蒸发段,适合于冷源在上、热源在下的场合。由于夏季室外新风温度高、室内排风温度低,而冬季情况正好相反,因此重力式热管换热器需要在冬夏两季都使用时,需随季节转换交替更换进、排风口相对于热管的位置,存在换季需换向的麻烦[11]。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是在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空间布局上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布置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可实现远距离传输热量;冷、热源完全隔离,不存在相互污染,与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相比具有更强的工程适应性。但是,分离式热管的工作原理仍然要求冷凝段的安装位置必须高于蒸发段。 毛细热管式换热器主要依靠吸液芯的毛细作用来传递热量,因而其布置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竖直安装,又可以水平安装。竖直安装时,冷凝段布置在蒸发段的上方或下方或一样高都不会影响其运行性能。但是,毛细热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2·脉动热管技术及其特点分析 脉动热管作为热管家族的新成员,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性能好、能随意弯曲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2-17]。图1为脉动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它由一根细长的金属圆管(直径1~5 mm)弯曲而成。脉动热管的运行原理和传热特性与传统热管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通道很细,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通道中将随机形成许多长度不等的液塞和气塞,在热作用下,气、液塞在加热段和冷却段之间作一种不稳定的、方向随机的脉动流动,从而实现热传递。

热管技术及其在多年冻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第27卷 第6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27 No.6 2005年 6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une, 2005 热管技术及其在多年冻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Thermosyph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ermafrost 杨永平1,2,魏庆朝2,周顺华1,张鲁新2 (1. 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331; 2. 北京交通大学 土建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热管技术是国外寒区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项主动冷却地基土体的技术,青藏铁路修建之前,国内很少对此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应用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中的热管类型,通过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与青藏铁路热管应用效果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成果。由于青藏铁路沿线独有的气候和冻土条件,文中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参数虽然不能简单照搬应用于青藏铁路的设计,但是可以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热管的设计与应用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青藏铁路;热管;多年冻土;综述 中图分类号:U 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5–4548(2005)06–0698–09 作者简介:杨永平(1976– ),男,博士,2004年12月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博士后,从事高速铁路特殊土质路基结构分析及数值分析研究。 YANG Yong-ping1,2,WEI Qing-chao2,ZHOU Shun-hua1,ZHANG Lu-xin2 (1. Key Laboratory of Road Traffic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1, China; 2. Civil Engineering School,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Thremosyphon is a widely used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permafrost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there was little study on this technolog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thermosyphon used in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For the weather and permafrost conditions of Qinghai-Tibet plautea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ditions of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not proper to directly apply their theory and productions to the design of thermosyphon embankments in Qinghai-Tibet railway.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rmosyphon used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Key words: Qinghai-Tibet railway;thermosyphon;permafrost;comprehensive study 0 引 言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wo-phase closed thermosyphon)又称重力热管,简称热虹吸管。是冻土区广泛使用的一种热管。青藏铁路使用的热管是低温、氨—碳钢热管,是一种制冷热管,由于热虹吸管内没有吸液芯这一重要特点,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传热性能优良,工作可靠,青藏铁路冻土区适用的热管就是这种类型。 1 主要应用国家概述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申请了应用于多年冻土中的热管技术专利后,成立了研究机构,对热管技术在多年冻土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的领军者为美国北极基础有限公司、阿拉斯加大学寒区工程研究所以及美国寒区军事工程研究所。加拿大在60年代后期向美国购置了热管专利,开展了热管技术应用的研究,并于70年代后期成立了加拿大北极基础有限公司,向加拿大多年冻土区提供热管系统和技术服务。 加拿大已将热管广泛应用于北美寒冷地区的工程建筑物,用于冷却地基确保冻土稳定性。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机场跑道、输油管线、通讯塔、大坝及冻结墙等工程。 当前美国和加拿大正在联合研究并推进热管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开发热管通用分析方法,研究和编制通用简便的电子计算机程序,改进制造和安装工艺。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仍属于公司所有,不予公开发表。 前苏联在60年代早期曾由学者ТаЛеев C ∏提到过热传导桩的概念[1]。列宁格勒铁路运输设计院、莫斯科铁路运输设计院以及西伯利亚冻土研究站曾用煤油做工质设计了单相单管和多管热传导设计,应用于伊尔库茨克公路和雅库斯克水库等工程项目中。煤油热管属于液体对流,较汽-液两相对流的热管传热效率要差。目前也被成功地应用于土芯坝基等水利工程,以及冻土区铁路路基工程,但热管技术的研究远不及美国和加拿大。 ─────── 收稿日期:2004–08–19

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

第28卷第3期2006年9月 甘 肃 冶 金 G ANS U MET ALLURGY Vol.28 No.3 Sep.,2006 文章编号:167224461(2006)0320098202 热管技术的应用展望 魏新宇1,李树勋2,吴 奇2 (1.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陕西 西安 710077; 2.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简单介绍了热管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以及热管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总结出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热管;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TK17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 ca ti on and D evelop m en t of Hea t P i pe Technology W E I Xin2yu1,L I Shu2xun2,WU Q i2 (1.Xi′an Aer otechnical College,Xi′an710077,China; https://www.doczj.com/doc/b84587317.html,nzhou University of Tech.,Lanzhou730050,China) 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p r opertie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 licati on of heat p i pe in s ome fields are su mmarized, then analyzed the p resent status and discussed its devel op ing tendenc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eat p i pe;app licati on;devel opment 1 引言 热管的构想1942年首次由美国人R S Ganger提出。1964年,美国Loe A la m科学实验室的G M Gr over及其合作者T P Cotter与G F Ebon制成高温钠热管,并定名为Heat Pi pe。40多年来,美、日、德、意、英、法、原苏联等国相继对热管的理论和应用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使之发展速度较快。热管是利用密闭管内工质的蒸发和冷凝来进行传热,其热阻很小。它是由管壳、起毛细管作用的多孔物质———管芯以及传递热能的工质等组成的一个高真空封闭系统。在热管内部,因热量的传递是通过沸腾、冷凝过程进行,沸腾与冷凝系数都很大,蒸汽流动阻力小,则管壁温度相当均匀。由热管的传热量和相应的管壁温差折算而得的表观导热系数,是最优良金属导热体的100~1000倍[123]。 热管以其优良的性能首先在卫星的温度控制上使用,随即在电子、电机的散热冷却和余热利用等诸方面得到普遍应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从空间到地面,从军工到民用,在航天、航空、电子、电机、核工业、热工、建筑、医疗、温度调节、余热回收以及太阳能与地热利用等方面已有数以万计的热管正在运行中。1972年,我国第一根自制钠热管成功地投入运行,之后从航天技术到民用工业,热管技术都取得进展并获得应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热管技术的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使热管在空间技术、电子电器、能源动力、化工、轻工、冶金等多方面获得应用[1]。 2 热管技术的扩展与展望 2.1 热管的小型微型化 在容积受限的条件下,普通的换热措施无法实现,一般热管也难以安置,小型和微型热管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难题。微型热管一般指直径10~500μm、长约10~30mm、无吸液芯的热管。美国研制的小型手持开式液氮热管手术器,质量仅1kg,包括液氮贮存器、热管和探针尖3大件。借助毛细作用,使液氮从贮存器流过305mm长的探针内腔到达镀金的铜尖,液氮蒸发吸收汽化潜热由尼龙帽排出,保证在半小时内探针尖温度都在77K(-196℃)左右,可用以冻杀肿瘤组织[3]。日本开发的一种热管温热治疗仪,是外径1.48 mm、内径1.l mm的不锈钢热管,蒸发段外设循环恒温的热水管套,控制热管的运行温度,冷凝段制成针头状,可刺入皮下数十毫米,保持针头43~46℃温热以杀死癌细胞[2]。 传统的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 U)都使用微型风扇和金属翅片来散热冷却,散热量一般为2~4W。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的CP U的发热量增加了5~6倍,以后的发热量就会越来越大,将会达到5~12W或者更高,常规的自然散热方式及风扇强制散热都难以满足要求。热管散热有体积紧凑、无噪音、高度可靠性等优点,是首选的散热手段。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的热管属于小型热管,热管的外径为3~5mm,内径一般为2.6~4mm,长度一般小于300mm,可以弯成各种形状。见图1。 2.2 热管的大型超大型化 大容量的余热回收、融化道路积雪(防冻)、地下电力电缆的冷却、地下煤气化的冷却以及地热开发利用和保持永久冻土层的稳定等领域都要求热管的大型甚至超大型化。据报道,20世纪末世界最大的热管直径达300mm,长度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