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管微丝 中间纤维

微管微丝 中间纤维

微管微丝 中间纤维
微管微丝 中间纤维

微管微丝中间纤维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完整word版)聚丙烯腈碳纤维用上浆剂汇总

聚丙烯腈碳纤维用上浆剂 上浆是碳纤维经表面处理后收绕成卷成为碳纤维成品前的最后一道工艺工序。上浆的主要作用是对碳纤维进行集束,类似黏合剂使碳纤维聚集在一起,改善工艺性能,便于加工,同时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碳纤维之间的摩擦,使其在后续收卷、包装、运输过程减少对纤维的损失。通过对碳纤维进行上浆处理,在碳纤维表面形成的聚合物层还可以起到类似偶联剂作用,改善碳纤维和树脂之间化学结合,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碳纤维表面的聚合物还能改善炭纤维的浸润性能,便于树脂浸渍,减少复合材料的制备时间,提高复合材料的质量。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不同上浆剂、上浆工艺对碳纤维力学性能、加工工艺性能和复合材料力学有着重要影响。 5.4.1 上浆剂种类 碳纤维上浆剂的品种很多,选择上浆剂需要综合考虑成膜性、对纤维的保护性能、环保性和成本等因素。在上浆剂研制生产时就需要考虑与最终增强基体树脂的相容性,为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发挥其高强高模特性提供基础准备。对于上浆剂主组分的选取,应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选择与基体树脂材料类似的组分,比如环氧树脂基体选择环氧树脂系上浆剂,不饱和聚酯基体选择不饱和聚酯类上浆剂。表5.19为东丽公司碳纤维上浆剂与不同树脂相容性。 表5.19 东丽公司上浆剂类型与不同树脂的相容性 上浆剂类型相容树脂基体 1 环氧 3 环氧 4 环氧、酚醛、双马 5 通用:环氧、酚醛、聚酯、乙烯基酯 6 环氧 F 乙烯基酯、环氧 9 无上浆剂 目前工业及研究中所采用的上浆剂种类很多,通常为多官能型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包括含羧基或者醚键的化合物、含酰胺基或酯基的化合物、双酚类化合物、多氧化乙烯(多)苯基醚类化合物、多元醇-脂肪酸酯类、环氧树脂类以及其改性化合物、聚氨酯为主成分的改性物、聚酰亚胺及其改性化合物等。在最近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改进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的加工工艺性,研究人员尝试了微颗粒改性,如在常规上浆剂中加入硅酸铝、石墨、、云母、氧化铝、陶瓷等微颗粒,或者采用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二氧化硅等进行改性,获得了一定的改性效果。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课程类型:( 2 )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非医学专业(本科)14/15 级 授课时间:2016 至2017 学年 1 学期 计划学时:24 学时(其中:理论24 ,实验:0 )任课教师:武有聪、张雷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 大理学院教务处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刘晶星编著,2013年第8版讲授人:武有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 所属章节:第1-2章计划学时:3h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 意义;质粒的概念及其作用;核蛋白体的组成及意义;异染颗粒的意义;L-型细菌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及细菌厌氧生长的原理;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中介体 的概念;常见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细菌鉴别上的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列表法、图示法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 1.《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学微生物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1).pdf

2015年3月化学研究111第26卷第2期 CHEM ICAL RESEARCH http ://hxya cbpt. cnki. net. 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刘保英1,2,王孝军3,杨杰1,3倡,丁涛2倡(1.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开封4750 04;3.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碳纤维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常被用作树脂基体的增强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差,其增强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往往与理论值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本文作者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碳纤维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涂层法、氧化法、高能辐射法等改性方法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改性效果. 关键词: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O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011(2015)02-0111-10Research progress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LIU Baoying1,2 , WANG Xiaojun3 , YANG Jie1,3倡 , DING Tao2倡 ( 1 . Colle ge o f Poly mer Science & Engineering , Sichuan Universit y , Cheng du 610065 , Sichuan , China ; 2 . Colle ge o f Che m istr y and Che m ical Engineering , H enan University , K ai f eng 475004 , H enan , China ; 3 . A naly tical & Testing Center , 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 du 610064 , Sichuan , China) Abstract : Carbon fiber (CF)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reinforcement of polymer composite due to its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CF reinforced resin ma‐ trix composite is always much lower than the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value due to smooth sur ‐face and chemical inertness of carbon fiber w hich lead to a poor interface between CF and res ‐ ins .Thus ,the research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compos ‐ ites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some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s of CF ,such as coating method ,oxidation process and high‐energy radiation treatment ,and intro‐ duces the modified effect of each method on the interfacial strength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 . Keywords :carbon fiber ;surface mod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碳纤维(CF)以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小的线膨胀系数、低密度、耐高温、抗腐蚀、优异的热及电传导性等特点,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常用作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国防军工、汽车、医疗器械、体育器材等方面[1-2].工业化 收稿日期:2014-09-1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430042).作者简介:刘保英(1986-),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改性研究倡通讯联系人 E mail ppsf scu edu cn .,‐ :@..,dingtao @ henu edu. cn..生产的碳纤维按前驱体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聚丙烯腈基(PAN‐based)、黏胶基、沥青基碳纤维和气相生长碳纤维[2-6].与另外3种碳纤维相比,PAN基 碳纤维生产工艺简单,产品力学性能优异,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5].自1962年问世以来,PAN基碳纤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碳纤维工业生产的主流[7]. 由于碳纤维原丝表面由大量惰性石墨微晶堆砌而成,所以原丝表面呈非极性[8-9],表面能小,与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差,界面结合性能差.此外,高性能 DOI :1014002/.j hxya.2015.02.001.|化学研究,2015,26(2):111-120

第八章 微丝 第九章 微管 第十章 中间纤维

第八章微丝 本章重点:微丝的功能微丝特异性药物主要内容: 形态结构: 存在形式:分散存在,聚集成束,交联成网 微 丝 的 化 学 组 成

肌肉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 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微丝的组装 一.在适宜的温度,存在ATP、K+、Mg2+离子的条件下,(达临界浓度以上)肌动蛋白单体可自组装为纤维。 组装步骤: 1.成核:几个G-肌动蛋白开始聚合形成核心结构; 2.微丝生长:G-肌动蛋白从两端加到多聚体上,加到正端比加到负端速度快10倍以上。(此为结构极性;功能极性即行使功能具有方向性) 3.处于平衡状态:微丝延长到一定时期,游离肌动蛋白单体浓度降低至临界浓度,正端延长速度等于负端缩短速度,长度处于平衡状态(此过程---踏车现象) 二.微丝组装的非稳态动力模型 ATP肌动蛋白浓度高时,纤维末端形成一连串的ATP肌动蛋白---ATP 帽。ATP肌动蛋白对F-肌动蛋白亲和力高。ADP肌动蛋白亲和力低。三.★微丝特异性药物(重点) 细胞松弛素B可切断微丝纤维,并结合在微丝末端抑制肌动蛋白加合到微丝纤维上,特异性的抑制微丝功能。 鬼笔环肽与微丝能够特异性的结合,使微丝纤维稳定而抑制其解聚。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可特异性的显示微丝。 ★微丝功能(重点):

五月天 - 时光机.wma(1)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构成细胞骨架,很多细胞质膜下有肌动蛋白和一些微丝结合蛋白形成的骨架网络,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维持形态。(形成微绒毛和应力纤维)(2)肌肉的收缩: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单位是肌原纤维。肌肉收缩是细肌丝与粗肌丝相互滑动所致。 (3)细胞的运动与物质转运: 1.细胞运动 质膜下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纤维使细胞产生各种运动。如阿米巴运动,变皱膜运动,胞质环流及吞噬活动等。这些运动可被细胞松弛素抑制。 (变皱膜运动:1.微丝伸长,细胞表面突起,形成伪足;2.伪足与基质接触部位形成黏着斑;3.黏着斑解离,细胞向前移动。) 2.物质运输(膜泡运输) (4)参与胞质分裂:有丝分裂末期,两个即将分离的子细胞内产生收缩环,收缩环由平行排列的微丝和肌球蛋白II组成。(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细胞,胞质不分离,形成双核或多核细胞。) (5)形态发生:两栖类胚胎发育中神经管的形成;顶体反应等。(6)其他功能:参与细胞连接,如形成黏着绊和黏着带;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思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主要包括微管、微丝和

碳纤维表面处理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炭纤维及复合材料题目:炭纤维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炭纤维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炭纤维的表面性质,比如比表面积、粗糙度、表面化学结构、表面的润湿性,并针对国内外对炭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的气相氧化法、液相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等方法进行论述,以及SEM、TMA、ILSS、XPS等表征手段进行分析,由于界面表征手段的多样性,和界面作为另一新相的特点,对未来研究工作的研究重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炭纤维;表面处理;表征方法;复合材料 1. 前言 ℃) —1400℃) 2000—3000℃)上图为制取沥青基炭纤维的整个过程,但是炭纤维一般很少直接

应用,大多是经过深加工制成中间产物或复合材料使用,由于在高温惰性气体中炭化处理,随着非碳元素的逸走和碳的富集,使其表面活性降低,表面张力降低,与基体的润湿性变差。此外,为了提高炭纤维的拉伸强度应尽可能的减少表面缺陷,因此比表面积也较小,一般不超过1㎡/g。这样平滑的表面与基体的锚定效应也较差,导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的降低,达不到实用设计的要求,为使炭纤维表面由增液性变为亲液性,就要对炭纤维表面处理使它的ILSS由55—70MPa提高到90MPa或95MPa,因此对炭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是使炭纤维用于实际投入市场的关键步骤,使性能达到实用和设计的要求。石墨纤维更需要表面处理。 2 炭纤维的表面性质 2.1 炭纤维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 对于高性能炭纤维,比表面积一般在1㎡/g以下,活性比表面积更小。经过表面处理后,活性表面积显著提高,炭纤维几乎提高2倍,ILSS也随之提高很多 2.2 炭纤维的表面化学结构 炭纤维表面不仅有焦油污染物而且含活性基团较少,表现出憎液性,表面处理时,不仅氧化刻蚀除去表面沉积物,而且进行表面氧化而引入含氧基团,呈现亲液性,化学反应历程如下:由C-H氧化成羟基进而成羰基最后氧化成羧基。处理后引入含氧官能团,表面含氧量显著增加,对水的润湿性大幅度提高,最终导致复合材料ILSS的显著提高。

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有

填空题 1. 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有、、 和。 2. 纤维增强树脂的机械性能特点:、、 、。 3.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中玻璃纤维的掺量范围。 4. 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需要考虑的因素、、 。 5.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方法有:、、。 6. 无机胶凝材料根据硬化条件不同分为和。 7. 镁质胶凝材料的原料主要有和。 8. 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有、、 和。 9. 提高纤维增强塑料耐水性的方法有:、、 和。 判断题 1. 无碱玻璃纤维比有碱玻璃纤维耐酸性好。( ) 2. 菱镁矿的煅烧温度比白云石要高,菱镁矿的煅烧温度约为800~850°C,白云石的煅烧温度约为650~760°C。( ) 3. β型半水石膏硬化浆体比α型半水石膏硬化浆体的强度高。( ) 4. 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引入庞大的侧基可以提高高分子化合物的热变形性。( ) 5. 用聚丙烯腈原丝制备碳纤维的碳化阶段,随热处理温度提高,纤维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均提高。( ) 6. 活性填料与惰性填料在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树脂可以相互转化。( ) 7. 纤维状、片状填料既可以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也可提高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能。( ) 8. 纤维增强塑料(FRP)的疲劳强度随纤维体积含量增加而提高。( ) 9. 树脂的电性能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一般,分子极性越大,电绝缘性越好。( ) 10. 纺织型浸润剂在玻璃钢成型时不必除去,可直接使用。( ) 11. 硅橡胶属于通用合成橡胶。( ) 12. 结晶聚合物没有精确的熔点,只存在一个熔融范围。( ) 13. 合成橡胶比天然橡胶工艺性好。( ) 14. 无碱玻璃纤维比有碱玻璃纤维耐水性好。( ) 15.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的强度随纤维掺量增加而提高。( ) 16. 在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中,采用粉煤灰或细砂代替部分水泥用量,不仅能大大提高基体的体积稳定性,而且能提高GF的增强效果和复合材料的基本性

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测试方法研究

2019年4月第46卷第4期 Apr.2019 VoL46,No.4云南化工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doi:10.3969/j.issn.l004-275X.2019.04.039 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测试方法研究 杜婷婷,丁月里,张新伟,姜艺玺,丁光强 (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廊坊625000) 摘要:采用萃取法和热解法两种方法分别测定PAN基碳纤维表面上浆量,以萃取法测试数据为依据,对热解法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热解法测试条件为空气氛围下热解温度1,5!,热解时间'09&0。在此条件下,两种方法所测得的碳纤维表面上浆量基本一致。通过进一步实验证明了优化后热解法测试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可行性e 关键词:碳纤维;表面上浆量;萃取法;热解法 中图分类号:TQ342.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75X(2019)04-099-02 Studyonthe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carbon fiber surface sizing Du Tingting,Ding Yueli,Zhang Xinwei,Jiang Yixi,Ding Guangqiang (Zhong An Xin Technology Co.Ltd.,Langfang625000,China) Abstract:Thetwo methods of measuring carbon fiber surface sizing:extraction method and decomposition by pyrolysis were compared in the paper.Based on the date measured by extraction method, the test conditions of decomposition by pyrolysis was optimized.The following were the optimized test conditions of ecomposition by pyrolysis.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 was465!and the pyrolysis time was 10min in air atmosphere.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surface sizing of the carbon fiber measured by the two methods was the same basically.Proving the feasibility of optimized decomposition by pyrolysis by experiment. Key words:carbon fiber;surface sizing;extraction method;decomposition by pyrolysis 上浆工序是碳纤维生产过程中要的表面[1-2]o测定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要方法有两种:萃取法、热解法。对热解法测试条件进行了优化,证明了优化后热解法测试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可行性,以e 1实验部分 1.1实验原料 经过上浆处理的碳纤维样品(T700SC-12K, T800HB-12K,T800SC-24K)、丙酮(分析纯,国药化试剂有限公司)e 1.2实验步骤 1.2.1萃取法 用分析取上浆碳纤维样品,盲为!。,取中。在中150mL的丙酮,中,温度为(85~90)!,度(6~7)min/,一 时, 1.5h后热。取样品,表面中100!中e 后的样品中,量,记为萃取法测定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公式下: Q=(!。一!)/!°x100%(1)1.2.2热解法 称量预先恒重过的空绕线架质量,记为 在空上浆的碳纤维样品,,为!1,有上浆碳纤维的 中中,空气氛围下,温一定温度,一定时间,后取,为r2e热解法测定碳纤维表面上浆量的公下: Q=(!1一!)/(!1一!°)X100%(2)1.3表征测试 1.3.1热测试 取2~5mg的样品中,用公司的STA449F5步热分析进行测试,空气气氛下以15!/min的温30! 800!; 1.3.2分析测试 采用德国艾力蒙塔公司的vario EL cube型元素分析测试过萃取法和热解法两种方法处理后碳纤维样品的 1.3.3镜测试 取少量碳纤维样品粘在样品台上,用日本公司JSM-6510镜观察过萃取法和热解法两种方法后碳纤维样品的表 -99-

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

碳纤维工艺流程 退丝集线卧式干燥炉预氧化炉1 预氧化炉2 预氧化炉3 低温炭化炉高温炭化炉表面处理1 表面处理2 水洗卧式干燥炉上浆立式干燥炉收丝 退丝是把原丝分束送人下一步的工序。从退丝区出来的原丝经集线板一束束的进入干燥炉进行下面的工艺。退丝区中要注意原丝走完后,新丝与旧丝的连接。用耐热纤维把两丝连接在一起。通过集线板进入干燥炉。 从退丝区过来的原丝含有大量的水分,经过卧式干燥炉能充分的干燥原丝,使其能够进入预氧化炉更好的进行一系列的反应。 预氧化工艺是碳纤维生产中的关键步骤。原丝经过预氧化过程由线型分子链转化为耐热的梯型结构,为以后的碳化过程起固氧固碳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环化、氧化和脱氢等反应,原先的σ键为主的直链结构形成大量的离域π电子,形成生色的共轭结构。使得原丝由洁白色逐步变深:白色→淡黄色→米黄色→浅棕色→棕色→黑色。此过程中PAN发生化学反应脱去大量小分子,发生结构变化,需施加一定的牵伸力保证丝的结构不发生解取向,保证预氧丝的强度。预氧化过程中温度在200℃~300℃之间,在240℃左右时,氧含量迅速上升,发生化学反应。此过程中炉膛内温度保持均匀,并

有循环空气带走反应中产生的小分子等杂质及反应热,保证预氧化能连续进行。预氧化过程反应时间较长,需80~100min,制约碳纤维生产效率。车间采用三台预氧化炉同时对丝进行预氧化,使得丝有足够的预氧化反应时间,并且能连续不断的走丝,进行流水化生产。 PAN原丝经预氧化转化为含氧8%~10%的预氧丝,然后进入碳化炉进行碳化。低温炭化炉温度在300℃~800℃之间,分为几个温度区间,逐步对预氧丝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碳化反应,形成初级的乱层石墨结构。在预氧化中,预氧丝发生热解和缩聚反应,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焦油,,应通过排气口及时排出保证生产稳定。高温碳化温度在1000℃~1600℃,一般可能在1400℃左右,此过程中预氧丝发生进一步的反应,形成乱层石墨结构,并脱出一些小分子。在碳化过程中发生分子结构的转变,应给予一定的牵伸力,保证结构的取向度。 为碳纤维能更好的用于复合材料生产,需对碳纤维的表面进行处理,使其能形成更好的接触表面。使用阳极电极氧化法,用脉冲通电的方法进行表面处理,使得碳纤维表面发生刻蚀和生产含氧官能团。表面处理中通一10V左右的电压,形成25A左右的电流。采用碳酸氢铵中性电解质进行表面处理。 水洗过程用浸渍法对碳丝进行清洗,将碳丝表面的电解液等杂质清洗掉,为以后的上浆过程做准备。在水洗中水温设定在50℃左右,之后在加以100℃左右的干燥过程。 碳纤维是脆性材料,在后续的深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起毛丝等不

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显微镜观察结果描述 化药1105刘佳兴110150139 摘要: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本文主要介绍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酵母菌、病毒和霉菌。 关键词:形态,结构,功能 1、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这里仅简述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分纲体系。 1.1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 (1)光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Ⅰ蓝绿光合细菌纲(蓝细菌类);Ⅱ红色光合细菌纲;Ⅲ绿色光合细菌纲 (2)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Ⅰ细菌纲;Ⅱ立克次氏体纲;Ⅲ柔膜体纲;Ⅳ古细菌纲 1.2真核微生物(Eucaryotic microbes) 真菌可分以下四纲: Ⅰ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含多个核。有性繁殖形成卵孢子或接合孢子;Ⅱ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Ⅲ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 Ⅳ半知菌纲包括一切只发现无性世代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粘菌也可分为四纲,即 Ⅰ网粘菌纲自细胞两端各自伸出长的粘丝并接连形成粘质的网络——假原质团;Ⅱ集胞粘菌纲分泌集胞粘菌素,形成假原质团;Ⅲ粘菌纲形成原质团,腐生性自由生活;Ⅳ根 2.1形态结构 DNA、核糖体、鞭毛、纤毛、荚膜、细胞壁、质膜

2.2基本形态 (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杆菌:细胞形态较复杂,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月亮状、分枝状。 (3)螺旋状: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螺旋满2~6环,小的坚硬的螺旋状细菌)。此外,人们还发现星状和方形细菌。 3、古细菌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或者古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3.1与真细菌主要区别 1.形态学上,古细菌有扁平直角几何形状的细胞,而在真细菌中从未见过。 2.中间代谢上,古细菌有独特的辅酶。如产甲烷菌含有F420,F430和COM及B因数。3.有无内含子(introns)上,许多古细菌有内含子。 4.膜结构和成分上,古细菌膜含醚而不是酯,其中甘油以醚键连接长链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而不是以酯键同脂肪酸相连。 5.呼吸类型上,严格厌氧是古细菌的主要呼吸类型。 6.代谢多样性上,古细菌单纯,不似真细菌那样多样性。 7.在分子可塑性(molecular plasticity)上,古细菌比真细菌有较多的变化。 8.在进化速率上,古细菌比真细菌缓慢,保留了较原始的特性。 4、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4.1形态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纤维表面处理

碳纤维表面氧化处理方法简介 摘要:简单介绍目前可用的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实用性及优缺点作简单对比。 对碳纤维表面处理有重要作用:提高碳纤维表面与树脂的反应活性;增加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接强度;改变碳纤维表面的物理化学形态;调节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很多,其中,在工业生产碳纤维上到到实际应用的主要有阳极电解氧化法和气相氧化法。等离子氧化刻蚀法、液相氧化法主要用于间歇处理和机理研究。 1)气相氧化法 气相氧化法是将碳纤维暴露在气相氧化剂(如空气、臭氧等)中,在加温、加催化剂等特殊条件下使其表面氧化生成一些活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经气相氧化法处理的碳纤维所制成的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界面剪切强度(IFSS)和层间剪切强度(IISS)等力学性能均可得到有效提高,但材料的冲击强度降低较大。此法按氧化剂的不同,通常分为空气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 贺福等用O3 氧化法对碳纤维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使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 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40 %~76 % ,他们将原因归于纤维表面的化学官能团和比表面积的增加,而物理的“锚锭效应”是次要的。 W. H. Lee 等[2]将碳纤维在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中进行氧化处理,发现氧化处理的纤维和未处理的纤维表面最大的区别是处理后的纤维表面有较多的羰基。氧化处理的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其剪切强度比未处理的提高了69 % ,因此他们也将原因主要归于纤维表面官能团的改变,认为羰基在纤维与树脂的界面处起到了改善界面结合强度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气相氧化法与其它方法比较,显著的优点是设备和工艺简单,成本低,氧化性气体可用空气、氧气、臭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其中,臭氧氧化法的工艺参数易于控制,处理效果显著,已得到实际应用。 2)液相氧化法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动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微生物原生生物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病毒界病毒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的相关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离不开以下三步: ⑴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⑵测定一系列鉴定指标 ⑶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 现代微生物分类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⑴核酸分析 ⑵DNA杂交试验 ⑶细胞壁成分分析 ⑷红外光谱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科与属之间可加“族”。上述分类单位中以“种”概念的界定最为关键。

种的概念: 种是一个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分类学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来作为具体标本,这个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变种是对种的进一步细分的单元。从自然界分离到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必须与已知的典型种所记载的特征完全符合,才能鉴别为同一个种。有时分离到的纯种却有某一特征与典型菌种不相同,其余特征都相同,而且这一特征又是稳定的,我们称这一纯种为典型种的变种。 亚种与变种是近义词,两者经常混用。有时我们将实验室获得的变异型称为亚种或小种。 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即同种微生物的每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作为分类鉴别的主要性状是相同的,但是非鉴别用的“小”性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生化性状,如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一旦某菌株发生自发突变或经诱变、杂交或其它方式发生遗传重组后,均应确定新的菌株名称。

第九章 细胞骨架作业

第九章细胞骨架 一、名词解释 1、肌动蛋白 2、中心粒/中心体 3、细胞骨架 4、动力蛋白 5、驱动蛋白 6、微管组织中心 7、踏车行为 二、判断题 1、与微丝不同,中间纤维蛋白合成后,基本上均组装成为中间纤维,没有大量游离的单体存在。 2、通常微管的负极指向中心体 3、微管和微丝都具有极性,在装配时,正极的装配速度较快。 4、微管和微丝的装配需要能量,而中间纤维的自发装配不需要能量。 5、通常细胞内微丝和微管处于动态平衡,在低温条件下,微丝和微管趋向于解聚 6、肌动蛋白单体在临界浓度时,微丝的正极趋于装配,负极趋于解聚,微丝长度保持相对不变。 7、微丝和微管的两端都可以进行装配和解聚。 8、纤毛的运动与微管有关。 9、细胞松弛素可以使细胞变圆 10、纺锤体与染色体的运动有关,其中动粒微管在染色体运动时发生显著变化,而极微管和星体微管变化不大。 11、细胞松弛素的作用是促进微丝的稳定性。 12、与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不一样,中间纤维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 13、肌动蛋白的装配需要ATP提供能量。 14、微管蛋白的装配需要GTP提供能量。 15、微管蛋白的α和β亚基上都具有GTP结合位点,在微管装配时α亚基上的GTP会发生水解。 16、微管的直径大约为25nm,微丝的直径约为7nm,中间纤维的直径在10nm左右。 三、选择题 1、细胞变形足运动的本质是 1 细胞膜迅速扩张使细胞局部伸长 2 胞内微管迅速解聚使细胞变形 3 胞内微丝迅速重组使细胞变形 4胞内中间纤维重新聚合使细胞变形 2、参与纤毛运动的蛋白质是 1动力蛋白 2 驱动蛋白 3 tau 蛋白 4 微管结合蛋白 3、微管是由()条微管蛋白聚合而成的中空结构。 1 9 2 11 3 13 4 15 4、肌动蛋白需要与()结合后才能进行装配 1 ATP 2 GTP 3 ADP 4 GDP 5、微管不具备以下功能 1 物质运输 2 细胞内的区域组织 3 染色体运动 4 受体作用。 6、在肌肉的收缩过程中,没有参与其功能的是

2019自学考试《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微管组装

2019自学考试《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微管组装 影响微丝组装的特异性药物作用原理 (1)细胞松弛素是一组真菌的代谢产物,与微丝结合后能够将微 丝切断,并结合在微丝末端阻抑肌动蛋白在该部位的聚合,但对微丝 的解聚没有明显影响,因而用细胞松弛素处理细胞能够破坏微丝的网 络结构,并阻止细胞的运动。 (2)鬼笔环肽是一种由毒葷产生的双环杆肽,与微丝表面有强亲 和力,但不与肌动蛋白单体结合,对微丝的解聚有抑制作用,可使肌 动蛋白丝保持稳定状态。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可清晰地显示细 胞中微丝的分布。将鬼笔环肽注射到细胞内同样能阻止细胞运动,可 见微丝的功能依赖于肌动蛋白的组装和去组装的动态平衡。 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的形成过程 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的形成有赖于肌动蛋白的聚合,肌动蛋白聚 合产生推动细胞运动的力。(1)细胞受到外来信号的刺激; (2)位于细胞质膜附近的WASP蛋白将Arp2/3复合物激活; (3)使Arp2/3复合物成为微丝组装的成核位点,启动微丝的组装; (4)抑制蛋白能够促动结合AIP的肌动蛋白单体在微丝正极端聚合,使其向细胞质膜一侧延伸。待微丝延伸到一定的水准后,Arp2/3 复合物结合到微丝的侧面; (5)在此启动新的微丝的组装,形成分支。在微丝侧支以分支点 为负极,其游离的肌动蛋白持续在正极加入而使侧支向细胞质膜延伸,在侧支上面再形成新的分支,并继续延伸。持续延伸的肌动蛋白网络 推动细胞质膜向信号源方向伸出,形成伪足。 简述秋水仙素和紫杉醇对细胞内微管组装和去组装的影响

(1)用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立即破坏细胞内的微管或 纺锤体结构。秋水仙素能够与微管蛋白亚基结合,而当结合有秋水仙 素的微管蛋白亚基组装到微管末端后,其他的微管蛋白亚基就很难再 在该处实行组装,但末端带有秋水仙素的微管对其去组装并没有影响,从而导致细胞内微管系统的解体。 (2)紫杉醇的作用与秋水仙素相反,当紫杉醇与微管结合后能够 阻止微管的去组装,增强微管的稳定性,但不影响新的微管蛋白亚基 在微管的末端实行组装。结果是微管不停地组装,而小萤脐汞,兵结 果同样便绷胞周别的运行被终止。由此可见,为行使正常的微管功能,微管处于动态的组装和去组装状态是重要的。 纤毛或鞭毛的运动机制 (1) A管动力蛋白头部与B管的接触促使动力蛋白结合的ATP水解,产物释放,同时造成头部角度的改变。 (2)新的ATP结合使动力蛋白头部与B管脱离。 (3) ATP水解,其释放的能量使头部的角度复原。 (4)带有水解产物的动力蛋白头部与B管上另一位点结A 开始又 一次循环。 因为在任意时刻轴丝一侧的动力蛋白发挥活性,而另一侧的动力 蛋白则处于失活状态,相邻的两联体之间的动力蛋白向两侧交替的滑 动将导致纤毛或鞭毛向不同的方向弯曲。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细菌 细菌(Bacteria)是一类个体微小、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的个体形态 1、球菌(Coccus)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1)单球菌如尿素微球菌(Micrococcus ureae)。 (2)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 (3)链球菌如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 (4)四链球菌如四链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hus)。 (5)八叠球菌如尿素八叠球菌(Sarcina ureae)。 (6)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2、杆菌(Bacillus)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3、螺旋菌(Spirilla) 包括:弧菌、螺菌、螺旋体。 4、细菌的特殊形态 柄细菌、肾形菌、臂微菌、网格硫细菌、贝日阿托氏菌(丝状)、具有子实体的粘细菌、三角形、方形等特殊形态的细菌。 二、细菌的个体大小 细菌大小的测定: (1)测量:测微尺 (2)长度单位:微米( m) (3)表示: 球菌:直径 杆菌:宽×长 螺菌:宽、长、螺距 细菌大小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 干燥、固定后的菌体会一般由于脱水而比活菌体缩短1/3-1/4; 染色方法的影响,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的菌体较大; 幼龄细菌一般比成熟的或老龄的细菌大; 环境条件,如培养基中渗透压的改变也会导致细胞大小的变化。 细菌细胞的重量约为1×10 -9~1×10-10mg, 即每克细菌约含1~10万亿个菌体细胞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得形态与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得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得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得原理及操作步骤;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酵母菌等得个体形态与结构. 二、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就是由一组光学系统与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得机械系统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就是由一组光学系统与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得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镜座就是显微镜得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就是放置标本得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与左右移动,有得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就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得部位;镜筒就是连接目镜与物镜得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得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得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得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就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得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

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与反光镜等,较好得显微镜有内光源。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得目镜上刻有5×、10×与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得放大倍数;物镜就是显微镜中很重要得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得放大倍数与使用方法得不同,分为低倍物镜(4×、10×与20×)、高倍物镜(40×与45×)与油镜(90×、95×与100×)等。被检物体经显微镜得目镜与物镜放大后得总放大倍数就是物镜得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得乘积。 形态观察主要包括群体形态与个体形态观察两方面。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显示出细菌得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进行观察。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得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简单染色、鉴别染色与特殊染色。本实验主要观察微生物得个体形态,掌握在细菌学中广泛使用得重要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此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与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有着重要得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染色原理就是利用细菌得细胞壁组成成分与结构得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得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得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得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疏松,而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得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接种柄接种环洗瓶载玻片滤纸镜油擦镜纸无菌水烧杯 药品:结晶紫95%乙醇草酸铵碘碘化钾蕃红二甲苯降酚细菌(培养18~24小时得斜面菌种)细菌酵母菌等标本片。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A液结晶紫2。0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将A与B充分溶解后混合静止24小时过滤使用。 革氏染液: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蕃红染液:2、5%蕃红得乙醇溶液10mL,蒸馏水100mL混合过滤。 脱色液:95%乙醇。 四、实验步骤 (一)、显微镜得使用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酵母菌等的个体形态和结构。 二、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镜座是显微镜的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和左右移动,有的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镜筒是连接目镜

和物镜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的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的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的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和反光镜等,较好的显微镜有内光源。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的目镜上刻有5×、10×和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是显微镜中很重要的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的放大倍数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低倍物镜(4×、10×和20×)、高倍物镜(40×和45×)和油镜(90×、95×和100×)等。被检物体经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后的总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形态观察主要包括群体形态和个体形态观察两方面。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显示出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进行观察。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的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简单染色、鉴别染色和特殊染色。本实验主要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掌握在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此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疏松,而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接种柄接种环洗瓶载玻片滤纸镜油擦镜纸无菌水烧杯药品:结晶紫 95%乙醇草酸铵碘碘化钾蕃红二甲苯降酚细菌(培养18~24小时的斜面菌种)细菌酵母菌等标本片。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A液结晶紫2.0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将A和B充分溶解后混合静止24小时过滤使用。 革氏染液: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蕃红染液:2.5%蕃红的乙醇溶液10mL,蒸馏水100mL混合过滤。 脱色液:95%乙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