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

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

具有如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

一个系统的变化将会同时另外两个

系统朝正负两个方向产生相应的变

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仅提供

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

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

(d)、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

生态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力.林

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夺性开发利

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造成

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

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

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

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态系统退化将会产生水土流失和渠库淤积(1)、汛期降雨的调节和水源涵养(m)能力的降低等。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系统需求(n)与供给(o)的密切关系更是不言

而喻的。图1 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

互作用

二、水资源合理配音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

1.基本原则

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中的地表水、地下水、洪水以及经过高新技术处理后的脱盐水。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对稀缺水资源

的(水量与水质)需求日益激烈。因而,对已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日显重要,有必要依据社会目标制定有效、公平的经济策略。经济效益是衡量在给定资源条件下创造的财富量,而社会公正则体现在社会各行业各单一团体中对总的财富的分配。水资源的许多分配结构都试图体现这种有效与公平的结合。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换句话说,在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在任何其他部门也应是相同的。如果不同,社会将分配这部分水给能产生更大效益或回报的部门。由此可见,对水资源的利用应以其利用效益作为经济部门核算成本的重要指标.而其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或效益)作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使水资源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但是,这种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

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可持续原则可以理解为代际间的资源分配公平性原则,它是以研究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消耗的资源总量与后代能获得的资源量相比的合理性,反映水资源利用在度过其开发利用阶段、保护管理阶段和管理阶段后,步入的可持续利用阶段中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个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应使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受到破坏。

2.主要任务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竞争提出的,其实施通过水资源配置系统来实现。由于水本身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所涉及的相当广泛,而对其研究的主要任务则包括:

社会经济发展:探索适合本地区或流域现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推求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及社会对经济产品的可能需求。

水资源需求:研究现状条件下的各类用水结构、水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和措施,预测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同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

水环境污染:评价现状水环境质量,研究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标准,分析各经济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率及排放总量,预测河流水体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和环境容量。

水价:研究水资源短缺地区由于缺水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水的影子价格,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水价制定依据,分析水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水价对水需求的抑制作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工程布局: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供水结构分析,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各种水源的联合调配,各类规划水利工程的合理规模及建设次序。

供水效益:分析各种水源开发利用所需的投资及运行费,根据水源的特点分析各种水源的供水效益,包括效益、农业灌溉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水工程的防洪、发电、供水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保护准则研究,生态耗水机理与生态耗水量研究,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供需平衡分析:在不同的水工程开发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确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围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单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证率、供水水源构成、缺水量、缺水过程及缺水破坏深度分布等情况。

水资源管理:研究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费、水费计收标准和实施办法,培养合格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人才等。

技术与方法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开发研究,如评价模型、模拟模型、优化模型的建模机制及建模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GIS高新技术的。

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涉及江河流域规划中主要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编、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江河流域总体规划、水资源供需预测与评价、灌溉规划、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规划、水力发电规划、航运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控制性枢纽的主要工程参数及建设次序的选择、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价与综合分析。此外,还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制度,水费及水资源费制度,水管理模式与机构设置,水权市场,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优化调度,控制性枢纽的多目标综合利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防汛、水量与水质监测)等内容。因此,水资源合理配置贯穿了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

三、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1.合理配置的目标量度

依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其目标应满足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目标的量度应以同时满足这三个原则为基本计算标准。

设不同用水户或用水部门用水量为X,当仅考虑用水经济、社

会和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时,用水目标是以其效益最大为基本

目标度量值,可表示为:

(1)

其中:Z为目标函数值;i用水户或用水部门;C为用水效率系数,对经济效益而言为与水价有关的效率系数,对社会和环境效益

而言也可表示相应的效益系数,例如就业机会、粮食产量、BOD(生

物耗氧量)排放量、水环境质量、水面面积、绿洲面积等;f则反映

用水量所产生效益的函数关系,即生产函数,它代表水资源利用对

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转化能力。这仍是一个度量经济、社会

和环境协调的多目标,目标间的竞争性和具体量化问题则是一个多

目标决策问题。

若考虑用水在地域间和不同收入者间的公平分配原则,则式(1)应改写为:

(2)

其中R为公平系数或公平性权重,并且有:

R贫穷地区>R富裕地区和低低收入者>R高收入者(3) 当考虑时间因素时,X、C和R均认为可随时间或t而变化,从而有:

(4)

g为相应的函数关系。

可持续原则实际上是代际间的水资源利用公平性原则,它要求

不同时代的水资源利用权利及其效益维持不衰减,尽管各用水户的

用水量及其相关系数可以随时间变化,其产生的综合效益值也有很

大差别,但后一代人的总用水效益不应小于前一代人的总用水效

益,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即:

Z t+1≥Z t(5) 或

(6)

实际上,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片面地强调Z1中的经济有效性,很少追求环境和社会有效性,对Z2的也很肤浅,尚未真正考虑Z3的要求,使得Z t+l往往远远小于Zt从而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恶化,产生资源的无效利用、不公平利用和不可持续利用的

严峻局面。

2.合理配置的主要平衡关系

在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还必须

保持若干基本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合理配置策略是现实可行的。

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本平衡关系包括:

(1)水资源量的需求与供给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需水还是供水均是动态的,因而供需间的平衡关系只能是动态平衡。从需水方面看,主要的因素是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部门用水效率。经济总量在各年增长的快慢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需水增长的快慢;经济结构反映了单位产值耗水率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部门用水效率则反映了技术进步程度、节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对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均是服从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用水效率受用水技术和管理水平控制。

在供水方面,影响供水的主要因素为供水的工程能力和调度策略。供水工程由利用当地地表水的蓄、引、提工程,地下水井群,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以及从区外调水等工程组成;调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来水情况、蓄水状况、供水优先级别及各种综合利用要求下的各种可行调度方案。显然,在发展过程中工程供水能力的扩大要涉及到规划工程的开发规模、开发次序及不同的工程组合方案。同理,在一定的需水过程、来水情况和工程组合条件下,不同的调度策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诸目标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

在水资源量需求与供给双方均是变量的情况下,动态平衡的保持只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内。当供水能力大于需求时,会造成资金的积压,反之则会由于缺水而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在缺水的情

况下,减少对不同部门的供水以及减少程度和时段的不同均会导致不同的缺水损失,因而找出较为合理的动态供需平衡策略,便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

(2)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与水资源量的需求与供给一样,水环境的污染和治理两方面也是动态平衡。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来源于两个方面,上游随流而下及当地排放。当地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种类与经济总量、结构及分部门单位产值排放率有关。由于我国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数据仍不完全,一般对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总量进行研究已可满足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在水环境的污染治理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污水处理率、污水厂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级别,以及处理后的污水回用率。不同的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处理级别和回用量显然有不同的处理费用,因而也存在着对污染治理策略的优化问题。

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包含着两方面的,即污水排放量与处理量、回用量之间的平衡,以及各类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与去除总量之间的平衡。因此,还必然要涉及到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平衡和水资源量的供需平衡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对任何水体来说没有一定的质便没有一定的量,污

染导致的水质严重下降会极大地减少有效水资源量,同时处理后可回用的污水也将增加有效供水量。因此在进行水量与水质的综合平衡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3)涉水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涉水投资包括节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所需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费用。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治理保护均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和投资额巨大的特点,因而投资的来源与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策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

投资的来源取决于总投资额的大小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分配比例。而总投资则来源于区内积累和区外投资。对任一地区而言,其总投资额的主要部分均来自于本身的经济积累。由于积累与消费构成了几乎全部的最终需求,而最终需求与中间需求构成了总产值,因而经济积累的大小取决于经济的总规模和积累与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比例。

水投资的使用主要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治理两个方面。在开发利用投资中,包括了防洪、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灌溉和为其他综合利用目的服务的各类蓄、引、提工程和节水措施的投资及运行管理费用。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则包括河道整治、水源地涵养、水土保持及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在多水源供水的条件

下,投资在节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回用水及外调水之间有一个分配问题,对同是利用地表水的不同备选工程而言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因而投资与水资源配置系统内工程组合、工程规模及建设次序密切相关。

水资源的来源与分配间的平衡是通过水量的供需平衡及水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平衡来实现的。经济的不断增长需要更多的水,提供更多的水就要求扩大供水能力,从而要求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的经济积累水平下给水部门的投资增加会导致对其他经济部门投资的减少,从而影响到这些部门今后的固定资产形成。部门固定资产规模及增长速度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需水并进而影响今后的水投资平衡态势。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与水投资之间也存在着上述关系。经济规模的增加一般会向外环境释放出更多的污染物从而使环境恶化,为改善环境要进行清洁生产并加大治理力度从而要求更多的环境投资,给环境投资增加会挤占其他部门的投资并影响经济发展的格局。这一经济格局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今后的环境平衡态势。同样,生态平衡与水量的供需平衡、水投资平衡之间也存在着广泛联系。

(4)水生态平衡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的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河流、湖泊萎缩,甚至于涸,荒漠化加剧,耕地的次生盐渍化等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在西北内陆地区,没有

绿洲就没有人类,绿洲生态是西北内陆地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保护绿洲生态就离不开水,因此绿洲生态需水是总需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天然生态系统是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区之间的过渡带,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外围屏障。

水是维持干旱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本元素,生态系统耗水机制是生态保护的主要研究对象。生物体耗水特别是植物体耗水是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的载体。因此,天然生态系统的耗水必须纳入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范畴之内,同时为维系生态系统用水的消耗,应保持生态需水的平衡关系。在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研究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可以看出,水资源合理配置中上述四种基本平衡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其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这一事实说明只有采用系统的定量优化,从整体出发对四种平衡关系同时进行调整,才能协调好各类基本平衡关系,使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水资源分配机制

水资源分配机制主要包括四种,即以边际成本价格进行的水分配、以行政管理确定水价及相关政策进行水分配、以水市场机制进行水分配和用水户自主进行水分配。

以边际成本价格进行水分配的指导思想是确定一个目标水价,

使其等于最后增加一个单位供水量的边际成本。水价(或水的边际值)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水量分配被认为是经济上有效和社会最优的水资

源分配方式。这个有效性指标使经济各部门总产值达到最大。

水不像一般商品一样容易管理,它被广泛地认为是公共财产,

大型水工程投资一般私人无力承受。例如大型灌区的管理,是由政

府对水量进行通盘考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分配的。家庭生活供

水、市政供水、生活供水、农村卫生计划等都体现了政府行政管理

的作用。政府通过用水许可证的发放、各企业取水和废污水的排放

的调节调度等手段,也对大部分工业用水进行控制。尽管水力发电

不直接消耗水量,但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确定水电站的建设以

及改变了河道水量状况的调度规则。其他还有渔业用水、野生动物

保护的湿地建设、航运等都限制在整个社会用水的约束机制中,需

要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协调分配。国家政府由于是惟一包含所有用

水户的机构,其在跨部门用水分配中具有很强的作用。

严格经济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应具有如下条件:

市场内存在着同样的买方和卖方,他们完全了解市场规则,支

付相同的交易成本;

各买方和卖方的决策完全是相互独立的;

任何个体的决策都不影响其他个体的交易结果;

每一个体(或代理商)都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

在此条件下,供求双方决定了市场交易量和价格。商品(或资源)将从低价位移向高价值,因此,基于市场的分配被认为对个体和社

会都具有经济上的有效性。对于水而言,有时需要政府参与创造必

要的市场运作条件。例如,确定原始的水权分配方案、制订管理上

和上的交易规则、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水的传输等。市场机制

的运行,使供水能够在各部门中的利用获得较高的价值,而不必投

资新的高成本水资源工程。同时,水市场允许对在较低价位售的水

加以补偿,从而促使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由用水户自主组成水分配管理机构进行水量分配的机制,来源

于农民灌溉用水的分配,居民生活用水则产生于对公共水井的管

理。这种水分配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具有对满足当地用水需求所

采取的分水模式的潜在适应性。由于用水户直接参与水的利用,无

论是农业灌溉、居民生活、工业企业用水,他们都掌握着比行政管

理人员所掌握的更充分的信息,不必依赖固定的分水规则进行分

水。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通过协商随时增加或减少水量的分配。

的水资源分配机制目前仍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形式存在,还不

能在多种分配机制下,达到多样性的分配管理体制,尚不能满足水

资源分配有效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要求,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律也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用水矛盾突出、用水浪费严重、生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

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如 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化 将会同时影响另外两个系统朝正负两个方 向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 仅提供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 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d)、旅游 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也具 有很大的作用力.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 夺性开发利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 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图1 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 互作用

水资源供需分析及优化配置

水资源供需分析及优化配置 一、目的及意义 摸清大连市水资源现状,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制订措施,提出保证水资源长期稳定供给的方案计划。 二、水资源供需分析 分区: 总体要求:有利于综合研究该区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有利于充分暴露本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有利于计算成果的校核、验证,以及各分区之间的协调、汇总等. 分区原则:(1)尽量按流域、水系划区,这样做,有利于算清水帐。(2)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内,这样划区有利于查清本区水旱灾害情况,分析清楚木区供需之间的矛盾。(3)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这样做,有利于资料的搜集和统计。(4)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个区。这样做,既突出了各个分区的特点,又便于在一个分区内采取比较协调一致的对策措施。 需水预测 1、工业用水 ①趋势法:用历年工业用水增长率来推算将来工业用水量。 公式:n i d S S )1(0+= 式中:i S ——预测的某一水平年工业需水量; 0S ——预测起始年份工业用水量; d ——工业用水年平均增长率; n ——从起始年份至预测某一水平年份所间隔时间(年)。 用趋势法预测关键是对未来用水量增长率的准确确定,需要找出与增长率紧密相联的因素,充分分析过去实际结构,合理确定未来不同水平年的平均用水增长率。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和具有准确度较高的用水量数值资料。 ②相关法:工业用水的统计参数与工业产值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把产值作为横轴,描绘上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 1).用工业用水增长率和工业产值增长率相关关系推算工业发展用水。 2).用工业产值与万元产值用水量的相关关系推求工业发展用水。一般给出用水定额。 普遍应用相关法 一般方程:b x a y +=log log 2、农业用水 公式: ∑==i i i m W W ω 式中:i m ——某作物灌溉面积; i ω——某作物灌溉定额;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关键词:水资源,策略,配置,研究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简介: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内容: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始对水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恐慌心理。作为能够促进社会战略发展的经济性资源,水资源的供给情况直接关乎着国

计民生,因此当前亟待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最大限度体现出我国境内现有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1、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 只有不断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全社会范围内节? 加盟幕繁R馐叮? 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置水资源的重 要指导思想。在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的时候,首先应当着手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推进水权、水价以及用水市场的改革进度,逐渐构建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实际情况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该地区的用水市场。同时,各地区水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尽早明确初始用水权的情况,逐步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强化有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调控管理,以便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学转让,体现水资源配置到该地区的社会效益。其次,各地区相关部门还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水利投资体系,向社会范围内广泛征集资金,对于合理的水利投资项目可以选择发行水利债券的方式,打造水利资源投资利用的新渠道[1].

浅谈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

浅谈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 在认知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加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 关键詞:水资源管理;水权;水价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8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上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夏季水多,冬季水少。全国670个大中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总体来看,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等组分的含量普遍升高。水资源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利益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并不算少。但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却不理想,无论是农业用水或工业用水,都存在很大浪费。在某些地区,一方面供水紧张,另一方面用水十分浪费。这表明,我国水资源管理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2.2 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 水资源的国家级管理体制上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第二,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中央统一水管理体系。 2.3 忽视了节水方针的实施 我国用水量在逐年迅速增长。全国用水量达到4700亿m3,尤以大城市用水量增加最为剧烈。2020年将达到6500亿m3,这种用水的迅速增加,使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用水和供水之间的矛盾。 3.水资源管理对策 3.1 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1.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确实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爱护与治理。在中国,特不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要紧缘故: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专门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差不多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

现的。其差不多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治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进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以后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同意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讲,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查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水资源合理配置诠释

水资源合理配臵诠释 王士武、陈雪、郑世宗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资源水环境所,杭州,310020) 摘要:从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出发,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原则、机制、手段、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臵原则机制手段途径模式 1、水资源合理配臵的界定 配臵是指配备、安排[1]、[2]。资源配臵是指生产性资产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分配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资源供应有限,而人类欲望通常又无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既定资源具有多种不同可供选择的用途[3]。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对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4]。 通过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资源配臵问题提出的前提是水资源有限性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矛盾,关注的重点是多种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的分配。实际上,水资源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时程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水资源合理配臵不仅体现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时间上。所以水资源合理配臵可以进一步界定为: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时间上和空间(包括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上进行的调配。 2、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内涵 2.1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一般是在流域范围内或特定区域范围内。 在流域范围内,由于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通过流

浅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 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关键词:我国;水资源;短缺

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4) (一)水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4) 1、水资源定义 (4) 2、水资源特点 (4) (二)水资源的重要性 (5) 1、调节气候 (5) 2、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 (5)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6)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 (6) 5、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6) (三)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6)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6) 2、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8) 3、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9) 二、我国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 (9) (一)社会、自然原因 (9) 1、人均水资源少 (9) 2、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组合不相适应 (9) 3、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9) (二)经济、人为原因 (10) 1、供水增长、防治水污染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10) 2、用水设施落后,用水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10) 三、我国应对水资源现状的对策 (10)

最新强化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

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创建人水和谐 龙岩市水利局优化水资源配置课题调研组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根据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把龙岩建成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的目标,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比较全面地总结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与对策。 一、龙岩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龙岩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08.2 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88.55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6574 m3。据有关资料,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 m3,福建省人均水资源量约为3300 m3,因此,从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上说我们算是相对富水地区,但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8800 m3/人·年)。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影响,我市水资源量的时空差异大,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丰枯相差悬殊,汛期(4-9月)水量占全年的74.5-80%,枯水期(10月-次年3月)水量仅占全年的20- 25.5%。2004年在连续三年干旱情况下,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仅

为多年平均值的48%。区域差异方面,如龙岩中心城市,预计2010年人口达40万,届时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至1600立方米,进入国际通常定义的“水资源紧张区”行列。此外,全市还有连城的文亨、林坊、隔川,武平的岩前、十方,上杭的庐丰、蛟洋,永定的培丰、坎市,长汀宣成及新罗适中等局部区域在少雨情况下极容易产生缺水。 地下水方面,全市具有规模开采价值的岩溶地下水分布不广,但作为较干净的水源,在我市区域供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市具有规模开采价值的岩溶地下水开采情况见下表。 龙岩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日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

水资源经济学

浅谈水资源经济学 摘要:所谓水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旨在使消费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满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同样的效用满足,使生产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水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该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研究内容的扩展趋势、研究重心的转移趋势和学科发展的深化趋势。从“重供给分析、轻需求分析”向“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并重”的转变、从“重技术分析、轻制度分析”向“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并重”的转交、从“重工程设计、轻政策设计”向“工程设计与政策设计并重”的转变是水资源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水资源政策的重要转型。关键字:水资源经济学国内外状况三大趋势 1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极其丰富的功能,大体上具有生活用水功能、生产用水功能和生态用水功能。生活用水功能包括饮用、梳洗、装点等功能,生产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运输用水、养殖用水等功能,生态用水包括水生态景观、水生态调节、水环境容量等功能。这种水资源的多用途性,就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将稀缺的水资源配置到人们最急需的地方去,以产生最高的效用。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客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近海水域的保护;陆地的排水系统;洪水防范和海岸保护;大坝项目;洁净水的供给;家庭、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的水资源的使用;废水的处理及其排放。他阐述了水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十大领域:第一,向家庭、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供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足够的水资源;第二,确保低收人家庭的洁净水的使用;第三,确保农牧业水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第四,净化家庭、农业和工业排放的污水;第五,防止洁净水供应和废水收集企业垄断权力的滥用;第六,保障城乡抗洪及其排水;第七,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流动的能力;第八,保护在所有洁净水和海洋水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及其生活习性;第九,减少和消除国际水资源冲突;第十,确保政府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进行公共投资的支出的透明性。他的分析概括了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可能领域,但是并未对此进行严格界定。 简单地说,水资源经济学涉及三个大的问题:一是如何把过多的水化害为利,这一部分可以称作水利经济学;二是如何使有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82755883.html,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作者:李文军孙子清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突出存在着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尤其是,用水浪费、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共存,使得水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寻求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作者简介:李文军,单位:陕西省府谷县防汛办;孙子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流域办。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三)可持续原则

浅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浅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摘要:当前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因此认识水资源, 义乌江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调蓄困难,水量季节性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可达2770m3/s,而枯水期最少流量则几乎为零,使城区和沿江两岸供水量得不到保证。 2.人口众多,城镇密布 义乌市总面积1105.46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区面积90平方千米(2011年)。

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123.40万,登记人口达190.79万人(2011年底)。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达13483人/km2.中心城区的人口高密度和周边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区域需水量极大,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的经济支柱,但其布局过于分散,遍地开花,且有 二、探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另外地点回归水源;二是取用水能(水力发电)、发展水运、水产、维持生态平衡等。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在可供淡水

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1.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 水 冲洗高层建筑的厕所。北京也曾修建过类似的“中水道”系统。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资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发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2.1建造水库。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实施节水灌溉的几点意见 沈荣开张蔚榛 我国水资源南北差异很大,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状况极不协调,就黄、淮、海地区而言,其耕地密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4倍,而耕地平均水资源却为全国平均值的1/4-1/8,人均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3-1/7。为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使用率已接近极限。地下水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沧州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已达94.Om(1994年资料),并与衡水漏斗连成一片,水井出水量减少并造成地面沉降等环境灾害。滨海地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海水入侵,其范围在辽宁省达366.3km2,山东达61.9km2。一些中小河流内陆化,自1994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和河段越来越长。河流来水减少,使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土地沙化,缺水已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农业及城乡居民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长率要大于农业用水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在未来水资源的分配中,农业用水所分得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在农业用水中,若渔、牧、副用水比重加大(这是必然的),则种植业灌溉用水就成为最紧缺的用水部门,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在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农业节水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当地水资源是指当地的降水,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蓄存于地下水面以上地层中的土壤水及渗入深层而形成的地下水。根据田园教授提出的农田用水量的概念,即除城镇工副业用水以外的农业区平均到单位面积上的用水量(以mm/a计),它包括:耕地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非耕地蒸发量(E)和人畜用水量。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河北、河南等18个地区的调查资料分析,农业用水量的大概数量为:黄河以北地区复种指数为1.5-1.7,土地利用系数(或耕地率,即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约为2/3,农业用水量为550-650mm/a;黄河以南地区,复种指数为1.7-1.9,耕地率约2/3农业用水量为650-750mm/a。在作物年产量达到6000-6750kg/hm2水平时,年缺水量约为50~lOOmm。上述估算说明,在降雨量和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水资源过度开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缺乏保护和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本文从中国当代水资源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尊重客观规律,谨慎开采地下水,重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污水和雨水资源化,提高海水淡化技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立法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水资源现状;措施建议;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肯定受到制约,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将增加40%,届时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和集中,局部地区高强度需水与水资源天然分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各种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今中间乃至世界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应用等方面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任何偏颇或缺失都可能事倍功半。面对这一实际,笔者在前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切入,提出一些对于基础现状解决的见解和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对水需求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需求总量为4400亿m3,20世纪90年代为5500亿m3,2000年增至6000亿m3,2010年需求总量近7000亿m3。预计2030年将增至8200亿m3。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2700m3减至1700 m3中国有近2/3的城市将出现供水不足,年缺水约60亿m3。

水资源配置决策

水资源配置决策:科学与动态并重 水资源配置是在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管理。 近年来,水资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水事纠纷,尤其是北方地区省际水事纠纷的加剧促进了水资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国历史上水行政法规颁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权威地提出了取水许可的管理办法,而后者则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有关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行政法规。 实际水资源分配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水资源分配决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划目标和实际管理运行之间还存在差距。通常区域和流域的规划已经得出有相关水资源配置的结论,但在年度和短期内结合实时水情条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层的目标不同,实际操作中较多地强调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使得水资源分配的优化性能不足。 其次是水资源分配与预报预警机制结合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主要基于流域的历史水雨情信息以及用水数据而定,属于静态基础的决策。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被不同利益方认可,但是不利于动态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因此缺乏一种充分考虑到未来水条件和区域用水变化等未知不确定因素下水资源分配的方案。 第三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分析考虑。除了个别重点工程存在部分联合调度外,大部分工程正常条件下都是以自身管理制度和用水需求运行,只在特殊情况下以应急方式进行水量调配,因而缺乏一种对流域水资源进行整体性优化分配的框架和机制,使得实际调度的效果劣于理论分析的结果。 第四是缺乏供水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机制。常规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均有可供参照的运行调度方案,但是应急状态下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和效果评价方法缺失。 第五是对水质影响供水的问题认识不足。目前的水资源分配还都是以水量为主,缺乏在水质恶化条件下供水对象受限时的水资源调配有效分析机制,如分质供水等。 有关水资源分配工作的建议

论水资源对经济的影响

论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姓名:邓益向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文中介绍了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水资源现状。并简要谈了针对不同时期水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国外和国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对水资源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水资源经济;水资源综合管理;环境影响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 同时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且具有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从功能来分析水资源一般可分为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两大类。其生态功能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材料,水使人类及一切生物所需的养分溶解、输移。这些都是任何其他物质绝对不可替代的。水资源功能的大部分内容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如水的汽化热和热容量是所有物质中最高的,水的表面张力在所有液体中是最大的,水具有不可压缩性,水是最好的溶剂等等。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仅说明其在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也提高了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水资源匮乏掣肘经济发展。它对工业和服务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水资源匮乏有的是由于没有合理利用,产生浪费。如家庭生活水的浪费,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污染水源和水循环,导致水资源合理利用较少。其次由于农村水资源的漫灌农田,人们认为水是无限的,随意利用。这是由于农民使用水是免费的,村民自建,节水意识淡薄。另外由于农村和城市储水系统不足,雨季城市地表水容易流走,难以收集。另外有的地方容易出现在城市“看海”,所以加快雨水收集,减缓旱季缺水,用于补充用水。如可建立“海绵”城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再者可以在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改善水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水资源保护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的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水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93 河南科技2010.2下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优化方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公平、高效、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除害与兴利、水量与水质、开源与节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最优化调配和分配,力求水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有限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可为水量和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和使用以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措施。因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在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问题分析 区域水资源系统往往是一个用水部门众多的大系统,在现代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中,己经改变了过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要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还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同时要兼顾引水保障和粮食安全的问题。配置中所考虑的不同问题可以作为不同的目标,各个目标之间相互矛盾而又不可公度,这就使得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成一个多目标优化的问题,在协调各个配置目标时要以公平与高效为基本分配原则,目标是寻求水量在各个用水部门之间的最优分配,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 1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2. 1.1 决策变量 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貌、水利条件、行政区划,一般可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分区。根据各水源在区内的配水特性,可将水源划分成两类:共用水源和独立水源。所谓共用水源是指能同时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的水源。独立水源是指只能给水源所在的分区供水的水源。 本研究假设区域划分为K个分区,i =1,2,…,K,本文将k分区内所有独立水源计为1个水源、分别有J(K)个用水部门j=1,2, …,J(K)(本文各区均定为4个,分别为工业、生活、农业、生态)。本研究把各分区独立水源概化成一个水库水源,供给本分区用户,同时,假设整个区域内有M个公用水源,c=1,2,…,M,其水量和其它独立水源的水量一样,需要各用户间进行分配。因此,对于i分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韩海燕 钟曙亮 彭俊林 汪则灵 摘要:本章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入手,讨论了水资源配置的多目标性,并针对这种多目标性研究了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关键字:水资源 配置 多目标 求解区而言是1+M个水源和4个用户的水资源优化分配问题。设j i x ,为i分区独立水源对本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量;c j i x ,为第c个公共水源对第i分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量,故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变量个数为:M K K 44+ 。 2.1. 2 目标函数 本文选用多目标优化规划,各用水部门之间的最优分配模型主要是考虑用水部门综合效益最大化。将多目标分为工业用水效益、生活用水效益、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和农业用水效益这四个目标。其目标函数形式为: ()()()()()],,,[4321x f x f x f x f Max x MaxF = (2-1)子目标为: ()∑∑∑===+?=?=K K M c c g g x x B Q B x Maxf 1 11 1 1 1 1 )( (2-2) ())(11 2 12 2222∑∑∑===+?=?=K i M c c i K i i x x B Q B x Maxf (2-3) ())(11 3 13 3233∑∑∑===+?=?=K i M c c i K i i x x B Q B x Maxf (2-4) ())(11 4 ,14 4444∑∑∑===+?=?=K i M c c i K i i x x B Q B x Maxf (2-5) 式中 ()x f 1——工业用水效益目标;()x f 2——生活用水效益目标; ()x f 3——农业用水效益目标;()x f 4——生态用水效益目标; x——决策变量,非负;K——分区个数;M——公共水源个数; 432,,,B B B B g ——工业、生活、农业和生态用水的综合效 益系数。 2.1. 3 约束条件 本研究设置约束条件如下: (1)供水约束——水源可供水量约束 公共水源c: ∑∑==≤K i j i c j i W x 13 1 , (2-6)k分区独立水源: ∑=≤4 1 k W x (2-7)式中 c W ——公共水源c可供水量;k i W ——k分区独立水源i的可供水量; j i x ,——i分区独立水源对本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量; c j i x ,——第c个公共水源对第i区第j个用水部门的供水 量。 (2)需水约束——用户需水约束 对于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各用水部门应该设定最低供水保证,但分配水量也不应超过各部门的最大需水量。 max 1min j i M c c j i j i j i D x x D ≤+≤∑= (2-8)式中 min ,j i D ——k分区j用户的最小需水量;max ,j i D ——k分区j用户的最大需水量。3.变量非负约束 0,≥j i x (2-9)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 黔西南水文水资源局戴莲莲 摘要:对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从综合评价的程序内容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指标设置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求为促进我国水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评价体系 一、前言 分析确定最佳的配置方案是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难点。随着决策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复杂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决策理论诞生了,为合理性、科学性和民主化决策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对某个研究区域而言,给决策者和决策机构提供出最合理的科学方案,必须结合区域水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建立能够衡量和评价各种配置方案的一般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到水资源合理配置受社会、政治、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确定出各配置方案所涉及的一系列指标值,再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合理配置方案评价。 二、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理论 1.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综合评价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这蝗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其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在社会经济现象中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之也产生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其特点各异,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综合评价的目的和目标。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综合评价,评价事物的哪个方面,评价要说明什么问题,评价的结果是针对什么相关的目标等等。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的综合评价问题都属于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因素构成的总体现象,在因素分析中,一般至少要分三层进行总目标分解。第一层次是总目标层,说明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所要说明的内容:第二层次是目标层的主要因素分解,又称准则层,是对各分析评价指标的类综合。最后一层是指标层,由各项具体的指标组成,每项指标都反应了复杂现象总体的相应方面的具体状况。 (3)确立评价指标值和规范化方法。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综合指标形式。如定量指标可采用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定性指标可采用不同等级的描述等。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可采用各种相应的指标规范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以保证综合评价合成的需要。 (4)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的权重大小对总体综合评价的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特征值,权重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结论。 (5)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指标合成,求得综合评价值。目前用于综合评价的模型已有多种,各种评价模型要针对不同的指标特点和评价要求灵活选用。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是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 (6)利用综合评价值,对被评价的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排序。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