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谷氨酸发酵机制

5谷氨酸发酵机制

5谷氨酸发酵机制
5谷氨酸发酵机制

教案首页

授课顺序学时日期2012年月日班级:

授 课 内 容

I. 复习引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讲了空气灭菌技术及氨基酸的生产过程, 由氨基酸的生产过程导入本节主题 n .讲授新课

第五章谷氨酸发酵机制

一、 谷氨酸生产菌的种类

现在经过鉴定和命名的谷氨酸产生菌很多,其中主要是棒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和 节杆菌属中的细菌(如表5-1 )。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北京棒杆菌 AS 1.299、

钝齿棒杆菌AS 1.542和天津短杆菌T&13以及它们的各种突变株。

二、

谷氨酸发酵机制 生物体内合成谷氨酸的前体物质是 a -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TCA 循环)的中间产物, 因此,由糖质原料生

物合成谷氨酸的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

EMP 途径)、三羧酸循环、乙醛酸

循环、CO ?的固定反应(伍德—沃克曼反应)等。

1.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① 由葡萄糖发酵谷氨酸的理想途径

在谷氨酸发酵时,糖酵解经过 EMP 和HMP 两个途径进行,生物素充足菌 HMP 所占比例

约为38%,控制生物素亚适量的结果表明在发酵产酸期, EMP 所占比例更大,约为 74%。生成

丙酮酸后,一部分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 ,一部分固定CO ?生成草酰乙酸或苹果酸,草酰乙酸

与乙酰CoA 在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作用下,缩合成柠檬酸,在经过氧化还原共轭的氨基化反应生 成谷氨酸,如图5-1所示。

co

EMP 为主

HMP 约占26%

氧化还原共轭的氨基化反应

葡萄糖 2丙酮酸

图5-1葡萄糖发酵谷氨酸的理想途径

教 学

过 程

②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

葡萄糖

图5-2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

1 —柠檬酸合成酶; 在菌体生长之后,假如四碳二羧酸是

酵按如下反应进行:

C 6H 12O 6 + NH 3 + 1.502 T C 5H 9O 4N + CO 2 + 3H 2O 180

1摩尔葡萄糖可以生成 1摩尔的谷氨酸,谷氨酸对葡萄糖的重量理论转化率为

147

100% = 81.7%

2.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调节机制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从环境中摄 取营

EMP 途径

为主

6-磷酸葡萄糖

+ 6-磷酸葡萄酸

H MP 途径 约占2 6%

3-磷酸甘油醛

5-磷酸核糖

CO

2

CO

2

2

CO

2

琥珀酸

a -酮戊二酸一r

NH 4

谷氨酸(胞外)

”谷氨酸(胞内)

指导 学生

自己 想。

2—异柠檬酸脱氢酶;3—异柠檬酸裂解酶;4 —a -酮戊二酸脱氢酶;5—谷氨酸脱氢酶

100 %通过CO 2固定反应供给在生长之后,理想的发

147

乳酸-

CO

柠檬酸

苹果酸

顺乌头酸

延胡索酸

-7*

7TT?

廿;TT?

厶 乙醛酸

CO 2

CO 2

-■ *乙醛CoA

*丙酮酸

草酰乙酸

异柠檬酸 4

养物质,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物质,以此来提供能源和小分子中间体;通过合成代谢将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和中间体合成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在工业上,通过对微生物代

谢途径的控制,来满足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益。所以,研究微生物代谢调节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糖代谢(EMP途径和HMP途径)的调节

①能荷的调节

②生物素对糖代谢速度的调节

(2)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的调节

(3)乙醛酸循环(DCA循环)的调节

乙醛酸循环(如图5-2 )中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酶。通过乙醛酸循环异柠檬酸裂解酶的催

化作用,使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的量得到补足,其反应如下:

苹果酸酶

苹果酸

葡萄糖和琥珀酸等对异柠檬酸裂解酶起着阻遏作用。

(4)CO2固定反应的调节

(5)NH4+对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3.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

(1)控制细胞膜的形成

控制细胞膜形成的常用方法有:

①利用生物素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时,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的浓度。

②利用生物素过量的糖蜜原料进行谷氨酸发酵时,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饱和脂肪酸。

③利用油酸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限制发酵培养基油酸的浓度。

④利用甘油缺陷型进行谷氨酸发酵,限制发酵培养基甘油的浓度。

(2)控制细胞壁的形成

细胞壁的骨架结构是肽聚糖,因此,肽聚糖的合成及其调节控制就与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先让学生总结教师再重申。

异柠檬酸异柠檬酸裂解酶

*乙醛酸+琥珀酸

谷氨酸的发酵工程

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 【摘要】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常见α氨基酸之一。作为谷氨酰胺、脯氨酸以及精氨酸的前体。谷氨酸的质量受到发酵的条件、菌种、温度、pH、接种量和种龄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好这些因素整个发酵过程发酵液受污染、出现菌体的生长缓慢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很少、发酵周期延长甚至所得产品不是最终产品。本文通过综述发酵培养基、培养条件的控制及发酵过程温度、pH、接种量和种龄的控制,以及消泡等多方面因素,来提控制高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参数来提高发酵的质量以些方法。 【关键词】谷氨酸、发酵、控制 1.谷氨酸概述 谷氨酸学名:2-氨基-5-羧基戊酸。构成蛋白质的20种常见α氨基酸之一。作为谷氨酰胺、脯氨酸以及精氨酸的前体。L-谷氨酸是蛋白质合成中的编码氨基酸,哺乳动物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可以由葡萄糖转变而来。D-谷氨酸参与多种细菌细胞壁和某些细菌杆菌肽的组成。符号:E。 1.1谷氨酸用途 1)下游产品开发 将有一定反应活性的双功能基试剂氯乙醇和L—谷氨酸直接酯化保护羧基,用三光气活化成其相应的N—羧酸酐,可直接得到侧链具有一定反应活性的聚L—氯乙基谷氨酸酯。谷氨酸可生产许多重要下游产品如L—谷氨酸钠、L—苏氨酸、聚谷氨酸等。 2)食品业 谷氨酸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较多的氨基酸。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谷氨酸钠广泛用于食品调味剂,既可单独使用,又能与其它氨基酸等并用。用于食品内,能显着提高食品的风味和有增香作用。谷氨酸作为风味增强剂可用于增强饮料和食品的味道,不仅能增强食品风味,对动物性食品有保鲜作用。 3)日用化妆品等 谷氨酸为世界上氨基酸产量最大的品种。如:N—酰基谷氨酸钠系列产品是由谷氨酸缩合而成的性能优良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香皂、牙膏、香波、泡沫浴液、洗洁净等产品中。谷氨酸作为营养药物可用于皮肤和毛发。用于生发剂,能被头皮吸收,预防脱发并使头发新生,对毛乳头、毛母细胞有营养

发酵工艺流程图

发酵工艺流程图 打开备料泵,进料基质→开备料阀→备料100T,关备料阀→开搅拌器,设转速为200r/min→开排气阀,设参数→开通风阀,设参数→加菌种→开补糖阀→开硫铵阀→开前体罐的进料泵,设频率(0~100k/z) →开前体阀→开消泡补罐的进料泵,设频率→加消泡剂。 在发酵流程图里打开备料泵,在发酵罐操作里打开备料阀,备料开搅拌器,过程跟上述流程图一样,需要注意的是: 1.发酵过程中时时补糖,保持残糖浓度为5kg/m3. 2.发酵过程中时时补硫铵,保持硫铵浓度为0.25kg/m3 3.开冷却水,维持发酵温度在25℃ 4.控制PH在6.8左右,不可高于7.3或低于6.0 5.控制通风阀及排气阀开度,保持发酵罐压力为0.07Mpa 6.前体浓度不应超过1kg/m3,但也不能太低 7.保证发酵罐中的溶氧浓度不低于百分之30 8.泡沫高度不应超过35cm 9.不要满罐,超负荷生产 发酵后期处理与提纯 预处理: 开发酵液开关,加发酵液→开预处理罐搅拌器→加黄血盐,

去除铁离子至浓度为0→加磷酸盐,去除镁离子至浓度为0→加絮凝剂,去除蛋白质至浓度为0→打开转筒真空过滤器及其后阀门→待发酵液经过过滤排主混合罐B101后,关阀门,关泵,关真空过滤器。 一次BA提取: 开罐B101搅拌器→开阀,加BA(硝酸丁脂),质量为发宵夜的三分之一,关阀→开阀,加稀硫酸调PH至2.8-3.0,关阀→开阀,加破乳剂100kg,关阀→打开阀泵,向分离机注液→开分离机→开阀,开萃取回收阀,萃取→关阀,关泵→关B101搅拌器→关分离机 一次反提取: 开罐B102搅拌器→开阀,加碳酸氢钙溶液,质量为青霉素溶液的25倍,并调PH至6.8-7.2,关阀→开阀,开泵,向分离机注液→开分离机,开阀,开萃取相回X阀→关阀,关泵→关B102搅拌器→关分离机,及阀 脱色: 打开活性炭进料阀,进料25kg→关闭进料阀→开脱色罐搅拌器,设定时间10min→开泵,开阀,将青霉素溶液经过过滤器到结晶罐→关泵,关阀→关脱色罐搅拌器 结晶: 开结晶罐搅拌器→开阀,加硝酸钠一乙醇溶液,至青霉素浓度为0,关阀→开冷却水阀,控制结晶温度为5℃→开泵,

谷氨酸生产工艺

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训 (2016 年 11 月

谷氨酸生产工艺 摘要: 谷氨酸做为一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在生命的生理活动周期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参与各种蛋白质的合成,组成人体结构,还做为味精可以给我们带来味蕾上的享受。现代生产谷氨酸的工艺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取而来。不同的发酵方法和不同的发酵条件会造成产量的很大不同。本次谷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掌握发酵方法和发酵条件的控制,还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测得的数据来观察菌种的生长变化,同时谷氨酸发酵工艺各个工段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关键词:谷氨酸;发酵;工艺;等电点。

引言 谷氨酸是一种酸性氨基酸,是生物机体内氮代谢的基本氨基酸之一,在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论在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行业,谷氨酸都有很大的用途。 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医学上谷氨酸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还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食品工业上,味精是常用的仪器增鲜剂,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过去生产味精主要用小麦面筋(谷蛋白)水解法进行,现改用微生物发酵法来进行大规模生产。不论在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行业,谷氨酸都有很大的用途。 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谷氨酸钠广泛用于食品调味剂,既可单独使用,又能与其它氨基酸等并用。用于食品内,有增香作用。甘氨酸具有甜味,和味精协同作用能显着提高食品的风味。谷氨酸作为风味增强剂可用于增强饮料和食品的味道,不仅能增强食品风味,对动物性食品有保鲜作用。

一、谷氨酸简介 谷氨酸一种酸性氨基酸。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医学上谷氨酸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还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食品工业上,味精是常用的仪器增鲜剂,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过去生产味精主要用小麦面筋(谷蛋白)水解法进行,现改用微生物发酵法来进行大规模生产。 谷氨酸是生物机体内氮代谢的基本氨基酸之一,在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L -谷氨酸是蛋白质的主要构成成分,谷氨酸盐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多种食品以及人体内都含有谷氨酸盐,它即是蛋白质或肽的结构氨基酸之一,又是游离氨基酸,L型氨基酸美味较浓。 L-谷氨酸又名“麸酸”或写作“夫酸”,发酵制造L-谷氨酸是以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采用“等电点提取”加上“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的方法而制得。 谷氨酸产生菌主要是棒状类细菌,这类细菌中含质粒较少,而且大多数是隐蔽性质粒,难以直接作为克隆载体,而且此类菌的遗传背景、质粒稳定尚不清楚,在此类细菌这种构建合适的载体困难较多。需要对它们进行改建将棒状类细菌质粒与已知的质粒进行重组,构建成杂合质粒。受体菌选用短杆菌属和棒杆菌属的野生菌或变异株,特别是选用谷氨酸缺陷型变异株为受体,便于从转化后的杂交克隆中筛选产谷氨酸的个体,用谷氨酸产量高的野生菌或变异菌作为受体效果更好。供体菌株选择短杆菌及棒杆菌属的野生菌或变异株,只要具有产谷氨酸能力都可选用, 但选择谷氨酸产量高的菌株作为供体效果最好。这样就可以较容易地在棒状类细菌中开展各项分子生物学研究。有了合适的载体及其转化系统后,就可通过DNA体外重组技术进行谷氨酸产生菌的改造。这对以后谷氨酸发酵的低成本、大规模、高质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年产2万吨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初步设计

年产2万吨谷氨酸发酵生产的初步设计

第一章总论 一、设计项目: (1)设计课题:年产2万吨谷氨酸发酵工厂的初步设计 (2)厂址:某市 (3)重点工段:糖化 (4)重点设备:糖化罐 二、设计范围: (1)厂址选择及全厂概况介绍(地貌、资源、建设规模、人员);(2)产品的生产方案、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及技术条件的制定;(3)重点车间详细工艺设计、工艺论证、设备选型及计算;(4)全厂的物料衡算; (5)全厂的水、电、热、冷、气的衡算; (6)车间的布置和说明; (7)重点设备的设计计算; (8)对锅炉、电站、空压站等提出要求及选型; (9)对生产和环境措施提出可行方案。 三、要完成的设计图纸: (1)全厂工艺流程图一张; (2)重点车间工艺流程图一张; (3)重点车间设备布置立面图一张;

(4)重点车间设备布置平面图一张; (5)重点设备装配图一张。 四、设计依据: (1)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附件可行性报告,以及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 (2)我国现行的有关设计和安装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 五、设计原则: (1)设计工作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首先要有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明确指导思想,做到精心设计,投资省,技术新,质量好,收效快,收回期短,使设计工作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原则。 (2)要学会查阅文献,收集设计必要的技术基础资料,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去分析研究问题,加强技术经济的分析工作。(3)要解放思想,积极采用技术,力求设计上具有现实性和先进性,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尽可能做到能提高生产率,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的效益。 (4)设计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体现设计的通用性和独特性相结合,工厂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的确定,要适应国民经济的需求,要考虑资金的来源,建厂的地点、时间、三废综合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标准操作流程 (SOP) 一生产前准备 每次生产前按品种配方将所需原料称重准备齐全,并确认生产原料库存量,保证原料库存量足够下次生产所需、 二生产前检查 1检查蒸汽、压缩空气、冷却水进出的管路就是否畅通,所有阀门就是否良好,并关闭所有阀门、 2检查电路、控制柜、开关的状态,确保控制柜运行正常、 3检查空压机油表油表及轴承、三角带、气缸等就是否正常,确保空压机运行正常、 4检查发酵罐搅拌减速机的油量及密封轴降温水就是否正常、 三总过滤器灭菌 当蒸汽总管路上的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总过滤器进气阀输入蒸汽,同时打开出气阀的跑分阀、排气阀、排污阀,当三个阀均排出蒸汽时,调整进气阀、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0、15-0、2MPa,此时打开压力表下跑分,计时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启动空压机,当空气输入管道压力大于总过滤器压力时,关闭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将空气出入总过滤器,然后调整进气阀与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在0、15-0、2MPa,保持通气在15-20小时,当出气阀跑分与排污阀放出的空气为干燥空气时,完成灭菌、 四分过滤器灭菌 1当蒸汽管路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蒸汽过滤器的进气阀与排污阀,当蒸汽管路中无蒸汽凝结液后,再将蒸汽输入空气管路,然后打开分过滤器的进气阀、排污阀及出气阀上的跑分,当所有阀门均有蒸汽排出后,调整进气与排污阀,就是压力稳定在0、11-0、15MPa,计时灭菌30-35分钟、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过滤器进出气阀、排污阀,并立即将空气输入预过滤器,使空气通过预过滤器进入到分过滤器,再调整分过滤器排污阀使压力稳定在0、11-0、15MPa,备用、

(完整版)谷氨酸发酵

1)生物素营养缺陷型 ?作用机制: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 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脂肪酸的合成.当磷脂合成量少到正常的1/2左右时,细胞变形,Glu向膜外泄漏. ?控制关键:使用该类突变株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亚适量(5-10 g/L).在发酵 初期(0-8小时),细胞正常生长,当生物素耗尽后,在菌的再次倍增时,开始出现异常形态细胞,即完成了细胞从生长型到积累型转换. 2)油酸营养缺陷型 ?作用机制:油酸营养缺陷型丧失了合成油酸的能力,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量减少 到正常量的1/2左右. ?控制关键:保证在培养基中油酸亚适量,完成细胞从生长型到生产型的转换. (3)添加表面活性剂 ?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C16-18),也能造成细胞渗漏,积累谷氨 酸. ?机理:两者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完整的细 胞膜. ?关键:控制好脂肪酸或表面活性剂的时间和浓度,必须在药剂加入后,在这些药剂存在 下进行分裂,形成产酸型细胞. (4)添加青霉素 ?机理: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后期的合成,细胞膜在失去保护,在渗透压的作 用下受损,向外泄露谷氨酸. ?控制关键:一般在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早期(3-6小时)添加.添加青霉素后倍增的菌体不 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完成细胞功能的转换. 谷氨酸发酵强制控制工艺 ?为了稳产,克服培养基原料中某些成分不易控制带来的影响,在谷氨酸发酵时可采取 “强制控制”的方法,如:“高生物素高吐温”或“高生物素高青霉素”的方法. ?控制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预先配加一定量(过量)的纯生物素,大大地削弱每批原料 中生物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高生物素、大接种量能促进菌体迅速增殖.再在菌体倍增的早期加入相对高的吐温或青霉素,形成产酸型细胞.固定其它条件,确保高产稳产。谷氨酸发酵 ? 1.适应期:尿素分解出氨使pH上升.糖不利用.2-4h. 措施: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使适应期缩短. ? 2.对数生长期:糖耗快,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迅速下降.溶氧急剧 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菌体浓度迅速增大,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 措施: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pH7.5-8.0时流加尿素;维持温度30- 32℃ ? 3.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 措施:提供必须的氨及pH维持在7.2-7.4.大量通**,控制温度34-37 ℃. ? 4.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 措施: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增加时,及时放罐. 发酵周期一般为30h. 二、谷氨酸发酵的生化过程

2m3谷氨酸发酵罐设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2m3 产谷氨酸发酵罐的设计 专业班级2009 级生物工程(1)班 学号 学生姓名唐盼阙素云周婷 指导教师常军博士 2011 年10 月31 日

目录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1 谷氨酸的生产工艺流程1 生产原料1 发酵菌株1 培养基的制备2 二、发酵罐主体设计计算2 发酵罐主要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2 罐体选型、几何尺寸的确定、罐体主要部件尺寸的设计计算3发酵罐的选型3 发酵罐容积的确定 3 发酵罐装液量的确定3 冷却装置的设计3 罐体选料4 罐体壁厚4 封头壁厚计算5 夹套直径5 挡板的设计5 搅拌器的设计5 搅拌器的计算5 搅拌轴功率的计算 6 管道设计8 通风管管径计算8 进出物料管8 冷却水进出口管径 8 管道接口8 仪表接口8 三、其他附件选型9 四、附录及图纸10 附录1计算结果汇总表10 附录2计算结果汇总表10 五、总结11 六、参考文献及资料12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谷氨酸的生产工艺流程 谷氨酸的生产主要包括以下工作:谷氨酸发酵的原料处理和培养基的配制; 子培养;发酵工艺条件的控制;谷氨酸提取;谷氨酸的精制。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工艺流程如下: 图1 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图 生产原料 谷氨酸生产时发酵原料的选择原则:首先考虑菌体生长繁殖的营养;考虑到有利于谷氨酸的大量积累;还要考虑原料丰富,价格便宜;发酵周期短,产品易提取等因素。目前谷氨酸生产上多采用尿素为氮源,采用分批流加,以生物素为生长因子。国内大多数厂家用淀粉为发酵原料,主要有玉米、小麦、甘薯、大米等,其中甘薯的淀粉最为常用。少数厂家用糖蜜为发酵原料,主要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 发酵菌株 现有谷氨酸生产菌分属于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属。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等。目前国内各味精厂所使用的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有(1)纯齿棒状杆菌及其 (2)天津短杆菌T613及其诱变株FM-415、CMTC6282、诱变株B9、B9-17-36、F-263等菌株; S9114等菌株;(3)北京棒杆菌及其诱变株D110等菌株。本实验选择北京棒杆菌。

谷氨酸发酵车间的物料衡算

工艺计算 生产方法:以工业淀粉为原料、双酶法糖化、流加糖发酵,低温浓缩、等电提取。主要技术指标: 淀粉液化工艺参数: 糖化工艺参数:

培养基配方: 灭菌各参数:

一、谷氨酸发酵车间的物料衡算 首先计算生产1000kg 纯度为100%的味精需耗用的原材料以及其他物料量。 (一)、发酵液量 设发酵液初糖和流加高浓糖最终发酵液总糖浓度为180kg/ ,则发酵液量为: )(0.8% 124%99%95%601801000 3 1m V =????= 式中 180——发酵培养基终糖浓度(kg/) 60%——糖酸转化率 95%——谷氨酸转化率 99%——除去倒罐率1%后的发酵成功率 124%——味精对谷氨酸的精制产率 (二)、发酵液配制需水解糖量,以纯糖计算: )(136017011kg V G =?= (三)、二级种液量: ) (4.0%53 12m V V == (四)、二级种子培养液所需水解糖量: )(164022kg V G == 式中 40——二级种液含糖量(kg/) (五)、生产1000kg 味精需水解糖总量: )(137616136021kg G G G =+=+= (六)、耗用淀粉原料量: 理论上,100kg 淀粉转化生成葡萄糖量为111kg ,故耗用淀粉量为: )(6.1572%)111%5.98%80(G kg G =??÷=淀粉 式中 80%—淀粉原料含纯淀粉量 98.5%—淀粉糖化转化率 (七)、液氨耗用量: 二级种液耗液氨量:2.4V 2=0.96(kg ) 发酵培养基耗液氨量:20V 1=160(kg ) 共耗液氨量:160+0.96=161.0(kg ) (八)、磷酸氢二钾耗量: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标准操作流程(SOP) 生产前准备 每次生产前按品种配方将所需原料称重准备齐全,并确认生产原料库存量,保证原料库存量 足够下次生产所需. 二生产前检查 1检查蒸汽、压缩空气、冷却水进出的管路是否畅通, 所有阀门是否良好,并关闭所有阀门2检查电路、控制柜、开关的状态, 确保控制柜运行正常. 3检查空压机油表油表及轴承、三角带、气缸等是否正常,确保空压机运行正常. 4检查发酵罐搅拌减速机的油量及密封轴降温水是否正常. 三总过滤器灭菌 当蒸汽总管路上的压力为0.2-0.25MPa 时,打开总过滤器进气阀输入蒸汽,同时打开出气阀的跑分阀、排气阀、排污阀,当三个阀均排出蒸汽时,调整进气阀、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0.15-0.2MPa,此时打开压力表下跑分,计时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启动空压机,当空气输入管道压力大于总过滤器压力时,关闭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将空气出入总过滤器,然后调整进气阀与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在0.15-0.2MPa, 保持通气在15-20 小时,当出气阀跑分和排污阀放出的空气为干燥空气时,完成灭菌. 四分过滤器灭菌 1 当蒸汽管路压力为0.2-0.25MPa 时,打开蒸汽过滤器的进气阀和排污阀,当蒸汽管路中无蒸汽凝结液后,再将蒸汽输入空气管路,然后打开分过滤器的进气阀、排污阀及出气阀上的跑分,当所有阀门均有蒸汽排出后,调整进气与排污阀,是压力稳定在0.11-0.15MPa, 计时灭菌30-35 分钟.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过滤器进出气阀、排污阀,并立即将空气输入预过滤器,使空气通过预过滤器进入到分过滤器,再调整分过滤器排污阀使压力稳定在0.11-0.15MPa,备用.

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

目录1.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简介 1.1工艺流程 1.2工艺参数 1.3工艺要求 2串级控制系统特点与分析 2.1串级系统特点 2.2串级控制结构框图及分析 3控制方案 3.1总体方案 3.2系统放图 3.3待检测点的控制系统流程图 4仪表的选型 4.1热交换器 4.2仪表清单 5控制算法选择 5.1控制规律 5.2调节器正反作用的选择 6总结 7参考文献 附图

串级控制系统-----两只调节器串联起来工作,其中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另一个调节器的给定值的系统。 例:加热炉出口温度与炉膛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1. 基本概念即组成结构

串级控制系统采用两套检测变送器和两个调节器,前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调节器的设定,后一个调节器的输出送往调节阀。 前一个调节器称为主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主变量(主被控参数),即工艺控制指标;后一个调节器称为副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副变量(副被控参数),是为了稳定主变量而引入的辅助变量。 整个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回路,主回路和副回路。副回路由副变量检测变送、副调节器、调节阀和副过程构成;主回路由主变量检测变送、主调节器、副调节器、调节阀、副过程和主过程构成。 在该反应中,主要控制的指标是釜温。但由于测量元件的测量滞后,以及由于测量套管插入其内,在套管的外表面有反应发生,很容易造成釜温的假象。因此在升温-恒温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热水和冷水的交换切换,以便使谷氨酸发酵充分反应,提高产品质量。 主、副变量,主、副控制器(调节器),主、副对象,主、副检测变送器,主、副回路。 作用在主、副对象上的干扰分别为一、二次干扰 系统特点及分析 * 改善了过程的动态特性,提高了系统控制质量。 * 能迅速克服进入副回路的二次扰动。 * 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 * 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介教程文件

1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味精的生产一般分为制糖、谷氨酸发酵、中和提取及精制 等4个主要工序。 1.1液化和糖化 因为大米涨价,目前大多数味精厂都使用淀粉作为原材 料。淀粉先要经过液化阶段。然后在与B一淀粉酶作用进入糖 化阶段。首先利用一淀粉酶将淀粉浆液化,降低淀粉粘度并 将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应为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原来 的大米,所以经过液化的混合液可直接加入糖化酶进入糖化阶 段,而不用像以大米为原材料那样液化后需经过板筐压滤机滤 去大量蛋白质沉淀。液化过程中除了加淀粉酶还要加氯化钙, 整个液化时间约30min。一定温度下液化后的糊精及低聚糖在 糖化罐内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 温至60℃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60℃左右,PH值4.5,糖化时间18-32h。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 85℃,灭酶30min。过滤得葡萄糖液,经过压滤 机后进行油水分离(一冷分离,二冷分离),再经过滤后连续消 毒后进入发酵罐。 1.2谷氨酸发酵发酵 谷氨酸发酵过程消毒后的谷氨酸培养液在流量监控下进入谷氨酸发酵罐,经过罐内冷却蛇管将温度冷却至32℃,置入 菌种,氯化钾、硫酸锰、消泡剂及维生素等,通入消毒空气,经一

段时间适应后,发酵过程即开始缓慢进行。谷氨酸发酵是一个 复杂的微生物生长过程,谷氨酸菌摄取原料的营养,并通过体 内特定的酶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培养液中的反应物透过细胞 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将反应物转化为谷氨酸产物。整个 发酵过程一般要经历3个时期,即适应期、对数增长期和衰亡期。每个时期对培养液浓度、温度、PH值及供风量都有不同的 要求。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为菌体的生长代谢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经过大约34小时的培养,当产酸、残糖、光密度等指标均达到一定要求时即可放罐。 1.3 谷氨酸提取与谷氨酸钠生产工艺 该过程在提取罐中进行。利用氨基酸两性的性质,谷氨酸 的等电点在为pH3.0处,谷氨酸在此酸碱度时溶解度最低,可经长时间的沉淀得到谷氨酸。粗得的官司谷氨酸经过于燥后分 装成袋保存。 1.4谷氨酸钠的精制 谷氨酸钠溶液经过活性碳脱色及离子交换柱除去C a 、 Mg 、F e 离子,即可得到高纯度的谷氨酸钠溶液。将纯净的 谷氨酸钠溶液导入结晶罐,进行减压蒸发,当波美度达到295 时放入晶种,进入育晶阶段,根据结晶罐内溶液的饱和度和结 晶情况实时控制谷氨酸钠溶液输入量及进水量。经过十几小时 的蒸发结晶,当结晶形体达到一定要求、物料积累到80%高度时,将料液放至助晶槽,结晶长成后分离出味精,送去干燥和筛

谷氨酸发酵知识完全总结

谷氨酸的性质及基本介绍 147.12926 1.538 主要用途简介: (一)食品工业: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 (二)日用化妆品:谷氨酸作为营养药物可用于皮肤和毛发。 N—酰基谷氨酸钠系列产品是由谷氨酸缩合而成的性能优良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香皂、牙膏、香波、泡沫浴液、洗洁净等产品中。 焦谷氨酸钠(味精脱水生成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吸湿性,能保持皮肤湿润,防止干燥,并增强皮肤和毛发的柔软和弹力。日本己有以谷氨酸钠(或谷氨酸)为原料生产的高级人造革、化妆品和洗涤剂等产品。 (三)医药行业:谷氨酸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还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 (四)农业:谷氨酸与某些激素配合,可制成柑桔增甜剂;还可作为微肥的载体,在氮磷钾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作为叶面喷洒的微肥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等特点。 谷氨酸钠既是西红柿保护性杀菌剂,又是防治果树腐烂病的特效杀菌剂。 氨基酸铜是目前生产上良好的杀菌剂,有机铜比无机铜的应用效果好。 特殊说明: (一)谷氨酸晶体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微酸。 (二)吸湿性温度50℃,其临界湿度在90%以上。

谷氨酸生产水平与市场分析 生产水平: 谷氨酸棒状杆菌-生物素敏感型高产菌株:采用生物素亚适量工艺,发酵32h,产酸达140g/L以上,糖酸转化率达62%以上,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谷氨酸棒状杆菌-谷氨酸温度敏感型突变株: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24h,产酸达到160g/L,糖酸转化率达72%,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市场分析: 我国味精工业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全国味精产量达190万吨。味精工厂的味精平均销售价格为7,800元/吨,成本为7,000元/吨。按照上述产量计算,我国味精工业中纯味精的总产值约150亿元,加上相当于上述总值30%的副产品(主要是饲料蛋白、化肥、液态肥料)的产出,我国味精工业年生产总值约为200亿元人民币。 从市场需求来看,2007年国内谷氨酸年产量约190万吨,国内人均消费味精仅1kg,与日本、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味精消费水平(1.5kg)相比,还是较低的。味精综合开发利用的效益显著,通过提高产酸率,吨味精成本可降低500元左右,其生产成本将低于日本的味精生产成本,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抓住机遇扩大味精出口量。同时在国内可降低味精销售价格,刺激国内市场消费。

(完整版)味精的生产工艺说明

味精的生产工艺说明 一、味精及其生理作用 1. 味精的种类 按谷氨酸的含量分类:99%、95%、90%、80%四种 按外观形状分类:结晶味精、粉末味精 2.味精的生理作用和安全性 (1)参与人体代谢活动:合成氨基酸 (2)作为能源 (3)解氨毒 味精的毒性试验表明是安全的。 二、味精的生产方法 味精的生产方法:水解法、发酵法、合成法和提取法。 1、水解 原理:蛋白质原料经酸水解生成谷氨酸,利用谷氨酸盐酸盐在盐酸中的溶解度最小的性质,将谷氨酸分离提取出来,再经 中和处理制成味精。 生产上常用的蛋白质原料——面筋、大豆及玉米等。 水解中和,提取 蛋白质原料——谷氨酸————味精 2、发酵法 原理: 淀粉质原料水解生成葡萄糖,或直接以糖蜜或醋酸为 原料,利用谷氨酸生产菌生物合成谷氨酸,然后中和、提取 制得味精。 淀粉质原料—→糖液—→谷氨酸发酵—→中和—→味精

3、合成法 原理:石油裂解气丙烯氧化氨化生成丙烯腈,通过羰化、 氰氨化、水解等反应生成消旋谷氨酸,再经分割制成L-谷氨酸, 然后制成味精。 丙烯→氧化、氨化→丙烯睛→谷氨酸→味精 4、提取法 原理:以废糖蜜为原料,先将废糖蜜中的蔗糖回收,再将废液用碱法水解浓缩,提取谷氨酸,然后制得味精。 水解、浓缩中和,提取 废糖蜜————→谷氨酸————→味精 二、味精的生产工艺图 三、原料来源

谷氨酸发酵以糖蜜和淀粉为主要原料。 糖蜜:是制糖工厂的副产物,分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两大类。 淀粉:来自薯类、玉米、小麦、大米等 1、淀粉的预处理 (1)淀粉的水解 原料→粉碎→加水→液化→糖化→淀粉水解糖 (2)淀粉的液化 在 -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水解生成糊精和低聚糖。 (3)淀粉的糖化 在糖化酶(如曲霉菌糖化剂)的作用下将糊精和低聚糖水解成葡萄糖。 喷射液化器出口温度控制在100-105℃,层流罐温度维持在95-100 ℃,液化时间约1h,然后进行高温灭酶。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 ℃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糖化温度控制在60 ℃左右,pH值4.0-4.4,糖化时间48h.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85 ℃,灭酶30min.过滤得葡萄糖液。

50吨L-谷氨酸生产车间设计

目录 年产50吨L-谷氨酸的工艺设计 1文献评述 1.1产品概述 1.1.1名称 学名:L-谷氨酸-水化合物; 商品名:L-谷氨酸。因L-谷氨酸起源于小麦,故俗称麸酸。 英文名:Monosodium L-glutamate 其它名称:L-2-Aminoglutaric acid, H-Glu-OH, L-glutamic acid, L(+)-glutamic acid, H-L-Glu-OH, S-2-Aminopentanedioic acid 1.1.2 产品规格及标准 结构式: 分子式C 6H 14 N 4 O 2 .C 5 H 9 NO 4 分子量321.33 1.1.3理化性质 L-谷氨酸为白色鳞片状晶体。无臭,稍有特殊的滋味和酸味。呈微酸性。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几乎不溶于乙醚、丙酮和冷醋酸中,不溶于乙醇和甲醇。247-249℃分解,200℃升华,相对密度1.538(20/4℃),旋光度[α]+30-+33°。 1.1.4产品用途 (1)食品业 氨基酸作为人体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不仅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而且在食品工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2)日用化妆品等 谷氨酸为世界上氨基酸产量最大的品种,作为营养药物可用于皮肤和毛发。

聚谷氨酸是一种出色的环保塑料,可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及其它工业用途,可在自然界迅速降解,不污染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的深入,谷氨酸新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 (3)医药行业 谷氨酸还可用于医药,因为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虽然它不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但它可作为碳氮营养与机体代谢,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工业生产方法的选择和论证 2.1L-谷氨酸生产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2.1.1传统工艺中L-谷氨酸的生产方法有两种:合成法和发酵法。 (1)合成法 丙烯腈与氢和一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β-氰基丙醛(OHCCH2CH2CN),后者与氰化钾和氯化铵进行斯脱拉克(Straker)反应生成氨基腈。将氨基腈用氢氧化钠水解,得谷氨酸二钠,然后用硫酸中和,生成D,L-谷氨酸析出,将D,L-谷氨酸进行光学分离,即可分成L-谷氨酸和D- 谷氨酸,后者经消旋化再返回到中和工序。此法日本曾用之生产L-谷氨酸10年之久,于1973年停用。 (2)发酵法 此法是L-谷氨酸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薯类,玉米,木薯等的淀粉水解糖或糖蜜,借助于微生物类,以铵盐,尿素等提供氮源,于大型发酵罐中,在通气搅拌下进行发酵30-50个小时,保持30-40度。PH值为7-8,发酵完毕。 表1.两种方法的比较 缺点优点 合成法需要高压,有易燃,有毒物质,设 备投资大,年产量小于5000吨L- 谷氨酸时不经济,生产工艺复杂 不用粮食,采用石油废气 发酵法需设置菌种实验室,生产过程需要 严格消毒灭菌原料来源广,设备腐蚀性小,劳动强度小,可自动化,连

乳酸发酵工艺流程

乳酸发酵工艺流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工艺流程:淀粉 水解反应 葡萄糖 预处理 液仓 淀粉乳 盐酸(酸化)调配 预热(85℃~90℃) 均质(300~500KPa) 杀菌(100℃,10min) 冷却(50℃左右) 菌种保藏菌种活化菌种扩培接种 发酵(终点) 冷却(15℃~20℃) 溶解杀菌混合 (碳酸钙)分离

提纯 乳酸成品 保持冷链贮存或销售 4.2.1.2 操作要点说明 (1)预处理 净化可以除去原料中的杂质,使淀粉达到最高的纯净度。 (2)水解 淀粉是葡萄糖以ɑ-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多聚体,在催化剂存在和适宜温度等条件下,易于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糊精等单体或低聚物。合理控制水解,尽可能减少副反应发生,则是糖化工艺所要控制的关键。 (3)预热 预热一方面可以杀菌,而且由于适当加热,可以使葡萄糖液化,并完全去除淀粉和多聚糖的存在,增加产品的稳定性。预热温度控制在85℃~90℃。 (4)均质 均质主要是使原料充分混合均匀,阻止分层,提高葡萄糖的稳定性和稠度,并保证单体均匀分布,从而获得质地细腻、口感良好的产品。均质压力控制在300~500KPa。 (5)杀菌 杀菌目的在于杀灭原料中的杂菌确保乳酸杆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钝化原料中的天然抑制物。杀菌温度控制在100℃,保温10min进行杀菌。 (6)冷却 冷却主要是为接种的需要。经过热处理的糖乳需要冷却到一个适宜的接种温度,此温度控制在50℃左右。 (7)接种 接种是造成糖乳受微生物污染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严格注意操作卫生,防止细菌、酵母、霉菌、噬菌体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接种时充分搅拌,使发酵菌与原料混合均匀。

谷氨酸发酵控制

一简述甜菜糖蜜添加吐温发酵的机理!!! 吐温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是在菌体细胞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过程中,作为抗代谢物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素具有拮抗作用。通过拮抗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达到控制磷脂合成,导致磷脂合成不足。结果形成磷脂合成不足的不完全的细胞膜,提高了谷氨酸向膜外漏出的渗透性。 二简述甘蔗糖蜜添加青霉素流加糖发酵的机理!!! 添加青霉素可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主要抑制糖肽转肽酶,影响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因为青霉素的结构与革兰氏阳性的谷氨酸菌所特有的糖肽的D-Ala-D-Ala末端结构类似,因而它取代合成糖肽的底物而和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是五肽末端的丙氨酸不能被肽酶移去,谷氨酸桥一头无法与它前面的丙氨酸相接,因此交联不能形成,网状的结构连接不起来,糖肽的合成就不能完成,于是菌体内的尿二磷和N-乙酰胞壁酸便大量的积累,青霉素与转肽酶相结合,形成了青霉素的酶,结果形成不完全的细胞壁,导致形成不完全的细胞膜。由于青霉素合成细胞壁后期生物合成,是细胞膜处于无保护的状态,又由于膜内外的渗透压差,进而导致细胞膜的物理损伤,形成不完全的细胞膜,失去渗透障碍物,增大了谷氨酸向胞外分泌的渗透能力。 三简述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生产谷氨酸的机理!!! 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的突变位置是在决定与谷氨酸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膜结构基因上,发生碱基的转换或者颠换,一个碱基被另一

个碱基所置换,这样为该基因所指导的酶在高温下失活,导致细胞膜某些结构的改变,当控制培养温度为最适温度时,菌体正常的生长,当温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菌体便停止生长且大量的产酸。而它仅需通过控制物理的方式就可以完成谷氨酸生产菌由生长型细胞向产酸型细胞的转变。 四简述谷氨酸发酵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如下: 1.生物素 谷氨酸在发酵的过程中,前期:菌体的生殖期,一定量的生物素是菌体增殖期所必须的一般在5ug/L,而在产物合成期,要控制生物素的浓度,一般在0.5ug/g,以保证产物的正常合成。 2. 碳源 谷氨酸产生菌均不能利用淀粉,只能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有些菌种能利用醋酸、乙醇、正烷烃等作碳源。淀粉水解糖的质量对发酵影响很大。一般还原性的糖的浓度控制在125—150g/L。 3 碳氮比 碳氮比对谷氨酸发酵影响很大,在发酵的不同阶段,控制碳氮比以促进以生长阶段向产酸阶段转化,在长菌阶段,如氨根离子过量会抑制菌体生长,在产酸阶段,如氨根离子不足,a-酮戊二酸不能还原并氨基化,而积累a-酮戊二酸,谷氨酸生成量少。 一般发酵工业碳氮比为100:(0.2~2.0),谷氨酸的碳氮比为100:(15~30),当碳氮比在100:11以上才开始累积谷氨酸。

有机肥生产工艺流程

有机肥生产工艺流程 楷瑞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采用土地利用模式,结合沼气生态模式,建立有机肥厂,利用鸡、猪、牛、羊等畜禽粪便及农作物秸杆为原料,运用生物发酵技术,经科学加工处理(生物发酵、高温杀菌、除臭、干燥),制成具有品质优良、肥效稳长的绿色、环保高效有机肥料、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掺混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投入科研力量逐步建成无病菌蝇蛆蛋白饲料厂,届时养蝇育蛆的饲料也可加入有机复合肥生产的原料中,达到无污染排除,循环利用。同时在有机复合肥厂内厕所附件建设以处理厂内部分生活废水、人粪尿和少量堆肥原料渗滤液为目的的沼气池(还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粪便),为有机复合肥厂和牲畜集中养殖场提供热能和燃气。以实现养殖业废物高效资源化利用,达到畜禽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工艺流程 整个工艺流程可以简单分为前处理、一次发酵、后处理三个过程。 前处理:堆肥原料运到堆场后,经磅秤称量后,送到混合搅拌装置,与厂内生产、生活有机废水混合,加入复合菌,并按原料成分粗调堆肥料水分、碳氮比,混合后进入下一工序。 一次发酵:将混合好后的原料用装载机送入一次发酵池,堆成发酵堆,采用风机从发酵池底部往上强制通风,进行供氧,同时2天左右进行翻堆,并补充水分(主要以厂内生产、生活有机废水为主)和养分,控制发酵温度在500C~650C,进行有氧发酵,本工程一次发酵周期为8天,每天进一池原料出一池半成品,发酵好的半成品出料后,准备进入下一工序。 后处理:进一步对堆肥成品进行筛分,筛下物根据水分含量高低分别进行处理。筛下物造粒后,送入由沼气池沼气供热的烘干机,进行烘干,按比例添加中微量元素后搅拌混合后制成成品,进行分装,入库待售。筛上物返回粉碎工序进行回用。 综上所述,整个工艺流程具体包括新鲜作物秸杆物理脱水→干原料破碎→分筛→混合(菌种+鲜畜禽粪便+粉碎的农作物秸杆按比例混合)→堆腐发酵→温度变化观测→鼓风、翻堆→水分控制→分筛→成品→包装→入库。 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复合肥工艺流程图见图6-3、图6-4、图6-5。 二、工程方案 1、主料为畜禽粪便,对配料(秸秆、废弃烟叶、芒果种植加工废弃物等)进行粉碎,可适当添加一些氮素、磷矿粉等。调节物料的养分和碳氮比、碳磷比、PH值等。处理后原

生物素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生物素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摘要: 阐述生物素对谷氨酸在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和控制生物素的用量来提高谷氨酸的产量,以及生物素测定方法的介绍。 关键词:生物素谷氨酸影响测定方法发酵 1生物素对谷氨酸生产的影响 1.1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被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NH4+的存在条件下,经还原氨基化反应生成谷氨酸。 1.2 生物素对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 生物素对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有下列几方面的影响[1]: (1)生物素对糖酵解速度的影响 生物素在糖酵解过程中,主要影响糖酵解速度,而不是EMP途径与HMP途径的比率。在生物素充足条件下,糖降解速度远远超过丙酮酸的氧化速度,打破了糖降解速度与丙酮酸氧化速度之间的平衡,丙酮酸趋于生成乳酸,引起了乳酸的溢出。只有在生物素限量的情况下,糖降解速度与丙酮酸氧化速度才趋于平衡。 (2)生物素对NAD及NADH2含量的影响 在生物素缺乏菌中,葡萄糖氧化能力降低,特别是醋酸、琥珀酸的氧化能力显著减弱。在生物素缺乏菌中,NAD及NADH2含量减少到l/2-1/4。 (3)生物素对乙醛酸循环的影响 乙醛酸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受葡萄糖、琥珀酸阻遏,为醋酸所诱导。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在生物素亚适量条件下,异柠檬酸裂解酶几乎没有活性。原因在于丙酮酸氧化能力下降,醋酸生成速度减慢,为醋酸所诱导形成的异柠檬酸裂解酶很少。再者,由于该酶受琥珀酸阻遏,在生物素亚适量条件下,因氧化能力降低而积累的琥珀酸就会反馈抑制该酶活性,并阻遏该酶的生成,乙醛酸循环基本上是封闭的,代谢流向沿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的方向高效率地移动。 (4)生物素对氮代谢的影响 生物素限量时,几乎没有异柠檬酸裂解酶,琥珀酸氧化力弱,苹果酸和草酰乙酸脱羧反应停滞,同时由于完全氧化降低的结果,使ATP的形成减少,蛋白质合成活动停滞。在铵离子适量条件下,生成积累谷氨酸,且生成的谷氨酸也不会通过转氨作用生成其他氨基酸。在生物素充足条件下,异柠檬酸裂解酶、琥珀酸氧化力、丙酮酸氧化力、蛋白质合成、乙醛酸循环比例、草酰乙酸和苹果酸脱羧反应都不断加大,导致谷氨酸量减少,通过转氨作用生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标准操作流程 (SOP) 一生产前准备 每次生产前按品种配方将所需原料称重准备齐全,并确认生产原料库存量,保证原料库存量足够下次生产所需. 二生产前检查 1检查蒸汽、压缩空气、冷却水进出的管路是否畅通,所有阀门是否良好,并关闭所有阀门. 2检查电路、控制柜、开关的状态,确保控制柜运行正常. 3检查空压机油表油表及轴承、三角带、气缸等是否正常,确保空压机运行正常. 4检查发酵罐搅拌减速机的油量及密封轴降温水是否正常. 三总过滤器灭菌 当蒸汽总管路上的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总过滤器进气阀输入蒸汽,同时打开出气阀的跑分阀、排气阀、排污阀,当三个阀均排出蒸汽时,调整进气阀、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0.15-0.2MPa,此时打开压力表下跑分,计时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启动空压机,当空气输入管道压力大于总过滤器压力时,关闭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将空气出入总过滤器,然后调整进气阀与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在0.15-0.2MPa,保持通气在15-20小时,当出气阀跑分和排污阀放出的空气为干燥空气时,完成灭菌. 四分过滤器灭菌 1当蒸汽管路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蒸汽过滤器的进气阀和排污阀,当蒸汽管路中无蒸汽凝结液后,再将蒸汽输入空气管路,然后打开分过滤器的进气阀、排污阀及出气阀上的跑 分,当所有阀门均有蒸汽排出后,调整进气与排污阀,是压力稳定在0.11-0.15MPa,计时灭菌30-35分钟.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过滤器进出气阀、排污阀,并立即将空气输入预过滤器,使空气通过预过滤器进入到分过滤器,再调整分过滤器排污阀使压力稳定在0.11-0.15MPa,备用.

面包店 工艺流程图

面包制作工艺流程图(专业版) 一次发酵法(直接发酵法) 一.面包制作流程 组建配方→材料秤重→搅拌→基本发酵→分割→面团秤重→滚圆→中间发酵→整形→装模→成形后发酵→入炉烘烤→出炉→涮上光剂→冷却→成品

二.面包基本制作方法(直接发酵法) 优点:只经过一次发酵,节省时间和人力,方便操作。

缺点:(1)发酵时间难以掌握和控制,温度亦不容易控制。 (2)缺乏营养和风味。 (一)面团的搅拌 面团的搅拌主要是面粉等干性物质得到完全的水化,加速面筋的形成的过程。面团的搅拌有以下几个阶段: 1.除油脂及乳化剂外,其佘材料全部调制在一起,待其和成面团时,加入油脂及乳化剂和匀。水化物质和水性物质充分混合所形成的粗糙的且粘湿的面团,整个面团不成型,无弹性,面团粗糙。 2、成团阶段(又称面团卷起阶段)面团中的面筋开邕形成,面粉中的蛋白质充分的吸水膨胀,由于面盘的形成,已形成面团,这时面包已不再粘连搅拌缸的缸壁,用手触摸面团时仍然会粘手,没有弹性,且延伸性也不好。 3、面粉充分形成阶段,(也叫面筋扩展阶段) 随着继续搅拌,面团逐渐变软,面团表面逐渐干燥而有弹性,且表面有光泽,有延伸性,但面团用手拉时易断。 4、面团搅拌成熟阶段(又叫面筋完成阶段) 这时面团很快变的柔软,不易粘手,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表面干燥而有光泽,用手拉面团能拉成薄片且拉破的口边整齐(不显锯齿状) (二)基础醒发: 基础醒发是面包整个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面团在基础醒发的过程中,面筋得到充分的氧化(面团在搅拌时其实也是一个充氧的过程)面团的延伸性更好,面团的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的过程,糖类物质被分解转化。所转化的葡萄糖和果糖与蛋白质会发生美拉德反应而产生麦香味。基础发酵对面包的作用很大,如:对面包的保鲜期,面包的口感,柔软度和形状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基础醒发的理想的湿度为27C相对湿度75%,时间最少也要30分钟以上。 (三)分割: 就是通过称量把大面团分割成所需要重量的小面团。 (四)滚圆(搓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