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求兼职勤工俭学提防几种骗术

兼职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行骗者正是利用了孩子们急于求职的心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因此,想兼职的学生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求职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中了职场骗子的圈套。……

骗术一:巧立名目连环骗钱财

严肃正规的经过面试,很快被录取,心里高兴极了,公司有什么要求,新员工当然要听话,于是,就要交报名费、服装费、保险费、培训费、押金等等,等交完钱,去上班,实际上等于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月工资,这还是好的;有的去上班时才知道,压根都没这单位,收钱的早已人去楼空。劳动部门早有规定,招工不许收费,所以,凡是要你交钱的事,就躲开,那单位准有问题,第一笔钱交了,马上就处在被动地位,让人牵着鼻子走。

骗术二:非法中介(网站)骗资料

看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急忙发出简历,没有收到招聘单位的任何信息,却招来一些中介公司的短信和邮件,让人莫名其妙、心绪不宁。原来是非法网站以招聘为幌子,骗取详细资料后出售给中介公司牟利。而中介公司急功近利,频繁骚扰,给你的求职带来很多麻烦,如果继续受骗,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勤工求职中个人信息不要太详细,而网上求职,一定要到象智联招聘那样正规有名气的网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骗术三:非法强迫逼传销

自从国家不让非法传销后,一些非法分子就将传销转入地下,为了发展传销网,强迫拉人、逼迫传销,一旦被高收入诱惑,骗入伙内,就成了地下人,想不干或要回家都不行,他们会非法扣留,一个北京打工崽,被同学骗到东北一个传

销点,先是培训洗脑,他感到受骗不想干,却被看起来,上厕所都跟着人,后来他在一次上厕所时跑掉了,跑了好久,才甩开追兵,在一块庄稼地里扒了七个小时,天黑了才走了十几里路,赶到火车站见车就上,又转一次火车,才回北京。所有物品全没带出,只有兜里的十来块钱,一个面包,是火车上的唯一旅行用品。骗术四:模糊概念给工资

好不容易拿到一份工,高兴地去入职,谁知并不是求职大吉,而是入职在前、陷阱在后,就拿试用期这件事来说,有的单位是考察新人的工作能力,有的公司却在做''无本生意''。先是以吸引人的条件吸引人员兼职,入职后,先谈试验期,什么都不给付,然后再讲转正后根据工作能力''月薪面议'',不给明码标价,在这种口号的鼓励下,同学们不知内情,工作吃苦在前,任劳任怨,让干啥就干啥,让加班就加班,辛辛苦苦试用期很快过去了,眼看就到了''薪酬面议''的日子,老板却开始以种种借口炒人了,并在某天来一群新的''薪酬面议'',之前进来的人几乎全部换手,没人告诉新来的人内情,他们依然在期望中为公司任劳任怨的干着。

总之,骗术种种,请希望涉足勤工俭学的同学特别是新同学千万不要上当受骗,使身心受到伤害,面对花样骗术,长出火眼金睛。

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系列06: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一、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

张某、吴某、李某(女)是在同一高校上大三的美术专业的同班同学。2004年2月的一天,认识张某的周某从广州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是广州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副经理,近来因业务发展,急需招聘美术、广告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希望张某和他的同学能利用寒假机会,来广州实习打工,月工资二千多元。如果觉得可以,毕业后可去该公司工作。张某便与

同学吴某、李某三人一起到了广州。第二天,周某拿来合同书让他们每人填写了一份,并说:“您们现在已与公司签订了合同,明天就正式上班,但每人要交押金3千元。如辞职离开公司,押金随时如数退还”。三人一想,既有熟人,又有合同和承诺,便从准备交学费和生活费的钱里,拿出3千元交了押金。当天下午,周某就带三人开始岗前“培训”。“培训”并不是讲广告设计等工作方面的事情,而是讲怎样赚钱,怎样暴富和赚钱要不择手段以及“发展下线、金字塔”理论等等。在这样几次的“培训”、“洗脑”中,主讲的这些人慢慢地就撕掉了遮羞布,“传销”的面目暴露无遗。经过几天“培训”、“洗脑”后,公司让他们“上班”,就是打电话、动员蒙骗您认识的、想找工作的人来“工作”。他们三人就这样上了“贼船”。转眼到了开学,他们也没有回校上课。学校向家里打电话寻找时,家里才知道孩子还没去学校报到,吴某、李某的家长忙从广州把二人追回送到学校。此时,他俩一分钱也没挣下,反而连押金也没有要回来,前后每人共被骗了四千多元。而张某却铁了心,死心塌地地走下去,最后被学校除名。

【分析】非法传销组织诱骗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活动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已经参加非法传销的受骗者的同学、朋友向其灌输“金钱是多么重要”,“传销如何好”,“挣钱又快又多”,“要相信传销组织是不会骗人的”等等,把学生骗到外地。二是利用毕业生急于择业的心理,冒充用人单位与学生联系,骗得学生信任,将学生骗至外地。非法传销组织诱骗学生的主要方法是:将学生骗到外地后以高回报和“参与创业”为诱饵,采取洗脑、上课、谈心、感情交流等方式,骗取他们的高额传销培训费并诱使其参与非法传销,同时让已被“洗脑”的学生,诱骗更多的同学参加非法传销;对于不被其所诱的大学生就限制其人身自由,强迫学生给家人、同学打电话,称自己有病或联系工作寄钱到他们的帐号。

【提示】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警惕,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二、收取保证金,诈骗大学毕业生

2004年5月中旬,马上要从甘肃省服装学校毕业的中专生韩小花(化名)开始为找工作忙活了,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韩小花连日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这时候,一家名为“武汉市广彤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分公司”的企业招聘启示进入了她的视野,经过初步了解,这家公司提供的岗位是商场里的营业员,两个月的实习期间,月工资600元加提成,转正后月工资800元加提成,如果营业情况好,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左右。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中专生,这样的待遇对她来说,着实是很大的诱惑。但韩小花了解到,进这家公司,每人要收取200元的服装保证金,用于制作工作服,离开公司的时候,200元可以原封退还。“现在社会上各种招工骗局比较多,都是要收各种保证金,会不会是骗局?”但是又一想,“广彤公司是在一家比较正规的人才市场发布的消息,应该不会有问题。”为了慎重起见,韩小花决定等一等。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韩小花发现,这家公司仍然一如既往地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工作人员,不仅如此,兰州市一家较有影响的地方报纸也发布了广彤公司的招聘启示。不愿放弃这样一个好的机会,韩小花决定去试一试。5月下旬的一天,韩小花来到了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某大厦广彤公司的办公地点参加面试,同时前来应聘的人有100多名,有些还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韩小花说,一些应聘者为了安全,还专门到工商部门看了广彤公司的营业执照,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韩小花和许多应聘者对这个公司深信不疑。面试完以后,韩小花心甘情愿的交了200元服装保证金。6月5日,韩小花按照公司的约定来到广彤公司的办公地点参加培训,但却发现,广彤公司和主管人员早已经人去楼空。发现上当受骗,韩小花和被广彤公司“录用”的其它大学生向公安机关报了案。据了解,在广彤公司诈骗案中,有150多名像韩小花这样的求职者上当受骗,其中大多数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提示】就业过程中,骗子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金钱,只要您提高警惕,捂紧“口袋”,放好“钱包”,骗子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

三、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

王利(化名)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今年5月,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利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

【提示】签订协议时一定要谨慎,要认真阅读协议中的每一条规定,反复斟酌,拿不准的要向有关法律机构咨询后再作决定。

四、只身应聘,女大学生做家教被害

2004年7月2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女大学生王京(化名)在做家教时遇害身亡。今年23岁的王京,就读于省内某知名大学,几天前到省会某地做家教时被杀害,凶手的作案手段极为残忍。据王京的朋友反映,她是一个文静漂亮的女孩,从小就很优秀,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班干部。由于过分的轻信他人,该同学在未经认真核实的情况下,只身去应聘家教,结果遇害。

【提示】安全问题要时刻牢记,危险离您并不遥远,就业机会有无数,生命只有一次。

五、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近期以来,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报端。毛先生日前在贵阳家中接到一长途电话,称其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在车祸中撞伤,正在医院抢救,急需手术费5

万元。毛先生闻讯立即拨打儿子手机却怎么也打不通,相信真的出事了。就在此时,一个自称是儿子学校领导的人又打来电话,证实确有其事,并留下一个广州账号。毛先生连忙筹集了5万元汇过去。几小时后,毛先生终于打通儿子电话,方知上当受骗。原来,儿子不久前在网上发了一则求职应聘信息,有人自称是某公司总经理,想招聘他做兼职。儿子便将贵阳家庭情况和电话号码告诉了对方。谁知道对方招聘是假,套取家庭信息诈骗是真。

无独有偶。2004年9月中旬,贵州邹先生突然接到一个告知儿子颅内出血入院抢救的电话。邹先生立即给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联系,电话同样打不通。邹先生心急如焚,马上按对方要求筹集了10万元钱到邮局汇兑。这一情况引起了邮局工作人员的警觉,问清原由一看,发现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是重庆的,就明白是骗局,才没有让骗子的阴谋得逞。原来,邹先生的儿子在事发当天接到多个电话,可就是没有声音。后来又有一个电话打来,自称是重庆市公安局,称他的手机号码正被一名犯罪嫌疑人盗用,为方便调查,请他关机半天。过一段时间,他觉得事情蹊跷,往家里打电话一问,方知上当受骗。

【提示】求职心切但莫大意,在填写有关应聘表格时没有必要留下家庭信息,尤其是联络电话等,骗子往往利用假招聘套取应聘者有关信息,从而实施诈骗。应聘者家人稍不注意,就可能落入陷阱造成损失。同时,要将案情通报给家人和亲朋,告诫他们遇到类似情况时,不要轻信,不要乱了方寸,可向单位、学校查实后再做出相应决定。

六、未签劳动合同,自身利益受损

柳明(化名)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不仅工资待遇十分优厚,而且因为由好朋友介绍,柳明十分放心。从事工作七月有余,一直未签订劳资合同,经打听企业内所有人员均未签订,好朋友拍着胸脯保证,柳明也没有多想。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等到想起找朋友询问时,朋友已不知所踪。柳明后悔莫及。

【提示】1、外资企业没有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的做法是违反劳动法的。柳明利益受侵害,可根据法律请求赔偿。2、劳动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根据1995年8月4日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行政部门应予以纠正。用人单位因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给赔偿。赔偿办法如下:(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工资收入的25%的赔偿费用;(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4)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他医疗费用的25%的赔偿费用;(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3、无论何种情况发生,合同都是必要条件。没有合同,法律很难为之伸张正义。大学生初入社会,一定要多点心眼,留心用人单位的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法人资格是否确实存在,公章是否具法律效力等。

七、档案托管引发纠纷

朱云(化名)大学毕业后在私企工作,档案搁在了人才中心,由于与老板发生劳动纠纷,老板强迫她辞职,后来她找到一家行政单位的工作,为了办保险,她去人才中心取档案,

没想到档案已被老板拿走。朱云将事情诉诸到劳动监察部门,劳动监察部门表示也管不了。目前这件事情过去了四年多还没有解决。

【分析】企业能扣职工的档案是因为档案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档案在哪个单位,员工就与之有劳动关系。《劳动法》出台后,认为档案已不作为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唯一标志,劳动合同才是唯一的标志,档案不在也没关系。但档案管理的规定要求档案必须跟人转移,于是强行规定人走,档案也必须转走。但单位要想不让人走,扣留员工的档案,员工也没有办法,虽然知道这种做法不符合规定,但管理监督机制不到位也没办法。劳动仲裁也不受理档案问题,使得劳动者受到侵害时无人保护,这还会影响到失业救济金的领取,因为不转档案到街道,就享受不到失业救济金。

【提示】在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时,一定要协调好档案的管理问题,作为毕业生本人不要盲目到人才服务中心办理档案托管。

总的来说,防微甚于后悔,安全重于泰山。毕业生同学在求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只要您牢固树立终身安全观、主动预防观、生命无价观,系好求职安全带,就一定会平安无事,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愿望。

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及应对对策

进入暑假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正式走上社会求职,不少在校大学生也开始勤工俭学。然而,由于他们心地单纯且求职心切,一些不法机构便抓住他们的这些弱点和心理,挖好“陷阱”等人来跳。

去年6~8月,大河报新闻热线共接到72条大学生求职受骗的线索;今年进入6月份以来,本报新闻热线已接到了21个相关投诉。为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本报特将他们的遭遇整理出来,希望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多留些心。

陷阱一工作为饵,骗求职者服装费

【案例】6月15日,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

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特征】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对策】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陷阱二试用为名,使用廉价劳动力

【案例】“那是一家皮包公司,专骗大学生暑期给他们免费工作。”来自南阳的大二学生小邓投诉称,自6月18日开始,他在郑州一汽车用品公司推销汽车用品,结果试用期7天做满后,和他一起应聘的8名同学全部被辞退,原因是未完成任务。而且,招聘时口头承诺的底薪800元,也没有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只给了100元。

【特征】这些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以试工、试用为理由,试用期没完没了。试用期工资设置极低,录用后待遇诱人,不过绝不会正式录用,让大学生有苦说不出。

【对策】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晴川表示,根据《劳动法》及其相关法规规定,员工在试用期内享有报酬权,月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书面上。

陷阱三名为招工,变相销售化妆品

【案例】6月初,郑州某高校的女毕业生小陈到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小陈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并收了她200元信誉保证金,但未给收据。一周后,小陈发现产品根本卖不掉,而她从一家大型商场得知该产品销售价格不超过100元。

【特征】一些公司诱骗大学生上岗,要求大学生交现金作为押金,而后让大学生去推销产品,并规定要卖多少产品才有提成工资。完不成任务,公司以此克扣大学生的工资、押金。

【对策】如果在填写个人信息时公司只关注一些简单信息,而对于应聘的大学生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毕业、有过哪些工作经验都漠不关心,求职者就要加倍小心了。此外,急着收钱的多是“黑公司”,最好不要轻易交钱应聘。

陷阱四想当模特儿,得自费拍艺术照

【案例】郑州某校大二女生小刘有着身高1.70米、体重49公斤的好身材,去应聘当模特儿,公司要她到指定的影楼拍艺术照参加筛选。

小刘按照要求花360元到影楼拍了6张艺术照。半个月后,公司通知她到某商场做礼仪小姐,工作一天拿了80元的工资后,公司就没再给她安排工作了。

【特征】这类招工主要针对女大学生,通常称招模特儿或是歌舞类培训,然后要应聘者花大价钱照艺术照参选,最后再找借口说应聘者条件欠缺而予以拒绝。

【对策】碰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干。如果自己确有做模特儿的条件或当演员的天赋,也应通过正常渠道报考有关专业,尽量不要脱离现实而想走捷径。

陷阱五夸大岗位,“经理”变“推销员”

【案例】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特征】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对策】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

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陷阱六以考试为名“窃取”创意

【案例】李强是广告系的高材生,今年3月份到郑州某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一款家用电器做个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后让他回家等通知,然后就再无下文。

今年5月份,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眼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他曾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他的创意才是真。

【特征】一些招聘单位以考试为借口,将公司接下的项目作为考题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如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软件开发等,最后并不录用任何人。

【对策】对此,河南力天律师事务所主任丁香建议,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应聘者在提交策划案时最好附上“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

陷阱七高薪诱惑,骗你做“公关经理”

【案例】“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要求气质好,口才佳;无需工作经

验,无学历要求;底薪600元,月薪可达上万元。”去年8月,一则贴在电线杆上的招聘广告引起了大学毕业生小马的注意,优厚的薪酬吸引他前去应聘。结果,想走致富捷径的小马被骗去600元。

【特征】一些招聘单位许诺能给高薪,让很多应聘者心动。但这种“高薪”背后往往暗藏猫腻,要么是骗钱,要么就是拉你加入色情行业。

【对策】天上不会掉馅饼,完全不需要个人付出努力就能获得高薪回报是不可能的。遇上这类招聘,就俩字:别信!

陷阱八收取费用,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案例】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特征】“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对策】劳动部门曾多次提醒,求职者找工作时一定要去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要看有无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标准证、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等。如果遭遇“黑职介”,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编后:经济危机下,就业形势严峻,招聘欺诈将增多,骗术手法的“日新月

异”,令人防不胜防。今天我们编发这组有关求职陷阱的话题,希望引起求职者的警惕,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不要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在求职时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避免就业路上的陷阱。同时,希望文章能对目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有一点点启发和帮助,以免付出了劳动和智力而一无所获。

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求兼职勤工俭学提防几种骗术 兼职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行骗者正是利用了孩子们急于求职的心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因此,想兼职的学生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求职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中了职场骗子的圈套。…… 骗术一:巧立名目连环骗钱财 严肃正规的经过面试,很快被录取,心里高兴极了,公司有什么要求,新员工当然要听话,于是,就要交报名费、服装费、保险费、培训费、押金等等,等交完钱,去上班,实际上等于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月工资,这还是好的;有的去上班时才知道,压根都没这单位,收钱的早已人去楼空。劳动部门早有规定,招工不许收费,所以,凡是要你交钱的事,就躲开,那单位准有问题,第一笔钱交了,马上就处在被动地位,让人牵着鼻子走。 骗术二:非法中介(网站)骗资料 看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急忙发出简历,没有收到招聘单位的任何信息,却招来一些中介公司的短信和邮件,让人莫名其妙、心绪不宁。原来是非法网站以招聘为幌子,骗取详细资料后出售给中介公司牟利。而中介公司急功近利,频繁骚扰,给你的求职带来很多麻烦,如果继续受骗,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勤工求职中个人信息不要太详细,而网上求职,一定要到象智联招聘那样正规有名气的网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骗术三:非法强迫逼传销 自从国家不让非法传销后,一些非法分子就将传销转入地下,为了发展传销网,强迫拉人、逼迫传销,一旦被高收入诱惑,骗入伙内,就成了地下人,想不干或要回家都不行,他们会非法扣留,一个北京打工崽,被同学骗到东北一个传

销点,先是培训洗脑,他感到受骗不想干,却被看起来,上厕所都跟着人,后来他在一次上厕所时跑掉了,跑了好久,才甩开追兵,在一块庄稼地里扒了七个小时,天黑了才走了十几里路,赶到火车站见车就上,又转一次火车,才回北京。所有物品全没带出,只有兜里的十来块钱,一个面包,是火车上的唯一旅行用品。骗术四:模糊概念给工资 好不容易拿到一份工,高兴地去入职,谁知并不是求职大吉,而是入职在前、陷阱在后,就拿试用期这件事来说,有的单位是考察新人的工作能力,有的公司却在做''无本生意''。先是以吸引人的条件吸引人员兼职,入职后,先谈试验期,什么都不给付,然后再讲转正后根据工作能力''月薪面议'',不给明码标价,在这种口号的鼓励下,同学们不知内情,工作吃苦在前,任劳任怨,让干啥就干啥,让加班就加班,辛辛苦苦试用期很快过去了,眼看就到了''薪酬面议''的日子,老板却开始以种种借口炒人了,并在某天来一群新的''薪酬面议'',之前进来的人几乎全部换手,没人告诉新来的人内情,他们依然在期望中为公司任劳任怨的干着。 总之,骗术种种,请希望涉足勤工俭学的同学特别是新同学千万不要上当受骗,使身心受到伤害,面对花样骗术,长出火眼金睛。 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系列06: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一、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 张某、吴某、李某(女)是在同一高校上大三的美术专业的同班同学。2004年2月的一天,认识张某的周某从广州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是广州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副经理,近来因业务发展,急需招聘美术、广告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希望张某和他的同学能利用寒假机会,来广州实习打工,月工资二千多元。如果觉得可以,毕业后可去该公司工作。张某便与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 惜降格以求。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 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 “一条龙”骗取“体检费” 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 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 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 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 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 ××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 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 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 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 不胜防。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其实,人才市场中的陷阱尽管很多,但任何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应聘时,只 要头脑清醒,就不难看出此类手法。比如,有的中介采取“会员制”形式,声称求职者“只要 交纳一定费用即可在一个约定时间段内免费享受重复多次的职业介绍服务”;有的则采取多 处设点方式,甲点以各种名目收取介绍费,乙点进行培训和考核,当然“有言在先”:考核合格后 再予推荐,如不合格则不退回介绍费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掏钱。这个时候,求职 者就要当心了。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二 22份骗47万元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招生就业指导处二○一二年十二月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被骗案例 典型案例一:李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经管系学生 一个下午,李某乘车去湘雅医院看望外婆。做公车时,手机借给了邻座的一男士看,说是只看一下。过了几分钟后,手机被还回来了。李某下车后,接到一陌生电话,说你外婆病危,需要手术费,刻不容缓,立马打500元手续费过来。李某觉得自己离医院的确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把身上的几百块钱都打入了那个指定的账号。结果急忙赶到医院后,发现外婆仍安在。 典型案例二:陈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理工系学生 陈某在长沙解放路闲逛时,看见一个铺子堆满了日用百货——大到VCD机,小到打火机,各类商品一应俱全,挂出的标价低得诱人。商家设定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交上一定押金后,在纸盒里抽取纸片,摸到几号就可以“优惠价”购买对应商品。每回可摸两次,如果摸到不同产品,可以以原价退还其中一件商品。 陈某看到,有人第一次抽中原价380元、现销售价为

200元的一部MP4。他付上100元现金后摸取第一次,又中得仅为6元的一只水壶。这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买下便宜水壶,同时得到200的相机退款,“净赚”100元,乐得喜笑颜开。陈某禁不起诱惑也玩上一把,可他自己的“运气”实在不佳,两次抽中的都是相机,不得已掏钱买下一部。拿回家去,陈某越琢磨越觉不对头:这相机掂量起来,轻如塑料玩具,功能又极其简单,可真值这么多钱?跟旁人一打听,这种深圳产的天马牌傻瓜相机,实际价格只有100多元。陈某想来想去,觉得那幸运者是“托儿”无疑。 典型案例三:8月26日下午7时许,兰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某下了火车,徒步前往盘旋路坐公交车的途中,遇到一老一少两个骗子联手演双簧,将他从家里带来的6800元学费骗了个精光。 张某告诉记者,8月26日,他怀揣父母给的6800元学费,独自一人坐上了天水开往兰州的火车返校报到。下午7时许,火车到达兰州站,张某下车后步行前往盘旋路东口乘坐公交车。当他走到兰大对面的工商银行门口时,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突然上前跟他搭讪,此时,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从他们面前走过,从兜里掉出了一沓钱,而老人浑然不觉。这时,跟张某搭讪的男青年捡起钱装进口袋,并对张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问题:请总结出该案例中有多少个求职的陷阱?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在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高校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受骗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高校学生受骗不但给自己造成了物质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高校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受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了保护我们大学生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诈骗案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 兼职被骗 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暑寒期时间打工,亦或是做兼职,在此过程中,常常遭遇许多陷阱。在此编者温情提示:大学生应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应及时投诉,注意维权保护自己,切莫让不法中介或是骗人黑公司得逞。 典型案例一:吴爱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学生 今年11月10号,吴某(大二学生)在赶集网上看到家教信息,中午被对方“家长”约到一家高级酒店吃中饭,说是见一面再商量其他事宜。吴某信了,并按时赶到了一家指定的酒店。期间,对方点了很多菜之后,借口有事然后中途

离开,顺手“牵走了”几条名烟,留下吴某一人坐在那里……结果报了警。 典型案例二:尹杰某高校电子系07级学生 今年放暑假前看到校园里贴着的招聘启事就报了名,随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北京。到达目的地后,事先说好的接送车辆没有出现,就滞留在候车室里,许久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个公司的人。他说的待遇和招聘启示上说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工资低至最低标准以下,待遇,提成,奖金,休息日没有,并且身体素质要求也相当高,最后说:“来这里打工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现在不同意这些条件,你们在这里就没有着落了,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由于不堪忍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赶快买了张车票仓皇逃离了令人向往的北京…… 典型案例三:刘新铎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 3月,3人(他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枣林街旁一招工启事上所标明的地址去应聘,然而却找不到招聘者,无奈,又打启事上的电话,在联系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联系人的办公室。办公室所在地很隐蔽,一桌两椅,桌上什么都没有,

大学生被骗的典型案例

大学生被骗的典型案例 大学生因为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上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被骗案例。 小明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上大学的费用主要依靠家庭的支持。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了一份兼职广告,广告上写着“高薪兼职,时间灵活,无需经验”。小明觉得这个兼职机会很好,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费的问题,于是他主动联系了广告上的电话。 通过电话,对方告诉小明这个兼职是为一家新开的电商公司担任推销员,他们只需要帮助销售他们的产品,销售额达到一定数额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提成。小明对这个机会很感兴趣,觉得既能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又能锻炼自己的推销技巧,于是他决定去面试。 面试那天,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对小明说他们并不要求任何工作经验,只需要他有积极的态度和动力。然后,他给了小明一份合同,要求他支付一笔入职费用,用来购买产品的样品。拿到合同后,小明发现虽然上面没有金额,但是有一个签字处,表示自己同意支付相应的费用。 小明回到宿舍后,和室友商量这个事情。室友看了合同后觉得有些不对劲,劝告小明不要轻易签字,并且上网搜索了一些信息,找到了类似的骗局案例。室友把这些信息告诉了小明,提醒他谨慎对待。

小明最终相信了室友的话,决定不签合同。他打电话告诉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自己有所顾虑,不准备参加这个兼职了。对方十分不屑地回答,“你这机会白白错过了”,然后挂断电话。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被骗的典型特点。首先,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对利益的渴望,容易贪图一时的小利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其次,骗子常常利用诱人的兼职机会、高薪诱惑来引诱大学生上当。最后,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需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困难也应该找一份正规的工作,切忌投机取巧。 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警惕性,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给予的承诺,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金钱交易的情况。遇到有可疑的兼职,应该先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核实,以免上当受骗。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远离骗局,走上一条安全、健康、稳定的生活道路。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平安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平安自我防范意识。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那么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 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丧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适宜”。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当。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那么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吉林省建筑工程学院石磊在求职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事。一天,石磊的手机显示了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接听后里传来难听的咒骂。石磊挂断后,同样的号码再次打来。如是,打了5次,每次都是咒骂声。忍无可忍之下,石磊关闭了手机电源。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 在这个毕业季里,大学生成为了求职的主力军。但是也有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不惜利用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让他们落入中,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3个真实的案例,希望大家看完以后知道如何去防止求职陷阱! 杨静静面貌姣好,身材也不错,前年大学毕业。今年6月,她在网上看到一那么兼职招聘信息,可提供“微胖服饰拍摄”的工作,工资日结,杨静静心动了。 “当时我怕是中介,到时候又要中介费、保证费什么的,所以还有点犹豫。后来听对方说既不是中介也不与中介合作后,我才放心了。”杨静静说。 6月上旬的一天,杨静静来到了对方公司所在地—西安大差市某酒店负一层。公司工作人员给她称体重,量身高,她又按要求上台走了下一字步。之后,工作人员说她符合条件,带上银行卡就可以去办手续、录资料了。她不明白“办手续”、“录资料”是什么意思,对方就给她看了一段视频,看完告诉她,录了资料、签了协议,交2200元费用后,一个星期就能接三到五场视频中的活动了,每次活动500元至700元酬劳。 随后,杨静静交了2200元钱。第二天,她去公司时得知,有活动时还要。她从其他模特那里了解到,自己的条件根本就不符合,“明明知道我不够条件还让交费,这不就是骗人吗?” 当她提出退款时,公司却告诉她流程是先拍照参加培训再安排活动,可是“自己条件根本就不符合,拍照培训又有什么用?”6月15日,当华商报记者与其一起找到该公司时,一位副总竟拿着一份

“经纪合同”指着杨静静的签字表示,作为居间中介,这笔钱是应收的,至于杨静静称自己不符合条件要退钱,没有道理。 杨静静是去找工作,而非通过对方介绍工作,对方隐瞒其中介性质而诱使求职者与其签订经纪合同,并以与用人方签订的居间合同(中介效劳)来证实其介绍工作的真实性,显然更增加了欺骗性。 纪昀是,有件事一直让她感觉憋屈,“白白干了两个月活儿,却连工资也拿不到,太气人了!” xx年12月,想趁寒假找份工作的她在两家站上传了。纪昀说,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与她联系了,面试很顺利,今年1月7日,她便在该公司上班了,“主要就是办公室事务,没什么难度”。当时公司告诉她工资每月2000元,每月15日发放。但当她要求签劳动合同时,公司负责人表示,合同一签,双方的责任、要求也就多了,会很麻烦……看着负责人一脸诚信的样子,她没签合同便开始工作了。和纪昀一起的,还有另外三个大学毕业生,也都没签劳动合同。从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工资发了,可干到第四个月和第五个月,工资就不发了,这让他们无法忍受。 “开始说是公司资金出了点儿问题,暂时给不了,后来我再去找,人家居然说我丧失了他们的重要资料,所以钱一分都不给。”纪昀说。 今年3月,大学毕业生郭强从兰州来到西安找工作,“租了半年房子,老找不到适宜工作,心里就比拟着急。”由于要解决生计问题,郭强只好找到一家汽车用品店,推销汽车用品,当时试用期一个月,公司承诺的底薪1200元,结果一个月没到,就将他辞退了,理由是没有完成业绩。当他索要底薪时,对方除了称他任务没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得增加与就业压力得不断增大,大学生得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得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就是符合自己意愿得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得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得心理,巧设名目,设置得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得阴影,造成恶劣得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得受骗案例1ﻫ、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就是某大学得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就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就是上海一家公司得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与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得真实情况也就是正常得,于就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得王父接到了一自称就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得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得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得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就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得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得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得骗局。有得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得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得,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得信息费后,中介将为她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她在该中介注册得大学生也遇到了与她一样得情况,她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得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得大学生收取所谓得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