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边燕杰丘海雄

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作者认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作者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

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两大要素影响;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对于1998年广州市188家企业调查的数据分析证明了上述假设。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还探

讨了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对社会资本变异的理论解释和统计证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

业网络及腐败的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的实践意义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资本企业网络企业功效转型经济

作者边燕杰,1955年生,社会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丘海雄,1954年生,社会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经济领域,人们常常发现,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与经营者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紧密相关。通过这种交往和联系,企业可以获得价值连城的信息,捕捉令企业起死回生的机遇,涉取稀缺的资源,争取风险小获利大的生产项目,从而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避短扬长,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交往和联系的重要性,虽然早已被经营者认识到了,但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虽然早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但并没有理性地探讨其实质和规律性;虽然早已成为企业的经济行动准则,但并未公开明确地肯定它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者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对企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些交往和联系是一种企业资本,我们称之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正如企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企业的社会资本也需要经过积累和再生产,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本文中提出3个问题:第一,企业社会资本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测量?第二,企业如何形成和积累其社会资本,为什么有的企业的社会资本高于其他企业?第三,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的功效如何?我们将针对中国的情况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实证分析。在本文的结论部分,还将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特别是其对分析我国转型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与测量

社会资本是从西方社会学借用的概念,但西方学者关心的是个人的社会资本,我们在本文中关心的是企业。我们首先介绍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的概念,然后定义企业的社会资本,最后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对企业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

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于70年代提出来的,其代表著作Distinction于1984年译成英文。科尔曼(James Coleman)1988年在5美国社会学学刊6发表的5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6一文,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1998年10月底至11月初,/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0的国际研讨会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会,交流了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并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学术探讨和展望。

自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这里指的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当这些资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变得稀缺时,行为者可以通过两种社会联系涉取(access)。第一种社会联系是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的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联系,个人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联系从社会团体和组织涉取稀缺资源。例如在中国是通过单位得到住房,通过校友会获得工作机会,通过教会得到生活救济,通过学会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等等。对这种/社会成员关系0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政治学者尤为重视,其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的Robert Putnam。他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研究表明,由于参加各种志愿团体和组织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美国的社会资本呈下降趋势(Putnam,1995)。陈健民和丘海雄对民间社团的研究发现,社团成员可以凭借其成员身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陈健民和丘海雄,1999)。

第二种社会联系是人际社会网络。与社会成员关系不同,进入人际社会网络没有成员资格问题,无须任何正式的团体或组织仪式,它是由于人们之间的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学者重视社会网络以及个人由社会网络涉取社会资源的过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曾在两篇重要的论文中分别阐述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如何通过社会网络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是如何经过社会网络而建立、巩固和发展的(Granovetter 1973,1985)。林南强调权力、财富、声望等社会资源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缺乏这些资源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而涉取(借用),而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工具性目标的有效途径(Lin1982,1990)。90年代,社会网络的分析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新的理论范式(Bian1997;边燕杰1999)。

企业的社会资本

我们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不是简单地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套在企业上。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行为者;同时,企业也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中运行的。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就是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纽节。能够通过这些联系而涉取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在经济领域的联系种类繁多,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我们将这种联系概括为三类,即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企业的纵向联系是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的联系。这种纵向联系的取向主要是向上的,目的是从/上边0获得和涉取稀缺资源。纵向联系并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独有属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企业与政府也存在纵向联系,只不过较为松散和间接。在我国转型经济中,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仍然隶属于某级政府部门,虽然政府部门对所属企业的控制能力逐渐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削弱,但正式和非正式的影响力尚在。转型经济时期新产生的企业,有的挂靠在某级政府部门之下,有的与国有、集体企业合资合作而受政府纵式结构的影响,还有的直接为一级政府管辖(如部分乡镇企业)。所以,企业的纵向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社会资本。

企业的横向联系指的是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是多样的,如可以是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控股关系等等。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着企业的横向联系,其作用不仅是沟通信息,而且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突发事件的最后保证。在转型经济时期,作为独立的财政核算单位,企业的横向联系大大发展起来。横向联系多而广,企业的有效信息就多,可选择性就大,因而可以有先人之举,得到发展。横向联系少而窄,企业就闭塞、机遇就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求生存。从这个意义上判定,企业的横向联系是一种社会资本。

企业虽然是在经济领域内运行的,但企业及其经营者则生存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企业经营者的社会交往和联系虽不是企业的属性,却是企业必要的财富。这是因为企业经营者非经济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往往是企业与外界沟通信息的桥梁和与其他企业建立信任的通道,是涉取稀缺资源和争取经营项目的非正式机制。就像一些企业家所说的,企业经营者不但要头脑灵、点子多,而且要路子广、朋友多。因此,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社会联系也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针对中国的情况,我们设计了3个指标测量企业的社会资本。第一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上级领导机关任过职。我们的假设是,企业法人代表曾在上级领导机关任职意味着企业的纵向联系有优势,反之则不占优势。第二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跨行业的其他任何企业工作过及出任过管理、经营等领导职务。使用这一指标的假设是,企业法人代表若有上述这种经历,表明该企业的横向联系占优势,反之则不占优势。第三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交往和联系是否广泛,是一个定序的主观评价指标;广泛者的企业则在社会联系上占优势,不广泛者的企业则处于劣势。

上述3个指标是符合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的,但是不完全,不能涵盖企业社会资本的全部甚至大部。作为第一次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并进行测量的研究者,我们的测量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3个指标的信度也须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确证。

本项研究的资料取自1998年在广州进行的/企业工资及经营情况问卷调查0。该项调查由丘海雄主持,边燕杰参与问卷设计,广州市劳动管理协会和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共同推动。随机选取200家企业作为访问对象,回收192份问卷,有效问卷188份。问卷由企业主管劳动工资的负责人填写。这188家企业的所有制包括国有、集体、中外合资等8种形式,国有企业占多数(120家)。其行业分布包括制造业、商业、金融和房地产以及建筑业等7种。在规模上,正式职工平均559人,注册资金平均3487万元。

我们在表1中报告了对这次测量的分析结果。由于填写问卷的不是企业法人代表,所以在我们设计的3个问题中,有些被访人不很确知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政府部门、在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过。故我们将/否0给值为1,/不确定0为2,/是0为3,所以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都是3点定序变量,得分越高,表示存在这些联系的可能性越大。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联系填答十分理想,分布如表1所示。

在188家受访企业中,1016%的企业法人代表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3416%的企业法人代表曾在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过。企业法人代表社会交往一般或不太广泛的占2717%,广泛的占5815%,非常广泛的占1318%。总的说来,受访企业法人代表社会交往广泛、非常广泛的占多数。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表11企业的社会资本:测量及因子分析(调查企业数=188)

纵向联系: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政府部门工作过?频数百分比

11否1538114

21不确定15810

31是201016

横向联系: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过?

11否1065614

21不确定17910

31是653416

社会联系: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交往如何?

11一般/不太广泛522717

21广泛1105815

31非常广泛261318

因子分析结果(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因子负载值本征(Eigen)值:11521纵向联系1774已解方差:5017%

横向联系1733因子均值:21173

社会联系1621因子标准差:11000

为便于资料简化和理论概括,我们将3个指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合并,所得因子即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因子。3个指标对因子的相对贡献由因子的负载值表示,依次排列是纵向联系(1774),横向联系(1733),社会联系(1621)。这个排列显示,企业的纵向联系是积累和发展社会资本的最重要的渠道,其次是横向联系,再次是社会联系。必须说明的是,3个指标对因子的贡献都相当大,而相对差异并不很大,所以企业社会资本的3个方面,没有哪个方面是可以忽视的。

企业的社会资本因子的原始形态,是标准分变量,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为了理解和叙

述方便,我们将因子值提高21173,使最低值为1,均值为21173,标准差不变。做了这一处理后,在188家受访企业中,企业的社会资本最低的为1,占1911%;最高的为41704,占217%。总的分布是向低值倾斜,说明社会资本较低的企业占多数。

二、企业之间社会资本差异的解释

数据表明,企业的社会资本量是不等的。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提出两种解释,一为结构约束论,另一个称为企业家能动论。

结构约束论

结构约束论认为,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中求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结构对企业形成约束,企业只能在结构约束的范围内,按照结构约束的要求运行。什么样的结构约束要求企业追求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提升呢?这里,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我们观察的重点。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所有制结构分为3个部分,即国有、集体所有、新生民营。前二者是计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划经济的产物,虽然自1983年利改税以来接受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但改革的关键即产权改革尚未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实际上属于某级政府,资产转移权不在企业,虽然资产管理使用权由企业行使,但资产收益权尚有诸多限制。在这种产权结构的约束之下,企业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充分条件和动机。

新生民营经济则截然不同。这些经济实体的自主经营性质和强烈的增值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广泛的社会联系推销产品、树立形象,需借助横向联系寻项目、找机会、拓门路、求发展,亦需尽力发展与政府部门的纵向联系,以与国有和集体企业争资源、分项目、挖人才。也就是说,民营的经济性质是一种结构约束,它使新生民营企业有条件和充分的动机全方位地发展企业的社会资本。为此我们假设,所有制结构的约束趋势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社会资本量低于新生民营企业。

产业结构虽然也是三分的,但我们研究的188家企业中没有第一产业,均属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在样本中约占60%。我们将第三产业进一步划分为商业和新兴的第三产业,后者包括金融、电信、房地产、运输、社会服务等。新兴的第三产业既有公有制,也有其他各种所有制,所以不能认为所有的新兴第三产业都是市场化了的企业。新兴第三产业所面临的市场条件与制造业、商业的不同之处是,后者多为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多需要自行开拓横向联系,发展与政府部门的纵向联系,并力求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为企业培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换言之,新兴的第三产业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必须努力发展企业的社会资本。为此,我们假设,如果企业属于新兴的第三产业,那么它们比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社会资本量要高。

企业家能动论

结构约束是死的,企业家是活的。企业家的能动性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提升的重要作用无庸赘言。

企业家的能动性是态度和行为变量,这方面的调查要求研究者对被调查的企业家进行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行为的考察。但1998年的广州调查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为此,我们使用了两个替代性指标来间接地表明企业家的能动性。第一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的教育程度。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家能动性的发挥,不但要看企业家的动机,而且要看企业家是否有能力认识经济形势,是否能策划和调整自身行为,将发展社会资本的欲望转变为现实。教育程度可以作为这种能力的指标。社会分层和管理科学的研究证明,教育程度是能力的前提,与能力呈正相关(Blau和Duncan,1967;Lin和Bian,1991;Lou和Qiu,1997)。为此,我们假设,企业家的教育程度越高,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可能越大。

企业家能动性的第二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和科层组织的产物,但它的层化意义,即使在今天全方位改革的形势下也是不能低估的。这是因为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还继续使用行政级别来管理干部,分配工作;非行政组织和新生民营经济内部,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借用行政级别划线分层,既方便内部的人事管理和调动,也方便与企业外部的联系。换言之,行政级别可以看做经济体系科层化结构上的地位标志。社会资源理论认为,地位越高,发展社会联系越容易,涉取资源的能力也越强(Lin,1982)。这个理论启示我们,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越高,其发挥能动性、变动机为实效的本钱就越大,因而其社会资本量也可能越大。

分析结果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对被访企业的社会资本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的目标是评估结构约

束变量和企业家能动变量对社会资本量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见表2。

表21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模型?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模型ò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结构约束变量

所有制类别12031446***1317**

(新生民营企业=1,其他=0)(1404)(1179)(1127)

产业类型11981350**1282*

(新生第三产业=1,制造业和商业=0)(1399)(1139)(1112)

企业家能动变量

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31929)1157**

(7点定序变量)(1905))(1141)

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31566)1183***

(6点定序变量)(1930))(1169)

模型其他值

常量/截距21013***1785***

已解方差(R2)10561111

F检验51281***51533***

企业个案数182182182单尾检验:*p<110;**p<105;***p<101。

首先我们描述企业在4个解释变量上的均值和标准差。表2显示,将所有制类型作为二维虚拟变量之后,均值为1203,即2013%的企业属于新生民营。产业类型上,1918%的企业属于新兴第三产业。企业能动变量方面,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是从小学到研究生的7点定序变量,姑且作为连续变量计算平均值;平均值为31929,略计为4,相当于大专教育水平。标准差是1905,略计为1,说明95%的企业法人代表的教育水平在2到6之间(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初中和大学之间。最后,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也是一个定序变量,姑且作为连续变量,以便解释。其均值为31566,标准差为1930;即95%的企业法人代表处于科级和处级之间,或类似这些级别的层次。

下面解释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模型?中我们只考虑结构约束变量,检验结构约束论的解释力。所有制类别和产业类型统计显著(p<105),说明所估计的系数值在95%的可信区间内可以推论到广州全部企业,并对全国大城市企业有宣示效应。所有制类别的未标准化系数是1446,即新生民营企业比同产业的国有、集体企业的社会资本量高1446。换句话说,如果国有、集体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取均值2(见表1下端均值数字),那么新生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量约为2145,增长约2215%1(45/2)@1002。这是一个不小的增长幅度。产业类型的非标准化系数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小,为1350,就是说如果制造业、商业的社会资本为均值2,新兴第三产业的社会资本量就是2135,增长幅度为1715%,也是比较可观的。括号内标准化系数表明,所有制类别对于企业的社会资本量的影响超过产业类型。这说明,发展企业的社会资本,必须首先调整所有制关系和约束,然后才是产业结构关系和约束。模型?的已解方差为516%,F检验显著。

在模型ò中,我们保留了两个结构约束变量,加入两个企业家能动变量的替代性指标。两个结构约束变量继续保持了统计显著性,系数值减小的原因是这些结构变量与两个企业家能动变量有共变相关,是非常自然的。两个结构约束变量的标准化系数表明,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位置未变。这些都说明,结构约束是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真实的、直接的要素,无论企业家如何发挥能动性,还是完全放弃能动性,企业发展自身的社会资本,都将受到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约束。这是支持结构约束论的重要实证发现。

企业家能动论有更强的实证发现。模型ò表明,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显示了很高的统计显著性,启示我们在95%以上的可信区间内,这两个变量的估计值可以推论到广州市企业总体,对全国大城市企业有宣示作用。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的非标准化系数是正的,为1157,表明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水平(如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等等),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就提高1157。这个数值看上去比较小,但认真分析起来则不然。设定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取均值4,即大专程度,社会资本取均值2,那么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水平,社会资本就提高约8%(1157/2);受教育程度每减少一个水平,社会资本就降低约8%。最低的受教育程度(1)与最高的受教育程度(7)的差别是6个水平,社会资本量仅仅由于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水平就相差约50%。企业法人代表行政级别的系数也是正的。非标准化系数1183说明,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每提高一级,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就增加9%强(以社会资本均值2为基数,1183/2),行政级别最高和最低的两级相差5级,即社会资本量相差45%强,是很大的幅度。这些结果的启示是,企业欲提高其社会资本量,有效途径就是提高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层级地位。

在4个解释变量之间,按标准化系数大小排列顺序为: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企业的所有制类别,企业所属的产业类型。企业家能动性变量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大于结构约束变量,说明提高一个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必须首先选择一个或一批有能动性并有能力将动机转变为现实行动的企业家。从我们的实证分析看,这些企业家最好是受过高等教育、处于科层组织或社会分层体系的较高层次的。模型ò的已解方差提升到1111%,F 检验非常显著。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解释仍很有限,其中大部分方差尚未做出解释,尚有待于有兴趣的研究者进一步发掘新的结构约束变量和企业家能动性变量,提出新的理论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如何投资和积累的呢?根据我们在一家长期进行追踪研究的企业收集的资料,企业总产值中约有3%是用于企业的交际费用。该企业的一位副总经理从主管企业内部管理和改革转为主管外部经营时说,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广交朋友。与我们一起推动问卷调查的广州市劳动管理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交流经验、共享资讯,推动企业的协作和发展。这次调查的内容之一是各企业不同岗位最高与最低工资,通过这次调查,亦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价格的市场信息。每年春节,所有会员企业的负责人都会搞一次联欢会,有一次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企业参与管理协会,付出会员费和时间,实际上是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

三、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分析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

指标和模型设计

我们认为,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外部经营,而非内部管理、技术水平或分配取向。我们选择了人均总产值作为测量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188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总产值平均为18183万元,标准差为66155万元,企业在人均总产值上的差别非常大。

我们认为,表2中的结构约束变量和企业家能动变量不但影响企业的社会资本,而且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为了更准确地估算企业的社会资本对经营能力的影响,我们在表3中利用模型?分析结构约束变量和企业家能动变量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的社会资本变量,建构模型ò,以检验和测定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否会增加企业的人均总产值。

表31企业经营能力的回归分析(单位: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自变量

模型?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模型ò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结构约束变量

所有制类别(新生民营企业=1,其他=0)11109571917

(1083)(1059)

产业类型(新生第三产业=1,制造业和商业=0)231235**201579**

(1170)(1151)

企业家能动变量

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7点定序变量)115881068

(1026)(1001)

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6点定序变量)121299**101492**

(1207)(1177)

社会资本因子)91838***

(1181)

模型其他值

常量(截距)-351525-431487

已解方差(R2)10781101

F检验31864***41045***

企业个案数182182单尾检验:*p<110;**p<105;***p<101。

统计分析结果及解释

首先解释回归模型?的结果。在模型?中,我们只检验结构约束和企业家能动变量的解释力。所有制类别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是111095。这说明,如果产业类别、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都相同,样本中的新生民营企业比国有、集体企业的人均生产总值高11万元。虽然数值很大,但由于抽样误差(Standard Error)也很大,统计检验不显著。所以,人均生产总值11万元的结果只限于样本,不能推论广州市企业总体。换言之,在广州市,所有制类别不一定是影响企业经营能力的直接因素。与此相反,产业类型是影响企业经营能力的直接因素。产业类型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是231235,统计显著(p<105),说明广州市的新生第三产业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比制造业、商业的人均生产总值高23万元。

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是11588,即企业法人代表的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级,企业的人均总产值就提高约116万元。但是,由于统计检验不显著,这个数值不能推论到广州市企业总体。但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统计检验显著,未标准化回归系数是121299,表明在广州市,其他因素不变,企业法人代表的行政级别每提高一级,企业的人均总产值将增加约1213万元。在两个统计显著的变量之间,企业法人代表的标准化系数是1207,产业类型的标准化系数是1170,因此前者比后者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更重要。模型?已解方差为718%,F检验显著。

在模型ò中,我们保留了模型?的4个变量,引入了社会资本因子变量。产业类型和企业法人代表行政级别保持了统计的显著性,相对重要性的位置保持不变,虽然两变量未标准化系数和标准化系数在模型ò中比在模型?中都略有减小,但统计显著说明,这两个变量对企业经营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有更强的直接影响。模型ò表明,社会资本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91838,统计显著(p<101)。这表明,在广州市,企业之间如果在结构约束变量和企业家能动变量上有相同的条件,社会资本每提高一分,企业的人均生产总值将提高约10万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反映了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作用。在3个统计显著的变量之间,社会资本比其他两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都高(1181对1151和1177),进一步证明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的作用是最大的。设定一个企业处于劣势的结构,企业法人代表的条件也不佳,但如果它的社会资本量大,仍然可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模型ò的已解方差从模型?的718%提高到1011%,F检验显著(p<101)。

尽管模型ò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解释还是有限的,社会资本的测量也有待改进,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资本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解释力。

案例分析

统计上证明了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贡献大于其他因素,且其他因素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贡献有一部分仍是与社会资本共同起作用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本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A公司的总经理1993年回乡探亲,与当地乡镇企业干部聊天时了解到当地有两千多家工厂,对机械设备维修的需求颇大,于是双方协商在当地合办一家机械设备厂,并邀请一位台湾商人加盟。共筹资300万元,三方各出三分之一组成股份合作公司。当地乡镇企业派人出任董事长,台湾商人任副董事长,A公司派人出任总经理。A公司是机械制造厂,可发挥技术力量雄厚、质量信誉高的优势,当地乡镇企业提供廉价且交通便利的厂房用地及负责协调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而台湾商人的资金运用灵活,追求资本增值的动机最强。三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结合,即形成了杂交优势。

在商议A公司派谁出任新公司总经理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台商都希望A公司总经理能亲自兼任。他们认为A公司总经理有能力,掌握的资源丰富,社会交往广,更重要的是老家在当地,容易沟通,信得过。如果他能直接参与新公司的经营,尽可能利用A公司的资源为新公司服务,会对新公司有莫大的好处。于是私下与A公司总经理商量,拟将台湾商人所占股份的三分之一转让划归A公司总经理。A公司总经理由于工作太忙,不可能兼任新公司的总经理,但承诺会多投入精力参与新公司的经营管理。为打消对方的疑虑并维持其信心,A公司总经理答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应接受那部分股份,而实际上是将这部分股份的收益归还A公司。

这个实例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社会联系获得市场信息,找到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合作者之间由于有乡缘关系,提高了信任程度。这种信任可以增加合作成功的机会。

案例二:

B公司是生产重型机械的老企业,由于机械行业生产周期长、利润低,近年来一直不景气。机械工业部曾向B公司建议开发中央空调项目,但B公司一直没找到一个既懂中央空调技术,又有该类产品营销经验的人来发展此项目,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亦未得到合适的人选。后来找到了公司人事部长的妹夫F先生,他在江苏省江阴市办了一家中央空调厂,熟悉中央空调的制造技术,了解中央空调市场,把握产品的销售网络,手下又有一班对他忠心耿耿的技术与销售人员,但苦于资金短缺,难以发展。B公司了解到F先生的经历后,感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遂与F先生达成了创办中央空调公司的合作意向。由B公司投资1255万,并采取资产重组方式将原有的一些厂房和设备折合229万元作为实物投资。B公司另出资200万元购买F先生的中央空调技术图纸,并由F先生负责公司的经营。F先生每销售100台空调机,可提取5%的利润,如果能将B公司投入的全部资金收回,可以让其占有30%的股份。现在这家空调公司是B公司下属子公司中运营最好的子公司。

我国还没有形成经理阶层的劳动力市场。在信息不充分,高水平管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社会网络可以发挥寻觅和配置像F先生这样人才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和思考

1998年广州市188家企业调查证明,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社会联系是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社会资本的渠道,而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具有直接的正面影响。下面,我们将据此就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社会资本差异的理论解释和统计证明、社会资本的功效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展开初步的讨论。

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我们在测量企业的社会资本时,着眼于企业法人代表,这是因为企业法人代表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也是一个企业形成、发展和运用社会资本的关键人物。我们以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政府部门工作过、是否在不同行业的企业里任过职及其社会联系和交往是否广泛分别作为企业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的指标。以这3个指标计量的社会资本,在188家企业之间差别很大,这些差别与企业的结构特征、企业家能动性指标及企业的人均生产总值均直接相关。这说明,以企业法人代表的三种联系来测量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有效的。

但企业的社会资本不限于企业法人代表。企业的其他管理者和经营者,其中层经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生产、销售的第一线工作人员,也都可能在形成、发展、运用企业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这些人的作用都最终汇集到企业法人代表身上,那么,以企业法人代表的各种联系来代表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有完整的效度和信度了。但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地汇集了所有人的关系和作用,不同的企业法人代表的汇集力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如果是不同的,应该增加哪些项目才能充实我们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论解释和统计证明

我们在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的社会资本量高于其他企业时提出的两种理论都得到了证明,但我们的证明是需要改进的。第一个理论结构约束论的着眼点是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研究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发现,新生的所有制类型和新生的第三产业,社会资本量比较高。我们是从新生企业在这两种结构中所面临的制度活性去解释的,但这里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有待探讨。一是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老企业应该占优势。为什么研究发现偏偏是新生企业占优势呢?这是一个矛盾。另一个问题是社会资本的运作往往依靠资源的交换。那么企业的经济实力应该是一个结构约束指标,但我们的模型并没有考虑这一方面的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考虑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企业年龄与经济实力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解释企业社会资本量大小的另一个理论是企业家能动论。提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承认社会资本不是死的东西,而是行动者的创造,要求行动者有能动性。由于调查资料的限制,我们用企业家的两个能力指标(受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来间接地代替他们的能动性。这两个替代性指标的使用有其理论根据(分层理论和社会资源理论),作为开拓性的研究是可行的。研究发现,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越高,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就越大,间接证明了企业家能动性是形成和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条件。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建议使用3个企业家能动性变量。第一,企业家对发展和运用社会资本的意识的强度。第二,企业家对发展和运用社会资本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量。第三,企业家对发展和运用社会资本的资源投入比率。

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

在社会资本的功效方面,本文集中探讨了一个方面,即社会资本对企业人均生产总值的提升作用。我们将人均生产总值作为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统计分析证明,在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和产业类型、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相一致的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资本量大,其人均生产总值就高(社会资本每提高一分,人均生产总值就提高大约10万元)。这个发现说明,企业要想提高经营能力和人均产值,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和运用社会资本。我们引用的两个案例说明,社会资本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功效,是因为企业通过各种联系,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和聘任有用的人才,在交易双方之间减少怀疑、增加信任,提高办事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在社会资本的功效方面,我们尚未涉及的几个问题也在这里一并提出:

为什么企业的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如此重要?

对此有结构和文化的两种解释。先看结构的解释。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都有失灵或效率太低之处。以信息为例,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层级太多或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有可能使信息流通渠道阻塞或被歪曲。在市场经济下,信息成为商品,竞争者为了蒙骗对手往往散播假信息,使信息获取存在着风险。而在这两种体制下,企业如果拥有社会资本,即可以通过企业的社会联系,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的部门或企业那里以较低代价获得真实信息。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信息提供方面,旧体制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新制度的功能尚未完善。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信息的获取、甄别、选择、使用尤其显得重要,而这正是企业要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制度基础。这是从结构的角度来解释社会资本的必然性的,是一种结构的解释。

文化的解释不同。梁漱溟(1949/1987)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费孝通(Fei,1949/ 1992)将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进一步概括为差序格局,认为中国人处事的方式会因血缘上的疏亲、交往上的生熟而明显有别。许多学者还注意到人情、面子、缘分、回报等行为规范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金耀基,1988)。企业作为经济行动者,将受这些文化规范的约束(Wong,1988)。企业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是为了依从这些文化规范而产生的。缘分可以成为建立社会联系的契机。人情、面子和回报的规范可以促使有长久交往或紧密联系的组织之间提供互助,可以使施惠者相信受惠者早晚会给予回报而不担心只有付出。有趣的是,虽然大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多数人都认可这些规范的存在及其约束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其实是社会化的结果,人们早已将这些规范内化而不得不被动地接受。还有人则进一步认为,中国人一方面受这些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也会将这些规范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例如察觉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稀缺资源,或有朝一日可能有求于对方,于是预先给对方好处或帮助,使其欠上自己的人情债。而一旦需要回报时,对方就会难以拒绝,否则会被认为不讲人情面子,知恩不报。因此,这些文化规范已被作为一种策略,可以称之为文化策略。上述解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解释。

结构的解释和文化的解释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如当结构条件满足而没有出现结构解释所预期的结果,那是结构解释失败的证明。文化解释亦然。如果社会过程和所依赖的条件既是结构的又是文化的,那么,在分析上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力量,并证明两种力量是如何相互影响而最终产生社会资本的,仍是对研究者的挑战。

企业的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的关系如何?

经济学者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形态。一是市场,即交换各方的产权独立,地位平等,以契约为纽带,其联系是短暂的,交换各方必须付出交易成本。另一种是企业科层,交换各方实行纵向一体化,被纳入企业的边界之内,存在隶属或层级的关系,依附于行政命令,运作过程中必须付出行政代价。而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是企业网络。与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科层不同,企业网络内各成员的产权是独立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行政命令。与市场不同,企业网络内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是长期的,信任程度较高,规范是维系网络的主要纽带。网络关系可以避免纵向一体化所带来的过高的行政费用和规模过大而缺乏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减少短期的市场交换必须付出的过高的交易费用。我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实际上就是为了进入、巩固、发展企业网络。企业的社会资本存在于企业网络之中,是分析企业网络产生和发展及发挥效用的解释性概念。上述的分析也说明,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可以与经济不确定性的概念相关联。企业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以建立企业网络,正是为了应付经济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制度选择。

企业的社会资本与腐败的关系问题

一提到社会关系,人们便会联想到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和社会上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我们认为,社会资本不能等同于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寻租行为的起因之一是政府对经济事务不恰当的介入,导致某些官员与受惠的经济行为者(个人或组织)分享由此产生的/政策性利润0。寻租行为虽然违犯政府的法规,但只要政府不恰当地介入经济事务,只要其出台的政策向部分企业或地区倾斜,寻租行为的出现就难以避免,改革条件下的中国是如此,一直实行资本主义的美国也是如此。这里,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比寻租行为更广泛,贪污受贿者以权谋私,施贿行贿者用金钱买通权力以达到功利目的。这些不法行为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制度漏洞太多太大,执法不力。解决的关键也在于制度的健全和改进。

社会资本不是给经济体制制造问题,而是由于经济体制自身出现了问题,经济行动者为了解决问题而使用的非正式机制。市场体制下,正式制度安排存在信息不畅和信任难建的问题,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式的联系解决这些问题(Granovetter,1973,1985)。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之所以愈来愈大,就是因为转型经济中的体制间隙和漏洞比较多,需要通过非正式的关系渠道加以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会相应减弱。

必须承认,企业或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使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成为可能。这里,应该对企业运用社会资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目标和手段加以区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能,使用合法的手段,则是合乎社会整体利益的、值得赞许的行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为。如果目标是为个别人谋私利,使用非法的手段,则是有损社会整体利益的、应该抨击的行为。应该创造一种制度环境,鼓励前者,抑制后者。

企业社会资本的实践意义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为提高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功效,一是要深化产权改革,克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引导他们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进行社会资本投资。二是传统的制造业、商业应汲取新兴第三产业的经营经验,注重社会资本的投资。三是提高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分层地位,使他们有意识、有能力、有机会为企业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充分运用社会资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能。

参考文献:

边燕杰:5社会网络与就业过程6,载林益民、涂肇庆编5中国改革时期的社会变迁:西方社会学研究评述6,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耀基:5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6,载杨国枢主编5中国人的心理6,第319)345页,台北桂冠出版社1988年版。

梁漱溟:1949/1987,5中国文化要义6,北京东方出版社。

陈健民、丘海雄:5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6,载5社会学研究61999年第4期。

Bian,Yanjie.1997,/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 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2 na.0Amer ican So ciolo gical Review62(June):266)285.

Blau,P eter M.,and Otis D udley Duncan.1967,The America n Occupa tional S tr ucture.New Yor k:John Wi2 ley.

Bourdieu,pierr e.1984,Distintion.(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Coleman,Jame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0America n Jour nal o f So ciolo gy(Sup2 plement)94:S95)121.

Fei,Xiaotong.[1949]1992,F r om the Soil,the F o undations o f Chinese So 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2 fornia Press.

Granovetter,Mark.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0Amer ica n Jour nal of Sociolo gy78:1360)80.

Granovetter,Mar k.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0Amer ican Jour nal o f So ciology91:481)510.

Lin,Nan.1982,/Social R esources and I nstrumental Action.0In So cia l Str uctur e and Networ k Analysis,edited by Peter Marsden and Nan Lin,pp.131)47.Bever 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I nc.

Lin,Nan.1990,/Social R 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A Structural Theor y of Status Attainment.0pp.247) 71in Ronald Br eiger,editor,So cial Mo bility and Social S tr uctur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

Lin,Nan,and Yanjie Bian.1991,/Getting Ahead in Urban China.0America n Jour na l o f Socio lo gy97:657)

88.

Lou, C. C.&Qiu Haixiong.1997,/Employee Compensation Reform in China.s F irms:Results of the First

D ecade0China Repor t. 4.

Putnam,Robert.1995,/Bowling Aline:Amer ica.s Declinig Social Capital.0Jour na l o f Democr acy6:65)78.

Wong,Siu2Lun.1988,Emigr ant Entrepr eneurs:Shanghai I ndustrialists in Hong Kong.London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 ess.

1本文责任编辑:冯小双2

ABSTRACTS

ence of the institutions of a planned,state2owned economy means that Chinese entrepreneurs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han their North American counterparts to national interests,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ie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and are therefore subject to more restraints. However,since the outcome of negotiations has less direct bearing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Chinese entrepreneurs show less urgency and initiative.T he investigation also demonstrated that in human re2 lationships,the Chinese substitute an awareness of interests and legal knowledge for traditional ideas, and are more inclined to settle disputes by legal means and through official channels.

(8)The Social Capital of Enter prises and Its Efficiency Bia n Y a njie Qiu Ha ixiong#87#

T 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ability of an economic enterprise to gain access to scarce resources through its hierarchical,horizontal,and social connections constitutes its social capital.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an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is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en2 trepreneurs.initiatives,and that social capital improves an enterprise.s capacity to develop its business and thus enhances its economic efficiency.These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by a1998survey of188en2 terprises in Guangzhou.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survey,the authors discuss the measure2 ment of the social capital of enterpri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provide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and a statist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variations in social capi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nterprise network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corruption,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2 cance of research on enterprises.social capital.

(9)Problems Related to the Legitimization of Associations in China Gao Bingzhong#100#

Associations have developed greatl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have demonstrated a complex relationship to social order.Based on the legitimacy theory of Max Weber,J rgen Habermas and others,a conceptual framework composed of social legitimacy,political legitimacy,administrative legitimacy,and legal legitimacy is constructed to explain the fact that the establishments and activities of many associations are illegal,but they have nevertheless managed to find some form of/normal0ex2 istence.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full legitimacy demanded of associations by state regulations,which establishes legal legitimacy as the core for integrating the other three types of legitimacy.

(10)Coercive Execution and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Wang Y axin#110#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in civil cases,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place and role of the system of coercive execution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social and legal development. After examining the meaning of the principle of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analyzing its internal ju2 risprudential contradictions and making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rinciple of persuasion and education enlarges the capacity of enforcement procedures,and helps keep the enforcement system going when market order is still incomplete,there is rampant local protectionism,and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other system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However, this principle also distorts the enforcement system and reproduces underlying 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legal construction.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is point of view in connection with/separation of trial from enforcement0and the/difficulties of enforcement.0

浅谈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一)

浅谈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费本外,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为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将社会资本理论融入到技术创新理论中,探讨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需求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试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将掀起一股企业自主创新的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以信息、网络和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企业不再只是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创造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运用知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必定会与社会的许多层面产生各种复杂的联系,从而给技术创新活动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任何企业仅仅依赖自身拥有的、有限的内部资源已无法满足技术创新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因此,为了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正开始朝着开放、合作、网络和动态整合的方向迈进。 一、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概念包括了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这个定义一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即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转向管理学视角,并向社会学视角演进。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打开技术创新这一“黑箱”。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剧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和扩散的过程。解释了创新的“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强调,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创新的滞后甚至失败。 由于孤立的创新性企业或者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本身很难迅速创新并开发足够多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它需要在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当代的技术创新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过程,即技术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 因此,如何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它可以为技术创新理论自身的“创新”提供—个新的突破口。 技术创新过程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不确定性的存在既是创新存在的根据,又是创新行为发生的障碍。由于没有历史的惯例可以依循,技术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创新后果的不确定,使企业的创新行为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滞缓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

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一般内容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80年代初,由法国学者布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1988年,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 此后美国学者普特南也对社会资本下了个定义,他的定义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肯尼斯·纽顿认为,社会资本至少可作三方面的理解。 首先,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其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观的世界观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第三,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特性。 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从经济发展和文化领域研究了社会资本概念。福山指出,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除了应该考虑传统的资本和资源外,也需要考虑相对的社会资本实力:社会团体中的人们之间的彼此信任,蕴含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大而且更明显的价值;高信任度的社会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可以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二)社会资本的形式 1.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包括家庭、宗族和姻亲关系等,准亲缘关系还包括邻里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战友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最小单位并且最为稳定的社会资本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最高的,家庭的存在为个人提供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往往是其他社会存在所无法替代的。要得到这种社会资本,必须进行必要的亲情投资,这种投资被认为是道德风险最小的。 2.信任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赊欠关系,相应的,人们之间就形成了义务和期望关系,债权人相信债务人会偿还债务就是信任。信任关系对于社会生活的维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就不会保证群体成员的利益的实现。 因为没有信任,人们之间就无法形成社会关系,所以人们倾向于使自己被信任,以便不会被社会所抛弃从而丧失大量利益。信任通过长期的交往和观察而获得,可以通过名誉和声望表现出来。 信任的价值在于:

微观社会资本研究的反思_符平

微观社会资本研究的反思 符 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摘要:微观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关系结构,是社会结构的衍生物。适中的持续互动、共同性规范和共同利益是微观社会资本生成和维持的主要条件。不对称的利益关系结构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的被支配方利益受损。社会资本的获得过程中,非理性行动和理性行动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实现微观社会资本向宏观社会资本过渡的条件是将个体的社会资本置于广泛的关系 网络结构中。 关键词:微观社会资本;关系结构;互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11-0075-06 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解释范式受到了广大社会科学者的关注。尽管其概念仍具有模糊性,实际测量也难以操作,但还是可以说,社会资本是当代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回顾和总结以往研究,笔者根据社会资本的运作主体或者说受益主体将它区分为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简称 微观社会资本 )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简称 宏观社会资本 )。前者的运作主体和受益者是单个的社会自然人,而后者的拥有方是一个组织、社区或国家,运作者和受益者则是一个群体或大众。在本文中,笔者将努力就这两个不同取向的融合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对微观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相关基本问题的反思 1.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产生与类型的再思考。微观社会资本的研究广泛涉及到移民、农民工和大学生等的就业、个体经营者和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等方面。 1 研究者大多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综观目前微观层面上社会资本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笔者认为,社会资本尽管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但其本质上可归结为一种个体关系结构(含先赋型和自致型两类),是个体互动的伴生物,是社会结构的衍生物。社会资本产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静态的关系结构或动态的互动所带来的关联的结点之上(见图1)。个体的社会资本大多是自然生成的,或是某些结构的附属品,或是某些行动的附属产品,或是制度环境(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和法律等)下社会承认逻辑的产物,而并非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 创造 的结果。在这里,笔者的前提假设是:个体是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组织人,通常要追求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合乎情理,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以便得到社会承认、更好地生存并开展行动,实现目的。这一行动逻辑给社会资本留下了巨大的生产空间。因此,可以说,制度环境是微观社会资本的宏观动力,微观社会资本是社会承认逻辑的产物。 创造 的社会资本多通过 理性 的途径获得,仅占较少的一部分。从所产生的功效来看,社会资本可以分为正功能的、零功能的和负功能的三种(大多数研究中的社会资本就是指第一种)。所以,不加区分地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观点是有

社会资本与企业文化

社会资本与企业文化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资本的内涵 由于社会资本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理论,人们对社会资本的了解和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最早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美国学者罗伯特?普特南这样定义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社会组织的特征。普特南把长期以来为主流经济学所忽略的基本关系转换为解释潜在经济能力与行为差异的概念,作为一种对集体行为以及长期选择,对经济发展所须依赖的结构与制度安排的诠释,得到了一大批学者的赞同,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的研究之中。 国内首次提出并具体研究社会资本的是张其仔。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关系网络。[4] 顾新等人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来 获取资源的能力。李惠斌和杨雪冬认为,社会 资本是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从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社会中相互交往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和信

念,是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互动作用的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网络。在这个概念中,社会资本不仅表现为个人、组织相互关系的认同性、互利性,而且体现了这些联系的稳定性和扩展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大致认同。 2.社会资本的特征 社会资本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都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征,主要有: (1)公共物品性。社会资本只能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形成,即个人或组织只能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才能拥有社会资本,所以社会资本是被这一社会关系网络所共有的; (2)不可转让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社会资本都有其具体的使用范围,都只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所以是不可以转让的; (3)传递性。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各个个体或组织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通过联系,A的社会资本可以传递到B,从而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 (4)无形性。社会资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5)可再生性。经济资本会随着使用慢慢消耗,而社会资本可以 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消耗。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中外学者们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分析_苏群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10-0118-03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分析 苏 群,张爱阳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江苏 210095)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其经营方式特别是资本运营方式必须改革。但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全民所有制的表现形式,它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使用者,其运营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有资本的效率。因此,根据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一些可行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方式及相关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其运营效益。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11 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n Capital Operation of State -ow ned Enterprises SU Qun,ZHANG A-i yang (School o f Economics &Trade,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 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ed marketiz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d the resulf of the planned e -conomy should change their management especially the operation of capital.But,as a form of public ownership,they have played an i 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 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ncome and consu mp tion in China.Being the users of state-owned capital,their hi gh and low operati on efficiency can be d-i 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te-owned capital efficiency.The paper analyzes some rules which should be obeyed and some prob -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capital operation of these enterprises.It also giv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 ons on increasing the ef -ficiency of capital operation. Key words:s tate-owned enterprise;capi tal operation;solution 收稿日期:2004-02-23 作者简介:苏群,女,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学。 一 从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经济持续低速 增长,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却保持7%左右的高速发展,其中国有企业起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提供大部分财政收入,保证了国家建设的资金需求,国内市场的很多消费品及生产资料由国有企业提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扩大了商品出口及市场占有率。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国有资本在/抓大放小0方针下逐步实行了战略调整,国有资本从一些竞争性的行业绝对或相对地退出,非国有资本如民营资本与外资资本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到部分行业或产业。由此,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控制方式作了相应的调整。除国有独资企业继续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发挥调控以外,新的调控方式更强调在各类企业的实收资本中股本对全部资本的控股权。即在国有或国有联营和国有资本公司中, 国家以控股的方式来实现其对经济的调控。 资本运营是指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货币、股权与债权等形式的互换实现资本量的快速增值。国有企业在其资本运营过程中,应根据其所实际拥有或控制的资本数量,适时地做出决策,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市场运作。国企在我国国有资本管理框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它拥有国有资本的经营权,拥有处置各类资本的权利,包括投资新产品的开发,技术改造和升级对别的企业进行参股等。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利润最大化原则。其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且投入最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税后利润;(2)效率原则。企业要保证每一笔投出资金的效率,尽可能缩短投资回收期。还要加强管理并明确责任,降低来自市场和经营的风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确保投资主体获得投资收益;(3)市场导向原则。我国目前已初 2005/10 总第318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 H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基于二阶因子模型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

本文在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概念,并率先对这一最新概念进行了具体操作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高管团队外部社会资本的二阶因子度量模型。样本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各建构通过信度检验并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能够可靠地度量高管团队社会资本这个复杂的多维理论建构。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高管团队社会资本;二阶因子模型[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 (2010)11-0014-04 张进华(1982-),男,湖北汉川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管团队社会资本与 企业战略管理。(湖北武汉 430074) ■张进华 基于二阶因子模型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 伴随着社会资本研究在社会学、经济学中的兴起,企业社会资本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现有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确立(Adler &Kwon, 2002)、维度划分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Nahapiet &Ghoshal ,1998),而实证研究则重在探索企业社会资本 对企业经营绩效(Shi ,Hu and Fu ,2006;Reed and Srini - vasan ,2009)、产品创新(Tsai &Ghoshal ,1998;Subrama -niam and Youndt ,2005)、行业网络形成(Koka and Prescott ,2002;Knoke ,2009)的影响作用,侧重于企业社 会资本测量的研究较为少见。企业社会资本作为学者们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和归纳出的一种理论建构,无法被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中观察到,因而难以量化。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测量体系,学者们通常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多种多样,差异较大,相关的研究结论也无从比较,阻碍了企业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分析和总结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作些有益尝试。 一、现有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多附属于实证研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知识共享、产品创新和经营结果的文献中。他们通常局限于企业家个人层次,仅仅用几个指标来简单代替企业社会资本。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权力制约与集体决策的精神在企业 中逐渐盛行,高管团队已经取代企业家个人成为企业最高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整个企业的组织与协调。企业家资本社会资本已无法代表企业社会资本(刘林平,2006)。 另一方面,一些文献(如Liao &Welsc,2003;韦影, 2007a ;钱士茹&韩瑜,2008)在研究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的功效时,经常采用Nahapiet &Ghoshal (1998)提出的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的分类法,实际上是对这一理论框架的一定程度上的误用。从Nahapiet &Ghosha (1998)对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各自的定义来看,这一分类标准有一个隐形的前提,那就是“网络的边界是明确的”,也就是说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是考察的某一具体网络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其属性,是属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的范畴。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外部联系网略的界限是不确定的,因此,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的三维度分类方法不适合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测量也必然是有误差的。 二、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针对以上问题,Shipilov &Danis(2006)结合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首次提出了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概念。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高管团队而非企业家个人是企业的关键决策者,企业经营结果 J 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金融与经济2010.11

PPP模式下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PPP模式下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国有企业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PPP项目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该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 国际概念界定与中国国情不同 欧盟委员会将PPP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双方根据各自的优劣势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以提供传统上由公共部门负责的公共项目或服务。世界银行(学院)把PPP定义为一种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长期合同关系,用以提供公共设施或服务,其中私营部门承担较大风险和管理职责。亚洲开发银行把PPP定义为PPP是在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方面,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一系列的合作关系,其特征有:政府授权、规制和监管,私营企业出资、经营提供服务,公私长期合作、共担风险、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英国财政部把PPP定义为两个或者更多地部门之间的协议确保他们共同或一致的目标合作完成公共服务工程和他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共享权利和责任,联合投资资本,共担风险和利益。加拿大PPP委员会将PPP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基于各自的经验建立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通过适当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以满足公共需求。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房地产部将PPP定义为长期的、基于合同管理下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以结合各方必要的资源(如专门知识、经营基金、资金、人力资源)和根据项目各方风险管理能力合理分担项目存在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美国交通工程用户使用手册》把PPP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伙伴之间的一种合同协议,PPP比传统的方式允许更广泛的私营部门参与。 国际概念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界定为public和private主要基于其市场(私营部门)起着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具备中国特殊的国情,既能发挥市场竞争下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所以,在中国的PPP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private”作为“私营部门”的概念,用“社会资本”表示更加贴切,而“社会资本”中既包括私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 各地方政府对国有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界定 有的地方政府取财政部、发改委关于实施机构主体规定的交集,认为只有政府、政府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能作为实施机构。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是PPP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参与方,按照通常理解,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项目实施机构是具体PPP项目中的政府方,按照这一逻辑,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不能成为PPP模式中的项目实施机构。有的地方政府取财政部、发改委关于实施机构主体规定的合集,认为政府、政府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行业运营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有关部门或单位都可以担任PPP项目的实施机构。实施机构在PPP项目中的角色类似又不同于采购代理机构在政府采购中的角色,实施机构必须在政府授权下才能开展相应活动。因此,实施机构在PPP项目实施中仅仅为代表政府一方,只要有政府授权则可,不一定必须要政府本身参与。 1

企业资本运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绪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资本运作的含义、目标、运作的方式以及现状、误区、存在的问题的阐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资本运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有企业兼并重组的问题、股份制改造在运用中的问题和企业的融资偏好问题。同时发现其还存在一些误区,如盲目追求企业规模、以为规模就是经济、认为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成本低,不考虑长期获利性、重视资本运营,轻视生产经营等主要问题等等。严重阻碍了公司的发展。给公司的正常运行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进行企业资本运作,有助于推动公司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2企业资本运作的含义和目标 资本运作热火朝天很多年了,但是到底什么是资本运作?资本是企业的“血液”,资本运作是指对企业可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目标。资本运作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和艺术,各个门类无其不包,它推动着当前经济成规模、成规范、合理配置资源的向前发展。成功的资本运作,可以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失败的资本运作,甚至可以导致资产上亿的企业面临破产。 2.1企业资本运作的原则 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生产过程)进行资本运作,这一原则为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本运作提供了方向。 2.2企业资本运作的战略方向 资本运作通过兼并重组、风险投资和发行股票等方式从企业外部筹资,资本运作的主要战略有:企业兼并、股市融资(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境外造壳海外上市)、风险投资战略。 3企业资本运作的方式 3.1企业兼并和重组 企业收购兼并行为是指一家企业以资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它能清晰地说明所有资本运作活动,包括产权交易、资产重组、联合、合并等形式的实质,所以企业并购是资本运作的核心内容。企业兼并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承担债务式,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第二,购买式,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第三,吸收股份式,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方。成为兼并方企业的一个股东;第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它企业的股权达到控制该企业控股的目的,从而实现兼并。在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企业兼并重组本着双方自愿协商的原则进行,不受地区、所有制、行业和隶属关系的限制;企业兼并和重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

代工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升级研究

代工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企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中小代工企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纵观我国中小代工企业,大多简单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来生存,却在设计研发、打造自主品牌等附加值增加最多的环节少有涉及和建树。然而,在当前CPI上涨、刘易斯拐点出现、人民币升值、外需萎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频发等的经济大变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中小代工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作为苹果的代工制造企业富士康老总的郭台铭称,2010苹果利润率36.2%,而代工苹果利润却只有5%,富士康净利润为2.7%,且在2011年7月传出苹果欲打破由富士康独家代加工模式,准备增加第二家iPad制造商的消息,可见品牌主导商扼住了代工企业命运的咽喉。据统计,我国中小代工企业2010年的年利润率仅为1.47%,且主要来自于出口退税。欲转变这一不利局势,中小代工企业有力的回击方式只能是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事实上,不论实业界或是学术界都早已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扭转技术、品牌、渠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OEM企业的升级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中小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既要突破自身的成长瓶颈障碍,又要克服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严峻挑战,则必须要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对代工模式实施升级。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企业集群的竞争与协作两个角度。然而,这两个研究视角却忽略了一些企业未从GVC(全球价值链)以及企业集群获得资源,但升级水平和升级绩效却显著的事实。因而,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未被重视的对企业升级有影响的因素未给予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为此,Bell &Albo(1999)认为可以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角度来关注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且为其他企业难以复制和替代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分析企业成长原理。Ericsson & Michelson(1996)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组织资本, 还内涵有社会资本。在新的经济背景下,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为我们研究企业的成长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社会资本已逐渐成为分析社会学经济学的一个时髦工具( 边燕杰,2004) ,因为它可以揭示内嵌于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资源的价值,这种网络关系资源往往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然而这种非正式制度规则,即社会网络却具有巨大的魔力,因为其网络了权利﹑传统人情﹑信息获取的渠道等,在影响企业资源配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而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资本是转型中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资源。 张其仔博士在《新经济始于技术,成于社会资本》中讲到,在东南亚的台湾投资商很大比例是利用原有的社会资本:63.6%的依靠当地华人为期当地的投资提供咨询,48.6%的台商参与协作行政管理,并与当地政府进行联系。由于中小代工企业自身规模和资源的局限,其更加重视内部各部门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合作,更重视与企业外部经济主体的联系,也更加注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隐形资源,进行创新知识的引进吸收和转化。所以,研究如何利用社会资本的网络关系中的资源来学习创新并获得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升级,将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升级,具体通过分析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企业社会资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了学与学的结合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及产生,由于企业社会 资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和管三门学科来解决现实,抛开了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使我们对经济管理问题的更贴近现实,但是,这个理论还非常不成熟,所以最后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趋势。关键字社会资本企业 社会资本经济学社会学 1 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最准确划清他们界 限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他在他的著作《普通社会学通论》中提出经济学研究理性行为,而社会学研究非理性行为。在此之后,经济学与社会学日益疏远,只有极少数学者还试图保持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熊彼特与韦伯等人,他们的努力丝毫不能阻拦经济学和社会学日益疏远的趋势。然而近几十年,这两门学科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征兆,加里·贝克尔将新古典经济分析即理性选择架构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贝克尔认为在有限的范围内,理性选择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迄今为止已经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有限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以科尔曼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家也开始构建理性选择社会学。但是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理性选择理论存在缺陷,现实中人类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于是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经济人 类学家卡尔·波拉尼、人类学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家卡尔·曼海姆等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 人类行为的动因问题,他们反对把个人简单地理解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认为个人行为的目的不仅要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还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其行为是在文化和制度的背景下作出的选择,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等的潜移默化的。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道格拉斯·诺斯不仅关注正式制度对人的选择行为的影响,而且指出应该分析包括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这实际上暗示着对理性选择范式关于个人假设的修正。再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息经济学三剑客之一的阿克洛夫,他不用经 济学模型来解释非经济学行为,而是直接将非经济的社会学要素引入经济分析之中。他认为人们偏离理性最优化的现象往往不是随机的,由于社会或心理方面的原因,这种偏离经常是系统的。对这种情况提供新的分析方法的,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范围内发展 起来的社会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在一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学家通过引入和运用一种新的社会学方法,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诸多经验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正如格拉诺福特所说,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经济学中流行的技术分析工具不适于讨论社会关系,也不适于解释社会关系如何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时大家关心的是社会关系网络如何构成有利于行动的资源、如何创造价值、行动者如何在行动中利用与他人的关系和更为广义的社会结构等问题。这时需要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或视角,而且这种新的分析工具或视角必须具备能够使社会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范式相融合的特点,即在一个行动者身上使理性选择假设与社会结构约束假设相容的功能。于是学术界把注意力投向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概念首先源于社会网络观点,可以从个体选择行为出发进行研

社会资本对收入作用研究

社会资本对收入作用研究 尝试探求社会资本对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层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得出两点关键性的结论:(1)社会资本为网络内部的个体收入带来的正面影响显著,甚至可能超过人力资本对个体收入的解释效力;(2)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转型国家对收入所发挥的作用减弱还是增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这也是今后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 标签:社会资本;收入;市场化 0 引言 社会资本最早被界定为个人之间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区和社会资源(Loury,1977)。后来大多数学者(格鲁特尔特,2004)都倾向于将采用Collier (1998)的两层次划分法,即直接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分析层次。Collier认为,微观社会资本与微观主体的个人网络和市民社会(civic society)有关。个人网络是指以个人的血缘、地缘、情感等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宏观社会资本是指与宏观层次的网络(即国家或政府的官僚组织)和市民社会有关,研究的是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的两个层面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具有互补性并相互影响。 社会资本成为解释经济增长(Knack and Keefer,1997)、贫困(张爽等,2007)等诸多经济现象越来越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作用也确实“至关重要”(张克中,郭熙保,2004)。但是,对个体收入的作用还未作详细的梳理。正是基于此,本文归纳出这方面研究所得的结论成果。首先,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来梳理社会资本对个体收入和阶层收入不平等是否会带来积极的效应;第二部分进一步证实这种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增强;最后一部分是简要的总结。 1 社会资本对收入是否有积极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一些学者在对社会资本测量的基础上,从实证方面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宏观的收入差距及个体的收入差异的作用。 1.1 社会资本是否影响阶层的收入差距 Glen Loury(1977)在《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中首次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用于批判新古典理论在对待种族间收入不平等时过于个体主义、过分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同时指出只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种族间的收入不平等永远不会消失,原因之一是黑人缺乏社会资本,缺少教育和工作机会,他认为社区和社会资源差异才是美国社会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Deepa Narayan和Lant Pritchett(1999)利用“坦桑尼亚社会资本与贫困调查”数据对坦桑尼亚农村的社会资本进行衡量,结果发现社会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非常的大:乡村社会资本每增加一个标准误就会使家庭支出至少增加20%到30%,而教育程度对家

企业资本运营战略规划及成功案例

企业资本运营战略规划及成功案例 ----资本和金融:企业腾飞的翅膀 新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前言 以资本市场为核心、以股权架构和资本、金融工具为手段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我们称之为企业资本战略规划。 以面向资本市场确定的企业经营规划包括:集团、子公司\分公司架构、市场及生产布局规划、品牌规划、创新产品规划、企业形象规划、技术及工艺流程规划、设备及战略成本规划、供应链规划、环保规划、人力资源及绩效规划等是企业资本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 二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功能 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越是优秀的企业,市场一定会超额配置金融和资本资源,包括增发股票、发行债券、容忍更高的负债率水平等; 企业定价功能——超脱传统的资产定价方法,以企业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进行折现,充分挖掘企业价值; 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很多企业家有一个观点,既想企业上市,又想尽可能少的出让股权,保持家族绝对控股最好,其实这是对股份制公司和资本市场缺乏了解的结果,是用有限责任公司的观点看待股份制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我们国家公司法的一个特色,带有浓厚的中国国情,它是针对我国企业规模较小,公司发展既需要资金又需要股东合作经营,我们称之为资合+人合,任何股东不管股权比例多小,均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典型的规定就是股东出让股权应优先转让给其他股东,其他股东明确表示无意购买时才能转让给其他人(法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约束条件; 很多企业不愿意出让股权有几种顾虑: 1、其他股东好不好合作? 2、企业是自己的小金库,加入其他股东就不好操作了 3、决策效率降低,很多事情都要经过其他股东同意 4、权力受到制约,用人用物都不方便了,有些违规经营的擦边球不能打了等等

社会资本研究简述

社会资本研究简述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西方经济社会学领域最近30年的重要研究内容。社会资本成为了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的研 究对象。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就业、企业、教育、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等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 深入。 1、社会资本的定义 目前,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是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他在198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某种持久性的网络占有分不开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并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个体所占有的资本数量依赖于他所占有的网络规模和数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所有行动者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源数量”。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有几种方向,一种方向是从社会资源或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并将这种理

论应用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代表人物科尔曼(Coleman)、林南(Lin Nan)、普特南(Robert Putnam)等人。同时,福山(Fukuyama)从文化、信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展开了综合研究。 科尔曼(Coleman)在其所著的《社会理论基础》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科尔曼从结构和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人们在一个集体和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的能力,它是在两个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实体,这些构成了社会结构的许多方面;在这种结构框架中,它们促进了行为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的某些行动”。 普特南(Robert Putnam)开创性地把社会资本这一范式应用到更大规模的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有助于参与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追求共同的目标,提高社会的效率,能够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普特南的定义目前被各方面基本认同和普遍接受。 福山(Fukuyama 1999)则认为社会资本是“……群体成员之间共享的非正式的价值观念、规范,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如果全体的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构建了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认为企业外社会资本为企业获取异质性资源,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提升了企业动态能力,两者共同形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构建持续竞争优势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中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截止到2006年10月低,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68.3%和50.2%。此外,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75%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发展却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赢得优势并持续获取利润,就必须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中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框架,并为中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提供建议。 1 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分类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布迪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Bourdieu,1980)。科尔曼(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并为其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后来随着著名社会学家普特南、格兰诺维特、福山等人对这一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理论。这些学者分别从网络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互惠信任以及合作行动等不同方面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普特南(Putnaan,1992)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如网络、规范和信任,它们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92)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它来源于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福山(Fukuyama,1995)则认为社会资本是群体成员之间共享的非正式的价值观念、规范,能够促进彼此间合作。另外,社会资本理论也受到一些国际著名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广泛关注。1997年世界银行在《拓展财富衡量》的报告中专辟“社会资本:失落之链”一章,论述了社会资本的衡量和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