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γ-干扰素检测的临床价值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γ-干扰素检测的临床价值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γ-干扰素检测的临床价值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γ-干扰素检测的临床价值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29.6×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e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mmol/L, 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抬高小腿伸膝关节受阻或疼痛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00×10∧6/ 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低于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4.Mollaret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2.血培养、PPD、血生化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

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4*2 ) 1.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主要的病毒为、等肠道病毒。 2. 病毒性脑炎的传播途径有、、。 3.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炎症。 4. 脑膜刺激征包括、、。 5. 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以、、、、 为主。 二.选择题( 4*3 ) 1.临床最常见的脑炎是: A.巨细胞病毒性脑炎B.肠道病毒性脑炎 C.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腺病毒性脑炎 2.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检查结果中可出现: A. 外观浑浊 B.压力降低 C. 细胞数减少 D.蛋白质正常 E.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3.患儿男 ,5 岁,一周前流涕 .继之高热、头痛、嗜睡、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口唇有疱 疹。白细胞正常。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基本正常。首先应考虑: A. 结核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 病毒性脑膜炎 D.脑脓肿 E. 脑栓塞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可用更昔洛韦治疗B.可用阿昔洛韦治疗 C.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D.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 E.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颅压等 三.简答题( 2*30 ) 1.简述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检查变化。 2.简述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答案: 一. 填空 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2.呼吸道、消化道、蚊虫叮咬 3.脑实质 4.颈强直、 Kernig 征(克氏征)、Brudzinski 征(布氏征) 5.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惊厥、脑膜刺激征 二.选择题 BECC 三.简答题 (1). 多数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为 10~ 300 ×106/L ,病初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大多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 (2) .答出大概即可 1.一般处理: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 畅,防止窒息,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被咬伤,根据病情给氧。 2. 控制惊厥:选用安定、苯巴比妥钠、10 %水合氯醛等。 3. 减轻颅内高压: (1)20% 甘露醇 0.5 ~1g /kg /次,速尿 0.5mg -1mg /kg /次 (2)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0.1 —0.5mg /kg /天 4. 退热: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若高热不退、惊厥持续状态可予亚冬眠疗法。 5. 抗病毒治疗: 1)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应尽早应用阿昔洛韦每次 5—10 mg /kg,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 次(在 1 小时内给完 ),疗程 1—2 周。 2)其他病毒感染可酌情选用干扰素、更昔洛韦、病毒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6.抗生素治疗: 在未完全除外细菌感染前,应常规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7.支持疗法: 保证足够热量和水分供给,发病早期液体应限制在每日 40~ 50ml / kg,生理盐水占 1/4,以后渐增至每日 60 ~70ml /kg 。 病重者输血浆或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的内科治疗进展 马晨阳1 杜斌2 (1.内蒙古扎兰屯市医保局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结核医院扎兰屯市162650)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结核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起关键作用。有文献报道: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若不治疗,病死率100%[1]。TBM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抗结核治疗的早晚、化疗方案正确与否、激素、降颅压、鞘内注射是否适当、所感染的结核菌是否耐药、患者发病年龄、病型、是否有合并症等因素[2、3]。闫世明[4]认为TBM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早期用药、联合用药、规律用药、适当剂量、全程用药的结核病化疗原则;②选用有杀菌、灭菌作用,且通过血脑屏障良好的药物。现将TBM的内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1.1常用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 目前对结脑治疗肯定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钠、氧氟沙星等。 ①异烟肼(H),全杀菌药,早期杀菌作用最强,易透过血脑屏障。成人600-900mg/d,异烟肼代谢属快速乙酰化型,为保持脑脊液中有效抗菌浓度,重症可以用至1200mg/d,儿童15-30mg/(kg.d),静脉滴注,3个月后减量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及肝脏损害。②利福平(R),全杀菌及灭菌药,不能或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只有部分通过炎性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是血中浓度的10%-20%,但已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成人450-600mg/d,儿童10-20m g/(kg.d),空腹顿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肝、肾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作者:————————————————————————————————日期: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医脉通2014-09-27 发表评论分享 病毒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脑膜炎类型,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宿主,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等等。病毒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颈部强直,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与细菌性脑膜炎类似。 通过对腰椎穿刺脑脊液的分析可提供明确诊断。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7-10 天内可完全恢复,除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除了症状管理之外,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HSV-2 脑膜炎。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最佳策略通过疫苗接种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 脑膜炎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硬脑膜,软脑膜以及蛛网膜的一种炎症。脑膜炎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宿主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病毒性脑膜炎是无菌性脑膜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形式,它占了美国50% 的脑膜炎相关的住院患者,但大多数患者是自限性的。 相反,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即使是幸存者也可能遗留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在诊断时,迅速确定脑膜炎的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EVs) 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90%,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 和其他病毒。 EVs EV 脑膜炎一般为散发性,暴发通常发生在夏季和初秋( 肠道病毒季节)。报道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不需要住院。在EV 家族中,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占绝大多数。婴儿、幼儿(< 5 年) 和老年人更敏感,但儿童的发病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介导或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 无生命的物体或物质,但可以携带病原体,如餐具)。 EV 脑膜炎会导致严重相关的住院治疗和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除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虽然罕见,但也有EV 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同时发生的病例报告。 脑膜炎可以作为肠道病毒71(EV71) 的一种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出现,其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EV71 疫情周期性地在亚洲太平洋国家出现,美国较少。 疱疹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病历分析例题——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WBC:29.6×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 mmol/L,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4分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病毒性脑膜炎2分 2.结核性脑膜炎1分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分 4.Mollaret 脑膜炎1分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1分 2.血培养、PPD、血生化1分 3.X线胸片1分 4.脑CT注意硬膜下积脓1分四、治疗原则(3分) 1.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1分 2.糖皮质激素1分 3.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高热等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99093226.html,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作者:苏军王琪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我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探讨病毒性脑炎严重程度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的关系变化。方法根据患儿患病后意识状态将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共三组,针对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S100蛋白;儿童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病毒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血液进入人体神经系统,直接破坏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引起相应脑细胞损伤。S100蛋白特异性 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脑细胞损伤后释放如脑脊液,因此可通过脑脊液中S100蛋白水平测定确定脑损伤严重程度。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年收治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S100蛋白水平与脑损伤轻重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严格筛选,标准包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有脑实质或脑膜受损的症状或体征,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脑电图弥散性或局灶性异常,头颅CT或MRI 显示脑部炎性反应征象。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确诊病毒性脑炎患儿174例,男104例,女70例;年龄0.5~13岁,平均年龄(6.8± 2.7)岁,均急性起病,174例均有发热,139例出现意识障碍,154例出现抽搐,125例有呕吐。 1.2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试剂盒检测患儿脑脊液中SlOO蛋白水平。 1.3分组 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患儿疾病急性期(入科24h内)意识状态,将患儿分为清醒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0.8~12岁,平均年龄5.9±1.8岁),嗜睡组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0.5~11.5岁,平均年龄6.5± 2.1岁),昏迷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1.2~13岁,平均年龄7.1±1.6岁)。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P 2 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不是很清除,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早期病例即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供应营养丰富的含高维生素(A、D、C)和高蛋白食物,昏迷者鼻饲,如能吞咽,可试由喂食。病室要定时通风和消毒,俣持室内空气新鲜,采光良好。要注意眼鼻、口腔护理、翻身、防止痔疮发生和肺部坠积瘀血。 (二)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药物宜选择渗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的杀菌剂,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毒副反应,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目前常用的联用方案查①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或对氨基水杨酸;②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③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具体用法、剂量、疗程见表8-4。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反应,有抗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能减轻动脉内膜炎,从而迅速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能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为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治疗。一般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可选用强的松每日1~2mg/kg口服,疗程6~12周,病情好转后4~6周开始逐渐减量停药。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25~1mg/kg分次静注。急性期可用氢化考地松每日5 ~10mg/kg静点3 ~5天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四)对症治疗 1.脑压增高 (1)20%甘露醇5 ~10ml/kg快速静脉注射,必要时4 ~6小时一次,50%葡萄糖2 ~4ml/kg静注,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2)乙酰唑胺每日20 ~40mg/kg分2 ~3次服用3天、停4天。 (3)必要时脑室穿刺引流,每日不超过200ml,持续2-3周。 2.高热、惊厥按后章处理。 3.因呕吐、入量不足、脑性低钠血症时应补足所需的水分和钠盐。 (五)鞘内用药 对晚期严重病例,脑压高、脑积水严重、椎管有阻塞以及脑脊液糖持续降低或蛋白持续增高者,可考虑应用鞘内注射,注药前,宜放出与药液等量脑脊液。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2岁以下0.25 ~0.5mg/次,2岁以上0.5 ~5mg/次,用盐水稀释成5ml。缓慢鞘内注射,隔日1次,病情好后每周一次,7 ~14次为一疗程。不宜久用。 (六)注意事项 1 时机不当 结核性脑膜炎一定要早期治疗,只要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就不能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不典型而误诊,从而丢失了治愈的最佳时机。据统计: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死亡率极高。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地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 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 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 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 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病毒性脑炎案例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暴发调查处理 学习目的:1、掌握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掌握暴发调查中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3、熟悉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在暴发调查中的应用 4、实验室检测在暴发中的作用 5、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培训时间:3.5小时 培训方法:讲解、讨论、实际操作。 第一部分病例发现与报告 教学建议:阅读和讨论,时间1小时。教员从基本的信息开始,引导学员逐步深入讨论。 2009年7月20日,某省卫生厅接到所属某市卫生局报告,内容如下: 省卫生厅: 自2009年6月18日以来。我市某县青原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四个屯陆续出现病毒性脑炎病例,发病年龄以13-14岁为主,并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截至7月18日,四个村共累计报告发病27人。其中确诊病例24人(脑脊液检查确诊17人,临床确诊8人),疑似病例3人。7月15日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此次突发事件,向县领导汇报有关情况的同时紧急启动“宝清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由我县临床学、流行病学等专家组成的“事件调查小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此次事件为:“青原镇局部地区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爆发原因不明。恳请省市专家查明我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原因,提出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我市某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疫情发展。 附1:《某县清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的初步调查报告》 某市卫生局

二00九年七月二十日 关于某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的初步调查报告 (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7月18日) 2009年7月15日上午,县疾控中心接到青原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该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近一段时间,有27人先后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病人,经2级以上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例”,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赶往现场核实相关情况,现将对此次事件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村概况 青原镇共22个自然村,总人口数为28000人,0-15周岁人口数为4210人,此次暴发集中在青原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和本北村4个村屯,其中前进村人口998人、兴东村人口3320人,庆东村人口1180人,本北村人口2600人,4个村0-15岁人群人口数为1100人,病例集中的3-14岁人群人口数为1041人,均为农业人口。4个村屯均位于我县东北部平原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兴东村、前进村、庆东村三个村屯距离较近(每个村屯相距大约为1500米左右)。除庆东村水源为自来水外,其余饮用水水源均为自家压把浅井。发病的4个村屯家庭厕所均为室外坑式厕所。发病村西侧有河流过(本北村离河较远),东侧为宝清镇-青原镇通乡公路,6月18日-7月17日该镇天气以阴雨天为主。 二、发病经过 自2009年6月18日该镇前进村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四个村屯陆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毒性脑炎症状病例,发病年龄以3-14岁为主,并呈逐渐增加趋势,截止7月18日,四个村共累计报告发病27人。其中确诊病例24人(脑脊液检查确诊17人,临床确诊8人),疑似病例3人,已治愈出院7人,出院病例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其余病例均在治疗当中,治疗效果明显。 三、临床表现 27 例病例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发热(100%)、头痛(100%)、和恶心为主,部分病例有呕吐现象、少数病例咽痛或咽红,无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症状。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农垦红兴隆中心医院共对 17例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病人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生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1、临床 (1)病史:①针对儿童、青少年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和卡介苗接种史有意义; ②部分病人有新近初染或者其他脏器结核病史;③注意询问既往结核病治疗 史。 (2)症状及体征: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影像学:头颅CT或MRI:脑水肿、脑室扩张、脑梗塞、脑基地池渗出物或脑实 质结核灶; 3、脑积液压力增高: (1)脑脊液无色或微混,毛玻璃样改变,重者为草黄色; 白细胞数增高>10×106/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蛋白增高>45mg/dL;糖<45mg/dL;氯化物降低(可能与血清氯化物降低有关); (3)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未检测到肿瘤细胞; 4、病原学: (1)脑脊液分支杆菌涂片阳性或培养阳性; (2)脑脊液PCR或结核抗体阳性,ADA增高可协助诊断。 ?根据以上符合1、2、3、4条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符合1、2、3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试行抗结核试验治疗,进一步确诊;符合1、2条,可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尽快完善CSF和病原学检查。 ?(三)治疗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12–18个月。 2.初治:强化期:3个月HREZS(A),继续期9个月以上的HREZ; 异烟肼早期可增加至0.6-1.2g/次,1次/日;泼尼松30-40mg/

天,总使用时间3个月为宜。复治:根据用药史、药敏,选择敏感药物。 3.对症治疗:(1)高颅内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必要时可给予甘油果糖、高渗糖、利尿剂等交替使用,同时可口服醋氮酰胺0.25-0.5,3次/日,以减少脑脊液生成。持续高颅内压不能缓解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天,及腰大池定压引流术,或者每周2-3次椎管内注药(缓慢放脑脊液,并椎管内缓慢注入异烟肼0.1,地塞米松3-5mg)。(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3)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保护胃肠道。 4.鞘内注药指征 (1)顽固性高颅内压者;(2)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者;(3)脑脊髓膜炎,有早期椎管梗塞者;(4)较重病例,伴昏迷者;(5)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者;(6)慢性、复发或者耐药者. 5.脑积水治疗 (1)颅内压很高时,早期可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但时间不宜过长; (2)慢性脑积水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侧脑室分流术。(四)标准住院日为45–90天。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 本病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其传变规律多按卫、气、营、血发展,临证时当据具体证候灵活辨治。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2/3以上病例可确认为某种病毒引起,多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如ECHO病毒4、6和9型,柯萨奇A、B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少见的有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另外,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除引起脑实质炎症外,也可仅累及脑膜。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和早秋。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与腮腺炎同时流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晚秋和冬季较常见,而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由单纯疱疹病毒的直接接触感染,或为潜在感染后的重复反应引起。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感受温疫之邪,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更为迅速。温疫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入里,扰及神明;或上扰于肺,上犯脑窍,蒙蔽脑神,导致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语、厥逆、闭证等。《重订广温热论》记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蔽厥脱等危症,……虽由于心包络及胃肝脾肾任冲督等之结邪,而无不关于脑与脑系。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但为邪热所蒸……血毒所

病例21-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 患儿,女,1岁8个月,主因"发热嗜睡5d,抽撞1次"入院。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C,无寒战,精神弱,嗜睡,伴呕吐,进食后明显,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3或4次,无腹泻,无烦躁、激惹表现,无抽搐,无咳嗽、气促,无皮疹,在当地诊所给以"退热药、胃复安)、先锋霉素"等对症抗感染治疗2d后,患儿呕吐缓解,仍发热,随后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入院前1d患儿出现轻咳,流涕,有痰,稍气促,无喘息,到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4X 109/L,中性粒细胞0.808,淋巴细胞0.169,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357×109/L,血电解质无异常,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具体不详),患儿咳嗽无缓解,发热明显,最高达40"C,仍嗜睡,呕吐2次,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同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四肢阵孪抽动,口周发青,无大小便失禁,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 0.1肌内注射,10%水合氯酶5.5m1灌肠,20%甘露醇30ml静推等"等急救处理后约1h,患儿抽搐停止,转来我院急诊,检查脑脊液异常,以"化脓性脑膜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平时差,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无尿便失禁及排尿困难,大小便外观正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反复耳流脓及耳鼻流清亮液体病史。否认头颅脊柱手术史及头颅外伤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误服药物、毒物史,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癫痫、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己接种卡介苗,近1个月无预防接种史。 体格检查体温38"C,呼吸24/min,心率136/min,血压90/60mmHg,体重12kg,头围45cm,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嗜睡,面色略苍白,呼吸平稳,节律规整,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卡介苗瘢痕阳性,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囱已闭,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睡孔对称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糙,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中线皮肤未见皮毛窦及脊膜膨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颈抵抗、布鲁氏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踝阵挛阴性。 辅助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24.6×109/L,中性粒细胞0.883,淋巴细胞0.086,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458×109/L。 (2)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谱大致正常。 (3)血培养:经鉴定无细菌生长。 (4) Ig系列、CD系列、补体C3及C4: 正常。 (5) PPD试验(5U):阴性。 (6)脑脊液检查:常规,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2 800×106/L,多核细胞占0.90;生化,氯化物108mmol/L(降低),糖0.38mmol/L(降低),蛋白质3350mg/L;脑脊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染色均无异常: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对头孢曲松敏感,青霉素中度敏感,万古霉素敏感。 (7)胸部CT:肺血管纹理增多,右上叶后段、右下叶背后段肺野内可见絮片及条状高密度灶,肺门区未见明显病灶,心影不大。气管及隆突形态、位置正常,大血管形态、位置正常,腔静脉后软组织增埠,余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8)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点片状长T2信号,T2WI左颞叶内侧信号增强,神经垂体高信号不明显,左额额顶及右额颞少量硬膜下积液。MRA及MRV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正常,无视盘水肿。 (9)脑电图:未见异常。(I O)听力检查:正常。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控制惊厥,脱水降颅压,激素〈地塞米松)抗炎减轻脑水肿及脑膜粘连,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加强呼吸道管理及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