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图示

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图示

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图示
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图示

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与会聚型板块边界相关,是大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期阶段。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共生是基本特征。一般将其划分为:岛弧型[沟-弧(岛弧)-盆型、西太平洋型]和陆缘弧型[沟-弧(火山山弧)型、安底斯型,东太平洋型]。

被动大陆边缘: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可承受强烈的沉陷和张裂活动,接受巨量沉积物,是现代地槽区。基底常见裂谷式沉积,有时有陆相红层、盐类和火山活动等沉积物,向上逐渐出现海相层,并形成海侵序列。在大规模海相沉积之前,常由裂谷发育(胚胎期)逐步过渡到红海阶段(初始期)。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唯一区别就是前者有俯冲带,后者无。这两种边缘都是形容大陆与海的边界,被动大陆边缘后期发展就会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如现在大西洋和陆地相交就是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则是主动大陆边缘。俯冲带分两种B式俯冲和A式俯冲,前者指海沟,后者指陆陆碰撞。

PS快速蒙版加调整边缘万能抠图

PS快速蒙版加调整边缘万能抠图 Photoshop CS5新增了一个神奇的去背功能,那就是利用选取范围的“调整边缘“将背景去除掉,这个调整边缘功能,除了可快速的完成去背外,还可以修正白边以及边缘平滑化,让去背变的更加的轻松,即便不会色版与路径工具,一样也可以完成漂亮的去背喔!这里讲的就是怎么用这个功能抠图。我们先看一个对比效果图。 工具/原料 ?图片一张(本经验图片源自网络) ?Photoshop软件 步骤/方法 1. 打开一张图片,并将模式切到快速蒙板,选择笔刷工具,并将不透明与流量设为1 00%,来回涂抹要扣的人物。

2. 全部涂抹完毕后,任务表面会有一层红色的覆盖,如图所示: 3. 切回正常模式,这时主角四周会产生选取范围,再按Ctrl+Shift+I反向选取,将人 物选取起来,再选择工具箱的任一的选取工具,接着再点上方的”调整边缘“。

4. 进入后将视图选成”黑底“。 5. 将边缘侦测的智能型半径勾选起来可去除白边,去除白边除了可从下方的半径调整 外,也可用侧边的笔刷来回涂抹减少白边。

6. 接着中间调整边缘的地方,可用来调整边缘的平滑与对比。 7. 最后在输出的地方,净化颜色勾起来,它是可将边缘半透明颜色去除,在输出的部 分选”新增使用图层遮色片的图层“。

8. 于下方新增一个图层并填入红色,再切回原来的图层,点选图层遮色片将一些细微 没去好的部分再作修整。

9. 完成后拉一张背景来测试看看,效果还算不错,不但毛发去的漂亮,连边缘线也很 漂亮就像使用路径工具一样。 注意事项 “调整边缘”功能只在目前最新的Photoshop CS5版本中才有,如果你使用的不是这个版本的,那么就找不到这个功能按钮。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2009-03-06 18:42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包括大陆架﹑大陆坡﹑陆隆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它现代分布于各大洋周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分布在古大陆与已经消失的古大洋之间的边界地带。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其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所构成。无海沟发育。它在大西洋周围最先被详细研究,故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地貌上它以具有较宽的大陆架为特征﹐大陆架宽30~300公里﹐与大陆坡之间坡度转折点在极区深达600米,在赤道不超过100米﹐大陆坡坡度为0.2°~0.04°,其下为坡度略小于0.01°的宽80~500公里的陆隆。大陆架实际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积体的表面,它们形成于稳定持续的沉降构造环境中,而且极少经受变形。大陆坡的坡脚沉积层厚达5公里,这是由于大陆坡的基底沉降,沉积物填入所形成的。大陆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把大陆坡的沉积物输至陆隆和深海盆地。陆隆主要由浊流和等深流的沉积楔所构成。被动型大陆边缘是最初大陆裂谷的所在地,因此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和地堑地垒等伸展构造发育在沉积物和基底中。这种大陆边缘常常切断邻近的大陆上的较老的构造。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侧﹑印度洋西北侧﹑澳大利亚周围﹑南极洲周围,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陆边缘﹑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亚大陆边缘﹑日本海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大陆边缘﹑东海和南海的中国大陆边缘。 [编辑本段] 【活动大陆边缘】 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大陆边缘等。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地形复杂,高差悬殊。与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漂移着的大陆的后缘相反,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印度洋东北缘等地。它在太平洋周围表现最为显着,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比较狭窄,一般宽仅几十公里。海沟的两坡很陡,坡度达5°~10°,其中堆积着浊积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积。由于大洋板块在海底处的俯冲作用,海沟及其附近的沉积物受到“铲刮”,而强烈变形,形成叠瓦状逆掩断层和混杂堆积。海沟和与其伴生的岛弧或

ps抠图后期处理

复制一层,下面层,正片叠底,上面层,调出抠出通道选择,加蒙版,模糊蒙版边缘处理。 有杂边分为白的、黑的和灰色的 白的就复制一图层图层混合模式用滤色再把除白边的地方擦掉 黑的也是一样不过图层混合模式用的是正片 如果是灰色边就用柔光屏蔽中性灰 还可以调节透明度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扣好的图复制一层,创建剪贴蒙版,然后用吸管随时吸取头发颜色,你就放心的在头发边缘涂吧。就ok了。 建立通道蒙版的时候,边缘是否准确?如果在这有问题,可以用画笔,混合模式改为柔光,前景色为黑,后为白来让边缘实在。如果不是这的问题,在扣出来的图有白边还有2个方法可以处理:点击图层,最后一个修边,这有3中去边的方法,白边和黑边,可以自己试试。还有个就是滤镜中,其他中有个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就是减少边缘,最大就是增加边缘。自己去试试就好了。

收到你的消息,我原以为你看过三楼cfljg的抠图教程后,会懂得怎样处理白色杂边。我见有高手在前面,不敢班门弄斧!既然你还没找到方法,我就说说我的方法吧! 1。像本素材是纯色背景抠图,用通道抠图就可以,复制绿通道,在绿通道副本上调整色阶,具体参数视发丝边缘变清晰(同时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发丝丢失),再用黑色画笔在人物主体上涂抹,就是在绿通道副本上将人物全部涂黑,按住CTRL键,点击绿副本,载入选区后反选,回到图层面板,CTRL+J 复制一层,就将人物抠出了。 2。如果新背景不受限制的话,你就填充一种图案且颜色相匹配,就可以掩盖白色杂边。 3。假设新背景限定为红色,就将抠出的人物图层再复制一层,底下一层就将图层模式设为正片叠底,看看发丝边缘是不是纯黑色。到这一步应该明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了吧!4。将上面抠出的人物图层添加蒙板,将柔角画笔不透明度降为20%,在头发边缘小心的涂抹,当然中间想要变黑一点的地方也可涂抹,还可配合加深工具,再说就哆嗦了! 有时扣出的图象不能和背景完美结合你可以再建一空白层填充颜色再选择合并模式调透明度会把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掩盖掉的

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 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 1 构造应力作用 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 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 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 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 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

2018-2019-ps抠图后边缘处理-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ps抠图后边缘处理 篇一:Photoshop CS5抠图教程使用调整边缘工具详解 Photoshop CS5抠图教程使用调整边缘工具详解 作者:林内来源:中国教程网更新时间:201X-6-8 分享到 6 1.原图 2.选用“快速选择工具”将人物选中。 3.单击属性栏的“调整边缘”按钮——操作窗口打开。 3-1.来,咱们先看看这个“视图模式”复选框内都是些什么东东。 鼠标依次在每个选项上停留一下,就会弹出该选项的注释。共7个模式,嗯,很人性化的设计,它为用户在不同的图像背景和色彩环境下编辑图像提供了“视觉上的方便”。由于我们选择的素材背景色为暗绿,所以就选择“白底模式”吧。 4.此为“白底模式”编辑状态下的视图;哈哈,感觉已经抠出来了。至少在白色背景下,这样的搭配感觉很协调(那么,如果换个背景色呢?)。 5.仔细观察局部,边缘还有点原图遗留的环境色和不太整洁的地方。 篇二:ps抠图后期处理 复制一层,下面层,正片叠底,上面层,调出抠出通道选择,加蒙版,模糊蒙版边缘处理。 有杂边分为白的、黑的和灰色的 白的就复制一图层图层混合模式用滤色再把除白

边的地方擦掉 黑的也是一样不过图层混合模式用的是正片 如果是灰色边就用柔光屏蔽中性灰 还可以调节透明度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扣好的图复制一层,创建剪贴蒙版,然后用吸管随时吸取头发颜色,你就放心 的在头发边缘涂吧。就ok了。 建立通道蒙版的时候,边缘是否准确?如果在这有问题,可以用画笔,混合模 式改为柔光,前景色为黑,后为白来让边缘实在。如果不是这的问题,在扣出 来的图有白边还有2个方法可以处理:点击图层,最后一个修边,这有3中去 边的方法,白边和黑边,可以自己试试。还有个就是滤镜中,其他中有个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就是减少边缘,最大就是增加边缘。自己去试试就好了。 收到你的消息,我原以为你看过三楼cfljg的抠图教程后,会懂得怎样处理白 色杂边。我见有高手在前面,不敢班门弄斧!既然你还没找到方法,我就说说 我的方法吧! 1。像本素材是纯色背景抠图,用通道抠图就可以,复制绿通道,在绿通道副本上调整色阶,具体参数视发丝边缘变清晰(同时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发丝丢失),再用黑色画笔在人物主体上涂抹,就是在绿通道副本上将人物全部涂黑,按住CTRL键,点击绿副本,载入选区后反选,回到图层面板,CTRL+J复制一层, 就将人物抠出了。 2。如果新背景不受限制的话,你就填充一种图案且颜色相匹配,就可以掩盖白色杂边。 3。假设新背景限定为红色,就将抠出的人物图层再复制一层,底下一层就将图层模式设为正片叠底,看看发丝边缘是不是纯黑色。到这一步应该明白了下一 步该做什么了吧! 4。将上面抠出的人物图层添加蒙板,将柔角画笔不透明度降为20%,在头发边 缘小心的涂抹,当然中间想要变黑一点的地方也可涂抹,还可配合加深工具, 再说就哆嗦了! 有时扣出的图象不能和背景完美结合你可以再建一空白层填充颜色再选择合并 模式调透明度会把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掩盖掉的 抠图后的头发好多白边,我们会首先想到利用图层修边菜单,如果效果还不行,这时就可以利用剪贴蒙版了。扣好的图复制一层,创建剪贴蒙版,然后用吸管 随时吸取头发颜色,你就放心的在头发边缘涂吧。就ok了

盆地分析小结

盆地分析总结 一、盆地的分类。 答: 1、Dickinson的盆地分类(1974年)。 Dickinson(1974)提出的较有影响的盆地分类是依据盆地位置与岩石圈基底类型,即板块构造环境来进行划分的。Dickinson划分出五大类沉积盆地: (1)大洋盆地,指具有洋壳的海洋盆地; (2)裂谷性大陆边缘盆地; (3)发育于岛弧—海沟体系的盆地; (4)缝合带盆地; (5)内陆盆地,以克拉通盆地为主,稳定的板内环境。 这一分类显然忽略了发育于走滑环境的沉积盆地,但它奠定了当代盆地分类的基础。随后Bdy和Sndson的分类(1980表)、Ingos011的盆地分类(1988)以及Mid(1990表)等的沉积盆地分类都是以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背景为主要依据的。 课堂笔记:根据地理相对位置来划分,没有考虑动力学过程,没有考虑走滑转换类型盆地。

2、Mail盆地分类。 课堂笔记:依据是板块相互作用(水平方向),没有考虑岩石圈的深部作用(垂向)。另外也没考虑到陆地盆地的形成(例如松辽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无法依次来分类);没有区分陆壳和洋壳,例如日本海无法据此分类。 3、以板块构造为背景分类的盆地类型。

(1)与伸展作用有关的盆地。 在大陆破裂、离散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与不同拉伸、离散阶段有关的盆地。 ①克拉通内断陷或内陆裂谷盆地或盆地群。发育于在大陆受到拉伸、破裂的早期,拉伸量小,常常伴随有地壳的减薄和地慢隆升作用。拉伸作用可以停止或进一步拉伸形成。 ②陆间裂谷,或具有扩张中心的。 ③大洋盆地。随着海底扩张形成。 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些裂谷盆地是伴随与之垂向的大洋盆地的形成而发育的,这些裂谷没有进一步扩张成洋盆而夭折,因而称为夭折裂谷(fmled dabasin)。 ⑤拗拉谷(Aulacogen,裂陷谷)。拗拉谷最早是由苏联的地质学家沙斯基(1960)提出的,指的是一种与地槽褶皱带相垂直的深断带。Burke等(1974)后来解释为三叉裂谷系的一个衰亡支。 ⑥碰撞谷,如莱因地堑,是由阿尔卑斯山的碰撞造山导致垂直方向的拉伸的结果。 ⑦弧后盆地,其形成与俯冲板块造成深部物质上涌生的拉伸作用有关。 ⑧走滑伸展盆地,由走滑作用导致的拉伸作用形成的。 (2)与挤压挠曲作用有关的盆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作用有关的盆地发育于聚合、碰撞或挤压环境。这类盆地主要有: ①俯冲带挠曲变形形成的深海沟和前弧带; ②大陆碰撞带岩石圈挠曲产生的周缘前陆盆地;

盘点中国边界

盘点中国边界:海上边界(组图) 作者海疆在线 我国是东邻太平洋的大陆国家,自北向南隔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相邻。由于历史上存在的重陆地、轻海洋的习惯,以及12海里领海的规定,绝大多数海洋又远大于两个12海里距离的历史现状,因此,一直没有一条清晰的、符合现代标准的海上边界。二十世纪中期,海上发现了油气资源,唤起了各国的海上国土的意识,各国纷纷争夺海上国土。 1982年联合国宣布了《联合国海洋公约》,对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作了规定:在有大陆架存在的地方,沿海国在具有主权的领海以外,可以有从领海基线起,到220海里的排他性专属经济区;若大陆架大于220海里,还可有最多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外100海里的排他性专属经济区。 但是,很多大陆架的宽度小于两个220海里,更小于两个350海里,这必然会发生两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专属经济区的重叠现象;另外各方对大陆架边界的认定可能也有异议。这些都为海上边界的划分增加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可能使海上的边界几十年都无法确定。 中朝海上边界。 中国与朝鲜是陆地相连的国家,其陆地边界基本上以鸭绿江为界,海洋隔着黄海相邻。双方在黄海大陆架是相邻共架国。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海上划界,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中国主张按中间线划界,朝鲜则主张以纬度等分线划。这样,

便产生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其二,朝鲜与韩国也是黄海大陆架相邻共架国,而这两个国家的海上边界尚未划分,这使中朝韩之间无法确定三国海上边界的交汇点,继而无法确定中朝之间要划分的黄海面积。 总之,中朝之间海上边界线长约在三百公里左右,涉及到黄海北部约3000平方公里海域的归属。 这些都是未定事项,划界需要时间。 中韩海上边界。 中国与韩国隔着黄海及东海相望,为相向共架国。 黄海南部两侧的海洋底土不同,中国一侧为黄河泥沙冲积而成,为缓慢下降的斜坡。而韩国一侧为岩石构成,为急速下降的陡坡。因此,中国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划界,即按古黄河河道与韩国划分黄海大陆架。但韩国主张按中间线原则划界。这样,中韩在黄海南部便产生了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 而在东海海域,中国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与其划界,而韩国同样主张按中间线划分大陆架,两线之间又形成了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 韩国政府已在实际行动中,损害中国应有的专属经济区利益,1974年背着中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关于共同开发邻接两国的大陆架南部的协定》,划定所谓的“共同开发区”。又在其划定的专属区矿区规划中,多处侵占应属于中国的海域。 另外,韩国与朝鲜在黄海上的划界尚未进行,必然影响到中韩之间的海上划界。 总之,中韩之间海上边界线长约五百公里左右,涉及到十八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域的归属。 这些都是未定事项,划界更需要时间。 中日海上边界。 中国隔着东海与日本相望,两国是否为共架国,存在着争议。 位于中日之间的东海,西接大陆,北与黄海相连,东北以济州岛经五岛列岛至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界,东面与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南面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面积77万平方公里,在中国一侧的绝大部分海域水深在200米以下,属于大陆棚;东南侧为大陆坡和海槽,琉球海槽(日称冲绳海槽),其深度在1000米以上,最大深度达2,719米,是东海最深处。

(整理)PS 图片处理技巧.

PS抠图方法 一、魔术棒法——最直观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边界清晰。 方法意图:通过删除背景色来获取图像。 方法缺陷:对散乱的毛发没有用。 使用方法:1、点击“魔术棒”工具; 2、在“魔术棒”工具条中,在“连续”项前打勾; 3、“容差”值填入“20”。(值可以看之后的效果好坏进行调节); 4、用魔术棒点背景色,会出现虚框围住背景色; 5、如果对虚框的范围不满意,可以先按CTRL+D取消虚框,再对上一步的“容差”值进行调节; 6、如果对虚框范围满意,按键盘上的DELE键,删除背景色,就得到了单一的图像。 二、色彩范围法——快速 适用范围: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中无背景色。 方法意图:通过背景色来抠图。 方法缺陷:对图像中带有背景色的不适用。 使用方法:1、颜色吸管拾取背景色; 2、点击菜单中“选择”功能里的“色彩范围”功能; 3、在“反相”项前打勾,确定后就选中图像了。 三、磁性索套法——方便、精确、快速和我常用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边界清晰。

方法意图:磁性索套会自动识别图像边界,并自动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方法缺陷:边界模糊处需仔细放置边界点。 使用方法:1、右击“索套”工具,选中“磁性索套”工具; 2、用“磁性索套”工具,沿着图像边界放置边界点,两点之间会自动产生一条线,并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3、边界模糊处需仔细放置边界点。 4、索套闭合后,抠图就完成了。 四、(索套)羽化法——粗加工 适用范围:粗略的抠图。 方法意图:粗略抠图,不求精确。 方法缺陷:图像边界不精确。 使用方法:1、点击“索套”工具; 2、用索套粗略地围住图像,边框各处要与图像边界有差不多的距离;这点能保证之后羽化范围的一致性,提高抠图的精确性; 3、右击鼠标,选择“羽化”功能; 4、调节羽化值,一般填入“20”,确定后就粗略选中图像了。羽化值的大小,要根据前一步边框与图像的间距大小调节。 五、(索套)钢笔工具法——最精确最花工夫的方法 适用范围:图像边界复杂,不连续,加工精度度高。 方法意图:完全*手工逐一放置边界点来抠图。 方法缺陷:慢。抠一个图连手脚指都抠的话,要15分钟左右。 使用方法: 钢笔工具法步骤如下: 1、索套建立粗略路径

PS “调整边缘工具”抠图延伸

PS “调整边缘工具”抠图延伸 ——名词细说与飘发细抠 会声会影单色背景抠图应该说还是比较好掌握的,但是,遇到背景复杂的图片抠图,就比较困难一些了。其实,难,主要是难在选区的载入和边缘的调整上。经过上一堂课,大家已经掌握了最基本抠图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一下边缘调整和选区载入两个问题。同时,在我给大家作出更细致演示的时,细说一下调整边缘中的一些名词的含义与作用,以及如何更干净地抠出飘发。 为什么要说“调整边缘中的一些名词的含义与作用”这样理论性很强的问题呢?说实在的,我一直都是凭感觉抠图的,从没有思考过这些理论问题。但是,现在回头理一下思路,觉得很有必要提前和大家说清楚这些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即便进度慢一些,大家也许就不会产生迷茫,而无法准确抠图。 一、【边缘调整】名词含义及用途 先说一下边缘调整问题。 打开美女素材载入选区,进入调整边缘界面后初步涂抹一下美女头发四周,在黑色背景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女抠

图边缘有暗白色,特别是飘逸头发的部分情况更差。如果直接保存这样的抠图,当应用到其他背景上或会声会影里,效果一定不尽人意,让人感觉很假而非常不舒服。那该怎么办呢? 根据我 个人的体会, 这是因为我 们在调整边 缘过程中参 数设置和操 作顺序上没 有到位。下 面,我们先来 说说与此有 关的一些名 词含义吧,让 我们能带着 理性来进行 抠图设置和操作。 1、【视图模式】 【视图模式】选项栏,除了有7种视图效果模式(1),还有【显示半径】和【显示原稿】两个选项。所以,它们不

仅仅为了让我们看清楚抠图效果,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边缘调整的参数设置。 2、【边缘检测】 【边缘检测】栏只有一个【半径】参数设置选项。那么这个“半径”,究竟是指什么呢? 我们在半径的像素值为0的前提下,勾选【视图模式】栏的【显示半径】选项。 我们发 现,PS编辑 窗口的美女 抠图不见 了,只剩下 黑色的图片 画布。这是 为什么? 好,别

深水区_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第28卷 第2期2007年3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ROL EI SIN ICA Vol.28Mar.  No.2 20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238059)、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XQ Ο2004Ο05)“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油气 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和中国科学院三期院创新项目(KZCX 2ΟYW Ο203)“南海北部深水海域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研究”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张功成,男,1966年1月生,199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勘探新领域首席地质 家,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评价工作。E Οmail :zhanggch @https://www.doczj.com/doc/b76920058.html,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7)02Ο0015Ο07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功成1 米立军2,3 吴时国4 陶维祥1 何仕斌1 吕建军1 (1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7; 21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3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部 北京 100010; 4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 )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000~6000m 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000m ;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Ο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构造演化;生烃凹陷;烃源岩;储层;油气运移;勘探领域中图分类号:TE 111 文献标识码:A Deepw ater area —the ne w prospecting targets of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Zhang G ongcheng 1 Mi Lijun 2,3 Wu Shiguo 4 Tao Weixiang 1 He Shibin 1 L üJianjun 1 (1.B ei j ing Research Center of CN OOC China L t d.,B ei j ing 100027,China; 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I nf 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na; 3.Ex ploration De partment of CN OOC China L t d.,B ei j ing 100010,China; 41Key L 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and Envi roment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Qingdao,266071,China ) Abstract :The deepwater area with over 300meters in water depth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experienced pre 2rift phase ,rift phase ,post 2rift phase and Neotectonic phase.In this area ,a bump 2sag pattern was formed.The Paleogene system with 3~6kilometers in thickness was deposited in the sags during the rift phase.The thickness of Lower 2Middle Miocene deposited during post 2rift phase was less than 2000meters.The late Miocene 2Quaternary system with a tremendous thickness was formed and also reformed in east part during Neotectonic phase.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sags in deepwater area are the faulted depressions formed in the rift phase.The proven source rocks are the early Oligocene mid 2deep lacustrine mudstone ,transitional mudstone ,ma 2rine mudstone and coal system.The probable source rock is the Eocene mid 2deep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the possible one is the up 2per Oligocene and Miocene marine mudstone.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reservoir cases in deepwater ,including Oligocene transitional sandstones ,Neogene 2Quaternary marine deepwater sandstone and reef ,and Eocene terrestrial sandstone.The seal rocks are devel 2oped widely ,and the Neocene marine mudstone is the regional seal.There are a lot of traps with the main styles of draping anticline ,fault trap and deepwater fan.The oil 2gas migration style varies with time and space and is controlled by the Neotectonic fault activi 2ties.The parallel migration dominates in the deepwater of Qiongdongnan Basin and in the early phase of Baiyun Depression ,and the vertical migration dominates in the late phase of Baiyun Depression.The deepwater play and traps contain bulge ,secondary bulge in sag ,fault zone and deepwater fan.Exploration activity should first aim at th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sag and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structure around the sag 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 toward the non 2structural trap. K ey w ords :north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area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2generation sag ;source rock ;reservoir ; oil 2gas migration ;exploration area

用ps抠图换背景的方法以及步骤

照片的处理中,我们经常会使用Photoshop将照片中的人物素材提取出来,以便实现背景更换等特殊效果。利用Photoshop来对人物素材进行提取的方法很多,我们先以更换照片中人物的背景的一些小实例,来总结一下本帖介绍的Photoshop抠图的四种方法: 一、工具法____巧用魔棒工具替换背景 二、路径法____用钢笔工具来抠取人物 三、蒙版法____利用蒙版技术抠图 四、滤镜法____功能强大的抽出滤镜 基本步骤路 照片背景更改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的思路都遵循着以下两条: 1.选择背景法。将照片中不满意的背景去除后,然后将提取出来的人物插入到一张新的自己比较喜爱的背景图片中去。这个方法比较适合于抠取掉那些图案较为单调、色彩不多的背景,从而将人物选择出来。 2.选择人物法。这个思路恰恰和上面的思路相反,就是直接将照片中需要的人物或者物体选择出来并剪切或者复制到预先确定好的背景照片中。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抠取那些边缘较为清晰的人物或者物体。 对于上述两种照片背景更改的思路,最终的效果都是相同的,但具体要应用哪种思路,就要看需要替换背景的具体照片而确定了。 四种抠图方法详解 一、工具法——巧用魔棒工具替换背景 知识点提示:魔棒工具主要是使用户可以选择颜色一致的区域(例如,一朵红花)或者背景比较单调的图片,而不必跟踪其轮廓。魔棒工具选择的颜色范围可以由工具选项栏中的“误差范围”参数值来控制。注意,不能在位图模式的图像中使用魔棒。 下面我们就以一个实例来讲解。在Photoshop中打开一张照片,如图1所示。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张照片,它的背景比较暗淡,而且背景的颜色也比较相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将背景去除的方法来实现人物的抠图。 图1 这个例子的创作思路是利用魔棒工具将背景的大部分面积选中,然后使用增加选区或者删除选区的方法进一步选择。如果对于不能选择的细节部分,就使用套索工具或者磁性套索工具来完成。 1.在Photoshop CS中文版中打开照片后,单击工具箱中的魔棒工具,然后在出现的工具选项栏中设置容差参数值为50。接着在人物背景上单击鼠标左键,这时就可以得到大部分的背景选区了。对于不连续的选区,我们可以在选中魔棒工具的情况下再在其工具选项栏中单击“添加到选区”图标或者按住键盘上的Shift键再单击其他想要选取的地方来选择,如图2所示。

试总结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试总结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大陆边缘分为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其中活动大陆边缘包括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日本型)和东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其中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东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属于陆源弧型活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都与汇聚型板块边界有关,主要形成于太平洋的边缘及印度洋东北缘。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其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大陆架比较狭窄,一般宽仅几十大陆边缘公里。海沟的两坡很陡,坡度达5°~10°,其中堆积着浊积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积。由于大洋板块在海底处的俯冲作用,海沟及其附近的沉积物受到“铲刮”,而强烈变形,形成叠瓦状逆掩断层和混杂堆积。 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日本型):岛弧型主动大陆边缘,是大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期阶段。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三者共生是基本特征。 东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为陆缘弧型主动大陆边缘,海沟(俯冲)带与大陆边缘隆起带相接。无弧后盆地(边缘海),这是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区别。由大洋向大陆方向依次为:海沟、混杂堆积带、弧前盆地、陆缘弧、弧背盆地。相应单元的沉积特征与岛弧型大陆边缘相似 海沟:与岛弧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是板块俯冲的位置。海沟长而窄,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达数十至上百公里,深度一般超过6000米,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深点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m)。海沟沉积物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俯冲板块带来的深海平原沉积物;另一部分是在海沟形成的深海沉积物。包括:远洋钙质沉积、硅质沉积、深海红粘土、火山灰沉积、浊流沉积。海沟沉积物一般厚达几百米,受俯冲作用的影响,海沟沉积物保存不完整,并多发生强烈变形。海沟是洋壳下插的地方,下插洋壳随着深度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冷的高密度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到热的低密度的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地方,随着俯冲深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俯冲板片开启脱水并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流体与上覆地幔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就形成了火山弧中的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的岩浆岩组合。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高,部分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了片麻岩和混合变质岩。 混杂堆积:位于海沟俯冲带的前端,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三部分组成。外来岩块主要来自俯冲板块上的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熔岩以及基性超基性的辉绿岩、蛇纹岩、橄榄岩、榴辉岩等洋壳和地幔岩的碎块。原地岩块系海沟原地形成的浊积硬砂岩、粉砂岩、砾岩,有时还有海沟内壁上的蓝闪石片岩。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质岩石,以构造方式嵌入(冷侵位)到塑性基质中。叠瓦状推覆构造发育,有时还形成增生楔。 弧前盆地:位于增生楔与火山弧之间的无火山地带,它是由于增生楔的不

(整理)ps抠图修图技巧总结.

Photoshop 技能 1. 快速打开文件 双击Photoshop的背景空白处(默认为灰色显示区域)即可打开选择文件的浏览窗口。 2. 随意更换画布颜色 选择油漆桶工具并按住Shift点击画布边缘,即可设置画布底色为当前选择的前景色。如果要还原到默认的颜色,设置前景色为25%灰度 (R192,G192,B192)再次按住Shift点击画布边缘。 3. 选择工具的快捷键 可以通过按快捷键来快速选择工具箱中的某一工具,各个工具的字母快捷键如下: 选框-M 移动-V 套索-L 魔棒-W 喷枪-J 画笔-B 铅笔-N 橡皮图章-S 历史记录画笔-Y 橡皮擦-E 模糊-R(旋转视图) 减淡-O 钢笔-P 文字-T 度量-U(图形工具)渐变-G 油漆桶-K 吸管-I 抓手-H 缩放-Z 默认前景和背景色-D 切换前景和背景色-X 编辑模式切换-Q(快速蒙版)显示模式切换-F 另外,如果我们按住Alt键后再单击显示的工具图标,或者按住Shift键并重复按字母快捷键则可以循环选择隐藏的工具。 4. 获得精确光标 按Caps Lock键可以使画笔和磁性工具的光标显示为精确十字线,再按一次可恢复原状。 5. 显示/隐藏控制板 按Tab键可切换显示或隐藏所有的控制板(包括工具箱),如果按Shift+Tab 则工具箱不受影响,只显示或隐藏其他的控制板。

6. 快速恢复默认值 有些不擅长Photoshop的朋友为了调整出满意的效果真是几经周折,结果发现还是原来的默认效果最好,这下傻了眼,后悔不该当初呀!怎么恢复到默认值呀?试着轻轻点按选项栏上的工具图标,然后从上下文菜单中选取“复位工具”或者“复位所有工具”。 7. 自由控制大小 缩放工具的快捷键为“Z”,此外“Ctrl+空格键”为放大工具,“Alt+空格键”为缩小工具,但是要配合鼠标点击才可以缩放;相同按 Ctrl+“+”键以及“-”键分别也可为放大和缩小图像;Ctrl+Alt+“+”和Ctrl+Alt+“-”可以自动调整窗口以满屏缩放显示,使用此工具你就可以无论图片以多少百份比来显示的情况下都能全屏浏览!如果想要在使用缩放工具时按图片的大小自动调整窗口,可以在缩放工具的属性条中点击“满画布显示”选项。 8. 使用非Hand Tool(手形工具)时,按住空格键后可转换成手形工具,即可移动视窗内图像的可见范围。在手形工具上双击鼠标可以使图像以最适合的窗口大小显示,在缩放工具上双击鼠标可使图像以1:1的比例显示。 9. 在使用Erase Tool(橡皮擦工具)时,按住Alt 键即可将橡皮擦功能切换成恢复到指定的步骤记录状态。 10. 使用Smudge Tool(指尖工具)时,按住Alt键可由纯粹涂抹变成用前景色涂抹。 11. 要移动使用Type Mask Tool(文字蒙版工具)打出的字形选取范围时,可先切换成快速蒙版模式(用快捷键Q切换),然后再进行移动,完成后只要再切换回标准模式即可。 12. 按住Alt键后,使用Rubber Stamp Tool(橡皮图章工具)在任意打开的图像视窗内单击鼠标,即可在该视窗内设定取样位置,但不会改变作用视窗。 13. 在使用Move Tool(移动工具)时,可按键盘上的方向键直接以1 pixel 的距离移动图层上的图像,如果先按住Shift键后再按方向键则以每次10 pixel 的距离移动图像。而按Alt键拖动选区将会移动选区的拷贝。 14. 使用磁性套索工具或磁性钢笔工具时,按“[”或“]”键可以实时增加或减少采样宽度(选项调板中)。 15. 度量工具在测量距离上十分便利(特别是在斜线上),你同样可以用它来量角度(就像一只量角器)。在信息面板可视的前提下,选择度量工具点击并拖出一条直线,按住Alt键从第一条线的节点上再拖出第二条直线,这样两条线间的夹角和线的长度都显示在信息面板上。用测量工具拖动可以移动测量线(也可以只单独移动测量线的一个节点),把测量线拖到画布以外就可以把它删除。

大陆边缘沉积,构造,岩浆,变质作用过程

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大陆边缘。它是以深源地震、火山作用和造山作用为特征,强烈不对称性;从洋到陆,包括海沟、岛弧间隙(非火山外弧和弧前盆地)、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 岛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海沟俯冲于以海盆相隔的岛弧和大陆之下,又称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山弧—海沟型,指大洋板块沿陆源海沟俯冲与山弧之下,又称东太平洋(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一、沉积作用过程 (1)岛弧型主动大陆边缘沉积作用 大洋向大陆方向依次为海沟、弧-沟间隙、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各单元沉积特征如下:海沟:海沟沉积物只要是两部分,一是由板块俯冲带来的深海平原沉积物;二是海沟形成的深海沉积物,包括远洋钙质沉积、硅质沉积、深海红粘土、火山灰沉积以及在海沟形成的浊流沉积,受俯冲作用的影响,海沟沉积物保存不完整,并发生强烈变形。 混杂堆积:有板块俯冲引起,由已变形的深海平原沉积物、海沟沉积物及洋壳碎块等组成的构造岩带。其原始层序完全被破坏,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三部分组成广泛遭受剪切变形。发生在俯冲带和碰撞带,主要特点是1、不同时代,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岩石相混杂;2、岩块大小形状差别很大,并且是构造作用形成的;3、基质普遍遭受剪切;4、混杂堆积是俯冲带和碰撞带普遍剪切的产物,可以看做是仰冲板块前缘的复杂叠瓦构造带。 弧前盆地:地貌复杂,沉积空间变化大,可以出现三角洲相,滨岸相,陆架相,陆坡相及浊积相。沉积物主要来源是岩浆弧,由于物源很近供应量大,沉积以碎屑为主,浊积岩最主要,是复理石沉积最典型的类型 岩浆弧:沉积以火山成因为主,迪金森将岩浆弧的岩石组合划分成三种成因类型:1、喷发中心及附近的中心相和近缘相主要以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某些沉积岩成互层;2、呈沉积物群或沉积物覆盖层产出的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分散相;3、沉积在弧边部的海盆相。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弧边部海盆和因强断裂而形成的弧内盆地中,以断裂为界的张裂盆地,基底为过渡壳或陆壳,其形成与深部岩浆上升使弧地壳隆起产生的拉张构造有关,也与火山和构造作用产生的局部沉降有关。 弧后盆地:由弧后扩张作用引起,其基底为大洋型地壳,盆中浊流沉积非常发育,沉积物来自两侧,大陆提供比较成熟的碎屑物质,岩浆弧则提供给大量火山碎屑特别是凝灰质物质,则两侧复理石沉积特征不同。 (2)陆源弧型活动大陆边缘沉积作用 弧背盆地位于陆源火山弧后侧紧邻的大陆板块周围地带,基底全部为陆壳,对于岩浆弧是弧后盆地,对于大陆板块内部是前陆盆地。弧背盆地沉降作用,部分是大陆板块边缘沿陆内俯冲带进入到岩浆弧下引起岩石圈绕折的反应,部分是褶皱冲断岩片的构造负载引起的均衡沉降的结果。可以部分被海水淹没,形成河流三角洲、浅海陆架相沉积,也可以全部处于大陆环境,形成山麓相、河流相及沼泽相沉积。 二、构造演化 海沟是俯冲洋壳开始下插的地方;从它上面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和洋壳碎片组成混杂堆积,聚集在上盘板块并形成外弧;下插洋壳随着深度增加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并上升到浅部而形成火山弧。冷的较高密度的大洋岩石圈热的低密度的大陆岩石圈(活动大陆边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