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2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2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2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2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纲要

掌握:

1.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基本内容。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理论要点。

3.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自我指导训练理论。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5.内脏学习理论、应激理论、情绪学说的理论源起及主要内容。

熟悉:

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实验与理论基础。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起源。

3.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及抑郁症患者的常见10种认知曲解。

4.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如何解释心理失调的实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5.内脏学习理论的临床应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了解:

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和实际意义;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原理及在临床行为治疗中的作用。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应用。

3.自我指导训练的理论基础。

4.自我实现者具有的人格特征。

5.情绪与生理反应。

二、教材精要

【内容简介】

本章介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内脏学习理论和心身相关理论等与行为医学具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理论的理论起源、主要内容、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等。

【教材知识点】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1.条件反射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0世纪初,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把试验中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也称经典条件反射。并进一步把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自然地引发反射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射称为无条件反射。这里的条件反射不能被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故属于反应性条件反射,试验中的中性环境刺激(铃声)就称为条件刺激。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概念:①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②泛化: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刺激物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物也或多或少地引起条件刺激物的效应。③分化: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以强化而对其他相类似的刺激物不予强化,则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应,而其他类似的刺激物不引起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④消退: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对一种条件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如果经常得不到相应的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即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现象。⑤自然恢复:动物对某一条件刺激的反射性反应消退后,如果该反射有足够的间歇时间,即使不加以强化,也可能重新激发的现象。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认为某一行为反应的出现总能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则个体根据结果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也称为工具操作条件作用。

根据刺激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分为以下几种:①正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增强的现象。②负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③消退: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使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④惩罚: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

(3)两种条件反射的差异:两种条件反射的不同点如下:

经典条件反射:①主要适于不随意反应(如各种天生反射和情绪);②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参与;③由条件刺激诱发条件反应,为应答反应;④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先后呈现,受接近律支配;⑤没有条件刺激或非条件刺激时不产生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①主要适用于随意反应(如各种随意行为和思维等);②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参与;③自发反应受奖赏或惩罚控制,为操作反应;④随意反应导致奖赏或惩罚,受效果律支配;⑤即使没有特定的刺激也可产生反应,辨别刺激只具有改变反应的时机与频度的作用。

2.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该理论认为环境刺激并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唯一变量,一个人的行为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人类行为受限于自身的生理状况、认知评价以及周围的环境因素,个人的认知因素对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1)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现象:①观察学习:是指人类能够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学习。②替代强化:指受试者不必亲自体验而只需通过观察他人便能得到的强化;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强化都属于直接强化。③自我强化: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④社会学习: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照某种行为去行动。

(2)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②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③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④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行为的增强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

3.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1958年,行为科学家沃尔普在经典条件反射

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其交互抑制理论是指如果使用原先会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的刺激导出与适应不良行为互不相容的正常适应性行为,就可以削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不良性反应。系统脱敏是指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程度,使个体逐步耐受和习惯原先引发不适应性的反应的刺激,来消除某种不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上述理论为现代行为治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1.健康信念理论健康信念理论模型(HBM)是最早运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HBM以心理学为基础,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该模式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认为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其核心部分包括六种与行为转变紧密相关的信念。

(1)感知到的易感性;

(2)感知到的威胁;

(3)感知到的益处;

(4)感知到的障碍;

(5)行动线索;

(6)自我效能。

2.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又称为跨理论模型(TTM),是80年代初在综合心理治疗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之一。该模型整合了若干个行为干预模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称为行为分阶段转变交叉理论模型。

TTM理论认为,行为的变化是渐进、分阶段、螺旋式的复杂发展过程,这种改变呈前进式特点,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新阶段发展,但也可能出现后退问题,行为依此螺旋式特点不断发展直至完成所有的改变过程。健康行为的变化经历5个发展阶段:

(1)前意向阶段(通常指在未来6个月):此阶段人们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向,尚未意识到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险,不想改变自己的行为。

(2)意向阶段:个体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认真地思考变化自己

的行为,并意识到改变行为的益处和代价。此阶段人们常长时间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

(3)准备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倾向于在近期采取行动(通常指在未来一个月内),个体开始计划、准备改变自己的行为,一些间断性的行为变化已经出现,但持续性的变化尚未出现。

(4)行动阶段:个体已经出现了持续性的行为变化(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

(5)维持阶段:个体保持新出现的行为达6个月以上。减少诱惑和增加信心有利于保持这一状态。如果人们经不住诱惑和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他们就可能返回到原来的行为状态,即终止阶段,这种现象称为复返。

TTM认为,每个个体是否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取决于每个阶段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和五个变化阶段的整合最终解释了个体行为的改变。个体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因素和行为因素两类共10种:①知觉因素:如对特定行为后果的知觉、情感体验、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再评价、新行为产生后社会准则变化的知觉等。②行为因素:如反条件化、社会支持关系、强化管理、对行为改变的承诺和刺激控制等。

TTM是一个动态的综合行为改变理论模型。该模型改变了传统一次性行为事件干预模式为分阶段干预模式,根据行为改变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术,并已成为临床和社区行为干预广泛应用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3.知-信-行理论知-信-行(KABP或KAP)是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的简称。该理论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立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的、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的态度,行为转变仍然不会实现。为了促进态度的转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促进信念的建立;

(2)利用现身说法;

(3)加强行为干预;

(4)利用态度改变理论:根据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

阶段理论,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其态度转化。

4.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TRA)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在个体健康行为、道德行为和其他行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然而TRA模式没有考虑到情绪对行为和态度的作用,甚至假设行为完全由个人的理性控制。为了弥补缺陷,在原来理论中增加了影响意向的第三个因素,即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形成计划行为理论(TPB),其他两个因素是TRA 的行为信念和个人规范。

TRA/TPB的理论要点:

(1)行为意向:行为意向是该理论结构的核心,是影响行为发生转变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是行为改变的直接决定力量,决定了是否采取行动。

(2)行为态度:它是对行为结果好坏程度的评估,受到规范信念的影响。

(3)个人规范:这是对其他人行为规范带来的压力的感知,并受顺从性影响。

(4)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它是对自己行动能力的感知,受到一组控制信念的影响,特别是感知到的行为改变难度和把握性的调节。

(5)行为实际控制:它是个体利用准备好的有利资源控制行为,与自我效能相近。

(三)认知理论

1.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1955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

Ellis提出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的核心是“ABC理论”:A是指外部的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内部的信念系统,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理论认为外界的事件(A)只是诱因,所有的A都必须通过个体内在信念系统(B)的中介,才能产生出特定的结果(C)。因此,个体的信念系统才是引起个体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更直接的原因。个体的信念系统中既有合理的又有非合理的,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埃利斯认为,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征:①绝对化的要求;②以偏概全;③糟糕至极。

2.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阿伦·贝克在对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以及前人对情绪的认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抑郁症的认知模型,并扩展到其他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疗法。该理论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或不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作用下出现的。Beck 认为,个体的认知曲解包括两个层次: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

Beck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以下10种认知曲解: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

(2)任意推断;

(3)选择性概括;

(4)过度泛化;

(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

(6)个人化;

(7)选择性消极注视;

(8)情绪推理;

(9)“应该”倾向;

(10)乱贴“标签”。

3.自我指导训练上世纪70年代由梅钦鲍姆和古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与其将外界的言语评价转变为自我评价有关,无法将外控很好地转变为内控将导致儿童的不适应行为。通过自我指导训练,可以改变这类儿童的不适应行为,训练的目的在于:①训练儿童发展出自身的内部言语评价(自我指导),使他们的行为逐渐适当;②加强儿童内在言语的调节成分,使他们的行为受自己言语的控制;③鼓励儿童适当地强化自己的行为,以便形成新的认知模式,达到自控。

(四)人本主义理论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该理论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了两大类、七个层次。一类是

和人的本能相联系的基本需要,具有五个特点:①缺少它会导致疾病;②有了它可免除疾病;③恢复它可治愈疾病;④在某些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景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非寻求其他满足;⑤在健康人身上,它是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另一类是不受本能所控制的成长性需要,具有三个特点:①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②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③满足此类需要会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第一类需要的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第二类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马斯洛根据需要对人直接生存意义和生活意义的大小,将七个层次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具有如下特点:①七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②该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一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其他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③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了行为的驱动力。④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⑤一个国家或地区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2)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马斯洛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2)宽容和悦纳自然、他人与自我。

3)自发性、直率性和自然性。

4)以问题为中心。

5)具有独立和独处的需要。

6)有较强的自主性。

7)具有反复欣赏生活的能力。

8)经常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

体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的一种状态。

9)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0)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个人友谊。

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13)具有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14)富于创造性。

15)具有抵制和批评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2.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与自我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人都有一种以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去发展自我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是要在生理、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增长与发展自己,追求自我实现。

(1)人性观:罗杰斯认为有机体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且是理性的,因此,其人性观是积极和乐观的。

(2)自我理论:自我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可分为两类,一是主体自我,指人的行为和心理经验的主体;二是客体自我,即自我概念。由自我概念出发,对任何一种新的经验都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反应:①与自我经验合为一体;②被忽略掉;③否认与歪曲。

(3)经验: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和可以意识到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4)心理失调的实质: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因此,罗杰斯治疗理论的实质也是要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以达到人格的重建。

(五)内脏学习理论和心身相关理论

1.内脏学习理论

(1)理论源起: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尼尔·米勒进行了内脏学习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另一种形式,即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2)主要内容: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有机体可以控制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例如心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的活动,即内脏学习理论。

(3)临床应用:基于内脏学习理论,米勒进一步提出了生物反馈治疗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2.应激理论

(1)理论源起:应激一词最早由生理学家沃特·坎农于1925年提出,是指有机体在面临紧张刺激或暴露于恶劣环境时出现的战斗与逃避反应。

(2)主要内容:应激是指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应激源所做的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

(3)临床应用:过度的应激反应是导致某些疾病的生理基础。应激不仅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同时会使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反应,以及逃避、攻击、物质滥用等行为问题。

3.情绪学说

(1)理论源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肌肉、血管、内脏活动和功能状态都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2)主要内容:人在愤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情愉悦时食欲增加等,这些都属于不同情绪状态时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当人产生情绪、情感体验时,皮肤上的汗腺分泌旺盛。汗液中的电解质浓度改变导致皮肤的导电性发生短暂地波动,即为情绪过程中的皮肤电反应。此外,当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时,脑电波的波形、频率和幅度都会发生相应改变,这就是情绪过程中的大脑电活动。

【本章小结】

本章是行为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与行为医学相关的主要理论,是学习行为医学的重要基础章节。因此,本章涉及的重点内容较多,理论性很强,是行为医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

(梁立夫唐云翔张东军郑铮)

组织行为学关于绩效的探讨

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探讨论文关键词:组织行为绩效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协调 论文摘要:本文是对企业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组织行为理论是在研究员工的各种需要、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上述诸因素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改进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探索如何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合理运用组织行为学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绩效,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的学科。目标是研究在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而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又分为组织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组织行为学针对上述 3 个层次的研究,表现在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变量: 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和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对我国的企业来说,系统地研究员工的想法和行为,学习如何运用组织行为学来提高公司的管理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是非常现实,也是有很大潜力的。对员工的个体心理的研究,确切地说,就是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即个体在特定的社会部门或组织系统中,因其所处的角色地位而表现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等发展,社会认识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 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通过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内在的能力,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实现管理科学化。组织中的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而这些关系又表现为亲近或疏远的不同程度,并呈现为不同的群体。要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等等,使管理者能掌握群体行为形成的原因,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控制。作为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从形态和功能上保证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如何使组织结构既满足内部功能的要求,又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组织心理与行为还包括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中的领导是指引或影响个体、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因此,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心理与素质的好坏,领导方式的合理与否,以及对领导艺术把握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二、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过去在计划经济中,员工的自由流动受到很大限制,终身雇佣制在劳工双方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人事部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控制和管理”员工—因为员工如果不满意工作的话,并不能随意流动。在经过了20 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意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开始试图学习研究员工的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研究不同员工的价值观、态度并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有效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中国,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可能已经导人有10 年甚至更长时间,可是,真正在大多数企业中运用仍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对很多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观念的改变远比把“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来得困难。在现代社会中,对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大一型企业里的高层管理经理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强调其概念技能。原因很简单,过去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虽然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可是对单个企业来说,环境的变化是很小的,生产和销售都有上级负责,企业只要负责好生产出规定的产量就好了,因此企业无须也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清晰的规划。可是现在是市场经济,特别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最高领导者的远见、领导魅力,同时企业是否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并使员工满意,使整个经营团队良好地贯彻执行最高领导者的战略意图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是由一个个群体和团队构成的。在群体和团队中,公平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 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聞創 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 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 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0、气压对液体沸 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 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22、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行为医学行为医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行为医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 A.46.7% B.56.7% C.66.7% D.76.7%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 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20世纪初树起“心理学-人的行为的科学”这面旗帜的心理学家是()() A.Freud B.Watson C.Wundt D.Pavlov 9、行为科学的正式名称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由()提出。() A.社会学家 B.生物学家 C.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 D.心理学家

组织行为学6套简答与论述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31.企业负责人需要向员工说明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得不采取减薪措施,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32.怎样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33.举例说明冲突的来源有哪些?34.简述人格与工作匹配的类型有哪些? 31.召开员工会议,采取面对面的沟通。沟通方式计3分;说明形势,剖析问题,指明方向、鼓舞士气,稳定人心,避免谣传和误解。沟通内容计2分。 32.树立冲突合法的思想;重建组织结构;运用沟通渠道;任命一名批评者;引进外人,改变组织文化。答对任意4项,计5分。 33.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体行为因素。3分;举例2分。 34.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等,答对任意五点得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35.什么是从众行为?你认为从众行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请予以解释。36.结合实例阐述强化理论的内涵。. 35.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背景下个体表现出与他人相一致的行为,就像很多事物有两面性一样,既有正确的 一面,也有不正确的一面。(1分) 积极作用:从众行为可以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从众行为能够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3分) 消极作用:从众行为容易给个体和群体带来惰性;从众会使群体成员做决策时出现偏差;个体的如果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还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 (3分) 36.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它认为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塑造人的行为。对个人各种环境进行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或其他形式的强化,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据此影响人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获得好的工作绩效。(2分) 其基本观点有: 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1分 认为不必关心人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行为结束之后给予一个强化,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1分 强化形式有四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略(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31.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32.怎样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33.某公司的生产部装配车间主任为了提高工人的绩效水平,在每一个装配小组中树立了一个“标兵”,给予高额奖金和带薪休假,借此激励全体员工,但几个月后,该主任发现车间的总体生产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为什么会这样?34.什么是组织中的五种权力基础? 四. 简答题 (每小题5分, 共20分) 31. 要点: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需要等。答对任意5点计5分 32.树立冲突合法的思想;重建组织结构;运用沟通渠道;任命一名批评者;引进外人,改变组织文化。答对任意4项,计5分。 33.奖励方式不对。2分;装配小组需要相互协作配合,树标兵奖励的是个人,忽略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支持作用,使其他人员感到不公平。3分 34.强制权;奖惩权;信息权;参照权;法定权等。每个要点计1分,共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社会医学试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社会医学的知识基础主要来自和。 2.社会医学是一门学科;从医学思维和观念的角度,社会医学具有学科的特点。 3.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疾病和健康的属性,以分析和解决起源于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为主要目的。 4.社会医学的研究容包括、、三个层面。 5.社会医学的产生使预防医学从传统的扩大到,学科更有生命力。 6.1848年,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 二、选择题 1. 提出“医学是门社会科学,政治从广义上讲就是医学罢了”观点的是() A.魏尔啸 B.诺尔曼 C.盖林 D.希波克拉底 E.恩格尔 2. 不属于社会医学研究容的是() A .卫生服务状况 B.卫生行为 C.社会卫生政策 D.社会危险因素 E.临床诊治方法 3. 社会医学是( ) A.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B.理论学科 C.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 D.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E.以上答案均不是 4.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趋向于() A.生产性 B.盈利性 C.公益性 D.福利性 E.以上答案均不对 5.盖林(Guerin)是( ) A.德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法国人 E.瑞典人 6.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B.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C.卫生政策制定 D. 社会发展规律 E.个人卫生状况 7.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人群是() A.患者人群 B.全体居民 C.社区中的疾病群体 D.潜在的患者人群 E.传染病人群

8.社会医学的研究目的是() A.帮助政府制定政策 B.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 C.评价居民的生命质量 D.描述人群健康状况,进行国际间 E.比较准确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 四、问答题 1.试述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3.结合专业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医学的意义。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医学科学社会科学 2.医学方法 3.社会属性社会文化 4.社会卫生状况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5.生物预防社会预防 6.盖林(Guerin) 二、选择题 1. A, 2.E, 3.D 4.C 5.D 6.A 7.B 8.E 三、名词解释 1.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四、问答题 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如下6方面: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②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③发现社会卫生问题。④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⑤促进人群健康。⑥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从社会宏观水平分析、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单元试卷(有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地球周围没有大气层,以下现象将不再发生的是( ) A.用天平称物体质量B.水往低处流 C.将衣服上的灰尘拍下D.用吸管喝饮料 2.随着台风“山竹”消散,浙西南地区高温再现。9月19日,龙泉最高气温达到36.4 ℃。 “36.4 ℃”一般出现在这一天的( ) A.午后2时 B.午后4时 C.中午12时 D.日出前后 3.下列《科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用来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 4.不管是冷锋还是暖锋发生时一般都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降水 B.降温 C.升温 D.干旱 5.我国的海南岛气温高、长夏无冬,漠河夏季短、冬季寒冷。造成两地气候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季风 B.纬度位置C.海陆分布 D.地形地貌 6.小科为了探究空气的对流运动,往对流管内加满水并在B处加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证明空气对流 B.该实验可类比空气的对流 C.管内的水按逆时针流动 D.若改在A处加热,管内的水按顺时针流动

7.小科同学在学校创意实验设计中,展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轻轻放入漏斗中,用电吹风从管口向上吹,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球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 B.球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C.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 D.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8.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 C.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对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9.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应采用的办法是( ) A.增加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B.降低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C.缩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0.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行为医学试题

行为医学试题 1.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的疾病均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 A、46.7% B、56.7% C、66.7% D、76.7% 2.关于行为医学,不合适的叙述是() A、多学科交叉学科 B、行为科学的分支学科 C、行为疾病学科 D、医学的分支学科 3.对行为医学的合适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关注与健康、疾病相关的行为 B、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进化和发展 C、研究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 D、以上都是 4.行为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可以在以下部门工作中得到应用() A、医院 B、康复与预防机构 C、心理门诊 D、以上都是 5.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在行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 B、没有心理活动就不会有行为 C、行为是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D、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机制,行为医学重点研究行为与健康 6.行为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不正确的描述是() A、社会医学是把社会因素抽象出来,对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B、社会医学不重视行为的影响 C、行为医学也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D、行为医学是把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的因素来看 7.金代医家张子和治疗“卫德新之妻”一案中是() A、我国古代“气功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B、我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C、我国古代“催眠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D、我国古代“认知疗法”的典型资料记载 8.20世纪初树起“心理学-人的行为的科学”这面旗帜的心理学家是() A、Freud S B、Watson JB C、Wundt W D、Pavlov I 9.行为科学的正式名称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由()提出 A、社会学家 B、生物学家 C、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 D、心理学家 10.1967年提出“行为医学”一词的是() A、Freud S B、Birk L C、Wundt W D、Pavlov I 11.在耶鲁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行为医学大会是在()年 A、1967 B、1970 C、1977 D、1987 12.我国行为医学的萌生可以从()年开始算起 A、1977 B、1979 C、1981 D、1987 13.我国首届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于()年在天津召开 A、1987 B、1990 C、1991 D、1999 14.行为医学研究涉及的重要理论有() A、行为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以上都是 (三)多选题 1.关于行为医学的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掌握了有关行为改变的原因,就有可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进而促进人的健康 B、行为医学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入手,力图通过改变行为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C、行为医学的出现,补充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D、行为医学有助于预防、临床等领域的工作者根据人类行为规律开展行为互动,使人们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健康行为 E、心理学、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掌握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整体的医学观、健康观

组织行为学习题集20110608[1]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集 第一篇导论 第1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者应该能够掌握和了解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初步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观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事件。 [重点和难点]: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探讨学习组织行为学的价值,并列举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选择题(1-7单选,8-11多选) 1. 你刚刚上过了组织行为学的第一课,从这堂课的学习可以知道,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不包括以下选择中的哪一项?( d ) a. 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 b. 员工带给组织的独特的观点 c. 人类行为与组织的界面 d. 竞争及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2. 从事设计工作、将工作分组为可管理的单元、在工作间和工作群体间建立权力模 式,这些工作的管理者所承担的是哪一项基本的管理职能?( b ) a. 领导 b. 组织 c. 规划 d. 协调 3. 人们把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的时间为( b ) a.1932年 b.1949年 c.1958年

d.1961年 4. 组织行为学可以描述为:() a. 本质上是科学的和个体的 b. 本质上是行为的和组织的 c. 本质上是创新的和传统的 d. 本质上是多学科的和描述性的 5. 组织行为学研究哪三个层面的结果?( ) a.组织、产业、事业部 b.组织、事业部、部门 c.部门、个体、群体 d.个体、群体和组织 6.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 霍桑试验 c. 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7.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测验法 8.管理就是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a.计划 b.组织 c.激励 d.领导 e.控制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八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 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 可以把大气分为 5 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观察。【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 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 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 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 )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大气压强的大小: 5 A、标准大气压P= 1.01 X 10帕斯卡(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李锋离职的思考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题目:李锋离职的思考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

案例分析正文: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本案例分析的是研究所的组织问题。 一、背景知识 研究所属于科研单位,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有关的研究任务,其绩效主要由科研成果来衡量。研究室是研究所的基本行政单位,通常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研究室,专责有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是研究所的临时机构,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科研课题任务而临时设立,其主要目标是解决该课题下的科研问题,得出有关的问题的答案或者实现具体的应用。 二、基本情况 该案例中的研究所存在系统性的组织问题。 首先,人员安排程序混乱。赵所长在没有征求课题组长意见,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引荐的情况下突然将张志文推到课题组,形成领导意图不明、组织结构模糊的情况,导致在突然的遭遇和性格冲突下形成猜忌和矛盾对立的局面。 其次,组织文化不健康。组织内从上到下弥漫着唯专业技术能力为上的潜意识和思想,所有人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上,没有形成团队协同、分工合作的主流文化。而研究所赵所长在这一点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谁搞出新东西,谁就进所里的领导班子"的言论概念模糊,无法界定其含义到底是个人搞出新东西还是课题组组长领导大家搞出新东西,引起李锋等人误读(也许不是误读),因此进一步导致了个人技术能力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心理暗示。 第三,组织内缺乏有效沟通。李锋属于外控型的人,凡事不愿意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要求,回避责任和冲突。赵所长作为一所之长对课题组的情况放任自流,缺乏主动沟通、了解和控制。而小王和其他成员在沟通上也处于被动的位置。张志文在沟通上采取单向灌输和辩论争胜的方式,表现出自负、傲慢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造成了更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矛盾。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环环相

(完整版)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 第一章概论 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 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 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 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 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 (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 (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 (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 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 (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 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 (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 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 (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 (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 (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 (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 (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 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 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7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改

八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 4、 5、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6、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和毫米汞柱(mmHg) 1 mmHg = 133 Pa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帕,即 760毫米汞柱

《组织行为学》试题解析

《”组织行为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1 一、案例分析(50分)王安电脑公司 思考题: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2、如果用M=E*V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 答:(1)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对于人的使用,自始至终充满尊重、理解和信赖。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而且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意见他都爱听。公司很少解雇员工,他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此假设认为:第一、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第二、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第三、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第四、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第五、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2)如果用M=E*V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这个模型中目标是自我实现、变量是王安和员工,关系是尊重、理解和信赖。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M=V.E)M代表激发力量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代表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1≤V≤1)。E代表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0≤E≤1)。 二、案例分析(50分)研究所里来了个老费 思考题: 1、请用个性理论分析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 2、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如何管理? 3、根据态度平衡理论,季老应怎样帮助鲍尔敦使他达到心理平衡? 参考答案: 1、老费:从文中可看出属外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性情开朗而活跃,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独立行为,工作勤奋;他知识渊博,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个性,不愿受约束,也不修边幅。 老鲍:从文中可看出属内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显得沉静,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好思考,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他工作责任性强,有事业心,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晋升、提拔,并把晋升看得非常重要。 季老:从文中可看出他是个不错的领导,有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勤奋,经常较晚回家;知人善任,创造条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并为下属提供有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喜欢平等的上下级关系,易于沟通。 2、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在管理上应注意: (1)注意性格顺应和互补的原则,老鲍和老费在性格上不一样,在工作中要注意调解他们的人际关系,以缓解他们的紧张关系;当在权利上发生矛盾与性格不合而又无法缓解矛盾时,就应把他们两人分开,以利工作开展。 (2)注意能力阈限的原则,考虑他们各人的性格,给他们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能。 (3)从气质方面考虑,注意气质的互补原则,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形成团结的组合,更好地提高科研效益,也使他们相处更加融洽。 3、心理学家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如:甲喜欢乙,则甲对乙的服装也很欣赏。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情感产生矛盾时,其认知体系则出现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认知系统的多种变化,从而使个体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关系。这一理论用于案例,则产生如下结果。季老在肯定鲍尔敦工作的价值情况下,对他说:“在咱们所,如今你满可以指望能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你有多大本事就使出来吧。想干啥就能干到啥,没什么能限制你才能的发挥的。” 有一回,他在对几个报废的克兰逊元件作常规测试的过程中,忽然灵机触动,想到了光子耦合器的主意。季副所长知道后,很重视也很热心,很快拨出了人成立了一

行为医学模拟试题

附录: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行为医学—— 2.行为动力定型—— 3.挫折-攻击理论—— 4.主动疾病行为—— 5.心理行为评估—— 二、单选题(从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不能遵循“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理论() A、单胺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与冲动性暴力有关 B、阅读障碍则与15 号或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关 C、亨廷顿舞蹈病 D、幼时受到虐待且携带编码低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几乎 是幼时受虐待但携带编码高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两倍 2. 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 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3.摄食行为的快乐论机制认为,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是() A、网状系统 B、奖赏系统 C、丘脑 D、运动皮层 4.按习惯的价值,习惯可分为() A、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B、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C、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D、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学者们在脑内和脊髓相继发现存在阿片受体,其中与阿片类镇痛与欣快作用

模拟试题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行为医学—— 2.行为动力定型—— 3.挫折-攻击理论—— 4.主动疾病行为—— 5.心理行为评估—— 二、单选题(从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不能遵循“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理论() A、单胺氧化酶基因的突变与冲动性暴力有关 B、阅读障碍则与15 号或6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关 C、亨廷顿舞蹈病 D、幼时受到虐待且携带编码低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几乎 是幼时受虐待但携带编码高水平MAOA 基因型的儿童的两倍 2. 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中,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及该 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几率和可能性被称为() A、感知到的益处 B、感知到的威胁 C、感知到的易感性 D、感知到的障碍 3.摄食行为的快乐论机制认为,对摄食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是() A、网状系统 B、奖赏系统 C、丘脑 D、运动皮层 4.按习惯的价值,习惯可分为() A、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B、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C、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D、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学者们在脑内和脊髓相继发现存在阿片受体,其中与阿片类镇痛与欣快作用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 —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 (2) 气体的对流 …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 10、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1、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 14、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5、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和毫米汞柱(mmHg) 1 mmHg = 133 Pa 16、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帕,即760毫米汞柱 17、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 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 19、大气压对人体 的影响:人体对大 气压的变化有一 个逐步适应的过 程,短时间内气压 变化较大,人会由 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 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 20、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