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2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2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2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2

贝类生物学

结课论文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

研究探讨

学生姓名李媛

学号20132115

专业名称水生生物学

所在学院研究生院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综述.. (1)

1.1 前言 (1)

1.2 赤潮藻毒素分类 (1)

1.3 赤潮藻毒素的危害 (2)

第二章:麻痹性贝毒(PSP) (3)

2.1 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3)

2.2 麻痹性病毒的毒理性质: (4)

2.3 麻痹性病毒分析检测方法: (5)

2.4 对贝类的影响 (5)

第三章:腹泻性贝毒(DSP) (7)

3.1 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7)

3.2 腹泻性病毒的毒理性质: (8)

3.3 腹泻性病毒分析检测方法: (8)

3.4 对贝类的影响 (9)

第四章中国沿海贝类中赤潮藻毒素研究状况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贝类中的生物毒素污染是导致水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开展贝类中的生物毒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贝类中的赤潮藻毒素的分类及其危害、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结构及其性质、毒理机制、分析检测方法、及对贝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中国沿海贝类中赤潮藻毒素研究状况作了总结。

关键词:麻痹性病毒;腹泻性病毒;贝类

Abstract

The shellfishs’ biotoxins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lead safety of aquatic products. And relation to the healthy of consumer in directly. S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that shellfish’ biotoxins pollu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d tide algae toxins and its harness’, the structure and quality between PSP and DSP, toxicology mechanism, analysis detection method, and the influence to shellfish. Last, make a conclusion to the research of Red tide algae toxins.

Key words: PSP; DSP; shellfish

第一章综述

1.1 前言

水产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近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影响水产品品质的因素很多,如水产品中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污染物以及毒素等等。其中毒素是导致人类食用水产品中毒的一类重要因素。比较常见的中毒事件包括因食用鱼类而导致的西加鱼中毒(Cigutera Fish Poisoning, CFP)、河豚鱼中毒(Fugutoxin Poisoning, FP),以及食用贝类造成的麻痹性贝毒中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腹泻性贝毒中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记忆缺失性贝毒中毒(Amnest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神经性贝毒中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以及其他生物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等(周名江等,1999). 如近年来在英格兰、挪威沿海发现的Azaspiracid——一种存在于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rassipes 中的具有独特螺环结构的毒素(James,2003),以及在加拿大的一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 中发现的螺环内酯毒素(Spirolides)等(Cembella, 2000),都有可能导致水产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新毒素的不断发现提醒人们必须密切关注水产品,特别是贝类产品的安全问题。

1.2 赤潮藻毒素分类

Anderson 曾经将赤潮藻毒素[1]分为四类:

第一类:引起赤潮的生物不产生毒素,但其大量繁殖,由于呼吸耗氧特别是赤潮消退时死亡分解耗氧,引起水中缺氧而造成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死亡我国大部分赤潮都属于这一类。

代表种类:

甲藻:夜光藻Noctiluca scinrillans,角藻Ceratium sp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三角异帽藻Heterocapsa triquetra

硅藻:中肋骨条藻敌Sketonema costatum

蓝绿藻: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ium erythraeum

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

第二类:赤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并累积在贝体中,经食物链传递而对高级动物及人类健康有所损害。

代表种类:

麻痹性贝毒[2](PSP):如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芬地亚历山大藻Alexandium fundyecse,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巴哈马火甲藻扁形变种Pyrodinium bahamense https://www.doczj.com/doc/b74203038.html,pressum

腹泻性贝毒(DSP):鳍藻属的Dinophysis fortii,Dinnphysis acuminata,Dinophysis acura,Dinophysis norvegica等,以及原甲藻属的prorocenrrum lima,Prorocentrum coneavum 失忆性贝毒(ASP):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拟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seudodelicarssssma,Pseudo-nitzschia arsrtralis

神经性贝毒(NSP):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

西加鱼毒(CFP):有毒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 toxicus

蓝绿藻毒: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泡沫节球藻Nodularia spumigena

第三类:引发赤潮的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无害,却能够通过刺伤或堵塞鱼的鳃组织或释放溶血素类物质,而对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造成损伤。

代表种类:扭角毛藻Chaetoceros convolurum:,米氏凯轮藻Karenia mikimotoi,黄色鞭毛藻Prymnesium parvum,Chrysochromulina polylepis,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swo,古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节球藻肠血Nodularia spumigena

第四类:赤潮生物产生对人类有害的毒素,该毒素可以通过空气从赤潮区传播到附近沿岸地区,使人吸入后产生一系列毒性刺激症状。

代表种类:短裸甲藻甸阴nodinium breve,噬鱼藻Pfiesteria Piseimotuis

1.3 赤潮藻毒素的危害

赤潮藻毒素的危害:

(1)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害赤潮中的部分有毒藻种能够产生种类多样的藻毒素,并表现出不同的毒性效应。这些藻毒素能够通过滤食性贝类或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传递而危及人类,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2)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在赤潮藻种中有相当一部分藻种能够影响海洋中野生或养殖的鱼、虾、贝等经济生物,从而危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持续利用。

(3)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曾有报道赤潮藻毒素导致鲸、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的死亡,说明赤潮藻毒素能够经由海洋生物食物链传递;水体表面发生赤潮的遮光效应对海藻床也有不良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生活于海藻床的生物;此外,有害赤潮还能够降低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影响其种群的发展和恢复。

(4)对旅游和娱乐的影响:赤潮生物在大量繁殖后能够改变水体颜色,或产生泡沫、粘液等,令人不适。在近海半咸水区域,部分有毒蓝绿藻能够产生毒性物质,导致人体出现过敏等症状。从而影响海滩的旅游和娱乐功能。

第二章:麻痹性贝毒(PSP)

麻痹性贝毒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其中的石房蛤毒素(STX)最早在北美洲的石房蛤内发现,STX最初来源于某些有毒海洋藻类,主要是甲藻属的一些藻类,包括链膝沟藻、塔驼原膝沟藻、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等。某些淡水藻类也可以产生STX,如淡水蓝藻,某些细菌和红藻中也产生这类毒素,但尚未最后确证。这些藻类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蓄积于滤食性贝类、鱼、虾、蟹等水产品中,如贻贝、石房蛤、扇贝、鲭鱼、花纹爱洁蟹等。不同有毒藻所产生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同一种有毒藻产生的毒素种类和含量在生物不同生长阶段也不同,同时毒素产生状况还受到生物因素(如细菌)和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影响[3]。并且毒素可以向更高一级的捕食者传递。通过生物富集水生食物链,传给陆地生物群,最后到人类。

2.1 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STX的化学研究是在1960-1970年间利用链膝沟藻培养藻体得到标准品进行的,化学结构于1975年由Schantz[4]等正式确定,分子式为C10H17N7O4,分子量299。STX属海洋胍胺类毒素,是四氢嘌呤的一个衍生物,是络合有机物的四氢嘌呤衍生物,分子式中氮和氧的原子总数超过碳原子数,7个氮原子中有6个以两个胍基形式存在。活性部位主要在2个胍胺基和2个羟基。以STX为基本骨架,取代基不同而衍生出来的多种甲氨酯酸类生物碱化合物的混合体。

根据最新的统计,现在已经发现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多达23 种(图1),根据取代基团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如图一)。此外,还在一种螃蟹Zosimus aeneus 中检出了石房蛤毒素和新石房蛤毒素的N-羟基衍生物(N-hydroxycarbamoyl derivatives)hySTX 和hyneoSTX。

S TX是一类低分子量二代盐神经性毒素,外观呈非结晶白色粉末,纯品是一种白色、吸湿性很强的固体,易溶于水,微溶于甲醇和乙醇,不溶于非极性溶剂,耐热,胃肠道易吸收,不被人体消化酶破坏,在高温和酸性条件溶液中稳定,酸性条件-20℃可保存数年不失活,只有在高浓度酸溶液中才发生氨甲酰酯水解,氧气也影响其活性。由于STX耐高温和酸性环境,所以通常的烹调加工不能使其破坏,这一点对食品卫生与安全威胁最大。

图一:麻痹性贝毒的种类与结构

2.2 麻痹性病毒的毒理性质:

石房蛤毒素的毒性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细胞毒活性3 个方面。STX是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是典型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滞Na+通过膜进入细胞内,使膜失去极化状态,从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STX毒素属于胍类毒素,其活性部位为7、8、9位的胍基,与可兴奋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位点1的氨基酸残基高亲和,通过选择性阻断Na+内流,阻碍动作电位的形成而起抑制作用。由于神经Na+通道、脑Na+通道、心Na+通道、骨骼肌Na+通道等各种Na+存在差别,STX的7、8、9 位的胍基与Na+通道氨基酸残基的结合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与更靠近Na+通道外口的氨基酸残基结合。STX及天然衍生物所构成的PSP有很高的致死率,STX对成年人轻度中毒量为110μg,致死剂量为540-1000μg,LD50为9μg/kg(小鼠,ip.),其毒性是氰化钠的1000倍以上,是眼镜蛇毒性的80 倍。然而,由于每种衍生物对电压门控Na+通道受体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因此这类毒素的毒性也不同。

一般症状,食入30 min内嘴唇周围有刺痛感或麻木感,并逐步扩展至面部或颈部。指尖足

尖有刺痛感,头痛、晕眩、恶心、呕吐、腹泻。重症:肌肉麻痹、呼吸困难、有窒息感、食入2~24 h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治疗方法一般为洗胃,并做人工呼吸, PSP无持续性作用(食用前多清洗)。

2.3 麻痹性病毒分析检测方法:

2.31 生物分析检测法

1)小鼠法分析检测法此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即取可疑贝样磨碎后浸入蒸馏水中,用盐酸调pH值为2~3,微煮5 min,离心取澄清液或其稀释液注射小白鼠(18~22 g),根据小鼠死亡时间,查对Sommer表,判断毒性大小。小鼠生物测定法已列为AOAC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的缩写)方法,成为国际海产品贸易中贝类麻痹性贝毒的测定方法[5]。该法易掌握,不需要使用专门仪器;缺点是专一性差,操作繁琐,灵敏度不高。且在酸性环境中加热有可能导致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转变为相应的氨基甲酸酯类毒素,使毒性增大。可采用以下措施对实验进行改进: (1)用盐酸提取毒素前,用超声波破碎机破坏毒藻细胞壁,使毒素更易放出; (2)改用水浴加热,减少加热处理时间; (3)加热时间准确计时。

2)免疫检测(mouse bioassay)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采用针对麻痹性贝毒毒素的抗体检测毒素,现在已经建立了放射免疫检测和酶联免疫检测等多种技术。免疫检测法具有方便、迅速的特点,缺点是价格高,且各毒素之间的交叉反应低,不能完全体现出样品的毒性。

3)细胞毒性检测(cyfofoxicity) 根据麻痹性贝毒毒素可以阻断Na+内流这一作用机制,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Na+通道活化剂乌本苷,如果没有麻痹性贝毒的存在,细胞会因Na+内流过多而肿胀死亡,而麻痹性贝毒可有效抑制这一过程,从而实现对毒素的检测。但此种方法需要特殊的装置,难以普及。

2.32 化学方法

1)传统化学分析法也用于PSP的毒性检测。以Bates等(1975)提出的氧化/荧光技术应用最广。其步骤是在碱性条件下用H2O2氧化PSP,使其生成具有荧光的物质,再测定其荧光值。荧光值越高,毒素的毒性越大。许多学者应用近代化学技术对PSP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已见报道的分离方法有薄层层析法[13]、离子交换柱层析法[14]、电泳法[15]等。这些方法灵敏度高,但很费时,而且不能分离出含量低的组分,限制了它们在日常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用HPLC进行PSP的分离和测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技术, HPLC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出限量低;(2)在酸性、高温的条件下,不稳定的基团在分析过程中不会分解; (3)缩短了分析时间,通过自动进样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样品; (4)能够提供关于毒素的更多信息。

2.4 对贝类的影响

随着毒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日渐完善,毒素在贝体内累积、分布、转化、排出等动力学过程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毒素一般可以在贝体内累积,但累积情况因种而异,贻贝、扇贝属于累积较快的贝。但也有的贝累积很少,甚至不累积,说明这些贝可以避开或排斥有毒藻。毒素开始时一般累积在贝的消化道,随着时间的延长,毒素可以逐渐分布到水管、外套膜或腮中。毒素在不同贝体内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差别,与贝的种类有关。对毒素排出过程的研究[6],目前还仅限于几种商业性贝,如贻贝、扇贝等。研究表明,贝体内的毒素在净水中的排出过程也与贝的种类有关,贻贝可以在两周内排出体内所含的毒素,而扇贝体内的毒

素可以保留几个月甚至数年。毒素在贝体内可以发生生物转化。野外调查和实验室的模拟研究表明,在贝摄食甲藻后,其体内的毒素组成与甲藻的毒素组成有显著差别,表明存在毒素

的生物转化过程。根据双壳类体内毒素组成与其摄食有毒藻的毒素组成对比状况,可以把双壳类分成两类:贻贝和几种扁蛤体内的毒素组成基本上代表了产毒甲藻的毒素组成,说明在其体内的生物转化很低;而扇贝体内毒素组成与其摄食的有毒藻毒素组成相比,变化就很大,说明在其体内有明显的毒素转化过程。这表明贝体内可能存在对毒素进行生物转化的酶。毒素生物转化过程对贝体毒性大小有显著影响,当毒性很小的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在贝体内转化生成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或脱氨甲酰基类毒素时,都可以造成贝体毒性的增加。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毒素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其机制。

第三章:腹泻性贝毒(DSP)

腹泻性贝毒最早于20 世纪70 年代末于日本发现,随后发现早先发生于荷兰的中毒事件也是由腹泻性贝毒引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腹泻性贝毒的报道主要来自日本和欧洲,但近年的工作显示,在北美、远东其他海域也有贝类沾染腹泻性贝毒的报道。与其它毒素相比,腹泻性贝毒的毒性相对较低,因此尽管中毒事件发生得比较频繁,但迄今为止没有人因腹泻性贝毒中毒死亡。

3.1 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腹泻性贝毒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其化学结构是聚醚或大环内酯化合物。根据这些成分的碳骨架结构,可将它们分成3组: (1)酸性成分的软海绵酸及其天然衍生物-鳍藻毒素I-III; (2)中性成分的聚醚内酯-蛤毒素(PTX I-VII); (3)其它成分的扇贝毒素-45 -羟基扇贝毒素。它们是由彼此相连的环醚组成的(图2,3,4).

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多环聚醚类的脂肪酸衍生物。它们结构相似,化学性质十分接近。大田软海绵酸为无色固体、能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乙醚等有机溶剂,是一种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熔点134e,不吸收紫外线,对于一般性的加热烹调处理毒素仍较稳定。

图2 腹泻性贝毒的酸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图3 腹泻性贝毒中性成分的化学结构

图4 腹泻性贝毒其它的化学结构

3.2 腹泻性病毒的毒理性质:

三类腹泻性贝毒的毒理作用各有不同,大田软海绵酸(OA)对小鼠的腹腔注射的半致死量为1.6×10-8g/g,会使小白鼠或其它动物腹泻,现已证明其是一种重要的癌症促进剂。鳍藻毒-3只会引起腹泻,小白鼠半致死量为5×10-8g/g。第二类大环内酯-扇贝毒素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为1.6×10-7~7.7×10-7g/g,作用是损伤肝。而磺化毒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部位是心肌,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为1×10-7g/g。

3.3 腹泻性病毒分析检测方法:

3.31生物分析检测法

1)小白鼠分析检测法(mouse bioassay) 该法是由Yasumoto等[6]建立的,现为许多地区检测腹泻性贝毒所用。即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贝类或其它样品中的腹泻性贝毒,过分离柱,吹干浓缩,以体积分数为1%的吐温-60生理盐水溶解残留物,腹腔注射小白鼠,观察存活情况,计算毒力。现中国商检部门即用此方法。作者用此方法检测了1998年渤海赤潮中兴城海域腹泻性贝毒的情况,结果发现该地区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的含量达到0.1 Mu/g[7]。

2)大鼠分析检测法(rat bioassay) 取可疑贝样肝胰腺,混在6 g磨碎的鼠食中喂给禁食24 h 的大鼠(100~200 g),观察其摄入量及粪便的情况,毒性大小可对照《大鼠分析法的毒性参数》从中查出[8]。

3)肠回路分析(intestinal loop assay) 用体积分数为1%的吐温-60生理盐水将悬浮的DSP 毒物溶解,注射到兔子或老鼠的肠回路中,富积的流体体积(mL)与肠回路的长度(cm)之比大于10即认为该样有毒。

3.32化学分析法

1)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 可用于分离和测定OA系列的毒物,用乙醚萃取产毒藻类或可疑贝样,分离和纯化时用硅胶渗透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用氢焰检测器分析毒物的三甲硅油的衍生物[9]。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该法现已广泛为研究者所接受。首先用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萃取样品,过柱、淋洗纯化萃取物,对于不同的物质,用不同的荧光物质、色谱柱和流动相进行分析纯化[8]。

3.4 对贝类的影响

有关腹泻性贝毒对贝类危害的研究进行得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水体中腹泻性贝毒产毒藻的浓度通常很低,因此一般不会对贝类造成毒性效应。因此,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毒素在贝类体内的累积、代谢和排出研究上,尤其是在毒素的生物转化方面。早期的研究发现,大田软海绵酸或鳍藻毒素的酰基酯化物(DTX3)只在贝类中检测到,据此推测它们可能是贝类的对相应毒素的代谢产物。后来,Suzuki(1999,2001)的实验也证实这一观点,有毒藻Dinophysis fortii 样品中仅含有OA 和DTX1,但在贝类样品中检出了DTX1 的脂肪酸酯化物DTX3,表明贝类确实具有对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进行生物转化的能力。不同贝类对藻毒素转化的能力不同,尽管贻贝能够累积较多的毒素,但扇贝转化毒素的能力更强。

第四章中国沿海贝类中赤潮藻毒素研究状况

常见的贝毒通常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和神经性贝毒,而麻痹性贝毒毒素是毒性最高,危害也最严重的一类毒素(于仁诚,1998),我国的贝毒调查主要是针对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对麻痹性贝毒的调查是从90 年代初期开始的,林燕棠(1994),杨美兰(1994)[10]等应用小鼠法对广东沿海的贝类体内的赤潮生物毒素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麻痹性贝毒毒素在贝类中广泛存在,毒性界于2-50.4MU/g 贝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把贝类分成三类,即毒性小于4MU/g 的贝类、部分贝组织毒性大于4MU/g 的贝类,和全贝毒性大于4MU/g 的贝类(4MU/g 为多数国家接受的麻痹性贝毒毒素食用安全标准),毒性较高的华贵栉孔扇贝、棕带仙女蛤和细长裂江珧都超出了食用安全标准。对个别贝类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贝类中存在有12-13 种麻痹性贝毒毒素。林燕棠(1999)等在1996 年对中国沿海四个海区24 个采样点的分析发现,除黄海之外,其它海区贝类中都检出了麻痹性贝毒毒素,尤以南海检出率最高,所监测到的麻痹性贝毒毒性界于未检出至4MU/g 之间。四个海区的染毒贝类有所不同,渤海以牡蛎、毛蚶为主,东海有织纹螺、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南海则包括文蛤、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毛蚶和珍珠贝等。江天久(2000)等应用HPLC 法对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消化腺内的毒素以低毒力的B1 和C1-2 为主,推测贝类的毒素来源于塔玛亚历山大藻。

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贝毒,包括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在我国沿海的贝类体内都有分布,有的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浓度。而且,以往对中国沿海的贝类毒素调查多采用生物测试法,但是,生物测试法的特异性差,灵敏度不够,常常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因此,通过仪器分析方法了解中国沿海贝类种藻毒素污染状况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海产品管理,制定海产品卫生标准;2)加强重点海区赤潮生物毒素的检测;3)开展赤潮生物毒素方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卫生意识。

参考文献

[1] 齐雨藻.赤潮[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于仁诚, 周名江, 1998, 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29(3): pp 330-338.

[3] 林燕棠,杨美兰,陈瑞雯,胡石金,全桂英,1994,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海

洋与湖沼,25(2):220-225.

[4] 华泽爱.赤潮毒素的成分及其危害[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2,9(2):52 -591.

[5] 郭皓.应用免疫方法检测PSP毒素[A].渤海赤潮灾害监测及评估研究论文集[C].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0.128 -134.

[6] 林燕堂,杨美兰,陈瑞雯.广东沿海麻痹性贝毒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

1994,25(2):221-225.

[7]唐守亭.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检测[J].现代商检科技, 1992, 2(2):49 -51.

[8] 王菊英,关道明,韩庚辰.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 1996,15(4):

62 -67.

[9] 陈则玲,傅云娜,巩宁.腹泻性贝毒及其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A].渤海赤潮灾害监测及

评估研究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128 -134.

[10]李伟才,栾刚,李立等.中国沿海部分海区贝毒毒素的调查[J].实验与技术,

2000,24(9):19-22.

什么是失忆性贝毒

什么是失忆性贝毒 贝毒除了分为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还有一种是失忆性贝毒,这种贝毒的危害性也是不容小觑的,对其人体造成的危害非常大,那么什么是失忆性贝毒? 失忆性贝毒由一种海洋硅藻——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产生的强神经性生物毒素,化学名称为多莫酸。当硅藻大量繁殖时,双壳贝类等低等的海洋动物,能通过摄食藻类饵料而在体内积累大量的DA;一旦被其他动物摄食,就可能引起这些动物中毒或死亡。如果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海马)的谷氨酸受体结合,引起神经系统麻痹,并能导致大脑损伤而失去记忆。 失忆性贝类毒素简介 失忆性贝类毒素(Amnesic Shellfish Toxins,AST或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是由一种海洋硅藻——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sp.产生的强神经性生物毒素,化学名称为多莫酸(domoic acid,简称DA)。一种兴奋性脯氨酸衍生物和神经毒素,是浮游植物代谢的产物,可以在被藻类污染的海洋食物特别是贝类中检测到,其结构与红藻氨酸和谷氨酸相似,是红藻氨酸受体的兴奋剂。 当某些种类的硅藻大量发生时,双壳贝类、虾蟹类、头足类等较为低等的海洋动物,就能通过摄食藻类饵料而在体内积累大量的DA;它们一旦被海洋哺乳类摄食,就可能引起这些动物中毒或死亡。通过对该毒素的病理学研究发现,DA能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海马)的谷氨酸受体结合,引起神经系统麻痹,并能导致大脑损伤;轻者

引起神志不清和记忆丧失,重者引起死亡。在1987 年发生爱德华王子岛贝类中毒事件之后,加拿大政府就制定了贝肉中DA的限量标准。随后,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纷纷采用欧盟标准,即20μg DA g-1贝肉;根据欧盟委员会指令(2002/226/EC),一旦发现贝类样品中DA含量超标,则立刻关闭养殖场或捕捞水域。 过去的研究认为双壳贝类在积累了大量DA的情况下往往没有任何不良症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赤潮毒素对双壳贝类有多种亚致死或致死性影响;例如,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双壳贝类孵化率、存活率、运动能力、滤食率和生长都有影响,同时还能抑制贝类闭壳运动、滤食率和清滤率;含有ASP的拟菱形藻P. multiserie 会引起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现象以及血液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毒藻赤潮还可能是造成养殖贝类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失忆性贝毒上述都有详细的讲解,让更多人对其失忆性贝毒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如果你还想要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比如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等,可以关注。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贝毒素

贝类毒素资料 中文名称:贝类毒素 英文名称:shellfish toxin 定义:贝类动物因摄取有毒藻类而在体内积累的毒素。 一、生物学名称: 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在大多数病例中为腰鞭毛虫,可引起赤潮)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有时被代谢。其中有20种毒素可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PSP),它们都是蛤蚌毒素的衍生物。而腹泻性贝类中毒(DSP)则大概是由一组高分子量的聚醚引起,这些聚醚包括冈田酸,甲藻毒素,pettenotoxins,和yessotoxin。而一类叫做短菌毒素的聚醚可引起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失忆性贝类中毒(ASP)是由特殊的氨基酸、软骨藻酸引起,它们是贝类污染物。 二、疾病名称: 贝类中毒的类型:麻痹性贝类中毒(PSP)、腹泻性贝类中毒(DSP)、神经毒性贝类中毒(NSP)、失忆性贝类中毒(ASP)。 三、疾病特征: 食用了被污染的贝类可以产生各种症状,这取决于毒素的种类、它们在贝类中的浓度、和食用被污染贝类的量。在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为神经性的,包括麻刺感,烧灼感,麻木,嗜睡,语无伦次,和呼吸麻痹。而DSP,NSP和ASP的症状更加不典型。DSP一般表现为较轻微的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伴有寒战、头痛和发热。NSP既有胃肠道症状又有神经症状,包括麻刺感和口唇、舌头、喉部麻木,肌肉痛,眩晕,冷热感觉颠倒,腹泻,和呕吐。ASP表现为胃肠道紊乱(呕吐,腹泻,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辨物不清,记忆丧失,方向知觉的丧失,癫痫发作,昏迷)。 四、引起疾病的相关食物: 所有的贝类(滤食性软体动物)都有潜在的毒性。但是,PSP一般与贻贝(海虹)、蛤蜊、扇贝、和干贝有关;NSP与从佛罗里达海岸和墨西哥湾捕捞的贝类有关;DSP与贻贝(海虹)、牡蛎、和干贝有关,而ASP与贻贝(海虹)有关。 发病率:

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 根据国卫办食品函〔2014〕386号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附件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项目计划,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即本标准)的起草工作。 被修订标准号:GB/T 5009.213-2008《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GB/T 23215-2008《贝类中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SC3023-2004《无公害食品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生物法》、SN/T 0352-95《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SN/T 1735-2006《进出口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修订根据以被测指标为基础,对相同的被测指标有多个检测方法的,应进行整合的原则,建议整合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其中包含四种检测方法:1.小鼠生物法;2.酶联免疫吸附法;3. 高效液相色谱法;4.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标准的制定过程主要分为标准方法整合、标准编写、不同方法之间互相验证等阶段,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主要起草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本标准适用于贝类及其制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第一法适用于小鼠生物法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总量;第二法适用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筛选检测;第三法为常规检测方法,适用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总量(STXeq),以及GTX4、GTX1、dcGTX3、B1、dcGTX2、GTX3、GTX2、neoSTX、dcSTX、STX等组分含量。第四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作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确证方法。 本标准是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四部分:化学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标准的编制工作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标准和相关文献,小鼠生物法等同采用了GB/T 5009.213-2008《贝类中麻痹性贝

浙江沿海主要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浙江沿海主要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龙再浩,陈小青,马中春 (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12)摘要:2009年9月和2010年4月在浙江沿海9个地区采集9种贝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样品中麻痹性贝毒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浙江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水平较低,检出率为66%,但超出限量标准的样品仅占全部0.5%;4月PSP毒素检出率为68.9%,高于9月检出率(62.8%);麻痹性毒素主要累积于贝类腺体组织。本次调查表明浙江沿海海域存在有毒藻类,虽然目前尚未发生大量繁殖,但需加强监测。 关键词:浙江沿海,赤潮,麻痹性贝类毒素 Study on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level of major shellfishes in Zhejiang offshore area Long Zaihao, Chen Xiaoqing, Ma Zhongchun (Ningbo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Ningbo, Zhejiang, 315012) Abstract: Nine types of shellfishes were collected from nine district of Zhejiang offshore area. Enzyme-linked immunobosorbent assa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in shellfish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SP level of shellfishes were very low in Zhejiang offshore area.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oxin were as high as 66%, while the samples exceeding the limit level only accounted for 0.5 %. The resul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in April was higher than in September,most of PSP accumulated in the digestive glands of shellfish.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toxic algal existed in Zhejiang ocean areas and didn’t yet bloomed, which needs to be specially monitored. Keyword: Zhejiang offshore, red tide,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1 引言 东海是我国赤引潮高发区,其中浙江沿海又是东海赤潮主要发生地。赤潮主要是由海水过度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如果引起赤潮的藻类属于有毒藻类,就会引起藻类毒素水平增高。并且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被贝类、鱼类摄食后累积在其体内。当消费者摄食这些受到藻类毒素的海产品时就会发生中毒,严重的会出现死亡。常见海洋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毒素(NSP)、记忆缺失性贝毒素(ASP)、西加鱼毒素(CFP),其中麻痹性贝毒的分布范围最广,毒性强,甚至会导致人们死亡而最受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2

贝类生物学 结课论文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 研究探讨 学生姓名李媛 学号20132115 专业名称水生生物学 所在学院研究生院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综述.. (1) 1.1 前言 (1) 1.2 赤潮藻毒素分类 (1) 1.3 赤潮藻毒素的危害 (2) 第二章:麻痹性贝毒(PSP) (3) 2.1 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3) 2.2 麻痹性病毒的毒理性质: (4) 2.3 麻痹性病毒分析检测方法: (5) 2.4 对贝类的影响 (5) 第三章:腹泻性贝毒(DSP) (7) 3.1 毒素的结构与性质: (7) 3.2 腹泻性病毒的毒理性质: (8) 3.3 腹泻性病毒分析检测方法: (8) 3.4 对贝类的影响 (9) 第四章中国沿海贝类中赤潮藻毒素研究状况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贝类中的生物毒素污染是导致水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开展贝类中的生物毒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贝类中的赤潮藻毒素的分类及其危害、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结构及其性质、毒理机制、分析检测方法、及对贝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中国沿海贝类中赤潮藻毒素研究状况作了总结。 关键词:麻痹性病毒;腹泻性病毒;贝类

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

导读: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贝类毒素属于海洋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素藻类赤潮密切相关,经过生物积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类毒素,因此开展对贝类毒素的研究对人类有重要意义,1贝类毒素贝类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贝类中毒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合成的多种毒素而引起的,这些藻类是贝类的食物,这些毒素在贝类中蓄积。通过生物测定、物理分析、免疫化学可测定贝类毒素。关键词:贝类;毒素;检测;藻类;毒理效应;化学分析。 Shellfish poison and shellfish toxin detection research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21000,Nanjing,China) Abstract: shellfish poisoning is by some planktonic algae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toxin and cause, these algae is shellfish food, the poison in the shellfish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bioassay, physical analysis, immune chemical measurement shellfish poison. Keywords: Shellfish; Poison; Detection; Algae, Toxicological effect; Chemical analysis.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赤潮频繁,赤潮毒素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事件日益增多。贝类毒素属于海洋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素藻类赤潮密切相关。海洋微藻类

贝毒分为几个种类

贝毒分为几个种类 贝毒其实也分为很多种,不是单纯的就是一种贝类毒素,那么贝毒分为几个种类?今天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因人食用了含这种毒素的贝类后会引起以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为初始症状的中毒效应而得名。甲藻类中的亚历山大藻、膝沟藻属、原甲藻属等一些赤潮生物种是PSP的直接生产者。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毒性很强的毒素之一,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它由20多种结构不同的甲藻产生的毒素组成,这些甲藻既可在热带水域又可在温带水域生长。这种毒素溶于水且对酸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活;对热也稳定,一般加热不会使其毒性失效。PSP 是一类剧毒的含氯杂环有机化合物,根据基团的相似性,可分为三类:氨甲酰基类毒素(carbamoyl toxin)、氨甲酰基)N)磺基类毒素(N)sulfo carbamoyl toxin)、去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 toxin)。氨甲酰基类毒素如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 neosaxitoxins,neoSTX)和膝沟藻毒素( gonyautoxinsGTX1 -4)。氨甲酰基)N)磺基类毒素(N)sulfo carbamoyl toxin)如C1 -4、GTX5、GTX6。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理主要是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国际许可的安全剂量是每100mg 贝类组织含80Lg毒素(以石房蛤毒素计)。 腹泻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是从紫贻贝的肝胰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脂溶性

毒素,因被人食用后产生以腹泻为特征的中毒效应而得名。它主要来自于鳍藻属(Dinophysis),原甲藻属(Prorocentrum)等藻类,它们在世界许多海域都可生长。 腹泻性贝类毒素,由三种不同的聚醚化合物组成:软海绵酸及衍生物鳍藻毒素-1与鳍藻毒素-3、扇贝毒素(大环内酯化合物栉膜毒素)、硫化物毒素。其中软海绵酸主要作用于小肠,可导致腹泻及吸收上皮细胞的退化,同时它也是很强的肿瘤促进剂。栉膜毒素通过小鼠实验表明是一种肝脏毒素,当对小鼠进行腹膜内注射时会导致肝脏坏死。而硫化物毒素会对小鼠的心肌造成损伤。 神经性贝类毒素 神经性贝类毒素因人类一旦食用这些染毒贝类便会引起以麻痹为主要特征的食物中毒,或在赤潮区吸入含有有毒藻类的气雾,会引起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而得名。神经性贝类毒素是贝类毒素中唯一的可以通过吸入导致中毒的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主要来自于短裸甲藻(Ptychodisusbrevis)、剧毒冈比甲藻(Gambierdiscums tox-incus)等藻类。 神经性贝类毒素属于高度脂溶性毒素,结构为多环聚醚化合物,主要为短裸甲藻毒素。从短裸甲藻细胞提取液中分离出13种神经性贝类毒素成分,其中11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已确定,按各成分的碳骨架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 (1)由11个稠合醚环组成的梯形结构。 (2)10个稠合醚环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