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

仿对象的,没有考虑到放在一个周围不动、应力集中的特殊环境条件下。我们不应该将其置身险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面对ASD需要再次手术的时候,在面对先天融合椎相邻节段椎间盘病变的时候,也不应该选择CADR,而是选择ACDF更有道理。

总之,笔者认为Hybrid术式除了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术式,并没有必要性。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non-fusion hybrid surgery

孙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北京市)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的设计理念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减少以往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问题。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混合应用即Hybrid术式,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国内外有多篇文献报告了颈椎Hybrid术式的经验。不仅临床疗效很好,融合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ACDR节段均得到了较好的运动功能保留,而且对相邻节段椎间盘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刘海鹰等[1]对比了手术节段的上、下位相邻节段在术后6个月的活动度,Hybrid术式组均为11°,明显小于ACDF组(均为15°),但是文中没有给出Hybrid术式组中ACDR与ACDF的相对位置关系。Cho等[2]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发现,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在Hybrid术式组几乎与完整标本相同,但是在融合组却明显增大。Zhao 等[3]通过有限元对比分析Hybrid术式(C4/5ACDF+C5/6TDR)与融合术(C4~C6ACDF)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发现相比于正常标本,Hybrid术式组的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在C3/4和C6/7节段分别减少了8.1%和2.1%,而融合术组分别增加了0.1%和8.3%;Hybrid术式组的上、下位相邻椎间盘内压力在C3/4和C6/7节段分别增加了5.4%和9.5%,而融合术组分别增加了44.4%和40.6%;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伴随椎间盘内压力增高,对于椎间盘的退变具有加速作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2005年4月~2011年5月期间共有20例患者接受了Hybrid术式,其中16例获得了3~71个月(平均23个月)的随访,男10例,女6例;年龄39~59岁,平均48岁;脊髓型颈椎病(CSM)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1例,混合型颈椎病(CSM+CSR)4例;手术方案包括: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疾病行ACDR3例,一期融合术联合ACDF13例(单节段ACDR+单节段ACDF10例,单节段ACDR+单节段ACCF3例);7例应用ProDisc-C假体,9例应用Bryan Disc假体。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3.6分,末次随访为15.3分,平均改善率53%。ACDR节段ROM术前为8.2°,末次随访时为6.3°;16个节段中5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HO),4个节段为Ⅲ级,1个节段为Ⅱ级;12个无HO的病例术前ROM平均为8.41°,术后随访时为6.75°。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假体均是针对初次手术设计的,因此当把这些假体应用于Hybrid术式时,对假体耐受负荷的能力、使用寿命等可能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应用于下位节段或者上位节段、无论是用于颈椎上段还是颈椎下段,假体的旋转轴、运动幅度与生理状态下椎间盘的旋转轴、运动幅度将会有很大差别,现有的假体可能并不太适合Hybrid术式。Martin等[4]指出,相比于普通单节段ACDR,位于双节段融合术相邻节段的人工椎间盘假体将面临更大的生物力学挑战。

关于手术适应证的说法很多,多数学者认为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节段病变,只要其中一个椎间隙退变较轻,符合单节段ACDR的适应证,就可以实施Hybrid术式[5、6]。也有学者认为可以用于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疾病的治疗[7、8]。根据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共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应用Hybrid术式:第一,多节段病变,其中上位节段退变较轻;第二,多节段病变,其中下位节段退变较轻;第三,双节段病变,其中一个节段退变较轻,但是中间间隔至少一个正常椎间隙;第四,发生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疾病。以上临床情况中,前二种情况在临床可能更为多见。

参考文献

1.刘海鹰,许晓诺,王波,等.双节段Hybrid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3):238-24

2.

2.Cho BY,Lim J,Sim H B,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range of motion after placement of a two-level cervical ProDisc-C

versus hybrid construct[J].Spine,2012,35(19):1769-1776.

3.Zhao YB,Li Q,Mo Z,et al.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ervical arthroplasty combined with fusion against2-level fusion[J].J

Spinal Disord Tech,2013,26(6):347-350.

4.Martin S,Ghanayem AJ,Tzermiadianos MN,et al.Kinematics of cervical total cisc replacement adjacent to a two-level,straight

versus lordotic fusion[J].Spine,2011,36(17):1359-1366.

5.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等.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19(11):840-844.

6.Lee SB,Cho KS,Kim JY,et al.Hybrid surgery of multilevel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results[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2,52(5):452-458.

7.Sekhon LH,Sears W,Duggal N.Cervical arthroplasty after previous surgery:results of treating24discs in15patients[J].J Neuro-

surg Spine,2005,3(5):335-341.

8.Phillips FM,Allen TR,Regan JJ,et al.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revious adjacent level fusion

surgery:a prospective study[J].Spine,2009,34(6):556-565.

对混合术式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思考

Consideration to Hybrid surgery for 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ease

马迅(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骨科030001山西省太原市)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应用,临床疗效肯定。然而融合术后融合节段活动度丧失、邻近节段退变等问题困扰着脊柱外科医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ADR)可实现病变节段的彻底减压,重建颈椎序列,保留置换节段生物力学环境,是对融合手术的重要补充。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对CADR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临床应用病例不断增多,但是适应证的选择、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假体下沉、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激烈争论的同时,应该冷静思考:既然二者各有优缺点,能否寻找一种新的术式,综合CADR与ACDF/ACCF的优点,尽可能减少二者的缺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认知更注重于生活质量的保证。对于脊柱外科医师来说,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疾病的终极目标。

2009年Shin等[1]正式提出Hybrid术式的概念,即指CADR联合ACDF手术。经过几年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Hybrid术式是颈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巧妙结合。Sasso等[2]指出,Hybrid术式理论上既可避免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下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又弥补了CADR使用范围窄的不足,是二者的互相补充。Zhao等[3]的研究显示,Hybrid术式治疗的患者颈椎活动度较单纯非融合手术下降,但是较单纯融合手术改善,同时可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减轻邻近节段的椎管压力,疗效值得肯定。Barbagallo等[4]提出Hybrid术式对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是有效的,其最佳的适应人群为年轻人和中年人,应用前景值得期待。国内相关对照研究也报道Hybrid术式治疗颈椎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5]。我们[6]采用Hybrid术式治疗38例脊髓型颈椎病,整体疗效满意,末次随访(随访15~55个月)JOA评分(T=2.28,P=0.0143)、VAS评分(T=2.16,P=0.0188)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JOA评分改善率为58.46%。术后及随访期内,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手术节段得到即刻稳定,CADR节段保留活动度,CADR间隙与相邻节段高度一致,患者颈椎曲度得到改善,最大限度保留了颈椎运动功能。但对其适应证的把握、远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还需深入研究。

任何一种术式的应用都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Hybrid术式而言,每个手术椎间隙具体选择CADR或ACDF/ACCF,应该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严格把握、正确选择融合与非融合节段,即退变严重和不稳定的节段行融合术,退变轻的单纯椎间盘突出节段行CADR。此外,手术医师应该拥有扎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为首选术式[1]。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严密的术后护理,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取得最佳的疗效。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共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 例,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3 例,其中男9 例,女4 例;年龄20~59 岁,平均40.5 岁。c5~6椎体骨折6 例,c7椎体骨折2 例,c5~6椎体脱位2 例,c4~5椎间盘突出2 例,c5~6椎间盘突出 1 例。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心理准备由于大多数患者是因意外创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缺乏认识,再加上颈椎手术部位危险,手术难度大,病人往往容易产生恐惧和疑虑心理[2],护理人员从病人入院就应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手术方案确定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过程,讲解术前、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术前、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实施手术医生技术情况,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会有相反效果。可以请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教,使病人心中有数,产生安全感。 2.2 术前气管准备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示范方法。方法有两种:a)要求病人取仰卧位,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左侧,以左手四指(大拇指除外)并拢,以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并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牵拉;b)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拇指或双拇指的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并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推移。两种方法均须将气管牵过或推过颈中线。牵拉或推移时间由短到长,最终达到持续时间超过每次30 min。牵拉的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不引起呛咳为准。 3 术后护理 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吸痰器、呼吸机、拆线包、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设备等。a)体位:术毕回病房,搬运病人时体位要求保持中立位,由专人保护头部,用手同时托住头颈肩,使头颈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防止植骨块脱落。术后卧床并于颈两旁放置沙袋或冰袋,这样既能固定颈椎,有利于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冰袋还有止血功能(要注意及时调整位置以防冻伤并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b)由于手术过程中刺激脊髓而产生脊髓和脊神经根水肿,均可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故术后遵医嘱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或使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以减轻水肿;c)严密观察引流液、伤口出血等情况,若出血较多敷料浸湿需及时更换。仔细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并记录,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24 h内拔除引流;d)颈部血肿:一般血肿多发生于术后24 h以内,多为凝血功能不良,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注意倾听病人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憋气、呼吸困难症状。一旦发生血肿压迫,立即拆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必要时气管切开;e)四肢感觉及运动的观察:麻药过后,及时触摸患者的四肢,观察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也有个别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肢体感觉、运动有所减退,这多是术后脊髓水肿所致。遵医嘱应用激素以减轻脊髓水肿。若症状逐渐加重,要考虑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害。 4 康复训练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提供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因此,护理时要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当日指导患者行未瘫痪肢体主动锻炼,主动活动量以病人不疲劳为宜。每天同时加强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进行瘫痪平面以下肢体的向心性按摩及四肢被动运动,4~5次/d,30 min/次,并保持肢体功能位。随着病情好转,在护士指导下进行主动握拳,伸屈腕、肘关节或使用吊环,下肢做股四头肌收缩、舒张,踝关节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一)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一)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为首选术式〔1〕。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严密的术后护理,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取得最佳的疗效。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共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例,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40.5岁。C5~6椎体骨折6例,C7椎体骨折2例,C5~6椎体脱位2例,C4~5椎间盘突出2例,C5~6椎间盘突出1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心理准备由于大多数患者是因意外创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缺乏认识,再加上颈椎手术部位危险,手术难度大,病人往往容易产生恐惧和疑虑心理〔2〕,护理人员从病人入院就应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手术方案确定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过程,讲解术前、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术前、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实施手术医生技术情况,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会有相反效果。可以请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教,使病人心中有数,产生安全感。 2.2术前气管准备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示范方法。方法有两种:a)要求病人取仰卧位,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左侧,以左手四指(大拇指除外)并拢,以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并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牵拉;b)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拇指或双拇指的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并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推移。两种方法均须将气管牵过或推过颈中线。牵拉或推移时间由短到长,最终达到持续时间超过每次30min。牵拉的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不引起呛咳为准。 3术后护理 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吸痰器、呼吸机、拆线包、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设备等。a)体位:术毕回病房,搬运病人时体位要求保持中立位,由专人保护头部,用手同时托住头颈肩,使头颈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防止植骨块脱落。术后卧床并于颈两旁放置沙袋或冰袋,这样既能固定颈椎,有利于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冰袋还有止血功能(要注意及时调整位置以防冻伤并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b)由于手术过程中刺激脊髓而产生脊髓和脊神经根水肿,均可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故术后遵医嘱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或使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以减轻水肿;c)严密观察引流液、伤口出血等情况,若出血较多敷料浸湿需及时更换。仔细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并记录,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24h内拔除引流;d)颈部血肿:一般血肿多发生于术后24h以内,多为凝血功能不良,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注意倾听病人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憋气、呼吸困难症状。一旦发生血肿压迫,立即拆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必要时气管切开;e)四肢感觉及运动的观察:麻药过后,及时触摸患者的四肢,观察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也有个别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肢体感觉、运动有所减退,这多是术后脊髓水肿所致。遵医嘱应用激素以减轻脊髓水肿。若症状逐渐加重,要考虑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害。 4康复训练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提供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因此,护理时要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当日指导患者行未瘫痪肢体主动锻炼,主动活动量以病人不疲劳为宜。每天同时加强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进行瘫痪平面以下肢体的向心性按摩及四肢被动运动,4~5次/d,30min/次,并保持肢体功能位。随着病情好转,在护

颈椎前路手术

第一节颈椎前路手术 一、前路手术适应症 颈椎前路手术作为脊柱前柱原发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因其暴露容易、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脊髓压迫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对有前方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局限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脊髓前方压迫病例,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直接切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去除主要致病因素,疗效明显。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或改善率为 80 %~90 %,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65%可完全恢复,30%可获得部分恢复。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脊柱融合,可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并可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此外还可纠正术前的后凸畸形。另一优点是术后疼痛缓解明显,在减压和融合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和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时。虽然压迫脊髓的异常骨赘或椎间盘组织可采用“漂浮法”和“无接触技术”从硬膜囊表面解除其压迫,但仍应避免操作中轻微的对已经受压的脊髓的手术损伤,对脊髓呈束带状严重受压的患者更应注意。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伴有硬膜囊骨化,术中容易引起脑脊液漏,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硬膜修补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来处理。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医师,术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然,在术式选择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1955 年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957 年,Sowthwich WO 等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 C3-T1 并沿用至今。此后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进一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1.颈前皮肤、肌肉等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颈前部皮肤较薄,有横行的皮纹,所以颈部手术多做横切口,横切口有利于美容缝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Bailey RW 等在 1960年描述了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行颈椎骨折融合术斜切口,李舰等在颈椎前外侧改良 L 形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但其皮肤缝合时瘢痕较多,较适用于多节段的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颈阔肌为宽而薄的肌片,其下为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为颈前区、颈外侧区的分界,颈外侧区许多重要结构由其后缘穿出,其浅层为颈筋膜及颈阔肌覆盖,可用于手术中定位及保护周边结构免受损伤。浅层之下是第 2 纤维层,也就是颈中筋膜,包绕舌骨下肌群。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喉下部,在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各肌之间,有舌骨下神经襻越过,贴于颈动脉鞘上,颈前路手术中,可用舌骨下肌群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手术入路及术中减少牵拉损伤。 2.颈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及其间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到达颈椎的手术入路。颈部筋膜分为深浅两层,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其深面的颈深筋膜,称颈筋膜。颈筋膜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筋膜浅层又称为封套筋膜,包绕颈部并包裹前方的胸锁乳突肌和后方的斜方肌;许多学者认为颈筋膜中层分

手术_3.26.4.1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

【编号】3.26.4.1 【手术名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 【英文名称】anterior cervical disc excision and fusion 【别名】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及融合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经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ICD编码】80.5101 【概述】 颈椎病的手术可分为颈前路、侧前路减压和后路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椎板成形术。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6.4.1-1~3.26.4.1-3)。

【适应证】 1.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且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 2.脊髓型颈椎病,在短期内急剧加重,应尽早手术。 3.突发性颈椎病或因外伤诱发,造成四肢瘫痪。 4.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起病重或进行性加重,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 【禁忌证】 1.全身情况差,或合并有重要脏器疾患,不能承受手术创伤者。 2.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其他疾患。 3.诊断不明确,虽有类似颈椎病症状,但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均有疑问者。 4.高龄病人,丧失正常自理能力,不能配合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者不宜手术。 5.颈椎病病程长,合并四肢瘫痪,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表明脊髓损伤严重,

即使减压,脊髓功能也难以恢复。 【术前准备】 1.推移气管和食管训练 特别对于术中采用颈神经浅丛阻滞麻醉者,术前必须训练推移气管和食管。颈前路手术入路系经颈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如果术前牵拉不合要求,术中可因无法牵开气管而被迫中止手术。如果勉强进行,则可能损伤气管或食管,甚至引起术后喉头痉挛、水肿(图3.26.4.1-4)。 训练方法是患者或他人用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间隙处,持续性向对侧推移。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分钟,此后渐增加到30~40分钟,而且必须将气管牵拉过中线,训练3~5天,即能适应。这种牵拉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必须反复向患者交待其重要性。 2.卧床排尿、排便训练 术后将有数日卧床,为减少因术后排尿、排便困难,以及插导尿管后引起的尿路感染,在术前必须进行床上排尿、排便练习。 【麻醉与体位】 因需施行术中复位,牵拉较剧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宜。如单纯行颈椎前路减压术,亦可采用颈丛麻醉。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双肩垫以软枕,头颈自

前路颈椎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

前路颈椎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 标签:颈椎骨折;内固定;护理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a)-067-02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高位脊髓损伤伴截瘫,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身残疾。该类患者原则上应尽早手术,通常采用前入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以恢复重建颈椎正常序列,维护其稳定性,解除脊位压迫,从而减轻脊位损伤。手术是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常用的方法。由于颈椎手术危险性很大,因此,在围手术期,如何配合手术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一直是骨科护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科2004年1月~2008年11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须椎骨折脱位,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25-60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3例。损伤节段:C4~53例,C5~610例,C6~7 7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6h~1d,入院时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ISA标准行脊髓功能评价:完全性颈脊髓损伤8例,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12例。 1.2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CT或MRI检查,X线检查均表现为颈椎椎体骨折和成角反曲畸形及颈椎椎体间移位,损伤节段椎体及椎间隙高度降低,颈椎生理曲度不连续,或呈成角反曲畸形;MRI检查2例脊髓完全横断。余为脊髓出血及水肿等表现。 2手术方法 术时患者仰卧位,肩背部垫高,头微后仰,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及颅骨牵引下进行。选择须前右侧横切口,沿颈动脉内侧的血管鞘与气管食适间隙直达椎体前方,C型臂X线机透视准确定位病变椎间隙后,行骨折椎体上下椎间隙的处理。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彻底减压,在颅骨牵引下行旋转牵引,将骨折椎体的下位椎体撬拨复位。颈椎序列恢复后,选择适合大小的自体髂骨块或人工骨植入,适当的钢板置于椎前固定,术毕放置引流管负压引流,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2周后颈托保护在他人扶助下锻炼坐站活动。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一、适应症:颈椎病 二、物品:电刀、双极电凝、20*30含碘薄膜贴、吸引器皮管、1# 丝线4#丝线各一个、10#刀片两个、11#刀片一个;特殊物品:灯罩两个、棉片一包、16#导尿管一个、骨蜡、明胶海绵、负压 引流球一个(或600ml负压瓶一个)、C臂机 无菌包:大台子、特殊碗、颈前路包、新颈前路特殊、中单一 包 三、手术体位:平卧位(肩下颈后垫包布、头下垫头圈、头后伸位) 四、麻醉方式:全麻 五、手术配合 1.核对,用物准备,洗手穿手术衣整理台子,清点纱布和针头2.递持棉钳弯盘棉球消毒,铺巾:四块小方巾,四到六块中单,薄膜、洞单。(李主任小组常在贴薄膜之前拿一块纱布擦干 切口附近,注意提醒巡回护士纱布) 3.递电刀,电凝,吸引器皮管,灯罩,两把艾里斯;放好插桌,10#刀片和一块纱布放于弯盘内,提醒手术医生timeout。 手术步骤:切片,分离组织,并定位 4.医生切皮,递镊子、止血钳、直角拉钩,准备好血管钳4#丝线带线(颈前路小血管多,随时配合结扎止血);随着手 术进行,递颈椎拉钩或小S拉钩(可用骨蜡涂擦表面防止反 光刺眼)、骨剥,在显露颈椎椎体后,递中弯和平针头(也

可用剪短的普通针头代替)中单定位。 手术步骤:牵开椎体并行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 5.递起子椎体撑开钉、颈椎自动拉钩和颈椎体撑开器, 6.递尖刀片、髓核钳处理椎间盘——用纱布收取妥善放置 递咬骨钳、髓核钳、刮匙处理椎体——用纱布收集碎骨备用(一般都交予同台的器械人员) 递椎板咬钳、神剥处理靠近椎体后壁的部分——根据医生需 要给吸引器头加橡皮头保护神经 此时要准备好骨蜡放于神剥上,随时注意止血需要。 手术步骤:放置融合器,并用钢板固定 7.在医生处理好需放置融合器的位置后,递卡尺测量,并根 据测量数据将融合器(常用钛网)做成合适形状,将碎骨 装入钛网,水节冲洗切口后,用中弯夹住钛网递于医生放 置,中单定位; 8.医生取下撑开器和撑开钉,及时递骨蜡止血;递骨剥电刀 等处理上下椎体前壁,递钢板选择合适的钢板;递开口器, 并递起子螺钉固定,中单定位; 手术步骤:置引流管,缝合 9.水节冲洗,电刀处理小出血点,递尖刀片血管钳引流管放 置,(清点针头,纱布)1#线三角针固定;1#线圆针缝合皮 下,pvp消毒,1#线三角针缝皮,清点针头纱布,pvp消毒, 敷贴,引流瓶。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

仿对象的,没有考虑到放在一个周围不动、应力集中的特殊环境条件下。我们不应该将其置身险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面对ASD需要再次手术的时候,在面对先天融合椎相邻节段椎间盘病变的时候,也不应该选择CADR,而是选择ACDF更有道理。 总之,笔者认为Hybrid术式除了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术式,并没有必要性。 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non-fusion hybrid surgery 孙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191北京市)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的设计理念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减少以往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问题。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混合应用即Hybrid术式,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国内外有多篇文献报告了颈椎Hybrid术式的经验。不仅临床疗效很好,融合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ACDR节段均得到了较好的运动功能保留,而且对相邻节段椎间盘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刘海鹰等[1]对比了手术节段的上、下位相邻节段在术后6个月的活动度,Hybrid术式组均为11°,明显小于ACDF组(均为15°),但是文中没有给出Hybrid术式组中ACDR与ACDF的相对位置关系。Cho等[2]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发现,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在Hybrid术式组几乎与完整标本相同,但是在融合组却明显增大。Zhao 等[3]通过有限元对比分析Hybrid术式(C4/5ACDF+C5/6TDR)与融合术(C4~C6ACDF)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发现相比于正常标本,Hybrid术式组的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在C3/4和C6/7节段分别减少了8.1%和2.1%,而融合术组分别增加了0.1%和8.3%;Hybrid术式组的上、下位相邻椎间盘内压力在C3/4和C6/7节段分别增加了5.4%和9.5%,而融合术组分别增加了44.4%和40.6%;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伴随椎间盘内压力增高,对于椎间盘的退变具有加速作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2005年4月~2011年5月期间共有20例患者接受了Hybrid术式,其中16例获得了3~71个月(平均23个月)的随访,男10例,女6例;年龄39~59岁,平均48岁;脊髓型颈椎病(CSM)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1例,混合型颈椎病(CSM+CSR)4例;手术方案包括: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疾病行ACDR3例,一期融合术联合ACDF13例(单节段ACDR+单节段ACDF10例,单节段ACDR+单节段ACCF3例);7例应用ProDisc-C假体,9例应用Bryan Disc假体。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3.6分,末次随访为15.3分,平均改善率53%。ACDR节段ROM术前为8.2°,末次随访时为6.3°;16个节段中5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HO),4个节段为Ⅲ级,1个节段为Ⅱ级;12个无HO的病例术前ROM平均为8.41°,术后随访时为6.75°。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假体均是针对初次手术设计的,因此当把这些假体应用于Hybrid术式时,对假体耐受负荷的能力、使用寿命等可能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应用于下位节段或者上位节段、无论是用于颈椎上段还是颈椎下段,假体的旋转轴、运动幅度与生理状态下椎间盘的旋转轴、运动幅度将会有很大差别,现有的假体可能并不太适合Hybrid术式。Martin等[4]指出,相比于普通单节段ACDR,位于双节段融合术相邻节段的人工椎间盘假体将面临更大的生物力学挑战。 关于手术适应证的说法很多,多数学者认为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节段病变,只要其中一个椎间隙退变较轻,符合单节段ACDR的适应证,就可以实施Hybrid术式[5、6]。也有学者认为可以用于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疾病的治疗[7、8]。根据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共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应用Hybrid术式:第一,多节段病变,其中上位节段退变较轻;第二,多节段病变,其中下位节段退变较轻;第三,双节段病变,其中一个节段退变较轻,但是中间间隔至少一个正常椎间隙;第四,发生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疾病。以上临床情况中,前二种情况在临床可能更为多见。 参考文献 1.刘海鹰,许晓诺,王波,等.双节段Hybrid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3):238-24 2.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训练气管推移的方法及研究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训练气管推移的方 法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 方法:4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分研究组20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对照组20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观察两组病例中食管(咽)损伤、咽喉部疼痛、吞咽障碍、咽喉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出现如(咽喉疼痛)相关并发症7例,对照组出现l0例。 结论: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关键词颈椎病患者护理气管推移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Thesis topic:method of cervical anterior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cheal passage before training and research

Speciality: Nursing Applicant: Wujuan Supervisor: Prof. Lining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necessity of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Methods: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and 20 were treated without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in 20 cases. Observation of esophagus in two cases (pharynx) injury, throat pain, dysphagia, foreign body sensation in the throat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s in study group (such as sore throat)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of l0 patients. Conclusion:the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by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