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近代中国翻译家对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

(一)翻译标准问题

1.严复的译事楷模---“信”“达”“雅”

这个问题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来的。当时他把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提出来。所谓“译事楷模”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在当时的译界备受推崇。梁启超认为“标信达雅三字,可谓知言”,还有人说这是评定译文的唯一标准,是译界的金科玉律。

2.该时期主要的翻译家对信达雅的质疑

1)瞿秋白首先对“雅”提出了疑问。他说:“其实,他是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能够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怎么能够‘达’”。

2)赵景深在《翻译论》一文中提到关于信达雅顺序的问题,他认为“....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严复的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为其顺序应该是达,信,雅。”3)林语堂提出与信达雅相符的翻译标准,他认为翻译标准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忠实标准,二是通顺标准,三是美的标准。

3.该时期主要的翻译家对信达雅三者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1) 艾思奇从哲学的角度对信达雅的关系问题作了论述,他说:“然而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基础,‘达’和‘雅’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与本质的关系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

2) 鲁迅特别注意译文中的“信”,1935年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一文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3) 朱光潜1944年在《谈翻译》一文中,使信达雅的讨论又加深了一步,他认为,译一本好书比写另外一本书要难的多,难就难在一个“信”字。原文“达”而“雅”,译文没有做到“达”而“雅”那就是不“信”。原文不“达”不“雅”,而译文“达”而“雅”,也是不“信”。

(二)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才能使译文做到信的问题。梁启超曾经把我国整个佛经翻译是历史归结为此消彼长的历史。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把逐字翻译和死译都归之为直译,把任意翻译和摘录大意的翻译都归之为意译,是不恰当的,直译一词在五四运动前后才流行开来,是针对林纾的翻译提出来的。五四运动前后直截了当主张直译反对意译的人是不少的,翻译态度严肃的译者几乎都肯定直译。这似乎是大家反对林纾的一种表现。

1.直译与意译的概念

2.坚定的直译派的翻译家

1)傅斯年的看法可以表达出时人对直译的情绪,他1919年在《新潮》上发表的《译书感言》一文说:“直译便真,意译便伪,直译便是诚实的人,意译便是虚伪的人”。

2)茅盾一直主张直译。1922年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论“直译”与“死译”的文章。文章种对直译的含义做了解释,他说:“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3)周作人1925年在《陀螺》一文种,谈到了他对直译的看法,他说:“我现在还说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

2.委婉的意译派的翻译家

朱生豪,在谈到他本人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的艰辛过程时,很有一点在必要是采取意译的味道。他说:“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句所掩蔽。”

3.摇摆的中间派翻译家

1)郭沫若1923年在《创造季刊》提出了他对理想的翻译的看法,他并没有说自己主张意译,也没有反对直译,只是对应该怎样翻译说出了值得参考的重要意见。2)朱光潜在1944年反表的《谈翻译》说“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3)林语堂把忠实原文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四者之间的界限区别。

(三)可译性的探讨

不带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艺术特色的原作,一般说来可以完全确切地从一种语言传译为另一种语言。文学作品以及带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论著,在翻译时要做到安全确切,绝非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诗的翻译,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都对其可译性持怀疑态度。这个问题在本书第三章《可译性和确切性》中,将做比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对“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探讨和争议仅作扼要的历史过程的叙述。

1.成仿吾于1923年在《论译诗》一文中探讨了译诗的方法。他在论译诗的可能性时,提出“译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2.茅盾在1922年发表的《译诗的一些意见》一文中,曾今介绍了当时人们对翻译外国诗的几种看法,他说,有些人认为翻译外国诗是可能的,也有些人认为是不可能的;还有些人认为,外国诗中有可以译的,也有绝对不能译的,而可以译的,也不过就是将就的办法,聊胜于无而已。茅盾说他自己就持有第三种看法,他说:“老实说来,翻译外国诗是不得已的、聊胜于无的办法”

3.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直截了当地指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补课翻译,尤其是诗。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可能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

(四)译文要力求传神的讨论

在我国翻译的近代史上,要求译文做到传神的提法是很早的。早在严复以前,马建忠就曾在《适可斋纪言》中说,翻译者要“摹写其精神,要做到心悟神解。”严复也曾提到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到“五四”运动以后,翻译工作特别是文学翻译工作的大发展,使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译文传神的重要性。

1.茅盾早在1922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神韵’与‘形貌’不能两全的时候,到底应该重神韵呢,还是重形貌?茅盾对此的回答是;"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2.林语堂也谈到了译文要传神的问题,他认为“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3.朱光潜在《论翻译》中也指出;“译者不仅要透懂文学,还须透懂文字后面的

情理韵味。”

4.朱生豪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说他非常注意传译原作的神韵,他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 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 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

中国翻译理论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 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20% 1.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A.交际内容 B. 交际方式 C. 交际风格 D. 交际地点 6.多用被动语态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广告英语 B. 科技英语 C. 新闻英语 D. 法律英语 7.“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的形式。 A.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8..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朱生豪 B. 卞之琳 C. 梁实秋 D. 林语堂 9.fast, firm, secure三个同义词中,firm的正规程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由此可以判定,它最有可能源自------。 A.法语 B. 拉丁语 C. 盎格鲁-撒克逊语 D. 德语 10.下列四种“语体”中,--------的语言最为正规。 A.广告英语 B. 法律英语 C. 新闻英语 D. 科技英语 二、问答题:30% 1.为什么严复要在他的翻译标准中加上一个“雅”字?你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雅”字?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位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卡特福德(J .C. Catford)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对等只能是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奈达(E. A. Nida)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先后发表了《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著名的翻译理论著作,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提出核心句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三阶段翻译转换模式: 1)将原语句子简化为意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原语深层结构); 2)翻译核心句(译语深层结构); 3)将译语核心句转换成译语表层句子。 此外,奈达将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信息论、交际理论也引人翻译研究,提出极有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标准,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斯莱尔马郝和洪堡的语言观,提出翻译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其理论模式必须“客观”,“程序方法不受价值观念影响。他断言翻译是语际交际过程,并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详细探讨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学、交际学和翻译学三种等值进行了经验性描述。

论中国两千年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论中国两千年的翻译和翻译思想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简言之,翻译便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时,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有将近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初期。 中国古代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古代的佛经翻译阶段,中国早在公元初期就开始了翻译活动。我国最早的翻译活动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中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于东汉,盛于唐,延续至宋。佛经翻译经历了由个人翻译转为集体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的过程,期间出现了译主、证义、笔录、参议等多职场的译场。隋至唐朝中叶是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世人誉为“四大译师”.玄奘不仅译出了75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向外国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但随着晚唐以后佛教在印度的逐渐衰落,我国在宋末以后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在长期的佛经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门创建了口译笔译相结合的集体翻译。之后就是科技文献翻译阶段和文学翻译阶段。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期间,是欧洲国家逐步建立近代科学体系的时期。期间,西方殖民主义大国的耶稣会教士打着“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两面大旗,携带科学书籍进入了封闭多年的中国大地,从而在我国引发了一个翻译高潮。在鸦片战争至四五运动这段期间,最著名的是翻译家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以及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对20世纪的翻译作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还有马建忠,梁启超等人都对翻译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帷幕开启。林纾是中国大规模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1900年,他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第一部中译洋小说。林纾的译文采用口述加笔译的方法,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使读者倍感亲切。林纾的数量之巨,译作之广,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记录。 五四运动是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作为新文化棋手的鲁迅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鲁迅在30多年的时间里,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作品,鲁迅主张直译,译文要尽量忠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茅盾也是很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出了论译者的三个条件,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是研究文学的人,一定要是了解新思想的人,一定要是有创作才能的人。陈西莹的论形式,意似,神似三境界,他认为,译者在译书前,不应自己先下定下一个标准,而是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所以译文学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信。 虽然说翻译最根本的目的是传递原文内容,但是在传递过程中,意者对原语文化的认同、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翻译的目的等方面都决定了意者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翻译。几千年以来,意者们一直在争论到底该采用直译还是意译,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最好的翻译方法。有时信达雅三标准是很难兼顾的,我们要考虑读者群体,考虑翻译时涉及的文化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译者本身的素质等等,不过有争论才有进步,我相信翻译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

的自由。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 (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 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 inguistic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部分 测试题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0204 (二) 本部分共有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最佳答案完成句子。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0分) 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 B.瞿秋白 C.茅盾 D.郭沫若 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 B.文学翻译 C.诗歌翻译 D.汉英翻译 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 B.巴尔胡达罗夫 C.泰特勒 D.费多罗夫 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 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 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 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 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 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0207 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 B.形合法 C.意合法和形合法 D.省略法 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 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 神韵”。 A.郭沫若 B.杨宪益 C.茅盾 D.钱钟书 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 B.钱钟书 C.茅盾 D.杨宪益 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 A. Saint Jerome B. Cicero C. Tytler D. Nida 0304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 关于理论 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 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霍姆斯、图瑞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杜建慧将翻译理论分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基础即外部结构(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翻译理论的本体系统即内部结构(原理、程序、技巧、风格、批评和美学);罗新璋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来概括我译论及其发展历史;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跨学科理论;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3)将翻译理论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内部研究)即本体研究,为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如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翻译的实质,翻译的思维方式,可译性问题,原理,标准,翻译的方法论(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程序论,翻译美学,翻译的艺术,风格,技巧,等等。外篇(外部研究)研究翻译与外界的关系。如翻译在横断学科网络中的位置,翻译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的关系,还包括对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建设,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简述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形成这一理论有三个杰出贡献者:Katharine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