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 (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 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 inguistic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

(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 ic translation)。

(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

(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

1、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 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环境之中。?2、创始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

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3、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三)、美国结构派

1、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提出一种行为主义的语义分析法,认为意思就是刺激物和语言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龙菲尔德理论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所取代。

2、乔氏理论有三个观点:

(1)人类先天具有语言能力;

(2)语言是由规则支配的;

(3)语言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论述。语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各自的表层结构不同,而深层结构则具有共同特点。

在上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以沃哲林(C. F. Voegelin)、博灵格(D.

Bolinger)、卡兹(J. J. Katz)、奎恩(W.V. Quine)和奈达(E.U. Nida)为代表的美国翻译理论界的结构学派,而以奈达最为杰出。?

(四)、交际理论学派

1、代表:奈达。

2、奈达的翻译理论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1)理论原则。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而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读者看译文可一目了然。

(2)翻译的性质。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三点是关键:一是“顺乎自然”,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所以,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a、达意:b传神;c措词通顺自然;d读者反应相似。

(3)翻译的功能。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

(4)正确的翻译。翻译正确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

(5)语义分析。翻译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可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

(6)翻译的程序和方法。他认为,整个翻译程序分为四步:分析、传译、重组(按译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和检验。

(五)、语言学派

1、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

2、代表人物:英国的卡特福德(1965 )、早年的奈达(1964 )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 1982)。

3、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可能是最切近于他们的学习经验、因而也是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实际帮助的。但是正如人们正愈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虞。(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

(六)交际学派

1、出现时间:七、八十年代(以Nida & Reyburn, 1981为代表)。

2、理论渊源: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

3、主要思想: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七)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1、来源:六十年代初,美国爱奥瓦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在其主任、诗人安格尔( Paul Angel )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得克萨斯、扬伯瀚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翻译培训班以及各种层次的翻译专业。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七十年代后期成立,并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一个围绕着翻译培训班的学派随之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 Ezra Pound )等。

2、该派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I.A. Richards, 1929 )的理论

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时期的语文学派比较相象。

(八) 文学—文化学派

1、简单介绍:包括两个有相似地理与文化背景的学派,即七十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兰与比利时)的“翻译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兴起于以色列的多元体系派。它们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且其理论渊源都是本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

2、主要代表人物: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 James Hol mes,1972 )、比利时学者、后移居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勒费维尔( Andr éLefevere, 1978a)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t, 1980)。

3、主要观点:该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学方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既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如美学规范)的发展,又影响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试图以此将各种文学翻译的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产生译本的理论。近年来该派更加重视考察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九) 解构学派

1、简单介绍:解构学派产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法国,其思想积大成者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1978,1985b )。严格说来,解构学派并未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它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翻译这个概念,并且站在与西方思想传统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借助对翻译的讨论提出了一

系列关于语言和哲学的重大问题,所以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解构学派认为认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

2、观点:它拒绝任何类似于“原文”与“译文”、“语言”与“意义”的划分,指出:在翻译中,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因此,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符号指意链是一条可以无穷无尽地向后追溯的链子,即译文是更早的译文的译文……( Gentzler, 1993: 145-149 )。?解构学派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启发我们:应当避免用任何先见来阐释和评价译文。但是在彻底否定原文的同时,解构理论实际上也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否定了翻译自身

(十)社会符号学派? 1、产生:于八十年代末。

2、代表人物:奈达(见 Waard & Nida,1986 )。

3、理论渊源: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 1901—)提出的符号学

三大关系: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句法关系,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符号用法关系。文学语言中的风格因素基本上可以化归为这三类符号学意义中的一种或几种。译者如果能把一个词语或一段话语的全部意义同时传递给译语读者,那自然很理想;因为这样就达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

4、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牵涉到五个重要的因素,即:

①原文信息、②原文作者、③原文接受者(包括作为原文第一读者的译者以

及译文读者)、④沟通原文作者与原文接受者的交际渠道(包括具体的交际场景、交际媒介和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⑤语言代码。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的翻译活动#若从公元前(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01*23"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国内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与评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不同学者对西方翻译流派划分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一度出现了流派名称混乱的情况$有人把文化学派归于(翻译研究)学派的框架之下456(5%(7#也有人用(文化学派)来统称(翻译研究)学派!张南峰’陈德鸿##$$$"$同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人把它归为(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456(7%(8#也有人把它归为翻译研究学派4#6$本文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的梳理与评价#一方面呼吁国内学者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正名)#以方便学术界的理论交流*另一方面希望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获得启示#以促进国内翻译理论流派的形成$ 一对翻译理论流派的概括和梳理是翻译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尤金+奈达!5&8!"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9*:0;5&’7"$埃德温+根茨勒!<:=0-:>,?1@A,-"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 B5&&(C中#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派!并且在大流派下分出小流派的划分方法比较合理"首先!他划分的目的明确#$$为了强调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这种方法以时间为线!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姻亲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楚!脉络分明"他的缺陷是在当代翻译理论的划分方法上显得有点混乱!而张南峰的划分更易于被学术界所接受"当然!要想得出公正合理的划分还是得考察一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渊源" 二从古代的西赛罗到!"#"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潘文国!$%%$’%从!"&"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0"1$年!可以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称之为*语言学派+&陈德鸿,张南峰!$%%%’或*科学学派+&23+45637!0""8’%从0"1$年霍姆斯发表里程碑性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可以叫做当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当代的翻译学阶段是翻译研究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最有争议的阶段%而最大的争端就是*翻译研究学派+之*名+与*实+的问题% 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

(完整版)外语教学流派中文翻译(打印版)

第三章口语法和情景法 背景(background): 这种方法起源于英国教学法专家在20-30年代的研究。在开始阶段,一些杰出的教学法专家发展了了语言教学中原则性理论到方法的基础。在这个活动中的两个领导人物是Harold Palmer和A.S.Horby,他们是20世纪英国语言教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两个就像Otto Jespersen 和Daniel Jones一样熟悉语言学家的研究以及直接法(Direct Method)。他们尝试发展一种比曾在英语教学口语理论的直接法中证实的更加科学的基础。结果是一种原则和步骤的系统研究,这种步骤适用于语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词汇管理(Vocabulary control) 受到注意的设计方法的第一个方面的一种是词汇的角色。在20-30年代一些大规模的外语词汇研究机构开始着手研究。这项研究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在像Palmer这样的语言教学专家中存在着普遍的共识,即词汇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个影响就是在一些国家中作为外语教学目的的越来越注重的阅读技巧。这是Coleman报告的推荐,也是另一个英国语言教学专家Michael West的独立结论,Michael West考察了20年代在印第安的英语的作用。词汇被看做是一个词汇阅读的必要部分。 这引起了词汇管理原则的发展,词汇管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英语的教学产生了主要的实际的影响。频率计算指出大约2000个单词经常使用于写作,而且这些单词的含义在外语阅读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Harold Palmer,Michael West和其他的专家制作了一本称为《词汇选择的临时报告》的指南,这本指南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讲解时需要的词汇,这本指南以频率和其他的一些标准为基础。这本书在1953年被West修订并出版,名为《普通服务英语单词列表》,这本书成为了教学材料发展中的标准参考。这些对于向选择语言课程词汇内容引入了科学和合理的基础的成果代表了在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的建立原则的第一次尝试。 语法管理(Grammar control) 与对于词汇选择的合理原则发展兴趣相对的是语言课程的语法内容的焦点。Pamler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学习外语的学生语法的问题。从192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日本指导研究所的英语教学研究,在那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口语理论来指导适用于基础语法形式教学的课堂步骤的发展。然而,他的语法观点与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为语法理论的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语法翻译法以一种假设为基础,这种假设是所有语言的普遍逻辑基础以及老师的职责是指出每一个普通语法的种类在外语中是如何表达的。Palmer将语法视作口语的句式的基础。Palmer,Hornby和其他英国教学法专家分析英语并且将其主要语法结构分类为句式(后来成为“替换表”),这能用于帮助将英语句式的规则内在化。 Hornby,Gatenby和Wakefield将英语句式的分类合成为第一部为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使用的字典,并且发展,于1953年出版了《高级学生当代英语字典》。一些教学法上的积极的英语语法描述被以下这些书采用,包括《严格语音基础口语语法》、《英语语法手册》以及Hornby的《英语模式以及使用指导》,这种描述成为了基础英语句式教材作者的标准参考素材。随着语言课程的词汇和语法内容的系统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像Palmer,West和Hornby这样的专家的为了将英语视为外语的教学使用这些资源作为一种理解方法结构,在TEFL/TESL——口语法——英国的方法的基础牢牢的建立了。 口语法和情景法(The Oral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Palmer, Hornby和其他教学法专家从20年代起将理论向前发展成了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包括系统原则的选择(词汇和语法内容选择的步骤),阶段(组织和顺序内容决定的原则),以及演讲(课程中演讲和练习项目的技巧使用)。尽管Palmer,Hornby以及其他英语教学专家在教英语时使用的详细步骤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普遍的原则都设计了口语法教英语的原则。这不能与直接法混淆,直接法尽管使用口语步骤,但是它在专业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缺乏系统化基础。 口语法不应该与过时的直接法混淆,直接法意味着学生被未分等级的对话流程所迷惑,他会在对话中得到普通环境中的语言以及失去在那些环境中大部分更好的语境化的优势补偿,受到这些困难的困扰。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 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 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 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 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 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 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 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 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 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 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 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 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 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 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 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 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材料)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 (88折) ?VIP 价:¥34.20SVIP价:¥33.50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 ?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外语教学流派中文翻译

第三章口语法和情景法 背景( background ): 词汇管理( Vocabulary control ) 受到注意的设计方法的第一个方面的一种是词汇的角色。在20-30 年代一些大规模的外语词汇研究机构开始着手研究。这项研究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在像Palmer 这样的语言教学专家中存在着普遍的共识,即词汇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个影响就是在一些国家中作为外语教学目的的越来越注重的阅读技巧。这是Coleman 报告的推荐,也是另一个英国语言教学专家Michael West 的独立结论,Michael West 考察了20 年代在印第安的英语的作用。词汇被看做是一个词汇阅读的必要部分。 这引起了词汇管理原则的发展,词汇管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英语的教学产生了主要的实际的影响。频率计算指出大约2000 个单词经常使用于写作,而且这些单词的含义在外语阅读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Harold Palmer ,Michael West 和其他的专家制作了一本称为《词汇选择的临时报告》的指南,这本指南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讲解时需要的词汇,这本指南以频率和其他的一些标准为基础。这本书在1953 年被West 修订并出版,名为《普通服务英语单词列表》,这本书成为了教学材料发展中的标准参考。这些对于向选择语言课程词汇内容引入了科学和合理的基础的成果代表了在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的建立原则的第一次尝试。 语法管理( Grammar control ) 与对于词汇选择的合理原则发展兴趣相对的是语言课程的语法内容的焦点。Pamler 在他的着作中强调了学习外语的学生语法的问题。从1922 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日本指导研究所的英语教学研究,在那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口语理论来指导适用于基础语法形式教学的课堂步骤的发展。然而,他的语法观点与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 nslation Method )是为语法理论的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语法翻译法以一种假设为基础,这种假设是所有语言的普遍逻辑基础以及老师的职责是指出每一个普通语法的种类在外语中是如何表达的。Palmer 将语法视作口语的句式的基础。Palmer,Hornby 和其他英国教学法专家分析英语并且将其主要语法结构分类为句式 (后来成为“替换表” ),这能用于帮助将英语句式的规则内在化。 Hornby,Gatenby 和Wakefield 将英语句式的分类合成为第一部为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使用的字典,并且发展,于1953 年出版了《高级学生当代英语字典》。一些教学法上的积极的英语语法描述被以下这些书采用,包括《严格语音基础口语语法》、《英语语法手册》以及Hornby 的《英语模式以及使用指导》,这种描述成为了基础英语句式教材作者的标准参考素材。随着语言课程的词汇和语法内容的系统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像Palmer,West 和Hornby这样的专家的为了将英语视为外语的教学使用这些资源作为一种理解方法结构,在TEFL/TESL——口 语法——英国的方法的基础牢牢的建立了。 口语法和情景法( The Oral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Palmer, Hornby 和其他教学法专家从20 年代起将理论向前发展成了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包括系统原则的选择(词汇和语法内容选择的步骤) ,阶段(组织和顺序内容决定的原则) ,以及演讲(课程中演讲和练习项目的技巧使用)。尽管Palmer,Hornby 以及其他英语教学专家在教英语时使用的详细步骤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普遍的原则都设计了口语法教英语的原则。这不能与直接法混淆,直接法尽管使用口语步骤,但是它在专业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缺乏系统化基础。 口语法不应该与过时的直接法混淆,直接法意味着学生被未分等级的对话流程所迷惑,他会在对话中得到普通环境中的语言 以及失去在那些环境中大部分更好的语境化的优势补偿,受到这些困难的困扰。 口语法是50 年代英语教学中公认的英国式方法。French,Gurrey,Frisby 和Billows 在这个时期的标准方法论教材里描述了它。这些原理出现在Hornby 着名的《成人学生牛津改革英语课程》以及许多其他近代教材中。60年代口语法最积极的拥护者之一是澳大利亚的George Pittman。Pittman和他的同事们负责以情景法为基础 的有影响力的教学材料,该教学材料广泛应用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以及太平洋区域。大部分太平洋区域仍然使用由Pittman 的同事Gloria Tate 发展的所谓的Tate 教材。Pittman 也负责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教育联邦办事处发展的符合客观情况的基础材料,该材料用于澳大利亚的移民英语学习计划。这些书作为《情景英语》系列于1965 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版使用。Alexander 和其他主要的英语教材作者的教材也反映了情景法的原则,他们在 20 年的时间里有了逐步发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主要翻译流派复习课程

主要翻译理论流派 在两千多年的中外翻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译者在艰辛的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阐发观点,不断探讨,深化认识,形成了一家之言,或洋洋大观,或疏疏片语,不乏真知灼见,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形成了我们今天研究翻译,从事翻译实践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公元六十五年前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历时千载,东汉开始,魏晋发展,唐代极盛,北宋式微,元后尾声。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卓越的翻译大家,如支谦、道安、鸠摩罗什、彦琮、玄奘等,其译论涉及译文的文质之辩,胡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变通,理解原文和表达中存在的困难,文体风格的重要性,音译的原则等等。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与我国的文人学士合作翻译了许多科技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翻译逐渐成了众多爱国志士抵御外侮的利器,林则徐、严复、林纾等引进翻译了大量军事、社科、文学材料,严复创造了“达旨”的译法,林纾则强调主观感情的投入和与原作人物心灵交汇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后,鲁迅林语堂等大量翻译国外作品,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陈富康 2000:299)他还认为“欧化”“洋气”可以输入新的表现手法。林语堂总结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新中国建立后,翻译事业得到重视,进一步发展,傅雷提出了“神似说”,钱钟书则提出了“化境说”,丰富了译坛。 在西方,对圣经的翻译也形成一次早期的翻译高潮,这和我国的佛经翻译高潮十分相似,都是由宗教经典翻译所形成的翻译高潮。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使得译者难以摆脱“字对字翻译”和“意对意翻译”的反复争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线构成: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和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前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原作的文学特色必须受到重视,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规范,译者要具备相应的文学天赋;后者关注的是语言,它将翻译和语义、语法功能、语言结构特征等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产生一个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谭载喜 2004:6) 西方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多关心经典文献和文学作品的翻译,他们争论的核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tion, Deconstruction. (1)北美培训学派(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践,强调译 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派, 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 Reiss, Vermeer (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年代的比利时、 荷兰等国家,主要探讨译文产生与作用。该学派主要采取译入文学文化研究手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到80年代,该学派学者Jose Lambert转向了译学客观描述个案研究,英国的Susan Bassnett,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为Translation Studies 和比利时学者Andre Lefevere,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则转向文化研究模式 (4)多元体系学派(Polysystem Translation):其翻译理论反战与早期研究学派,是 翻译研究学派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多元体系借鉴翻译研究学派中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一如“多元体系”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领军人物为以色列学者I.E.左哈尔、图里等。 (5)解构主义学派(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学派不像结构主义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做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认为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地被固定下来。由于原文意义不能确定,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能事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语言间的转换,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使译文与原文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而不是传统理论中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该学派代表人物为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位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卡特福德(J .C. Catford)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对等只能是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奈达(E. A. Nida)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先后发表了《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著名的翻译理论著作,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提出核心句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三阶段翻译转换模式: 1)将原语句子简化为意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原语深层结构); 2)翻译核心句(译语深层结构); 3)将译语核心句转换成译语表层句子。 此外,奈达将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信息论、交际理论也引人翻译研究,提出极有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标准,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斯莱尔马郝和洪堡的语言观,提出翻译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其理论模式必须“客观”,“程序方法不受价值观念影响。他断言翻译是语际交际过程,并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详细探讨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学、交际学和翻译学三种等值进行了经验性描述。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 1 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 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 ‘ word -for- word '和 ‘ sense -for- 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 核心是'忠实','神似' 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 John Dryden, Tytler 等,而 Barnard, Steiner 等人则是在他 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 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 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 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 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 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 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批评话语分析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话语分析理论 翻 译专业演说分析 语用学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积极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语用 中介话语分析 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 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 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 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 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 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 Hatim 和 Mason(1997) 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 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 是从静态的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 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Reiss , Vermmer, Nord 等。Reiss (1971, 1988, 2000)强调的是 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 (1984)则认为在 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 Vermmer ( 2000)继承并发展了 Reiss 的观点。 5 文化学派 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 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 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 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 审视围绕着翻译文 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 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 意识。 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 Bassnett 和 Trivedi (1999) ,他们认为,无 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 翻译都十分活跃。 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 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 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 但他的著作 《译者的任务》 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 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 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 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 且,没有蜕变, 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 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 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 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 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 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 2000)。 7 口译研究 3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 discourse analysis 功能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学 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到九十年代, 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

2019年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 ,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 “意义是最重要的 , 形式其次” 。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 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 (如谋生 ) ; (2)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 ; (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 式 ) 。但是,通常情况下, “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 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 (Venuti:2001) 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 即称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 。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否定对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等级观念,提出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否定单一和绝对的意义,强调意义的丰富性和差异;并对翻译的标准以及译者的创造性提出独到的见解。其主要观点包括 :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 , 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 ,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 , 以原作 /作者为中心 , 强调译文 /译者对原作 /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