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读后感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读后感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读后感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读后感

本论文作者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纳米颗粒已经用于改善传感器性能并基于新的检测原理开发生物传感器。它们的应用已扩展到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生物传感器开发的其它活性领域包括DNA 传感,免疫传感,电极和氧化还原蛋白或酶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以及体内传感器。

特种加工论文

特种加工技术的现代应用及其发展研究 摘要:特种加工技术是直接借助电能、热能、声能、光化学能或者复合能实现材料切削的加工方法,是难切削材料、复杂型面、低刚度零件及模具加工中的重要工艺方法。本文介绍了概念、特点、分类以及近些年应用于特种加工的一些新方法、新工艺。 关键词: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高能束流加工超声波加工复合加工 1、特种加工技术的特点 现代特种加工(SP,SpciaI Machining)技术是直接借助电能、热能、声能、光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及特殊机械能等多种能量或其复合以实现材料切除的加工方法。与常规机械加工方法相比它具有许多独到之处。 1.1以柔克刚。因为工具与工件不直接接触,加工时无明显的强大机械作用力,故加工脆性材料和精密微细零件、薄壁零件、弹性元件时,工具硬度可低于被加工材料的硬度。 1.2用简单运动加工复杂型面。特种加工技术只需简单的进给运动即可加工出三维复杂型面。特种加工技术已成为复杂型面的主要加工手段。 1.3不受材料硬度限制。因为特种加工技术主要不依靠机械力和机械能切除材料,而是直接用电、热、声、光、化学和电化学能去除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它们瞬时能量密度高,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各种能量,造成瞬时或局部熔化,以强力、高速爆炸、冲击去除材料。其加工性能与工件材料的强度或硬度力学性能无关,故可以加工各种超硬超强材料、高脆性和热敏材料以及特殊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因此,特别适用于航空产品结构材料的加工。 1.4可以获得优异的表面质量。由于在特种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不产生强烈的弹、塑性变形,故有些特种加工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表面粗糙度。热应力、残余应力、冷作硬化、热影响区及毛刺等表面缺陷均比机械切削表面小。 各种加工方法可以任意复合,扬长避短,形成新的工艺方法,更突出其优越性,便于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特种加工技术具有其它常规加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在现代加工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现代技术装备,特别是航空航天高技术产品的一些结构件,如工程陶瓷、涡轮叶片、燃烧室的三维型腔、型孔的加工和航空陀

我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第12卷第6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10-07-2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KJ101315 作者简介:刘艳(1968-,女,四川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化学传感器。 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检验中,需对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分子进行选择性测定。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要进行数亿次免疫学和遗传学病理检验。常用的检验小型化分析装置和检测方法,成为目前现代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1962年,Clark 提出将生物和传感器联用的设 想,并制得一种新型分析装置“酶电极”。这为生命科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酶电极也成为发展最早的一类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结合具有分子识别作用的生物体成分(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切片、抗原和抗体、核酸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作为敏感元件与理化换能器,能产生间断的或连续的信号,信号强度与被分析物浓度成比例。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活性材料(敏感元件与电化学换能器(即电化学电极结合起来组成的生物传感器。当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已在环境监测、临床检验、食品和药物分析、生化分析[2-4]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此综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几个当今研究的热点。 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概述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活性材料(敏感元

件与电化学换能器(即电化学电极结合起来组成的生物传感器。当电化学池中溶液的化学成分变化时,电极上流过的电流或电极表面与溶液的电势差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通过测定电流或电势的 变化就可以获取溶液成分或相应的化学反应的变化信息。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在上述电化学传感器原理的基础上,以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作为识别元件,通过特定反应使被测成分消耗或产生相应化学计量数的电活性物质,从而将被测成分的浓度或活度变化转换成与其相关的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并通过电极获取电流或电位信息,最后实现特定物质的检测。如图1所示,这类传感器中使用的生物活性材料包括酶、微生物、细胞、组织、抗体、抗原等等。 图1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类别 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生物敏感膜和换能器两部 分。按照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 传感器等,其中酶电极由于其高效、专一、反应条件温和且具有化学放大作用而成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主流。 按照检测信号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分 我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刘 艳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摘

电化学传感器(完)

酪氨酸酶的提取催化活性及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 顾新 0909401008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09级化学类 摘要:通过测定在不同浓度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多巴红的生成速率测定酶的活性。用加入Na2EDTA观察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电极的制作以及对酚的测定。结果表明:加入抑制剂后酶的催化活性降低。在邻苯二酚加入的瞬间有明显的峰电流产生,说明酪氨酸酶促进酚的氧化。 关键词:酪氨酸酶多巴红酶电极电化学传感器 Abstract:Measuring the enzymatic activity through measuring the produce rate under different density of tyrosinase .Adding the Na2EDTA to the liquor and observing the effect. Making the enzymatic electrode pole and measuring the effect to the phen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yrosinase promote the oxidation of phenol. Key words:tyrosinase dopamine red enzyme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1、前言 生物体内由于生物催化剂酶的存在许多复杂化学反应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得十分顺利和迅速,且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等特性。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物质作为识别元件,将被测物质的浓度与可测量的电信号关联起来,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酶传感器。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主要包括酶,碳纳米管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具有不需样品处理操作简便,体积小可实现连续在线监测等特点。 本实验通过土豆提取酪氨酸酶,并测定其活性,并将酶进一步固定于电极表面,制成酶

生物传感器分析解析

阅读报告 生物传感器 教学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务处制发

生物传感器 摘要 传感器(英文名称: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 关键词:传感器生物传感器

目录 1 生物传感器 (1) 1.1生物传感器简介 (1) 2 生物传感器的介绍 (2) 2.1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2) 2.2技术特点 (2) 2.3国内外应用发展情况及应用案例 (3) 2.3.1国内应用发展 (3) 2.3.2国外应用发展 (3) 2.3.3应用案例 (4) 参考文献 (6)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论文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论文 班级:机械09-4班 姓名:侯艳飞 学号:20091058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尖端技术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极为重视,投入很大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同时实行技术保密,控制关键加工技术及设备出口。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提高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发展高新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 精密超精密加工是指亚微米级(尺寸误差为0.3~0.03μm,表面粗糙度为Ra0.03~0.005μm)和纳米级(精度误差为0.03nm,表面粗糙度小于 Ra0.005nm)精度的加工。实现这些加工所采取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措施,则称为精密超精加工技术。加之测量技术、环境保障和材料等问题,人们把这种技术总称为超精工程。 超精密加工主要包括三个领域: 1.超精密切削加工如金刚石刀具的超精密切削,可加工各种镜面。它已成功地解决了用于激光核聚变系统和天体望远镜的大型抛物面镜的加工。2.超精密磨削和研磨加工如高密度硬磁盘的涂层表面加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片的加工。3.超精密特种加工如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图形是用电子束、离子束刻蚀的方法加工,线宽可达0.1μm。如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加工,线宽可达2~5nm。 近年来,在传统加工方法中,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金刚石微粉砂轮超精密磨削、精密高速切削、精密砂带磨削等已占有重要地位;在非传统加工中,出现了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等高能加工、微波加工、超声加工、蚀刻、电火花和电化学加工等多种方法,特别是复合加工,如磁性研磨、磁流体抛光、电解研磨、超声珩磨等,在加工机理上均有所创新。 对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所用的加工设备有下列要求。 (1)高精度。包括高的静精度和动精度,主要的性能指标有几何精度、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分辨率等,如主轴回转精度、导轨运动精度、分度精度等; (2)高刚度。包括高的静刚度和动刚度,除本身刚度外,还应注意接触刚度,以及由工件、机床、刀具、夹具所组成的工艺系统刚度。 (3)高稳定性。设备在经运输、存储以后,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下使用,应能长时间保持精度、抗干扰、稳定工作。设备应有良好的耐磨性、抗振性等。 (4)高自动化。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加工设备多采用数控系统实现自动化。 加工设备的质量与基础元部件,如主轴系统、导轨、直线运动单元和分度转台等密切相关,应注意这些元部件质量。此外,夹具、辅具等也要求有相应的高精度、高刚度和高稳定性。 加工工具主要是指刀具、磨具及刃磨技术。用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值得研究的问题有:金刚石刀具的超精密刃磨,其刃口钝圆半径应达到2~4nm,同时应解决其检测方法,刃口钝圆半径与切削厚度关系密切,若切削的厚度欲达到10nm,则刃口钝圆半径应为2nm。 磨具当前主要采用金刚石微粉砂轮超精密磨削,这种砂轮有磨料粒度、粘接剂、修整等问题,通常,采用粒度为W20~W0.5的微粉金刚石,粘接剂采用树脂、铜、纤维铸铁等。 航天、航空工业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民用客机等,在制造中都有大量的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需求,如人造卫星用的姿态轴承和遥测部件对观测性能影响很大。该轴承为真空无润滑轴承,其孔和轴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y0.01μm,即1nm,其圆度和圆柱度均要求纳米级精度。被送入太空的哈勃望远镜(HST),

特种加工论文电化学加工

目录 摘要: (2) 前言 (2) 1电化学加工的特点 (2) 2电化学加工的分类 (3) 2.1电解加工 (3) 2.2电解磨削 (3) 3电化学加工的设备 (4) 3.1电解液 (4) 3.2机床 (4) 3.3直流电源 (5) 4电化学加工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5) 参考文献 (5)

电化学加工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化学的各种加工方法的研究,以及分析电化学加工的各种特点,对电化学加工的前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电化学加工包括从工件上去除金属的电解加工和向工件上沉积金属的电镀、涂覆、电铸加工两大类。虽然有关的基本理论在19世纪末已经建立,但真正在工业上得到大规模应用,还是20世纪30~50年代以后的事。目前,电化学加工已经成为我国民用和国防工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加工手段。 关键词:电火花加工特点发展趋势 前言 电化学加工的基本理论建立与19世纪末,但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还应该是在20世纪30~50年代。目前,电化学加工已经成为我国民用、国防工业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加工手段。电化学加工是一种重要的特种加工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于难加工金属材料、复杂形状零件的批量加工中。它利用金属的电解现象,在通电的电解液中,使离子从一个电极移向另一个电极,从而实现对工件材料的双向加工,即阳极溶解去除 (如电解、电化学抛光)和阴极沉积生长(如电镀、电铸)。无论材料的减少或增加,加工过程都是以离子的形式进行的,而金属离子的尺寸非常微小,因此,从原理上讲,电化学加工可以实现加工精度和微细程度在微米级甚至更小尺度的微加工。只要采取措施精确地控制电流密度和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区域,就能实现电化学微加工,达到对金属表面进行微量“去除”或“生长”加工的目的。 电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一般公认电化学起源于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解剖刀或金属能使蛙腿肌肉抽缩的“动物电”现象。1800年伏特制成了第一个实用电池,开始了电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后,电化学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举世瞩目,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应用,从理论到方法,都有许多重大突破。电化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交通、材料、环保、信息、生命等问题,已经作出并正在作出巨大的贡献。 1电化学加工的特点 电化学加工工艺与一般的机制工艺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能同时进行三维的加工,一次加工出形状复杂的型面、型腔、异形孔;电化学加工的工件表面

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重点

收稿:2008年3月, 收修改稿:2008年8月 *深圳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o. 200818 资助**通讯联系人 e 2mail:yang hp@https://www.doczj.com/doc/b69977551.html,. cn 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杨海朋 ** 陈仕国李春辉陈东成戈早川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60 摘要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介质, 与特异性分子识别物质如酶、抗原P 抗体、D NA 等相结合, 并以电化学信号为检测信 号的分析器件。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和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综述了近年来各类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纳米颗粒生物传感器, 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纤维与纳米线生物传感器, 以及纳米片与纳米阵列生物传感器等。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纳米材料生物活性物质固定化 中图分类号:O65711; TP2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81X(2009 0120210207 Nanomaterial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Y ang Haipeng **

Chen Shiguo Li Chunhui Chen Dongche ng Ge Zaochuan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Functional M aterials,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Abstract Biosensors w hich utilize immobilized bioac tive compounds (such as enz ymes, antigen, antibody, D N A, etc. f or the c onversion of the target analytes into electroc he mically detectable products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detection methods and have become an area of wide ranging research activity. The advances in biocompatible nano technology mak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ne w biosensors. A variety of biosensor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based on nano technology have been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es on nano amperometric biosenso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es of biosensors, is revie wed. Nanoscale architectures here involve nano 2particles, nano 2wires and nano 2rods, nano 2sheet, nano 2array, and carbon nanotube, etc. Remarkable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have been achieved by coupling immobilized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these nanomaterials. Key words biosensors; electroche mistry sensors; nanomaterials; bioactive compounds; immobiliz ation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to biosensors 2 Nanomaterial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2. 1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biosensors 2. 2 Introduction of nanomaterials 2. 3 Nanomaterial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2. 3. 1 Nano particles 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直接电化学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第32卷第5期2009年10月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Vol.32No.5 Oct.,2009直接电化学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张 静,顾婷婷 (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 摘 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电化学、电分析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检测仪 器,具有快速、灵敏和价廉等特点,在食品发酵工业、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述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特点以及直接电子转移的基本原 理,并深入探讨了基于纳米材料等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直接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酶电极;直接电化学 中图分类号:Q503:O629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048(2009)05 0460 07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的反应,然后将反应的程度用离散或连续的信号表达出来,从而得出被测物的浓度[1]。1962年Clark和Lyons首次提出生物传感器这一概念[2],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生物技术中的一个独立门类。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器具有多样性、无试剂分析、操作简便、灵敏、快速、价廉、可重复连续使用等特点,已在食品发酵工业、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军事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3-8]。 目前,生物传感器中研究成果较多的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见图1)是以生物活性物质为敏感基元,以电化学电极为信号转换器,以电势、电流或电容为特征检测信号的生物传感器。其原理是,被分析物扩散进入固定化生物敏感膜层,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化学换能器或物理换能器转换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过二次仪表(检测放大器)放大并输出,便可得到待测物浓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根据分子识别元件的不同,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等;按照换能器的不同分为电位型、电流型、电导型和电容型等生物传感器。其中,电流型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表观米氏常数(K m)以及高灵敏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9,10]。 图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示意图 F 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figuration and principle of a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收稿日期:2009 07 10。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资助(2008)。 作者简介:张静(1983-),女,辽宁朝阳人

最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对获取生命过程中的化学与生物信息、了解生物分子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阐述生命活动的机理以及对疾病的有效诊断与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高效、快速、灵敏地检测这些生物分子,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各种新型的分析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为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 1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基本结构 通常情况下,生物传感器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即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生物识别元件是指具有分子识别能力,能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原、抗体、核酸、细胞、组织等。信号转换器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识别作用转换为可以检测的信号,目前常用的有电化学、光学、热和质量分析几种方法[1]。其中,电化学方法就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图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1.2 工作原理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采用固体电极作基础电极,将生物敏感分子固定在电极表面,然后通过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生物敏感分子能选择性地识别目标分子并将目标分子捕获到电极表面,基础电极作为信号传导器将电极表面发生的识别反应信号导出,变成可以测量的电信号,从面实现对分析目标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目的。 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由各种生物分子(抗体、DNA、酶、微生物或全细胞)与电化学转换器(电流型、电位型、电容型和电导型)组合可构成多种类型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根据固定在电极表面的生物敏感分子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电化学酶传感器、电化学微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组织细胞传感器等。 2.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一种将免疫技术与电化学检测相结合的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它是以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的生物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并通过基础电极将其导出。当采用电化学检测方法测量时,其信号大小与目标分析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对目标检测物的分析测定。 根据抗原-抗体间的免疫反应的类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可分为两种:竞争法和夹心法。竞争法的分析原理是基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共同竞争与抗体的反应[2]。而夹心法则是将捕获抗体、抗原和检测抗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捕获抗体/抗原/检测抗体的夹心式复合物,也称“三明治”式结合物[3]。 图2 竞争法 图3 夹心法 2.2 DNA生物传感器 DNA生物传感器主要检测的是核酸的杂交反应。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即将单链DNA(ssDNA)探针,固定在电极上,在适当的温度、pH、离子

什么是生物传感器

1.什么是生物传感器?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有什么功能. 生物传感器的定义: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精致的分析器件,它结合一种生物或者生物衍生的敏感器件与一只理化换能器,能给产生间断或连续的数字电信号,信号强度与被分析物成比例。组成:生物敏感膜(分子识别元件),换能器 作用过程是,待分析物与生物敏感膜发生反应,产生物理、化学量的变化,物理化学量的变化传递给换能器,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电信号。 生物敏感膜的种类:酶,全细胞,组织,细胞器,免疫物质,具有生物亲和能力的物质,核算,模拟酶。以上生物敏感膜均是人工膜,而非天然生物膜 换能器:其作用是将各种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信息转化成电信号。可以用作转化的信息有,离子变化,电阻、电导变化,光学变化,质量变化,力学变化,气体分压变化。 2.什么是酶联免疫测定法?描述其两种检测方法,可画图说明.并举一两个例子。 夹心法:先将抗体固定在膜的表面,加入待检测的抗原,与固定抗体结合,因为抗原至少含有两个结合点,可以再结合一个被酶标记的抗体,加入底物,根据标记到抗体上的酶与底物的颜色,荧光,氧化还原电位等信号检测待测抗原的量。 竞争法:将与待测抗原全部覆盖到固定膜上,然后加入待测样品和酶标记的抗体,待反应完全后冲洗固定膜,再检测固定膜上的抗体的量,因为样品中的抗原已被冲走,剩下的抗体是与样品中抗原竞争时结合到被固定抗原上的抗体量。 3.DNA的三级结构? 一级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双螺旋连。现在已发现的螺旋分为B型,A型,C型,Z型,它们在螺距,直径,每个螺旋的碱基数和旋转的方向上不同。 三级结构:DNA双螺旋继续扭曲变形,并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核小体,压缩进染色体内。 4.生物敏感元件的固定化方法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酶和DNA分别常用哪几种固定方法. 5.NH3电极属于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的哪种基础电极,说明其作用原理. 6.分析裸电极上Fe(CN)63-/4-的循环伏安曲线,并指出由其能得到什么信息。

浅赏电化学加工和电火花加工

浅赏电化学加工和电火花加工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一个国家的发展终归要落脚于制造业,因此作为基础工业,制造业必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而电加工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加工技术也在进步,特种加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部分,解决了好多传统加工方法的难题,电化学与电火花加工是特种加工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分析两者的原理和特点,不同材料选择不同方法,通过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出恰当的方法,是生产效率更高。 关键词:特种加工;电化学加工;电火花加工;发展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tradition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will eventually locat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as the foundation industry, manufacturing will surely have permanent vitality, and electric processing industry is no excep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electric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also in progress, special and technolog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method to solve a lot of problems,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s special processing of two important constituent, in the analysis of their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to choose different methods through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choice of the right metho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higher. Keywords:Special processing;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development 1 绪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对于工业上的要求在不断的改变中,特种加工技术这个被称为21世纪的技术的发展给工业上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新型工程材料不断涌现和被采用,工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刀具材料性能、结构、设备加工能力的限制,使用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很难完成对高强度,高韧性,高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这个熟悉但又概念模糊的名词最近不断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生物传感器相关的研究项目陆续获得巨额的研究资助,显示出越来越受重视的前景。要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前研信息,争取好的研究课题和资金,你怎能不了解生物传感器? 让我们来看看生物通最近的一些报道: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研发了可用于检测肿瘤蛋白以及耐药性MASA细菌的微型生物传感器。该系统利用一个回旋装置来检测,类似导航系统和气袋的原理。振荡晶片的大小类似于一颗尘埃尺寸,有望可使医生诊断和监测常见类型的肿瘤,获得最佳治疗方案。该装置可以鉴定肿瘤标志物-蛋白以及其它肿瘤细胞产生的丰度不同的生物分子。该小组下一步目标是把检测系统做成一个手持式系统,更加快速方便地检测组织样品。欧共体已经拨款1200万欧元资金给该小组,以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 苏格兰Intermediary Technology Institutes计划投资1亿2千万英镑发展“生物传感器平台(Biosensor Platform)”——一种治疗诊断技术。作为将诊断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疗法,能够在诊断的同时,提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疾病诊断和医学临床的费用与复杂性,同时具备提供疾病发展和药品疗效成果的能力。目前该技术已被使用在某些乳癌的治疗上,只需在事前做些特殊的测试,即可根据结果决定适合的疗程。这个技术更被医学界视为未来疾病疗程的主流。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使用GeneFluidics开发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来鉴定引起感染的特定革兰氏阴性菌,该结果表明利用微型电化学传感器芯片已经可以用于人临床样本的细菌检查。GeneFluidics' 16-sensor上的芯片包被了UCLA设计的特异的遗传探针。临床样本直接加到芯片上,然后其电化学信号被多通道阅读器获取。根据传感器上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尿路感染的细菌种类。从样品收集到结果仅需45分钟。比传统方法(需要2天时

特种加工课程论文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电化学加工应用案例分析 学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评阅教师:

电化学加工应用案例分析 摘要:近年来, 延续了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 电化学加工专业领域工艺技术水平及设备性能均取得了稳步发展, 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 产业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化学加工技术广泛用于加工发动机叶片、火炮膛线、汽车锻模、汽轮机整体叶轮、花键及异形孔等零件。常用的电化学加工有电解加工、电磨削、电化学抛光、电镀、电刻蚀和电解冶炼等。介绍了电化学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组成及加工特点。对其中的电化学抛光、电镀、电刻蚀、电解磨削技术的加工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与机械加工相比,电化学加工能加工出复杂的型面、腔孔,加工高硬度、高韧性、高强度材料,生产率高。将电化学加工技术与传统加工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了零件质量、改善零件使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电化学加工技术概况应用状况 正文:电化学加工(Electrochemical Making),也称电解加工,是利用金属在外电场作用下的高速局部阳极溶解实现电化学反应,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电化学加工技术是特种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常用的电化学加工有电解加工、电磨削、电化学抛光、电镀、电刻蚀和电解冶炼等。目前,电化学加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特种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有三种不同的类型:(1)第Ⅰ类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阳极溶解来进行加工,主要有电解加工、电化学抛光等。(2)第Ⅱ类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阴极沉积来进行加工,主要有电镀、电铸等。(3)第Ⅲ类是利用电化学加工与其它加工方法相结合的电化学复合加工工艺进行加工,目前主要有电解磨削、电化学阳极机械加工。 一、工艺技术研究: 相对传统加工和其他优势特种加工技术而言,电化学加工的基础理论较为薄弱, 工艺技术尚欠成熟。但正因为如此, 其有待研究、开发的空间也更为广阔。近期, 电化学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涉及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超纯水电解加工、微细加工、加工间隙的检测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重点领域。下面分别加以详述:1、超纯水电解加工:超纯水电解加工是在常规电解加工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超纯水作电解液, 并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膜来提高超纯水中OH- 离子的浓度, 使电流密度达到足够去除材料的一种新型电解加工工艺方法。日本学者率先提出以超纯水代替常规电解液, 实现绿色、微细电解加工的思想。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展了超纯水电解加工的机理、超纯水小孔电解加工、超纯水电化学扫描直写加工、超声辅助纯水微细电解加工等研究[ 2~ 6], 为超纯水电解加工的应用奠定了基础。2、微细电化学加工:微细加工是当前电化学加工研究中最活跃也是最热点的方向。从原理上而言, 电化学加工中材料的去除或增加过程都是以离子的形式进行的。由于金属离子的尺寸非常微小( 10- 1 nm 级) , 因此, 以“离子”方式去除材料的微去除方式使电化学加工技术在微细制造领域、以至于纳米制造领域存在着理论上的极大优势, 只要精细地控制电流密度和电化学发生区域, 就能实现电化学微细溶解或电化学微细沉积。3、加工间隙的检测与控制:电化学加工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由于加工间隙处于电场和流场的共同作用下, 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函数, 且空间极小, 因而在加工过程中适时测量非常困难, 特别是对于三维空间的间隙, 至今尚无成熟的采样方案的实际应用。但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测试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电源技术等现

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摘要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中研究最早、种类最多的一个分支,它具有专一、高效。简便、快速的优点,已应用于生物、医学及工业分析等方面。目前,生物传感器正进入全面深入研究开发的时期,各种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实用化的生物传感器与系统越来越多。本文就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特点基本结构、原理及其应用展开综述。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应用结构酶生物传感器 正文: 自1962年Clark等人提出把酶与电极结合来测定酶底物的设想后. 1967年Updike和Hicks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此后,酶生物传感器引起了各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酶生物传感器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的反应所产生的与目标物浓度成比例关系的可测信号,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的分析仪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酶生物传感辑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膜和与之密切结合的换能系统组成,它把固化酶和电化学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独特的优点:(1)它既有不榕性酶体系的优点,又具有电化学电极的高灵敏度。(2) 由于酶的专属反应性,使其具有高的选择性,能够直接在复杂试样中进行测定.因此,酶生物传感器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酶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物质识别元件(固定化酶膜)和信号转换器(基体电极)组成.当酶膜上发生酶促反应时,产生的电活性物质由基体电极对其响应.基体电极的作用是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从而加以检测,基体电极可采用碳质电极(石噩电板、玻碳电极、碳棚电极)、R 电极及相应的修饰电极。 当酶电极漫入被测溶液,待测底物进入酶层的内部并参与反应,大部分酶反应都会产生或消耗一种可植电极测定的物质,当反应达到稳态时,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可以通过电位或电流模式进行测定。因此,酶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电位型和电流型两类传感器。电位型传感辑是指酶电极与参比电极间输出的电位信号,它与被测物质之间服从能斯特关系。而电流型传感器是以酶促反应所引起的物质量的变化转变成电流信号输出,输出电流大小直接与底物浓度有关。电流型传感器与电位型传感器相比较具有更简单、直观的效果。 其发展也是经历了许多代的更替。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是以氧为中继体的电催化。其缺点(1)响应信号与氧分压或溶解氧关系较大,溶解氧的变化可能引起电极响应的波动;(2) 由于氧的糟解度有限,当溶解氧贫乏时,难以对高含量底物进行测定;(3) 当由酶促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以足够高的浓度存在时,可能会使很多酶去活化;(4) 需采用较正的电位,抗坏血酸和尿酸等电活性物质也会披氧化,产生干扰信号。 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电子媒介体型)为了改进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的缺点,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即介体型酶生物传盛器。第二代生物传感器采用了含有电子媒介体的化学修饰层.此化学修饰层不仅能促进电子传递过程,使得响应的线性范围拓宽,电极的工作电位降低,同时,噪声、背景电流及干扰信号均小,且由于排除了过氧化氢,使得酶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寿命延长.电子媒介体在近十年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使用的媒介体种类也越不越多。 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直接电子传递型)是酶与电极间进行直接电子传递,是生物传感器构造中的理想手段.这种传感器与氧或其它电子受体无关,无需媒介体,即所谓无媒介体传感器,但由于酶分子的电活性中心深埋在分子的内部,且在电极表面吸附后易发生变形,使得酶与电极间难以进行直接电子转移,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生物传感器有一定难度.。到目前为止,只发现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醋氨酸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

电化学论文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年级2015级本科一年级姓名冯国政 学号3015207252 指导教师王为 2016年5月14日

浅谈生物电池 摘要从我们读到的文献上发现目前生物电池按照作用机理可以大致以下两类。 一是生物质产氢,然后利用氢能进行发电。二是生物直接在电极将有机物(如糖类)氧化,进行直接发电。按照产电的主体划分又可以分为酶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燃料电池。本文将主要讨论生物电池的历史、微生物燃料电池、酶生物燃料电池,还将对生物电池的前景进行展望。 1 生物电池的历史 早在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就将铂作为电极置于大肠杆菌的培养液里,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用于太空飞船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来自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但当时的细菌电池发电效率较低。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细菌发电取得重要进展,英国化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以释放电子并向阳极运动产生电能。他们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诸如染料之类的芳香族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而在细菌发电期间还需朝电池里不断充气并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的混和物。理论上,利用这种细菌电池每100g糖可获得1352930库仑的电能,其效率可达40%远高于当时使用的电池的效率,而且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只要不断地往电池里添入糖就可获得2A电流,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利用细菌发电原理,人们正在构想建立细菌发电站。比如,基于10m见方的立方体容器内的细菌培养液,可建立起一个1000kW的细菌发电站,每小时耗糖量为200kg。发电成本虽然高一些,但这是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电站。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全可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1] 2 微生物燃料电池 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 微生物燃料电池本质上是收获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并引导电子产生电流的系统。(如图1)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率输出取决于系统传递电子的数量和速率以及阳极与阴极间的电位差。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并非一个热机系统,避免了卡诺循坏的热力学限制,因此,理论上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有效的装置,最大效率有可能接近100%。[2] 其基本原理是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从燃料(葡萄糖、蔗糖、乙酸盐、废水)中获取电子,并将电子从还原性物质(如葡萄糖)转移到氧化性物质(如氧)以获得能量。获得的能量可按下式计算: ?G=-n×F×?E 式中?G——获得的能量 n——电子转移的数量 F——法拉第常数,96485C/mol

酶生物传感器

酶生物传感器得应用进展 摘要:酶生物传感器就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得反应所产生得与目标物浓度成比例关系得可测信号,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得分析仪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独特得优点:选择性高、反复多次使用、响应快、体积小、可实现在线监测、成本低,便于推广普及。本文主要论述生物酶传感器得特征、发展及酶传感器中应用得新技术。 关键词:酶生物传感器;进展;应用新技术 1概述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就是一类特殊得化学传感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得反应,然后将反应得程度用离散或连续得信号表达出来,从而得出被测物得浓度[1]。自1962年Clark[2]等人提出把酶与电极结合来测定酶底物得设想后,1967年Updike与Hicks[3]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葡萄糖氧化酶电极[2],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此后,酶生物传感器引起了各领域科学家得高度重视与广泛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酶生物传感器就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得反应所产生得与目标物浓度成比例关系得可测信号,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得分析仪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酶生物传感辑就是由固定化得生物敏感膜与与之密切结合得换能系统组成,它把固化酶与电化学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因而

具有独特得优点:(1)它既有不溶性酶体系得优点,又具有电化学电极得高灵敏度;(2)由于酶得专属反应性,使其具有高得选择性,能够直接在复杂试样中进行测定、因此,酶生物传感器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得地位、生物传感器具有多样性、无试剂分析、操作简便、灵敏、快速、价廉、可重复连续使用等特点,已在食品发酵工业、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军事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十分广阔得应用前景[4-9]。 2酶生物传感器得基本结构 酶生物传感器得基本结构单元就是由物质识别元件(固定化酶膜)与信号转换器(基体电极)组成、当酶膜上发生酶促反应时,产生得电活性物质由基体电极对其响应、基体电极得作用就是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从而加以检测,基体电极可采用碳质电极(石噩电板、玻碳电极、碳棚电极)、R电极及相应得修饰电极、 3酶生物传感器得分类 生物传感器按换能方式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光化学生物传感器2种。 3、1电化学酶传感器 基于电子媒介体得葡萄糖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尤为受到重视。二茂铁由于有不溶于水、氧化还原可逆性好、电子传递速率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得研究与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