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

一.归来者的诗

(一)指称与成员

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的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60年代因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辛笛、陈敬容等)。

(二)归来的诗歌的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公刘《沉思》。

(三)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二.朦胧诗

朦胧诗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命名——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诗刊》)(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而取消其“合法性”)。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

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一)朦胧诗的主题:

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舒婷《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3.悲壮的英雄意识和忧患意识。把个人与民族的命运连系在一起,表达对民族、对历史的思考。北岛、杨炼、江河等诗人。

(二)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陌生化”效果。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粱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远和近》。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即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更多的是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

(三)朦胧诗代表诗人诗作:

1.北岛

北岛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名诗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1)诗歌内容:“正义的守望者”

一个清醒而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和内心表达:《回答》

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对自我理想人格的悲壮颂歌:《宣告》

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一切》

爱情诗,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信念:《红帆船》

(2)艺术特征:

坚硬的力度和冷峻的风格: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充满悖论的意象群: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

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2.舒婷

舒婷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1)主题:一代人的痛苦、失落、追求;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爱情的咏唱

《神女峰》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惠安女子》体现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滴水观音》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女性视点与情怀。

《雨别》、《赠》、《无题》这些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诗作,以细腻感性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你在爱着”的女性暗恋者形象,铺展开一段“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的爱情轨迹。

《双桅船》、《致橡树》、《礁石与灯标》等诗作引人进入一种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的爱情新境界。

(2)艺术特征:

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舒婷善于采用清新的意象和富有个性的语言,传达女性内心世界曲折而隐秘的情感,表现了女性诗人特有的委婉、细腻和柔美的风格。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舒婷的诗明显地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时代向现代主义时代的过渡。

忧伤而美丽的情感特征。

3.顾城:童话诗人

(1)审美个性

童话世界:试图以未经污染的纯情的童稚目光发现诗意和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想象独特。《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敏锐捕捉细微的感觉,从个人的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感觉》采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色彩对比。

(2)艺术特征

顾城的诗纯净、自然、清新、不加雕琢。往往采用幻觉、通感、超现实的梦想等方式,营造童话王国。

三.新生代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朦胧诗退潮后,一批以反叛、超越朦胧诗为目的的诗人群崛起于诗坛,这一庞大的诗歌潮流大致可划分为两种创作倾向:

(一)知识分子立场:海子、骆一禾、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等

这一部分诗人抗拒世俗,超越现实,追求知识分子理想精神境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发展了朦胧诗的探索路向,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后朦胧诗人”。

海子生前寂寞而孤独,他像梦幻中的王子以诗歌营造了一座座幻美的宫殿。《麦地》中的“麦地”和“月亮”构成一个澄明之境,布满圣洁的光辉。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先是表达了对“喂马、劈柴、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种简单世俗的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诗人所追求的永远是海上花开这种美丽而虚幻的境界。

(二)民间立场、平民意识:韩东、于坚等

人数众多,五花八门,门派林立,是一种“美丽的混乱”。反叛和超越朦胧诗,在对普通人日常世俗生活的体悟基础上重建一种诗歌范式,是这个诗歌群体总的追求,“反诗化”、“世俗化”、“口语化”是其诗歌总的审美特征。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于坚的《尚义街六号》。

【思考题】:

一.结合具体作品,谈一下朦胧诗的特征。

二.结合艾青的具体诗歌谈谈归来的诗有哪些特征。

三.简述海子诗歌的特点。

80年代文学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天安门诗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新时期文学”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政治机构 书籍出版机构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p191) 80年代的作家构成(P193)50年代的“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王蒙、张贤亮、高晓声、刘宾雁、邓友梅...... “知青”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生、阿城...... 文学著译的出版(p197) “新时期”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诗“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 青年一代的“朦胧诗” 戏剧(话剧)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80年代中期: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寻根文学”: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探寻 “现代派文学”: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 “第三代”(“新生代”):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诗歌:“诗到语言为止” 理论批评:着眼研究“内部规律” 人道主义思潮(p203)起源:“伤痕文学” 发展 1979年,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话题》 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的“异化”问题》 80年代文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和散文

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 一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概况。 二教学重点:掌握归来派诗歌、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的创作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归来派诗歌、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对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第一节归来者的诗(1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归来派诗人的创作情况及其代表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 二教学重点:理解归来派诗人的概念内涵,了解他们的创作概况。 三教学难点:理解归来派诗人对八十年代诗歌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诗歌在八十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出于探索的先锋位置。文革之后主要的诗人群体有两类:1是复出诗人的诗歌创作,又称为归来者的诗;2是以写朦胧诗为主的青年诗群。这一节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归来派诗人的诗歌创作。 (二)归来诗人概念

1 背景:1980年,艾青发表了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诗歌《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这一期间老诗人复出的现象,而且成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作家也被成为归来诗人。 2 归来诗人的群体构成:(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2)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3)因政治原因而在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三)归来诗人的诗歌创作 1 艾青:1978年到1982年艾青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出版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等3部诗集和1部诗论集《艾青谈诗》,从而显示了他的创作活力。 (1)诗歌主题:从时代特征、民族命运和对人类未来关怀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艾青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倾吐忧郁与追求光明是他的作品并行互补的两大基本主题。如《光的赞歌》从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广阔宏大视野来赞颂光,光既是自然现象,给世界带来色彩、声音和生命,又是精神现象象征人类的智慧、理想和勇毅,并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命题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所从事的伟大斗争的背景上来展开,在宏大的理性化的结构中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美学观。但同时也由于强大的哲理挤压了情感的渗入使诗出现了理念化的倾

20世纪80年代诗歌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方法、模式、传统、矛盾、难点、现代、发展、发现、了解、特点、关键、情绪、意识、信念、理想、思想、精神、基础、倾向、重点、方式、特色、结构、主体、力度、营造、形成、崛起、不妥协、忧患意识、新境界、内心、核心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诗歌【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 一.归来者的诗 (一)指称与成员 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的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60年代因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辛笛、陈敬容等)。 (二)归来的诗歌的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公刘《沉思》。 (三)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二.朦胧诗 朦胧诗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命名——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诗刊》)(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而取消其“合法性”)。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一)朦胧诗的主题: 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舒婷《致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升 【摘要】《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是整个全书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曹雪芹原书中的章法规律,也是全书的哲学和美学观念。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曲赋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对文艺创造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八十年代红楼梦诗词曲赋 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之一,就是在小说中间掺入韵文(诗词曲赋),把韵文作为点缀、清品或“攀附”风雅的配角。曹雪芹《红楼梦》突破了这个传统,《红楼梦》韵文,已成为全书艺术构思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小说故事发展、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曹雪芹世界观复杂,知识丰富,写作时又经常故意将“真事隐去”,用了一些“假语村言”;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韵文多是紧密联系小说而作;此外由于小说早期稿本流传中的有意涂改和无心讹错;还有小说后40 回续书的真伪优劣问题等,都导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等存在着颇多阅读障碍,因此《红楼梦》自问世起,其中的诗词曲赋便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 《红楼梦》诗词的渊源 曹雪芹的诗词成就被很多学者所称道。我们知道,一方面,任何一个文学家都继承了前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我国清代诗歌有十分讲究用典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导致许多学者为探究曹雪芹的诗歌才能,专门去探究他的诗词曲赋等韵文究竟是接受了前代哪些人及哪些诗词的影响。 薛洪勣《“冷月葬花魂”还有更早的渊源》(《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期)认为“冷月葬花魂”,并非源于明清之际著名的才女叶小鸾的两句禅语“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似乎还有更早的渊源,这就是北宋王山的《笔奁录·盈盈传》。此传还收在李宪民《方斋广录》和洪迈《夷坚志》等书中。《红楼梦》中有“痴男怨女”的话,盈盈就是一个在中国小说史上较早出现的林黛玉型的怨女。在其本传中引录盈盈诗词多首,有《伤春曲》一阕,颇值得注意:“芳菲时节,花压枝折。蜂蝶撩乱,栏槛光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余栏槛对寒月。”这首词抒写了盈盈的哀愁、不平和觉醒,也是她一生遭际和为人的绝妙写照。其人其诗与林黛玉确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一眼即可看出,“碎花魂,葬花骨”、“空余栏槛对寒月”等句,与“冷月葬花魂”不仅在字面上类似,意境也较贴近。因此,薛洪勣以为这是林句的更早的渊源。 雷广平的《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2 期) 也认为唐寅诗风的主旋律对曹雪芹悲剧之作有着深刻影响,两人的诗词创作“同样是伤感惆怅的基调”。《红楼梦》诗词的许多诗句,“是承唐寅诗风的余绪,有的简直如出一辙,采用了转借、翻新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斑斑墨迹”,其一,《葬花吟》与唐寅《花下酌酒歌》、《一年歌》、《沈石田落花诗》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二,《好了歌》与唐寅《一世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三,《桃花行》与《桃花庵歌》有诸多相似之处。 姜志军在《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红楼梦学刊》1996年01期)中说:“中国的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甚至海外的印度佛教文化,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 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 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 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 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 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2、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北岛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 主要作品:《陌生的海滩》(1978)《波动》及英译本(小说1984)《北岛诗选》(1986)《归来的陌 生人》(小说1987)《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蓝房子》(散文1999)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代表作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 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讲解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 1.邱老师好,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请问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我当然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这仅仅是从一个侧面触及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面貌。从大学生诗歌这个角度,仅仅是一个侧度,通过这一侧度回到80年代。那个时候,我在西南师范学院读书。说到80年代校园大学生的诗歌情结,我只要举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我们在校园里一个上午卖出的《五月》诗刊创刊号,就达到500本。那个时候的青春和诗歌,基本不分彼此,大学生和诗歌不分彼此,谈到大学生和青春就谈到了诗歌。因为大家都以诗歌为荣,谈到诗歌就充满了激情。另外还让我回忆起一件事情,发生在西师街的黄葛树下。一位校园诗人的女朋友要同他分手,女孩子邀约诗人在黄葛树下见面,而即将被拒绝的校园诗人姗姗来迟。借着校园的灯光,穿过密集的黄葛树林,诗人直截了当:“我们两个人怎么样无所谓,但是你不应该这样轻慢文学,这样轻慢诗歌。”说完扭头就走,扬长而去。而那个闹着要分手的女孩这时却紧紧地跟了上去。 2.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积极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例如大学期间创作、发表、获奖及其他情况。 答:说到80年代,说到我和诗歌的关系,客观上来讲,我和诗歌的关系在自身而言没有任何准备,是一种自然的触动。最开始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来源于学校的一次征文活动。学校宣传部当时的征文题目是“我的祖国”。当时我写了一首,然后投去。那首诗的语言,现在想起来,实际上和诗歌没有关系,基本上是宏大的标语口号。那首诗比较长,每一句都是“我的祖国……”这样的句式,还有“乘上2000年诗歌的宇宙飞船”这样的内容。我的表达方式是革命性的,整个语句都是带有革命性的。现在想起来,那首诗和诗歌的本体、和诗歌内在情绪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但是那种显现的方式、激情的方式却将我引进了诗歌。宣传部觉得很好,就要求五月诗社接纳我当了理事。这就为我以后接任社长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因为《我的祖国》这首诗,我加入了五月诗社,并成为五月诗社的第四任社长。从那以后,诗歌与我的关系,借用王朔小说的名字——“一半

结合作家作品谈一谈你对八十年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作家作品谈一谈你对八十年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时过境迁回头看,再不怀旧的人大概都会认可,八十年代是一个诗的黄金年代,也许是新诗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这么说和诗歌在其时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关系不大,更配得上“黄金”意象的是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语境中厉行自身变革所焕发出的那种勃勃生机,所呈现的那种发展势头,所贡献出的一大批重要作品和诗人。 1976年“文革”的结束,使诗歌创作以及诗歌“想象”逐渐真实起来。然而,如果只是考察此后一段时间内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发表,可以看到的是,对于历史记忆的清理仍然是一个过程。这不但为“复出的诗人”、“归来者”之类的诗歌史称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样的,也为年轻一代诗人浮出历史的地表,获得了历史的机遇。艾青正是其中的代表。 重返试探的艾青,为了解决诗歌创作中出现的政治激情澎湃而诗情淡薄、生硬和缺乏形象性的不足,选择了宏观抒情这一磅礴大气的艺术形式。艾青总是从艺术辩证法出发去观察体验生活,又从这些艺术地再现的生活中探求到了宇宙、社会以及生活的辩证规律,以意象的如实的微观,层层推演到象征的宏观甚至是无限,最终完成一个巨型的艺术构思。如《光的赞歌》通过回顾人类历史长河中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艾青以他全部的感情,气势磅礴地讴歌了“只知放射,不求报偿”的光明,着力地鞭挞了黑暗。始终坦露出来的诗人对政治和人生的见解,体现了诗人的宇宙观、历史观和美学理想。其中,爱情成功的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光这个具体可感同时又凝聚着哲理的亮丽的形象,诗话的反应了是人对人生的广播深思,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细致观察,岁现实社会的富有胆识的剖析,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的前途、理想的确信,并借对光的赞颂而肯定和颂扬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极有感染力又有启迪意义。无论从诗歌艺术的演变,还是从历史经验的角度上,“朦胧诗”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既可以视为是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在“沉默”近四十余载之后的一次复苏,同时,也是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年诗人在不断反思苦难经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较早接受外来诗歌潮流影响的必然结果。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顾城追求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他尊重生命,尊重自我,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尤其是蓝色的、开阔的"海"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分量。顾城的诗歌想象独特,常常出人意料,在"无理"的情感逻辑中体现出艺术上的妙处,比如:"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还悬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生命幻想曲》),意象丰富而奇持,想象开阔,以生命为核心,建构了梦幻般的诗意境界。顾城的诗歌注重表达内在的生命感受,注重艺术上的创新,和其他一些出现于80年代的"朦胧诗"诗人一样,放弃高吼和说教,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赋予了新诗以鲜活的艺术生命。 与“朦胧诗”的整体意识和反思相比,“第三代诗歌”则更多体现了一种“现代”意识,而且,如果只是从其追求“平面模式”,讲求代“本我”立言的非英雄意识、反崇高,以及专注语词的表现来看,“第三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为提前进入“后现代”的种种表征。 海子的诗歌写作,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当中,但在一种常见描述中,他被当成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诗歌天才、一个本质意义上的抒情诗人。对于“身体”,海子是有特殊敏感的,而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的诗人 一、建国后诗歌领域作家队伍的更迭 这首先体现对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的选择上。“七月派”诗人群体(胡风为首,主观战斗精神,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和“九叶诗派”(现代主义倾向,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从五十年代的诗坛上退隐了。袁水拍的歌谣体诗歌被选择。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直接继承了解放区诗歌传统。但是,解放区的诗歌主要有两种诗歌样式,一是活动在晋察冀的诗人,比如某一阶段的田间、蔡其矫为代表的自由抒情诗,主要从诗人情感心理的反应来表现时代和革命。一是活动在陕北、太行山区的一些诗人,比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张志民(《王九诉苦》等为代表的民歌体叙事诗。他们热衷于叙事诗的创作,往往以民歌或吸收民间说唱艺术的成分,表现战争背景下军队和农民的生活。在五六十年代这种民歌体叙事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自由抒情诗则被压抑。 郭沫若、臧克家、冯至、田间、何其芳、艾青等诗人仍然从事着诗歌创作,但是艺术质量下降,田间、何其芳、艾青等遇到了艺术困境,写不出符合人们期待的诗作。(P52~53)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倾向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在理论建构上,诗歌的社会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艺术形式上,高度强调民族特色;在结构上强调叙事性。诗歌创作出现了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政治抒情诗体,一是叙述性诗体。前者对社会政治做出积极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强调政治与诗学相统一,诗人与战士相统一,以贺敬之(《回延安》)、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为代表诗人;后者作为前者的必要补充,强调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真切表现,以李季、闻捷、张志民为代表诗人。总的来说,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强调诗人的阶级立场,关注诗歌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自觉不自觉地抑制了诗人自我的情感抒发和独立思考,模糊了诗歌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艺术特征。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 (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 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 (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 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1:启蒙意识 2:现代意识 (二):80年代文学创作 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第9章:20世纪80年代诗歌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 一.归来者的诗 (一)指称与成员 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的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60年代因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辛笛、陈敬容等)。 (二)归来的诗歌的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公刘《沉思》。 (三)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二.朦胧诗 朦胧诗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命名——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诗刊》)(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而取消其“合法性”)。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 1

30年代诗歌

30年代诗歌 [学习要点] [教学重点] 1、30年代诗歌格局 2、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歌的诗歌主张和特征 3、通过《雨巷》《我的记忆》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理解戴望舒的诗歌特征 4、卞之琳诗歌注重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征,赏析《圆宝盒》《断章》 5、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 1、现代派诗歌的理论追求 2、戴望舒的诗歌特征 3、卞之琳诗歌注重知性与感性结合的特征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30年代诗歌概述 前言: 第一个十年中,开创了新世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各种流派,从早期白话诗到—新月诗派—后期出现的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显示出诗歌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两种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诗歌会殷夫蒲风 30年代诗歌格局:后期新月派徐志摩陈梦家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卞之林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本身是个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目天、蒲 风、杨骚等人,机关刊物:《新诗歌》。基本特点: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地血肉联系,革命与诗歌的紧密相连。中国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影响和左翼文艺运动影响,内容上注重诗歌的现实战斗性,艺术上提倡诗歌大众化,诗歌创作属政治抒情诗。主张“捉住现实”,就是要继承“五四”以来新诗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从事反帝反封的斗争;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诗歌。 《中国诗歌会缘起》“在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沐浴在疾风诳雨里,,,,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一般的人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浸在风花雪月里。,,,,把诗歌写的与大众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特点: ①及时迅速的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和主观性;但作为诗歌“主体”的并非诗人自己,而是群体(革命队伍及其领导者革命政党),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多采用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叙事性因素加强。 2、诗人及其作品 (1)殷夫(1909-1931)(作品选《别了,哥哥》)

九十年代诗歌

?一、90年代诗歌总体概况 1、个人化写作取代了作为运动的新诗潮。 2、80年代的先锋诗歌阵营产生了分化。 诗人到书商坚持民间立场知识分子写作 3、民间刊物、诗歌网站兴起。 4、诗歌的社会功能日益减弱,诗歌本身美感被凸现出来。 发展脉络:1990-1995-1999 ?二、90年代诗歌的几个概念 ●叙事问题:不否定抒情,主张有感而发,反对过分的、绝对的、空泛的抒情。其目的是修复与现实的传统性关系。《不及物/及物》 ●知识分子写作 80年代后期由西川和陈东东提出,针对80年代诗歌的反传统和非崇高化和90年代“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和“与正统意识形态关系暧昧的朦胧诗”提出。 一种精神:理想、使命感、责任感西方文化资源 ●民间立场 趋向“复杂”和“综合” ?《在硬卧车厢里》(西渡)《父母来看我们的新家》(孙文波) ?三、90年代诗歌事件 ?前期平静如水,后期波涛汹涌 ?诗人之死 ?世纪末诗歌论争——“盘峰论剑” ?缘起:权力话语之争 ?两部诗歌选本程光炜《岁月的遗照——90年代诗歌》 ?杨克《1998年中国新诗年鉴》 ?民间写作群体:于坚、伊沙、沈浩波、杨克、韩东朱文、徐江、周伦佑、沈奇、谢有顺等 ?知识分子写作群体:西川、王家新、臧棣、孙文波、程光炜、唐晓渡等 ?过程:两次会议盘峰会议、诗坛英排行榜、龙脉会议 ?四、90年代的诗歌和诗人 ?西川海子的挚友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博尔赫斯、庞德等诗人影响较大。 早期诗歌对形而上的内容多有描述(纯诗),后来创作有所转向,趋向于综合和智性。 诗集:《中国的玫瑰》、《隐秘的汇合》、《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 散文集《让蒙面人说话》 翻译米沃什、博尔赫斯作品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一个人老了》。 王家新中国当代诗坛的常青树 ?早期迷恋“山水写意”的诗歌,后来转入对诗歌语词关系和技巧的探索,艺术创作进入自觉阶段。其1986-1992年年间创作的诗歌影响甚大。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开始思考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内,一个人如何继续对生活进行独立思考,包括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承担”,而且开始了更艰难的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日记》《词语》《瓦雷金诺叙事曲》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

80年代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1

20世纪80年代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简析及译文 (2018年7月中旬根据80年代的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册(1首) 鹅……………………………………………………(唐)骆宾王 第二册(1首) 锄禾…………………………………………………(唐)李绅 第三册(2首) 梅花…………………………………………………(北宋)王安石草……………………………………………………(唐)白居易 第四册(2首) 春晓…………………………………………………(唐)孟浩然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第五册(4首) 夜宿山寺……………………………………………(唐)李白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绝句(两个黄鹂)……………………………………(唐)杜甫 第六册(4首) 村居…………………………………………………(清)高鼎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所见…………………………………………………(清)袁牧 小池…………………………………………………(南宋)杨万里 第七册(9首) 鹿柴…………………………………………………(唐)王维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题西林壁……………………………………………(宋)苏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山行…………………………………………………(唐)杜牧 枫桥夜泊……………………………………………(唐)张继 江雪…………………………………………………(唐)柳宗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冬景…………………………………………………(宋)苏轼 第八册(9首) 咏柳……………………………………………………(唐)贺知章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杂诗(君自故乡来)……………………………………(唐)王维 绝句(江碧鸟逾白)……………………………………(唐)杜甫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唐)韩愈 三衢道中………………………………………………(宋)曾几 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第九册(9首) 暮江吟…………………………………………………(唐)白居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赠汪伦…………………………………………………(唐)李白 马………………………………………………………(中唐)李贺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唐)卢纶

80年代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2

▲第一册~第六册见《80年代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1》 ▲第八册(9首)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zhuāng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简析]这首诗描写的柳枝轻轻的早春景色,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由衷的喜悦心情。 [译文]高高的柳树颜色是嫩绿的,好像用碧玉装饰成一样。从树上垂下数不清的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这满树绿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tái,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简析]诗中描绘的是杏花吐艳的仲春景色,最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暗示并启发人们:一切生命力旺盛的事物,是无法禁锢得住的。 [译文]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这满园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是关不住的,你看,一株开得正红的杏花已露出墙头。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简析]首诗写的是春夏之交菜花飘香的农村晚春景色,和诗人所见孩童捕蝶嬉戏的情景。 [译文]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盛浓密。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日落后作者的愁思;后两句写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陪伴,更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本诗及后面的《杂诗》、《绝句》都流露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译文]傍晚,把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引起旅人新的愁思。原野空旷,放眼望去,好像天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简析]这首诗用向一个从故乡来的人探望家乡近况的口吻,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写得亲切生动而有特色。 [译文]你从家乡来,该知道家乡的事吧。你来的时候,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绮窗:雕缕花纹的窗子。)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简析]这首诗也是写思乡之情。是能看到青翠的山,火红的花等美好春景,但这却不是自己家乡的美景,看着这些景物,反倒增加了漂泊在外的凄凉之感。(杜甫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译文](春末夏初,)碧绿的江上飞翔着颜色更白的水鸟,青翠的山上盛开着似火的红花。今天的春天又在看山望水中过去了,哪一天才是我回家乡的日子啊!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曝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诗汇总

曝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诗 前几天,急着找一样旧东西,乱翻中,偶然在一叠横呈故纸中闪出一张微微泛黄的信笺,发现上面竟然是当年写的一首旧诗:步《好了歌》.23年前的一首草诗对个人而言,大抵是一件古董了.看后,往日重现,浮想联翩,心中不禁万般感慨…… 回忆当时的情形,自己从部队复员到工厂将近4年,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又正处在热恋之中。那个红色年代的青年,心无大念,头脑单纯,革命、生产、学习的热情皆高。 姑娘与我大致一样,同是北方人,同是军门之后、同样身着文革洗礼后依然时尚的军装……那年头搞对象么,大家都非常保守,还不兴并肩拉手,耳鬓厮磨,即便是在花前月下散步,也姿态矜持,少见情意绵绵状,大家谈的话题通常是革命工作,学习心得和大同小异的理想,相约看场电影算是比较奢侈浪漫了,小资的东西很少见。 时下谈恋爱没啥稀罕招数,为了使两人的关系有所突破,我想写份表达心迹的小文,决心书断然不妥合适,就琢磨着写首诗向她表衷心、献爱心。 一晚上下课回家,赶紧完成了作业,就寻摸构思起来,年少气豪,字里行间充满着革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上进的精神,大概用时三小时左右,完成了这首步《好了歌》。结果呢,事隔不久,那姑娘走进我家门,成了我家人。瞧,一首短短的爱情诗,真的就改变了某些人的命运。 不揣冒昧,将此诗照抄附上,邀同辈后人共赏,不图评判,只为存照,作为一个时代曾经的记录和见证。 步《好了歌》 受君诗馈,早应作酬唱,才疏学浅,擎笔则惶惶。探竟诗海欲逞强,忍俊莫笑草皮空囊。君不见,年正少,气飞扬,道漫长,秋海冬雪转瞬过,忍辜负青春好时光?顾事业,效忠良,慕莲洁高正气昂。学海无涯勤奋忙,惟愿反顾不自枉。共勉励,父辈矢志铭心上,遂自强,踏人生棘芒。 相见恨晚,越晚愈夕照明亮,“咫尺”相望,久望则君倩影夜幕上。因嫌影单形,空寂冷惆怅,夙愿常相随,了却九回肠。情切切,扳指尽觉冬夜长;思悠悠,一枝新花报春光。日月轮逝,情笃意长。君与我,齐眉举案共著新装。 和于一九八三年元月十日 注:步〈〈好了歌〉〉辙,初学而外,故称“旧歌新注” 那时的我

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新诗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 教学要点: 1、七月诗派 2、九叶诗派 3、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 第一节概述 一、同声歌唱 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但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 1、关于“七月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是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2)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实践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田间,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时代鼓手”,抒情长诗《给战斗者》。鼓点式的诗,暴风雨般的感情+疾驰、强烈的节奏,喜用宏大的拟喻性意象,想象丰富。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赶车传》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