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上“人的尊严”

宪法上“人的尊严”

宪法上“人的尊严”
宪法上“人的尊严”

【内容提要】宪法上“人的尊严”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具有普遍性。经过发展,它最终覆盖了排除干预的消极权利和请求国家给与生存照顾的积极权利。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的尊严”。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尊严”,出现了不同的人权保障机制,完善的机制应当在遵循有限政府原则的基础上保障宪法权利。【关键词】宪法/人的尊严/人权/国家保障人权的义务/人权保障模式“人的尊严”(humandignity)是宪法的最高价值,意谓在“国家—人”关系上,人是目的:每一个人被善待,其内在价值受尊重;人人享有自我实现的权利。判断宪法是否保障“人的尊严”,要看人对国家处于什么地位,不能只看宪法文本上有无“人的尊严”这个术语。不过,二战后,“人的尊严”被写在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1款,统率整个基本法,却被视为宪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随后,“人的尊严”在许多国家入宪。(注: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有30余国宪法规定“人的尊严”,如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1962韩国宪法第5次修改案、1993年俄罗斯宪法、1997年波兰宪法、1978年西班牙宪法、1975年瑞典宪法、1959年突尼斯宪法、1996年南非宪法、1991年卢旺达宪法、1992年沙特阿拉伯宪法、1992年以色列宪法。)其中,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人权运动(注:“人的尊严”或“个人尊严”也出现在《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文件之中。国际人权条约不要求各国宪法上“人的尊严”含义完全一致,但后者不得违反国际人权法的最低标准。本文不予专门讨论。亦可参见[德]ErnstBenda.TheProtectionofHumanDignity.SouthernMethodistUniversityLawReview. 53,2000.P443.)的推动下,明确规定“人的尊严”受保障;一些宗教传统强大的国家,以神的名义宣布“人的尊严”不受侵犯;苏东剧变后俄罗斯、波兰等国宪法也规定“人的尊严”,被认为折射出人民对苏式社会主义的反感,发人深省。美国宪法文本虽无此字样,二战以后,特别是1970年以来,“人的尊严”在实务上日益成为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源泉。[1]鉴于“人的尊严”在宪法上的重大意义,尤其是考虑到它涉及我国法律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特检讨如下。

一、谁之尊严宪法上“人的尊严”适用于一切人、任何人、每个人。换言之,“人的尊严”的主体是人(humanbeing)。一些学者称“人的尊严”为“人性尊严”,是极不妥当的,因为人不(仅仅)是具有一定人性的人。自苏格拉底倡导人的自我认识以来,“人性”如何构成一直是悬案。[2]实验科学(如现代心理学)和思辨哲学都没有清晰说明“人性”(humannature)。某些概括性的论断(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虽被认为是真理,却难以转化为法律规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在实践层面,迄今为止的“人性”原则都是局部意义的人性论,一旦直接用于法律运作,或多或少可以推导出排斥异己的意思,其危险性显而易见。相反,法学上“人”的概念接近生物(基因)理论上的人,不需要以美德、劳动能力等“善”性质为要件,当今文明世界也普遍谴责以肤色、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因素为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故西文表达直接采用“人的尊严”,指每一个人都被作为“人”对待。(注:如《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1款:DieWürdedesMenschenistunantastbar.)前一个“人”指个体的人,后一个“人”指作为类的人。作为类的成员的个人是社会的,却又仅仅以具备生物(基因)学意义的人的特征为享有宪法上人的地位的条件。当然,真实生活往往与此存在距离。距离的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的人权状况。 [!--empirenews.page--]当然,思辨哲学也为宪法上“人的尊严”提供了思想资源,“人的尊严”的要义——人是主体和目的——可追溯至康德哲学。(注:康德说“人是目的”时,其中的人是个体还是整体,兹不赘述。其宪法含义请参见本文相关论述。)由人是主体和目的可知“人的尊严”不应依赖人以外的力量,也不以人的“善”性质为依据。如果不摆脱一些人幻想出来的神,“人的尊严”必然脆弱。而以“善”性质为要件的人的概念则是附条件的人的概念,导致许多罪恶和苦难。在历史上,启蒙思想家对人的概念附加了理性等条件。伏尔泰称黑人是动物;托马斯·杰弗逊说女人不具有理性,是“我们(男性)的玩物”。在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权利宣言》、1787年的《美国联邦宪法》上,只有成年白种有产者具备完整的生存和发展权利。[3](P137~149)而德国纳粹把人定义为“人民同志”,

排除非德意志血统或不为德意志人民和帝国忠诚服务者;[4]日本军国主义者宣传支那人是猪;斯大林时期的苏俄当权者残酷打击异己,草菅人命;“文革”中造反派对“牛鬼蛇神”实行非法拘禁、公开批斗、群众专政,更是20世纪有名的恶例。因此,“人的尊严”须具备普遍性。它只有一项依据,即个人作为人存在的事实。(注:BVerfGE87,209(1992).此处的“人”是最低限度的无差别的“公因式”的人,与精神、智慧、品德、外表、体能等无关。) “人的尊严”是否适用于一些特殊主体,是法学上的难题。(1)关于胚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一部分胚胎不是宪法上的人。(注:Roev.Wade,410U.S.113(1973):州法不得禁止在妊娠期最初3个月堕胎;也不可以禁止在妊娠的第2个3个月堕胎,但为保护母亲的健康可以对堕胎作出一些合理限制;在妊娠的第3个3个月,除非对保全母亲的生命和健康是必要的,否则州可以禁止堕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则裁决,人的生命一开始就出现了人的潜在能力,足以建立起人的尊严。(注:BVerfGE39,1(1975).)问题在于,如果胚胎作为人受保护,就不应被故意杀死(即禁止堕胎)。有人认为,考虑到母亲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因强奸而怀孕、胚胎严重异常、继续怀孕将导致孕妇的社会处境艰难等情况,应允许在满足一定程序要件时堕胎。不过争论并未结束。(注:BVerfGE88,203(1993).)(2)植物人虽然不大可能重新回到追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状态,停止其全部生理活动的决定却也不一定能排除一切怀疑;而阻止其停止生理活动也遭到质疑。(3)死者虽非生命,不继续发展人格,也不应受蔑视。有判例认为,国家机关保护“人的尊严”不受打击的义务,不因人的死亡而终止。(注:BVerfGE30,173(1971).)一般以为保护死者的驱动力在于生者与死者有某种联系。(4)一旦克隆人被承认为宪法上的人,被克隆者的生活可能遭遇重大挑战。而不承认克隆人为人,是否视之为动物甚至物?(注:动物虽然不是物,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准用关于物的规定。)如何对待“残次的”克隆人?有人主张禁止繁殖性克隆,允许医疗性克隆,另一些人则坚持完全禁止克隆人的行为。可以认为,前者是在有限范围内把克隆人视为动物或物,而后者既从技术上防止假借“医疗性克隆”造成事实上允许各种克隆行为,又彻底排除把克隆人视为动物或物。 [!--empirenews.page--]鉴于无限权力(如纳粹国家)蔑视个人和过度权力(如苏联)贬抑个人的惨痛历史,宪法规定“人的尊严”旨在禁止把个体作为国家的客体。古典宪法以来保护精神、肉体、财产等自由(第一代人权)、魏玛宪法以来保障生存权(第二代人权)均属之。虽不排除集体权利(第三代人权)产生维护“人的尊严”的效果,可是,经验教训已经证明,集体人权须以个体权利为基础并且最终还原为个体权利。以发展权领域的实践为例,否定个人自由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技术层面,一般认为“人的尊严”的主体是个人。(注:可见,把“人的尊严”表述为“人类尊严”是不确切的。) 二、何为尊严准确界定“人的尊严”相当困难。它是基于人应当生存和发展的人道主义理想与实践发展起来的,指每一个人必须受尊重的内在价值,涵义极其丰富。作为经验的学问,宪[1][2][3]下一页法学可以考虑采取否定方式列举“人的尊严”,如一个人被贬低、被羞辱、被打上烙印均为“人的尊严”受侵犯。否定式列举的弱点在于很难穷尽各种情况,是局部的而非一般的说明。康德说:“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它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5](P87)宪法正是由人的不可替代性出发,在“国家—人”关系上,要求每一个人不能被降低对待,不能被作为手段;每一个人应获得必要的生活条件,享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这就是宪法上“人的尊严”的基本含义。其体现有二:一是古典宪法把“国家—人”关系作为基本函数,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作为人自主其生活,不被侵犯;二是鉴于人的严重异化,为纠正病态的资本主义,魏玛宪法以后弱者的生存受宪法保障。前者为自由权本位的第一代人权,后者为生存权本位的第二代人权;前者是防卫性的消极权利(negativerights),后者是获得国家照顾的积极权利(positiverights)。(注:宪法文本上的人权体系不限于自由权和生存权(社会权),而是包括了自由权、受益权、参政权、社会权等权利类型。但自由权、社会权所代表自由和平等乃是基本的价值,受益权等皆为此存在和展

开。) 理解“人的尊严”还要了解它是否无具体含义的纲领性宣告,是否须依赖具体的宪法权利甚至制定法的规定来体现。“人的尊严”入宪以后,先是体现为生存保障,如1919年魏玛宪法关怀劳动者及其亲属。那时,宪法的生存保障原则不能直接适用于个案的受益请求,而要依赖具体立法。后来,宪法概括规定“人的尊严”,是一般地规定“国家—人”关系,发生于二战后自然法复兴的背景下,包含两代人权的内容,(注:不排除既概括规定“人的尊严”,又规定生存照顾。如1947年《日本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民以个体身份受尊重,第25条又规定每一个人有权过最低限度的健康的、文化的生活。1997年《波兰宪法》第30条规定“人的内在的、不可剥夺的尊严”为人权总原则,第64条至第76条又列举多项社会权利。)且含义不以宪法具体列举的其他权利为限,既是宪法原则,又是宪法权利,得适用于个案;但生存保障受制于社会经济状况,国家仅负尽可能促进之义务,立法者得适当裁量。[!--empirenews.page--]“人的尊严”与被列举的各项权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可以认为“人的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各项宪法权利局部地反映“人的尊严”。宪法列举权利总会存在缺损和僵硬之处。一般认为,凡未列举的权利皆由人民保留。而“人的尊严”正好为人民保留提供了价值基础。(注:1997年波兰宪法第30条(位于第2章“人和公民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第1部分“一般原则”之首)较为清晰地揭示了这一原理,其表述如下:“人的内在的、不可剥夺的尊严不得侵犯,它是人和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来源,国家机关负有尊重和保护之责。”)(2)观念世界中的“人的尊严”是全部宪法权利的出发点和归属,但作为实在法的“人的尊严”却不可以取代其他宪法权利。宪法上“人的尊严”与其他宪法权利之间的关系,有些像宪法上“一般平等原则”(人人平等)与“特殊平等原则”(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之间的关系。按照一般平等原则,所有选民投票的价值应相等,可是,又存在着为保护少数者的权利,使选票价值存在差别的情况,如美国参议院的议席是所有各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席。在享有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等问题上,还广泛存在为少数民族和女性保留份额或给予优先考虑的做法,(注:在人权理论上称为affirmativeaction.)既有被裁定为不违反宪法的,也有被裁定为违反宪法的。同样,“人的尊严”与其他宪法权利可能发生冲突,过度适用“人的尊严”、给与绝对保护,会损害宪法权利体系的科学性,最终将削弱这项权利。(注:BVerfGE75,298(1987).)(3)“人的尊严”并不因为列举权利增加而萎缩,相反,首先作为道德权利存在的“人的尊严”,其含义日益丰富,并可以析出列举权利,是宪法权利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国家的三种义务各国宪法在“人的尊严”问题上,立场有差别,侧重点不同,保障手段也多种多样,但一般都要求国家负担3项义务,即尊重、保护和促进的义务。 1.尊重(respect)的义务是指国家自身把人作为人对待。即使在自由法治国,国家侵犯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导致发生宪法案件。意欲将人从物化状态下挽救出来的1918年苏俄宪法、1919年魏玛宪法亦未能幸免,其生存权保障增加国家职能,对人权总原理(如平等原则)的实施以及自由权的保障发生重大影响,产生新的问题。德国在兴登堡总统任内为解决经济困难,依据魏玛宪法滥施紧急命令,[6](P213)与后来纳粹肆意侵犯人的权利不无关系。二战后,德国人民把“人的尊严”直接写在基本法第1条第1款,统率整个基本法,排除国家权力恶性膨胀。而富于自由精神的法国人民,则在1946年宪法序言中宣告“人的尊严”免除任何奴役和贬损,是一项宪法权利。(注:法国现行宪法(1958年宪法)宪法序言第1句称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的人权原则为法国人民所热爱。后者规定“保障人的尊严免遭任何形式的奴役和贬损是一项宪法权利”。宪法委员会在1994年7月24日作出的决定中,重申了这项权利。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康德关于人是主体和目的,不是客体和手段的哲学论断转变成宪法原则,被称为“客体公式”,是理解“人的尊严”的关键。其含义是:人受社会制约,但个人自治必须保存,决不能把人作为国家的客体;“人自身是目的”适用于所有的法律。(注:BVerfGE 45,187(1977).)司法上据此解决了一些难题,如在判断终身监禁是否恰当的问题上,认为罪犯不能仅被作为预防犯罪的

客体对待。个人即使犯下严重罪行也不丧失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处罚机关负有为其恢复至正常状态而工作的义务。(注:BVerfGE45,187(1977).)尽管终身监禁本身不违宪,也必须在程序上保障已决犯确有机会恢复正常生活。同理,禁止残酷的、不人道的、贬低人格的待遇。司法判决还宣布,“客体公式”为强行法,权利主体不可抛弃“人的尊严”。(注:BVerwGE64,274(1981).)在刑事领域,即使在保留死刑的一些国家,死刑也被一些重要的法律人视为违反“人的尊严”。[7] [!--empirenews.page--]2.保护(protect)的义务是指国家排除妨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布伦南(Brennan)法官的分析堪称鞭辟入里,他说“不作为(inaction)肯定是滥用权力”;“当国家承担重大职责却又忽视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压迫”;“在这个阴冷萧瑟的世纪所发生的大屠杀(Holocaust),带给我们重大教训,那就是应谴责在邪恶面前无所作为”。(注:DeShaneyv.WinnebagoCountyDepartmentofSocialServices,489U.S.189(1989).) 国家的保护义务还涉及到宪法是否适用于私人关系的问题。宪法的功能自始在于约束国家权力,而不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使宪法和民法以同样的字眼规定权利,其所指也有区别。例如,民法上的人格权利调整私人关系,宪法上的人格权利调整“国家—人”关系。也就是说,宪法权利本来不是约束个人的。那么,私人关系是否与宪法权利无关?事实正好相反:如果私人关系阻却宪法权利,国家应履行保护宪法权利的义务。如甲、乙的私人关系(如合同)导致甲的宪法权利(如平等权)被侵害,甲得请求国家保护,国家不得拒绝;当该私人关系的约定被违反时,乙请求国家强制执行,国家应拒绝。在私人关系涉及宪法权利时,必须依据宪法解释私法规定。(注:BVerfGE7,198(1958).)此即宪法的“水平效力”(horizontaleffect)。

3.促进(facilitate)的义务是指国家适度给付,确保人人尊严生活。古典宪法是上一页[1][2][3]下一页在市民社会与国家、臣民与君主的斗争中生长出来的,是市民和臣民争取自由、安全和自主追求幸福的结果。而人克服不自由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自主地取得、拥有和使用财产。许多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国家征收财产。因而古典宪法一般认为国家只有保护人的义务,没有照顾人的义务,须严格限制财富的剥夺和再分配。可是,历史证明,臣民或市民摆脱了王权的专横,劳动者却陷入资本的冷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8](P47)工人的价值被替代和抹煞,成为自身的对立物。劳动者处境恶劣,失业者、流浪者的命运尤其悲惨。英国流浪者曾被认为是社会渣滓,被施以监禁、当众处罚、烙印甚至死刑。面对残酷压迫,无产阶级进行了斗争,使贫困不再一般地被归咎于贫困者自身。国家虽然未完全放弃处罚,却采取了平抑粮价、促进就业、强制征收济贫资金等措施。[9](P71~74) 1918年苏俄宪法、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劳动者的生存条件获得国家保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前者剥夺剥夺者,然后实行新的财富分配制度;后者也实行财富再分配。今天,财富再分配因其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巨大影响,已成为宪法的核心问题。其适当与否是衡量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准。财富再分配不足,则不能促进普遍的尊严生活;财富再分配过度,则政府权力恶性膨胀。因此,198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要求限制财富再分配的声音。四、实现途径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尊严”出现了重大分歧。在古典宪法时代,人处于防卫地位,且人的概念不周延。财富的剥夺和再分配被严格限制;劳动者、妇女、少数民族等地位低下,1791年法国宪法甚至将无产者贬损为“消极公民”。此时,“人的尊严”是以有限范围的人的价值对抗国家,国家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其对抗其他干涉而实现的。 [!--empirenews.page--]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高涨的背景下问世的1918年苏俄宪法、1919年魏玛宪法不再把“人的尊严”局限在防卫国家的意义上。这两部宪法都借助国家干预实现“人的尊严”。令人惋惜的是,在苏联,追求人的解放的航船被当权者“垄断权力、垄断利益、垄断真理”[10]的暗礁碰得粉碎;而魏玛宪法忽视有限政府的基本原理,笼统地把经济困难规定为元首行使紧急命令权的理由,

也埋下了宪法毁弃的祸根。[6](P243) 历史证明,把“人的尊严”排他性地化约为排除干预、侵犯或者实行财富再分配都是片面的。二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全面重申人的自由和权利,既不放弃追求普遍幸福,又坚定地捍卫人的自由。人们对实现“人的尊严”的约束条件有了更完整的理解。一方面,“人的尊严”在一定范围内与财富再分配相关,如国家增加财政收支,扩大生存权——社会权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存在不(直接)与财富再分配联系的领域,如“不得无故杀人”、“不得侮辱人”的规范在任何时候都应遵守。其实在人的防卫地位和财富再分配的背后,是以人为主体和目的。人的主体性导出人的个体性、多样性。以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多样性为指导,政府就是有限的,即使在谋求普遍福利的场合亦然。实现普遍福利的前提条件是普遍的自由而不是人从属于国家,也不是人极端利他。在为公共利益限制自由和权利的时候,限制必须是有限的、成比例的。当人从属于国家或者个人完全被社会淹没时,普遍幸福不可能持久。苏共的教训就是国家大包大揽,最终抹煞了人的地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极端利他而社会持久繁荣的先例。相反,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正是由于逐步克服人的不自由状态。事实证明,有限政府以及在此条件下的政府干预是全面实现“人的尊严”的基本条件。我国宪法应如何保障“人的尊严”是亟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现行(1982年)宪法虽然具有保障人的尊严生活的追求,可是,在“文革”结束不久、思想束缚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制定的这部宪法,总体上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不能充分反映人的防卫地位,生存权——社会权虽被广泛列举,却不存在概括的生存保障条款,其实现机制也并不完全符合宪法原理。虽经三次修改,消极权利体系仍不完备(如迁徙自由、职业自由缺损,财产权和经济活动的自由被严重限制),人的创造性仍受压抑,不利于创造财富,最终导致积极权利的实现遭遇障碍。[11]这说明制宪者对于如何实现人的价值,还没有形成一个既符合普遍幸福的美好理想,又满足有限政府这一宪政要义的起草思路,应予修改。值此1982年宪法施行2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宪政建设的前景,不难发现,人的地位这个永恒的问题仍具有关键的意义。可以说,宪法和法律改革中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以克服人的不自由状态为基础,促进人全面地追求和享有幸福生活。为此,至少需要考虑如下问题:(1)补充关于“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权利或人的地位的概括性宣告,以揭示宪法权利的价值和人民保留原则。

(2)增加规定消极权利。当前首先要科学地规定财产权(特别是防止国家垄断、无限的国家所有制和不公正的财富再分配)、迁徙权、职业自由等保障人自我决定生活和自主追求幸福的权利。(3)现行宪法关于生存权——社会权的规定,指导思想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仅有若干列举,而未概括规定保障每一个人的最低限度的物质文化生活;其保护方式也受到旧体制的严重束缚,应当联系整个宪法权利体系和国家权利体系的调整予以完善。(4)从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出发,不得借“可疑分类”(suspectclassifications)使一部分人(如农村人)低于另一部分人(如城市人)而使前者成为手段。现行宪法的若干制度,阻碍作为人权总原则之一的平等原则充分实现,[12]违背人是目的的原理,应当重新构造。(5)需要补充宪法文本在受益权、参政权方面的不足之处,明确规定迅速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13](P301~312)进一步完善有关保障选举权、罢免权、自治权等宪法权利的制度。(6)为确保宪法权利的实现,规定全部宪法权力直接有效。

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

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 刘志刚3 内容提要 人格尊严是基本权利的价值核心。①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国家的目的,不能被当作国家及社会作用的手段,人对其基本权利的正当行使有自治和自决的权利。就其性质而言,它不是一项具体的基本权利,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关系也不完全类同于平等权与其他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就其功能而言,与其他大多数基本权利不同,人格尊严兼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功能,两者相比,前者居于主导的地位。 关键词 人格尊严 基本权利 平等权 人类对其尊严的认识肇始于古希腊时期,可谓源远流长。然而,由于历史及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在古典人权主义学者的视野里,人格尊严问题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于标志立宪主义之开端的、彪炳于后世的宪法性文件,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中也没有对其作出确认。二战结束以后,鉴于“二战”中法西斯对人的尊严的粗暴践踏,人的尊严之作为基本人权的地位方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国际性的法律文件,如《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相继将人格尊严问题纳入其中,并赋予其作为人权之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在国际人权公约强调人格尊严的同时,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对人格尊严的确认和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战后宪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因应世界宪法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宪法第38条对人格尊严做了专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把人格尊严写入宪法。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我国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极大地充实了宪法上人格尊严的内容,对于加强和促进我国人格尊严的保护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宪法对人格尊严问题予以尊重和保障的同时,宪法学理上对人格尊严的相关问题,如人格尊严的本质、性质、功能等却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理解上的差异,由此就影响到了宪法的适用实践,制约了宪法上之人格尊严作用的发挥。在本文中,笔者意欲不揣浅陋,对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论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人格尊严的本质 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②宪法是以规范人与国家的关系为其重要内容的,任何一种宪法规范,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假设的基础之上,方才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因此,对宪法的本原性思考,必须回溯至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性问题。 人类对自身尊严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 3① ②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人格尊严,源生于英文中的“Human D ignity”,英美法系国家往往直观地将其理解为“人性尊严”,与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称之“人格尊严”同根同义,这里基于与我国法律文化传统衔接的考虑,套用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说法,即“人格尊严”。 [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页。

浅谈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谈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环境权宪法保护之必要性,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护 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环境权是一项在20世纪60年代才为世人所关注的权利。对于环境权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定义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借用传统的权利概念即生命权对环境权进行定义,并对其内涵界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另一种方式则认为环境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权,但还是用传统的权利对其内涵进行较宽泛的解释,如认为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等。笔者认为,定义过宽或过窄都不利于环境权的保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第1条规定:人类有权利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笔者认为,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该问题还存在争议,是由于环境权属于一项新为世人所关注的人权,它的出现给传统的法学理论尤其是传统的宪法理论提出了一些难题,使一些宪法权利义务需要重新设定,于是遇到了一些传统观点的抵触。但我们不能因为环境权在理论上尚存在缺陷而否定其作为一项宪法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一、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人权发展的本质要求 关于人权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还存在较大分歧。如人权的效力来源,是来自社会契约、习惯还是直觉?如关于人权的性质,人权是法定的权利、道德的权利、神定的权利还是其他?虽然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尚存在争论,但在下列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人权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权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人权具有平等性和共同性;人权具有国内性和国际性;人权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等等。如果将环境权和上述的人权的各项基本属性相比,不难发现环境权同时具备上述人权所有的基本属性。 有学者以环境权在时间上出现较短为由,否定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属性。理由是环境权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们不仅找不到环境权这个基本词汇,而且绝少看到哪怕是疑似的概念、观点或事物。笔者认为这个理由难以成立。从人权的本质属性来看,人权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今天世界上所有国家所公认的每一项基本人权,几乎都经历过产生、逐渐为人所关注到每个人都认可的时间过程。如财产权。 环境权是人作为人而舒适生存所拥有的和谐健康的自然环境条件,该项权利自人的出生就已经客观存在。关注是一种主观认识活动,而存在则是一种客观状态,不能以主观上尚未认识来否定客观存在。否则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生命权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基本人权。而环境权与生命权相比,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基本人权。 二、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宪法权利义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后,环境权的权利义务主体便都得以明朗。权利主体就是一国所有的公民。国家或社会组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是权利主体。但对环境权的存在持质疑态度的学者认为环境权由于在享有主体上集体和个体不明,难以划分而干脆以此作为否定环境权存在的一个理由。笔者认为这种质疑理由是难以成立的。对于权利主体,存在个体与集体,抽象主体与具体主体等复合情况是极为普遍的。例如财产权,既有个体的财产权又有集体的财产权,既有具体主体的财产权,又有抽象主体的财产权,如国家财产权。

有尊严的活着高中议论文范文

有尊严的活着高中议论文范文 【篇一】 普列姆昌德曾说过“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是的尊严二字在人的生命中尤为重要。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当中,想要活得精彩就必须先有尊严。有尊严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 有尊严的活着首先要我们懂得自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挺被捕后正义凛然。对于他人的审问拒不回答,坦然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意志。当名声鼎盛的徐悲鸿被要求给蒋介石画像时他断然拒绝毫不犹豫。在人们面对胁迫时有几个能像他们一样坚定不移,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们自尊自爱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所以说自尊是尊严的前提 其次要我们懂得尊他。列宁曾与一个女工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相遇,他亲切地请女工先过,得到了工厂中人们的赞誉。美国前总统哈里斯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黑人奴隶向他脱帽致意,哈里斯总统马上向他还礼,旁边的人们大为不解,总统说:“得到他人的尊重前提是你也尊重他人”惠特曼曾说过:“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其实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就是在尊重自己,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定会受别人的尊重。尊他是获得尊严的基础。 最后便是要我们懂得尊国护国。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祖国的尊严都维护不了,何谈个人尊严?曾有一位美国记者在访问周总理时看到桌上一支美国产的钢笔,就想挖苦周总理,没想到周总理却说这是抗美援朝的战利品。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晏子到楚国拜访,而楚国国王侮辱晏子,晏子用自己的智慧来挫败楚王,得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而且不让楚王看小。让楚王对晏子的智慧感叹!“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中的歌词,恰当的诠释了人与国的关系。维护的祖国的尊严,自己的尊严当然更不会丧失。所以尊国是得到尊严的根本。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这是柯林斯托姆曾说过的话。可见尊严之重要。一个人活着尊严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尊严被践踏还不知反抗,那便与行尸走肉没多大区别。尊严是人生的天平,它赋予了人生真实的意义。那么作为一个人就要有尊严的活着。 【篇二】 今晚,在家门口突然来了一支演出队,听那男子雄浑女子甜美的歌声,还以为是哪家艺校的学生在街头搞义演。出门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竟然是六七名残疾人在卖唱。一架电子琴,一台扩音机,两支话筒就是他们全部的演出工具。他们中有侏儒,有瞎子,有瘸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组成了一支奇特的演唱队。虽然没有闪烁的霓虹,更没有鲜花,就连掌声也少的可怜,但每个人都

【四年级作文】我维护了我的尊严

【四年级作文】我维护了我的尊严 在天空的高处,心灵的远处,有一种声音:“尊严从何而来?”通过那次演讲赛,我 对这个问题,别有一番认识。 英语演讲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让我在班里试讲一次,我心头一惊:天呀,我还 没背熟怎么办?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晕着头就上去了。 “Dear……Dear……”我站在讲台上紧张得满脸通红,眼睛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转,手心也早被汗水霸占了,心中就如同雀儿在乱撞。紧接着,台下传来了同学们讥讽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紧张与恐惧布满我的心间:怎么办?怎么办?这下面子可丢大了……大家 的每一声嘲笑都如同一个流星锤,毫不留情地砸向我的自尊心,随着同学们一声声嘲笑, 我的自尊心也慢慢地变得“千疮百孔”…… 在遭受自尊心的打击之后,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信念:我一定要把稿子背的滚瓜 烂熟,让同学们对我另眼相看! 一进家门,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找到台词,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我的眼睛就 如同一台扫描仪,反反复复地扫描着台词上面的每一句话……正在我背地起劲的时候,一 只突如其来的“拦路虎”使我有些手足无措——有一句英语台词读起来就像绕口令似的, 我一遍遍读,又一次次的失败,信心和耐心就如同喷了隐形水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放 弃的念头几乎占满了我整个心间……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可转念一想起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一股无形的怒火又坚定了我的信念:不论遇到什么 困难,我都要克服!我静下心来,耐心地把这句话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词,最后再反反复 复地读……终于,整篇稿子被我搞定。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演讲比赛拉开了序幕。轮到我上场了,我深吸一口气,信心满满地走向讲台中间,流利而又声情并茂地将演讲稿一字不错地背了下来。顿时,雷 鸣般的掌声在我耳边响起。那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也在我心头弥漫,我上一次“千疮百孔”的自尊心在那一刻“完璧归赵”了! 在天空的高处,心灵的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尊严是靠自己的努力维护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青少年怎样遵守和维护宪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在日益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更多具备良好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劳动者与合格公民。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青少年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将来做一名知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 首先,应当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青少年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宪法,才会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知道宪法在我们国家生活、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哪些行为是宪法提倡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宪法所禁止的,明白宪法不仅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从而增强宪法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运用宪法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宪法和法律,掌握了扎实的法律知识,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将来服务祖国、社会和人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指导行动,学习在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良好的习惯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青少年要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如严肃认真的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刻苦学习,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等。 再次,要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宪法观念。这就要求我们青少年把所学的宪法知识,以各种形式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宪法知识。让周围的群众知道宪法的重要性,了解宪法的要求,共同遵守宪法,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做出贡献。当前,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正气,构成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丑恶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有些人为了追求享乐、自私自利,不惜铤而走险,做

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一)

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一) 关键词:宪法/人格尊严/人的尊严/法律适用/合宪解释 内容提要:人格尊严是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它不同于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也不属于人身自由的范畴。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与国际人权宪章和外国宪法所规定的“人的尊严”实属同一概念,但其地位和内容不同。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与一般法律上的人格尊严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救济方式,但二者也有联系,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是一般法律上的人格尊严的立法依据和违宪审查依据以及解释依据。“合宪解释”是当下中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在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适用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对民法上的人格尊严讨论较多,但对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不够重视。然而,与宪法上的人格尊严相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存在着,期待我们去关注和解决。例如,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盐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公安局的局长和政委因单位走私汽车,被关在一个监狱里。自从被关以后,他们一律拒绝亲戚、朋友、老同事和老部下到监狱探视,理由是:“走私不走私,犯罪不犯罪自有公论,并非不能见人。可是,头被剃得光光的,太丑了,实在不好意思见人,实在见不得人!”1]关于强制囚犯剃光头,我国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只是监狱、看守所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这种习惯做法是否侵犯囚犯的人格尊严?公权力机关是否有权限制和剥夺公民的人格尊严?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与外国宪法及国际人权文件所规定的“人的尊严”是不是一回事?如何理解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与一般法律上的人格尊严有何不同?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在实践中应当如何适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一、人格尊严的含义 我国1982年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对人格尊严作出规定。 对于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人格尊严,我国宪法学者们一般认为,它就是指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正如一位宪法学者所指出的:“我国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即在法律上体现为人格权。《宪法》规定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通常被认为是指民法意义上的人格权,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不受侵犯。”2]笔者认为,人格,即做人的资格,是指人作为人、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尊严,是指可尊敬的、尊贵庄严的身份和地位。人格尊严,即指人作为人、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尊贵庄严的身份和地位。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就是指人作为人的尊贵庄严的主体身份和地位不受侵犯。对于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格尊严权”或“尊严权”。在理解人格尊严这一权利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人格尊严是一项独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它不同于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具体的人格权。侵犯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的行为,一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人格尊严,但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未必构成侵犯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例如,商场怀疑顾客偷东西,悄悄地叫到办公室盘问和搜身,因未造成顾客社会评价的降低而不构成侵犯顾客的名誉权,但可能侵犯顾客的人格尊严。我国现行宪法正是基于“文化大革命”任意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教训而特别增加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的。①]可以说,宪法第38条(特别是前一句)是对人格尊严权的规定,而不是对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人格权的规定。 2.人格尊严不同于人身自由,它不属于人身自由的范畴。我国宪法学界在进行公民基本权利分类时,通常认为人身自由除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外,通常还包括与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以及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显然,这种观点不利于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呈现人格尊严的独立地位。固然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密切相关,但严格说来它们都是独立的基本权利,互不隶属。不但人格尊严不从属于人身自由,反而侵

有尊严地活着读后感

有尊严地活着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尊严地活着读后感(一)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 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尊严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扞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

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扞卫尊严。 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 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 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有尊严地活着读后感(二) 读了课文《尊严》后,哈默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这不光是因为他是石油大王,而是他做人的这种骨气,这种人格魅力让我由衷的佩服,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作文素材 维护个人尊严

作文素材关于维护个人尊严 捍卫尊严绝不下跪:孙天帅 1995年,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韩国女老板金珍仙因工人们工休期间在工作台上打盹,要求120多名来自河南、四川、江西、湖南等地的打工者跪下,河南南阳邓州市十林镇的小伙子孙天帅一个人坚定地站在了那里。不跪的孙天帅在女老板的辱骂声中离开了月薪1300元的工作岗位。在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金老板践踏中国工人的尊严、侮辱中国工人的`人格事件时,孙天帅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死也不能下跪!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 1995年3月7日珠海市瑞进电子公司韩国老板让全体员工下跪事件,当时200多名员工屈从了这一无理要求,惟有一位名叫孙天帅的24岁河南小伙敢于拒绝,因此引来一阵喝彩,也由此引得河南诗人王怀让诗兴大发,奋笔疾书出长诗《中国人,不跪的人》,随后孙天帅被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破格录取。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作好不容易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当外国女老板走进车间的时候,中国工人们刚刚迷糊几分钟……趴在工作台休息的工人被老板的辱骂声惊醒:“工人排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女人,女老板吼叫着:“你为什么不跪?”这个人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 1995年春天的珠海瑞进电子公司,韩国女老板以几个工人没按她的方式休息为由,喝令全厂工人下跪,120名工人一个个跪了下去,惟有一个叫孙天帅的工人坚决不跪,并质问老板:“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跪就开除!”孙天帅把胸卡往地上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国人!”然后愤然离去。

维护宪法的权威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其次,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材料1: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宪法的最高权威性

宪法的最高权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的最高权威性主要体现在: (一)法律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各个方面的法律都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的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并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般说宪法是“母法”,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正是因为如此,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通常都在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譬如说,刑事诉讼法第一条就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又如,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还有

一些法律在第一条中,甚至具体规定该法是根据宪法的某个专门条款而制定的。例如,兵役法第一条就这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和其他有关条款的规定,制定本法。”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 宪法的最高权威性,也表现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度都是以宪法为依据确立的。例如,特别行政区制度就是根据宪法所确立的。我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这些规定,为我国设立特别行政区提供了宪法依据。 宪法的最高权威性,还表现在宪法明确规定了立法的目标和任务。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等涉及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具有纲领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对于某个特定领域或者某项特定制度,只能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加以具体明确。宪法有45处对哪些事项应制定法律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程序由法律规定。”据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分别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统帅,我国

浅谈法律普及的重要性

陶园12130131 经英Q1243 浅谈法律普及的重要性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在《法学通论》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被告山杠爷》。这是一部曾经获得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项的电影,它主要讲的是一个模范村的党支部书记,也就是最高党政领导人山杠爷因为他在处理村里事情的时候存在一些不合法行为而被人匿名举报继而接受调查最终被检察院带走。 电影中,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村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的村落。这样的一个村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模范村,原因就是身为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的山杠爷,有自己的一套村规。这套村规是以孝敬老人、善待他人等道德规范来约束村里人的,然而道德的约束力十分有限,他不是强制性的,它只是让人们自觉遵守。而一旦村民违反村规,山杠爷就对违规村民采取了非法的惩罚措施: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不但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而且还被停止了党员登记;最严重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强英,逼得强英吊死在山杠爷家门口。就山杠爷本身而言,他的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条条理理,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但他在治理村子的过程中却采取的行为确实是触犯了法律法规,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山杠爷还是不得不被检察院的人带走。 山杠爷的个人悲剧,究其根本,是由于地方法律普及力度不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法制化还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法治进程还是缓慢的,很多人对于法律还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就算是在当今社会,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所有法律都弄明白,更何况是生存在那个偏远而又落后的堆堆坪的乡民们呢。“法律”这个词在他们眼中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法律教育,当时的法律也没有普及到落后的堆堆坪,他们的法律意识几乎为零,甚至很多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无法摆脱旧封建道德观念的禁锢。像山杠爷一样有将“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这种想法的还大有人在。当时地方的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的并没有对这类人群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国家的法制普及在那里出现了断层。就像影片中的王公安,只是觉得堆堆坪治安很好,很少出什么乱子,就不闻不问,殊不知山杠爷是采取了非法手段才治理出这么个“太平盛世”来的。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处于健全和完善阶段,这是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法律普及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环节,它是我们法制社会建设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山杠爷如果是个接受了良好法律教育的人,凭他对于党和国家的那份热心与忠诚,他一定会用法律的方法去管理堆堆坪,绝对不会采取那些违法的方式。由此可见。法律普及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制定并普及好法律,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社会的健全才能慢慢实现!

维护尊严初中作文500字

维护尊严初中作文500字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 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的意思。维护尊严初中作 文500字,为大家推荐下文。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人能够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这 两个条件。”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别人又会怎样看待他呢?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太阳把光芒洒在大地上。我和妈妈在春熙路逛街。我看见了 许许多多的青年乞丐在乞讨,有的跪在地上说到:“给点钱吧!.....。”有的立个木牌在 那里,上面写着“我因母亲重病在家,没有钱治病......”还有的乞丐把自己最好的一面 拿出来,靠劳动挣钱。那些乞丐各个衣衫褴褛,脸上布满灰尘,这个场面让人看了不得不 拿出几元钱投到那破碗里。忽然我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曲子,是天那边传来的,那一个个从 小提琴里拉出的音符顺着“轨道”欢快的跳到天上去,我想被一块大磁铁吸了过去。啊! 我惊呆了!原来是一个10.11岁得小孩,他就和我一般大。他在地上铺了一张又烂又黑的 纸上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几个字,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没有钱都市的孩子,想要卖艺挣钱读书。我听着听着陶醉了,向他投去了一两元钱,不仅想起:他,是个孩子,更是一个有尊 严的人,他知道尊严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我为什么不投给其他的乞丐?是 因为我鄙视他们那些青年,他们一个个跪在第十,把尊严抛走,他们不知道人类被赋予了 一种工作,那就是尊严的成长。如果他们还有良知的话,还可以向小男孩那样的话,那就 请你们站起来,做一个正直的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男孩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不跪在地上,他想靠自己的实力来赚钱。 尊严会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尊严更是让人活下去的理由。尊严是人 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一样。不尊重别人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厌烦。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十六亿中国人的一份子。所以,当我在 国外旅游途中看到街头专门用中文写的警示牌时,我,无话可说,只是心被刺痛了。 我们曾被人称为“东亚病夫”,我们又曾被拿破仑比作沉睡的巨龙,我们的民族也曾 被视为****,我们的留学生曾被人骂做白痴。当时因为我们落后而被人瞧不起,,但毕竟 有人看到了中国的潜力。今天这条巨龙在腾飞,可是,我们仍然被某些人看不起。 我们被人看不起,仅仅因为那些不注意的“细节”,在上厕所时不掀开马桶上的坐垫,在影院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 在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中,有一个画面让我感触颇深,是余老师和妻子在国外考察时,妻子马兰和女友上街时所遇到的,当街上的小贩得知他们是从中国来的时竞对他们动 手动脚,还拿出钱包,表示自己很有钱。但对同行的欧洲女孩却未做任何越轨行为。 这,就是某些外国人眼中的我们的同胞,虽然只是一个缩影,但是,以小见大。

关于宪法的五分钟演讲

关于宪法的五分钟演讲 关于宪法的五分钟演讲稿篇一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宪法讲宪法》。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我们的国家因为和平,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有责任去维护我们祖国的和谐,而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该去了解、去遵守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12月4号是我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也是宪法宣传日。 以宪法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就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 宪法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20XX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20XX年9月、20XX年1月、20XX年3月和20XX 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XX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修改。 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

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 遵守宪法,可以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阻塞交通的道路,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总令我们痛苦不堪。 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数以万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几亿之多。 谁曾想过发展的背后竟会有如此残酷的数据?面对死亡的悲剧,我们在埋怨,我们在斥责,想想那些因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是否要深思?面对车祸的原因: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等。 这些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被无视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有人抱怨:“这禁止,那限制,没有了人身自由。 “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不遵守宪法的背后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只有遵守宪法,宪法才会保护我们。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提高素质,全面发展;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为学校和班级争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听从父母教育,尽力承担家务劳动,体谅父母;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真正做到宪法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宪法更在我们的心中。 我的讲话结束了,谢谢大家。 我今天在这里再和大家一起说说“国家宪法日。

最新-浅谈设立宪法日的意义 精品

浅谈设立宪法日的意义 通过国家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会使宪法观念和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11月1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将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 宪,词典解释为“法令”。顾名思义,宪法,重叠的法律,即为法上加法,所以,我们把宪法看作一切法律的母法。在我国,宪法就是万法之母,所有的法律,都得诞生在宪法之下,服从于宪法精神,不得违背宪法。而设立国家宪法日,就是要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但是,要让宪法这个国家根本大法真正在老百姓心中“热”起来,于社会生活中“活”起来,仅靠在每年一度的国家宪法日里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宪法意识真正植入百姓心中。法学领域里有一条公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然而毋庸讳言,现实中确有部分人的宪法观念还比较淡薄。宪法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和百姓生活。甚至从国家有关权力机关来看,对宪法的监督实施工作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人民主权、权利制约、人权保障等宪法概念还需更加深入人心,社会经济活动中,不符合宪法精神的事也时有发生。 因此,设立国家宪法日,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国外不少国家有宪法日。因为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往往是宪法一经确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也都有了准则,所以设立国家宪法日庆祝也是应该的。我们期待,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能够真正让宪法“热”起来,树立起宪法应有的权威,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当然,这就需要相关方面深入宣传、解读宪法条文,认真把握、树立宪法精神,弘扬宪法精义、维护宪法尊严,要让每一位公民,特别是公职人员树立牢固的宪法观念,让宪法精神根植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要把宪法的原则落实到各项法律制度当中,彻底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从而让宪法真正保障好人民的权利。

论宪法的主要作用

论宪法的主要作用。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的三次修正,宪法内容进一步完善,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概括起来,现行宪法有以下四大特点与作用: 第一,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二,现行宪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表现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第三,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宪法强调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1年来,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不断改善,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正在成为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 第四,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的规定,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现行宪法强调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住宅不受侵犯权的保护,并增加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以及对残废军人、烈属、军属、盲聋哑及其他残疾公民和老人的保护。

让我们有尊严的活着

让我们有尊严地活着 陈宇 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想想都让人感到头疼。我形容这个班级的状况,只有在香港电影《逃学威龙》里见到过。卫生是出了名的脏乱差,从来就没有看过讲台的真实面目(永远有一大堆东西和灰尘),地面看不到原来的颜色,教室拥挤不堪,后面是个垃圾场,最后一排学生每天坐在一堆垃圾上上课。没有人管卫生,更不用说其他的了。课堂纪律是这样的:打上课铃后,教室里仍然是一片混乱,没有人意识到应该坐到自己座位上,原来坐着的依旧是坐着,原来站着的还是站着,各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上课时也是这样,大面积的人不听课,上课就睡觉、闲谈、看漫画、玩手机、玩游戏机,搞得课堂不得安宁。有人开学两个月以来没有交过一次作业,没有听过一节课。在这样的班级上课,绝对是一种对教师精神和体力的折磨。大量的同学晚上回家什么书都不看,考试平均分只有三四十分,最高分的成绩刚刚及格,其余都是不及格。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交了大笔的“赞助费”才来的,而且,家长的投资不是一次性的,学生每天大把地花钱,买饮料、零食、杂志、玩游戏,喝不完的饮料随手扔,淌得满地都是。课上到一半有的男生就憋不住了,要跑出去抽烟。最重要的,是班级风气不正,没有人愿意维护集体利益,谁都不把班级当回事。生活在这样一个班级里,很多人都深感绝望。正气压不住邪气,学生当然没有集体荣誉感。刚开学没多久,一群男生就因为在校外打架抢钱而被处分。家长们纷纷投诉,要求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换班主任。领导找我谈了好几次,请我一定把这个班接下来。经过激烈的思想工作,我 接手了这个全校最差的班级——高一(6)班。 面对这样的班级,开始我并没有下猛药大刀阔斧地整改,而是用情感教育感化他们,因为这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长期缺乏教师关爱的,他们对正面的教育很抵触,对说教很反感,对高压管理也已经不当回事。我用真心感动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暗示激发他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班上。在我不断地努力下,几个月后,班级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进步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即使再艰难,也不能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就意味着前面的努力白费。渐渐地,我开始向他们身上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开战。 考试作弊,恐怕是每一个教师都很头疼的问题。为杜绝作弊,学校、教师都想了各种办法,但防不胜防,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为了获得虚假分数铤而走险。以往我们对考试风气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诚信”上,然后就是用严厉的惩罚来约束。谁都知道诚信的重要,但有时在利益和诚信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的班上学生大多数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很差,考试作弊也被视为家常便饭。针对这个问题,我始终在找突破口,用有效的教育使他们自己能自觉地远离作弊。如果他们自己厌恶 考试作弊,那就比任何强制的措施都有效果。 我努力寻找可以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教育手段,而不是泛泛地讲“诚信”问题,因为学生从小到大听得太多,对这些大道理已经听够了。 终于,在一次月考之前,我用了半节课时间,做了一个题为《让我们有尊严地活着!》 的演讲: 同学们,要考试了。又到了一些人大忙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开始打听谁是监考老师了,

维护尊严话题的作文

维护尊严话题的作文 回家的路上,不知何时起,多出一个卖报纸的孩子,10岁左右的年纪,左腿截肢,拄着拐杖。我从发现他起,每天都要买他一份报纸。 一天,一位老人递过去1元钱,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后转身就走。孩子在后面喊着:“爷爷,找你钱。”那5角钱,也许他当成了一种善意的馈赠,可是这个孩子却单腿跳跃着追出好远,把钱塞进老人手里。 再去买报纸的时候,孩子没有直接接过我的钱,而是抬着头,嘴里一连串说出当天报纸主要新闻的标题,他说:“今天的副刊是E时代,写的都是数码科技的知识,叔叔,你看你需要吗,不需要的话就明天再来。”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在这里卖报纸,发现一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是因为可怜我,才来买我的报纸。我希望,他们能把我看成是一个正常人,他们买报的原因是自身需要,而不是出于对我的同情!” 再后来,孩子的身边多了一个纸箱做的牌子,上面写着:报纸———每天30份。 几天后,我又买报纸。“今天不要钱的,叔叔。”小男孩把报纸递给我,“谢谢你们一直买我的报纸。我明天就开学了,不卖报了。今天的报纸送给你们。”他回头指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对我说:“这是我用卖报纸挣的钱买的新车,以后上学方便多了。” “家里人怎么不买给你,让你自己出来赚钱买呢?” “是我自己坚持要出来的,我想靠我自己赚的钱买一辆车。叔叔,你说,靠自己赚的钱买车,是不是说明正常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看书上写着,这叫做人的尊严。” 我被一个10来岁的孩子震撼了。 尊严是什么?尊严对他来说,就是不依靠别人的施舍,哪怕施舍是善意的;尊严就是不假借别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尊严就是他稚嫩的声音读出的报纸内容;尊严就是每天30份报纸,而不是用别人对自己的同情去卖更多更多。家庭教育中孩子教育是最重要的! 她,从小失去父母,却不失自己的尊严;她,经常受其虐待,却总是在反抗;她,虽然身受痛苦,却总在努力追求平等。她,就是夏洛蒂笔下的“简·爱”。 “简·爱”是小说《简·爱》的主人公,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因从小失去父母,所以寄养在舅母家。她经常受到虐待,因此萌发了反抗的意识。进入劳渥德学校毕业后,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男主人罗切斯先生之间互相产生了爱慕之心。最后,当简·爱经过困难之后,毅然决定与罗切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