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思维方法

英语思维方法

英语思维方法
英语思维方法

英语学习

一、精深大于广博:熟能生巧(脱口而出)、专守一经、学以致用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夫学贵有本末,古尚专经。初事寻摭,徒惊浩博,是以务研一经,以穷其奥。但求一经,群经自贯,旁通曲证,温故知新,恃源而往,靡不济矣。

(3)多看英文解释的字典,学会用英语界定、描述。

二、逆向五步法:听(跟读)、(默)写、说、背、想

三、学习流程:背诵(逐句默写)-翻译(逐句互译对照)-比较(语言表达:关键词、搭配、句型;文化差异;思维流程)-自言自语(第一人称改写、话题分析)

四、学习资料(精、慢、熟,将文本的英语内化为自己

思维中的英语)

1、新概念英语(听写、翻译、口语)

2、美国文化背景

3、人类的故事

4、美国总统辩论

5、voa(听写、翻译、口语)

6、狮子王、老友记(听力、口语)

五、养成talk to myself(自我双向交流)的习惯

通过自己的imagination(想象力)来创造:利用学过的英语文章,找出话题或问题,通过自我问答法,侃侃而谈,

设想自己处于一个双向交流通道(tow-way communication channels)中,与一位假想的交流者练习。

六、1、英语思维受“主客二分”思想影响,具有分析型、逻辑性、外倾式、抽象化、个体性、写实性、细节化、直接性等特点,属于“法治化”语言,具有“理性”特点。英语重形合,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句法完备,逻辑严密,用词求异,表意精确,富有变化,具有“显山露水”的特色。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句尾可无限延伸。英语名词性结构多(句子呈现静态特征),介词结构多,物称结构多,被动结构多。静态结构多,抽象性表达多,长句多,从句多,用抽象的词表达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体现了英语的形式化和逻辑化特点,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

英语句子呈现“焦点式”特点,句子组织结构是树状或葡萄型结构。即句子的主谓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制、补充附加成分的配臵都要根据主谓框架而搭建,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手段(关联词、语法手段)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状结构。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叠床架屋的办法,是一种空间构型的复杂化。

英语句子语义流程:先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信息呈现按“倒金字塔”逐次减弱,先概括后细节,先一般后具体,先判断后阐述,属于前重心。

2、汉语思维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内倾式、形象化、写意性、含蓄性、直觉性等特点,属于“人治化”语言,具有悟性特点。汉语重意合,以达意

为主,重视语义和内在事理逻辑,没有语法形式的限制,弹性大,表意笼统,用词重复,具有“藏山隐水”的特色。汉语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多,主动语态用得多,连接词用得少,动词用的多,短句多,分句多,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体现了汉语的意象性和直觉性特点,文章求全面,词句求平衡与对称。

汉语句子呈现“散点式”特点,即句子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词的区别,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在表达复杂意思时,按语义或事理逻辑铺排,没有一定的框架限制,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像竹竿一样一样,一节一节地接下去,层层铺开,形成连贯铺排之势,属直线型或竹竿型结构。

汉语句子语义流程: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强调从整体直观出发,属于后重心。句尾封闭,语义由后向前延伸。

七、英语的布局谋篇以直线为主,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属于直线式的篇章结构。

八、英语: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崇尚一种“人文序列”,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因为受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影响,不care(在乎)人文序列,而按“自然顺序”描述事物,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end

weight),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时间和空间这两个东西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其他的语法结构就能够在这个大的坐标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这样,你描述出来的东西才象美国式的英文。

九、王强: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

1)英文异常强调细节,具有精确性;而汉语强调整体,具有模糊性。2)英文必须表达出细节与细节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必须是直观的,能看出来的,也即细节与细节之间要有逻辑结构(关联词、语法手段)来连接; 3)英文习惯于第一时间表达最重要的内容,与汉语的“好戏在后头”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英语思维时习惯“向前看”,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具有超前性;而汉语思维时习惯“向后看”,在过去古人的思维模式中再思维,具有“后馈性”。 4)英文追求“独特”和“差异”,追求自由、民主和个性,属外向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而汉语追求和谐统一,属内向性思维,具有求同性。

十、拆解法:把汉语译为英语时,先拆解汉语,直到拆解成最小单位,即将句子拆解成词组、词组拆解成单词为止,这样,在每个词的意思都确定以后,再去找英语中对应的东西。事实上,把汉语拆成最小单位的时候,英语已经在那儿等着了。一方面不断梳理母语,不断简化,打消所有母语可能产生的歧义;一方面,在拆解的过程中,看看有没有现成的英语句式可用,这些东西能不能适用你翻的那些东西,一旦适合,就齐头并进,等各部分都拆解得最清楚时,再把适

用的东西放在所选择的恰当句式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地道转换就完成了。

十一、“勾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方说一篇文章,不把它当作阅读,而是当作口语材料来练习。就是说,设想自己如何表达类似观点、分几个层次表达;或者仅根据标题拟一个提纲,然后自己来完成有内容的表达。

十二、1、英语句法结构特点:英语表现出了高度的形式化和逻辑化。其句法结构严谨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意义紧紧与句法形态结合,句子排列顺序是主谓宾或主谓,一般来讲,句子必须完备,各种组成部分很少省略,尤其是主语更不能省略。而且对标点符号要求十分严格,句际句内之间各要素也要用形式逻辑关联词连接。特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再加上丰富的形态变化,英语就成了一种表达意义十分精确、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2、汉语句法结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以主谓(宾)顺序排列,但它不像英语那样,整个句子以谓语动词为中心,而是以词序或语义为中心,不管句子是否完备;而且,也不像英语那样,需要使用各种连接词等衔接手段,只要表达意义就可以了。因此汉语句法结构同词法结构一样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接词语。这使得汉语句子简洁灵活,充满隐喻的诗的色彩。

十三、1、树形结构与线形结构之间的转换——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

的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形结构。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一些的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叠床架屋的办法,是一种空间构型的复杂化。

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词的区别,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汉语句子在表达一些复杂意思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形成连贯铺排之势,这说明汉语句子结构是线型的。

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表现在句型上,英语习惯于形式的,带有一定语法框架的表达,而汉语习惯于按时间顺序和事理逻辑原则连贯铺排的表达。概而言之,英语的造句心理是一种“焦点式”,句子的主谓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其它成分的配臵都要根据主谓框架而定。而汉语的造句心理则是一种“散点式”,一个个句读段按时间或事理逻辑铺排,没有一定的框架限制。

2、形合法与意合法之间的转换——句子形式的转换

英汉句子中,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英语句子多靠形合,汉语句子多靠意合。英语句子形成紧凑严密的树形结构,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子的线型结构灵活流畅,是因为没有过多的“粘合剂”,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

3、句界的调整——句子信息量的调整

英语是形态语言,以主谓为中心构成句子,成份齐全则句子结束,意思没有表达完时可以再加上一句,两句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利用句间连词表示。当然,一个英语句子的确立也与意义组织密切相关。而汉语是逻辑语言,写句子“意尽为界”,句子的信息容量由于没有语法形式的限制,所以弹性很大。著名汉语学家王力教授说过:“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所以,英语的句界是形式的,客观的,由语法框架的完整性决定。汉语的句界是逻辑的,主观的,由语义表达的完整性决定。

十四、1、三点法:外在的语言形式、句篇组织结构、内在思维文化

2、翻译:两种语言形式特别是思维方式之间的转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3、分析方法:“形合”分析法,分析整体与部分及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句篇结构分析。思维文化分析法,观察理解事物的角度、观点、结构、流程,分析文化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4、方法:互译、概括、改写、自我对话、话题分析。

十五、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附属成分,只留下纯粹的思想”,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

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畅,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于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high-context);流水句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多取意合法。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中去分析、领悟、体味。“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

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漫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较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le),呈现曲折起伏、断续离合、若即若离的风格;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层层剥笋”,逐层深入,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或按照“开篇说明→历史回顾→现状解释→观点态度→今后任务”这类模式,语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t/talk is coming from”,一般反映了现实的时间顺序,犹如对现实生活经历的临摹。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类似“点评式”议论或“体会式”言论。章句以意役形,以神统形,传神写意,画龙点睛,言简意赅,重意会而轻法则。“中国语言是人治的”,受人的悟性和表达需要的管治。

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的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

语等)相当丰富,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喜欢用“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方法,常常借助生动具体的形象性词语表达抽象笼统的意义(如:土崩瓦解、水乳交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汉语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许多汉字摹拟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如:山、凹、凸),许多事物通过“观物取象”、“立意于象”而得以命名(如:X光透视、电脑),不少外来词通过形象性的意译或摹拟拼音加形象而得以译名(如:laser激光、Coca-Cola可口可乐、World Wide Web万维网、

mini-skirt迷你裙),大量词语通过直觉领悟便可获知其意。语篇常常采用取象类比、设象喻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悟深奥的道理。汉语喜欢用动词化表达法(verbal style),常用、多用、连用、重复、重叠动词,采用“连动式”、“兼语式”及其套叠(如:我去叫他们派一个女生到这儿来帮助你化妆吧),词语的意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表达动态的情感和形象性、直觉性的行为。

悟性有主观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主动式、意念被动句和人称主语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悟性注重自我体验反思,汉语的表达习惯常常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把情感体验与客体描述合而为一,激扬文字,抒发感情,引经据典。堆砌华丽辞藻,重复同义近义,滥用主观性修饰语(如:热烈祝贺大会胜利召开,这里的“大会胜利召开”,让洋人以为大会是经过斗争而获得胜利才得以召开的,类似“伟大”、“重大”、“积极”、“突出”、“优秀”、“重要”、“正确”、“显著”等等主观性修饰语在报刊里比比皆是),几乎成了一种文风。主观情感语气使表达的客观事物带有主体意向。

悟性有整体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意念,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句子主要成分尽量靠拢,忌讳句中插入、阻断;喜欢整体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如对偶、对照、排比、反复、重叠;多用平行结构、同义反复、反义合成、四字短语,追求音节对

称整齐、词语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悦耳,词语呈现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

悟性有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模糊性较大,歧义现象较多:一个深层结构(语义结构)可表现为多个表层结构(句法结构),多个深层结构可表现为一个表层结构(如:这锅饭能吃十个人/十个人能吃这锅饭、神秘的少女的心、我差一点没跟他结婚)。许多表达方式在英美人看来是非逻辑的(illogical,如:救火、晒太阳、在家养病、一匹马骑两个人、哎,你想死我了、昨晚我盖了两条被子),但中国人通过“约定俗成”的悟性和一定的语境,并没有产生任何误解。

英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16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hypotaxis),重形式结构协调,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强调“人称”、“数”、“格”等的一致;句子受严谨的主谓结构协调一致(S-V concord)和“逻辑主语”与“逻辑谓语”协调一致的制约(这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判断结构的逻辑“主词”和逻辑“宾词”),多用或常用关联词语,注重形式接应,“前呼后应”,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sion),以形显义、以形统意、以法摄神,以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注重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大量句子虽枝叶横生、盘根错节、环扣镶嵌、句中有句、繁复多变,犹如“参天大树”,但结构完整、形态外露、主从分明、严谨规范,语法和意义协调一致(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对语境依赖较少(low-context);语法和逻辑决定句义,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分析词的形式、句子的结构和前后的逻辑关系。“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王力,1984:141),这个“硬性”,体现了人的理性。

英语语篇较常受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的

影响(Writing in English has often been characterized as based almost entirely on a deductive thought pattern such as that characteristic of Aristotelian logic, in which one properly begins with a general

topic sentence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restricts its meaning by presenting more specific details at several levels of generality — proceeding from the most general to the least general, Norton 1987),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直线性(linearity)、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salient order):由近及远,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头短尾长,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语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t/talk is going”,也有受培根的归纳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Baconian inductive thought pattern),采用相反的语序,或按照时间先后的自然语序。“西洋语言是法治的”(王力,1984:53),受人的理性、语法和逻辑的管治。

理性有抽象性的特征,因而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常常以虚的形式表达实的内容,以抽象的词语表达具体的意义,喜欢用“虚”、“暗”、“曲”、“隐”、“泛”、“玄”的表达方法,常常借助抽象、笼统、概括的词语表达复杂、微妙、模糊的意义,意义的词化(复杂、多层的意义用单词表示,如:literacy, institutionalization)和抽象化程度较高,注重冷静、抽象的逻辑论证。英语常用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ization / nominal style),词的意义避免主观语气,有利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well serve the purposes of philosophy)。英语对事物的许多命名是抽象的、概括的,来自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的大量外来词是抽象的、科技的、哲学的、学术的、缺乏形象的。由具体名称派生为抽象概念(如:dog 派生为doggery, doggishness;father派生为fatherhood, fatherliness, fathership)是英语的一种发展倾向。英语是拼音语言,文字符号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摹拟,而是人为规定的信号,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

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逻辑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

理性有客观性的特征,因而英语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思维,往往以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物(calm fact-teller),如常用被动式和非人称表达法,不用人称而用抽象名词或it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语篇倾向于描述事物的客观情况(impartial search for truth),注重运用事实例证、调查案例、统计数据、专家论点让事实说话(rely more heavily on facts and figures),少用或不用主观性修饰语,注重客观的分析推理。

英语受亚里士多德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和论证三要素(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不像汉语那样喜欢词语和结构的整体匀称、成双成对、对偶排比和同义反复,而是比较喜欢词语和结构的主从分明(subordination)、长短交错和替代变换(substitution and variation),尤其是三段式(triple style)的表达方式(A-B-and-C pattern,如:Tom, Dick and Harry类似汉语的“张三李四”,“阿猫阿狗”,first, midst, and last 类似汉语的“彻头彻尾”,wine, woman, and song类似汉语的“吃喝玩乐”,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理性有确定性的特征,因而英语表达方式比较严谨、精确,模糊性较小,歧义现象较少,定义、概念明确,用词造句遵守严格的词法和句法,造句成章也服从某种逻辑规则,适合于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也便于“以理服人”。

悟性和理性还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语音、文字、词法、句法、章法、修辞、文体、文风等各个层次再找到种种表现并列出种种例证。限于篇幅,这些留待专文探讨。

如何有效地练习英语写作的逻辑思维

如何有效地练习英语写作的逻辑思维? 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评判标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标准来衡量一篇文章的优劣:词汇的丰富与准确性,语法的准确性,文章的连贯与流畅度,观点是否清晰扣题,论证是否严谨有力。对大部分人来说,词汇和语法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多阅读多练习,假以时日,总可以慢慢掌握。实际上,在英文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后面几项:观点的提出以及论证,文字的衔接和耦合。 文章要做到连贯流畅,观点清晰,论证有力,仅仅靠背单词和学语法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写作活动是一种严密而有序的逻辑思维过程。很多作文中出现的表达混乱,层次不清等问题,往往是写作时逻辑思维混乱导致的。还没想清楚就下笔,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会清晰到哪里去。 那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才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写出清晰严谨的文章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意句子以及段落的逻辑关系 之前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英语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英语在遣词造句上是遵循严密的的逻辑形式的:用词上要求人称、数、格的一致;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多用关联词语,重视形式的对应和显性衔接。而在语篇中多突出主题句,直线式地展开段落。 对于写作来说,一篇好的文章要遵循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衔

接和连贯。一篇好文章并不是句子的机械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句子和句子之间是存在严谨的逻辑关系的。举个例子,下面是一篇常见的说明文段落: AIDS seems to follow a pattern of recognizable symptoms. First, after being exposed to the virus, the AIDS patients tends to complain of a fever, sore throat, sore muscles,and diarrhea. Then there seems to be a dormant period ,which can last for three years or longer. Finally, after this period, more serious symptoms begin to emerge. 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文章中的句子之间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每一个都不可或缺。如果句子之间的衔接没做好,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会是这样的:Every summer, I go to traveling with my family or my best friends. When the new term comes, I will surprisingly find my oral English is much improved. So I firmly believe book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上面的句子虽然没有语法问题,但读起来感觉却很奇怪,为什么?因为句子与句子之间并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关系:"go to traveling with my family" 与后面的"my oral English is much improved" 并没有必然联系,逻辑上讲不通。 除了句子的衔接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也非常重要。这一点在经济学人等外刊文章上体现得很好,比如这篇文章The weaker sex , 段落的结构非常清晰,开头都有主题句来引领全段,而且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What can be done? Part of the solution lies in a change in cultural attitudes.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方法、手段及策略。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头疼,由于时间关系,对已学过的知识大都记不清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思维导图,这词的出现率也越来越高了,它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将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直接应用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预习、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在初中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利用联想和连线相关知识使之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储存和提取更加高效。 1.利用思维导图记忆英语单词。 英语单词的记忆包括单词的音、形、义等方面的记忆,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只能让繁多的单词停留在标识和浅显记忆方面,所以,学生记忆单词往往是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记了,这样一来,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进行合理地联想。思维导图以放射思考为基础收放自如的方式,可以提思考技巧,增强记忆力。可以按照不同词性和不同搭配用法,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学生以灵活的方式来学习单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节省学习单词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首字母提示记忆,利用词性归类记忆,利用词缀联想记忆,利用相近的词对比记忆等。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泸州高中合江分校秦小容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和主要目的,提高英语阅读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为阅读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思维导图 1.阅读教学的瓶颈: 阅读是令很多初中生头痛的事,主要因为新词造成的心理障碍,由此教师经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提前教授新词的音,形,义,让学生提前攻破单词,殊不知这反而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要记住这些孤立的词汇本生就不容易。而这种情绪直接延伸到阅读中,并导致学生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阅读。阅读与阅读教学随之黯然失色。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思维导图概述: 根据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概念,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而这种发射式思考的过程刚好是自主阅读的过程,不断提问的过程,也是不断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呈现思考过程的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右脑的图像记忆优势。左脑记忆与右脑记忆的效能比是1∶1000000。这为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3.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现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泛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为例展示思维导图的运用。 3.1 Pre-reading brain-storming : 课前讨论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阅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词汇储备。怎样去有效的提出问题,呈现词汇,这就需要找到这些问题的内在的联系,将词汇附着在问题上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词汇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个词汇圈呈现出来。例如,“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篇阅读讲的是杨蕾作为一名志愿者教师到甘肃的一个贫困山区支教的故事,让学生建立帮助别人让自己快乐的人生观。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本着联系原则以地震作为切入点,因为这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说到古蔺叙永山区的情况呈现本文词汇圈,并将其表现在思维导图上,从而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这里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不做详细介绍。 3.2while-reading 阅读时教师给学生一个中心Yanglei,以此为中心人物一段落为单位提出问题,最后得出文章中心帮助别人快乐。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板书思维导图的结构并用学生的答案完善思维导图。问题的设计应做到环环相扣。本篇文章问题的设计:Who is Yanglei?---A graduate in Peking university / Where did she go?---A poor mountain village./Why did she go there?---On a one-year program./What did she do there?---To be a volunteer teacher./Where is the village?---2000meters above the sea level./So how about the air?---Thin./So will you feel comfortable?---Feel sick./How about the food?---Simple./How simple?----Even teachers ate porridge three times a day./How about

初中英语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运用 (枹罕中学英语组刘锐霞)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框架形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 一种创新,直观的方法,可大幅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本文以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运用思维导图在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对英语阅读课进行设计,以促使学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调用语言、内容和形式三种图式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眉路,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图式理论;阅读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语言技能,是一种理解的技能,是构成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时,学生要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快速学习,积累词汇,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展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而思维导图理论的指导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 而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依据大脑的放射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性的、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它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层次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条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形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网络图可以充分体现文章的层次和脉络结构,即形式图式;位于中央位置的主题词和主干位置关键词体现了文章的内容话题,即内容图式;分支下的关键词信息体现了文章的细节,充分关注了文章的语言知识,即语言图式。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和巩固阅读过程中所需的语言、内容。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英语教学思维导图

英语教学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本由金浪、夏孟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英语话题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是一种高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将放射性思 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的使用要求先写下基本概念,然后再从中辐射出与其相关的想法和思维动向。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他通过让使用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关注中心,然后再慢慢地找出并画出与其相关的分支。思维导图实际上是用分割知识框架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并且记住信息的一种方式。非常符合人脑思维特点,对英语学习有显著作用。它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 《Go For It》教材的每个单元是以话题来编排的。这种以话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以主题为单位构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在各个教学板块中,思维导图的即时制作与临时生成,都能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初中英语话题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单元里,思维导图共有三张,基础导图、拓展导图、作文框架。对应的中文是放在后面的,学生可以用来预习和复习。 本课题旨在活用《初中英语话题思维导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 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思维导图进行充分地利用,培养他们积极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 借助思维导图,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时间单位,指导学生活用思维导图,对英语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用作预习的工具,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要求学生熟读英语版的思维导图并说出中文,对不认识的用红笔做好星级标记,检测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 (2)要求学生借助中文版的思维导图说英语并翻译成英文,然后根据英语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老师可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由英国学者东尼·巴赞发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师的教发挥重大的作用,也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阅读的本质是运用已有的图式进行知识表征的过程。初中生处于一个由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如果在他们阅读知识时能够把知识用符号、文字、图像等形象地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话,会让对他们对文章的知识脉络和线索的理解、记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思维导图则具有这种能量。 思维导图可以成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理解和记忆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通过让学生运用自主设问策略获取关键信息,能促进其内化并自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语篇结构和意义的把握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词汇的要求较高,而且随着阅读材料难度的加大,许多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和读懂阅读材料,然而思维导图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加以训练。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勇于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而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训练,致使教师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完全替代了学生进行思考,没有让学生从文章整体上来把握其意义,只是机械化地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下是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实例。 在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大概浏览一下文章,然后让其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再重新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找出围绕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信息,并用关键词概括表示出来,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主干分支,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信息,每个分支又可以衍生相关的分支,而每个分支的走向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下图是根据《新目标》九年级Unit 9 中reading制作的思维导图: 现今的英语教材中一些阅读文章虽说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由于它的篇幅过长,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利用思维导图则能用简洁的文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MindMap)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你的左右脑同时运作,将你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我们的大脑神经也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的神经元。而思维导图的最初灵感也正是源于大脑神经元,因此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是一种利用大脑语言思维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与创造力。比如,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它倡导使用不同颜色和线条。颜色和图像能让大脑兴奋,颜色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与此同时,思维导图中的中心图像连接的不仅有主要分支,同时依次有二级分支以及三级分支,层次十分清晰。而由于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这些连接起来的分支必然会使理解更容易,记忆量更大。 “思维和画图是人类最基础的语言。托尼?博赞(TonyBuzen)强调,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它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大脑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这正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 新精神。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思维导图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儿童的心态很接近,儿童对世间事物的天生夸张、取舍能力与漫画的造型要求不谋而合。有人说,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其实是孩子。首先,对于人类特别是孩子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习英语对小学生来说十分地枯燥乏味,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他们开口的愿望,也能培养他们的语言组

2019年思维导图英语阅读

思维导图英语阅读 思维导图辅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例谈 ----以认知主义理论为视角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初中部邹建军 摘要: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英语阅读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往往得到重视和强化,程序性知识则被忽略,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把语言分析法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以完整课例的形式来阐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各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把握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知识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认知主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语篇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普及到小学甚至育儿园,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文容量大、篇幅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生面对长篇大论的课文望而生畏,不求甚解;另一方面,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语言分析教学法,把语言当作语法、词汇和句型的简单集合,从句子结构到词语用法都要逐句讲解,却无视语篇分析、无视阅读思维训练、无视阅读策略的培养,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Faerch和Kasper(1983)等人认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内容知识”,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后者指“方法知识”, 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在认知主义 1 的视角下,阅读可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解码”和“组块”对信息加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解码和组块,思维导图似乎是一件利器,因为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视觉信息将文本内容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 协助学生解构阅读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和内在关联,完成自上而下地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解码,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 逐步理解整个语篇的意思,并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自上而下地预测内容,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 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知识协调发展, 同时也为广大教师优化和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供借鉴。 二、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是一种用观点和图片,从中心概念发散出的以纲要形式显示大脑思维活动的地图,遵循这张导图, 可以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

英语阅读思维导图

英语阅读思维导图 英语阅读思维导图 英语阅读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 1.关于思维导图的认识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是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运用思 维导图,使人的思维方式更贴近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 行对话、交流就会变得直接、自然和简单。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 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 的规律指导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思 维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 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也就是说,它采用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结构, 即它的中心是中心主题,然后从中心主题引出一系列与中心主题相关 的各个子主题,再从子主题引出次主题,依此类推。而整个思维导图 都由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构成。 2.思维导图的特点 (1)重点突出,结构清晰。(2)模拟人脑神经元分布的结构,易于促使人们产生新的想法。(3)把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 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作用的大脑左半部分以及处理节奏、旋律、 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的大脑右半部分一起调动起来。(4)把人们/看不见、摸不着0的想法外显出来,从而促进人们之 间的交流。 二、英语任务型阅读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题型能考查考生语感的流利程度、思维的灵活性、词汇辨析能力和语篇概括能力。该题型要求考生在阅读所 给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在读懂文章、把握主题、理清脉络和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文字表达的任务。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对英语任务型阅读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可提升思考技巧,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人一下看 到问题的全部并对问题加以延伸。因为思维导图能把人们看不见、 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所以学习者可以无限次地使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得以重现,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拿出来与别人进行共享、交流,进而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使学习者对 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使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并逐渐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2)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 (3)有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 (4)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每位学生对将要设计的主题,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其次,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同时约定在交流过程中,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所有的意见记录下来,任何人不下判断性的结论,集中注意力,不允许私下交流,尽可能地发散、联想;再次,英语教师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并要求学生 完成根据思维导图设计而成的任务型阅读。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围绕如下内容:(1)关键词。思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句子的要点到底是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5年余杭区教育学会论文 初中英语学科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6 reading为例 [摘要]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思考和开发,本文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6 reading一课为例,介绍了阅读教学,在实践 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在读前、读中、读后3个阶段,对英语阅读进行规 划设计。以促使学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调用语言、内容和形式3 种图式,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有效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 通过阅读发展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一、引言 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语言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要求阅读者利用逐渐掌握的阅读技能,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阅读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用一节课来处理阅读材料,这好像不太好;也有些老师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讲解生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还有的教师恰恰相反,把阅读当作课外阅读上,划词组,对对答案。事实证明,学生自读后仅了解一下故事情节,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新课标》)分级语言技能目标第五级中关于阅读技能的具体描述为“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展学说和写的能力。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

思维导图英语阅读

思维导图辅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例谈 ----以认知主义理论为视角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初中部邹建军 摘要: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英语阅读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往往得到重视和强化,程序性知识则被忽略,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把语言分析法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以完整课例的形式来阐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各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把握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知识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认知主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语篇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普及到小学甚至育儿园,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文容量大、篇幅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生面对长篇大论的课文望而生畏,不求甚解;另一方面,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语言分析教学法,把语言当作语法、词汇和句型的简单集合,从句子结构到词语用法都要逐句讲解,却无视语篇分析、无视阅读思维训练、无视阅读策略的培养,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Faerch和Kasper(1983)等人认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内容知识”,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后者指“方法知识”, 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在认知主义的视角下,阅读可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解码”和“组块”对信息加工至关重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泸州高中合江分校秦小容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和主要目的,提高英语阅读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为阅读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思维导图 1.阅读教学的瓶颈: 阅读是令很多初中生头痛的事,主要因为新词造成的心理障碍,由此教师经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提前教授新词的音,形,义,让学生提前攻破单词,殊不知这反而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要记住这些孤立的词汇本生就不容易。而这种情绪直接延伸到阅读中,并导致学生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阅读。阅读与阅读教学随之黯然失色。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思维导图概述: 根据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概念,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而这种发射式思考的过程刚好是自主阅读的过程,不断提问的过程,也是不断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呈现思考过程的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右脑的图像记忆优势。左脑记忆与右脑记忆的效能比是1∶1000000。这为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3.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现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泛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为例展示思维导图的运用。 3.1 Pre-reading brain-storming : 课前讨论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阅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词汇储备。怎样去有效的提出问题,呈现词汇,这就需要找到这些问题的内在的联系,将词汇附着在问题上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词汇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个词汇圈呈现出来。例如,“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篇阅读讲的是杨蕾作为一名志愿者教师到甘肃的一个贫困山区支教的故事,让学生建立帮助别人让自己快乐的人生观。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本着联系原则以地震作为切入点,因为这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说到古蔺叙永山区的情况呈现本文词汇圈,并将其表现在思维导图上,从而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这里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不做详细介绍。 3.2while-reading 阅读时教师给学生一个中心Yanglei,以此为中心人物一段落为单位提出问题,最后得出文章中心帮助别人快乐。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板书思维导图的结构并用学生的答案完善思维导图。问题的设计应做到环环相扣。本篇文章问题的设计:Who is Yanglei?---A graduate in Peking university / Where did she go?---A poor mountain village./Why did she go there?---On a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由被誉为英国“记忆之父”的著名的大脑潜能和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巴赞所发明。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与和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比如说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是少之又少的,主要是对思维导图如何有效地利用在课堂活动之中尚处在摸索阶段。在本节课中,我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包括听说读写,但主要是以说为主,听读为辅,最后以写一篇新闻简讯及交流来进行一个语言的综合输出。我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发生自然灾害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同时在这之中穿插了语言点的教学以及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本节课开始我给学生看一段有关风的视频,让学生根据我给出的思维导图,将风分成四类(a gentle wind, a strong wind, a typhoon, a tornado),然后再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说出每一种风会出现哪些情况。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方便了学生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方便记忆,让学生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接下来我就将重点放到了台风上,利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说出台风时会有哪些现象,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首先在让学生说出台风来时会发生什么的时候,我给出了三幅图,四句话,在帮助学生表达的同时我也对副词修饰动词这一知识点做了复习。接着通过向学生提问刮台风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来引出课文,同时学会使用情态动词”may”来表达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四种可能的情况全部出现后,我再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对此的印象,紧接着再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并为后面出现的短文做单词的准备,而短文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复习动词的过去式以及为最后的写作做准备,让学生对新闻简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这之后,再次导入课文当台风来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最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到此围绕台风的三个方面都已经全部出现了。所以最后我让学生看其他自然灾害相关视频,让学生自己模仿老师所给出的思维导图,自

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将思维导图和拼图阅读法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培养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主要内容。然而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经常是教师“独霸课堂”,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乏生生互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难以达到发展学生语言阅读能力的目的。如何改变这一教学劣势呢? 可喜的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主旋律。它不仅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也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合作课堂的优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际教学活动,力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即“合作学习”融入到语言学习活动中。Mind Map 教学法和Jigsaw-reading教学法就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个好途径。 思维导图(Mind Map)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枯燥、零碎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实现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用思维导图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阅读的前提条件是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思维导图讨论,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进行复习,更充分全面地激活旧知识,分类已有的知识,为新知做好铺垫。我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了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理清思路。帮助学生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的联想,了解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了联想思维的能力,为文本的理解充分地进行铺垫,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罗列相应的语言框架,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分享: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英语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靳驰电话: 重庆市璧山区来凤中学 摘要:英语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 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也有 助于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文章讨论了思维导图类型、文本解读以及理论依据, 给出了思维导图分析范例。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对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思 维能力的发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英语;文本解读 一、概述 所谓思维导图又称为概念图(concept maps) ,是指一套概念及其联系的两维表达方式(two - 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a set of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Novak & Gowin ,1984) 。概念,是指用某种标志(label) 来表示的某事件或物体,这种标志往往是一个词,有时是某种符号。图式通常包含一系列被放置在方框或圆圈中的概念,中间用线连接起来,连线上的词语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运用图式分析可以使得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阅读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也有助于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写作练习。

二、思维导图类型 1. 图表型(Charts) :用图表型图式来对人物、地点、事件、观点、质量、描述或数据等进行比较。(to compare and contrastpeople , places , events , ideas , qualities , descriptions , or facts) 。关键性的问题有:What things are being compared How are they similar How are they different 2. 大脑风暴型(brainstorm) :又称为蛛网型(Spiders) ,用来描述中心思想、概念及其支撑说明(central idea or concept withsupport) ,或表示主题、描述等的主次关系及相互联系。(to show primary - secondary relationships or inter relationships of themes or descriptions ,etc. ) 。关键性的问题有: What is the central idea What are its attributes What are its functions

如何有效地练习英语写作的逻辑思维

如何有效地练习英语写 作的逻辑思维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如何有效地练习英语写作的逻辑思维? 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评判标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标准来衡量一篇文章的优劣:词汇的丰富与准确性,语法的准确性,文章的连贯与流畅度,观点是否清晰扣题,论证是否严谨有力。对大部分人来说,词汇和语法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多阅读多练习,假以时日,总可以慢慢掌握。实际上,在英文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后面几项:观点的提出以及论证,文字的衔接和耦合。 文章要做到连贯流畅,观点清晰,论证有力,仅仅靠背单词和学语法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写作活动是一种严密而有序的逻辑思维过程。很多作文中出现的表达混乱,层次不清等问题,往往是写作时逻辑思维混乱导致的。还没想清楚就下笔,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会清晰到哪里去。 那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才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写出清晰严谨的文章呢?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意句子以及段落的逻辑关系 之前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英语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英语在遣词造句上是遵循严密的的逻辑形式的:用词上要求人称、数、格的一致;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多用关

联词语,重视形式的对应和显性衔接。而在语篇中多突出主题句,直线式 地展开段落。 对于写作来说,一篇好的文章要遵循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 衔接和连贯。一篇好文章并不是句子的机械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句 子和句子之间是存在严谨的逻辑关系的。举个例子,下面是一篇常见的说 明文段落: AIDS seems to follow a pattern of recognizable symptoms.First, after being exposed to the virus, the AIDS patients tends to complain of a fever, sore throat, sore muscles,and diarrhea.Thenthere seems to be a dormant period ,which can last for three years or longer.Finally, after this period, more serious symptoms begin to emerge. 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文章中的句子之间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每一个都不 可或缺。如果句子之间的衔接没做好,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会是这样的:Every summer, I go to traveling with my family or my best friends. When the new term comes, I will surprisingly find my oral English is much improved. So I firmly believe book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上面的句子虽然没有语法问题,但读起来感觉却很奇怪,为什么?因为句子与句子之间并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关系:"go to traveling with my

读《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感

读《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感 思维导图(Mind map),初听这个术语是三年前在泰州的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中,当时江苏省特级教师沈峰老师为我们演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让与会老师眼前一亮。回来后跃跃欲试,可总不得要领。幸运地遇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吉桂凤老师。吉特系统地阅读了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等系列图书,通过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样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一书就是她多年研究的结晶。吉特梳理、凝练了自己带领教学科研团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实验和探索的成果,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并且以实践为主,为一线的小学老师们奉献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词句教学、综合板块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以及板书设计和家庭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每一部分都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可读性和操作性俱佳。让我们更为具体地学习到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各种课型教学的运用。 无论何种课型,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自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粉笔和黑板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王松泉先生认为:“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的屏幕,是教师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进入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是每堂课的眼睛……”然而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白板纷纷进入课堂,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似乎有了“退居二线”的迹象。N次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预先做成了PPT,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放映员的角色,鼠标从头点到尾,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任何板书,黑板成了摆设。即便有板书也是千篇一律,无论是阅读课、词句课,还是复习课,板书所呈现的就是标题、单词和句型,既缺乏独立性,又无法显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有的板书书写随意,马虎了事,黑板板面杂乱无章,毫无层次感和清晰感,更谈不上条理化和系统化,导致学生难以观察,影响了知识的传授,降低了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斯霞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多重要的内容在投影屏幕上转瞬即过,这很不利于小学生记忆这些基本知识。板书特有的功能绝非多媒体大屏幕所能取代的。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