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知识点

2014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知识点

2014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知识点
2014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知识点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知识点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

1.※根据计算机网络覆盖的范围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 AN)。

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数据传送、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分布处理。

3.计算机网络硬件:

网络接口卡即网卡,每个网卡都有一个固有的硬件地址,称为MAC地址。

传输介质分有线和无线之分:双绞线、光缆、同轴电缆。(双绞线颜色: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连接设备: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

网络服务器:

网络课本P15页图必须看(了解网络设备连接概况)

4.※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星形结构、总线结构和环形结构、树形结构等。

5.星形结构是一中集中式网络。网络中的计算机间的信息交换和管理都通过中央结点来实现。

6.总线结构: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在一条公共的传输介质——总线上。

7.环形结构:缺点是任何一个结点出现故障会造成网络瘫痪。

总线型星型

环型树型

8.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9.数据只有转变成电脉冲、电磁波或光波才能在通信介质上传输,这些脉冲、电磁波或光波就是信号。

10.信道:传输信号的通路。信道分数字信道和模拟信道。

11.通信信道传输容量称为带宽用赫兹表示Hz

12.通信系统中信息交换技术有三种:线路交换(如:传统电话)、

报文交换(如:电报系统)、

分组交换(如:计算机网络、IP电话)等。

13.协议:是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是所使用的“语言”。只有使用相同的协议,计算机之间才能彼此通信。

14.TCP/IP协议:目前最开放的协议。在此协议中的每台主机都有一个唯一的32位逻辑地址,以便彼此识别。该地址就是IP地址。

15.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简称OSI参考模型:按层次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

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网络技术课本P38详解)

16.IP地址:连入到因特网的每台独立的计算机都有唯一的标识,这个标识就是网址。

17.IP地址由四组数字组成,用小数点分隔。每段数字只允许在0~255之间。

18.IP地址分A类B类C类D类E类5类地址格式。(网络技术课本P41详解)

A类:段1取值范围为1~127

B类:段1取值范围为128~191

C类:段1取值范围为192~223

D类:范围224.0.0.0~239.255.255.255

E类:范围240.0.0.0~255.255.255.255

19.注意:140.252.0.0或140.252.255.255不作为主机地址;127.0.0.0~127.255.255.255不作为主机地址。

20.网址:称为域名,是因特网上用文字形式来代替该计算机的IP地址。

21.域名的常见标识形式:计算机名.网络名.机构名.顶级域名

22.下列域名分别表示:Com(商业组织)、edu(教育机构)、gov(政府机构)、mil(军事组织)、net(网络机构)、org(非盈利的组织、团体)、int(国际组织)cn代表中国、uk代表英国

23.域名服务器(DNS):域名必须转换成该计算机所对应的IP地址,而转换工作由域名服务器完成。

24.URL(统一资源定位器):每个网页都有唯一的地址,这个地址称为URL

25.网关:又称协议转换器,是将两个使用不同协议的网络段连接在一起的设备。

26.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27.FTP:文件传输协议

28.SMTP:邮件传送协议

29.因特网接入方式:ISDN接入、ADSL接入等

30.ISP和ASP是因特网服务组织。我国有许多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的ISP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

31.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有:普通电话线拨号接入方式、专线接入方式、局域网接入方式和无线接入方式。

普通电话线拨号接入方式:调制解调器ISDN俗称一线通ADSL

专线接入方式:光纤接入DDN专线接、Cable Modem入等

局域网接入方:由路由器设置网关,在局域网中采用ADSL、DDN等方式接入因特网。

无线接入:GPRS、GSM等

32.因特网提供的服务有: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电子邮件、WWW服务、聊天服务及BBS 等。

33.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

34.搜索引擎可以分为: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一般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和“蜘蛛”程序)

35.因特网服务的应用领域: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金融。

36.流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输技术。Real System、Windows Media Technology、Quick Time。

37.流媒体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网络电台、视频点播、远程医疗等领域。

38.因特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站设计与评价

网页元素:有文字、图片、超级链接、动画、音频、视频及动态内容等

网站结构:树形、星形和混合型。

动态网页:是可以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双向互动的网页。

网站建设常用的技术:HTML、JavaScript、ASP、CGI、PHP、JSP等

“我爱我校”网站设计实例:选修课本P103

网站:是由一些互相关联的网页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网站通常包含多个网页。

网站的起始网页称为主页也叫首页或主页。

网页:分为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网站的策划与设计:

㈠网站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与定位

①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题材

②网站的主题要小而精

③内容要有创新

④网站的名字要易记、健康、有特色。

⑤兼顾网站主要访问群体的兴趣和浏览习惯等。

㈡网站栏目的设计

把网站的内容按一定方法进行分类设置专门的栏目

原则是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栏目。

㈢网站的风格设计

①色彩的选择和搭配

②图片的选择

③字体的设计

④语言的风格

㈣网站内容的收集和筛选

明确的界定范围,不要太多太杂

㈤网站结构和超级链接的设计

㈥网页的布局

①“国”字型,②拐角型③标题正文型④上下框架型⑤综合框架型⑥封

面型⑦Flash型及变化型等。

设计网页布局参考要素:①平衡②呼应③对比④疏密

㈦网站建设技术和工具的选择

制作完的网站需要发布出去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①申请网站存放空间②申请域名③发布网站

网站制作软件有:FrontPage2000 、Dreamweaver、Flash等

福建信息技术会考数据库知识点(答案)

高一信息技术(选修)复习班级:姓名:座号: 一、数据管理的基本知识 1、数据及数据类型(P6-7) 1)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化表示,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数据是数值数据,如轻重、高矮、大小等数值型数据,用非数字形式来表示的数据称为非数值数据。如字符、文字、图表、图像、声音等非数数值型数据。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数据是信息的具体描述,是信息的载体 0806) A.记录 B.数值 C.数据 D.数字 2、用一组数据“班级:05;姓名:李想;性别:男;座号:9 ;总分:369”来描述某位学生信息,其中“总分”字段适合的数据类型为()(0906) A:数字型B:逻辑型C:日期型D:货币型 3、用一组数据“客房编号: 0101,额定人数:4,状态: 即将到达,是否可预定: TRUE”来描述某客房信息,其中“是否可预定” 字段适合的数据类型为()(0906)A:数字型B:逻辑型C:日期型D:货币型 4、用一组数据"产品名称: 自行车,开始时间:2009-6-29,结束时间: 2009-12-3,需求数量:1010"来描述某生产计划信息,其中"开始时间"数据可设置为()(0906)A:数字型B:逻辑型C:日期/时间型D:货币型

5、用一组数据“班级:05,姓名:李警,性别:男,座号:9 ”来描述某位学生信息,其中“姓名”数据可设置为()(0906) A:文本型B:逻辑型C:日期型D:货币型 6、用一组数据“类型编号: BK001;类型名称:管理;可借天数:30”来描述图书类型信息,其中“类型编号”数据可设置为()(0906) A:数字型B:逻辑型C:日期型D:文本型 7、下列关于数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0901) A.数据只能以数字形式来表示 B.数据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 C.数据是的信息的符号化表示 D.数据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化表示 2、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P8) 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人工管理特点:没有专门的软件管理数据,数据与应用程序紧密联系,不能共享。 文件系统特点:数据文件与应用程序分离,但独立性、安全性和完整性较差。 ①数据结构化。这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形式为二维表。 ②数据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多个用户所共享,冗余度小。 ③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④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人工管理、数据库管理和()(0906) A:网络管理B:计算机管理C:文件管理D:软件管理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最早出现的是()(0906) A:人工管理阶段B:机器系统阶段C:数据库系统阶段D:文件系统阶段 3、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按照先后顺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0901) A.文件管理、人工管理、数据库管理 B.数据库管理、文件管理、人工管理 C.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D.人工管理、数据库管理、文件管理 4、下面列出的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阶段的是( )(0901) ①人工管理阶段②文件系统阶段③数据库系统阶段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 D.①和③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X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X、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相对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五代,智能化和网络化) 代次年份主要采用的元器件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电子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7 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1978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8.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9.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10.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 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 2=1*25+1*24+1*22+1*20=53 2. 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3.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14.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我某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1. 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2. 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以字音为主)、形音码(以字 型为主) 3. 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在计算机中,用第一个字节标记区码,第二 个字节标记位码。 18.模拟量:连续、平滑变化的量称为模拟量(或模拟信息)。容易失真受外界干扰。 19.数字化:将模拟量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或数字信息)。如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光盘里记录的信息等。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 1. 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 换(a/d转换)”, 2. 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 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 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k 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000次。 4. 数字化声音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分级的细密程度,采样频率 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序也越好,数据量(即储存空间)也越大。 5. 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 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列起来构成一幅画,这些点称为像素(pixel)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2017信息技术vb选修知识点

选修知识点 (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流程图 (二)算法 一、 算法定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 二、算法的描述方法:分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三种。 1、自然语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2、流程图: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3、伪代码: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 三、算法的5个特征: 1、有穷性: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且每一步的执行时间也都是有限的。 2、确定性:每一步都有确切的含义。 3、可行性:原则上能精确运行,用纸和笔做有限次运算后即可完成。 4、输入: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5、输出:至少产生一个输出。 (三)程序设计基础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发展过程。 常用高级语言:、、、C 、、、、、等。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其中的对象主要是系统设计好的对象,包括窗体、控件等。 控件:是指工具箱中的工具在窗体中画出的能实现一定功能的部件,如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等。 常用控件: 控件 对象的类型 前缀 名字举例 窗体 命令按钮 标签 文本框 若命令按钮()的属性设置为时按钮有效,设置为时按钮无效 输入、输出 判断 处理、运算 连 接点 流程线 开始、结束

对象的三要素:属性、方法、事件 对象中属性可以在设计界面时通过属性窗中设置,也可以在运行时通过赋值语句在代码窗口设置:对象名.属性名=属性值 例:给文本框123的属性赋值为字符串”20”,代码如下:123 = “ 20 ” 注意:如果直接给对象名赋值的话,是赋值给对象的默认属性。 例: 123 = “ 20 ”相当于 123 = “ 20 ”都是给文本框123的属性赋值。 如果要获取对象的状态或特性,这时就要读取对象的属性值,方法如下:变量名=对象名.属性名 例:读取文本框“123”的“”属性的代码如下:a = 123 ●方法常见的方法如下: 格式:[对象].方法[参数名表]例:1 ”欢迎使用” ●事件及事件驱动常见的事件如下:、、、、等。 事件是对象对外部操作的响应,如在程序执行时,单击命令按钮会产生一个事件。如需要命令按钮响应事件,就把完成事件功能的代码写到事件的事件过程中,与事件一一对应。 事件过程的形式如下:对象名_事件名( ) (事件过程代码) 一、常量:指在程序进行过程中不变的量,在中一般分数值常量与字符常量两种 数值常量:就是数学中说的常数,分整型常量和实型常量两种 整型常量:即整数,指不带小数点的数值如1、0、、-10、+35等都是合法的整数 实型常量:即实数,指带小数点的数值。 实型常量又分为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种。 例:定点数:3.14159和-6.8,1.99 浮点数:2E6、1E5、88E 例:1.2345×103可表示为1.2345E3,字母E表示底数10 浮点数就是数学上的科学计数法。 字符串常量:被一对英文双引号括起来的若干个合法的字符称为字符串常量。例如:””、””、”18”、”3.1415”

高一信息技术选修(一)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 1、分析问题:明确条件和需求,找出条件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2、设计算法:用适当的方式描述问题的具体解决步骤; 常见的描述方式: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算法的特征:有输入(0或多个)、确定性、有穷性、有输出(至少要有1个输出)、可行性 3、编写程序:用计算机能读懂的程序语言描述算法; 程序的发展:机器语言(用二进制(0和1)代码表示, 唯一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接受的语言) 汇编语言:又称符号语言,间接接受的语言 高级语言:间接接受的语言, 常见的有FORTRAN 、BASIC 、PASCAL 、COBOL 、C 、Visual Basic 、Visual C++、LISP 、Visual Foxpro 、Delphi 、Java 等 4、调试运行:主要目的是查错,查找和改正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使程序顺利地执行, 得出正确结果; Eg : 1、一位同学想编程解决“韩信点兵”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最恰当的是 A. 设计算法,提出问题,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B.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C. 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设计算法,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D. 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提出问题,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2、算法与程序的关系( ) A .算法与程序之间无关系 B .算法是对程序的描述 C .程序决定算法,是算法设计的核心 D .算法决定程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 3、能够被计算机直接接受和执行的计算机语言,通常称为( )。 A .低级语言 B .高级语言 C .机器语言 D .汇编语言 4、在流程图中表示算法中的条件判断时使用( )图形框。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基础知识点汇总

1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 2 2、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3 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4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5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6 3、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7 3、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8 4、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如:3D 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试验;9 语音技术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 10 4、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 )11 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12 6智能代理技术主动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在教育、娱乐、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13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知道电脑的主要性能参数:cpu 、硬盘、内存、显示器 14 三、信息的获取过程 15 1、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1)直接获取信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参加各种科学实验等,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16 (2)间接获取信息:人与人的沟通,查阅书刊资料、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等获取的信息 17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信息来源分类(1)文献型信息源:报纸、期刊、公文、报表、图书、辞典、论文、专刊(2)口头型信息源:通过交谈、聊天、授课、讨论等方式进行口头相传的信息(3)电子型信息源:广播、26 电视、电话、因特网(4)实物型信息源:运动会、动物园、销售市场、各类公共场所 27 信息获取的工具:(1)扫描仪扫描图片、印刷体文字,并能借助文字识别软件OCR 自动识别文字。(2)录音设备可采集音频信息。(3)数码相机可采集图像信息部分相机还有摄像功能。(4)数码摄28 像机可以采集视频和音频信息。(5)计算机可以获取来自光盘、网络和数码设备的多种类型的信息。 29 四、网络信息的检索 30 定位信息需求 选择信息来源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评价信息 调整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电脑配置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举例:物理仿真实验室、大型游戏或视频、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实验等语音技术举例:语音拨号、语音查询、语音自动定票系统、语音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扩展控件的主要属性和方法。 2、掌握通用对话框控件的主要属性和方法。 3、掌握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利用扩展控件来设计多媒体程序的方法。 2、掌握利用面向对象编程的原理来设计和制作应用程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产生学习多媒体程序设计的相关技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 1、利用VB的多媒体控件设计多媒体播放器。 2、通用对话框控件的常用属性和方法。 3、菜单编辑器。 【教学难点】 1、通用对话框控件的属性和方法、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2、利用面向对象编程的原理来设计和制作应用程序。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和边讲边练相结合。 【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材分析】 本节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的第六章第一节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VB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播放器。过程是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入一个多媒体播放器程序的设计需求,提出了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观摩回答问题,进行任务分析,划分程序的功能模块,学习两种新的控件知识,进而进

行设计制作,经过创建图形用户界面、设置控件属性、编写程序代码、运行和调试程序的过程,最后完成程序设计。 通过本节的学习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设计实用程序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模块划分方法,以及利用可视化编程工具提供的控件对象进行编程,进一步熟悉对象、属性和方法的运用。而且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将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的特点,以及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相信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时一定会很受欢迎。 【学生分析】 学生是高二级的同学,是广东省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届学生,因此,他们基本掌握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方法,和已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高二年级是学习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经过大约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基本熟悉可视化编程工具――VB的使用,以及对面向对象的编程也有一定的理解。因此,他们学习本节内容“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是可以的。但是,本节是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多、难度较大,对学生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必修)知识点

1、 物质 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 2、 文字(是信息载体形式)和一份报纸(是传播途径)不是信息,报上登载的足球赛的消息才是信息 3、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4、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革命是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5、文字重点:区分信息载体和传播途径面对面 图形(图像)书报刊 声音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传播途径广播 动画电视 视频计算机网络 信息在计算机中是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 6、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核心)信息的特征:传递性 通信技术共享性 微电子技术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传感技术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天气预报) 7、真伪性(虚假短信) 网络化多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8、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确定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来源 9、获取信息 的基本过程 采集信息 保存信息 重点:区分文件格式种类 12、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1.直接访问相关信息网页 2.直接访问在线数据库 3.使用BBS 论坛 目录类搜索引擎 (如:搜狐) 全文(关键字)搜索引擎(如:百度) 13、常用下载工具 迅雷、网际快车(FlashGet )、网络蚂蚁(NetAnts )、WebZip 、影音传送带 14、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会考选修部分

信息技术会考选修部分 多媒体综合答案: 一套:D A C A 二套:A C D A 多媒体另三套总结如下: 1、输入辨论率dpi表示(每英寸的点数) 2、能够选择多个软件对图像进行编辑 3、gif格式文件能够是(动画图像)也能够是(静态图像)颜色最多(256种) 4、动画生成技术包括(关键帧动画技术、运动路径动画技术、变形动画技术、逐帧动画) 5、flash帧当中是能够(含交互操作) 6、超级解霸是(豪杰公司)力推软件 7、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过程(信息的规划与组织、素材制作与集成、修改调试、公布使用、编写使用手册) 8、(Powerpiont)为多媒体集成软件 9、制作电子相册,要求:有解说词和未扫描的照片。需要的设备(带话筒的耳机和扫描仪)///然而要问:一定不需要的设备是:(模拟摄像机)。 10.用cooledit pro 2.1编辑声音文件,不能够编辑(视频文件),然而能够对文件进行剪切、粘贴、调整顺序、声音合成等操作。 老师用10张幻灯片来演示一篇散文,较好做法:先录音,然后排练记时,同步切换。 11.数字化图像也会(失真)。 12.图像的最大优点是容易进行移动、缩放是(错误的)。 13.电影或动画24副图像/秒,mov文件是:视频文件。 14.要把录音带上的信号存入运算机,使用设备(声卡)。 15.假如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音乐,那么:(能够设置循环播放)(可设置到任意幻灯片播放)(单击鼠标,音乐停止)。 16. 交互视频游戏和有声图书为多媒体范畴。 17.色彩属性包括:明度、色相、纯度。 18。多媒体要紧特性: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 19.制作三角形到矩形的动画采纳:形状补间。17。在(锁定模式下),flash图层不能编辑. 20.创建补间动画的失败,说明开始帧和终止帧对象不同。 21.在premiere中,能够播放音频素材。假如设置影片的速度,输入:正数>100或负数<-100都能够使播放速度加快,反之减慢。 22.照photoshop中选择某一区域,能够使用工具:选择框工具、魔术棒工具、套索工具、钢笔工具。 23。jpg图像压缩比最大。21。制作全景图像软件:(ulead cool 360) 24.声音三要素:音色、音强、音调。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 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的过程叫做信息的数字化 进位计数制:数位、基数、位权 将二进制数按权值展开求和,称为“按权乘基数相加”法 目前计算机中普遍采用的字符码是ASCII码 共可表示128种不同字符 控制字符34个、阿拉伯数字10个、英文字母52个、标点符号和运算符号32个 汉字的编码包括输入码、内码和字形码 输入码:为方便汉字输入的编码 内码:计算机内部用来进行存储、处理的编码,是唯一的 字形码:为显示、打印输出汉字的编码,用点阵、矢量、和曲线轮廓的方式表示 输入汉字编码→转化为内码→输出字形码 GB2312-80 7445个字符、6763个汉字 GB18030-2000 27484个汉字 声音的编码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 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级数越多,数据量越大 音质最好的是CD和W A V格式,MP3和WMA次之,RA只适用于在线播放MP3、WMA压缩、mid以乐器形式编码 图像分为矢量图和位图 矢量图通过数学计算公式获得WMF 位图由像素点构成,像素越多越清晰BMP、TIF、GIF、JPG 压缩分为有损和无损 无损:WinZip、WinRAR 有损:广泛应用于动画、声音、图像中MP3、JPG、MPEG JPG压缩比约为50:1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分配的相关技术 四大基本技术:感测(OCR 字符识别软件)、通信、计算、控制 信息处理:获取原始信息,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过程 获取、加工(文本表格多媒体)、表达、传播、存储、转换、使用 ENIAC 1946 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案课程(终审稿)

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 应用教案课程
MG129]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 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 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 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
和网络设备互相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
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 LAN
10 千米以内
城域网 MAN
10 千米到 60 千米以内
广域网 WAN
100 千米以外
交流:除我们了解的校园网、网络实验室这类局域网以外,请与同学们交流,看能否为城
域网和广域网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你是否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谈谈你的看法。
2、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网络聊天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请你谈谈这种说法正确吗为
什么
3、完成在线随堂小测。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第二课 不同的连接策略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略) 第2章知识要点 1. 信息需求的确定 信息需求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字、声音、图、视频等。所以,人们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确定信息内容。 (2)确定信息的类型。 2. 信息来源的确定 按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这些信息来源有其特点,在考虑从什么渠道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一般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可用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2)哪些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3. 信息获取的方法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阅读法;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文献法;通过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访谈法;通过广播、电视、影视资料获取信息的视听法;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信息的实验法;通过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的调查法;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信息技术vb选修知识点

选修知识点 (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流程图 (二)算法 一、 算法定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 数据结构=程序。 二、算法的描述方法:分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三种。 1、自然语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2、流程图: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3、伪代码: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 三、算法的5 1、有穷性 2、确定性 3、可行性 4、输入:有零个或多个输入。 5、输出:至少产生一个输出。 (三)程序设计基础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发展过程。 常用高级语言:BASIC 、VB 、Pascal 、C 、C++、Java 、Delphi 、Fortran 、Powerbuilder 等。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 :其中的对象主要是系统设计好的对象,包括窗体、控件等。 控件:是指工具箱中的工具在窗体中画出的能实现一定功能的部件,如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等。 常用 控件: 对象的三要素 : 属性 、方法 、事件

句在代码窗口设置: 对象名.属性名=属性值 例:给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赋值为字符串”20”,代码如下: = “20 ” 注意:如果直接给对象名赋值的话,是赋值给对象的默认属性。 例: Txt123 = “ 20 ”相当于 = “ 20 ”都是给文本框Txt123的text 属性赋值。 如果要获取对象的状态或特性,这时就要读取对象的属性值,方法如下:变量名=对象名.属性名 例:读取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的代码如下:a = ●方法常见的方法如下:Print Cls Move Show 格式:[对象].方法[参数名表]例:”欢迎使用” ●事件及事件驱动常见的事件如下: Click 、 DblClick 、KeyPress 、 Load 、MouseUp 等。 事件是对象对外部操作的响应,如在程序执行时,单击命令按钮会产生一个Click事件。如需要命令按钮响应Click事件,就把完成Click事件功能的代码写到Click事件的事件过程中,与事件一一对应。 事件过程的形式如下: Private Sub 对象名_事件名( ) (事件过程代码) End Sub 一、常量:指在程序进行过程中不变的量,在VB中一般分数值常量与字符常量两种 数值常量:就是数学中说的常数,分整型常量和实型常量两种 整型常量:即整数,指不带小数点的数值如1、0、、-10、+35等都是合法的整数 实型常量:即实数,指带小数点的数值。 实型常量又分为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种。 例:定点数:和,浮点数:2E6、1E5、88E 例:×103可表示为,字母E表示底数10 浮点数就是数学上的科学计数法。 字符串常量:被一对英文双引号括起来的若干个合法的字符称为字符串常量。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信息特征和信息技术发展 1.信息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 传播的内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2.信息的一般特征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等。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3.信息技术的简称是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4.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GUI)、磁盘操作系统(DOS) 虚拟现实技术:如3D游戏、电子宠物等。 语音技术:语音技术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典型的例子是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Office助手”。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

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案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LAN 10千米以内 城域网MAN 10千米到60千米以内 广域网W AN 100千米以外 交流:除我们了解的校园网、网络实验室这类局域网以外,请与同学们交流,看能否为城域网和广域网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你是否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谈谈你的看法。 2、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网络聊天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请你谈谈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完成在线随堂小测。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