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引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引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引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引第三版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2017

)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deep venous thrombosis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塞(PE),它可显著影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表1

抗心磷脂/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缺乏

Ⅷ、Ⅸ、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

纤溶酶原缺) /活化蛋白C抵抗/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Ⅺ因子增高/蛋白/Ⅻ因子缺乏蛋白S/乏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

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

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

.

人工狼疮抗凝物//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

重症感染/VTE病史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以后进30d;发病30d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DVT入慢性期;早期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急性下肢DVT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2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征阳性。NeuhofHomans征和腿肌肉静脉丛时,

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DVT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严重的下肢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

.

灵敏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

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DVT),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90%率高(

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静脉成像: 3. CT

的确诊率。肺动脉造影检查,可增加VTECT确性高,联合应用CTV及

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 4.核磁静脉成像:

的金标准。目前,准确性高,目前仍是诊断下肢DVT 5.静脉造影

临床上已逐步用超声检查来替代静脉造影。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临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3的临床可能性评估:件下肢DVT1. DVT。3~2分;高度≥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

。12. DVT诊断流程:见图

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推荐:

评分为低度可能时,Wells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D-行

四、治疗

的早期治疗(一)DVT

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抗凝是DVT抗凝 1.

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和管腔再通,降低PE 拮抗剂和新型K低PTS发生率。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因子抑制剂等。a口服抗凝剂,后者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

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普通肝素:(1-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U80一般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100U/kg-11)再作调小时根据激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h·~静脉泵入,以后每46后出现,在使用的第5d整。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常于应用肝素天复查血小板计数。103~

.

.

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2)低子肝素(如那曲肝素等):

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小时1能。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U/kg,每12者慎用。

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 3)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物,效果评估需监测INR小时后停242.0~3.0并持续天后开始测定6.0mg/d,2~3INR,当INR稳定在低分子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的在国内,利伐沙班已经被批准用于 DVTa(4)直接Ⅹ因子抑制剂:预防和治疗,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推荐用法:前三周。,维持剂量为20mgQD15mgBid

及HIT 阿加曲班:主要适用于急性期、)5 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风险的患者。HIT存在

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DVT推荐一:早期

24h达标且稳定拮抗剂,在INR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后,停用低分子肝素。

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早期DVT推荐二:

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生素K

者,如无禁忌,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先行抗凝治疗,然高度怀疑DVT后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因子抑制剂。直接Ⅹa

溶栓治疗2.

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的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 1)溶栓药物:(,4000U/kg 好,过敏反应少的特点。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一般首剂为~5,必要时延长至72~96h,持续~30min内静脉推注;继以60120万U/d。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7d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新型溶栓药物包)等,溶栓效果好、单次给药有效,)、替奈普酶(rPATNK-tPA括瑞替普酶(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且半衰期长。

常用巴曲酶,通过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抑制)降纤药物: 2(的安全

性高。DVT血栓的形成,治疗

.

.

(髂、股、腘静脉);全身状DVT 急性近端(3)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年和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况好;预期生命>1

周)有活~4①溶栓药物过敏;②近期(2(4)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动性出血,包括严重的颅内、胃肠、泌尿道出血;③近期接受过大手术、活检、心肺复苏、不能实施压迫的穿刺;④近期有严重的外伤;⑤严重难以控制);⑥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⑦细菌性心内膜炎;⑧的高血压(>160/110mmHg出血性

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⑨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患者;⑩岁和妊娠者慎用。年龄>75

)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溶栓方法:

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PTS优势明显,能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的入路主要包括顺行入路和逆行入路。两CDT症少。为临床首选的溶栓方法。种给药方式在溶栓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过敏3 ()肺动脉栓塞:1)出血:(2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反应(溶栓药物相关):

常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3.手术取栓:

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Fogarty用

脉血栓。)主要是采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机械血栓清除术: 4. 旋转涡轮或流体动力的原理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

1,对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推荐:

联合CDTPMT 与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 CDT。如条件允许,可行清除血栓。

7d等治疗。对于病史CDT PMT、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行手术取栓或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DVT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用手术取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5.

,建议首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CDT 成功行推荐:

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

.

下腔静脉滤器:6.

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DVT 推荐:对单纯抗凝治疗的

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

. 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髂、股静脉或下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1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DVT拟行CDT、PMT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具有急性DVT、PE者;(3压力治疗: 7. 血栓清除后,患肢可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弹力袜,以预防血栓复发。

的慢性期治疗(二)DVT

DVT患者需长期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抗凝治疗:1.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或 PE,推荐一:对于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

其K拮抗剂。维生素

个月;无诱因的DVT患者,抗凝治疗3中继发于手术或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VTE患者抗凝或3 PE、复发的首次近端DVT,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PE或伴有肿瘤的下肢DVT 推荐二:

个月后袁建议延长抗凝治疗3.

疗,抗凝维生素 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 其他治疗:

3.物理治疗:

推荐: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活性药物,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驱动治疗。

五、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血栓后综合征的治疗:(1)压力治疗:是PTS的基础治疗,有助于减

轻或改善PTS症状。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ECSs)和间歇气压治疗。(2)运动训练:能够减轻 PTS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药物治疗:静脉活.

.

的症状,其长期有效性和安性药如黄酮或七叶皂苷类,可以在短期内改善PTS)血管腔内治疗:现有的方法只能改善症状,无法恢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4年以上远期疗效结果,所以对于复深静脉已被破坏的结构,而且缺乏大样本10评分为轻度和中度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年龄较小预期寿命较长、Villata见下腔静脉通畅,患CT主。 Villata评分为重度或发生静脉性溃疡,造影或侧股腘静脉主干形态正常或再通良好、血流通畅,髂静脉、股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行腔内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较高,近、中期疗效满意,术后溃疡自行愈合率较高、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编写版)》(2017

期。如欲全面详尽了9(本指南刊登于《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年第解,请看全文)

201

7.9.30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2017 )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deep venous thrombosis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塞(PE),它可显著影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表1 抗心磷脂/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缺乏 Ⅷ、Ⅸ、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 纤溶酶原缺) /活化蛋白C抵抗/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Ⅺ因子增高/蛋白/Ⅻ因子缺乏蛋白S/乏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 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 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 . 人工狼疮抗凝物//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 重症感染/VTE病史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以后进30d;发病30d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DVT入慢性期;早期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急性下肢DVT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2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征阳性。NeuhofHomans征和腿肌肉静脉丛时, 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DVT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严重的下肢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 . 灵敏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 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DVT),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90%率高( 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静脉成像: 3. CT 的确诊率。肺动脉造影检查,可增加VTECT确性高,联合应用CTV及 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 4.核磁静脉成像: 的金标准。目前,准确性高,目前仍是诊断下肢DVT 5.静脉造影 临床上已逐步用超声检查来替代静脉造影。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临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3的临床可能性评估:件下肢DVT1. DVT。3~2分;高度≥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 。12. DVT诊断流程:见图 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推荐: 评分为低度可能时,Wells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D-行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医学园地 2009-10-11 21:30 阅读4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200 6年3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2005年11月26日和2007年6月11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2007年8月25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

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 oembolism,VTE)。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表1 DVT的原发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7-10-11 摘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 年 9 月第 32 卷第 9 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 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

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般是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为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为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诊断 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提示下肢DVT的可能性大;但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或症状不典型时,易出现漏诊、误诊。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7-10-11 摘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 年9 月第32 卷第9 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2019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2 006年3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200 5年11月26日和2007年6月11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2007年8月25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 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 mbolism,VTE)。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 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 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提高我国对DVT 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表1 DVT的原发危险因素 表2 DVT的继发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年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年版) 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网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单位:入站时间:2009-12-02 15:28: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了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见表1)。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DVT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表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 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DVT的诊断 一、DVT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于无症状DVT的敏感性较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500 ?g/L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500 ?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3.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人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保持在高达93%~97%,特异性保持在94%~99%。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每日复查。 结合有无血栓的好发因素,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可以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度DVT可能性。如果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可能性患者可临床观察,对于中度和高度可能性患者可给予抗凝治疗,对于高发病率组的患者,如果第二次扫描仍阴性应考虑进行静脉造影。 4.放射性核索血管扫描检查: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通过扫描而显象,对DVT诊断是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健康宣教 1、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什么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4、哪些手术是骨科大手术 目前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对于其他一些创伤手术目前国内尚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的手术后应予相关抗凝治疗。 5、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6、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三大主要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三大主要原因 *导读: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静脉血流滞缓 诱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血流滞缓,例如长时间卧床不起,缺乏下肢肌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滞缓。 血栓形成发生的起始部位是比目鱼肌静脉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左侧,大约有2/3的人群左镕静脉被右骸总动脉跨越压迫,后方又受第3腰椎椎体挤压而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大约有1/4的人群韶外静脉有瓣膜,甚至先天性膜状闭塞,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高渗溶液和刺激性溶液,如有机碘溶液、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此类病因较为少见。 3.机械性损伤:静脉撕裂伤、局部挫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

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下肢静脉血栓。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大型手术,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教聚能力增强,术后纤维蛋白镕酶和血清前纤维蛋白镕酶的抑制剂水平均有所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2.切除脾的手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3.严重脱水或烧伤使血液浓缩,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4.癌细胞破坏组织的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鼓蛋白和凝血活家等。 5.某些酶的活性增高,可使血凝固度提高。 6.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的剂量过大,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7.药物的临床应用可降低抗凝血酶皿的水平,从而提高血液的凝固度,如长期口服避孕药。

静脉炎的主要诊断标准

静脉炎的主要诊断标准 *导读:根据发病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可分为急性 期和后遗症期。…… 根据发病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可分为急性期和后遗症期。 ①急性期:约在发病后3~4周,此期间,血栓易脱落,因此除 肢体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临床表现外,有时还可并发肺动脉栓塞,表现胸闷、胸痛咯血、发热等。严重肺栓塞病人,可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发生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②后遗症期:也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通后,静脉瓣膜破坏,静脉血液发生逆流,引起远端静脉高压和淤血等临床表现。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沉重疲劳感,活动后加重,或朝轻暮重,下肢浅静脉曲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慢性溃疡等。 根据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 的标准如下。 1.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Neuhof征阳性。

2.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和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 3.排除急性动脉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发性盆腔肿瘤,小腿损伤性血肿,小腿纤维组织等疾病。 4.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静脉造影:静脉充盈缺损,全下肢(或节段)深静脉阻塞或狭窄;静脉再通,呈扩张状,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瓣膜阴影消失,侧支循环形成,呈扩张扭曲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流程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可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3 下肢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 临床特征 肿瘤 瘫痪、或近期下肢石膏固定 近期卧床>3天,或大手术后l2周内 沿深静脉走行的局部压痛 整个下肢的水肿 与健侧相比,小腿肿胀大于3 cm(胫骨粗隆下10 cm处测量) 既往有DVT病史 凹陷性水肿(有症状腿部更严重) 有浅静脉的侧支循环(非静脉曲张性) 评分l l l l l l l l l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二、DWIF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s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DVT的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大于500 g/L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

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大于500 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入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保持在93%~97%,特异性保持在94%~99%。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每日复查。 结合有无血栓的好发因素,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可以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度DVT可能性。如果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可能性患者可临床观察,对于中度和高度可能性患者可给予抗凝治疗,对于高发病率组的患者,如果第2次扫描仍阴性应考虑进行静脉造影。 3.螺旋CT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venography,CTV):是近年出现的新的DVT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6.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急性期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在治疗的第一天可以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稳定并大于2.0后,停用肝素。 普通肝素静脉注射: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2251257.html,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林召梅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9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w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 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多见,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左右[1]。据研究 报道,ICU患者DVT的发病率为31%[2],DVT也是ICU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2年2月15例DVT患者的发病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及降低ICU患者DVT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DVT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在76-22.5岁,神经外科7例,胸外科2例,脊髓损伤1例,外伤5例。 1.2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高、皮肤色泽改变,Homan征阳性。 1.3发病原因分析 根据Virchow1856年提出的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是:静脉瘀滞、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将患者的年龄、卧床时间、心肺功能、动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和脱水药物的使用作为危险因素。 2 结果 证实ICU病人DVT的发生于与多重危险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动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脱水药物、机械通气等均使DVT的发生率增加。本病例中12例在ICU治疗期间痊愈,2例死亡,其中一例病人放弃治疗,另一例病人死因为脑部疾病,1例好转返回普通病房,出院时痊愈。 3 护理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王秀丽(共同执笔人),王庚,冯泽国,江伟,张兰,张英泽(共同执笔人),陈绍辉,金善良,姚尚龙(共同执笔人),徐懋,郭向阳(负责人) 一、前言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I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病人,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 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 (一)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 :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 空气栓塞等。其中PTE为PE的最常见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围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物理、化验检查,做出较明确诊断。 1. 临床表现 下肢DVT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患侧肢体皮肤颜色变紫变暗。腓静脉型DVT多无临床症状,约40%-50%有症状者血栓向近端延展。近端DVT患者出现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其中近一半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肺栓塞。 PE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肺循环状态,清醒病人的主要症状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呼吸困难多为靠近肺门中心部的PE引起,胸痛一般 是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致,晕厥是因脑动脉供血减少、心律失常、迷走反射等因素引起。全身麻醉状态下,PE主要表现为突发、无诱因的低氧血症,大面积肺栓塞可致呼气末二氧化碳骤降、高碳酸血症和循环衰竭(临床上以休克和低血压为主要表现,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 90mmH或较基础值下降幅度>40mmHg寺续15 分钟以上。需除外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感染中毒症所致血压下降)。 有下列情况可考虑PE①下肢无力,静脉曲张,不对称下肢浮肿,血栓性静脉炎;②外伤后呼吸困难,胸痛、咯血;③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或原有的呼吸困难加重;④原因不明的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修订版).doc

下肢深静脉血栓 概念: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下肢DVT分类: 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高危因素 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4.1%。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1.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或制动,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2.静脉壁的损伤(特别是内膜损伤)---- a化学性损伤:经静脉输注液体及药物b机械性损伤:手术创伤c感染性损伤 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 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高(>90%),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概念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回流障碍性疾病。 ?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手术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 三、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管壁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DVT的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五、原发性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 Ⅴ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临床上常以反复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七、DVT的临床特征 不同患者DVT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深静脉部位、发生速度、阻塞程度、侧枝循环建立、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等因素影响。 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和压痛、肿胀、静脉曲张、皮下静脉凸出、患肢轻度发绀,可伴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上肢DVT可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并可使肢体长期伤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不易引起血管腔完全阻塞,因而患肢肿胀并不明显,可引起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中心静脉通路破坏及病变部位的血液外渗。 DVT常见的并发症是PTE,重者可导致死亡。 八、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观察与记录,抬高患肢,有效止痛。加强基础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饮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抬高患肢3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 九、健康教育:戒烟、饮食、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保护静脉、及时就诊。

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目的分析DVT的形成原因,针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分娩后并发DVT的产妇26例。所有产妇均进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临床症状诊断,确诊后进行常规溶栓、抗凝、消肿治疗。结果年龄超过35岁、BMI超过30 kg/m2、糖尿病、高血压、产褥感染等,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经过治疗干预,26例DVT产妇中,1个疗程治愈率80.76%,2个疗程治愈率11.53%,无效率7.69%。结论针对产妇DVT的高危因素,应以预防为主,减少产褥感染发生率。 标签: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产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据相关报道显示,外科手术术后发病率高达30%~50%,妇科手术术后发病率约7%~45%[1]。本文将选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分娩后并发DVT的产妇36例,针对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分娩后并发DVT的产妇26例。所有产妇均已经过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确诊。平均年龄(34.17±3.04)岁,平均体重(71.33±4.41)kg,自然分娩8例,阴道助产6例,剖宫产12例。血栓位置:左下肢17例,右下肢9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所有产妇均进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以下表现:深静脉部分或全部显影不清晰;静脉内部呈现条索状充盈缺损;造影剂在某一区域停滞;形成侧支循环等。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以下特征:下肢疼痛、肿胀、淤血、皮温升高等,长久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 1.2.2 治疗方法 所有产妇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消肿治疗。具体包括: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治疗,1次/12 h,控制血浆肝素稳定在80U/L~150 U/L;观察产妇体征变化和APTT水平,确定APTT是是对照值的1.5~2倍;使用葡萄糖液(5%)+尿激酶(10万U~20万U),1次/d,以7天为1疗程;使用右旋糖酐40+复方丹参(15~20 mL),静脉滴注,1次/d,以7天为1疗程;使用阿斯匹林,口服,50 mg/次,3次/d;根据产妇的情况,可配合抗生素治疗或外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