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2.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

张大妈家:用了()吨水,水费是()。

李奶奶家:用了()吨水。

所求的问题是:

师: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4)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探究解法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两种量?

(2)哪种量是一定?

(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讨论分析: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4)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张大妈家水费 = 李奶奶家水费

用水吨数用水吨数

(5)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板书)

28 :8= x :10

8 x=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钱。

3、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同学们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4、检验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三、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智慧城堡

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提示:你知道哪种量不变吗?你能试着用比例解决吗?

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

提示:你知道吗?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

五、课堂总结

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判)(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设)

(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列)

(4)解比例;(解)

(5)验算,作答。(验)

六、布置作业: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

附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张大妈家水费 = 李奶奶家水费

用水吨数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1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案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5 【课程标准描述】 1.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学习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多角度观察、对比、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会说出解题的思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通过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会说出解题的思路。 【评价活动方案】 1.在观察座位示意图、小组合作讨论中,计算师生人数的过程,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师生讨论租的车是否坐得下,以评价学习目标2。 3、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7= 3×4= 9×6= 5×6= 4×8= 5×9= 2×8= 3×7= 7×6= 5×4= 6×8= 9×3= 2.二年级(1)班有45个小朋友,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一本,够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评价目标1) 教师:二年(1)班的同学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在租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解决好吗? 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 出示例题 数学信息: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能坐下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时,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而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教学时,应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效果,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把握。 1用字母表示数..........................................................6课时2解简易方程............................................................7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教材第52~53页)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在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具体意义的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重点: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投影片。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名称。 ×时间=路程单产量×=总产量 时间=×=总价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6 用比例解决问题 一课时(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材第61~64页。 1.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课件。 师:同学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列一个等式。因此,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1. 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要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就必须知道李奶奶上个月用水的吨数和水的单价。从张大妈家上个月用水8吨水费28元中,可以算出水的单价是28÷8=3.5(元),然后就能计算出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10=35(元)。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我们要知道题里涉及到哪些数量,什么数量是一定的? 生:题中涉及到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水的总价),虽然没有出现水的单价,但是我们知道水的

单价是一定的。 师: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判断一下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水的总价÷吨数=水的单价(一定),所以应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师: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要明确: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师:想一想,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该怎样想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不变的量。 ?只要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如果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应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 …… 2. 教学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6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该怎么做呢? 生1: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题中的总用电量是一定的。 生2:知道了总用电量是不变量,确定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平均每天用电量×时间=总用电量(一定),所以这道题该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生3:当总的用电量一定时,用电时间与单位时间内的用电量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每天的用电量与用电天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x=500÷25 x=20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8 —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解决列方程求“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5、6、7题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 3、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准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形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具准备:课件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参加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出示例题图。 设计意图:运动会是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活动,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归纳,掌握方法。 1、指导观察,明确题意,列式解答。 ⑴出示奥运会跳高领奖的课件 师:看画面中你获得那些信息?从“小刚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 米”中你知道其中含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小组交流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生答师板书) ①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②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 ③小刚的成绩+ 0.06米=小军的成绩 师评价: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等量关系式,都符合题意,真了不起!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①列方程。 师问:运用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在小军的成绩上打“?”,并在“小军的成绩”下写X o然后板书: 解:设小军跳高成绩是X米。 X - 1.39 = 0.06 X = 1.39 + 0.06 X = 1.45 学生独立解完后,师指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 X米”,因此,求出的X值不写出单位名称。 ⑶检验。 师:你是怎样检验的?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①代入方程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 ②代入题中,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⑷交流寻求不同的算法。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等量关系? (小组交流)得出方程:②X - 0.06 = 1.39 :③1.39 + 0.06 = X。并板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设计及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设计及习题 考点、难点回顾 考点: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难点: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知识点回顾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课堂练习 一、填空(25分)

1、小明身高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身高()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米2。 3、一堆煤有a吨,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吨。 4、在自然数中,与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和()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5、当5x=11时,x=(),4x=()。 6、2.8比()的5倍少1.2。 7、已知x=4是方程ax-18=6的解,a的值是(),6a=()。 8、小丽买了5个笔记本,每个x元,付出了20元,应找回()元。 9、某班有学生40名。女生有40-b名,这里的b表示()。 8、当a=10时,b=15时,3a=(),b÷a=()。 9、解1.7x=8.5时,需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x=()。 10、四年级有X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15人,三年级有()人。 11、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最大的数是A,最小的数是(),中间的数是()。 12、学校有a个足球,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2.5倍。学校有足球和篮球共()个,篮球比足球多()个。 13、一枝圆珠笔a元,比一枝钢笔便宜6.9元,买一枝钢笔和一枝圆珠笔共用()元。 1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s千米,每小时行()千米 二、选择(10分) 1、下面()说法是正确的。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2a一定大于a。 C、x=20是方程4÷x=0.2的解。 2、爸爸今年a岁,比妈妈大3岁,表示妈妈岁数的式子是()。 A、a+3 B、a-3 C、a-3+1 3、长方形的周长是c米,宽是b米,长是()米。 A、c-b B、c-2b C、c÷2-b 4、下面各式不属于方程的是()。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组内交流)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 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弓I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 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 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弓|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执教:房清超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教材与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例5》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个例题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教材编排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新问题的尝试.让学生经历解决连减相同数的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基础上解决本课时有关问题,一年级学生有较好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他们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题意和探究减相同数的解题思路。 2.在圈一圈,减一减,分一分等的学习活动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解题思路,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减相同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理解减相同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趣。 看,谁来了(光头强),他最喜欢聪明的孩子了,你们有自信当聪明的孩子吗?让我们一起接受他的挑战吧!

1.口算 2.光头强从城里带来34个橘子到森林住处,被熊大熊二拿走6个,光头强剩下多少个橘子? 【设计意图:引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角色情境,接受口算挑战,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新知关联、学生兴趣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计算光头强剩下的橘子数,很自然地引出新知问题。】 二、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讨论探究 为了防止两只熊再拿走橘子,光头强决定把橘子装在袋子里,(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装橘子”的表示方法并交流。 (画图圈一圈、用实物分一分、减法计算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正确分析图中信息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装橘子”的表示方法众多,因此设计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该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学生思维,交流自己的思想,培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许学生方法不够完美或是表达的语言不够完整,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2.比较优化,检验算法 ①说一说: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②比一比:比较优化出用箭头方法更明了实用。 ③验一验:结果正确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可以怎么检验。 【设计意图:在众多解题方法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出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从而比较优化出最佳解题策略,在检验环节,学生如果表达不出检验方法,教师可适时的引导,用加法来检验减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3.观察发现,揭示课题。 看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主题图中的分橘子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让他们理解题意,明白“装满”的含义之后讨论觖题方法再交流,放手让他们动手圈一圈、减一减,分一分的操作,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解方程(2)精品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课时教案 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解方程(2)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批注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8.648.34-x=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 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

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一盒铅笔盒有x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安徽省淮南市杨祠小学:信兆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充分经历分一分、圈一圈、算一算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连减同数的新问题。 2.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3. 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解题方法策略。重点:掌握解决连减同数问题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做准备。难点:理解连续减9的道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情境导入你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再碰到需要计算的问题,同学们能解决吗?考考你们。课件:吃桃子问题。小结:你们不但会口算,还会用连减、加减混合来解决问题了,真棒。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不会。他们分水果时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一起看。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审读信息,理解题意 1、审读信息,完整叙述。 2、理解:“装满”的意思是不能多,不能少,每袋要装几个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忙解决吗? (二)自主探究,交流方法 【设问】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老师给的图上画一画、或者自己列式算一算,来看看,29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呀? 1. 独立操作,自主探究 2. 交流想法,反馈结果逐一反馈: (1)实操法:黑板摆小棒。追问:结果是什么?这么摆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呀?小结:他用摆摆小棒的方式,9个9个摆,就知道能装满几袋了。这个办法你们说行吗? (2)圈画法追问:这么一圈,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小结:这个同学借助现成的图来圈一圈,9个9个圈,圈出3个9就说明能装满3袋。更是个好办法。 (3)计算法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明白他这个算式的意思吗?预设:28-9=19 19-9=10 10-9=1 追问:你这么减9减9的算,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呀? 小结:他这么一算,减1个9就是装满1袋,减了3个9就能装满3袋。 (4)老师是这样想的,你们能看出我怎么想的吗? 板书:29 20 11 2 (每次减得) 小结:意思和你们是一样的,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你们真了不起,这么一个问题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看似不同,其实我们想法是一样的,我们摆、圈、算都在想“29里面有几个9就可以装满几袋。” 3. 我们解答的对吗?怎么检查一下?预设:再圈一遍,再数一遍。再算一遍。换一种方法解决,看看结果是否相同,也是检验的好办法。用减法计算的同学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 A÷B=C。

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比例。 (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共2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教学目标: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 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 (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 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与正比例的意义互为对应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预习学案 激发兴趣:同学们知道校园里最高的树是那一棵吗?老师很想知道这棵树的高度大概有多少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一)回顾旧知。 1、出示例5 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你能算出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吗? 3、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4、教师引导: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解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师: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可以在原题用符号的方法来划分,比如用水吨数用符号“O”表示,水费用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列项摘记的方法来划分(板书学习记录卡中的表格)。 2、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每个学习小组一张) 《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卡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 (未知的量用“ X”表示)。 对应数据 相关联的两种量 张大妈李奶奶 ( 2)分析判断。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 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负责作学习记录。 ?分析、判断和解答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补充 (三)展示成果,形成策略 1、指定小组到讲台利用投影仪汇报,预设学生的汇报内容为: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以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要铺边长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是整块数,引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重要性,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2.鼓励自主探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可以选择的地砖,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种可以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当设计师?老师在装修房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境图。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要给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铺地砖。 生2: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 生3: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 2.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用长方形方格纸代表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地面,每个方格可以代表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呢(学生操作) (2)学生组内交流。 ①边长是1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16块,宽边12块,能铺满) ②边长是2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8块,宽边6块,能铺满) ③边长是3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5块,宽边4块,不能铺满) ④边长是4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4块,宽边3块,能铺满) …… (3)各组汇报。 生1:我发现只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符合老师的要求。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第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 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水平,协助其构建相对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使用比例知识准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今天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节知识,我们知道最后一节知识的是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4.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能够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协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能够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点明主题,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的学习。】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 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而求其面积,使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以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由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简单的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长方形通过剪一剪变成不规则的图形,并让学生试着计算其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自主探究,在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操作活动中引领学生体会到所谓的新知识其实不新,关键在于转化思想的运用,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转化成学习过的规则的图形,这样就把新知识纳入到了学生已学的知识中。3.多样的练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后设计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我们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请你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平面图形及其相关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 2.导入。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动态演示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的过程。师: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以后,你还会计算它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O自主探究 1.这个不规则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直接计算起来很难,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从而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所以可以把不规则图形 左边的这部分剪下来,向右平移之后,正好变 成了一个规则图形——长方形,这说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相当于计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 生3: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6 cm,宽是4 cm,所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24 cm2 。 生4:我发现运用图形平移的知识可以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