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范本:4214-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成就

课题申报范本:4214-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成就

课题申报范本:4214-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成就
课题申报范本:4214-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成就

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成就

1.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关注焦点,而在当今在我国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华体育精神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道德和人格的影响也日益彰显,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是现代中华体育文化在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中华体育文化得以复兴其最大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以中国“女排精神”、中国“乒乓精神”、中国“女足精神”等为代表的体育精神,见证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精神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和传承其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拼搏精神等,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体育梦的强大动力。而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可以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进而将中华体育精神所推崇的爱国、拼搏、团结和公平竞争内化为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学界研究中华体育精神的成果较多,他们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第一,中华体育精神内涵尚待更充分挖掘。当前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研究比较笼统分散,没有考察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性变化;第二,研究未充分重视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理念必须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实现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多元化;第三,尚未有对中华体育精神人文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中华体育精神到人文素质转化必须有充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中华体育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四,以往研究多理论研究,但缺少多样化的深入、长期的描述性资料。前人研究缺少对青少年学生生活的深入调查与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因此难以揭示中华体育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形成过程。

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以及中华体育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各行业都在关注如何将中华体育精神践行到工作中。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中华体育精神的本质及其人文价值,结合各个时期尤其是各届奥运会及中华体育精神的经验,探讨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在实践层面上,从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中华体育精神渗入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中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国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

1.3 选题意义及价值

本研究拟从中华体育精神时代意义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教育价值,旨在通过体育课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人文素质选修课以及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等方式,向青少年全方位传播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探讨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对青少年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旨在为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塑造创造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2.选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课题理论依据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从本体论角度对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等已有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找到相关概念在实践中生成的根据及现实意义,界定本课题所讨论的概念所指。其次,从社会现实角度考察当代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危机。再次,从三个方面对中华体育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研究。最后,总结中国青少年中华体育精神人文教育的成就。

2.2研究目标

以中华体育精神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有效融合,培养体格健壮、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研究内容

(1)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其人文教育的价值。梳理不同时期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揭示中华体育精神具有的人文教育基本理念、内容和价值;

(2)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概述。分析中国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危机。(3)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契合、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塑造、与青少年道德的教育等。

(4)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就。包括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主要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以及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

2.4研究假设

关于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假设

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教育素材,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真正普及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中华体育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5创新之处

创新1:研究视角、方法的创新。以体育哲学和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体育哲学的范畴论和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创新2:研究内容、思路的创新。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将中华体育精神在理论与实践中加入融合,最后提出融合的路径。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

本研究尝试以如下思路展开研究,其要点如下:

(1)从本体论角度对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等已有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找到相关概念在实践中生成的根据及现实意义,界定本课题所讨论的概念所指。

(2)从社会现实角度考察当代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危机。从3方面对中华体育精神人文价值实现的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研究。

(3)总结中国青少年体育人文教育的成就。本课题将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力图有所创新。

3.2研究方法

结合管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哲学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本课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光盘检索、历史资料与相关书籍查阅,积累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历史研究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搜集整理史料,鉴别史料,研究史料而得出的科学的结论。

(3)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参与和发扬体育精神状况进行分析,以取得第一手材料。

(4)专家访谈法。向体育文化、体育史、学校体育学方面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同时,比较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也得以运用。

3.3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资料收集、论证阶段(2017.6-2018.3)。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

(2)调查及专家访谈阶段(2018.4-2018.8)。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及专家访谈。

(3)调研报告撰写阶段(2018.9-2018.12)。中华体育精神对青少年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

(4)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9.1-2019.6)。中华体育精神对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成就。

本课题预定24个月完成,预计2019年6月完成。为保证课题的质量,进一步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定稿,6月正式结题。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

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

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探析基于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探析基于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8-10-25T10:02:07.8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作者:伍乐华[导读] 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国民素养却在逐步的下降。努力提升国民的核心素养 (福建省石狮市祥芝中心小学)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国民素养却在逐步的下降。努力提升国民的核心素养,成为摆在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青少年核心素养的提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培养“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各学段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各种品格和能力。本文通过在核心素养下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核心素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培养“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核心素养,养育有知识、技能和信心的具备体育素养的个体,使他们享有终身健康的体育活动生活方式,它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核心素养是培养一个人的整体修养,是道德品质、外表形象和知识水平及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很多的教师在新课改之后的教学仍然处于表面,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能做到全面的看待每一个学生,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了解学科本质是什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把学生带向远方。 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把握还有待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器材的利用及摆放都很合理,却在课的结束部分,未能安排学生收还器材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的提醒注意运动安全,但缺少安全防范知识和行为的具体引导。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健康知识的渗透不够。应注重渗透的时机,把握传授的内容,还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在设计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篮球的传接球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了解准备姿势的手型,教师要把手指挫伤及预防知识及时的渗透,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培养体育情感与品格 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所以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体育兴趣展开,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培养自主健身的行为,让参与者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要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与品质,要注意教学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游戏的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习者对体育的兴趣,让学习者感觉到在学习中能活到内心的愉悦,达到身心的满足感。注意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培养工作,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往往会让学习者更加感兴趣,更容易投入,取得更理想的培养效果,而针对高年级段学习者则采用竞赛法更为合宜。 (二)、培养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关键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习者的专项运动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运动水平和运动兴趣,养成学习者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要明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只有更好的掌握了动作技术方法,才能更好的在练习当中培养兴趣,培养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在运动习惯的培养上要注意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在课余及周末时间充裕的时候,可以通过观看电视比赛节目,参与社区组织的现场比赛等形式来培养运动习惯,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来提高运动能力与养成自主健身习惯。 (三)、培养体育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缺失,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正确的健康行为。在有效的培养上,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注意健康知识的渗透,例如:在课的准备部分,让学生了解准备活动的方法和意义,养成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健康行为,再如在教授篮球传接球技术活动过程中,及时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采取怎样的迎球动作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体育教学前组织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性检查等行为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导致运动损伤潜在风险,以及排除和降低风险的存在。在学校层面上,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掌握对健康知识的理念架构,促进学生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 总结 核心素养不但强调了人的行动与学习能力,更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反省和思考能力,它凸显出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联系中,强调态度和反省能力,它决定了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养成健康行为和健身习惯,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只有更好的健康行为和健身习惯,更好的身体条件,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促成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与写,2018,(26):202.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符合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需要。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

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

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是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中小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应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造就适应21 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一、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 人民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要靠广大教师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靠广大教师去完成。教师的各种表现都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效仿,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不能为人师表,或者只注意教书,不注意育人,或有文凭无水平,这样的教师依然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邓小平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发展学生的素质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政治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必需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2.知识技能素质。现代的教师必须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扎实、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认知自学、组织表达、教师创新等能力素质,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心理审美素质。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高尚的审美情操以及不断进取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教人先正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把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教育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历史所赋予的特殊使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体育学科教学不只是动作和技巧的教学,它包含了极强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通过我国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和我国体育健儿为了祖国的荣誉,在国际大赛中奋勇拼搏,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系列生动、具体、振奋人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队列队形、接力跑、篮球、足球、排球、游戏等项目 的教学与练习,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配合、友好合作、勇 敢果断、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通过耐久跑、障碍跑、跳马双杠等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坚忍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 4.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检测、单元技术考试是体育教学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纪律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豁达、开朗的性格。 5.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人的生长发育规律,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顺利度过青春期。

体育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体育教学逐渐重视。该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出发点,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并且针对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 在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并非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重点在于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中,体育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加强团队精神,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应该从学生的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综合性把握。在教育教学中督促学生快速完成体育知识的训练和学习,提升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综合把握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活动,确保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帮助,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全方位完善体育知识的学习训练。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多方位进行全面的训练提升。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且要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其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才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成长。 一、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发展,提高学生运动认知能力 运动认知是包涵非常广泛的一个概述,其中包括了基本的运动知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等等。这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为学生深化。让学生快速掌握此类知识的基本把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学习发展,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把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体育认知的拓展,进行深入化的教学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合理化的教学活动塑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学活动的积极培养和完善,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长跑》时,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需要学生快速提高对整体知识的认识。长跑运动中有非常多的知识点,包括了基本的运动规则,基本的运动形式和基本的运动方法。在长跑中从跑步姿势、跑步呼吸、跑步摆臂等等知识点中强化学生的运动认知,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把握。深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识,才能够快速完善整体教学工作,从而深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理解。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激励学生对运动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快速完善整体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整体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督促学生快速成长,且要开发学生的各类知识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培养,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把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推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快速完善学习发展。 二、合理优化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身实践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首先强化学生的健身实践。让学生在健身时间中快速完成整体知识的学习训练。通过教育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综合水平,通过合理化的教学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进而快速提升学生对体育实践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篮球》时,这项体育运动可以跟学生日常娱乐相结合。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针对篮球运动的实践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着重要帮助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利用篮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快速完成篮球学习,并且做好篮球学习的基本准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体育知识的综合性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发展,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尤其是体育知识大部分都

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中学阶段生物的教学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是每个中学生物教师都要极力探索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重要性的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我们的边缘学科都不被大家所重视,教育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教育和学习。对于生物、地理、历史等这些在初中教育得不到社会、家长们的重视,甚至学生都对这些学科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让这些学科在初中教育成为了一个空白。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在,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等方面。作为一门涉及广泛,多学科交叉,影响社会生产力提高,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学科,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计划生育”的实施意义、相应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法规和及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让学生能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物教学学习到法律知识。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学生后续的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提出时我们国家面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分析、调查、探究、总结等实验教学探索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自主的学习过程。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实验器材的缺少,我们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户外实验探索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这个伟大的生物宝库中期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户外实验探索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学习技能、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采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讨论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让素质教育真正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上,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生物的魅力,提高学好

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探 索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 1 坚持体育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引导学生自觉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教师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 坚持“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1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也要关注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2.2 坚持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缺少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17T09:03:40.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下供稿作者:周永亮[导读] 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周永亮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056300 摘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 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思想品德智育水平承受能力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体育又能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体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1、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任务中的重要内容。 从教材的内容看,体操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体育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此外,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十分活跃,可以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体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育水平的发展 1、人的智力的提高,大脑的功能首先要提高。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 科学研究证明,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能够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2、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力。 人体中唯一管思考、管记忆的器官就是大脑。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能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提高。 3、消除大脑的疲劳。 中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大脑容易疲劳,这种疲劳主要是大脑“缺养”(营养物质和氧气的缺乏)造成的。人体生理学的理论和体育锻炼的实践证明:学习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为锻炼后的学习储备足够的能源。同样,学习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则可使工作后有关学习的中枢得到休息,保证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这即是所谓“8-1(小时)>8(小时)“,即“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后,7小时的学习效率要大于8小时”的理论依据。 三、体育能使学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美 学习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路和肌肉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仪表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获得以美育身心的良好效果。 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 体育对这两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中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受到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扰而忧心忡忡,这说明培养青少年及儿童健康的心理是当前教育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并需解决的问题。而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锻炼学生勇敢、坚毅、果断及自控能力等优秀品质,还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交往和协作能力,同时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体育活动可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体育活动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五、利用体育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后天可塑性,经过心理训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体育竞赛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体育竞赛从外在形式看是一种游戏,但从内在实质看它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模拟,通过这种模拟的游戏,能够使参与者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尤其是对青少年,这样的锻炼对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更加积极的作用;(2)体育竞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激烈的竞争是它的魅力所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心理承受能力自然提高了;(3)通过体育竞赛能提高参与者对社会和自己的认知能力,能更加客观看待自己和社会,学会辩证地分析认识事物,在困难的时候想到光明,在胜利的时候想到挫折,无论胜利和失败,都有事物可能向反方向发展的心理准备,可以减少因没有思想准备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体育课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行,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体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足够重视,这应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阶层所必须认识到的。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前沿阵地,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当尽快地投入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努力去实现它、做好它,要不遗余力地贯彻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针,通过我们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 -林崇德 核心素养是人使用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求,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 -《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论核心素养的内涵,10-24,张华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 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杨向东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真实问题情境。 构建从真实的情境(从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具体情境到抽象情境)和问题(主题、话题或任务)中进行学习(阅读、

实验、思考、建构)的认知路径。情境要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的接壤之处。(余文森) 学科能力和素养只有在相应的学科活动(即需要该能力和素养的学科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学科活动的界定:学科性(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和学科精神、文化,学科的精气神,学科的独特性——个性。立科之本。)、自主性(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包括外在的活动和内在的活动)、教育性(指向学科核心能力和素养的活动) -余文森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定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步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与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摘要: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现行体育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策略 1、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必须改革,与之相适应。 2、目前国内外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2.1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无论是在教材改革上还是教法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育思想上,都有很多专家同仁做出了努力,得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创造出如“娱乐体育”、“快乐体育”、“创新体育”等等学说。但毛振明教授在《第四届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随笔》中谈到日本学者在看完我们两节中小学体育观摩课后,提出了许多疑问,如:“课中内容教多,但主线不太明确”、“教案中提出让学生体验到乐趣,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如何体现”?“学生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如何进行”? 这些的确是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尤其是农村小学校,受体育教师本身素质,文化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领导重视程度以及应试教育旧观念和场地器材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还存在以下一些重要问题:首先,教材重复严重,教材建设思想上没有清楚地突出教材主线,没有明确地划分阶段重点培养目标。如在某阶段应该发展哪项素质,培养哪方面的卫生知识能力等。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导学”不全面,只顾“中间”忽视“两头”,忽视学生发展状况,不能做好因材施教,忽视德、智、体、美、劳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再次,考试制度一体化,“一刀切”,升学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四是健康教育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实践活动;五是课外活动名存实亡。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 的侧重点。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 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 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的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结教育”。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 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 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形 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一时的分数的提高而排 斥其他。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个性发展的核 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 校的功能首先是发展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因此学校应从传统的偏重单向灌输 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的教育,使其有机会把某一方面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启蒙、发现、培 植和发挥,从而高于一般人。而应试教育注重的是选拔,就很难发展人的个性和 创造才能。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 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发展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初中生物教学以实验现象为基础,这本身恰 好符合初中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容易形成学习生物的兴趣,然而初中的学 生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现象与概念不能联系到一起, 所以有的学生开始也喜欢生物,可是学习起来遇到困难后兴趣就减退了。为了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充满兴趣,在初一开始不久就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活 动主要是带着学生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做一些生物课本中的小实验,如鳍在鱼游 泳中的作用、食物营养成分调查,也可以利用探究实验,如西红柿早熟的秘密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开端。正是通过这样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再对经历实践的感受进行反思,才能促使一些思考的碎片得以拼装,把抽象 的知识与实验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帮助 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生物的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兴趣是人力求认识、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体育课是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课程,可保证学生连续接受教育。学生的各种思想 和个性可以在体育课的实际活动中直接表现出来,平时较难掌握的学生心理特点在体育课中 易于暴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言行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其 他学科所不可比的。体育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思想性,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往往会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每位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追求人人有发展, 个个有进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的需要赋予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多采用“一律化”“齐步走”的模式,出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身 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并远离体育。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就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每位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够在空间 和时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进行适度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不仅要关心优 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 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进行适当的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 上进行简化,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树立他们的信心,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激发他们的 自尊和上进心。 2.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 任务,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 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 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要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树立克服困 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 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 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 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 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