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与城市化

农业与城市化

农业与城市化
农业与城市化

农业与城市化

在当代中国讨论农业问题离不开城市化,因为人们似是而非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这样的思路走到今天,已经使得城市与乡村,农业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的鸿沟拉大,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难下。其实舒尔茨的理论贡献可能更有意义,但令人遗憾地被忽视了。重读西奥多·W·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我们会发现这部发表于1964年的学术专著,说的好像是我们今天的事情。

西奥多·W·舒尔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人力资本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把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和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曾与1979年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关于农业和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著述甚丰,其中《改造传统农业》是其杰出代表。

一、舒尔茨:农业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加强对农业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给我们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其核心是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对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1、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舒尔茨所讲的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世世代代凭经验生产,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提升,且相对封闭的农业。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则认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给定的条件下并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且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所种植的谷物的组合,耕种的次数与深度的大小,播种、灌溉和收割的时间,手工工具、灌溉渠道、役畜与简单设备的配合——这一切都很好地考虑到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在给定条件下的最佳组合,不存在任何生产要素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问题。即使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也找不出资源配置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要害在于生产要素是由传统的要素组成的,即农业的技术含量没有提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生产要素的低层次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贫困。在农业生产技术不

变,资源已经得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如果农业劳动力流失,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秘鲁为了修一条公路,从附近农村抽走了一些劳动力,结果是农业生产立即下降了。在巴西的一个城市,城市建设也从附近的农村吸收了一些工人,结果农业生产也下降了。我国目前也因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

2、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舒尔茨认为,农业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列举了大量这方面的案例。例如西欧虽然资源贫瘠,但却以出人预料的速度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印度按土地的灌溉面积大约是日本的三倍,但日本每英亩土地的产量确是印度的八倍。美国农业生产的成功戏剧性地表现为产品过剩,大量出口以及提出各种减少产量的政府计划。尽管这样,在1940年到1961年间,农业产量增加了50%。而耕种的土地大约减少的10%,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的提高几乎是工业的三倍。目前还看不到美国农业的终点。黄沙漫天的以色列,其农业发展更是惊人,农业技术相当发达。

舒尔茨以生动的案例告诉人们,不能忽视农业,农业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一旦农业被忽视,整个经济结构

就要失衡。

3、欲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那么、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在舒尔茨看来,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包括客体、即对土地、种子、机器、耕种方式等的改造;也包括主观因素,即农民对这些客观因素的需求,以及能够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农民是素质和能力提升了的新型农民。

在考察了美国、西欧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后,他认为传统的资本概念是有缺陷的,不能反映人的素质和能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于是他提出了新的、人力资本的概念。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在农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舒尔茨所讲的人力资本大致包括:⑴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既能、资历、经历和熟练程度,一句话,表现为人的技能和素质。⑵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资本,例如对教育、健康的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和健康是生产型的。⑶人力资本象一切其它资本一样,都应当

得到回报。⑷随着人力资本的提升,人的时间的价值会提高,而且是一种趋势。⑸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稀缺的,特别是企业家型的人力资本。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改造传统农业,必须投资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以期用更高层次的技术和设备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他深刻地写道:“本书研究的中心论点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迅速增长的经济基础不在于提倡勤劳和节俭,增长的关键在于获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现代生产要素。农业要素的供给者是在农业试验站工作的研究人员。农民的作用是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接受这些要素。然而,典型的情况是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寻求这些新要素。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4、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舒尔茨认为,有一个广为流行的成见,“即把经济增长完全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在政府通过发展计划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率的许多穷国,这些看法形成了经济政策。于

是所有的投资都向城市倾斜,认为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而且可以提供工业发展的劳动力。这样的政策,在扼止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扼止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其次,舒尔茨对压抑地租、压抑农产品的价格,维护农业所用生产资料的高价等政策也持批评态度。他指出:“一旦地租受到压抑,就会用各种特定的措施来占有土地及附属物的价值。现在已知的措施有:强制按某种名义价格交售农产品,按低的价格吧农产品卖给国家,以各种名义对集体农场征税。此外,早期对机器和拖拉机站的服务实行高垄断价格也可以作为这种措施之一”。一系列的压抑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效率。在我国,一方面是农业投入要素的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每遇粮价菜价上涨,有关部门就出手干预,这种干预在扭曲市场价格的同时,也扭曲了资源配置,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刘易斯与舒尔茨:我们既有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刘易斯

尽管舒尔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但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相反,倒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建立其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

经济政策。因此,很有必要把二者加以对照分析。

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黑人经济学奖阿瑟?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一元是现代部门,主要是市场化的现代工业部门,一元是传统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是低效的,甚至存在着“零值”,即不做任何贡献的生产要素。封闭而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拥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只要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就能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所谓的发展,就是通过发展现代部门,通常被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然,发展到一定程度,应当反哺农业。我们的一些学者更是把这种靠着廉价劳动力的发展叫做劳动力“红利”。然而,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1、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

一旦城市化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就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百般推崇和矢志不移地推动以及对农村的空前轻视。不要说对农村的投资在减少,就是连本来留在农村的资源,例如土地、劳动力、资本也离开了农村。一方面是城市的扩张,有的地

方政府在建设所谓的国际大都市的口号下,摊大饼式地扩张。另一方面伴随着圈地和扩张则是乡村的消失和乡村的“自卑”。一方面是城市的公共设施如自来水、公共交通、医院、学校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公共资源不能共享,重点高校农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少。把各种机会都集中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结果是产生了空前的失衡。

2、城市失业和其它社会问题

本来是要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却形成了严重的城市失业。

刘易斯本人后来在196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中已经注意到了由于人为地城市化,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了城市失业。原因在于:⑴城市工资与乡村收入差距极大地扩大了;⑵不少国家乡村教育的加速发展,使得年轻人进城的势头更加迅猛;⑶发展机会和福利不成比例地集中于城市,使得城市更具吸引力。在我国一些地方,基于“土地财政“,对于”圈地“,农民进城更有积极性,相当多数的农民成了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

另一方面是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投资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主导的特点一是追求各种世界之最,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连刘易斯也曾经指出,“每小时仅有几辆车行驶的高速公路,大型机场和航空集散地建筑的低效利用等”。二是投资的项目技术含量高,带动就业少,他们花去了相对短缺的外汇,带来的却仅仅是失业。三是由于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自我增值能力极差。四是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是没有产业支持,一条大马路两行卷帘门的城市化。

大量城市失业人员的存在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城市贫民的问题,社会治安及社会稳定问题。与此同时,农村也存在着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3、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是其必然趋势

重视城市,忽视农业,片面追求GDP的结果是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

在我国,一旦CPI上升,政府总会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收

紧银根。然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确实有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根本的问题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是因为受“二元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发展就是所谓的“城市化”,所有的政策都向城市倾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上了很多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基本上是工业的项目,很少有农业的项目。其次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热衷于圈地卖地。北京原本二环之外就有菜地,现在四环路附近都很少有人种菜了。最后是在劳动力价格信号的驱使下,很多精壮农民进城打工,这样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农民个人增收问题,但不仅没有解决农业问题,相反使农业问题更严重了,不少农村是一幅“老年农耕图”。威廉?配第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农业技术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财富“之父”、“之母”都流失了,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是其必然结果。

农产品相当于经济学中所讲的“穷人产品”。所谓“穷人产品”,即在预期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人们会减少相对意义上的奢饰品,把有限的收入用于保证基本生存。农产品就具有穷人产品的特性。于是即使收紧银根,人们也会把减少了的收入用来购买基本的生存资料。收紧银根对扼止CPI上升的作用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忽视农业的另一个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是拉大了农业国际

间的差距。据《中国科学报》2012年5月14日报道,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约1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

4、忽视农业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农村购买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

其实,我们对刘易斯的理解也是不全面的,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刘易斯同样强调:“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这也是工业与农业革命总是同时进行的原因,是农业停滞的经济中看不出工业革命的原因”。由于忽视农业,抑制了农村的购买力,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外需。

三、舒尔茨的理论以及来自实践的启示:重视农业并重新思考城市化

忽视农业,偏袒城市,并不遗余力地推进城市化的实践后果带来了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失衡,使我们不能不回到舒尔茨的思路:重视农业,并重新思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

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农业的历史进程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

把握农业的走向。中国农业为中国人民、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上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的主体产业,虽然农业的技术变化不大,但却艰难地支撑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建国以后,共和国工业化及其发展,是通过农业支援工业的模式,具体地讲,即使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把一部分农业的收入无偿地转移给工业完成的。这种模式的后果是使本来脆弱的农业越发脆弱,并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发生于改革开放最初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即指农民还仅仅着眼于农村,还没有流动起来的“承包制”,使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得到了一种体制性的解放,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打开了封闭,由于在给定的条件下城市的回报高于农村,各种资源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都流向了城市,打破了对农业具有保护意义的相对封闭的均衡。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说明我们不仅要改造传统农业,而且要重新认识所谓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1、没有精壮劳动力的农村是不可能解决农业问题的

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理论上说明把同样数量的资本投向农村

比投向城市更有效益。一位名叫麦克的美国学者指出,将城市的光芒照耀农村的好处,也许比以不断增加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吸引力诱惑农民进城的好处要大得多。他说,正如马歇尔著名的推论,城市经济没有新的劳动加入的均衡水平是由于“农村供给的冲击”与“城市需求的拉动”相等。换言之,只要农业的收入有所提高,那怕依然比城市稍低一些,但由于与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等“综合效应”农民可能会选择留在农村而不是流向城市。

仅仅让农民留在农村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布鲁斯?F?约翰斯顿在《农业发展战略的设计原理》中指出,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绿色革命带进来的技术突破,证明了强调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是正确的作法。正是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卓有成效地展示了基于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的技术创新带来的一系

列正确的发展结果。这种发展结果使得以整个农业领域中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特征的农业领域有可能走上

一条扩张发展之路。这种战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与生产

效能越来越高的技术相关联。就是说,要用一切发达的技术装备改造农业,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对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的投资

我国农业欠账太多,要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仅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当年和现在城市公共产品的建设也是靠财政的力量。多年来,农村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地应当反哺农村。农村的公共物品假设、包括农村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医疗、社保、教育、卫生等等,还应当加强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加强对大型水利设施的支持力度。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仅包括初、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还应当包括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即一系列新技术的培训。

3、通过对农业组织形式的改造,让千千万万的农民步入市场经济

中国农业不仅有技术创新的问题,还有组织形式创新的问题。组织形式的创新就是通过合适的形式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中国农民在步入市场经济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

⑴市场经济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农民往往缺少冒险精神。

⑵市场经济需要对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然而农民却处于信息缺失状态,特别是对市场走势的把握。

⑶市场经济下各种产业都需要最低限度的货币投入,个体农民难以拥有足够规模的资金。⑷农村企业家人才是稀缺的。

克服以上的不足,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是把公司作为中介,一头联系着市场、信息、技术乃至资金,一头联系着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可以发挥企业家的功能。通过给农民提供市场需求、技术指导、乃至小额资金的帮助,以契约的形式把千千万万的农民组织起来,步入好似成交价。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的效果是显著的。这一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处于龙头的公司企业和企业家精神。

4、加强小城镇建设

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很不经济。个别大城市堵车的问题所以解决不了,是因为每天早晨人们都得从遥远的住地赶往城市中心,晚上再从市中心回到遥远的住地。刘易斯后来在《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中反思性地指出,基于对工业化和城市规模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人们总想把所有工厂都建在一个或

两个大城市里。事实上,大部分关于城市规模经济的调查证明,一个城市在人口规模达到30万前,就会失去规模经济效益。他强调,相当经济的办法是发展大批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它一切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当最近的城镇在30公里之内,又有良好的道路时,人们将更乐于居住在农村,而不喜欢路途遥远的中心城市。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把农村建成小城镇,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还能减轻一系列由于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把农民转移到城市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农业问题和城市化的真正必由之路。

5、不要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干预和压抑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干预,在扭曲价格的同时也就抑制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可以换一种思路,不是频繁地干预农产品价格,而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给城市中低收入者补贴的办法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其它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高巍、秦华)

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_温成有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专栏 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温成有 一、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五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7年,是我国工业化时期,主要依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仅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就有694个,它们大多数分布于城市,随着物质技术力量和基本建设投资的补充,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9949万。 第二个时期是1958年~1965年,城市发展不稳定,城市人口陡增陡减,起初是“大跃进”招来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猛增了3000多万人,到1960年,达到13073万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7%。时隔一年,随着经济调整,大量城镇职工及其家属返乡务农,到1962年,城市人口减少到11659万人,比重下降到17.3%。 第三个时期是1966年——1976年,即十年动乱的时期。政治因素对城市人口的变动影响很大,60年代末70年代初,数百万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1000多万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落户或参加建设兵团,城市人口二年迁出500多万人,城市发展受到挫折。 第四个时期,即1977年以后,城市由动乱恢复到比较正常发展和加速发展时期,1998年我国已有城市671个,建制镇 1.8万个,城市人口占30%。 (二)五十年城市化的主要成就 1、彻底改变了城市性质。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市的所有制结构,由原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等并存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城市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火车头、人民享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乐园。 2、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经济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我国有城市140个,建制镇2000个,市镇总人口5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6%。1998年,我国有城市671个,建制镇1.8万个,城市人口36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城市数量是建国初的五倍左右。 解放后,我国城市经济落后、水平低,国民经济产值构成中,工业产值农业产值之比为3∶7。经过近50年来的发展,1996年我国城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63614.7亿元,占全国的92.7%,资产 DOI:10.16528/https://www.doczj.com/doc/b618125522.html, k i.22-1054/f.1999.10.004

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小论文 英文版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waday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in the society becaus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we have to stop developing urbanization to prevent from environment keep becoming worse, while others think we can not do that because our society need to develop so that we can live in a better way. In my opinion, I am convinced that we can not only develop urbanization, bu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It is a common sense tha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an bring us benefits, such as wealth and technology. only in this way can our living quality promoted.For instance, many equipments and machines are the outcome of technology by developing urba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are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who own cars in recent year, which makes local residents' life more convenient. The economy improves quickly and we become wealthier just because of city development. People can accomplish business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face to face, which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for traders by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hen the holiday coming, many people will travel to other famous place to relax by planes or train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It provides convenience and relaxation to people and make people's life fill with various entertainment. It might be better to reach a certain level of urbanization before the high GDP growth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hare of tertiary industry( Makoto Chikaraishi, 2013). If we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n purpose, our daily life will become inconvenient and boring without these advanced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ch as wastewater and exhaust gas, is the matter of necessity of urbaniz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industry can result in much pollution, which can harm city dwellers'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用地扩大。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一般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又能促进工业化,即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由此可知,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一般而言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有以下几种: 1、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为此种情况。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阶段。 2、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一种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综合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科学合理的发展关系。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阵痛和付出的代价相对小些,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吸纳一部分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另一种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都晚的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和生活在很低水平上有所提高,农村不讲究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或者重复投资一些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出现了单从城市人口比重来看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而从综合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较低。因此,当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城市合理的人口容量时,特别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企业部门就业的增长速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标题】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作者】洪茂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和谐 【指导老师】吴从众 【专业】 【正文】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只是表面上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发展,各成体系,重复建设了不少污染极大的小型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不但没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注重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使得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对各种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全球升温。同时,由于有害气体排放过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天空不在明亮。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下的雨也是带有腐蚀性的酸雨。 其次,是对水资源的污染。在我国,环境污染最突出的就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以黄河为例,1995年黄河全流域一类到三类水占38.4%,到1997年就锐减为13.8%,四类水由1995年的36.3%飚升到1997年的68.4%。黄河干流被恶化更为明显。1995年干流三类以下水占53.5%,1998年减为19.7%。据1999年1月的数据统计,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水质全部为五类,超五类水,已失去水体功能。 此外,水资源正加剧枯竭。主要是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冰川后移愈演愈烈。黄河断流始于七十年代,1970年断流的时间长达21天;1997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道长度704公里。素由“千岛之县”美称的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境内本有大小湖泊4077个,而现已有2000个消失。祁连山冰川的后退一直悄悄的在加剧,东部冰川的年退缩速度为16.8米,中部冰川为3.3米,西部冰川为2.2米。黄河源头地区雪线上升,导致黄河来水量日益减少。 第三,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和规划,盲目发展,再加上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水土流失加剧。就水土流失率而言,宁夏达到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分别列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位。黄土高原土地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每年被雨水冲走的土层厚度达0.2—1厘米,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至400年,而这层土壤正好是腐殖土,偏偏被雨水冲走,被风刮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沙漠化急剧发展。西部各省的荒漠化率相当高,其中新疆是86.07%,宁夏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七、八位。近几年,黄河源头荒漠化急剧发展,几年前尚有一尺多高的草地,现在已经是斑斑沙迹。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思考)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也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入,专业化生产的现代经济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并向一定区域集中,现代城镇由此产生。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发展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辐射带动作用极大增加,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而且,现代交通不断改善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集中节约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自然条件对工业发展的限制。 农业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发展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生产原料。如果农业生产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工业原料,工业生产将受到极大限制。反过来,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经营提供了支撑。工业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现代机器开始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由于劳动、资本、技术在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需要农业生产为城市人口提供基础性物质保障。由于城市人口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业除了提供粮食等基础生活资料外,还必须满足城市人口的其他要求。这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市场化、商品化的条件。 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资金以及市场等外部条件。这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使工业化的规模效应增加和交易费用的降低。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这样一种趋势开始出现。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实际条件,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明显脱节。由于工业化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人们进入城市后不能寻找到工作机会,出现大规模的非正式就业人群,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激进的城市化过程并没有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反而破坏了农农业发展的基础。城市的扩展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生产要素单向地流向城市,大量地农村资源

最新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

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 " 内容提要:高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异常突出。本研究以失地农民聚居的城中村为例,发现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致命残缺,难以成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主要依赖的条件下,由农民的自组织方式所实现的社区保障,能够为失地农民提供一种替代性的问题解决路径。而且,由于我国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相当时期内仍然还有困难,因此,城中村失地农民所依赖的社区保障及其城市化意义值得关注。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社区保障;城中村社区保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一、城中村石牌村的社区保障概况 石牌村是目前广州城市中心区天河区历史最长的城中村之一。还在1994年,村庄土地就基本被征用完毕,村社区范围与村民住宅聚落基本合而为一。随着城区的扩展,村社区实体所在、面积共016平方公里的土著居民聚落逐渐为周边繁华的石牌东路、石牌西路、黄埔大道与天河南路所包围,形成典型的“都市村庄”。1997年,作为农村建制的石牌村委会被撤销,原村居民近万人按地段归属四个新成立的居民委员会,原村集体经济则改制为三骏企业集团公司。但改制后8年来,由于宏观社会制度、社区组织管理方式与历史文化等等的原因,特别是非

农化农民利益机制的作用,四个新成立的居委实际上一直以改制的三骏公司为核心,形成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同时具有浓厚村社型特质的社区共同体组织。 至今,人们仍然把原石牌村所在的社区称之为“村”,既是传统习惯的沿用,更指这种过渡性的特殊城市社区。社区进入城市的过程,既是村社型共同体组织的再延伸过程,也是依附于其中的社区保障体系建构或者完善的过程。这里,社区保障特指,通过动用社区资源,实现或者部分实现社区成员基本生活保障与福利的机制与方式。石牌村社区保障的发展,实际上是与集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步进行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方面,村庄农地逐步被城市建设所征用,而土地非农转化中,失去土地这一最重要保障资源的农民在加速度递增,这些人对社会保障有强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土地被征用,大量征地补偿款与留用地资源投入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之中,村集体经济的基础越来越雄厚,且发展势头强劲,为失地农民保障需求的满足创造了物质基础。当村庄土地全部非农化后,村庄便成为失地农民聚居的社区,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需要的结合,使社区保障成为社区组织必须承担的重要工作。正是在村庄土地非农化、失地农民与集体经济的关系演变中,社区保障不断地进入到了社区制度建设的视野。到撤村转制的90年代末,以社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组织,基本上建成了完整的社区保障体系。 社区保障与福利,涉及面广泛,几乎包容了村民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 (2)医疗保障。社区合作医疗是村里历史最长的社区保障之一,现在的社区合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近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快速增长阶段,1978—2009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无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人口发展的要求,工业进程化加剧,产业不断升级和改造,人口的空间集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内涝,水污染,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中国城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专家学者们只能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在研究基础上的建议。本文基于10篇有关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论文,对城市化对大气,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出一些总结分析。 一.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垫面的改变。下垫面改变,其上方的大气的动量,热量,物质交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大气环境的气象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篇论文中,陶玮等是通过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其中的4 套主流的不同复杂度的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UCM)阐明地气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且由这种内在作用机理推测出城市下垫面改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辅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个案研究。这个个案研究是用了气象—化学“在线”耦合模式即数值模拟工具的其中一种叫WRF/ChemV3.5的工具来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分布的变化对城市下垫面的扩张是敏感的。这体现在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 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 高处的CO 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 体积分数下降。在我国城市下垫面显著扩张的背景下,这个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规律十分重要。这可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格局部署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规律可以为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全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重要的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这篇论文中,运用2001—2010年2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共计2353个样本,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对回归分析的变截距模型进行筛选,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平均浓度,综合污染指数4个空气质量指标与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4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 型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10年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气中S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到达拐点,符合倒U型曲线; 而对于NO2,PM10浓度及综合污染指数,10年间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即现阶段呈现污染继续加重的态势。此外,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比例和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探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特征和演化规律,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得到完全体现。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将非常突出。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地理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与升华,也是人文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考中常有涉及。 2.教材特点本节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材资源丰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材处理紧扣主干知识,充分利用教材经典资源,适时调整补 充课堂活动,使本节课的人文地理精神更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主观上比较乐于接受多元化互动式的课堂教案方式,同时,州民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 【教案目标】 ⒈知识目标: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掌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的主要措施 ⒉能力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⒊德育目标:使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建立正 确的城市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案重点与难点】 ⒈教案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⒉教案难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教案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链接教材与生活,丰富课堂活动;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教案;通过吉首、昆明上海和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通过分析图表、资料,分组讨论,迷你辩论 会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 知识。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照片、表格数据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吉首步行街的过去时》、《吉首步行街的现在时》、《1999年8月武陵山天桥正在修建》、《现在的武陵山》《吉首市全貌》五幅照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城市化过程就在身边。 老师提出思考问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肯定有或者没有。教师解释。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活动一:<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城市人口和工厂过多,各种排泄物又得不到及时的自净和处理。 ⒈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呢?<第一组同学讨论) ⒉大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情况?<第二组同学讨论) ⒊它们的污染源、污染物是什么?<第三组同学讨论) ⒋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哪些危害?<第四组同学讨论) 请同学们认真的加以讨论,并请同学回答 学生发言:答案百花齐放 教师点评:同学们演讲的都很好。然后认真点评。 展示课件《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让学生辨认课件上的各种环境污染类型。 观看课件《环境污染组图》现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简况为下表:

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第3期(总第220期) 2002年3月 财经问题研究 R 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 conomic Issues Number3(General Serial No1220) March,2002 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郭剑雄1,王学真2 (11青岛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 要:城市化进程是农业结构有效转变不可或缺的依赖条件。在我国面临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业结构调整双重机遇的新的发展阶段,应当把这两种重要的发展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当以加速城市化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6X(2002)0320025204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城市化和结构调整的双重机遇。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城市的量的扩张,一方面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转移,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则是在相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实现农业内部不同产业要素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的转换,以便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增加农民加入。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发展进程,而是相互依从的一个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本文拟就城市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影响作出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低城市化水平上农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化水平1999年只有3019%,农村人口比重高达近70%。假设城市化水平和农村人口比重维持基本不变,那么,农业结构调整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 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适应国民收入增长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高收入弹性产品对低收入弹性产品的替代。与低收入弹性产品相比,高收入弹性产品具有价格高和市场需求份额大的特点,这一替代必然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传统行业、传统产品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高的新型行业、新型产品生产的转移,这一转移无疑可以改善农业资源进而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调整后由价格提高和市场需求量增加而形成的新产品边际收益提高的幅度,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收入效应越高,相反则小;同时,与调整后新产品生产占用的农业资源份额的大小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生产占用农业资源份额越大,收入效应越高,反之则相反。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预示着农业自身的增长潜力。 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无法实现较大幅度向外转移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很幸运,随着收入增长需求迅速扩大的那些农产品,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最重要 收稿日期:2001211220 作者简介:郭剑雄(1956-),男,陕西府谷人,教授。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学 类型:在线 姓名:李磊 指导老师:唐贤兴

论文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作量大,协调任务重,不是单个部门能够牵头推动的,也不是单靠办事处、社区能够完成的。抓好社区建设,事关全区发展全局,事关全区发展长远。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提升文明程度、发扬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各项工作都要融入到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在抓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便民、利民、惠民”这个宗旨,积极为群众提供快捷、周到、完善、满意的服务。近几年来,我区按照市委书记对我区社区建设提出“打造精品社区,争创全国一流水平”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要瞄准全国先进,打造精品社区,深入推进我区和谐社区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我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如何能够更好的推进我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成为我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我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做了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建设;社区管理

目录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1) (一)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 (1) (二)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难以到位 (2) (三)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 (2) (四)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 (2)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呼唤社区建设的突破和飞跃 (3) (一)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 (3)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 (4) (三)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 (4) (四)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 (4)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5)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 (5) (二)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 (5) (三)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 (5) (四)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 (6) (五)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7) (六)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 (7) 总结 (7) 结束语及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建筑业的改革.doc

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建筑业的改革 ——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建筑房地产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化建设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戴和根 (2010年5月28日) 各位青年企业家、各位同行: 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青企协建筑房地产产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化建设高峰论坛今天如期开幕了。这一论坛,为大家提供一个研讨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展望建筑业发展前景,分享建筑业创新与实践成果,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此,我代表青企协建筑房地产产业委员会,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青年企业家和各位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论坛的举办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的淮南市政府和中国中铁四局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我就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建筑业的改革这一课题作一发言,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据

有关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达到122个,50万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了118个,20万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51个。到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了46.6%。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建设工地,发展速度相当于一个月就建成一座巴黎城。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引擎。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与城市化相关联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改造、大型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显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据相关资料,“十一五”期间,新建铁路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总投资12500亿元,是“十五”投资规模的近4倍。公路新增里程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全国已有24个城市开展了轨道交通建设,已建成766公里,在建约1575公里,总投资6222亿元。房地产市场2009年的投资总额达到了3.6万亿,尽管近期国家相继推出调控措施,但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刚性需求,持续走高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使许多行业和相关企业受到了重创。但由于建筑业是投资拉动型的周期性行业,建筑业与投资的关联系数大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二是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经济条件方面,原城市中心商业区因富有阶级转移,经济效益下降。原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的高成本负担等等导致城市分散化过程。二是社会条件方面。郊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城市分散化过程。 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力的作用此消彼长,占优势的力量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二)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三)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给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我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环境问题、发展模式、环保意识 一、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对这个成就我相当肯定,但是,中国世界工厂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即其工业产业向中国转移。在这种全球生产体系下,发达国家得到了环境保护,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环境受到污染。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 、水资源污染加剧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如辽宁省的城市每天缺水8.5×105吨,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2、大气污染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