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标题】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作者】洪茂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和谐

【指导老师】吴从众

【专业】

【正文】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只是表面上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发展,各成体系,重复建设了不少污染极大的小型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不但没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注重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使得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对各种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全球升温。同时,由于有害气体排放过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天空不在明亮。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下的雨也是带有腐蚀性的酸雨。

其次,是对水资源的污染。在我国,环境污染最突出的就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以黄河为例,1995年黄河全流域一类到三类水占38.4%,到1997年就锐减为13.8%,四类水由1995年的36.3%飚升到1997年的68.4%。黄河干流被恶化更为明显。1995年干流三类以下水占53.5%,1998年减为19.7%。据1999年1月的数据统计,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水质全部为五类,超五类水,已失去水体功能。

此外,水资源正加剧枯竭。主要是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冰川后移愈演愈烈。黄河断流始于七十年代,1970年断流的时间长达21天;1997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道长度704公里。素由“千岛之县”美称的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境内本有大小湖泊4077个,而现已有2000个消失。祁连山冰川的后退一直悄悄的在加剧,东部冰川的年退缩速度为16.8米,中部冰川为3.3米,西部冰川为2.2米。黄河源头地区雪线上升,导致黄河来水量日益减少。

第三,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和规划,盲目发展,再加上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水土流失加剧。就水土流失率而言,宁夏达到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分别列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位。黄土高原土地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每年被雨水冲走的土层厚度达0.2—1厘米,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至400年,而这层土壤正好是腐殖土,偏偏被雨水冲走,被风刮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沙漠化急剧发展。西部各省的荒漠化率相当高,其中新疆是86.07%,宁夏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七、八位。近几年,黄河源头荒漠化急剧发展,几年前尚有一尺多高的草地,现在已经是斑斑沙迹。

一些天然绿洲也面临着退化。由于内陆河流中上游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下游天然绿洲缺乏涵养水分,面积减少,植被衰退,加上大量砍伐林木,森林面积减少。例如柴达木盆地自50年代以来,森林面积减少了20%以上。准葛尔盆地梭梭灌木林面积比解放初期减少了68%以上。过去塔里木河下流两岸茂盛的胡杨林和5公里宽的绿色走廊,现在大片的胡杨林枯死。库鲁克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合拢之势,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额济纳绿洲由于黑河断流,下游居延河干枯而严重退

化。

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这些破坏,反过来也对城市化进程造成影响,阻碍发展。表现之一,投资者不愿来了。某些城市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卫生质量太差,老百姓不愿在当地购房安家,投资者也不愿在此投资。二是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环境的原因,使得这些城市不能很好的积聚外资,外地资金不愿注入,本地资金又有限,从而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影响。我们加快进行城市化进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为此,有些地方不惜以环境的破坏做为代价,走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事实证明,这条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以自身的惨痛教训向我们做出了证明。先发展,后治理,只能是在前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环境被破坏得不能再破坏的时候,发展也就不复存在,相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上,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发展所带来的效益。所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坏的同时也进行治理。做到污染和治理同步进行,把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减到最低,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

展。

那么,该怎么处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对于两者间的关系我们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二、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哲学依据

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意志、精神、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和非人生命体。这两种观念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的冲洗,已分化形成如下三种有影响的、争论不休的观念。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认为人是“宇宙之癌”,人的存在是一种宇宙病态,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过分轻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认为宇宙中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是首先从“自我”或自身出发看世界的,人作为高级生物也不可能例外,从这个角度讲并不反对或否定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但是,人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由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

应该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反对“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这第三种观念有着丰富的理论源泉,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主义相互取长补短、优化结合(或综合、整合)的产物,是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环境科学理论、伦理学理论共同发展提高的产物。在现阶段的城市环保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们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点。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保护又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

那么,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要继续延伸下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的同时便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影响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自身的演化。自然有生命,有情感,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中国古代的儒家早已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正如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只有把他人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作异己的客体和利用对象,才能通过交往、对话、理解、沟通来建立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

此外,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道中生,和而不同。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两条鱼的内边结合得天衣无缝,外边则共同构成一个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协调吻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三点内涵中,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利于自己;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有损于自己。学者把它称为“太极和谐原理”。这个原理,对于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深刻、极为重要。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之意。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所以,我们要以和谐发展观的观念来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和谐的重要性是在它受到破坏之后才更加深刻地被人类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扭转和改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寻求和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今天我们所讲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绝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式的和谐,而是要在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寻求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和谐会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升华,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动态的、演变的,追求和谐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在当今世界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行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人,既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也是自然中的特殊一员,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归宿,还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目的在于合理和科学地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是为

了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更好地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了今天,自然已经受到了人类太多的伤害而元气大伤,如果只是一味地坐等大自然的自行修复和自我发展,根本不可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与和谐。人类欠自然的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正处在“还账”时期,人类不仅要严格地保护自然,尽快地恢复自然,更重要、更急迫的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去科学地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保护自然是基础,恢复自然是目标,改善自然是关键。那种一切以人类为中心去盲目地“改造”自然是错误的,是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论;而那种人类只能服从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同样是错误的,是机械唯物论的认识论。

此外,人作为一种群居生物,通常是以聚居的方式生存,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居住地逐渐的由村落变为了城镇,慢慢的形成了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的也就转变为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市与环境间的关系。(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今天已经成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的全面性战略。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现代化建设全局提出的创新思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而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首先就是要从效益的角度看污染与治理。

我国大力推行城市化的目的是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目的。但就目前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并未大力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先是片面扩大了城市化规模,而并没有建设起与之匹配的工业企业,城市经济发展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本身对经济的发展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起直接作用。此外,还有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走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发展只是暂时的,这一代可从发展中得到好处,而下一代不得不为环境的破坏吞下苦果,西方发达国家早就从自身的教训提醒了我们,先污染,后治理,在污染之后的治理,付出的代价是甚大的,甚至是超出了以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前人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避免重导复辙,我们城市化的目的是发展经济,而先污染后治理将在以后的治理中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于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应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这条老路,而应该在污染的同时,就进行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会因环境的毁坏而在某一阶段对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城市化进程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保护环境,绿化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本质在于积聚人、财、物。只有把周边的生产要素积聚到城市中来,才能产生集聚和增值效应,才有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有科技、教育服务设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地区的开放也是通过城市这个国际化的跳板来实现的。反之,如果一个城市对生产要素不是积聚,而是发散的,人、财、物是外流

的,这个城市必然会衰退。历史证明,绿化建设与城市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少曾经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有的甚至湮灭大漠。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绿化城市,提高城市积聚财富的能力。毕竟,一座城市只有不断的积聚人、财、物,才能持续发展;反之,则会不断的衰败,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其次,城市绿化具有优化人居环境,吸引外地人、财、物积聚到城市的功能。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人财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三,从提高城市化水平上来看,城市绿化也是重要的实现途径。我们不能把高楼大厦看作是现代化的标志。这是一种表面现象。现代化,除了物质生产水平的现代化,还有精神生活的现代化,还有生态环境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不能局限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要讲求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合理价值取

和谐社会是将社会方方面面有机协调,形成高效运转、功能充分发挥的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理念,是在“三大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现代化具有一定条件的状况时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为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以期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

当前,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民众政治诉求方兴未艾,上访「洪峰」此起彼伏,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社会矛盾不断显化甚至激化,这对于中共中央的执政能力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而旨在协调利益格局、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社会理念,自然是执政党引领中国民众顺利度过临界点的不二法宝。

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做到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继续努力。在诸多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民失地问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占用耕地而由此引发的农民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来国家对失地农民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由于村、乡干部的层层克扣,最后发到农民手中的就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农民得不偿失,生活困难,使得农民失地问题越发严重。

同时,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对城市管理也是极大的考验。虽然现在提倡农民市民化,但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这些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并没有获得工作,城市也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安排这些农民。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是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导致农村居民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在这么多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又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失地农民就算进入了城市,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市民化,在城市生活中,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和城市居民也不尽相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不利于城市的安定,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这都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顾自然环境盲目发展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所形成的。

三、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措施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加强政府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包括合理制定正确的城市环保发展指标和对企业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环境保护的进程不落后于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很多地方存在着不遵法纪的情况,不少污染较大的基础企业,比如说造纸业等,在建设上存在的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而实际上有不少的建设是不必要的。对于这类企业政府应加强规划,对于不必要建设的就坚决不批准,对于已经建设,但污染较大的要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查封。

此外,还需要加强执行监督和管理,坚决查处违法行为。不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城市急于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至于违反规划,随意侵占绿化用地和改变绿地性质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绿化规划难以落实,行同虚设,城市绿地屡遭破坏。某些城市违法砍伐树木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西部城市还在重复东部地区发展初期的行为,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作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西部地区,采取这样错误的行为,其代价将比东部地区发展初期时的代价大得多。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思想意识问题外,主要原因就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管理,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所以,西部地区城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城市绿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城市绿化技术标准和规范。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坚决依法查处侵占绿地、破坏城市绿地设施的行为,抓住典型事例,将处理结果公布于众,形成社会舆论,切实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二)支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

鼓励公众参与关键就是加快普及全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光靠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机构的努力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全体民众共同行动起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的做好。而要使全民都行动起来,就需要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指导,同时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从孩子抓起,从小就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维护环境。

回顾中外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与西方国家环保事业最初由公众推动不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由政府首先推动。30多年来,从“基本国策”到“科学发展观”,充分显示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然而,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贯彻。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发展,不仅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政治保障。

目前,环保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是由于群众对此愈来愈不满,是由于我们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其中深层次上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而中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要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强化民主法制的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于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首次在法律上肯定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后来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重要的环保法律,都对公众参与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今年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规定凡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要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

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奠定了更为明确的法律基础。以上这些规定,为我国环境方面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且,公众对影响自己利益的公共事务,应当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环境方面公众参与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环境意识发育的程度,同时也体现这个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育的程度。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提高公众参与的水平,使环境信息透明化,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关心环境的个人共同努力。

这其中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公众自发形成的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民间组织不是政府机关,环境保护群众运动不是国家行为,对他们不应强行划一,而应该提倡和允许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群众运动,即坚持“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群众运动的蓬勃、持续发展。由于环境保护群众组织种类繁多、情况相当复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应该对民间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实行依法管理、宏观调控、正确引导,而不宜对他们实行直接管理或包办代替。应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发展不足甚至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制定鼓励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政策。应该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制定相应刺激和鼓励的政策。应该在巩固原有政府性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并继续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有关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政策,应该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和功能,有助于限制和避免他们的消极作用和缺点。

同时,由于环保组织的参与者也是普通的公众,所以,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也就是鼓励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在公众参与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公众积极反映问题。公众积极反映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公众反映的问题要作好处理,不能因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某部门的利益而对公众进行打压,这样将导致公众不反映问题或不如实的反映的问题。只有政府作到了公众反映问题就及时处理,同时不涉及反映问题的公众自身,才能真正起到鼓励公众积极反映问题的目的。

总结

我国公民目前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而为了发展经济所推动的城市化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了。所以,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对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互之间并不矛盾,相反,二者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光有这些认识还不够,还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真真正正的做到全民参与环保。

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小论文 英文版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waday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in the society becaus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we have to stop developing urbanization to prevent from environment keep becoming worse, while others think we can not do that because our society need to develop so that we can live in a better way. In my opinion, I am convinced that we can not only develop urbanization, bu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It is a common sense tha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an bring us benefits, such as wealth and technology. only in this way can our living quality promoted.For instance, many equipments and machines are the outcome of technology by developing urba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are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who own cars in recent year, which makes local residents' life more convenient. The economy improves quickly and we become wealthier just because of city development. People can accomplish business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face to face, which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for traders by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hen the holiday coming, many people will travel to other famous place to relax by planes or train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It provides convenience and relaxation to people and make people's life fill with various entertainment. It might be better to reach a certain level of urbanization before the high GDP growth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hare of tertiary industry( Makoto Chikaraishi, 2013). If we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n purpose, our daily life will become inconvenient and boring without these advanced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ch as wastewater and exhaust gas, is the matter of necessity of urbaniz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industry can result in much pollution, which can harm city dwellers'

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大家是否觉察到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在日益被严重破坏?乱砍树木,污 染水源与空气,破坏生态环境等等。无数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环境保 护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拱中”公民的责任。 这几天,我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 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 所发现的问题,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 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危害人们 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为一级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 准限值,为二级良好,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 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 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 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珠海是我们的“家”,应该把她建设得更美好。但空气污染问题十 分严重,应该怎么办呢?我建议: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 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 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建筑环境协调中,就是从宏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 二、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景观建筑学是近年来国内刚刚兴起,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和技术。景观设计的范畴不仅包括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标题】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作者】洪茂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和谐 【指导老师】吴从众 【专业】 【正文】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只是表面上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发展,各成体系,重复建设了不少污染极大的小型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不但没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注重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一、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使得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对各种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全球升温。同时,由于有害气体排放过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天空不在明亮。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下的雨也是带有腐蚀性的酸雨。 其次,是对水资源的污染。在我国,环境污染最突出的就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以黄河为例,1995年黄河全流域一类到三类水占38.4%,到1997年就锐减为13.8%,四类水由1995年的36.3%飚升到1997年的68.4%。黄河干流被恶化更为明显。1995年干流三类以下水占53.5%,1998年减为19.7%。据1999年1月的数据统计,龙门以下的黄河干流水质全部为五类,超五类水,已失去水体功能。 此外,水资源正加剧枯竭。主要是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冰川后移愈演愈烈。黄河断流始于七十年代,1970年断流的时间长达21天;1997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道长度704公里。素由“千岛之县”美称的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境内本有大小湖泊4077个,而现已有2000个消失。祁连山冰川的后退一直悄悄的在加剧,东部冰川的年退缩速度为16.8米,中部冰川为3.3米,西部冰川为2.2米。黄河源头地区雪线上升,导致黄河来水量日益减少。 第三,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和规划,盲目发展,再加上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首先是水土流失加剧。就水土流失率而言,宁夏达到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分别列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位。黄土高原土地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每年被雨水冲走的土层厚度达0.2—1厘米,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至400年,而这层土壤正好是腐殖土,偏偏被雨水冲走,被风刮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沙漠化急剧发展。西部各省的荒漠化率相当高,其中新疆是86.07%,宁夏75.98%,甘肃50.62%,西藏42.02%,青海33.06%,陕西15.96%,分别居全国的一、二、四、五、七、八位。近几年,黄河源头荒漠化急剧发展,几年前尚有一尺多高的草地,现在已经是斑斑沙迹。

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资料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

包装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自然科学概论》课程考查论文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包装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XX (……………专业081班,………………) 任课教师: [摘要]:最初的包装是以储藏和运输商品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包装除了它的基本功能外还能体现商品的价值,它已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物品,包装和商品成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共同体现商品的价值,可大量的包装丢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没有自然环境也就没有人类,两者都不能丢失,改如何让它们和谐共处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包装环境和谐共处 1 包装的作用 1.1储藏、运输商品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包装就已经萌芽了,时候用植物叶、果壳、兽皮等来盛装转移食物和饮水,这些是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加工的,甚至没有出现包装的概念,不过它行使着包装最原始的功能储藏和运输商品。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商品的包装日新月异,但最实质的功能还是用它来储藏和运输商品。 1.2提高商品的价值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全球化扩展,赋予了包装全新的意义,它开始体现商品的价值,体现购买者的身份和地位,即使从商品投入使用的这一刻起包装这层华丽的外衣也就正式的退出了属于它的舞台,可好的包装还是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高档、奢侈的包装受到送礼者的青睐,甚至包装的好坏已成为消费者判断商品质量优劣的先决条件。 1.3保护商品 商品的内在物理的、化学的、生化的特征必须借助适宜的包装,才能保证其使用价值免受损失。只有现代包装技术、包装材料才能使防震、防热、防尘,防辐射、防光、防锈、防霉、防氧化……成为可能,才能使商品更清洁、更新鲜、更长久、更安全。 1.4保护环境 商品包装可保护环境免受某些商品的污染。有些商品其自身的辐射性、有毒性、有害性、污染性等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只有对这些商品进行有效包装,才能保护环境,所以商品包装就成为环境远离污染的“保护伞”。 2 包装对环境的危害 2.1包装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包装废弃物是指失去或完成保持内装物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功能,成为固体废物丢弃的包装容器及材料。废弃物最终基本上以固体的形式存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掩埋、磨碎回收再利用,回收再利用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小,主要是掩埋和焚烧对环境造成影响。有资料显示,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固态废弃物重量的三分之一,体积的二分之一;我国城市固态废弃物占废弃物重量的百分之十五,体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对水体的污染 商品包装的随意丢弃,随着天然降水或地表径流入河流、湖泊,长期淤积,导致水面垃圾泛滥,其中的有害物质随着水源进入土壤,被植物摄入,从而进入人体,损害人们的健康。我国有些城市的垃圾掩埋场就发现,周围地下水的浓度、色度、总细菌数、重金属含量等污染指标就严重超标。放眼望去,曾经的碧水青山是何等的让人心旷神怡,如今的垃圾成堆,真的是惨不忍睹。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

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地理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与升华,也是人文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考中常有涉及。 2.教材特点本节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材资源丰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材处理紧扣主干知识,充分利用教材经典资源,适时调整补 充课堂活动,使本节课的人文地理精神更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主观上比较乐于接受多元化互动式的课堂教案方式,同时,州民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 【教案目标】 ⒈知识目标: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掌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的主要措施 ⒉能力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⒊德育目标:使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建立正 确的城市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案重点与难点】 ⒈教案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⒉教案难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教案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链接教材与生活,丰富课堂活动;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教案;通过吉首、昆明上海和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通过分析图表、资料,分组讨论,迷你辩论 会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 知识。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照片、表格数据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吉首步行街的过去时》、《吉首步行街的现在时》、《1999年8月武陵山天桥正在修建》、《现在的武陵山》《吉首市全貌》五幅照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城市化过程就在身边。 老师提出思考问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肯定有或者没有。教师解释。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活动一:<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城市人口和工厂过多,各种排泄物又得不到及时的自净和处理。 ⒈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呢?<第一组同学讨论) ⒉大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情况?<第二组同学讨论) ⒊它们的污染源、污染物是什么?<第三组同学讨论) ⒋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哪些危害?<第四组同学讨论) 请同学们认真的加以讨论,并请同学回答 学生发言:答案百花齐放 教师点评:同学们演讲的都很好。然后认真点评。 展示课件《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让学生辨认课件上的各种环境污染类型。 观看课件《环境污染组图》现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简况为下表:

关于环境污染的调研报告

关于环境污染的调研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们的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由于人们没有较强的环保意识,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保问题。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为了使抚松美好形象永远留传,就此,我们对县城环保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范围 各街道,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 三、调查的方法 实地调查 民意调查采访有关部门 四、调查情况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在我县同样严重存在。2月3日下午,我对各街道展开了调查,沿着市场东路,我们发现路旁成堆的垃圾聚集成了一座座“小山”,形成这种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旁的居民乱倒垃圾,日复一日所造成的。有的甚至阻塞了水沟,使水流不能够畅通,臭水流到了街道,影响了路人行走,影响了环境的美。当人们从垃圾旁经过时总会吐上几口唾液。冬季倒好,一旦到了夏天,蚊蝇飞舞,传播疾病,污化新鲜空气,同时也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许多不便。可见,城市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但大气污染情况同样不可忽视!2月5日下午,我们对市场小广场、学校附近供暖厂的大气污染进行了调查。厂子里不断地向空中排放污气。我们顺着浓烟走近供暖厂,发现这儿的情况更令人惊骇。首先厂子里头就很乌烟瘴气,沉甸甸的浓烟,仿佛要塌下来,周围那些“面目全黑”的树木正在奋力与死亡搏斗。与此同时,水土流失的现象也亦然存在。在----,垃圾成堆,造成植被破坏,待暴雨一来,植被被冲垮。垃本文来源:http://圾、黄土、泥沙顺流而下,聚集成一条条“小黄河”,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再说渠道这一带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晴天时,尘土飞扬,到了下暴雨,水夹着泥沙从上往下一直流到马路上,阻碍了车辆的来往、路人的行走。 五、调查结果 通过以上调查,可见城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工厂不加节制地把浓烟排放到清新的空气中,不仅严重污染了空气,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一次性饭盒”、“塑料袋之类的”白色污染都给城市的美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人们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等现象也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方面。另外,水土流失方面也占一定比例。 六、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已认识到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危害性,我们将对以上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摘要:经济繁荣发展与科学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不仅仅是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维持人类正常生活发展的根本基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也是人类生存的内在需求。园林绿化建设是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其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协调人民的生活行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阐述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脚步不断 加快,工业生产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对城市构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废品、废水、废弃给城市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经阶段,其不仅带来了更加集中的发展机会,同时还带来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温室效应、噪音污染等等。为了更加和谐的实现生态平衡,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1]。园林绿化建设

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化水平,扩大绿化面积,给城市与群众带来和谐的生存环境。 1.园林绿化建设概述 1.1园林绿化建设特征 园林绿化建设就是构建社会、自然、人类三者和谐发展的植物群落,其能够促进社会与生态发展一致进步,为人类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特征:1)能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周围的自然气候进行调节,减少噪音的影响,净化空气;2)具备艺术价值与观赏性,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起到美化调节的作用。给周边的居民构建适宜的生活休闲平台;3)园林绿化建设中利用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给群众构建舒适、休闲的生态环境[2]。通过植物配置与园林规划来体现地域风俗,宣传当地地域特色。 1.2园林绿化的意义 在城市生态平衡逐渐遭到破坏的现代社会,如果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能够达到40%左右就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所 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回归自然,提高绿化率已经成为了人类居住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针对城市中原有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实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在城市环境中实现自然的再创造,扩大园林植被的积蓄与利用。因此可以看出,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单单能够强化城市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前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亦或工业化落后于城市化都会引起城乡结构的失调,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1]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现状关系,找出阻碍两者协调发展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根源性的制度问题,制定合理、相关的政策。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般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似同胞兄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二者相依相偎的紧密关系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史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不管在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与动力 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在工业化的动力支持下向前发展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会引起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2],进而引导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之间人口的流动,最终推动了城市化。第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刺激并产生了服务经济的需求,从而使城市化水平得以丰富和提升。第三产业布局深受工业化的影响,工业化推进下的产业的兴起和壮大能促进企业的聚集,企业集聚越多,生活服务需求越多,城市化进程就越快。 2.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 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推动作用,反过来,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第一,城市化促进企业集聚,拉动工业化发展。企业的集聚需要低成本,拥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设施齐全和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城市为此创造了条件。第二,城市化通过消费集聚促进工业化的广度发展。不同的企业集聚在城市,创造了庞大的生产消费市场;大量的人口集聚在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生活消费市场。第三,城市化通过人才、科技和信息集聚促进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尖端人才、高端科技和海量信息,而城市恰恰是这些资源的高度集中地。 二、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偏差分析 工业化和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从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来看,是良性的。但具体到我国,又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生成,是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所致。政府强有力地控制和参与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这种不尊重经济客观规律的介入是导致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不协调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农村仍滞留有大量的剩余人口,这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偏差值在逐年缩小,两者有协调发展的趋势,但不协调仍是主要现状,且这一现状正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之路 城市化的水平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就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1.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市化与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发生城乡产业的转移,从而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积极引导城乡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3]城乡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城乡产业的转移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政府打击不规范市场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势在必行。市场的自我调节还需政府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以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统 一、开放、有序地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5篇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5篇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精选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一)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

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

艺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艺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摘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对艺术的审美,尤其是对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等景物的审美,是和生态环境分不开的。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生存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美学探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都要有助于对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天、地、人”的和谐。 关键词:艺术家的环境绿色设计工业设计设计师的贡献 绪论:艺术需要个性,但和艺术风格一样,它不是可以追求得来的。一个画家往往很难找到自己,追求往往只是模仿。在当今信息社会,过于频繁的信息有时也会将画家的个性掩盖,使画家更难发现自我。加之繁杂的人际交往,人的个性常在自觉不自觉中被掩饰。日久天长,个性的表露也只能似在偶尔的“不慎失言”中闪现。由此可见,身为画家的境遇又是何其的局促和神不守舍!画家之难又难在心灵的不被污染才致个性之不被扭曲。再则,当前艺术创作的“电脑化”孕育着电脑化的艺术家——那些精通创作的“程序”的“艺术家”。而最终引来的必将是艺术的消亡。 1.1 艺术美与大自然的美 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得了无穷的力量.然而,当人们为此陶醉时却忘记了一点: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是有限的!联合国多次召开过保护人类环境方面的会议.这些会议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既是人类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保卫者.但在地球上许多地区,人们可以看到大片被污染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甚至陷于枯竭.很显然,被污染的环境,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格格不入的.艺术用真善美塑造人的灵魂,艺术的整体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兴衰状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文革"中表现"围海造田"的一些国画,宣传的是人们和大自然,也是和人类自己过不去.艺术美与自然美的主要交接点是环境设计美.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的美,更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一个名胜古迹,一个艺术化了的园林,一个艺术品,如果是处在被污染了的环境之中,那真是大煞风景.对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的审美,无疑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审视.昆明滇池有"五百里滇池之称".1981年版《中国名胜词典》中讲:"池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可惜现今却成为众所周知的污染区域之一,整体上呈现的几乎是一种浑浊的绿色.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滇池近边奇特的旅游景观西山的审美.而云南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与不远的玉龙雪山,则很少被污染.丽江古城简直像一幅彩锦,又像一个造形奇美的天国花园.这样一个以纳西民族为主生活的地方,风格近似江南水乡的周庄,同里.纳西族保留着古代丽江四方城的"洗城"措施.我国的少数民族兄弟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良好的审美习惯,不仅讲究服饰的美艳,而且在居住上也把建筑艺术与环保结合起来.傣族吊脚楼建筑中的干栏建筑,墙体外斜,能导引气流使炉火燃烧充分。艺术与环保应当是互相吻合,互相补充的.如果仅注意艺术,不注意环保,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也不能保证.世界上这样的教训早已有之.兴起于4年前的玛雅文化,玛雅文明曾经辉煌一时,被认为是中美洲乃至人类文明的始祖.玛雅人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建起了巍峨的金字塔,创造过许多精美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存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并在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文也对其不同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工业化城市化关系中国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1.1 工业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工业化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还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生产方法、新产品式样在不断变化、城市化提高、资本形成、消费等项开支所占比例发展变化。工业化阶段是—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过程的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史看,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化阶段、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重工业化阶段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度化阶段。[1] 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有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等。 1.2 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不仅仅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从本质上说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城市化水平通常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分析 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2]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