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42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0142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1 / 7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考点汇总 第一章 绪论 6种人格的定义: ①罗列式定义: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②综合性定义: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 ③层次性定义:将人格特质分为若干层次,最高层次的特质具有统合作用 ④适应性定义: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 ⑤区别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的独特性,即个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⑥本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最本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人格的4种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现代人格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Allport《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Murray《人格探究》两书的出版。 人格心理学分析的3个层面: ①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具有的典型人格特征和机制。 ②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体现在(外向性/感觉寻求/自尊等)维度上;群体差异体现在(性别/国民性/文化/年龄/经济状况等)上。 ③揭示个体的唯一性。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目的:描述、解释/理解、预测、控制。 人格理论: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人格研究: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心理学在方法学上的3种研究途径: ①临床途径,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进行系统深入考察; ②实验途径,通过操纵一个变量,测查其对另一变量的效应; ③相关途径,通过统计测量的方法建立起不同人格变量间的关系; 人格测评: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各方面进行考察。 第二章 人格研究与测评(重点) 临床研究:个案研究中涉及人格异常的个体研究。 典型临床研究:Freud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以单独个体为研究对象,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寻求研究深度) 个案研究的4优点+4缺点 优点:①注重细节,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描述; ②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环境中进行,避免了人为控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 ③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进而提出种种因果假设; ④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缺点:①一般是描述性的,缺少实验控制,很难得出因果结论; ②数据来自被试者的回忆,很难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③本身不擅长于“量”的分析(擅长“质”的分析),很难提供行为的精确描述; ④取样较小,常常只有一个被试,难以直接概括出普遍性的结论。 相关研究:借助统计测量方法分析不同人格变量间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以揭示各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寻求研究广度)
2 / 7 相关研

究的5优点+3缺点: 优点:①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不需要控制被试的行为; ②研究早期可探明一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做准备; ③允许研究者同时测量许多变量,进行多因素研究; ④只收集既有条件下的信息,不设置情境; ⑤数据来源于多个被试的大样本,结论可更好的推广。 缺点:①只能对某一群体的人格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难以从质的角度进行解释; ②能找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强度,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而且若设计不周全,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可能是潜在第三变量引起的; ③主要采用自我报告,获得的信息可能不真实。因为被试者易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实验研究: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研究其变化对另一变量的影响,从而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的3优点+3缺点: 优点:①客观性、科学性; ②对变量的系统控制; ③精确的定量分析与因果推论能力。 缺点:①无法对具有广泛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人格变量加以控制; ②研究结论要推论到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局限; ③更多关注共同性,而不是个体的独特人格。 4种测验资料类型:①自我报告资料;②观察者报告资料;③实验资料;④生活史资料 效度:指一项测验实际能测出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准确性。主要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包 括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结构效度、生态学效度。 第三章 特质理论(重点) Allport奥尔波特:特质流派创始人,人格心理学的开山鼻祖,首次提出了特质的概念。在人格结构中,特质是最基本的建构单元,但不是唯一的建构单元。 共同特质:全人类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特质; 核心特质: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少数几个特质。 机能自主体现了人格动力系统的前动性特点。 奥尔波特认为成熟人格须具备的6个基本条件 ①将自我感扩展到自身以外的人和活动; ②热情与人交往,表达亲密、同情、容忍; ③具有情绪安全感和自我接纳感; ④对生活有现实的知觉; ⑤具有幽默感和自我洞察力; ⑥具有综合的人生哲学(三观正)。 表现型行为是无意识的、自发出现的、近乎无目的的行为;应对型行为则是有意识的,由特定情境决定,指向特殊目的。 Cattell卡特尔:认为科学理论建构应始于实验观察或测量,将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分为3种:L数据(生活记录资料)、Q数据(问卷资料)、T数据(客观测验资料)。主张使用因素分析技术来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因素分析技术有3种形式:P技术、R技术、dR技术。编制了16PF问卷。 能力特质:个体应对复杂问

题情境时表现出来的技能,决定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气质特质:个体普遍的反应倾向或行为风格,决定着所有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表面特质: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一般是表面上有关的一系列特征或行为表现。 根源特质:个体深层的潜在特质,是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或行为表征。 Eysenck艾森克:提出了人格层次模型--根据人格构成元素对行为影响的大小,将人格分为4层次:类型层次、特质层次、习惯反应层次、特定反应层次,其中类型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确定了人格3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编制了EPQ人格问卷。用唤醒概念来解释外向性特质的行为表现。
3 / 7 五因素人格理论 1)内容: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发展:由McCrae和Costa提出“五因素模型”,并编制了NEO人格量表。根据Mayer观点,人格应该是一种系统,而完整的人格理论需要对这个系统的定义、组成、发展和相互关系给出详细说明。于是McCrae和Costa将其综合,建构了五因素人格理论,并清晰阐述了人格系统的运作过程。 3)评价:有坚实的实证基础,很好地解释了很多研究结果和生活现象,但也面临很多矛盾证据的挑战。总的来说,它仍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人格系统理论。 第四章 生物学理论 德国Kretschmer克瑞奇米尔和美国Sheldon谢尔顿根据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了体型和人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简单粗暴分为3类: ①肥胖型→狂躁性气质→善交际、表情活泼、亲切热情。 ②瘦长型→分裂性气质→不善交际、孤独、神经质 ③健壮型→粘着性气质→固执、认真、理解问题慢 感觉寻求理论 1)定义:个体为了能获得变化/新异/复杂/强烈的感觉和经验,宁愿去从事身体/社会/法律/经济的冒险活动。 2)由Zuckerman朱克曼于1970年代提出。 3)4个组成成分:①兴奋与冒险寻求;②经验寻求;③去抑制;④敏于厌倦。 4)作用:感觉寻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能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会随着年龄得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Galton高尔顿:行为遗传学奠基人,提出“优生学”的概念,首创最早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家族研究。认为智力和性格是大自然赋予的、可遗传的能力,并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遗传决定生理,生理制约人格)。 行为遗传学最常采用的4种研究方法: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模型拟合。 遗传率:一个群体内某种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总的变异中所占的比例。 D.Buss大卫·巴斯将情绪分为:唤醒性情绪(包括恐惧/愤怒/性唤醒)和关系性情绪(包括嫉妒/爱/愉快/悲伤)。 第五章 精神分析(重点) 心理地形说

:Freud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成3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们日常心理活动中唯一能直接触及的部分;前意识担负着一定的稽察作用;潜意识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 Freud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一书中,将人格分为3部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完美原则)。“人生发展5阶段论”参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5阶段论”。 防卫机制:为缓解焦虑,人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减少焦虑的方式。(抵御外在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①压抑,将力比多冲动排除到意识之外,神经症就是压抑的结果 ②退行,以儿童的方式行动,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 ③合理化/文饰作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④投射,自己出轨辩解是小三勾引 ⑤反向作用,很想接近异性,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 ⑥转移,受了老公的气,却冲着孩子发火 ⑦升华,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 Jung荣格:瑞士人,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进一步把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整个人类进化史上所有人类经验的仓库(祖先的智慧)。认为心灵各个意识层面存在着自我、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真我等原型。
4 / 7 Adler阿德勒:奥地利人,创立个体心理学,著有《自卑与超越》一书。 生活风格:每个人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习惯或行为模式。阿德勒提出4种生活风格类型: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型。 A. Freud安娜·弗洛伊德:著有《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对自我心理学和儿童精神分析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严重的恋父情节,终生未嫁。 Erikson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8阶段理论”参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超级重点) Horney霍妮:强调童年时期,安全需要是最重要的。提出3种神经症倾向:顺从型、敌对型、退缩型。 Fromm弗洛姆:著有《爱的艺术》一书。区分了人的5种需要:①关联的需要;②超越的需要;③寻根的需要;④同一性的需要;⑤定向的需要。 第六章 行为主义(重点) 行为主义关于人格本质的4个假设: ①人格的行为本质,即行为就是人格; ②强调学习的原理,即人格是习得的; ③强调个体学习史的重要性,即人格的获得需要时间;④强调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会影响人格。 Watson华生:行为主义开创者,宣称心理学就是对“可观测行为”的研究,所有内在过程都不值得研究。认为环境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环境塑造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

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而不是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遗传特征,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块白板(有生理缺陷的除外)。 Pavlov巴甫洛夫:正确区分“泛化”(爸爸戴眼镜,小孩管其他戴眼镜男人也叫爸爸)和“分化”(只让妈抱,拒绝奶奶抱)。 操作性条件反射:当一个行为被及时强化后,这个行为更有可能重现,也称Skinner斯金纳条件反射。 区别两种条件反射的不同 类型 反应性质 强化性质 强化作用 学习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 早先就有的反应 在反应之前 建立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间的联系 刺激物间的信号关系 操作条件反射 新的有效行为 在反应之后 奖励有效行为 有效行为 强化: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条件。 正强化: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踩机关--食物 负强化: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电击--踩机关 正惩罚:呈现阴性刺激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 负惩罚:撤销阳性刺激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 塑造:是一种程序,由实验者/环境首先对大致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作出奖励,然后是接近的目标行为,最后是期望的目标行为。 厌恶技术是从行为主义流派中衍生而来的,可以治疗肥胖、多动症、口吃以及自我破坏行为等问题。 驱力:任何能够驱动有机体表现出一些活动的强刺激,它的消除或减弱过程就是强化。 Dollard多拉德和Miller米勒提出4种冲突: ①趋避冲突;同样的行为会导致奖励与惩罚两种结果 (工作既挣钱也枯燥) ②双避冲突;必须在两个不喜欢的目标中选择一个 ③双趋冲突;需要在两个同等喜爱的目标间选择一个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④双重趋避冲突。两个目标既有喜欢又有不喜欢的一面 (工作枯燥但能挣钱,不工作愉快但要饿肚子)
5 / 7 第七章 人本主义(重点) Maslow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的3个共同特点: ①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 ②个人认知挣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超越了缺失性认知的偏狭; ③持续时间短暂。 Rogers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强调的概念有:①无条件积极关注;②真诚一致;③同理心。 有条件积极关注:只有孩子的表现符合家长的价值/期待时,家长才会给予孩子爱。 第八章 社会认知理论 Kelly凯利: 建构选择主义--人在创建建构系统时是自由的,但既成的建构会限定人的行为方式。 认为人人都像科学家一样,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并预测结果。 Rotter罗特尔:I-E量表 Bandura班杜拉:观察学习的4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表象过程

;③行为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学习通过观察便可发生,但学习是否转化为应用则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的4个信息来源:绩效经历>替代经历>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调节人类活动的4种主要过程: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 Mischel米歇尔: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提出5种认知社会学习人格变量: ①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②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③行为-结果预期与刺激-结果预期;④主观刺激价值;⑤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 延迟满足: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九章 认知 Witkin威特金: 心理分化理论的3方面:①自我与非我的分化;②心理机能的分化;③神经生理机能的分化。 场独立:以内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 场依存:以外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 归因: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推理的认知过程。 归因风格:每个人在归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一贯的模式。 自我妨碍:个体保护自尊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在面临重要任务时会自己制造一些障碍,降低成功可能性,让其成为失败后的借口。eg:考试前还天天玩耍,考砸后归因于努力不够,避免承认能力低下。 第十章 情绪(焦虑、抑郁、孤独、幸福) 从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出发,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Freud归纳出3种焦虑类型: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焦虑的认知特征包括4方面:认知内容、认知操作、认知结构、认知产物。 焦虑的行为反应包括3种类型:连贯程度下降、攻击、回避。
6 / 7 抑郁:因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抑郁的核心特征:快感缺失。 抑郁图式造成的4种认知扭曲形式:①过度推论;②人为推断;③个人化;④灾难化。 Beck提出2种导致抑郁的人格特质:社会奖赏型人格、自主型人格。 Weiss根据孤独产生原因将其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两类。 主观幸福感:个体对自身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情感和认知两大成分。 第十一章 意志 关系攻击:通过操纵和破坏同伴关系来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引发攻击行为的3因素:①挫折; ②生理唤醒(运动、恐怖/暴力/色情电影、噪音等引发兴奋,然后被迁移到个体所处的情境中); ③媒体暴力(不良书刊/小说/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 习得性无助: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次级控制:通过接受事实、相信命运、或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

解释事件,从而保持一种控制感。 独处的好处: ①带来舒适感、成长和发现,形成对自己更深的理解和评价,提高内在力量感和自我信赖 ②缓解压力 ③主动选择的独处能减少失调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注意:中等程度时间的独处才有利) 第十二章 动机 亲和动机:建立、维持与一个人或一群人之间积极情感关系的动机。 亲密动机:不断地要与他人产生热情、亲密、畅通交流的愿望。 第十三章 个人目标 当前关注:一种假定的动机状态,使个体的感受和经验围绕对某一目标的追求而组织起来。一旦这种动机状态被激活,就会引导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当前关注的两个属性: ①每个目标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独立的当前关注; ②当前关注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即它自身并没有进入个体意识中。 个人目标:个体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行为的意愿。广义上讲,个人目标可以泛指个体所有的目的性行为。 个人目标的4个性质:①建构性;②情境性;③意动性;④一致性。 第十四章 自我 自我图式:是自我认知的内化,它组织、指导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过程。 情境变化会使自我概念中的不同信息被激活,在特定情境中,人们会格外注意个人特征。eg:到了国外经常想起自己是中国人。 高自尊与低自尊者的差异 ①社会动机差异,期望获得成功VS避免失去自尊; ②任务表现和坚持性的不同; ③可塑性不一样,低自尊者更容易受欺骗、受群体影响、易被说服;
7 / 7 ④偏见差异,区别对待VS评价取向一致,都是负面; ⑤情绪和应对不同,积极情绪和自我信念VS情绪波动大、易被不幸征服; ⑥归因风格不同,成功归于内部、失败归于外部VS多使用总体归因、过度概括 自我同一性: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体验。 自我同一性一旦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 中年危机:许多男性在40岁左右时,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常感到不如意,早年的目标要么没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没有价值感,于是有人开始抛弃这些目标,从而出现同一性不足的危机。 第十五章 生活适应与健康 A、B型性格差异:A努力不懈,经常投入与他人对抗性的竞争,否认自己感到疲劳,遇到挫折时容易表现出敌意,他们的过度认真和竞争性源于他们对于控制的渴望。B则比较放松、有耐心,能够悠闲对待工作和生活。A型性格与心脏病高相关。 大量的心理障碍和困扰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相关,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自杀念头等。 依恋:个体对生活中某个特定的人亲密而强烈的情感联

系。 Ainsworth安斯沃斯4种依恋类型 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分类 ①安全型依恋:处事、社交能力强; B型依恋 ②回避型依恋:也称不安全依恋,母亲离开不难过,母亲回来会忽略 A型依恋 ③矛盾型/抗拒型依恋:母亲离开非常痛苦,母亲回来依赖或逃离交替出现; C型依恋 ④混乱型依恋:母亲离开茫然/迷惑,母亲回来视而不见,这种小孩心理和人格易出现严重障碍。 对儿童发展来说,最有利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依恋。其它三类均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 第十六章 人格的全程发展 人格稳定性的3种表现形式: ①等级评定稳定性,个体在某一群体内部所处位置的稳定性; ②平均水平稳定性,个体特征随年龄增大而大体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③人格的一致性,人格特质的外在形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特质本身保持稳定。 人格发展的学习理论: ①人的发展过程是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没有特定的序列阶段; ②强调经验和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③人具有可塑性,可以按照多种方式和不同的路径发展,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人所经历的环境; ④强调学习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用学习的概念说明发展的历程,不承认存在适合描述所有人发展历程的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