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地图史

中国古地图史

中国古地图史
中国古地图史

中国古地图史(转载)

传说中的中国古地图起源较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使用了。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有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大禹治水时,

河神河伯献一青石于大禹,上有治水用的地图,大禹用以指挥治水,终于成功。

此传说表明地图早已在民间流传。

概括来讲,古地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它尚未摆脱图画和神话传说。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汉代。

地图载入史册,在“史记”卷八十六《荆轲传》中可以查到,公元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赵灭。北邻燕国(建都今北京一带)一片恐慌。为防秦进攻,燕太子丹苦思良策,终于结识荆轲,图派荆轲出使秦献燕督亢(今河北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给秦王为名,伺机刺杀秦王。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等送至南部

边境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悲状激亢。

荆轲到达秦都咸阳,秦王召见,荆轲献图于秦王,图展尽,忽抽出匕首,左手握住秦王衣袖,右手刺秦王,秦王惊跳,扯断袖子猛跑,两人追逐,此时侍从拿起药袋打向荆轲,秦王乘机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应声倒地,拾匕首抛向秦王,打在铜柱上未中,最后荆轲被秦王侍从杀了。

此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虽说明燕国企图以献地图来改变历史的一段徒劳进程。但是这当中却明确说明公元前200年时,

我国就已有地图来表示国家的地理版图。春秋战国初期,七国各占一方,疆域之争战事不断,

最后终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些表示地理疆域的地图,虽说至今仍未发现有实物验证,

但从种种历史记载的考证,地图确早已存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即位时,他曾把全国所有的地图收集

起来,这时的地图主要是表示地理版图的军事地图,

以致秦灭亡时,刘邦攻入咸阳城(公元207年)时,其宰相萧何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尽快把这些地图接收过来,

以备继续为汉朝的统治利用。

所以要说中国的地图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起码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

春秋战国的诸候战事不断,各国利用地图指挥战斗,地图更是得到充实与利用。

从那时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可见中国地图的出现之早。

神话传奇式地图:《山海经图》甘肃放马滩汉墓:最早的纸地图中国最早的古地图-汉代古地图

至今为止,有确切的地图实物证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地图就已经编制得十分精美。

1973年冬天,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进行古墓发掘,其中在马王堆的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

这三幅地图各是一幅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这三幅地图的出现,给中国的地图史提供了最早的宝贵实物资料。

由于三幅地图出于西汉文帝12年(公元168年)下葬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因此其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制作的地图,也是三幅当今世界上无比珍贵的中国古地图。

这三幅地图是:

1. 长沙国南部驻军地图

2. 长沙国深平防区图

3. 城邑图(缺图)对三幅地图的研究表明:我国在西汉时代地图的绘制已十分精确详细,

虽然出土的地图上没有图名、图例与比例尺以及任何说明,但是在驻军图上已绘制出相当于现代东经111度至112度30分,

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1度30分经差与3度纬差的广大区域,跨越了当今湖南、广西与广东的一部分,即如今的广西全州、

灌阳一线以东;湖南的嘉禾与广东的连县一线以西;北到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的南海。为潇水流域和南苓、

九嶷山一带。按现在的折算,地图比例尺约为18万分之一。主要内容:·8个县级居民地、80多个居民点、74个乡级居民地及其地名·20多条道路、大小30条河流·用山形线、晕

线方式表示山脉、山岭等地形·防区界限、驻军驻地、城堡等军事要素

根据与现代地图的比较研究,图中主要河流、山形与现今十分相近,居民地位置也十分准确。这说明在当时测量工器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

能绘出如此地图,是十分了不起的。

杰出的中国西晋地图学家裴秀

中国不仅有最早编制的地图,而且还创建了编图的一套理论,这就是裴秀的“制图六体说”。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今

山西闻喜)人,出生于公元223年,死于公元271年,终年48岁。自幼好学,才华显著。年轻时在魏、晋朝做官,34

岁便开始创立我国最早的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

分率:用来区别地域面积大小的比例尺

准望:用来确定彼此间方位的方向

道里:用来确定人行道路的里程

高下:高低起伏

方斜:斜正

迂直:迂回曲直

这六条法则运用时互为参考,综合运用,把地图的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三个基本要素与自然界表象,通过法则得以在地图上体现。

“制图六体”说绘制地图有六条法则:分率、准望、道里、高

下、方斜、迂直。

这六条法则运用时互为参考,综合运用,把地图的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三个基本要素与自然界表象,

通过法则得以在地图上体现。

裴秀依据这六体理论绘制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共十八幅,图上不仅绘出各诸侯、府县的政区,

居民地的位置,而且把古代的九州、历史上各王朝曾经举行会议的会址,签订条约的地点、古地名皆表示出来,

可惜该图没有留下来。朱思本的《舆地图》与元代前的地图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江西临川人,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十省。继承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注重实地资料的考证,并与地图对照,慎重取舍绘成《舆地图》,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可惜后来失传。但其求实求精的制图方法则影响了以后二百多年的地图发展。

在朱思本之前,裴秀之后的500年,还出现过继承与发扬裴

秀制图理论的又一杰出人物贾耽,

贾耽生于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死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5年),为沧洲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他以裴秀的制图六体为指导,

编绘出《关中陇石及山南九州等图》与统一全国的大地图《海内华夷图》等。由于《海内华夷图》图大,内容丰富、

位置准确、绘制技术全面,不仅继承了裴秀理论,而且还有创新。

因此可以说,裴秀-贾耽-朱思本是元代前杰出的三大著名地图学家,前后共约1000年,计里画方的基本编图法一直延用。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

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

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

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

这时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1. 以中国为主,

外国作衬映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

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

大影响的航海图。

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

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

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

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

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

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2. 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3. 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相应形成气候的带、温带与寒带。4. 扩大了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5. 对外国地名的翻译起了一个译定作用。大明混一图河防一览图郑和航海图(部分)坤舆万国全图东西两半球图东西两半球图(部分)

清代的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及其测绘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西方科学制图法的传入,使康熙帝认识到我国地图的粗略、模糊,需借鉴科学技术实测后绘制,于是组织一次全国大地测量,以天文观测为基础,

开展三角测量法进而测图。公元1708年开始测制,历经10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编制,

这是我国第一部实测的地图。全图按省分幅,共计41幅。其特点:1. 采用了伪圆柱投影,以经纬度制图法绘制。2. 以

汉、满文共注地名,其中满文用以边疆,汉文用以内地。3. 第一次实测了台湾省地图。除了制图术外,在尺度丈量上的全国统一,实地测量地球的子午线弧长等,都给清代地图制图充实了依据,提高了制图质量。

但是,从康熙到乾隆的这一地图制作技术的高度发展,很快到乾隆以后,由于受清政府消极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又退回到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当然,这一时期,在地图学的某些方面也有继续前进发展的,如编制了第一部的世界地图集和多部历史考证图集以及一些专题图集等。但总的是发展不大。康熙《皇舆全览图》(部分)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高清简单明了)

中国古代史地图 1.中国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遗址分布[大约170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 2.原始社会部落分布[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3.夏朝形势;商朝形势[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前1046年] 4.西周初期形势及主要诸侯国[前1046年-前771年] 5.春秋列国形势[前770年-前476年] 6.战国时期形势[前475年-前221年] 7.秦灭六国;秦统一[前230年-前209年] 8.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农民战争[前209年-前207年] 9.项羽,刘邦楚汉战争[前206年-前202年] 10.西汉疆域[前206年-公元25年] 11.秦汉关中水利前221年-公元220年] 12.西汉前期形势,七国之乱前206年-前140年] 13.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前60年] 14.丝绸之路 15.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17年-23年] 16.班超出使西域[73年-97年] 17.东汉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111年] 18.黄巾起义[184年] 19.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11月] 20.官渡之战[200年-201年] 21.赤壁之战[208年] 22.三国鼎立形势[229年-263年] 23.魏灭蜀形势[263年] 24.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301年-311年] 25.东晋和十六国形势[304年-439年] 26.东晋,前秦形势[351年-394年] 27.淝水之战[383年8月-11月] 28.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523年-528年] 29.南北朝宋,北魏[420年-479年] 30.南北朝齐,北魏[479年-502年] 31.南北朝梁,东魏,西魏[502年-557年] 32.南北朝陈,北齐,北周[557年-589年] 33.隋朝疆域[581年-618年] 34.隋朝运河,广通渠[605年-618年] 35.隋洛阳城[581年-618年] 36.隋末农民战争[611年-618年] 37.唐朝疆域[618年-907年] 38.唐长安城[618年-907年] 39.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640年-907年] 40.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726年-907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时期图

元时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元时期图组 元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二幅,分幅图十八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二幅,分别反映前后期疆域政区概貌。 前期全图以1280年(至元十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陕西四川、云南、江淮、福建、江西、湖广六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直隶于省的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土司。其时西南地区有一些洞寨尚未归附,因图上无法钩勒其范围,概作省界内处理。有些地方当时建置不明,图中只标地名,不标路府州县。东北标出成吉思汗诸弟封地大致范围。吐蕃地区领以撟苤圃簲,下设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等,具体建置罕见记载,图从从阙。西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兵抗元,二汗辖境难以分清,且察合台汗笃哇实受制于窝阔台汗海都,故作一区处理,标出二汗国大致范围;窝阔台汗的注记字体略大于察合台汗,籍以表示前者为主宰,后者为从属。二汗常同驻的塔剌思,以首府符号表示。 后期全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等司,和甘肃行省以西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吐蕃地区由总制院改称的宣政院及其所辖三个宣慰司的大致范围。窝阔台汗国已不复存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界域不明,故仅标“东部”、“西部”于相应地区,不画界线。二部首府用同一符号表示。其时又设征东行省于高丽国,行省最高长官“丞相”即由高丽国王兼任, “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行省仅有空名,故只标出省名,仍作邻国处理。 三、分幅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元十七幅: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各一幅;中书省及云南、江浙、湖广三行省部分地区建置太密,难以画全,各加一分幅,扩大比例尺,画出全部建置;西北直隶元廷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合一幅。另察合台汗国一幅。 四、地方建置凡直隶于省的路府州军、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元帅府、万户府作二级(路级)政区;属于路级的府州军凡领县的,注记作二级,符号作三级,不领县的,注记、符号均作三级(县级)处理。 五、大都路、上都路设有警巡院,比较繁荣的路、府治所设有录事司,管理城市居民;有别于县。因图上难以表示,按省列名于图背面。另有司侯司,性质同录事司,而级别较低,一般设于州治。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初期设置较多,至顺时司候司已全部并入附郭县,警巡院、录事司亦多所罢并,凡此已废院司的所属路府州军,也附列于后。 六、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设有蛮夷军民长官的洞寨、部、族、甸、处等甚多,图中只画出其方位可考者,无考者一概从略,不列表。凡见于《元混一方舆胜览》和《大明一统志》、明代地方志中所载元代确有的各级土司,其方位可考者,也一并画入。 七、元制在离省会较远的地区设有若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的宣慰司,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十一道:中书省二,河南江北行省二,四川行省一,江浙行省二,江西行省一,湖广行省三。各司除在图中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外,并标出其治所,所辖路府州军司则在图背表列。 八、云南、湖广行省又有领有路府州军司而不称道的宣慰司和宣抚司,陕西行省又有领有府州的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均画出其治所界线。岭北行省的称海宣慰司不领州县,作路级处理。 九、各省又遍设肃政廉访司,职司监察,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二十二道,分隶三台(御史台、陕西行台、江南行台):中书省三,河南江北行省四,辽阳行省一,凡此内道八,隶于御史台;江浙行省四,江西行省二,湖广行省四,凡此十道,隶于江南行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各一道,凡此四道,隶于陕西行台。各道治所、隶属及所辖路府州军司,图上不予表示,仅列表附于图后。 十、岭北诸藩虽非行省直接管辖,与州县有别,但仍受行省控制,故一并作岭北行省辖区。诸藩境界大致可画出的,用路级界线表示。 十一、叶蕃地区由元延掌管佛教的宣政院(至元初设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名)管辖;当地有事则设分院往镇。图中作宣政院辖地,按1288年至1330年期间概况编绘。境内设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领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千户所、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千户等机构,或管民,或管军,或总管军民。其中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史·百官志》列于宣政院下,《元史·地理志》列于陕西行省下,实际是两属性质,图中作宣政院辖地处理。又有两属于四川成都府和本宣慰司的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安抚司下的威州,图中也作宣慰司辖地处理。吐蕃境内凡因记载缺略,各级政区间界线无可查考者,一律不画界,但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政区治所和其他邑落按其地位重轻,分别作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处理。 十二、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立的政权,名义上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图依纂修于1330-31年的《经世大典》中笃来帖木儿(察合台五世孙)位下图及据此著录的《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画出。由于《经世大典》的西北三大汗国地图,是由各国自画进呈元廷的,所以图中根据此前察合台汗国曾经统治过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二地的传统观念,把此二地画入了察国范围。这是不符合于1330年时的实际情况的,但因此幅既以《经世大典》地图为据,对此二地也就不作改动。汗国境内不画政区界;凡蒙古大汗和元延在境内设置过的机构和存在年代,均在图中用括号表示。阿里麻里用首府符号,其他地名分别情况,以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表示。 十三、岭北、辽阳行省选绘了一部分具有政区性质的部族。 十四、根据宋明资料,补画了一些元时缺载的重要河流,有的注出名称,有的不注。 十五、已废和后置路、府、州、县择要入图,作县级以下地名处理,注出路、府、州、县等字样。 十六、插图六幅,其中大都附近、和林附近、大宁、辽阳附近、藏布中游地区、碉门地区五幅,是各该地区的扩大比例尺图,岭北行省北部一幅是该地区的缩小比例尺图。 元时期全图(一)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1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东方霸主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争霸格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3世纪,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4年,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大战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单元过关夯实基础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D.陕西半坡村 2.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半地穴房屋B.打制石器 C.稻谷D.彩陶器 3.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解说词里的“他们”是( ) A.北京人B.河姆渡人 C.半坡人D.炎帝与黄帝 4.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 5.下列符合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在半地穴式的房屋外欣赏黄河风景 B.在干栏式的房屋外欣赏长江风光 C.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煮大米饭 D.在干栏式的房子里熬小米粥 6.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7.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 A.禅让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8.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表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10.“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D.商鞅变法的经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B 2.B 3.C 4.A 5.B 6.A 7.B 8.B 9.B 10.B

01中国历史第一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作业北师

课时训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基础夯实练|· 1.[2017·岳阳]岳阳市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 2.[2017·南京]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3.[改编题]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我国农耕时期居民的房屋,造成这两种房屋建筑结构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筑理念不同 B.生活习惯不同 C.使用工具不同 D.所在环境不同 4.[原创题]关于黄帝时期的传说,我们可从考古实物中得到验证。右图为陕西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它印证了( ) A.大禹治水 B.嫘祖缫丝 C.仓颉造字 D.伶伦谱曲 5.“以酒为池尽作乐,炮烙之刑极淫威”,这副对联描绘的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两位君王的暴政,他们分别是( ) A.启、桀 B.桀、纣 C.汤、纣 D.武王、纣 6.[改编题]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7.[2017·聊城]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 ) A.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8.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的国家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9.[2017·苏州]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10.[2017·江西]“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11.[2017·义乌]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2.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写道:“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若去游览都江堰,应到( ) A.四川 B.湖北 C.云南 D.陕西 |能力提升练|· 13.[改编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中国古地图》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古地图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左传·宣公三年》便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之事,可见地图对于当时中国政治活动象征意义重大。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 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于裴秀。他通过缩编《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图十分相近。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中国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

《中国历史》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 1.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1.在地图的长方框中填写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名称。 2.识别A、B两图,用直线连接各自的遗址。 3.填写C图中牙齿的出土地点是_____________。

2.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在图中长方框中填出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名称。 2.填写遗址①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____________年。他们的生活反映了__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遗址②距今_________年,他们是___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村落遗址的居民。 3.识别A、B两图,用直线连接各自的出土地点。 3.周初形势图

1.在图中的正方框内填写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西周都城的名称。 3.识图,填写天子下面一层人为___________,最底下一层为__________,西周推行的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叫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秋争霸形势图

1.在地图正方框内填写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打败楚军称霸中原的战场所在地名称。 3.将“尊王攘夷”的口号,用直线连接与其相关的霸主。 5.战国形势图

1.图中正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名称。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发生重要战役的地名。 3.在图中用直线将成语和与之相关的战役连接起来。 6.秦朝疆域图

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秦长城的起止地点,再把秦始皇像同秦朝都城用直线连接起来。 2.在下列空格中填写秦朝疆域东至__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__。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国家。 3.在图中适当位置的长方框中填上灵渠。灵渠沟通了______________水系和_____________水系,为中原与______________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7.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 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 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 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 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 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6、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 代表士族地主。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隋唐)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经 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减轻租税。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依“汉 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 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五代十国) 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朝廷震惊,宰 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 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金)

中国历史年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一目了然 现行中国政区简称: ○ 京津冀晋蒙辽吉○ 黑沪苏浙皖闽赣○ 鲁豫鄂湘粤桂琼 ○ 渝川贵云藏陕甘○ 青宁新港澳台 行政区划网中国行政区地图贵港市 中国年代表: 盘古氏、三王五帝……? 夏:约公元前2100----1600年约500年 商:约公元前1600----1028年约550年以上 周:约公元前1027----256年共772年 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共257年 东周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 春秋公元前770----256年共295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 秦:公元前221----206年共 15年(221 庚辰秦灭齐,统一全 国 )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公元元年,为西汉平帝时期) 新莽公元9----25年共 15 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 196 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 60 年 魏公元220----265年共 46 年 蜀公元221----263年共 43 年 吴公元222----280年共 59 年 晋:公元265----420年共156年 西晋公元265----317年共 53 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宋公元420----479年共 60 年

齐公元479----502年共 24 年 粱公元502----557年共 56 年 陈公元557----589年共 33 年 后梁公元555----587年共 33 年 北朝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北魏公元386----534年共149年 东魏公元534----550年共 17 年 西魏公元535----556年共 22 年 北齐公元550----577年共 28 年 北周公元557----581年共 25 年 隋:公元581----618年共 37 年 唐:公元618----907年共290年 武周公元684----705年共 21 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 54 年 后梁公元907----923年共 17 年 后唐公元923----936年共 14 年 后晋公元936----946年共 11 年 后汉公元947----950年共 4 年 后周公元951----960年共 10 年 宋: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共168年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152年 契丹.辽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契丹公元907----947年共 41 年 辽公元947----1211年共265年 西辽公元1124----1211年共 88 年 金公元1115----1234年共120年 蒙古.元公元1206----1368年共163年蒙古公元1206----1271年共 66 年元:公元1271----1368年共 98 年明: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 洪武公元1368----1399年共31年

中国古代史(下)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的建立:_______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亡______朝,南北重归统一。 2.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大运河以______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通济渠、____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_____、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考点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_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_______。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吸取隋亡教训;_____,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戒奢从简”;___________(房玄龄和杜如晦)和_____(魏征)。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 4.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出现原因:任用贤人(姚崇);重视_______;注意“戒奢从简”;重视农业生产。 5.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发展:农民创制新的农具_______和灌溉工具______。(2)手工业发达:陶瓷业以越窖青瓷、邢窑白瓷和________最为有名。(3)商业繁荣:_______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考点3 科举制的创立 1.诞生:______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首创_____和_____。唐玄宗: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点4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_____和_____。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中国历史朝代及地图 夏公元前2070-1600年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历17帝姒姓奴隶制社会 (地图下载文档后可自行编辑放大) 实际可能势力范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建都亳(商丘)、殷(安阳盘庚时代迁都)历30帝子姓 封建分封制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建都镐京(陕西西安)历12帝姬姓 封建君主制(人口1300万)

东周公元前771-256年建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历25帝姬姓封建分封制、君主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图(人口2000万): 战国时期(公寓安全475-221年)地图(人口3000万):

秦公元前221-207年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历3帝嬴姓 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人口2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1K/年)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14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300-末63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东汉公元25 –公元220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许昌(曹操迁都

今河南许昌)历19帝刘姓 封建君主制(郡国并存制)(人口初1800-末1500万王莽篡汉后至刘协退位峰值约65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事归台阁)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16K/年) 三国魏220-265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历5帝曹姓 蜀汉221-263年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历2帝刘姓 吴222-280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历4帝吴姓 封建君主制(门阀制)(人口初2600-末3000万) 官制:三公九卿制底层官员收入(以米价为基准换算300K/年)

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下) 一、名词解释 1. 内阁 明、清两代所设的政务机构。明自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忌大臣权重,不设宰相,而自洪武十五年起仿宋制而设诸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永乐初以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组成内阁,但阁臣地位并不高,一般秩仅五品。至明洪熙后职权渐重,多兼领六部尚书,权高于部、院,成了皇帝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清初以国史、秘书、弘文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后为军机处所夺,内阁便仅存虚名。小说中称蔡京为“内阁蔡太师”(第十回),是明人口吻,因宋时宰相不称“内阁”。 2. 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重要机构。雍正七年(1729)开始设立。军机处人员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中挑选,称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汉官员共八人组成,其中各有一人为首领。职位较低的官员名军机章京,负责缮写皇帝谕旨、撰拟文稿,记录归档等事务。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在皇帝授意下处理军国大事,用皇帝或军机处名义向各省区军政大臣发布旨令。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军机处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最高决策机构。 3. 一条鞭法 亦称“条编法”。明中后期施行的赋役体制改革。明万历九年(1581),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赋役体制改革,以限制官僚豪强的赋役优免权。其主要内容是:(1)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丁入亩,力差改以银代役,田赋征银;(2)赋役征收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从而简化了征收形式,有利于农民离土从事手工业,也使部分无地农民减去了力役负担。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农作物商品化,是我国税制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但该法因受豪强地主阻挠,实行得不够彻底,明末遭破坏。 4. 摊丁入亩 清代的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明代推行一条鞭法后,将部分丁银摊入田粮征收。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丁数为准,固定税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负担的总数虽固定,但仍十分繁重,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问题。雍正初年,清政府在全国(除山西及西北、西南边区外)逐步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银一起征收。从此,丁银随粮起征的“地丁合一”,便成为清代统一的赋税制度。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