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闫丽祥

摘要:艺术是什么,艺术起源何处,这些问题一直犹如“斯芬克斯之谜”存在于学术界中,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更种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约翰·杜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经验,一种从日常生活与经验出发的审美经验。杜威艺术经验理论试图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审美走向日常,艺术走向生活。但是艺术经验理论的思想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美的泛化,使得许多人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出发,喊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将艺术与美消解为大众生活的快消品。

关键词:艺术经验生活实用主义泛化

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来源,一直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与表现的题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即是强调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但在杜威之前,艺术一直作为一种自由的和无利害的愉悦享受而存在,并且这种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杜威实用主义审美经验的产生,将艺术与日常生活以及普通大众重新连续起来,解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主义的大潮和大众文化的初露端倪,越来越多的人打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旗帜,公开的消费者各种所谓的艺术,使得审美经验流于空洞乏味的物质欲望,造成美的泛化,甚至滥化。

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分离

18 世纪的英国经验派说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悦享受的经验。继英国经验派之后,康德认为对美的判断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审美经验中的愉快,将美学彻底的主观化。他认为“艺术不是人与世界的相遇,而是人主观和内省地与自己相遇”。他的审美论断,彻底切断了审美经验与世界和生活的联系。这种观点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看来,美与日常生活相距愈远便愈越神圣,越近越卑下。

这种审美与生活的分离,与当时盛行的“自我表现”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艺术家为了凸显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试图“通过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来从事他们的创作,扩大与日常生活的分离,从而给自己的

艺术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1]针对这种分离,杜威在他的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提到艺术收藏和捐赠时,作出了十分到位的分析。他认为,收藏家是典型的资本家,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在高等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就收集绘画、雕像等高雅艺术作品,并试图建立某种产所,来隔离世俗与普通大众,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这些高雅的场所,正是这种隔离的物质载体,以此来将艺术与生活隔离,突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及审美情趣。

二、艺术与生活的连续

而杜威十分反对这种分离,主张恢复美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为了撤去艺术表面的那层神圣隔离,使之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希望建立一种回到日常生活的审美理论。杜威认为,“对将美的艺术与正常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的敌意性,是一种感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对日常方式的生活的评论。只是在生活常常发展受阻、受挫,变得呆滞与沉重之时,正常生活过程与创造和欣赏审美的艺术作品之间内在对立的思想才会受到欢迎”。他更是从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同样孕育着审美性质,要真正的了解艺术品和美的艺术,必须从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杜威十分推崇日常琐碎生活中的审美体验,他认为人的经验都带有审美特征,看似琐碎的生活,却蕴含着成为艺术的可能性,生活经验正是审美经验的源泉。

他的著作中同样提到,“所有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对立,从根本上讲,都源于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的恐惧。它们是收缩与退却的标志”,这样的认知并不是说人的种种需求和本能的冲动犹如野兽般,相反“这种连续性的完全认识勾画出为人经验的大纲,并为树立人美好而独特经验的上层结构成为可能打下了基础”,更是阐明“人的独特之处使他有可能降到动物的水平之下,却也有可能将感觉与冲动之间、思维与感官之间的结合推进到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结论和罗素的观点十分类似,人性论一直都是罗素历史观的核心部分,这种先从灵肉的二元对立开刀的艺术哲学,正是为了把艺术产生的根本回归到经验,即感觉和想象力。通常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来源可以视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人的需求本能等,但仅仅如此的话恐怕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只要看看日常生活即可发现,无需所谓的艺术,这时就需要为人的感觉与想[1]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第8 页.

象力,也正是高于生活的空间,而这也正与我们中国的“迁想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亦形象的说明了艺术想象力特点。为人的经验和想象力使得艺术家赋予无生命的艺术作品生命力和情感,这也正是艺术作品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三、艺术经验论与美的泛化

经验这一名词自古以来就被无数次定义过,从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经验主义,到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人类需要依靠感觉经验,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再到后来的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2]林林种种都是关于经验的定义和诠释。而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将经验视为一种完满的过程,通过重新定义和构造经验的方式冲破了传统哲学以往主观与客观对立的二元论,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元论哲学,这正是他不同与以往的革新之处。经验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杜威认为经验是活的生物与其生存于其中的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可以说,经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整个过程。借用艺术即经验的论述,也可以认为经验即生活。

杜威指出“对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发现这些经验中所拥有的审美性质”,强调的便是重视平常生活的经验,要恢复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件的连续性。杜威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到处都有经验的存在,并不是只有图书馆、博物馆高雅的艺术中才蕴含经验。的确,如果我们精心细思,任何生活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日常生活经验都带有审美的特性。静坐认真的看书,观看一部电影,到另一座城市旅游,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艺术的经验源泉,都可以成为我们日后艺术创作的灵感,这与《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故事不谋而合: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恐怕不止东郭子不应,大多数人都要哑口无言了。

我国古代东郭子与庄子论道,亦带有杜威艺术观的味道,假如问艺术于杜威,何为艺术?杜威会说艺术在任何日常生活中,当一个母亲在家里勤勤恳恳收拾家[2]郑玉玲. 科学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J]. 哲学研究,1995.

务时便充满艺术,当伐木工人挥洒伐木时是艺术,当园艺师认真修剪草坪这也是艺术。这时大概我们也会如东郭子般不应了,难道艺术不应该是断臂的维纳斯,不应该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高雅的音乐厅、宏伟壮丽的交响乐以及汗牛充栋的博物馆,这些不才是艺术的所在吗,杜威却告诉我们,艺术即经验,经验即生活,艺术不是高高在上,不是仰不可及,它一直位于我们普通人周围,一直就在我们生活中,这对于整个哲学美学领域无异于一场哥白尼似的革新。

正是这种观念的革新,拆除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高墙,但是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主义的盛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用主义美学没能重新唤回美的本质,恰恰相反,它以此为理论将美肢解然后低俗化物质化,失去了原先的厚重感和底蕴。许多人拿着杜威艺术即经验的锤子,喊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将原本精致典雅、珠光圆润的美的镜片敲得支离破碎,化作无数审美经验碎片撒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日常调味品,甚至快速消费品。[3]审美的泛化导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毫无界限,“把生活转换成艺术,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于是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被现实的审艺术美光环所笼罩,粗制滥造的艺术仿品,不堪入耳噪音般的音乐曲目,做作的表演,虚假的广告,流水作业线般的生活品味等等,都冠以艺术的名号,都拼命叫嚣着自己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经验,并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沾沾自喜。日常生活的确处处充满艺术,处处都有艺术创作的源泉,但是如此的艺术毫无生命气韵和灵魂深度,变得现实和功利,失去了美的深度和内涵。

与现实毫无距离的审美并不见得对艺术的本质看得更清晰,众所周知把脸贴紧书面只能看到一片模糊,拉开一些距离反而看的更清楚,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注定属于少数人的。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以前的精英论和艺术为了贵族,这里所说的是艺术的思考和创作,因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始终存在着潜在的距离,我们日常所说的“距离产生美”就是这种通俗的说法,有心力和智力穿越这段距离的注定是少数人,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便已说明自我实现的需求永远位于金字塔顶,而能穿过这段距离抓住美的作品我称之为艺术。

[3]陈中权.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美学原理第7章 美的创造

第七章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是创造主体依据美的特性和规律自觉地从事美的生产与创造并发现和纳入审美对象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 第一节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美的规律存在于面对自然的物质生产、面对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在生产的人的塑造三大领域之中,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的规律是按照某一“物种的尺度”和“任何物种的尺度”以及人类“内在固有的尺度”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尺度。它不仅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而且也具有美的创造者鲜明独特的社会个性印记。 人类的创造活动由三大要素组成:创造意识(创造欲望、创造目的、创造激情、创造意志)、创造客体、创作主体的创造才能和技巧。 美的规律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现实美的创造 一、自然美的创造 1.自然界美的形式的创造 自然界美的形式指的是具体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的千姿百态的美,是各种自然物本身的内容所具有的美。 (1)纯自然界的美: 没有受到人类直接地加工改造的自然界呈现出来的美。 (2)满足人类生产劳动需要的自然界的美 (3)满足于人类艺术需要的自然界的美 2.自然形式美的创造 (1)形式美产生于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自发到自觉的演 进中。 (2)形式美的创造在于对传统形式美的不断突破中。 二、社会美的创造 1.生产劳动的美:劳动过程中渗入的美的要素和劳动产品赋予的 蜜的形式。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组织过程、劳动环境等的美)

2.社会变革美: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宗教改革、人民战争、各 国的革命与改革。 3.人自身的美:心灵美、行为美(服饰、仪表、姿态)、语言美 (口头、书面) 第三节艺术美的创造 一、艺术美的创造的特点 1.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1)艺术思维是由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抽象思维共同构成的思维。 (2)意思思维进程是直觉、灵感的产生与作用过程。 2.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独创性 艺术美的创造的独创性直接孕育着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是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整体中显示出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或艺术产品中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1.人类生命体验的审美感受 2.立足于生命体验与领悟之上的艺术构思 3.美的创造之艺术传达 4.美的创造之艺术接受 第四节技术美学 一、什么是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生产工艺学、声学、光学、色彩学、化学、生态学、造林学、园艺学、建筑学、城乡建设规划学、未来学等诸多学科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二、技术美学的产生 国外的情况:开始于20世纪初,以法国的苏里奥1904年发表的《合理美》为标志。 德国:20世纪初成立“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 美国:1950年成立相应组织,并在数十家高等院校开设技术美学课程 英国:1944年出现第一个技术美学组织,1956年成立DESIGN中心 瑞士:1957年成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至今召开20次国际会议 前苏联:1919年成立“艺术工业委员会” 东欧各国在50—60年代发展起这一学科

课程论论文 杜威自然经验主义

浅析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主义课程论 现代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经验课程思想影响深远,他的经验课程的主要思想以关系思维为出发点,以其经验论为理论基础,改造了传统的认识论,在批判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经验课程体系。其经验课程初具大课程论雏形,经验课程的形态是主动作业,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经验的组织贯穿了连续性原则与交互原则。 传统上,经验论者认为经验与自然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当经验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历程时,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杜威认为,“经验不是涂在自然上面的一层极薄的油彩,而是深入自然的,达到自然的底蕴的,并且它所掌握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也就是说,经验既在自然之内,也是关于自然的。 杜威区分了经验的方法与非经验的方法:经验方法是一种整体的方法,把完整的统一体当作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非经验的方法从一种反省的结果出发,把经验的材料与经验的活动和状态割裂开来,把它当成原始的东西,当成本来“给予”的东西,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体处于分离的状态。 1.杜威的经验说。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

第一课 创造美的艺术

创造美的艺术 主讲人:段慧君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和表现。 教学重点: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等。 学具准备:图画纸;橡皮;铅笔、钢笔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秀美山川的实景照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提问:1>这样一组画面及歌唱家深情地演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同样是歌颂祖国,除了歌曲你还能想到那些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诗歌、绘画) 学生:倾听歌曲,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 递出身后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创造美的艺术》 (2)发展阶段: 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的配乐诗朗诵视频,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提问:1>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你对这首诗词的感受。 2>如果让你根据词意进行创作,你会怎样表现,请用单线勾勒出你的想

法。 学生:倾听诗词,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大胆绘图。 教师:选出三位同学,展示绘画草图,教师引导学生诠释自己的创意。学生:积极思考,展示作品,说出想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山如此多娇》,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品背景。 教师讲述: 1>首先这幅作品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而绘制,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外大厅的显要位置。作品完成是集合众人智慧的结晶,中央领导人对这幅画的绘制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指导。周总理选定《沁园春雪》为主题,陈毅提出了画面的设想,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具体指导下,由傅抱石,关山月设计小稿,又经过多次推敲直至最后定稿。 2>这幅画放置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外大厅的正面,需要同时满足于远视点和近视点观看的需要,画幅的构思、尺寸、比例、色调等都要满足建筑物内外格调的高度和谐统一。 3>这幅作品融合了两种流派:傅抱石先生为金陵画派代表画家,独创了“抱石皴”,奔放、深厚;关山月先生为细致柔和的岭南画派代表,两位画家在周总理的亲自点将下,联袂完成了这幅巨作,又创作性地保持了两位先生各自的风格,画面虽是名家各具匠心,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提问(回答讨论):1>按近中远景的顺序找找看画面中都描绘了那些景物? 2>山、松树象征什么? 3>黄河、长江象征什么? 4>画面又是怎样体现季节与时间段的? 5>与同学们所创作的作品比起来,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景物要多的多,这样的表现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三>展示与讲评 出示两张对比照片,体会这幅作品有太阳和没有太阳的区别。 1>你认为红日象征什么?

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一位评论家说他是“实用主义神圣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M.怀特)。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个人简介 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生于佛蒙特州,在佛蒙特大学读书。后来他在霍普金斯大学的赫尔门下学习。 1884年杜威获取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美日心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很受欢迎。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十年。这十年是他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时期。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直到1930年退休。在那里他不再研究心理学,而只是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思想。 生平介绍 杜威在公元1859年10月20日出生,他诞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大学的时候,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

四年级下册《创造美的纹理》美术课教案

四年级下册《创造美的纹理》美术课教案 四年级下册《创造美的纹理》美术教案 教材与学情分析 《创造美的纹理》本选取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和他创作时的情景图,以及一些同龄人的作品,旨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丰富学生创造素材的多样性,拓展新的思路。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自然界中美的纹理。通过身边的工具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学习情感,能够自主的进行探究、发现、创造有特色的纹理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 2、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中获得视觉和触觉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身边各种事物中存在的肌理,并说出不同肌理给自己的感受。

2、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用不同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纹样,表现自己的感受。 (一)欣赏自然纹理的美 1、师:今天我带了前不久捡的一个宝贝,大家想不想看?(师出示:有纹理的石头。) 问题深入:你在这个宝贝上发现了什么? 你从这些纹理上看出了什么? 2、师:这石头上的自然纹理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见到很多美的纹理,你能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还发现了纹理吗?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自然纹理,再请大家一起欣赏吧!(教师播放展示:自然纹理)学生欣赏,并用手触摸。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教师提问。 学生欣赏,并说说看到纹理的感受。 (二)揭题并探讨创造纹理的方法 1、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后一个纹理和前面的纹理有什么不同?(最后一个是:雪地里的车轮印和行人脚印) 2、对,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一些自然存在的纹理以外,我们也可以创造纹理。(多媒体出示题:创造美的纹理) 3、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创造纹理? 4、教师介绍创造纹理的方法,并作纸团压印和颜料流淌的方法示范。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关键词]杜威;经验;课程;儿童教育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 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也是关于自然的。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一)课程经验的选择标准 一切教育来自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经验都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能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也“就

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 历史背景: 杜威所所处的时代, 则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时代,寡头资本凭借其垄断地地位损害了了公众的利益。如果继续实行行自由放任任的经济政策, 那么对垄断资本加以约束的企图就不可能能实现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景下,杜威提出了公私领域问题实际上上蕴含着约约束垄断资本的意涵 杜威的简介: 约翰··杜威(J o h n D e e w e y )(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月11日),美国哲哲学家和教育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是美国实用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教伦理、政政治、教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有的文化现现象。 主要著作: 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他的早年著作偏偏重于《心理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1889),后来渐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如《思维术》(19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6) ,《经验与教育》((1938)。以后的作品,就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重建》(19920),《稳定性性的追求》(Q u e s t f o r C e r t a i n t y 1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探究之理论论》(1938),《认认知与所知知》(1949)等。。他他也也是是新新自自由由主主义义的的倡倡导导者者。。他他在在《《自自由由主主义义与与社社会会活活动动》》一一书书中中介介绍绍了了自自由由主主义义的的历历史史,,分分析析了了自自由由主主义义中中的的危危机机,,提提出出了了自自由由主主义义复复兴兴的的方方向向――――新新自自由由主主义义――――的的观观点点。。 主要思想: 杜威的自由主义思想: 杜杜威威反反对对古古典典自自由由主主义义放放任任的的个个人人主主义义和和自自由由主主义义,,把把社社会会控控制制特特别别是是对对经经济济力力量量的的控控制制,,看看成成是是促促成成个个人人解解放放和和保保证证工工人人自自由由的的必必要要条条件件。。他他主主张张““运运用用政政府府行行为为,,帮帮助助那那些些经经济济上上处处于于不不利利地地位位的的人人并并缓缓解解他他们们的的危危机机。。””““国国家家有有责责任任制制定定使使人人可可以以发发挥挥出出潜潜能能的的制制度度。。”” 杜杜威威还还提提出出了了更更广广泛泛而而丰丰富富的的民民主主概概念念。。他他认认为为国国家家及及其其与与之之相相适适应应的的工工具具不不是是民民主主的的全全部部,,民民主主不不仅仅仅仅是是国国家家的的形形式式,,民民主主本本质质上上是是一一个个社社会会概概念念,,是是一一种种生生活活方方式式。。民民主主存存在在于于人人们们日日常常生生活活和和日日常常对对所所有有事事件件的的态态度度之之中中。。杜杜威威很很具具体体地地举举例例,,““民民主主的的核核心心和和最最终终保保证证,,是是邻邻居居们们街街头头巷巷尾尾反反复复讨讨论论所所读读到到的的未未受受检检查查的的当当日日新新闻闻,,以以及及朋朋友友们们在在客客厅厅中中自自由由地地相相互互反反驳驳。。””民民主主是是人人类类联联系系的的一一种种形形式式――――它它包包括括个个体体对对讨讨论论、、辩辩论论、、政政治治审审议议的的积积极极参参与与,,它它““本本质质上上是是一一种种合合作作性性的的承承诺诺,,依依赖赖于于说说服服、、说说服服的的能能力力和和通通过过理理性性而而被被说说服服。。”” 民民主主做做为为生生活活方方式式赋赋予予人人们们““对对于于人人类类能能力力的的信信心心,,对对于于人人类类智智慧慧及及其其共共享享的的、、合合作作性性的的经经验验力力量量的的信信心心。。””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4篇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 4 篇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1 《指南》的“艺术领域”中对教师提出要求:“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我们的生活缺不了美的事物,对美的渴望是每个人的权力,《指南》中也说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该满足孩子们,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举手之劳,我也确实当任务做了。这周正好是“春天”的主题,安排了制作活动,孩子们制作迎春花、桃花、梨花和柳条,有的是个人作品,有的是两人合作。我当时只是配合师父将柳条挂起来,在我布置好教室之后,维维走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们把春天搬到教室里来了,你看,花瓶里有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桃花和白色的梨花,窗户上还有绿绿的柳条,真漂亮!”布置环境对我来说只是任务,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内涵,我被她的一番话感动了,忍不住夸奖她:“你说得正好!”她笑得可欢了。这段小故事告诉我: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能开拓孩子的思维,一定要重视教室环境。下次一定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布置教室、美化教室,让孩子们成为教室里的主人! 《指南》中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他的心中所想绘画出来,这毕竟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不训练孩子们的绘画技能,但也不能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让

孩子去创作,创作要以绘画基础为奠基。当然,孩子们的创作是浅层次的,不能对孩子要求过多。想要提高孩子的绘画基础,不一定要教师施加给他,我想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读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人物、小动物和植物。这是他自发的一种对于美的理解,孩子会有一种亲身体验: 这本书上画的东西是我喜欢的美的东西。这样,既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又让孩子有能力去创作。当然,提高孩子绘画能力的办法还有许多,每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 艺术领域包括美术和音乐,我觉得边听音乐边画画是一种享受,有着1 加1 大于2 的价值。美术活动时可以播放一些与该活动相称的音乐,用音乐和美术相结合的形式,让孩子们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吧!艺术创造心得体会2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 ,以及“表现和创造美” 。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创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 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 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教师需要着重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幼儿感受、体验和发现美了吗?是怎样表现和创造的?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时往往关注更多的是结果,也就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不是学会一首歌了?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喜欢或者学不好。 幼儿艺术教育中该如何体现《指南》理念:《指南》建议要把艺 术教育放在普通教育的范畴内,强调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文章的基本思想及原则的三方面可看出: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展幼儿的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幼儿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由于幼儿的兴趣具有偶然性、

不稳定性等特点,他们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从而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孩子的兴趣还来自教师积极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有被老师肯定的心理需要。如:在艺术教育中我常用赏识、赞扬的口气肯定幼儿独特的构思,奇异的想象抓住作品中某一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常以“你进步了”“要是你,那会更棒”的口气来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 二、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室里有意识设置艺术角,提供油画棒、颜料等绘画材料,提供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文学作品、故事书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另外,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也为幼儿提供了自由空间,所以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要创设游戏化的练习,创设愉快积极的情绪,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要向孩子表明他的想法,为自发的学习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给实践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 三、艺术教育要走向幼儿生活 《指南》建议: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这既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向 -----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教育走近幼儿的`生活世界。并且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利用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 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也是关于自然的。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一)课程经验的选择标准 一切教育来自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经验都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能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受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经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第二,经验必须具有连续性。杜威认为有一些经验本身也许是新.鲜的、富有活力的和有趣的,但是互不相关,可能使人们形成不自然的、分散的、割裂的和离心的习惯,使人们没有能力去控制未来的经验。这种类型的经验同样是没有教育意义的。 (二)课程经验的组织原则 传统的课程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加以组织和排序,显然背离了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不过,学科知识和儿童经验之间看似存在鸿沟,两者其实又是可以协调一致的。从儿童经验的角度来看,首先,儿童的经验已经包含了态度、兴趣和动机,这会对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发展到课程、教材期望的那个水平起积极的作用;其次,儿童的经验已经包含了各门学科的事实和真理,只不过儿童对它们的认识是朴素的、原始的;再则,儿童的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_经验_概念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褚宏启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开来,没有看到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这种理解上的失真现象至今犹存,严重影响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和对杜威课程理论评价的客观性。本文不评述杜威的课程论本身,只想阐明杜威课程理论中经验概念的本意,以助益于课程理论研究。 一、经验的含义 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古代的经验,也不同于近代的经验,他对传统的经验概念作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因为“关于经验,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险的东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兴趣这类词语所暗示的意义;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的东西。此外,经验总是和变化中的东西、和无法解释的变幻莫测的东西以及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东西有着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联系。经验的材料本来就是变化无常和不可信赖的。经验是混乱的,因为它是不稳定的。”〔1〕理性主义(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以此为由认为,若使经验摆脱混乱、孤立及易走向不道德的局面,必须诉诸统一、完整而纯洁的理性。杜威对传统的理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过于鲁莽、浮夸、无责任心和呆板”,并“陷于绝对论”。这种理性给经验加上一个比事实更为好看的外观,以一个单纯、统一和普遍的外表掩饰实际经验的缺陷和 弊病,如同给一个丑陋的人套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追求的是虚饰而非实际,结果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概念是自足的从而是超乎经验之上的,自然无须确证,也无从得到确证,杜威因此认为这种理性是一种无责任心的理性;理性主义自满于这种假定,于是不积极从事具体的观察和实验,蔑视经验,贬低经验,使自身与实际隔绝,杜威认为这种理性也是一种消极退隐的理性。 杜威理论中的经验与理性的含义皆不同于传统。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变成首先是做(do ing)的事情”〔2〕。在经验过程中,我们不只是蹈袭既往,或等候意外事件来推动我们变化,我们利用既往经验造就新的、更好的经验,“于是经验这个事实就含着它指引它改善自己的过程”,“所以经验就可以说是建设的自律的”。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和组织的原理,而无须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这种原理。在杜威那儿,理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或某种神秘的官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使经验(做、行为等)更富有成效的“智慧”。因此这种理性是一种新理性。这种新的理性与新的经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运用智慧的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论述了感性与理性在经验改造中的作用。他说:“没有通过感觉器官的积极反应而区别出来的个别,就没有认识的材料,也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把这些个别放在从过去广泛的经验所提炼出来的意义背景之中——没有利用理性或思维——个别就只是一些兴奋或刺激。感觉论学派和理性论学派的错误,同样在于每一派都没有认识到感觉刺激和思维的作用在应用旧经验于新经验,从而保持生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时,都与改组中的经验有关。”杜威同时又说:“‘理性’正是利用一种能力,利用先前经验的材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 (1)、整齐一律(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和节奏; (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

创造美的艺术教学设计

《创造美的艺术》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和表现。 教学重点: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等。 准备:图画纸;橡皮;铅笔、钢笔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课堂教学:<一>引导阶段: 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秀美山川的实景照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提问:1>这样一组画面及歌唱家深情地演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同样是歌颂祖国,除了歌曲你还能想到那些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诗歌、绘画) 学生:倾听歌曲,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身后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创造美的艺术》 (2)发展阶段: 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的配乐诗朗诵视频,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提问:1>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你对这首诗词的感受。 2>如果让你根据词意进行创作,你会怎样表现,请用单线勾勒出你的想法。 学生:倾听诗词,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大胆绘图。 教师:选出三位同学,展示绘画草图,教师引导学生诠释自己的创意。 学生:积极思考,展示作品,说出想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山如此多娇》,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品背景。教师讲述: 1>首先这幅作品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而绘制,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外大厅的显要位置。作品完成是集合众人智慧的结晶,中央领导人对这幅画的绘制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指导。周总理选定《沁园春雪》为主题,陈毅提出了画面的设想,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具体指导下,由傅抱石关山月设计小稿,又经过多次推敲直至最后定稿。 2>这幅画放置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外大厅的正面,需要同时满足于远视点和近视点观看的需要,画幅的构思、尺寸、比例、色调等都要满足筑物内外格调的高度和谐统一。 3>这幅作品融合了两种流派: 傅抱石先生为金陵画派代表画家,独创了“抱石皴”,奔放、深厚;关山月先生为细致柔和的岭南画派代表,两位画家在周总理的亲自点将下,联袂完成了这幅巨作,又创作性地保持了两位先生各自的风格,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中文版

我的教育信条 [美]约翰·杜威(1859-1952) 第一条什么是教育 我相信——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

艺术创造心得体会 篇一:艺术创造心得体会通过李老师对《纲要》、《指南》的解读,使我明白: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指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艺术部分指出: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要让每个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按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艺术贵在创造,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我们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充分的发挥其自主性,不困住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多为幼儿提供机会,保护他们的天真与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引导幼儿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而在幼儿活动中和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对幼儿的要求过多,不要过重的培养幼儿技术上的能力,我们应更重过程,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就要让幼儿自发地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幼儿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了感受音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了幼儿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艺术存在于生活,我们应该更加的注意生活中的艺术,培养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艺术。我们应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就注重对幼儿艺术的培养与启发,让幼儿自信大胆的进行表演与创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幼儿拥有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愿或能力。 另外,在个别化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应更好的营造气氛,鼓励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幼儿艺术教育,克服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幼儿。重视音乐区的创设,活动室的不足应有幼儿的充分参与,美术区中应配备幼儿常用的创作材料和工具。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利用盥洗、如厕的时间组织幼儿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如欣赏名画、欣赏不同的建筑、欣赏音乐等,在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篇二:艺术创造心得体会《艺术欣赏》学习心得艺术欣赏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使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解老师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贝多芬的《月光曲》到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让我们现场感受音乐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摘要: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教育现实意义 一.引言 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表现。“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是其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同时,杜威对两大流派的课程观思想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课程观思想,杜威的课程观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成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杜威极力主张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并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学。他认为,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而是说明儿童具有生长的可能性,儿童虽然处于这种未成熟阶段,但他一直有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儿童年龄大小,教育都是为其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1]我们对未成熟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 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期和青年期,感动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2]

2、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 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发展。关于生活与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看,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对象。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相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4]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指出,“教育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注重直接经验的作用,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婴儿期、青年期、成人生活,它们的教育作用,处于相同的水平,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 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5] 4、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同时又强调,学校并非是现实社会的照搬和移植,学校必须是简化的社会;是经过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