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至2050年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oc 5)

2006至2050年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oc 5)

2006至2050年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oc 5)
2006至2050年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oc 5)

2006年至2050年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具体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保险需求: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该国的经济总量必须大幅度增加。公认的口号是“使经济总量翻一番”。二是快速增长。为了使经济总量增加一倍,客观上必须保持一定的高速增长。温家宝总理在三月份的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中国2005年的GDP 增长率为8%。根据过去的经验,实际增长率也可能高于8%。第三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根据国际经验,中产阶级是一个国家的保险消费主体。

根据国际保险发展的历史数据,人均GDP在2,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保险费的增长率可以达到15%至20%。具体来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就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首要目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汽车开始成为人们的首选。与其他家庭财产相比,诸如房屋和汽车之类的现代家庭财产具有巨大的价值。风险很高,而这些财产的风险保护已成为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必须考虑和安排的问题。

中国的情况可能有点特殊。根据中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一项调查,人寿保险覆盖率呈倒U 形曲线,即两端低,中间高。根据居民的月收入水平,如果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人寿保险的比例较低。。只有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比例更高。

原因可以理解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的经济实力。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力下降。

这就说明了另外两个问题:第一,现有的保险类型不能满足4000元以上高收入家庭的保险消费需求。其次,现有保险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该国构建和谐社会将对保险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促使政府和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故,社会风险和其他风险问题,并增加对该领域的投资。二是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机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险业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简而言之,构建和谐社会将有助于增加对保险的需求。

2.家庭理财因素

人寿保险产品可与家庭储蓄互换。一般来说,当银行储蓄利率上升时,对人寿保险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相反,当银行储蓄利率下降时,对人寿保险产品的需求将相应增加。

但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该法律也将发生变化。其中,保险意识的变化是影响中国寿险需求未来变化的不确定因素。

当前,在安全保护方面,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仍然建立在传统的“道德为本”文化基础上,其表现是以家庭和家庭为核心来化解风险,缓解危机。人们愿意并且习惯于使用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事件。因此,银行储蓄的偏好高于保险的偏好。

实际上,这种意识距离保险仅一步之遥。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可以通过银行存款或保险来预防风险。保险和银行之间可以替代,最好使用保险来预防风险。于是,人们将根据实际需要,使银行存款的方法和保险法中适当的选择。

居民储蓄余额代表居民消费后可支配收入的剩余购买力。储蓄余额实际上是居民为推迟消费所做的一种准备。保险消费是家庭消费的组成部分。因此,居民储蓄余额可以被视为潜在的保险需求。

近年来,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量增加。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加,人寿保险的使用率,即人寿保险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在增加。20世纪中叶,中国人寿保险的使用率为0.5%。2002年上升到2.0%;2003年为2.3%;到2004年上升到2.4%。尽管与世界平均水平4.59%(2003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与1990年代初不到0.5%的数字相比,这是一个显着的增长。

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1万亿元。未来五年,如果中国的保险业能够吸收银行存款的10%并将其转换为保费收入,那么可动用的保险资金将超过2.5万亿元。

3.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人口;二是总人口。另一个是人口老龄化。

中国总人口为12.84亿,其中城市人口为5.02亿(2002年)。人口众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保险市场。但是,数据显示,中国的实际保险需求并未蓬勃发展,这反映在以下事实上:只有20%的中国大陆公民购买个人保险。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3%;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比例仅为7%;购买财产保险的比例仅为15%;汽车第三者责任险被认为是最大的风险,但是,汽车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率仅为20%至30%。这表明当前的中国保险市场仍然是对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市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2.89%,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低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6%,高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它将超过总人口的30%,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即每三人中将有一名老年人。

人们进入老年的过程是生理性衰老过程。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各种生理功能也随之下降。衰老的显着表现是抵抗力的下降。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其他功能将在不同程度上下降或变得不平衡,从而削弱各个器官的代谢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现代研究表明,老年病和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呈正相关,即老年人越多,发病率越高,所消耗的医疗费用也越大。同时,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最大,最紧迫。1982年美国NCHS的《国家卫生支出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住院医疗费用中,来自保险公司的65岁以下患者的保险赔偿占医疗总费用的83%,而65岁以上的患者占占91%;在门诊医疗支出中,65岁以下患者的保险赔偿占总支出的44%,65岁以上患者占52%。不难看出,人口的老龄化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对医疗的需求,增加社会医疗的负担,并为商业健康保险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事实是,人口老龄化将大大增加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这是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动力。在正常情况下,老年人会直接面临无法自理的风险。当前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使得难以依靠家庭成员来照顾经济和精力。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独居或仅与没有子女的配偶一起生活的人口比例将从1990年的10%增加到2050年的27%。这将是最需要的人群。护理和医疗保险团体。这表明中国的健康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有着巨大的商机

影响财产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影响财产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保险业是金融产业的一部分,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也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制度安排。它在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经济纠纷、增加资金融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我国保险业自1980恢复办理业务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比银行业和证券业,明显存在规模小、地位低、竞争不充分、市场不成熟等缺陷。而财产保险业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没有得到均衡发展。很多学者都对保险进行了研究,但大都侧重于人身保险领域,较少涉及财产保险。而国内对于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因此,对财产保险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以及分析它们的相关程度,对于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将通过介绍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对近15年的财产保险及其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用计量学方法,结合图表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各因素对财产保险的相关程度和经济意义,并以此提出一些对宁波市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有效的建议与措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动态 Hussels,Ward和Zurbruegg(2005)的研究表明,有关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数量和质量都远低于人身保险需求。除了人们对于财产保险需求的了解要低于人身保险需求之外,财产保险需求实证研究还面临着影响因素定性困难,相关数据收集不易以及模拟效果差等问题。 虽然对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存在较大难度,但国外一些学者仍然进行了相关尝试。Szpiro(1986)证明,从理论上说,一个人越厌恶风险,其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额越高,支付的保费也越多。Beenstoek,Diekinson和Khajuria (1988)采用45个国家1981年的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财产保险保费支出与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相关关系。Skipper(1999)对有关经济增长与寿险和非寿险需求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提出经济增长是保险需求最重要的因素。Browne,Chung和Frees(2000)利用1987年——1993年经合组织各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机动车辆险和一般责任险的需求,结果表明两者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与财富水平呈负相关,与法律体系健全呈正相关。Esho,Kirievsky,

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

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我国实际经济年度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传统理论中对于人身保费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你拟合优度的检验及修正。从模型中可看出我国的物价指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储蓄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等因素对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多元线性回归拟合优度异方差修正在理论中,影响人身保费的因素有:居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利率水平,储蓄,物价水平,国民保险意识等。此种传统理论仅做了定性的分析,每种因素的影响力有多少均未做出一个定量的模型分析。本文参照传统理论中的定性分析,结合我国2000—2011年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对拟合优度及异方差进行检验且做出相关的修正。 一、中国人身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影响因素 (一)人身保险的基本理论概念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是区别财产保险的一类业务的总称。在人身保险中,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根据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疾病伤残死亡或到达约定的年龄、期限是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长期以来人身保险被视为个人或者家庭财务规划中必要和基本因素。在个人或家庭的财务规划中,人身保险是有价值和弹性的财务工具。它主要包括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保险。 (二)我国人身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业有着迅猛的发展。而在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中,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险保费收入的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加入WTO,人身保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开展人身保险是对国家社会保险措施的必要补充。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人身保险,可以满足人民的要求,促进社会安定。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oc 12页)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oc 12页)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杨舸 1,田澎1,叶建华2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上海200030;2.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应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寿险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消除了保费收入数据中因统计口径变化带来的影响,建摸时考虑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而且考查了更长的时间跨度。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寿险业自身的发展是寿险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实际利率和少年儿童赡养(抚养)率对寿险需求也有显著的影响,社会的老龄化、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对寿险需求的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寿险需求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平稳时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F840.62 JEL: G22, C22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Factors of Life Insurance Demand in China Yang Ge1, Tian Peng1, Ye Jian-hua2 (1.Antai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杨舸(1972-),男,贵州贵阳人,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应用统计与决策分析、金融系统工程。

虚假回归。 本文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上述缺点,运用自回归分别滞后模型,对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此外,本文使用1982-200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年度数据,与已有的实证研究相比,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更长。 二、文献回顾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对寿险需求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对寿险需求的理论研究。这类研究通常在不确定性理论基础上,研究寿险需求动机,从理论上分析人们在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时,风险态度、遗赠动机、通货膨胀、财富等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针对寿险需求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通过实证数据,建立寿险需求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用多变量解释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 寿险需求的理论研究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它揭示寿险需求的根本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Yaari在1965年的一篇文章算是较早的文献。在期望效用理论的范式下,Yaari[4]从理论上研究了保险的需求,尤其是人寿保险的需求。他的 研究表明,由于未来寿命的不确定,人们更倾向于现在消费而不是选择以后消费(也及Fisher所说的“不耐”心理,Yaari 从理论上说明了它的影响。),保险的作用在于消除了这种寿 命不确定带来的影响。Yaari的研究成为很多寿险需求理论研究的起点。在他的基础上,Hakansson[5]、Fischer[6])、Karni 和Zilcha[7]进行了扩展。他们的研究表明,风险资产的存在不会改变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或消费,人寿保险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消除由于寿命的不确定带来的收入风险,而不是为了消除资产的风险。这个结论说明,寿险的作用主要是储蓄和保障,而不是投资。Lewis[8]则拓宽了研究视角,从被抚养人的角度而不单单从投保人的角度研究寿险需求。他认为保险的购买不仅仅是出于投保人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被抚养人(如妻子、子女)获得保障的需要,投保人家庭成员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保险需求。 在寿险需求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近半个世纪来对寿险需求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对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研究中分析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人口因素和经济及金融因素。人口因素主要指年龄、期望寿命、教育程度和赡养(抚养)率等与人口结构相关的因素;经济及金融因素主要包括收入、财富和价格水平等与经济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尤其是涉及经济及金融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一致的结论。但实证研究中也留下一些相互冲突的结论。有些因素在某些实证研究中与寿险需求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另一些研究中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

保险营销复习题

1、当具有(购买能力)时,欲望便转化成需要。 2、现代的保险市场包含四个主要因素是(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机构)、(保险交易对象) 3、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获得的总价值)与(顾客莸得这些总价值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4、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第四个主要步骤是(制定营销策略),这是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一个带关键性的、极其重要的步骤。 5、(价值观念)、(教育状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影响。 6、一个良好的促销组合策略由(广告策略)、(公共关系促销策略)和(保险人员推销策略)组成。 7、保险市场营销的环境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8、购买决策程序由(确认需要)、(搜集信息)、(对比选择)、(决定购买)、(购买后评估)五个阶段组成。 9、(客户服务)是保险营销行业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 10.所谓心理细分就是按照消费者的(动机、个性)和(生活方式)等心理因素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1、效用是指产品满足人们(B)的能力。 A.需要 B.需求 C.欲望 D.价值 E.使用。 2、保险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A) A.需求管理 B.市场管理 C.销售管理 D.产品管理 E.促销管理 3、(D)是要采取减缓性的措施。 A.负需求 B.无需求 C.下降需求 D.过度需求 E.有害需求 4、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是努力提高产品的(B)。 A.产品价值 B.服务价值 C.人员价值 D.形象价值 E.顾客的总价值。 5、下列哪种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员推销、广告、销售促进和分销等市场营销活动的效率(C)。 A.年度计划控制 B.盈利能力控制 C.效率控制 D.战略控制 6、代理中间商是属于市场营销环境的(C)因素。 A.内部环境 B. 宏观环境 C. 微观环境 D.公众环境 7、.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属于(A)。 A.首要群体 B.次要群体 C.向往群体 D.厌恶群体 8、(C)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A.知觉 B.感觉 C.学习 D.动机 9、保险市场研究是以(C)为基础的。 A.产品观念 B.推销观念 C.市场营销观念 D.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E.生态市场营销观念 10、(C)是确定和激励销售队伍的基本管理手段。 A.销售预测 B.销售预算 C.销售计划 D.销售配额 11、.广告经济效果指的是广告对(A)。 A. 企业经营的作用 B.消费者的作用 C.社会的影响 D.广告媒体的作用 12、.产品整体概念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A) A.核心产品 B.有形产品 C.附加产品 D.延伸产品 13、扩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的决策叫做(C)。 A.产品延伸 B.产品大类现代化 C.扩大产品组合 D.缩减产品组合 14、市场营销人员把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的特征,并具有非常相似的产品需求的一组个人或组织称为( B)。A.社会市场营销B.一个细分市场C.市场份额D.一个顾客基础 15、最大的市场需求是指对应于最大的(D)的市场需求。 A.市场预测 B.市场营销力量 C.市场营销费用 D.市场潜量 1保险营销:是保险企业以保险为商品,通过市场的交易功能向顾客进行销售的一种经济行为。构成这种经济行为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保险企业、保险商品和顾客,亦即保险营销的主体、客体和对象。 2定期寿险:又称为定期死亡保险,是一种以被保险人在规定期间内发生死亡由保险人负责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3年金保险:保险公司在收取趸缴保费或分期保费的前提下,承诺每隔一个确定时期向指定人给付约定年金的保险。 4卖方密度:是指保险竞争者的数量。保险竞争者数目多少,即有多少家保险公 司,特别是实力强的保险公司有多少,在保险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5进入难度:是指一家新的保险公司试图加入某个保险市场时遇到的难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

影响保险供给与需求

1、影响我国保险服务有效需求的因素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是“父子关系”, 企业预算软化,天灾人祸所致损失由国家财政弥补或核销,导致企业的保险 需求极度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预算趋于硬化,由天灾人 祸导致的损失只能依靠自己解决,使企业转而产生强烈的投保愿望,当它有 支付能力时,就会形成保险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诸如退休、失业 、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转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促进了企业和个人对商业保险 服务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农村合 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从客观上直接刺激了对 商业保险服务的需求,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二者可以实现很好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还处在完善当中,远不如西方国家健全。今后,法 律体系尤其是民法体系的完善,将有利于我国保险需求的增长。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状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逐年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均 GDP在2003年就已经超过1000美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9%;这都意味着我国蕴含了巨大的保险需求。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保险作为一种高级的消费也必须基于人们消费结 构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对比国际经验,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情况也许有些特殊。根据中国 保险消费市场的一项调查',人身保险的投保率走势是一种倒“U”字形曲线, 即两头低、中间高。按照居民月收入水平,若以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 之间划线,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 购买人身保险的比例都偏低,只有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消费者, 购买保险的比例较高。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有限;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用出现递减。这又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现有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4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家庭的保险消费需要。第二、现有的保险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在我国 巨大的保险需求潜力面前,潜在的保险服务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 (三)人口因素、国民保险意识淡薄,保险服务价值链的成熟程度影响了消 费者信任和选择 人口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人口总量是形成寿 险需求的基础,众多的人口数量标志着潜在保险市场巨大。人口结构决定了 寿险的有效需求及差异。现代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结构趋小及多样化的趋势,无疑带给商业寿险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传统历史文化、过去单纯的计划经济对观念的束缚,加之城乡的文 化水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国民对保险 的认识、理解千差万别,不少人的保险知识匾乏、对保险知识误解,对灾损 存在侥幸心理的也很多,加之我国保险业发展历史较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保险业曾一 度中断,保险服务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产物的阴影在较长时期禁锢了人们的思

关于保险需求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险需求的调查报告 一、背景 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着催化、促进和巩固作用。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自1980年恢复了保险业务,保险业得到了相对迅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与其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完善。 二、调查目的 了解人民对保险行业的需求和认识,购买保险的渠道以及对保险产品花费的金额,从而了解当今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年龄群体对保险的购买情况,发现我国如今保险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超市、饭店、出租车司机、小区以及公园、学校学生及周边人员。 一般情况: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各半。大多为中低收入者,年龄为18-60周岁之间,以35-60周岁之间的人为主要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式 我们两个人为一组,一个负责记录另外一个负责访问。调查开展的方式为随机调查,主要问题都是口述进行,并当场进行录音回来整理。同时也利用问卷星软件对微信朋友圈的人进行了少量调查。调查人数大约在100人左右,每个年龄段、每个职业选择有代表性的归纳总结。 五、调查时间:2017年5月2日到5日 六、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被调查者的资金情况、资金消费运用情况、身体情况及是否购买保险产品的渠道及主要原因和影响其在各种保险产品间的选择的因素和如何接触到保险公司等。问卷大概问题进行了整理。(见附件) 七、调查结果 虽然说中国的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加强,但是还有多半人对保险不是认可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就像保险是骗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呢?一定是有些保险公司保险案件发生时没解决好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系,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调查结果得出几点人们想要购买保险的因素。 目前社会上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因素: (1)?自然灾害频发,损失大。? (2)?这会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常常会在不同的方面严重影响到人们 的生命财产安全。? (3)?各类疾病疫病的发生。? (4)?现在人口老龄化加重,人们想要更好的保障自己的生活。? (5)?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投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结构发生了 变化。? (6)?目前社会上保险种类多,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保障自身利益。 (7)另外,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消极因素也有。现在,一些保险公司的名声不好,在被保险人出事后,极力推卸自己的责任,出现了很多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另外,现在购买的保险有很多好处,除了可以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之外,还是一种储蓄工具和投资工具,有时也会成为应急准备金,而且还会提高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对于保险公司如何来扩大产品的销售和影响,现在保险公司的竞争非常激烈。保险公司应在在平时的保险案件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能通过几个保险案件给已经保险的和将要保险的消费者带来不良的消费信誉,做好售后服务才是最关键的,

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保险公司以及业内人士最近都在说一个共识:保险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十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稳定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为自己买份保险,以期老年能够有所保障,除了这些,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编做了一下整理,总结了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这里面包括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包括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以及家庭总体的经济状况。众所周知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告诉发展,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带来的结果就是居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家庭整体的可支配收入都有了大大的提高,这就给保险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最基础的物质因素。而且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的就是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虽然说现在大学生多了就业压力增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也是一个很大的受益因素,而且导致了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保险的认知越来越理性,能够正确看待保险对于理财的帮助,不会像以前那样排斥,这也给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再次是风险和收益因素。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ROI。投保人在进行投保的时候通常会考虑投入产出的比率或者风险收益的比率。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通常保险行业整体的风险越高则需求越大。影响保险业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就是强制性的手段或者措施。如果政府或者法律规定居民强制性的购买保险,那么必然会造成保险需求的人为增加。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得到更加专业的解答可以登陆泰康人寿的官方网站咨询客服人员或者拨打全国免费的客服热线

保险需求分析

人身保险需求分析 人身保险需求理论 寿险需求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把人寿保险当作消费者应付某种未来不确定性的手段,并将其引入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研究之中。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和怎样通过购买人寿保险和年金来减轻或消除未来收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后果,以达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以及在最优消费条件下,哪些因素影响着寿险需求。 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创建者是以色列经济学家梅纳赫姆.雅瑞(Yare,M.E.),1965年他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寿命不确定性、人寿保险和消费者理论》一文,雅瑞指出:人们会面临寿命的不确定性,而寿命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未来收入流的不确定性,如果人们追求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通过购买年金,人们可以减轻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他依据生命周期消费假说,首次考察了在寿命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如何通过购买保险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对人们消费的影响,给出了人寿保险需求的分析框架,即:购买人寿保险和年金可以应对寿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实现最优消费。 雅瑞的研究是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研究的开始,之后,斯坦利.费希尔(Fischer,S.)(1973),克里斯托弗·比萨利兹(Passerines,C.A.)(1980),埃迪·卡尔尼(Karin,E.)和伊扎克·泽尔卡(Zilch,I.)(1985,1986),弗兰克·刘易斯(Lewis,F.V.)(1989)等人进一步推动了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以定期保险为例,给出了一个人寿保险需求概数,认为人寿保险需求与死亡率、遗产动机和未来预期劳动收入正相关;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比萨利兹指出,购买人寿保险可以消除收入波动的不确定性对于积累的财富的影响;美籍以色列保险学者埃迪·卡尔尼和以色列经济学者伊扎克·泽尔卡讨论了人们的风险态度与人寿保险购买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考察两期模型,指出如果人们风险厌恶越高,那么就会购买越多的人寿保险,越少的年金。加拿大经济学者弗兰克·刘易斯另辟蹊径,从遗嘱的角度考察了家庭的人寿保险购买行为。他认为保险的购买不仅仅是出于投保人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被抚养人(如妻子,儿女)获得保障的需要,投保人家庭人口结构及家庭成员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保险需求。 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研究表明,通过购买人寿保险和年金,可以减

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保险需求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选取了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建立了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储蓄存款、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模型,并引入了总保险费的滞后变量来修正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很好的解释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论述了不同因素的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费收入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回归模型 目前国内关于单个经济变量对保险需求影响的分析较为集中,但从宏观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来对宏观因素对保险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却少之又少。本文分析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学意义,并选取1989以来的最新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结合实际背景情况,来研究实证结果与现实情形的关联。 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指标 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消费者(包括企业、家庭及个人)愿意并且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保险的需求量。影响保险的因素较多,本文仅就几个显著的宏观经济变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储蓄存款、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情况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跃进步的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保险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而与GDP相比,DPI有时更能代表人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用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来代替GDP。 社会储蓄存款余额。个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个人财富与资产的增长,从而促进人们的保险消费,即储蓄对保险的收入作用;储蓄的保障作用也减弱了人们购买保险的欲望,即储蓄对保险的替代作用。当储蓄的收入作用超过替代作用时,储蓄的增长就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加,反之亦然。 通货膨胀率。保险业务一般采用固定的预定利率来计算保费,当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快速上升,远高于保险预定利率时,保费就显得较为昂贵,从而削减了人们的投保意愿,不仅新单需求减少,已有的保单持有人退保套现的风险也会加

中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根据1995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于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从模型了解到影响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储蓄水平、人口数量和居民消费物价水平(CPI)等几方面。并预测未来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增幅比较平稳。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计量模型、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人身保险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为了避免和补偿风险造成的损失,人类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后备基金和处理风险的办法,保险是其中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人身保险作为保险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以人的身体或寿命为保险标的,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伤残、疾病等保险事件或生存到保险期满时,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其基本内容是:投保人与保险人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费;在保险的有效期内,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残疾、疾病等保险事故或被保险人生存到保险期满时,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其利益人给付约定数量的保险金。长期以来人身保险被视为个人或者家庭财务规划中必要和基本因素。在个人或家庭的财务规划中,人身保险是有价值和弹性的财务工具。它主要包括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保险。 (二)我国人身保险的现状剖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身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自1982年恢复人身保险业务至今,人身保险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保费收入迅速增长。1982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仅有159万元,200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高达3049亿元,在25年间,保费收入增长2.6万倍。 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是一国人身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该国人身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及发展状况。从国外保险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大小通常与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存款余额、社会总收入的分配状况、人口数量、社会保障程度、社会习俗、文化结构、保险产品数量等因素相关联。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曾对保费收入的影响因素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学院:商学院班级:财管0902 姓名:熊可娟学号:200922410212 保险是一种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其中:经济保障是保险的本质特征;经济保障的基础是数理预测和合同关系;经济保障的费用来自于由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所形成的保险基金;经济保障的结果是风险的转移和损失的共同分担;保险由经济保障的作用衍生出金融中介的职能。目前社会中很多的家庭和个人不惜巨资选择购买保险,像 2002年世界杯前,小贝就曾花费1.5亿美元重金,专门为自己的右脚买了份保险,而在2006年世界杯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比赛之前,小贝又专门为自己的双腿投保3100万英镑;理查德-克莱德曼双手1000万法郎;踢踏舞王双腿价值4000万美元。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人购买寿险,财险等等各种各样的保险,然而,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呢?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扩大保险产品的销售与影响呢? 影响保险需求总量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风险因素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风险亦不需要保险,保险需求总量与风险总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随着科技的发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确定因素也会大大增加,对保险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2:人均保费人均保费是反映保险发展水平的指标,它等于保费收入比上人口,它是一个相对指标,一般人均保费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家庭收入水平相适应,确保保费在不同阶级家庭承受范围之内,才能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购买保险。 3:经济因素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关系着保险的需求,一般人们手中有多余的钱,才会考虑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需求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保险需求越大;而人均存款反映出一个地区居民的储蓄愿望,也直接影响着居民当前的消费水平,如果一个地区人均存款较多,说明该地区居民储蓄意愿较强,人们不愿消费,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居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人均存款与人均保费理论上负相关,人们增加储蓄相应减少消费,但当人们把保险看做防范未来不确定性措施时,则二者关系不确定。 4:赔付率高的赔付率意味着保险存在着较少的或不存在惜赔的情况,人们发生了风险更容易从保险公司获得赔付,从而增加人们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5:利率因为大多数寿险产品都带有储蓄的特性,人们在购买时,无疑要与其他的储蓄和投资工具进行比较,因此,利率对保险,特别是寿险产品需求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6:政策因素一国的收入分配,金融财政及社会保障政策等都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以税收政策为例,他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体现在国家对保险税率,税种及税收分配等设定的行为规范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保险价格,进而改变对保险的实际需求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税收政策对人们购买保险具有鼓励的作用,保险需求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保险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资与合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大陆经营保险业务,采用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成为每家保险公司需要面对

保险基础知识: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保险基础知识: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1.保险市场的供给 保险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上,保险市场上的各家保险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保险商品的数量。影响保险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保险费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保险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保险费率。 大凡来说,保险费率越高,保险供给越大;反之,愈小。 (2)保险技术水平。保险业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行业,有些险种很难设计,因此要有专业性很强的保险市场来适应。如国内保险市场上至今没有提供给残疾给付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的专业保险公司。 (3)保险市场规范。竞争无序的市场会抑制保险需求,从而减少保险供给。 反之会提高保险市场需求。 (4)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和保险供给呈正相关关系。替代品价格和保险供给呈负相关关系。 (5)保险偿付能力。各国法律对保险企业都有最低偿付能力标准的规范,也会制约保险供给。 (6)政府监管。目前,各国对保险业都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因此,即使保险费率上升,由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保险供给也会受控制。 2.保险市场的需求 保险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保险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它包括保险商品的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保险商品的结构需求是各类保险商品占保险商品需求总量的比重,如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率,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各自内部的结构。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风险因素。“无风险,无保险”,风险是保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从而也就成为产生保险需求的条件。风险程度越大,保险需求越剧烈。 (2)保险费率。保险费率对保险市场需求有一定的约束力。两者大凡呈反方向变化,从总体上来讲,费率上升带来保险需求的减少;反之增加,但是,费率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会因保险品种的例外而例外。 (3)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收入直接关系到保险购买力的大小。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作为保险商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增多,会有更强的缴费能力,保险的需求随之扩大。因此,消费者收入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4)保险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财产保险的险种是与财产相关的互补商品。 例如,汽车保险与汽车,当汽车的价格下降时,会引起汽车需求量增加,从而导致汽车保险商品需求量的扩大,反之,则会引起汽车保险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另外,一些保险商品,特别是人寿保险商品是储蓄的替代商品,当银行利率上升时,人寿保险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 (5)文化传统。保险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们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影响,而这些意识又受到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在我国,由于长期封建迷信的影响,对有一些风险,人们有时宁愿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也不接受保险的保障,从而抑制了保险的需求。 (6)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而这一切不再由国家包揽解决,保险就成为一条的解决途径,因而经济制度的变化会影响保险的需求。 3.保险市场平均价格的决定 保险市场供求平均,是在一定的保险价格条件下,保险供给恰好等于保险需求,即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达到平均点,或当P不变时,S=D。

我国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寿险产品的需求市场也发展迅猛。但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寿险需求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因此选择研究分析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这对促进我国的寿险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寿险需求;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总抚养比; 一、寿险需求的含义 寿险需求的含义分类 广义的寿险,是指人身保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以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明确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支付保险合同约定的数量的保险费,在保险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如果被保险人出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如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等,保险人须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狭义的寿险指人寿保险,是主要以人的寿命为保障对象的人身保险。人寿保险通常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生存或身故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有的人寿保险产品还包括保险合同约定的全残责任。本文所指的寿险是指广义的寿险,即人身保险。 二、我国寿险需求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GDP指标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到2008年超过300000亿元,在这82倍的增长下,保险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截至2013年12月末,全国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7万亿元,同比增长8%。相对于2012年寿险业同比4.16%的增速,基本上实现了增速的翻番。其中,平安寿险以1460.91亿元位居第二。新华保险在2013年前9个月保费下降5%的背景下,在最后一个季度发力,最终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36.4亿元,同比增长6.06%,位列寿险第三。我国寿险业经过将近三年的调整,开始进入缓慢复苏阶段。但是,中国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保障的群体也十分大,从经济政策以及时代的发展决定我国寿险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大。 三、影响寿险需求的基本因素 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变量、社会及制度因素、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保险产业和监管政策因素。

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保险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近代史上,外商保险曾经进入并且垄断中国的保险市场,名族保险业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继而在夹缝中生存和艰难发展。专业化的中小保险公司日益成为保险市场生力军。从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来看,虽然大型金融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专业化的中小保险公司依然在市场主体数量中占大多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政府部门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保险公司将利用差异化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凭借专业性强和经营灵活在细分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走在专业化保险公司的发展道路,和大型的保险公司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提高保险市场效率、增加市场供给、拉动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2.寿险的定义与作用 2.1寿险的定义 寿保险亦称“生命保险”,属“人身保险”范畴,是以人的生命为保险对象的保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缴纳约定的保险费后,当被保险人于保险期内死亡或生存至一定年龄时,履行给付保险金。人寿保险可分为死亡保险、生存保险和生死两全保险三种。 寿险对人类而言:是每个人对他自己及家庭应尽的责任以及是一种支付人生必需费用的手段。 2.2寿险的意义 寿险是在尽责任——一个人对他自己及家庭应尽的责任。 对父母——没有人能逃避这份责任,也不应或者不许。父母给我们的责任是随着我们的出生而来,随爱而来,随希望而来。对于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无疑是有责任的。 对妻儿——首先是对妻子。你与她曾素昧平生。一丝所谓缘分让你名正言顺拥有她。你把她从一个不知世事的少女变成一个妇女,变成一个母亲。让她和你一起负上另一份责任。 对子女——人类的责任真是循环往复,当我们为人父母,又在重复上辈父母对我们初始至今的所有责任。或许此时,我们才能感悟到父母之爱,子女之孝,然而他的一生,又带给了我们多少责任。 对朋友——朋友相对于父母妻儿,唯一的区别在于没有血缘关系的维系。人生在世,更多的是朋友,朋友是以信义维系的。

中国居民寿险需求分析

中国居民寿险需求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立足于人寿保;正在增加的老年赡养率,也将使我国寿险业受益;关键词:人寿保险保险需求影响因素;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人寿保险业从二十;二人寿保险的概念;1人寿保险的定义;人寿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作为保险标的,已被保险;2人寿保险的功能;积聚保险基金、组织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职能, 关键词:人寿保险保险需求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人寿保险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规模和相对发展速度都取得飞快地进步,2009年我国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为81441829.89万元,而2010年1—4月我国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了42694603.00万元。此外,在2009年全年人寿保费收入占原保费总收入的66.95%,但2010年前四个月这一数据已上升为70.43%。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国人寿保险业将带动保险业的整体发展。而我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并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寿保险业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研究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保险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以2009年为例,我国GDP总量达335353亿元,而从人寿保险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寿保费收入为7457.4亿元,仅占GDP的2.22%。可见,我国人寿保险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因此,找到影响我国人寿保险发展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寿保险的概念 1 人寿保险的定义 人寿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作为保险标的,已被保险的人生存或死亡作为保险事故,并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时,依照保险合同给付一定保险金额的一种人身保险形式。 2 人寿保险的功能 积聚保险基金、组织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职能,由此而派生出保险的防灾、防损、融资等职能。人寿保险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发挥着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稳定和调整国民经济运转的作用。人寿保险的功能具体可表现为:风险分散功能,危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对个人来说要完全防止危险的出现或回避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建立保险机制,可以将少数受害者的损失分摊在处于同样危险中的多数人身上,对个体而言就实现了对风险的防范,这就是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体现着保险的互助性;保险金给付功能,人的生存、年老、死亡、伤残等均不能用货币估值,保险人只能根据被保险人生、老、病、残、伤、亡的一般特征和具体情况确定投保费率,征收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调节收入分配功能,它通过投保人缴纳保险费,使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起人寿保险长期的保险基金,而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履行保险金给付义务,积极运用保险资金从事投资,增加投保人的储金价值。金融融资功能,指保险机构运用保险资金,按照一定渠道投放,进行投资活动,并预期收回增值资金的活动。 人寿保险的主要目的是用以保障家庭。每个家庭赖以维持生计所需收入的多 寡,因环境的不同而异。在某些情况下,这部分所得是由己经累积的资金或继承的财产在投资方面的报酬所提供,但对绝大部分的人而言,家庭赖以维生的基本财源是依靠一家之卞的收入。他或她承担支持家庭的责任,而家人则依赖他们维持生活。他或她的生命对于家人有经济价值,也就是个人生命的价值对于别人具有经济价值,这也就确认了人寿保险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也存在于企业的合伙人之间,因为他们在企业里共同出资,提供技术,彼此互相依靠。事实上,当一个生命继续生存下去,对于其他人有财务上的价值时,那么人寿保险的经济价值就存在了。 三我国人寿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财产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中国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几年出现发展滞缓现象,并且我国财产保险业密度与深度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财产保险需求有待提高。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引入教育经费支出、保险机构个数、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事故发生数、财产保险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七个解释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模型,进行量化分析。但发现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复共线性,再利用岭回归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修正。 结果表明:教育经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四个解释变量被成功引入模型,对中国财产保险收入具有显着影响;保险市场供给、财产保险费、交通事故发生数未被成功引入模型,对中国财产保险收入影响不显着。 最后根据本文建模结果对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险需求,多元线性回归,岭回归

Abstract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since the domestic insurance business recovery in 1980, but development lagging phenomenon occurring in recent years. And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ur country property insurance’s density and depth needs to be improved. Using data of 2000-2014 in our country,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perty insurance demand: educational disbursed, supplying factors of insurance marke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 the number of traffic accidents, the price of property insurance,urban per capital disposable income index. Adopting to ridge regression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n analysis property insurance demand’influence factors in China.But found the explained variables has strong complex col-linearity , use ridge regression to modify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al disburse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urban per capital disposable income index and number of car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roperty insurance demand in China. Supplying factors of insurance market,the number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the price of property insurance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property insurance dem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modeling i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perty insurance market. ? Keywords: property insurance dem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 ridge regress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