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销三个阶段

会销三个阶段

会销三个阶段
会销三个阶段

会议营销的主体流程

一般而言,会议营销分为会前营销、会中营销、会后营销三个阶段,操作流程包括从参会人员的邀请,到会议的组织、会议议程的安排,会后回访与服务等。会前营销主要是指汇总准顾客名单,然后通知目标准顾客到会议现场等;会中营销主要是指在会议现场运用各种促销手法,进行促销活动,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准顾客购买欲望,促成会中销售;会后营销是指会后将到会准顾客进行再次筛选,确定顾客名单的有效性,做好会后顾客回访、售后服务、重复销售等工作。

一.会前营销

会前部分是产品销售前进行的一系列吸引顾客、亲近顾客、使其关注你并对你的为人、你的产品和你的企业产生足够兴趣的过程。顾客在联谊会上是否购买,有80%的因素取决于会前沟通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和到位。因此,会前部分是联谊会销售的重点部分。

1、会前策划

通过对确定的准顾客的了解,进行系统的会前策划。会前策划是会议成功与否的根本,没有好的会前策划也就没有好的会议成绩。会前策划主要包括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会议主题、会议程序、会议管理、会议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应急解决方法等。会前策划要尽量提前,要考虑到整个会议的每一个细节。

2、数据搜集

通过各种渠道汇总准顾客信息。比如各区域业务,收集各区域的药店

购买名单。公司总部提供送货或咨询名单。这些信息包括准顾客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购买数量等,建立准顾客档案并做电话回访,对这些档案进行分析整理。根据准顾客需求状况,对准顾客档案进行分类,分析哪些准顾客是服用效果明显的,哪些是服用效果不明显的。效果明显的邀会参加现场销售会议。效果不明显的,态度又坚决难沟通的,不要请到会场,避免起反作用。确定目标消费人群,并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会前电话沟通与上门沟通。

3、会前邀请

在确定会期后,先将目标顾客进行筛选,然后进行电话邀约或上门送函和电话确定。邀约顾客之前一定要将顾客情况掌握清楚,考虑顾客需求,给顾客提供理由,让顾客到会。会议前一天打电话,确定顾客一定会到。打邀约电话时要注意语气,要处处体现自己是在为顾客着想。

附:话术———

4.人员分工及分配任务

做好会议人数分工,销量分配,完不成的给予处罚。例如济南内要求会议到场100人,员工有十个。每人要求15人,少于5人不予处罚。低于10人,每少一人处罚50元。低于7人,每少一人罚款100元。如果邀请6人,就是处罚400元。

5.预热与调查

顾客到会后,员工并不知道哪些顾客会在现场购买产品,因此在会前对顾客的调查和预热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在会前能充分预热,当会

议进行到售货环节时,员工便可以直接提出要求准顾客购买的信息。

6.会前模拟

为了确保联谊会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会议组(包括策划、主持人、专家、音响师、检查人员、销售代表)等应在会前进行模拟演练,发现漏洞及时调整。比如,销售代表应何时配合主持人鼓掌?何时音乐响起?何时专家出场?如何激励顾客互动等细节。

7. 会前动员

会前动员也是联谊会之前的预备会,主要动员内容有:(1)员工激励,让员工在联谊会中积极主动。(2)确定明确的会议目标,让大家为之努力。(3)人员分工,将联谊会中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8. 会场布置

把体现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价值以及其他有利于企业及产品宣传的要素通过展板、挂旗、易拉宝、条幅、投影等手段充分体现出来,以烘托会场的氛围。

9. 签到和迎宾

登记准顾客详细资料,员工与顾客间并不认识或熟悉时最好登记两次电话,以便核准。同时也要利用语气、态度和肢体语言加深与准顾客的交流,尽快熟悉。

10. 引导入场

就是将准顾客领到指定位置上。因为,在会前邀约时就已经提到会为准顾客留一个位置,所以在准顾客到达会场后,一定要根据准顾客邀请函上销售代表的名字,由专人将准顾客领到该代表负责的座位上。

二、会中营销

1.会前提醒

正式开场前注意提醒顾客去洗手间,并且再次确认麦克风、音响、VCD是否好用。开场时间一般不宜超过规定时间15分钟。

2. 推荐专家

对专家包装要得当,一般主推专业医师或心理咨询师。

3. 情绪调动

包括两个方面:(1)员工情绪调动。主要是在会前以激励为手段,进行员工情绪调动,员工情绪高了才会带动顾客情绪。(2)顾客情绪调动。主持人通过场景布置、游戏设计和语言刺激等带动顾客情绪。

4. 游戏活动

主持人在会中一般会设计多个游戏,包括原地不动的、站立的、活动局部的等。主要目的是通过游戏来缓解顾客因听讲座而带来的困倦感,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以促进销售。

5. 专家讲座

这个环节可以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顾客心中的疑问,突出产品的专业性和科技含量。员工要注意听,注意观察顾客的反应,配合专家讲解进行销售工作。

6. 产品讲解

由主持人借助专家讲座中提到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功效,提出本品牌与其他品牌有何不同,7.有奖问答

针对顾客关注的问题和希望顾客记住的问题,提出一些简单明了的问

题,以加深顾客对产品的印象。

7.顾客发言

这是联谊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让顾客现身说法,顾客的话比销售代表更有说服力。一般要求销售代表与发言顾客事先做好沟通,确认发言顾客可以到会,并且把发言顾客介绍给主持人认识和了解。发言顾客的发言要求简单、质朴,不要有过多的修饰,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在会场准备三四个发言顾客为宜。

8. 宣布喜讯

具体的好消息主要是现场的检测及优惠政策。主持人的语言要重点放在检测的重要性和优惠政策的难得上。

9. 区分顾客

员工可对A类顾客直接进行促销,B类顾客加紧沟通,不浪费顾客资源,C类顾客可暂不考虑。

10.销售产品

销售产品的过程要注意造势。如将已经购买产品的顾客留住,并将他们所购买的产品高高举起,放在桌上显著位置,以制造场效。

11.开单把关

对于陌生顾客销售,这是个最重要的环节。单据最好以三联单为宜,上面必须有顾客、员工的签名,对于订货的顾客要在单据上注明回款时间、家庭住址、电话等相关信息。如果订货的顾客已经交完订金,要让顾客把所得的赠品拿走。

12. 结束送宾

这是体现服务的环节,不可轻视。在这个环节中,对已买产品和不买产品的顾客要一致对待。如果是在酒店,应该要求员工将顾客送至电梯口。

13.总结的内容包括

通报销量、到会人数、销售冠军、到会率最高的销售代表,将好的经验总结推广,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会议尽量简短,以先表扬、后建议和批评为好。

14.送货回款

按顾客指定的时间送货上门并及时收回货款。

三、会后营销

对已购买产品的顾客一定要进行售后跟踪服务(话务)。指导他们使用,并对使用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对没有购买产品的顾客也要继续进行跟踪,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找出他们不买的原因,消除他们的顾虑,促成他们下次购买。售后服务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老顾客良好的转介绍去发展新顾客,同时维护好老顾客,让他们成为会员,长期购买。

做完以上三个步骤,只是销售的刚刚开始,此后的工作是打回访电话、上门拜访、解决顾客投诉、培养忠诚顾客、挖掘新顾客……新一轮会议营销开始!

会议营销的销售工作是循序渐进的,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运作和新的一轮销售重复运作,将会使顾客经历以下思维转变:

会前部分:陌生顾客→意向顾客→重点顾客

会中部分:观望顾客→带动顾客→购买顾客会后部分:使用顾客→忠诚顾客→员工顾客

三个不同阶段的管理策略

三个不同阶段的管理策略 不同的领导因进入企业的时间长短不一,在企业中的资格优势不同,面对员工的心理需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应不一样。 “初来乍到” 这时,领导面临员工的种种期望要求,不要轻易许诺,一旦吊起员工的胃口,后来又无法兑现承诺时,将失信于员工。同时也不要过多地限制什么,避免矛盾激化。对原来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去掉而不要轻易改动。 对于“新官上任三把火”,若不是从原组织中提起来的领导,一般情况下轻易不要“烧”。即使原组织中提起来的领导,“烧火”时也应该慎重,因为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可能截然相反,在原来看来不理解的东西,到了领导岗位后,你就可能理解。任何新任领导,无论自己多么强大有力,对整个组织来说,也是处于弱势位置。所以,新上任的领导不要轻易改动组织规则和制度,等了解了全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程度,胸中自然会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站稳脚跟” 领导度过了瓶颈期,企业组织成员和领导之间相互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员工大致了解了领导的思路,领导也对原来的组织规则和企业文化以及人员状况有个大概了解;此时,领导逐渐由弱势转为强势,就可以立新制度,设新规矩,降低员工的胃口。在降低员工需要预期以后,可以暗中给员工涨待遇,满足员工的部分需要。在满足员工需要的时侯,应把握一点:说到不如做到,要少说多做。即使做了也不要形成惯例,要给员工一种感觉,这是随机的。 “老领导” 成了“老领导”,也就意味着行将进行下一轮兴替。领导此时自己若不能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更新自己,那么组织也就很难有飞跃,因为一个领导毕竟有自己的局限。此时的领导该怎么*?按部就班进行,同时在制度框架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此时你将原来“欠”员工的“还”给员工,叫还利于“民”。因为,员工与你一同经受了改革调整的阵痛,为了组织的生存发展大计,大家付出了很多,应该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不然,组织就不平衡了,一个不平衡的企业就有可能出问题。 到此,也许有人会说,前期就应该把给员工的收益给员工,不必等到后期再还。回答是:不行!前期给了员工,等于提高了员工的心理预期,到后期他就总会感觉他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少了,心理就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的员工在工作中就很有可能出问题。即使把员工应该得到的只是作为预期提前说了,也不会有好结果。这与曹操的望梅止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景。 1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归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人工管理 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 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人等操作。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面向应用。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序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 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根溯源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改革开放前,中国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并改变了经济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真正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来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的经济建设战略,确定了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学开始迅猛发展。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一1986年的萌芽期、1987年一1996年的重视期和1997年至今的发展期。这三个时期是管理学深化和演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绩效为主导的现代管理研究体制,萌芽期阶段在各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但是,在这个时期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专门研究管理学的机构、管理学期刊、文章、书籍和着作开始出现,国内学者开始了管理学的教育与研究,同时从国外引进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学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到了重视期,经过前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提出,使得管理学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管理学研究活动也日益丰富。首先表现为政府层面对管理学的高度重视。如果说萌芽期政府开始了对管理学关注的话,那么在重视期政府就是高度重视发展管理学了。政府开始注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更加注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国情。其次,在管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开始追朔国外管理学的研究本源,逐渐熟悉国际管理学权威期刊,不断增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规范程度,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我国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另外,教育界和理论界也对管理学分外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制定了一些保障管理学地位的标准。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管理学更加壮大。发展期阶段是一个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断完整、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阶段。管理学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管理学研究机构不断扩大,管理学学位教育开始变得多样化,我国学者与国外管理学学者交流增多,政府也设了一些管理学的重要奖项。 二、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管理学在近3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例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诸多与国际主流管理学相同的问题。其次是自身的独特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发展问题。第一,管理学过分西化忽视自身情况。中国仿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一系列诸如MBA、EMBA、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表5-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设计交底前,熟悉施工图纸,并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 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2.参加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签认设计技术交底纪要; 3.开工前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签发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并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4.审查专业分包单位的资质;符合要求后专业分包单位可以进场施 工 5.开工前,审查施工承包单位(含分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技术管 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符合有关规定并满足工程需要时予以批准; 6.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报送的测量方案,并进行基准测量复核。 7.建设单位宣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施工承包单位介绍施工准 备情况,总监理工程师作监理交底并审查现场开工条件,经建设单位同意后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署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开工报审表》 8.对符合有关规定的用于工程的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使用前施 工承包单位通知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和送检; 9.负责对施工承包单位报送本企业试验室的资质进行审查,合格后 予以签认; 10.负责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报送的其他报表。1.关键工序的控制过程; 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或施工方案中明确质量保证措 施,设置质量控制点; 应选派与工程技术要求相适应等级的施工人员; 施工前应向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保存交底 记录。 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查关键工序控制要求的落 实。施工承包单位应注意遵守质量控制点的有关规 定和施工工艺要求,特别是停止点的规定。于质量 控制点到来前通知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 2.检验批工程质量控制过程; 3.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过程; 4.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 1.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承包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 术)负责人等进行分项工程验收; 2.总监组织相关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分部工程验 收; 3.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承包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 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总 监理工程师组织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承包单 位参加的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初验,施工承 包单位给予配合,及时提交初验所需的资料。 4.总监理工程师对验收项目初验合格后签发《工程竣工 报验单》,并上报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有监理、 施工承包单位、设计单位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参加 质量验收。

男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你给他们做饭洗衣,然后希望某天一觉醒来,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活力都会令我们吃惊。但是人们的困惑在于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他们的需要,也不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给予。 令人欣慰的是,男孩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并不是最先面对这些问题的人。世界范围内的每一种文化都遇到了养育男孩的挑战,同时每种文化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只是近几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帮助男孩更好地成长,我们无法再像从前那样采用一种固定的解决方案。 男孩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一点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每当我和父母们谈论这一点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是的”,因为我所说的这三个阶段与男孩的成长经历完全吻合。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他是“她”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还是属于她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阶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第二章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2.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虽然男孩与母亲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更广阔的世界开始向他招手。)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男孩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男人而感到高兴。 3.第三阶段是从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在这一阶段,男孩参加成人社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活动将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

管理学原理三个阶段测试卷参考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下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阶段测试题二(2)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有一种说法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实际上意味着:() A对于管理者来说只要善于决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B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都是由于决策的复杂性而导致的。 C决策能力对于管理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D管理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对复杂的环境作出决策。 2、某企业准备开发一种新产品,有两个方案供选择。一个方案是为了降低风险,建议使用临时性设备。另—个方案是—步到位,进行长期性投资。如果在这个决策中,决策者知道两个方案的初期投资额;产品销售有畅销、不畅销和销不出去三种可能;以及在每种可能的情况下,这两个方案的获利的情况。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这个决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决策?加入何种信息后该决策将变成—个风险性决策?() A 确定性决策,投产后生产的数量 B 本身就是风险性决策,不需要加其他信息 C 不确定性决策,三种市场前景出现的预期概率 D 战略决策,企业预期的市场份额 3、某总公司下有分公司A,A公司在其高速增长的产业有较低的市场份额地位,对资金量 需要很大,但资金创造能力小。总公司决定采用加强型战略来发展A公司。试问对于总公司来说,A公司属于:() A “明星”部门 B “金牛”部门 C “问题”部门 D ”瘦拘”部 门 4、货架上有50条领带可供选择,一个匆忙的购物者只在头几条他所看到的适合他西服的领带中选购了一条,紧接着就忙别的事去了。该购物者这次的购买决策是() A.理性型的B,草率型的c.满意型的D.最优型的 5、、A需要一项工作,若一个人单独做需210分钟,两个人合做只需120分钟。A想找B 来帮忙,但不知B是否在家,从A的家到B的家往返需40分钟,根据经验,B在家的可能性为2/3,A需要做决定,是单独做还是找人帮忙,这项决策属于()。 A 风险型决策 B 确定型决策 C 非风险型决策 D 不确定型决策 6、A公司在进行各种重大问题预测时,采用一种方法是:向专家寄出调查表,通过不记名方法征询专家的意见,此后,将专家意见经过整理进行反馈,经过几次反复,使多数人的意见趋向集中,从而使调查者有可能从中获得大量重大突破性事件的信息,这种预测方法是() A 专家个人判断法 B 专家会议预测法 C 德尔菲法 D 头脑风暴法 7、根据“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分析图”,下列哪一项命题是不正确的? () A 幼童和瘦拘都可能被放弃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 和保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厂的产品质量。 1、操作者的质量管理:二十世纪以前,产品的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 和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别、把关。 2、工长质量管理: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 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 3、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用一定的 检测手段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工作。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 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 为事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在军工生产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后来又把它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这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管理学原理阶段三

管理学原理-阶段测评3(2014年版) 1、单选题 1、1 3、0 组织变革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D)方法进行解决 您答对了 ? a 与员工沟通 ? b 利用成功得变革模式 ? c 减少不确定性 ? d 谈判 组织变革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谈判方法进行解决 1、2 3、0 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得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得权力属于 (A)(2014.07真题) 您答对了 ? a 直线职权 ? b 参谋职权 ? c 职能职权 ? d 辅助职权 直线职权: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作得职权。参谋职权: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得建议权或审核权,可以评价直线职权得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职能职权:一就是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得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她们按照一定得制度,在一定得职能范围内行使得某种职权。 1、3 3、0

下列哪项不就是管理人员招聘得标准(A) 您答对了 ? a 人际手段 ? b 德才兼备 ? c 决策能力 ? d 沟通与合作得技能 管理人员招聘得标准就是:与组织文化相适应、德才兼备、决策能力、沟通与合作得技能、创新得精神 1、4 3、0 “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得人数”指得就是(B) 您答对了 ? a 管理能力 ? b 管理宽度 ? c 管理形式 ? d 管理要求 管理宽度就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得人数 1、5 3、0 属于组织文化变革得内容就是(D) 您答对了 ? a 工作专业化 ? b 部门化 ? c 指挥链 ? d 确立新得价值观

确立新得价值观属于组织文化变革得内容。另外,价值观、道德取向也属于组织文化变革得内容。 1、6 3、0 “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得组织结构”属于(C)(2014.05真题) 您答对了 ? a 直线型组织结构 ? b 职能型组织结构 ?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 d 矩阵结构 本题考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得特点。事业部制就是西方在组织规模大型化、经营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化得条件下,出现得一种分权式得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总公司按产品、地区或市场设立若干事业部,作为总公司控制下得利润中心,拥有相对独立得经营权,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同时,设立相应得职能部门指导事业部得经营。事业部也下设职能部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事业部制得管理原则就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公司总部除了对各事业部得人事、财务管理等重要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战略性计划,协调组织总体资源,统一产品设计、集中采购、集中生产与促销。 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得积极性,又提高了管理得灵活性与适应性。 1、7 3、0 管理得最复杂环节就是(A) 您答对了 ? a 人员配备 ? b 计划 ? c 决策

战略管理的几个阶段

战略管理的几个阶段 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包括三个阶段:战略制定、战术运用(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战略制定:包括确定企业任务,分析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战略制定过程所要决定的主要问题有:企业进入何种新产业?放弃何种产业?如何配置资源?是否进入新的地域?是否扩大市场范围?是否扩大经营或进行多元经营?是否进行合并或建立合资公司?如何防止被敌意接管?由于没有任何企业拥有无限的资源,战略制定者必须确定在可选择的战略中,哪一种能够使公司获得最大收益。战略决策将使公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特定的产品、市场、资源和技术相联系。 战术运用(战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公司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雇员和配置资源,各个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战术,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也就是战略实施阶段。战术运用活动包括培育支持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制定预算,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制定各种行动。方案和具体计划措施。战术运用往往被称做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实施意味着动员雇员和管理者将已制定的战略付诸行动。已经制定的战略无论多么好,但如未能实施,便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战术运用活动受企业中的所有雇员及管理者的素质和行为的直接影响,往往被看作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阶段,因此,在该阶段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环节。为激励整个公司的管理者和雇员以自豪感和热情为实现已明确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要求每个分公司或部门在战术运用阶段都必须回答诸如这样的问题:“为实施企业战略中属于我们责任的部分,我们必须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将工作做得多好?” 战略评价:这是战略管理的最后阶段。由于外部及内部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有战略都将面临不断地调整与修改,所以管理者需要及时地了解哪一特定的战略管理阶段出了问题,而战略评价便是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方法。战略评价活动包括: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正措施。战略评价是必要的,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保证明天的成功,成功总是和新的、不同的问题并存,自满的公司必然失败。 更多文章搜索【北资官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帮您做好职业准备!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品质检验阶段(20世纪初,作坊式) 操作者——工长——专职检验QC *缺点:事后把关,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2.统计品质控制之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国防部组织专家制定“战时品质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工厂实施,取得显著的效果。于是全世界纷纷效仿,50年代达到高峰。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品质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的大量产生。 检验人员——品质控制工程师——(过分强调数理统计使员工感到深奥)——工程师的事——不关自己的事。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60年代后期,日本取得辉煌成就)式在统计品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重视人们的因素,强调全企业全员,人机料法环控制。ISO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思想和指导原则是一样的,都是强调全员参与、 全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两者相互兼容。 现在用的ISO-9001 :2000版. 再说一说ISO9000与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吧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只是提出了一些管理思想和指导意义, 虽然也提出了多种的工具, 但在实施过程中,则完全是企业自行安排和策划. 在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为了更有效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和取信于消费者,这样共同统一并强制执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就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于是, ISO9000族标准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中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信心的需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国际标准化组织目标是制定一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实践经验。 经过努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于1987年3月正式发布。ISO9000族标准于1994年和2000年2次修订,分别形成了ISO9000:1994和ISO9000:2000两个 版本,目前2000年版已正式发布实施,1994版有效期至2003年12月15日。 简单认为: ISO9000不是强制性执行的质量标准,而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一些建议和指导思想. 但其大部份的工具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在说标准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先说说ISO 的思想和一些概念,这样会理解更有帮助.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4】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vs. 自卑

管理学原理第1-3阶段测试题

2015管理学原理第1-3阶段测试题整理 一、判断题 1、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作业工作,提高技术技能。(√) 2、由于环境的安定性,加上没有激烈的竞争,非盈利性组织无须重视管理。(X) 3、最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更高的概念技能。(X) 4、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管理人员,几乎无一例外要从事程度不同的计划工作。(X) 5、随着世界人口、污染、资源……境的预测,定将在企业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7、奖励应当是对“不犯错误”的报酬。(X) 8、知识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性表现在快速贬值、价值难以评估等多方面。(√) 9、某商品市场上有甲、乙两个生产……效益要比甲厂高。(X) 10、当前全球的共同趋势是……途信心的增强等间接收获(√)。 11、主管人员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强时,其有效管理幅度可适当窄一些。(X) 12、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每项内容都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即“人人有事做。”(X) 13、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所属的管理层次就越多。(X) 14、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和考评,是企业人事管理的核心。(√) 15、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实现所希望的结果,并做到客观全面及时为受控对象所接受。(X) 二、单选题 1、行为科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有(A)。A、梅约 2、在90年代以来……最不可能是其原因(D )。D、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的要求 3、对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尤其需要具备(C)。C、概念技能 4、有人说:民营……恰当? (A)A、对企业经营成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无法简单地按民营或国有的性质进行划分 5、没有接受过正规管理教育的管理人员,为取得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C)C、多方面的经验 6、二个企业经理各自按自己的经……管理技能(B)B、人际技能 7、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这种观念和做法属于(A)A、公司文化 8、面对动态变化、竞争……应环境并(A)A、进行组织变革 9、某电视机制造商从某合……对于这家制造商来说,合资企业是它的(C)C、任务环

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教师成长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摩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台。从学校毕业,刚走上讲台,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1、教学。“讲述”知识即使完善无缺,也只是在给学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或课前钻研教材时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钻研结果。即使站得高看得远,教师或许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教”中,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严格地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痒。还说不上是“教学”,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其量只是个“展学”而已。 2、态度。心中有书,而“目中”不大“有人”。学生观念淡薄,只想着如何把书教好。这多由对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娴熟地驾驭课堂所致。初为教师者多属此类。 (二)、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 要成为骨干教师,一般要3--6年。其标准为: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方法与原则,具有挖掘教材潜在内容与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且比较稳定。 1、教学。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吃

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⑴深刻,即能独立钻研与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讲起课来能讲到点子上。⑵独到,即知识广博,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在灵活应用教法方面,表现为:①启发,即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究,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拔指示,使学生豁然开朗,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②机智,即对教材有真知灼见,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③广博,即面对意外情况,教师能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④绝招,即教学特长中的特点,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地步,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的确能把好的学习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力求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学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个阶段,虽然孜孜以求,沤心沥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浅尝辄止,若即若离。可有时往往见效不大,不尽如意。 3.态度。不仅心中有书,而且“目中”也“有人”。教师一门课教了三年五载,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课堂上逐渐注意起学生来 (三)、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 要成为学科带头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标准是: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编写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或更广范围内知名度很

三个阶段的控制计划

新产品开发通常有三个阶段: 1、样件研制。主要解决设计是否满足顾客要求,也就是要达到产 品的设计定型; 2、试生产。主要解决的是工艺过程是否满足产品设计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工艺定型; 3、批量生产。从质量和数量上满足顾客的需要。 控制计划 样件研制、试生产的批量生产的时候,都要使用控制计划。控制计划是描述质量策划结果的一份文件。它从材料、方法、设备、测量、 环境等方面考虑如何加以控制,编制成控制计划文件以后起到三方面 的作用: 1、反映质量策划的结果。这是预防为主和检验把关的主要差别之一。 2、指导生产如何控制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生产的时候,如果按 照控制计划执行,通常可以确保产品质量,万一过程发生问题,产品 还可能是合格的。这时候,针对过程采取措施,使过程恢复正常。这 对产品来说,起到了预防作用。 3、提供可追溯证据。控制计划中记录了实际使用的材料、设备、 工具、方法等信息。以便将来需要时追溯。 4、知识积累。控制计划必须根据工艺水平的发展,及时更改。因此,它反映了质量管理体系当前的控制和测量水平。那么,试生产是 样件研制后进入批量生产前的控制计划和量产的控制计划,在哪些方 面有区别呢? 试生产控制计划和批量生产控制计划的主要差别 根据前面新产品研制的三个阶段和控制计划的作用,我们可以推论得到试生产控制计划和批量生产控制计划的主要差别如下: 1、试生产控制计划需要设置控制点要比批量生产控制计划多一些。

2、控制的内容比批量控制计划要多。考虑到新产品采用的某些工 艺是否合适。因此,控制的内容要比批量生产控制计划多一些,检验 和测量的内容也可能多,抽样的频率也要高一些。 3、在试生产阶段通常要做统计评价。也就是要分析过程是否稳定?稳定后再分析过程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等。而批量控制计划主要是监视 过程的稳定而已。需要时统计过程的长期性能指数。 4、除了采用控制计划来控制过程之外,试制控制计划还需要对过 程和产品进行审核。通过审核来证实控制计划编制是否满足要求,过 程的实际能力是否满足顾客要求等。当然,批量控制计划也需要做审核,内容上有所不同。前者是建立、确定过程能力,后者是监视过程 能力。 5、批量生产控制计划是一个动态文件。它不是编制好后就不变了。恰恰相反,它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变更的。通过大批量的生产实践,应当发现有好多地方值得改进的。这样,它才能起到反映当前工艺水 平作用。譬如,产品发现问题了,工艺过程发现问题了,即使没有问题,工艺过程技术在发展,新的方法和设备的利用等持续改进需要。 在变更现有控制计划之前,又要做DFMEA、PFMEA等。这就是我在另外 一个帖子中说到,通常控制计划是根据FMEA的输出来编制的,在这种 情况下,控制计划成了做FMEA的输入之一了。

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导语: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科学概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发展至今,已经被许多制造业企业用来指导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在现代制造业已经不再陌生,许多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是由于商品竞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发展的,是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以及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工业发达国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技术预防方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图示: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之质量检验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普遍采用手工

作坊进行生产,加工产品和检查质量没有合理的分工,生产工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这阶段的管理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因此,在20世纪前质量管理还没有形成科学理论。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W.T aylor)根据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泰勒的主张之一就是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于是检查产品质量的职责由工人转移到工长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工长的质量管理”。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发展,工长已无承担质量检查与质量管理的职责,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检验人员和部门,并直属经理(或厂长)领导,由他们来承担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负责全厂各生产部门的产品(零部件)管理工作,形成了计划设计、执行操作、质量检查三方面都各有专人负责的职能管理体系,那时的检验工作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非常薄弱。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来控制产品质量,并根据预定的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判断。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主导思想是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长处在于:设计、制造、检验分属三个部门,可谓“三权分立”。有人专职制定标准(计划),有人负责制造(执行),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这样产品质量标准就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执行,各部门的质量责任也得到严格的划分。 二、全面质量管理之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事后检验”的弱点,这就在客观上为把数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创造了条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弱点,并设法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去解决这些问题。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控制产品质量的“六西格玛”法则,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认为质量管理除了具有对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的职能之外,还应具有预防产生不合格品的职能。

管理者成长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管理者成长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2010/10/13/8:20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作者:姚绍龙 管理者的成长同一个人的成长是一样的:都说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个阶段将一个 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人 生过程描绘得丝丝入扣。其实,这种人生三个阶段之说与管理者的成长与实践也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 刚开始做管理时,其感觉也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凭个人直觉做事做管理,唯上 司之命是从,丁是丁、卯是卯,容不得半点反对和违背,根本不知道管理还要关注人性、 情感的因素和沟通、协调的技巧;做了几年管理后,忽然发现管理却“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发现管理其实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制度执行不下去,上司、老板不支持,管理理论与实践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就不再盲从前人的管理经验、不再盲从书上的管理 理念,开始有意识地思考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思考怎样才能带好团队、怎样才能树立威信,这一阶段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突然开窍了、悟透了,这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明白了管人就是关心、做人就是做事、做事也就是做人,更明白了管理原来是如此简单。 具体来说管理者成长的第一阶段其实就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依据些小的个人经验和直觉,把下属当做小人一般来防范,结果虽然管住了人,却无法管住心,导致管理冲突不断,下 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公司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在第二个阶段里,管理者把管理当做手段,为了“理”而去“管”,开始追求科学管理,懂 得建立制度、完善流程,以保证内部步调一致、政令畅通,这样,管理效果开始提升,但 是发现还是管住人却管不住心,下属只是“口服而心不服”,只把工作当做一份职业、一个 随时准备砸掉的“泥饭碗”,管理者累的苦不堪言。 在悟透后进入第三个阶段时,管理者明白了管理的原理和人性的规律,明白了管人就是 关心,也就找到了管理的乐趣。开始设法建立优势管理文化,充分尊重并信任下属,尝试 用目标来激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指导下属将个人目标通过制度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 略目标中来,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做事,都把工作当做事业,从而发挥团队整体优势。这时,管理者本人也就得到了全面的成功。 不会授权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授权是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要一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MBA的教材中说:管理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也有人解释为管理是通过团队,根据一定的资源来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种过程。凡此种种,都是对管理的一种定义方式,但都不够 简练。“管理就是让别人做你想做的事。”这大概是我们见过的最为有效的定义了,它揭示了管 理的最根本目的,即通过别人办好事。 管理者的成长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管理 2)现代管理 3)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要做什么 2)怎样去做 3)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 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 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 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工作定量系统

管理者成长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管理者成长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都说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个阶段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人生过程描绘得丝丝入扣。其实,这种人生三个阶段之说与管理者的成长与实践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刚开始做管理时,其感觉也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凭个人直觉做事做管理,唯上司之命是从,丁是丁、卯是卯,容不得半点反对和违背,根本不知道管理还要关注人性、情感的因素和沟通、协调的技巧;做了几年管理后,忽然发现管理却“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发现管理其实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制度执行不下去,上司、老板不支持,管理理论与实践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就不再盲从前人的管理经验、不再盲从书上的管理理念,开始有意识地思考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思考怎样才能带好团队、怎样才能树立威信,这一阶段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突然开窍了、悟透了,这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明白了管人就是关心、做人就是做事、做事也就是做人,更明白了管理原来是如此简单。 具体来说管理者成长的第一阶段其实就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依据些小的个人经验和直觉,把下属当做小人一般来防范,结果虽然管住

了人,却无法管住心,导致管理冲突不断,下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公司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在第二个阶段里,管理者把管理当做手段,为了“理”而去“管”,开始追求科学管理,懂得建立制度、完善流程,以保证内部步调一致、政令畅通,这样,管理效果开始提升,但是发现还是管住人却管不住心,下属只是“口服而心不服”,只把工作当做一份职业、一个随时准备砸掉的“泥饭碗”,管理者累的苦不堪言。 在悟透后进入第三个阶段时,管理者明白了管理的原理和人性的规律,明白了管人就是关心,也就找到了管理的乐趣。开始设法建立优势管理文化,充分尊重并信任下属,尝试用目标来激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指导下属将个人目标通过制度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中来,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做事,都把工作当做事业,从而发挥团队整体优势。这时,管理者本人也就得到了全面的成功。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