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4)讲解:“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平静)(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平静的感觉。

夜晚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1)学生充分说。(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1)齐读这一段。(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新课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喜欢外出游玩吗?(喜欢)你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畅谈)老师利用假期到过河南省焦作市的青天河风景区,那里有被成为“北三峡”,大有长江三峡的壮丽秀美。两岸青山耸立,江水汩汩流淌,滋润了两岸的人们;偶尔吹来一阵峡风,使人神清气爽;站在船上观望,青山绿水,景色怡人,令人向往,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文。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生:三峡的秋天是美丽的。 ……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生: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生:有早晨、中午、下午、夜。 师:你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 (二)深入精读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生:三峡秋天的特点是成熟。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

六 年 级 下 册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学】长春版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 长春版《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两岸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老练、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老练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一、一分钟演讲 二、新课导入 很喜欢这位同学的演讲,尤其是最后一句“跳起秋天的芭蕾”老师最喜欢,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示意让学生接}(成熟)与(热烈)。对!在别人眼中(出示课件:)“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大诗人刘禹锡的眼中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与学生齐诵)嗯,老师就喜欢同学们这股乐观向上的态度。那么在作家方纪先生的眼中,三峡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三、理解课题 师:古文中常常出现“之乎者也”的句子,让我们有点绕。那么课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呢?(生说)对,你们理解地非常正确,就是助词“的”的意思。三峡之秋就是(齐读:三峡的秋天),“峡”什么意思?(生答)峡这个字特别有趣,你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这是(山),这是(夹),两山夹一水就是峡。(同时出示课件) 三峡指的又是哪三峡呢?(生答同时,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师评价:能看出,同学们预习得非常认真。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200千米左右,被誉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这么神奇瑰丽的地方,在方纪先生的笔下又会展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呢? 四、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谁能大声地读一读? 1、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和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悟。感悟作者对三峡之秋的赞美之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理解课文 (一)初读文章 明确了吗?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任务走进美丽的三峡之秋吧!轻轻地打开书,想一想(课件):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边读边想象景色之美。老师强调一下,每人都是读书的主人,要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好,开始吧。 1.生自由读文(教师相机指导) 2.汇报: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在文字里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美丽。方纪先生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秋天呢?(生答:按时间的顺序)。你们也这样认为吗? 3.画词: 请大家快速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学生画线),谁来汇报一下:【课件:《三峡之秋》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峡”是什么意思?(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峡”在哪儿呢?2、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

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二)深入精读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精通版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精通版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听力部分 一、听录音,选择你所听到的单词,并将其代号填入前面的括号 内。每小题听两遍。(5分) ( )1. A. train B.think C.take ( )2. A. watch B.want C.wait ( )3. https://www.doczj.com/doc/b611851421.html,te B. look C. like ( )4. A.hand B. head C. panda ( )5. A.basketball B. football C. baseball 二、请根据听到的短文选择合适的短语填空,将其序号填在横线 上。(12分) Look, there are some rooms in our school. This is our ______. We can ______ on Tuesday and Thursday. It’s very interesting. This is our ______. We can ______ on Monday. This is our ______. We often ______ on Wednesday. We are very happy. A.art club B.have science lessons C.meeting room D.science lab E.draw pictures F.have a meeting 三、请根据听到的句子顺序用为下列图片标号。每小题读两遍。(7分)

四. 听录音,根据你听到的对话内容,为下列各题选择正确图片的序号。(6分) ( )1.A. B. C. ( )2.A. B. C. ( )3.A. B. C. ( )4.A. B. C. ( )5.A. B. C. ( )6.A. B. C. 笔试部分(70分) 五、请找出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类的单词,并把其代号写在前面的括号内。(10分) 1、( )A.meeting room B.dance C.sing 2、( )A.vest B.coat https://www.doczj.com/doc/b611851421.html,k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人教精通版五年级下册

人教精通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 英语试卷 命题单位:碾区第四小学命题人姓名:周文超 测试时间:40分钟测试总分:100分 Ⅰ、听力(30分) 一、听录音,选择你所听到的单词,并将其代号填入前面的括号内。每小题听两遍。(15分)( )1. A. trainB.thinkC.take ( )2. A. watch B.want C.wait ( )3. https://www.doczj.com/doc/b611851421.html,te B. look C. like ( )4. A.hand B. head C. panda ( )5. A.basketball B. football C. baseball 二.听录音,根据你听到的句子,选出正确的答语,将其代号填入前面的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三遍。(15分) ( ) 1.A.Yes,she is. B.Yes,he is. C.Yes,I am. ( )2.A.We have three. B.I?m three C.There are three. ( )3.A.Yes,I want a toy train. B.It?s 56 yuan. C.They?re 56 yuan. ( )4.A.You?re welcome. B.Sure,here you are. C.Oh,t hank you. ( )5.A.I?m fine,thank you. B.I feel much better . C.I have a headache. II、笔试部分(70) 三、从下列每组单词中找出划线部分发音不同的一项(10) ( ) 1. A. dance B. can C. can?t ( ) 2. A. w eek B. coffee C. meet ( ) 3. A. library B. like C. music ( ) 4. A. pupil B. bus C. cup ( ) 5. A. here B. there C. near ( ) 6. A. sweater B. speak C. head 四、根据汉语提示补全句子(10分) 1.He and his father go to buy some new (衣服).

(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水藤小学吴翠萍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这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通过三峡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描写,从总体上写出了三峡成熟的气息。第2~7段为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通过描写橘树、柚树上露水的变化和阳光照耀色彩的变化展现了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中午,通过对阳光照耀下江水的变化的描写突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通过描写青色透明的雾中景物的变化,显示了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的特点。夜晚,通过对岸边渔火、江心灯标和天上月色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秋天夜晚的宁静神秘。最后,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使读者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设计理念: 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有壮美(中午的热烈),但更多的是柔美(早上的明丽、下午的朦胧、夜晚的幽静)。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批注交流感受语言表达的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三峡美景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受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在读中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读中学习和借鉴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用批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课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课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课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教科版

第一单元:安全教育第一课 课题:《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各部分内容简析 本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是对前两章以及第三章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前面内容,认识到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危害影响,以及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自然灾害监测和人类防御灾害所做的准备,这一节就是让学生了解遭遇某些自然灾害时怎么做的问题,模拟实践非常重要。 课本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从三个方面来讲授,灾前准备——防震准备(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准备是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灾中应急——避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具体方法和实施非常重要)。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和思想、技能准备)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是本节的难点。第二部分内容同第一部分模式一样,是洪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三部分为阅读部分,介绍了龙卷风、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几种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二)课标要求 1.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1.知识目标 (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2)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 (1)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 (2)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重点难点 1.灾害前的准备工作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工作 2.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 3.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灾害的理性认识已有一定程度,而感性认识还不足,这是一个困难;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上高等级地震多发,利用这一事实和学校近期刚举行的“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这一具体情况,克服学生感性认识不足这一困难。 三.教学方法

精通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英语练习题

2015-2016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英语练习题 听力部分(30分) 一、听录音,选择你所听到的单词,并将其代号填入前面的括号内。(10分)( )1. A. train B.think C.take ( )2. A. watch B.want C.wait ( )3. https://www.doczj.com/doc/b611851421.html,te B. look C. like ( )4. A.hand B. head C. panda ( )5. A.basketball B. football C. baseball 二.听录音,根据你听到的句子,选出正确的答语。(10分) ( )1. A.Yes,she is. B.Yes,he is. C. Yes,I am. ( )2. A.We have three. B.I’m three C.There are three. ( )3. A.Yes,I want a toy train. B.It’s 56 yuan. C.They’re 56 yuan. ( )4. A.You’re welcome. B. Sure,here you are. C.Oh,thank you. ( )5. A.I’m fine,thank you. B.I feel much better . C.I have a headache. 三.听录音,选择与所听句子内容相符的图片,并将其代号填入前面的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三遍。(10分) ( ) 1. . A. B. C. ( ) 2. A. B. C. ( ) 3.A. B. C.

( ) 4. A. B. C. ( ) 5. A. . B. C. 笔试部分(70分) 四.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共10小题,满分10分)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三峡之秋 哈尔滨市文苑中学王颖 一、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以“母亲河”为主题的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章。本文以“长江三峡”为主题,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这样的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峡优美的景色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思考,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所学过的诗词。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创新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3、教学方法 采用陶冶法和畅想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中要“激发感情抓住心”“披文以入情”。教师读文“如出我口”,讲文“如出我心”。课堂气氛应和课文的内容相吻合。引导同学“入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把作者之情,化而为学者之情,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能触发想象诱导物,促使他们想象课文中可供咀嚼、回味的包含深刻内容的景象,并把诱发出来的想象引上科学化的轨道。在学生想象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思路得到畅通。点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开拓视野,展开想象。 4、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