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年7月我国主要气候事件

2006年7月我国主要气候事件

2006年7月我国主要气候事件
2006年7月我国主要气候事件

2006年7月我国主要气候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何勇陈峪

2006年8月1日

2006年7月(至31日),全国平均气温为22.3℃,比常年同期(21.4℃)偏高0.9℃;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6.8毫米,和常年同期(116.8毫米)持平。月内,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和台风“格美”相继在福建沿海登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安徽、湖南、广西、黑龙江等省(区)受灾较重;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江苏、江西、河北等省受灾较重;西北东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旱情缓解,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干旱持续或发展;江南、华南北部以及西南东部出现高温天气。7月主要气候事件有: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和台风“格美”在福建沿海登陆7月13日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台湾省宜兰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有11级(30米/秒);14日在福建省霞浦北壁镇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为11级(30米/秒)。在“碧利斯”减弱后的低压与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低气压途经的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普遍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上述地区的过程降雨量普遍有50~200毫米,其中广东博罗(569毫米)、湖南永兴(504毫米),广西浦北(459毫米)、福建漳州(412毫米),浙江柘荣(372毫米),江西龙南(302毫米)等地超过了300毫米。强降雨造成严重洪涝、山洪和山地灾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6省(区)有2962.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612人,失踪208人,紧急转移安臵306.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5.8万公顷,绝收26.2万公顷;倒塌房屋26.5万间,损坏房屋32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66亿元。“碧利斯”造成的死亡人数为近10年最多。

7月24日第5号台风“格美”在我国台湾省台东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25日在福建晋江围头镇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受台风“格美”及其减弱的低气压、西南季风云团和弱冷空气的共同影

响,7月25~29日,江南南部、华南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湖北中部等地降雨量达50~200毫米,广西北海(339毫米)、涠洲岛(317.3毫米)、山东成山头(265.2毫米)以及广东罗定(261.5毫米)的过程降水量超过了250毫米。截至7月28日统计,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安徽和浙江、广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共有686.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4人,失踪7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4万公顷,绝收1.2万公顷;倒塌房屋5.7万间,损坏房屋6.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6.1亿元。

局地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安徽、湖南、广西、黑龙江等地受灾较重7月,全国31个省(市、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1780万人受灾,死亡14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5.7亿元。

6月28日至7月5日,淮河流域出现强降水过程,淮河中下游地区降雨量普遍有200~300毫米,江苏盱眙最大,达411.4毫米。河南、山东南部、苏皖两省的沿淮及淮北地区降了暴雨或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江苏丰县、宝应和河南长葛24小时雨量分别达245.4、211.9和220.7毫米。安徽全省有41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其中农业损失6.3亿元。

7月7~10日,湖南浏阳、新化、娄底、湘乡市出现暴雨洪涝灾害,造成5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此次过程是该省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过程,降雨范围较广,部分地区雨量集中,强度大、汇流快,淹没和冲毁农田,造成土壤肥力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暴雨过后的高温天气也造成了早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7月7~10日,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广西大部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7日20时-10日14时累计降雨量100毫米以上的有14县市,其中浦北县最大,达238毫米;局部地区发生洪涝及山体滑坡等灾害,使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区有124.5万人受灾,死亡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4万公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5亿元。

7月19~24日,黑龙江黑河市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降水量一般有50~150毫米,其中北安市通北镇、爱辉区西沟水电站等地局地降雨达21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山洪下泻和大面积地表径流,致使黑河市境内所有的中小河流全部出槽,主要河流出现洪峰。全市受灾人口1.6万人,紧急转移安臵灾民1.1万人,1人因雷击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18.2万公顷,绝收面积5.6万公顷;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7月27~28日山东半岛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据统计,威海市20.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

西北东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旱情缓解,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干旱持续或发展

7月初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降了暴雨,降水量一般有50~100毫米,上述地区的前期干旱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但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北部等地降水偏少3~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加之同期气温偏高,并有阶段性高温天气出现,土壤失墒快,干旱持续或发展。

四川遂宁市有29.4万人、33.1万头牲畜饮用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13.8万公顷,绝收2.5万公顷,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3.8亿元。重庆伏旱高温已造成390万人受灾,其中有247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9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2.6亿元。湖北广水市有6.5万人、2.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3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76%。甘肃皋兰县截至7月10日连续50多天无有效降水,农作物受灾面积11万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60多万元。贵州遵义县37口山塘水库中有29口水源全部枯竭,大部分稻田脱水、开裂,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60万元。

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江苏、江西、内蒙古、河北、吉林等地受灾较重

7月份全国25个省、市、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局地

强对流天气,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成88人死亡(其中雷击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7.8亿元,其中江苏、江西、内蒙古、河北、吉林等省受灾较重。

6月27日~7月3日,江苏因雷击和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5人;其中7月3日,江苏盐城、徐州局部地区遭受龙卷风袭击,致9人死亡,65人受伤。

7月5~10日,江西宜春、九江、上饶市遭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82.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7亿元。

7月12日,内蒙古巴林左旗、翁牛特旗遭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4.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69万元。

7月12日,河北怀来、赞皇县因强对流天气造成11.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

7月13日19时20分至19时30分,吉林公主岭市双城堡镇有6个村遭遇罕见的龙卷风袭击,致使1300间房屋受损,其中倒塌房屋800间,有150人受伤,其中重伤10人。

江南、华南北部以及西南东部等地出现高温天气

7月,我国中南部地区、华北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出现高温天气。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四川东部、重庆、新疆南部高温日数一般有10~15天,部分地区达15~20天。四川东部、重庆中北部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15天。

7月10日以来,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部及陕西南部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重庆市有16区(县、市)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开县、巫山等地超过42℃;重庆市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

重庆市7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为30℃,是195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值。

连日高温使用电量大增,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也带来很大影响,因高温中暑,重庆至少死亡9人,陕西西安市2人死亡。

2017年邵阳市气候与主要气候事件及其 影响分析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 8(3), 350-355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610717029.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610717029.html,/10.12677/ccrl.2019.83039 Climate and Major Climate Events of Shaoyang City and Their Impact Analysis in 2017 Xiaohua Lv1,2, Weiwei Lv3,4, Chufeng Wang2, Zuoyang Tang2, Xuanxi Jin2, Xiaohua Xie2 1Hunan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hangsha Hunan 2S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Shaoyang Hunan 3Shanglin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uangxi, Shanglin Guangxi 4Xinning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nning Hunan Received: May 8th, 2019; accepted: May 21st, 2019; published: May 28th, 2019 Abstract Using the ground observation data of 10 national reference station and the basic stand of Shaoyang c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7, as well as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and rural meteorological data observed by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by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 Shaoyang, the climate and main climatic events are analyzed over Shaoyang in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17.7?C in 2017, which is 0.7?C higher than the annual average, the third high value since 1960. 2)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the city is 126.1 mm, which is 85.2 mm less than the annual average. 3) The annual average sunshine is 1190.4 hours, which is 247.6 hours less than the previous year. 4) Frequ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serious flood disasters occurred. The flood peak of Zijiang River exceeded the warning level by 4.29 meters, which is the second highest water level in history. Keywords Climate, Climate Ev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fluence Analysis, Warning Water Level 2017年邵阳市气候与主要气候事件及其 影响分析 吕校华1,2,吕巍伟3,4,王楚风2,唐佐阳2,金宣喜2,谢小华2 1湖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2湖南省邵阳市气象局,湖南邵阳 3广西上林县气象局,广西上林 4湖南新宁县气象局,湖南新宁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今日的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应个景。看来污染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 治污染也不是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一蹴而就的行为。这也许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所必须经 历的困难和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注定要付出的代价。也许今天我们看到欧美日的富二代 们享受着碧水蓝天煞是羡慕,那让我们也关注下当年他们的父辈与祖辈所经过的日子,这也许是我们所要或者正在经历的。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 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着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 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 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 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或“南 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 国家”③,因此,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 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 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 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 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 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 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 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 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 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 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

世界重大事件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4.1:世界历史 上的重大事件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约公元前至18世纪略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9月,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号召北美人民联合起来,抵抗英军镇压;1775年4月19 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改编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10月,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北美独立战争基本结束。 ◇1782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步伐,开辟“蒸汽时代”。 ◇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5--9月,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 ◇1789年5月,法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颁布了《人权宣言》和之后的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吉伦特派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颁布《民法典》;1815 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历时26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 ◇19世纪早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美、德等欧洲国家也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工业革命中产生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阶级斗争激烈。城市化进程加快。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军事残余。 ◇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宅地法》,鼓舞北方士气,扭转战局;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推行铁血政策。 ◇1863年,美国内战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成为南北战争转折点;1865年4月,为期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1868年,日本西南武士武力倒幕,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10月,明治维新(日本工业革命)。

第四纪地貌学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 全新世早期:11~7.5Ka BP 全新世中期:7.5~2.5Ka BP 全新世晚期:2.5~现在

成因标志: 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 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 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 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应采 集部分标本、通过室内粒度分析(粒度特征研究、 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特征研究)对野外命名 补充修正。 沉积构造:沉积物结构有大、中、小不同尺度特征。大指沉积无变形变位和接触关系。中尺度指砾石和砂的排列特征。小尺度指镜下沉积颗粒的排列和砾间关系等。 1、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非定向结构(离散 式)、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散布在砂土中)、填充式(巨砾间 填充无数细砾)。 2、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非定向结 构(架堆式、层间式) 3、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 地貌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堆积物的成因, 如洪积扇、河流阶地分别指示起组成物属于洪流成因和河流成 因。如堆积地貌破坏严重,则要先恢复起形态特征。 2、间接地貌:利用剥蚀地貌推断起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相 关沉积物:外力作用在剥蚀区塑造剥蚀地貌的同时,将破坏下 来的岩屑搬运到相邻地区堆积)。 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有物理环境标志(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化学环境标志(有关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和区域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三类。 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一般划分为残积物(el)、崩积物(col)、滑积物(dp)、重力堆积物、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湖积物(l)、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gl)、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eol)、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极端天气管理制度

极端天气管理制度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本风电厂位于沿海地区,当地异常雾雨雪及大风气象灾害都可能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与人员、设备的安全构成威胁。 异常雾雨雪是指局部或大部分地区突降大雾、大雪、暴雨,严重危机机组安全运行,有重大设备损坏事故发生的可能。 异常大雾、大雪、大风的天气,已引起污闪事故及线路搭挂异物等,造成部分线路跳闸,发生线路停电事故。 异常暴雨天气,应加强对电缆沟、大坝的措施落实,防止造成重大道路损坏及设备进水等。 全站主要危险点: 大坝:暴雨时因大坝水位突增和暴雨冲刷堤坝,可能出现溃坝事故。 化学危险品库:严防在暴雨期间,化学危险品泄露,造成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 升压站:在雷雨天气和大风天气容易造成断线、瓷瓶断裂等事故。 电缆沟:在暴雨时有可能进水。

室外端子箱、控制箱:容易造成误动、拒动或短路。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为及时、有效、迅速的处理因暴雨造成内涝、外涝、溃坝等事故,因异常大雾、大雪天气引起的污闪事故,避免或降低因上述原因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损失,减少全站对电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影响,建立事故情况下快速抢险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企业职工生命及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特编制本预案。 本预案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为原则。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运行部经理是危急事件的第一责任人,班组和个人都有参与危急事件处理的责任和义务。 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组长:运行部经理 副组长:运行部副经理 成员:风电场各成员

下设以下小组:警戒疏散引导小组、技术咨询组、现场抢救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灾害调查善后处理小组。 3.2.1 应急救援机构的职责: 3.2.1.1 组长职责 事故发生后,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批准现场应急方案,组织现场抢救。负责组织有关部室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在发生异常雾雨雪天气造成的事故时,接到事故报告后根据本预案规定程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事故处理,负责向公司领导汇报事故情况和事故处理进展情况。 3.2.1.2 副组长 参与预案的审核和编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制定预防方案,防止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 3.2.1.3 班组职责 负责隔离带内事故发生区,对事故现场进行处理,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负责发生事故后(原因、处理经过、人员伤亡情况及经济损失情况),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3.2.2 下设各小组职责:

主要气候事件

主要气候事件 冰期与间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Heinrich事件,Dansgaard-Oeschger旋回,新仙女木事件,冰后期及全新世冷事件,小冰期,米兰柯维奇假说 1.冰期与间冰期 (1)定义: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冰期时,冰川大规模扩张或前进;间冰期时,冰川消融后退。一个冰期与相邻的间冰期组合一个冰川周期/气候旋回。 (2)地球历史上的三次大冰期 ①震旦纪大冰期:发生于8.5~5.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川最盛时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 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有的地方冰层厚达千米。我国宜昌的南沱冰碛层,是这次大冰期的典型剖面。 ②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于3.5~2.3亿年前的石炭一二叠纪,南半球的广大地区,包括大洋洲的大部、南美洲巴西与阿根廷的大部、现在赤道非洲的民主刚果与乌干达以及热带的安哥拉与莫桑比克等,都为冰川所覆盖。巴西圣保罗的冰川沉积的厚度超过了千米。处在北半球的印度,在这次大冰期中,也有1/3的面积被冰川覆盖。 ③第四纪大冰期:又称第四纪冰期,发生在最近的300万年期间。在这次大冰期冰川最盛时,极地与高纬度地区的冰盖、中低纬度的山岳冰川都大规模扩张,以致地球上32%的陆地面积为冰川覆盖(现代冰川面积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不仅西北欧平原、东欧平原与北美平原被大面积冰川所占据,就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也下降到比现在雪线低1500米的地方,我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也有冰川分布。 2.末次间冰期 (1)定义:关于末次间冰期的定义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5期,跨越时段约为130-74 ka BP ;另一种是只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5e 期,其时段约为127-116 ka BP(Larsen et al., 1995)。 不过在纬度较高地区,只有5e段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变暖,所以末次间冰期在欧洲指Eemian,在北美为Sangamon,而将5a-5d划为早Weichsel ,即末次冰期早期(Dansgaard et al., 1993)。聂高众等(1996)根据渭南黄土剖面古土壤的发育状况及年龄测定结果,认为S1发育的时期为末次间冰期,开始于128.8 ka BP,结束于73-74 ka BP。末次间冰期是近150 ka来全球最暖的时期,整体的气候状况与全新世间冰期相似。 根据Summit的(GRIP和GISP2)冰芯记录,Eemian的时段为133-114 ka BP,持续约20 ka。有3个明显的暖阶,5e1、5e3、5e5;2个冷阶,5e2、5e4,分别持续2ka和6ka。据氧同位素推算Eemian的暖阶至少比气候最适宜期要高2℃,冷阶比全新世的低5℃(GRIP Members, 1993)。 3.末次冰期与末次冰盛期 (1)末次冰期:对应于氧同位素2-4段,约74-10 ka BP;在欧洲通常被划分为2个亚期:早期对应于MIS 5a-5d段,约117-74 ka BP;晚期对应于MIS 2-4段,约74-10 ka BP(Dansgaard et al., 1993)。也有人将末次冰期划分为三个亚期:早期对应于MIS 5a-5d段,约117-74 ka BP; 中期对应于MIS 3-4段,约74-24 ka BP;晚期对应于MIS 2段,约24-10 ka BP(Williams et al., 1993)。 (2)末次冰盛期(LGM):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并不一定是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世界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 外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约公元前至18世纪略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9月,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号召北美人民联合起来,抵抗英军镇压;1775年4月19 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改编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10月,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北美独立战争基本结束。 ◇1782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步伐,开辟“蒸汽时代”。 ◇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5--9月,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 ◇1789年5月,法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颁布了《人权宣言》和之后的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吉伦特派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颁布《民法典》;1815 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历时26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 ◇19世纪早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美、德等欧洲国家也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工业革命中产生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阶级斗争激烈。城市化进程加快。

一、气候概况与主要气候特点

一、气候概况与主要气候特点 6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发生严重干旱,下半月,东北地区出现几次降水过程,部分地区旱情缓和或缓解;湖南、湖北等局地出现暴雨洪涝,灾情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月内,我国东部大部地区出现了高温天气。河北、浙江、广东等省局地遭受风雹或雷暴袭击。 1.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 月降水量,除西藏西部外,南方地区普遍在100毫米以上,其中长江中下游大部及广西北部、云南南部等地一般有200~300毫米,局部地区达480毫米;北方地区除华北东部及山东北部有100~200毫米外,其余大部地区在100毫米以下,其中东北北部、西北 大部及内蒙古中东部为 10~50毫米,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东部等地不足10毫米(见图1)。 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西藏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偏多5成至1倍,局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吉林东北部、新疆东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及广东沿海地区等地一般偏少5~9成(见图2)。 图 1 2004 年6月全国降水量图(毫米) 图2 2004年6月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

2. 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新疆东部、广东东部沿海等地偏高,其中内蒙古东部和吉林、黑龙江大部偏高2~4℃;河北南部以及四川盆地、云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偏低1~2℃;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见图3)。 3.大部地区日照时数接 近常年同期 月日照时数,东北、西北、华北大部、华南南部及西藏西部在200小时以上,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及黑龙江大部超过300小时;四川盆地大部、重庆西部、贵州东北部为70~100小时;全国其余地区为100~200小时。与 常年同期相比,内蒙古中部、华北大部、山东西北部 及西藏、四川的局部地区偏少50~100小时;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华南中南部等地偏多50~100小时;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见图4)。 二、气候影响评价 本月出现的主要气候事件有:上半月东北等地发生严重干旱,下半月部分地区旱情缓和或缓解;湖南、湖北等地局地遭受暴雨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我国东部大部地区出现高温天气;河北、浙江 图3 2004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图(摄氏度) 图4 2004年6月全国日照时数距平图(小时)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国(界)的环境污染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1)发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第四纪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 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L-型左旋,D-型右旋。L-型天然蛋白氨基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将由L-型转变为D-型,这种转化直至达到平衡时才结束,并最终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的混合物,从而失去其旋光性,称此为外消旋作用。但氨基酸的外消旋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埋藏时间。因此,根据这一函数关系,只要测出氨基酸的D/L比值,可推算出样品的地质年龄及其古温度。 11、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即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导致冰川扩展和气候带迁移。 1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乃两个冰期之间的显著温暖时期,引起冰川退缩,气候带迁移。 1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的次一级变冷时期。又称副冰期。 14、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中次一级温暖期。 15、阿尔卑斯冰期模式的建立:根据阿尔卑斯山外围的新、老两条冰碛带及其上的黄土,加以追索,确定了该山区的四种不同风化程度和地貌部位的砾石层(老砾石层,新砾石层,高阶地砾石层和低阶地砾石层)为四期冰碛和冰水层。按照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了先后次序,定出四次冰川作用期。由老到新取名为昆兹、民德、里士、玉木(附近的四条小河名)冰期和它们之间的三个间冰期。又按各期冰碛物范围,相应雪线高度和被切割谷地横断面积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各期冰川的相对规模和各间冰期的时间长短。 16、末次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后半期(绝对年龄为75kaB.P.~11 kaB.P.)的相对寒冷期,称为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2、3、4号。 17、末次间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前半期(125-75KaB.P.)的相对温暖期,称为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5号。黄土磁性地层序列的S1。 18、晚冰期(冰消期):人们把15~11KaB.P.冰盖消融的时期称为冰消期,因为这时刚脱离盛冰期,气候仍然较为寒冷,则又把冰消期称为晚冰期。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近2000a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张允锋1, 赵学娟2, 赵迁远3, 田旺军3(1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650092; 21 山东省东阿县实验中学, 山东聊城252201;3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青岛266555)摘要: 论述了2000 年来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 降雨丰沛,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 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 多为太平盛世时期; 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干燥,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农民暴动频繁,多为朝代更替, 民不聊生时期。因此,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气候变化; 关系中图分类号: P46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07210206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2003D0034M )。作者简介: 张允锋(19772) , 男, 山东省东阿县人,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遥感应用。 纵观中国2000 多年的历史, 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 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诚然,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气候作为诱发因子, 其冷暖干湿的周期性变化和变化程度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和共振关系。本人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角度, 浅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2000a 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111气候冷暖变化1973 年, 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 1 ]。他认为近2000a 中, 汉代是温暖时期, 三国开始后不久, 气候变冷, 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 气候再次变冷, 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 呈两峰三谷结构, 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 2 ]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

(环境管理)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

附件: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我国当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是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启动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该重大项目分共性技术类和示范应用类2类课题,共性技术类课题将研发应对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关键技术并为示范应用类课题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应用示范类课题将分别选择重要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针对性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为共性技术类课题提供研发与应用平台。示范区包括城市、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地区性重大活动场所等类型,目前本项目已启动“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等应用示范类课题。

此次发布的是本重大项目的8个共性技术类课题指南。评审过程将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共性技术类课题承担单位在完成课题各项研究任务的同时,须配合好示范应用类课题有关工作的开展。 二、指南内容 课题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 研究目标: 基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类型,开发多类型环境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分区技术,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并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沿江开发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技术 开发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风险源分类与分级技术、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2)多尺度环境风险分区技术 开发典型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分区技术,建立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区域功能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 (2009-10-31 15:45:28) 转载▼ 标签:杂谈 天气与气候 气候期 冰期与间冰期 广义小冰期 现代小冰期 雨期与间雨期 冰阶与间冰阶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植被的协调与不协调 古文化 文化层 文化期 石器 文化遗存 第一次加工 第二次加工 周口店文化期 极性 极性期 极性事件 奥尔都维事件 布容正向期 卡拉布里阶 红崖冰期 龙川冰期 维拉坊组 冰后期 谷中谷 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第四纪气候的一般特征。 2.研究第四纪气候的标志有哪些? 3.如何用高度推算古温度? 4.熟记阿尔卑斯地区6次冰期的名称及时代。5.海平面波动的证据是什么? 6.什么是布列特~谢尔南德方案? 7.试述冰期起因的假说及证据。 8.第四纪沉积的旋回性及特征。 9.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 10.试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和方法。

11.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12.植被带平行移动的原理何在? 13.论述第四纪典型气候植物群的孢粉组合特征。 14.第四纪植物群的古气候环境。 15.论述微体化石的环境意义。 16.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组成。 17.论述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8.论述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9.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 20.试述人类的起源。 21.试述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22.在A点发现冷杉(Abies)孢粉组合,已知伏牛山地该植物群属种分布在2000~2500m,已知A点为500m,若以大气降温率0.6℃/100m计算,A点的降温值为多少? 23.熟记500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24.选择年代学方法的原则? 25.测年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6.古地磁测年采样的方法与注意的问题? 27.论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28.论述第四纪分期方案及其依据。 29.论述第四纪下限的划分依据及年限。 三.选择题、填空题及是非判断题: 1.冰期时,的比值 A.大 B.小 2.哺乳动物的牙式是: A. B. C. D. 3.冰川堆积物细粒部分的高峰值为: A.8 B.4 5 C.-8 D.-4 5 4.冲积物的成因代号为: A.et B.at C.dt D.pt 5.具原尖,具马刺牙齿的马的时代为: A. B. C. D. 6.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时代为: A. B. C. D. 7.周口店动物群距今的年代为: A.20 30万年 B.40 50万年 C.23 50万年 D.50 90万年 8.元谋人牙齿的年代为: A.170万年B.P. B.70万年B.P.

主要特殊的气候事件

晚更新世以来北京平原区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同位素特 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摘要:沉积物中的总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已经在重建和恢复古环境领域得到十分广泛应用。 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平原区昌平钻孔总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就其揭示的晚更新世以来 北京平原区古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该剖面δ13C org变化范围为-17.10‰至-26.18‰,间冰期偏 高,冰期偏低。δ13C org数值波动间接地反映古气候冷暖的波动,根据δ13C org变化范围对北京平 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划分出四个沉积旋回:末次间冰期(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 末次冰期早冰阶(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末次冰期间冰阶(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 围)、末次冰期盛冰阶(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对应海洋同位素(这里是指的什么同位 素海水的?还是海洋沉积物的?请指明)的MIS5-2阶段,δ13C org值偏负阶段出现了对应格陵 兰冰芯的6个Heinrich事件,代表了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介绍一下 怎么波动的,写摘要的核心就是通过读你的摘要就能看出整篇文章的结论,摘要就是文章的缩 写)。 关键词: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总有机碳同位素;末次冰期-间冰期;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目前关于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尤其是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一直是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大量的古气候记录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叠加于地球轨道周期之上的亚米兰科维奇准周期波动(汪品先和剪知湣,1999),北大西洋、格陵兰地区及青藏高原古里雅高分辨率冰芯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气候在千年尺度上表现为明显的不稳定性(Dansgaard et a1.,1993;Bond et a1.,1993;Heinrich,1998;姚檀栋等,1997;姚檀栋,1999),如北大西洋Heinrich气候变冷事件(间隔7-10ka)(Heinrich,1988;Broecker,1994);格陵兰冰芯快速变暖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千年级准周期)以及几次D-O事件之后发生一次Heinrich事件所组成的Bond旋回(Bond et a1.,1993)。欧洲、北美、太平洋地区(Thouveny et a1.,1988;Grimm et a1.,1993;Thunell et a1.,1995)以及中国的黄土高原(Porter and Mortyn,1995;丁仲礼等,1996;郭正堂等,1996;鹿化煜和周杰,1996)对这种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均有记录,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存在这种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Wang et a1.,1999;罗运利和孙湘君,1999);Stott et a1.(2002)对赤道西太平洋MD98-2181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Mg/Ca比值的分析研究表明存在类似于现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变化。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方面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陈仕涛等,2006),但对于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其空间变化与规律至今不甚明确(吕连清等,2004)。 稳定碳同位素作为良好的气候指标在反映在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中得到广泛应用(Stuiver,1975,Cerling et al.,1989;Ambrose et al.,1991;Meyers et al.,1993;杨桂芳等,2005)。研究表明根据植物的固碳方式可以将植物分为:C3型、C4型和CAM型(Smith and Epatein,1971;吴乃琴等,1992),且C3、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有不同的δ13C org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2‰~-34‰和-9‰~-19‰,平均值约为-27‰和-13‰(何勇等,2004),C3植物一般生长在凉爽湿润的环境中,C4生长在温暖半干旱环境中,CAM植物δ13C org值变化范围较宽,介于C3、C4植物之间,且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因此利用土壤有机质δ13C org值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