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颜圣存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一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的简要文字说明。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目录在个人读书和治学上能起到很大作用。在阐述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前,我们须先对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

一、目录与目录学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的“目录”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这里的录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汉书·叙传》有:“爰著目录,略叙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目录的定义有多种,作为抽象的目录,它的定义需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其中,较有权威性的目录定义出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在研究目录的功用时,人们常常容易将目录与目录学混淆,认为目录就是目录学。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

“目录之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卷四:“祖父谒王原叔,因论政事,仲至侍侧。原叔令检书史。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己被学者专家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清代我国书目类型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仇目录学派;次鉴别旧刊别择真赝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目录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对于目录学,有两点却越来越被多数人所肯定:一是目录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是一种理论体系;二是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人们还是比较认可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重对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说,目录是目录工作的成果,是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录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和系统化,使之上升为理论,才成为目录学。

作为抽象的目录,目录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揭示文献,包括揭示文献的外在特征,人们通过任何一种目录都可以了解到某些文献的线索和情报。二是报导文献,人们接触到的任何目录都起着报导一定范围文献的作用。目录的具体作用则主要有以下五个: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通过目录明学术之流别,述

学术之渊源。二,“检索”作用,人们可根据不同书目类别,检索不同的文献。三,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概况。通过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和近现代陆续编制的各种古籍书目这些目录,可以了解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著述,收藏、流传、存佚等状况。四,目录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就是为读者提供文献的信息,而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人们称目录是“泛舟书海的向导,科学研究的指南”。五,目录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图书馆是目录运用最广泛的一个地方。

二、目录:读书治学入门之学

唐代释智升是最早注意到目录对于治学的功用的,他在《开元释教录》序中说:“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纶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同时代的目录学家毋煚(jiong214)在《古今书录序》中也对目录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他指出经史图籍纷繁驳杂,面对浩繁卷帙,为学者不能遍览,常为其多所苦,若无分类编次、叙明源流的目录书,为学者就会如“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逐日”,反之如果有好的目录书,“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锐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就会“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清代学者王鸣盛在所著《十七史商榷》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目下就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卷七又有一条目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也着重强调了书目指引读书门径的重要作用:“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可见目录对于人们的读书和做学问是如此重要。我国典籍,卷帙浩繁,种类甚多。要想对某一学问进行研究,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后读哪些,哪些书细读,哪些书泛读等等。倘若不得其门,则终身无得。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不仅因为其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录,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问。目录不仅可以清晰地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问题,前人做过了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人

们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凡从此入门读书治学成就卓著者,屡见不鲜。以下是笔者在董敏,刘夏辉的《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管见》一文中看到的例子:

梁启超九岁时到广州应童子试,名落孙山,第二年他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找出门径。第三年,年仅十一岁的梁启超再次到广州进行院试,便考中了秀才。后来梁启超又拜康有为为师,进一步学习目录学,研究文史,成为中外闻名的学者。牟润孙在回忆其师陈垣治学的路径时,亦论及目录之学:先师自言少年治学并未得到什么大师指引,只是由《书目答问》入手,自《书目答问》而《四库提要》,以此为阶梯而去读他所要读的书。他研究任何题目,必先罗列必须要读的书目。因为懂得目录的功能,以至陈垣养成了凡读图书馆必先求该馆庋(gui214)藏图书目录的习惯,事半功倍。1917年10月,陈垣随当时的北平国务总理梁士诒出访日本,途经上海停留4天,他人赴十里洋场寻欢作乐,而陈垣却将全部时间泡在时为法国天主教所设的徐家汇藏书楼,遍读藏书目录后,有目的地阅读了明末清初传教士的著述和其他图书,并详细做了笔记,请人抄写了部分文字。1926年5月,当吴宓在他的书斋里见到这些从藏书楼抄录的基督教传教士著评的亚里士多德《名理探》、《寰有诠》时,大为惊喜,于是商之公教大学辅仁社,影印几百部以传世。1961年3月,叶恭绰预治浩如烟海的《道藏》,向他请赐指南。陈垣就告以“《道藏》入门书未见有很佳者,唯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尚可一阅”。图书馆要收集专题图书,他也提示:必须先编制书目。在与冼玉清的信中他曾说:“粤中如欲收粤人著作,最好先编成书目,然后按目求书。”因为目录学对读书、治学至关重要,1961年5月陈垣在和北京师大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座谈时,就自己的经验提出:一是从目录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二是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要求甚解。他说:“经部如论、孟,史部如史、汉,子部如庄、荀,集部如柳、韩,清代史学家书如《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等,必须有几部是自己全部过目、常翻常阅的书。”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余嘉锡自幼刻苦读书,早有著述之志,然于学问之事实未有所解。后来他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茅塞顿开,想尽一切办法,购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穷日夜读之不厌,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深有感触地说:“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之学,以津逮,较其它学术,尤为重要。”季羡林在《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的治学范围和途径》一文中,亦有类似的论说:“中国清代的朴学大师们以及近代的西方学者,研究学问都从书目开始,也以此来教学生。寅恪先生也不例外。他非常重视书目,在他的笔记本中,我发现了大量的书目。比如笔记本八第二本中有中亚书目一百七十种,西藏书目二百种。此外,在好多笔记本中都抄有书目。从二十年代的水平来看,这些书目可以说非常完全了。就是到今天,它仍然有参考价值。”

以上的例子无不表明,目录对于读书、治学的重大作用。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对《汉书·艺文志》极其重视,他在《汉书艺文通释》自序里就说:“余平生诱诲新进及所以自励,恒谓读汉人之书,必须精熟数种以为之纲。一曰《太史公记》,二曰《淮南王书》,三曰《汉书·艺文志》,四曰王充《论衡》,五曰许慎《说文》。(中略)又必以《汉书·艺文志》溯学术之流派,明簿录之体例。精熟此五家之书以立其基,而后可以博涉广营,汇为通学。《汉书·艺文志》为书简短,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如能反复温寻而有所得,则必如荀卿所云:‘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早在他1946年讲学兰州大学时,即以《汉志》教授诸生,并撰写出《汉书艺文志释例》。后经数十年潜研、札记,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张舜徽先生晚年把自己平生习读《汉志》的所得认真温绎,撰成《汉书艺文志通释》,不仅对《汉志》体例、古书通例作出一般性阐论,还就《汉志》著录诸书,具体剖析,授人以研读之法。《汉书艺文志通释》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汉志》研究的最后一次成果集结。

懂得目录之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不同门类的书目有系统的了解,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拓展自己喜欢的书目的范围、钻研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人们已研究出来的具体成果,以及可往哪些点或面进行深入探究或者推翻前人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在做学问上,还时刻提醒我们,应该严谨、细心、不怕吃苦。

三、书目情报:新时期读书治学的工具

从历史发展来看,目录学是一门不断适应实践需要而发展的学科。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思想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上,融入以图书描述为主、方便检索的西方目录学思想,直至近年吸收书目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目录学,目录学在科学研究和读书治学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正如彭斐章先生在1994年指出的,如果仅以图书、书目这些具体事物作为学科研究基点,或以书目活动、书目实践等作为研究基点,不是局限于对目录学的认识,就是限制了目录学的发展。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录学要继续发挥“导航”作用,就得研究新的学科基点,这一基点就是书目情报,这是解决日益增长着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现实矛盾需要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一个研究领域。

所谓书目情报,就是书目文献中关于文献及其识别的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的集合。它吸收了文献的揭示和文献的挖掘、整序的方法,成为检索、交流、评价信息的工具。书目情报一方面表示文献的物质性存在,即可以通过这种信息查找文献,另一方面还可用来揭示文献的功能性存在,即这种信息能用于体现文献的内容。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目录学一直是与应用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与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性开发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对它的认识和普及教育联系在一起。近十多年来,目录组织形式已经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载体形式从纸质向数字化转变,处理手段从手工向计算机自动化迈进,目录学的功能已经从注重揭示馆藏资源延伸为关注远程资源的本地使用,从解释文献的基本特征延伸为深度揭示信息内容,从注重学术性向关心网络导航和导读的大众化方向转变。可移动的书目信息系统(如Web OPAC)、开放的书目信息系统(如网络书目信息资源OPAC、基于“开放存取”理念的Open Content Alliance)、无缝的书目信息服务(如虚拟咨询服务、GIL全球目录)、跨媒介与语言资源的目录体系等等新型书目情报体系不断出现。

书目情报,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有用工具;目录学的知识,则是我们学习各门专业知识的起点和基础,对于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搜集资料,利用文献撰写论文等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包庆德.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刍议

包庆德.对目录和目录学作用的再认识

董敏,刘夏辉.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管见

许刚.治学之门径,读书之方法——论张舜徽的《汉志》目录学研究

沈固朝.普及目录学知识的呼吁应受到重视——从情报咨询实践教学看目录学的作用

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导读: 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 1、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2、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3、腹为笥箧:笥:盛书等物的方形竹器;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腹部成了书箱子。形容读书多,有学识。 4、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5、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6、利路名场: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 7、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8、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9、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10、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11、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12、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13、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14、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1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6、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7、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18、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19、废书长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20、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21、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22、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23、行吟坐咏:吟、咏:声调抑扬地念、唱。走着也念,坐着也读。形容读书用功。 24、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25、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26、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27、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28、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大师治学》的阅读答案

《大师治学》的阅读答案 《大师治学》阅读答案 大师治学(15分)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教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幽默,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

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教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管理办法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习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习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习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常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发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7.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8.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分)

藏书_读书_治学

藏书 ? 读书  ? 治学 来新夏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天津 30071) 摘要:本文论述了藏书、读书与治学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藏书,但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更主要的是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治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藏书;图书馆;读书;治学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753(2001)01003703 (一) 藏书是关乎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问题,也是一个人读书、治学的发轫点。宋朝藏书家晁公武曾论及汉王粲、宋宋绶之能称一代博学者,就因为他们“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此可见藏书之能涵育人才。当然藏书之功尚不仅于此,其更重要之作用乃在于保存、传递一国、一民族之文化,使之世代相传弗替,为立国之基。藏书一词可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文中说有一名徐冯者,曾告人说:“智者不藏书”,这当然是指私藏而言。“藏书”既已成为专用名词,则藏书的事实当已较为普遍了。 中国最早的正式藏书是官藏,始于周秦。它与公藏、私藏,并成中国藏书事业的三大系统,而私藏则历来备受学者注意。私藏与私学兴起有关,私学的兴盛使图书开始由官藏传入民间,一些“士”为了谋求利禄,到处发表政见以取悦国君,因而需用大量图书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论点。如苏秦在各国游说失败后回家,受到冷遇,于是“陈箧数十”,发奋读书,说明苏秦有几十箱私藏;名学家惠施有简书五车,成为“学富五车”成语的原始。自此以后,历朝学者几乎都有相当数量的藏书,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中国的私藏事业一直贯穿着“仁人爱物”的精神,虽然以藏为主,但不少藏家都愿意藏书为人所用。如东汉的蔡邕因爱王粲之才而举私藏相赠。南齐崔慰祖聚书万卷,邻里少年来家借书,他都“亲自取与,未尝为辞”。晋范蔚藏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有百余人,他不仅允许借阅,还为读者“置办衣食”。这种慷慨借阅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不少藏书家头脑中。明末有一位藏书家李如一就持一种“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的态度。所以他“每得一秘书遗册,必遗书相闻;有所求借,则朝发而夕至”。当然在当代,我们的仁人精神已不是局限于“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而是有“当与天下人共之”的气概。清末绍兴人徐树兰父子建古越藏书楼,出家藏向社会公开借阅,开藏书楼走向现代图书馆的先声。至于对书的“爱物”,从汉以来就有文献可稽。汉代已开始用竹制小箱子(箧)分类置放图书,以免图书受损。魏晋有一个名曹仓的人修了一个石窟藏书,命名为曹氏书仓。隋炀帝是为后世所非议的皇帝,但他对图书的爱物之心,却极为后世所称道。如《旧唐志》即盛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并创制了多种图书储存设备。明代范钦建天一阁藏书楼,对防火、防蠹、防潮和防散失都有相应的措施。有的学者为了访求有价值的书,不惜纡尊降贵,亲到书市去搜寻图书,如清初的王士祯就按期在书市出没,把许多有价值的图书收藏、保护起来。正是由于我国对图书有这样一种仁人爱物的人文精神,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善于保护图书文献的一个国家。 清朝学者多好藏书,但在认识上却有藏书家藏书与读书家藏书之分。如钱曾、黄丕烈以佞宋,即专一注重宋版书为藏书的宗旨,视书如古董。孙从添则以藏书为个人癖好,用做鉴赏,这些似非藏书正道。更有以藏书做市易以谋生者,则更无足与论了。我认为只有读书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藏书家。清代中叶江阴有一位藏书家名承应韶者,藏书极丰,“广求佳本,必依次读终卷”,这是为读书而藏书的藏书家。另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对藏书与读书有着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又说“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这些论述把藏书与读书的关系说得很透彻。所以说,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读书。 37 《津图学刊》2001年第1期

形容关于读书的成语

形容关于读书的成语 一个人成功与否,要看的是他是否喜欢读书,那么形容关于读书的成语又有什么呢? 形容关于读书的成语【1】 1.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2.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3.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4.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5.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6.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7.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9.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10.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11.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2.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3.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14.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15.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16.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17.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18.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19.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20.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形容关于读书的成语【2】 1.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2.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3.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4.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5.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6.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

浅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学院:人文学院 学生姓名:林静 专业班级: 11语文教育(3)班 学号: 2011123682 指导教师:曾志梅

目录 摘要 引言 (3) 一、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作用 (3)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3)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3) 1.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4) 2.拓展延伸,利用课外资源进行阅读探究 (4)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4)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5) 二、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及其表现 (5) (一)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5) (二)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6) 三、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6) (一)创立班级“图书一角”活动 (6) (二)开展读书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6) 1.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6) 2.鼓励学生收集优美的词句 (7) (二)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7)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锻炼阅读意志。 (7) 四、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以探讨课外阅读与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及其意义。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良好心理品质、此外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也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如何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对阅读层次不同的同学之间的差别和表现都体现出课外阅读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阅读;小学生;重要性

关于读书的成语_成语(精华版)

《关于读书的成语》 1、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2、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3、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4、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5、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 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6、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7、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8、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9、十寒窗:形容长刻苦读书。 10、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11、摘句寻章:摘取搜寻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12、囊萤照雪: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13、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14、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 的大学者。 15、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16、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17、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写好, 就要多读书。 19、穷措大:措:读书人。比喻贫穷的读书人。 20、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21、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22、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 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孟丽菊 摘要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古代书院大师们治学态度、治学目标及治学方法的追溯,展示了他们良好的读书治学精神,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对当今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书院治学精神指导意义 书院是由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者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这就使得书院不仅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束奇葩。书院开创的学术风尚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中国学者吴康将书院与二千年前希腊柏拉图的“亚加登美”(Academia)、亚里斯多德的“利凯央”(Lykeon)相媲美,1可见书院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日本著名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稻叶君山认为自书院制度发展后,从此中国真正研究学问的地方不在学校而在书院。2这些评价都是恰当而有根据的,它们不仅是对书院性质和特点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书院大师们不为科举、不为利禄专心研究学问的治学精神的高度赞誉。今天,书院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和贡献,却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追溯和探究中国古代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和治学风尚,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消除目前高等学校内的一些不良学术风气,繁荣高校学术气氛,提高高校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治学态度、治学目标及治学方法等诸方面。 1.在治学态度上刻苦、严谨。书院各派大师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在治学态度上却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他们对待学问都是扎扎实实、刻苦自励、深入钻研、殚力著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学问上都下过艰苦持久的功夫。陈傅良(公元1137年—1203年),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为了使他的学说自成一派,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聚书千卷,每天都沉浸于考古咨今中,钻研经制,详细稽考三代两汉以前的一事一物,终使他的永嘉之学成为浙学(也称事功学派)中的代表学派。陈亮(公元1145年—1194年),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人,感到《中庸》、《大学》等空言心性之学没有实际用处,就用了十年时间,究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霸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繇,创立“倡言事功,主张实学实用”的事功学派。陈亮治学可谓“十年璧水,一几明窗”3。清代经学大师、钟山书院山长卢文马召(公元1717年—1796年),号抱经,为了整理、勘查古籍的真伪,复兴汉学(也称朴学),“虽耄,孳孳无怠,昧爽起,纟番阅校勘,朱墨并作……日且瞑,始出户、散步庭中,俄而篝灯如故。至夜半而后始安。祁寒酷暑不稍闲,宦俸脯修所入,不治生产,仅以购书,闻有旧本必借抄之,有善说必谨录之,一策之间,分别移写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今抱经堂藏书万数,皆是也。”4由此可见其勤奋好学,至老不衰的治学精神,实在是值得后人学习。书院大师们不仅勤学、刻苦,而且治学十分严谨,主要表现为:(1)讲究扎扎实实做学问,一步一个脚印;(2)务使精确可信,足资参证,反对“道听途说”;(3)主张学有统绪,有本有源,全面而系统做学问,博洽而有要领,广收而能深入,反对东涂西抹、浮光掠影等等。 2.在治学目标上求实、创新。书院在学术上的创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唯心主义内部

《治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学 (东汉)徐斡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 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 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 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选,以基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勤勉不倦的样子。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 4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载:开始 B.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懿:美,好 C.矫首而徇.飞徇:顺从 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赡:供给,供养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瓣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第②段告诉人们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 养品性的手段。 B.第④段用黄钟与缶、衮龙与被褐两组比较,阐明只有学了才知道“不学之困”的道理。 C.第⑤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以形象的比喻论述 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D.第⑥段论述了志与才的关系,强调志的主导作用,得出一定要立 志的结论。

和读书有关的古诗词61句

和读书有关的古诗词61句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和读书有关的古诗词61句,欢迎大家参考。 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华罗庚 7、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1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7、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22、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唐·高适 24、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 26、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唐·李益 2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8、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2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0、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3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3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3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3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表时间:2009-10-21T15:07:55.763Z 来源:《华夏教育》第8期供稿作者:杨双伟[导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河北省永清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杨双伟 065600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主旨,积累语言素材。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不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田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阅读,善阅读,提高语文阅读的实效性!

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

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方向,给人力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读书的四字成语,欢迎大家收藏! 关于读书的四字成语1 1.【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2.【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3.【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4.【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6.【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7.【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8.【淹滞措大】:淹滞: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旧指当不上官的读书人。 9.【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10.【燕颔书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

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11.【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12.【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13.【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4.【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15.【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16.【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17.【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18.【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19.【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0.【臧谷两亡】:臧、谷:两个人名。臧和谷一起放羊,一个去读书,一个去,结果都丢了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

有关读书的成语大全

有关读书的成语大全 在写文章时,适当运用成语可以让文章增色不少。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读书的成语大全,希望你喜欢。 有关读书的成语热门版1)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2)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3) 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4)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5)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6) 引锥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7)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8) 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9) 笃实好学: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10)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11)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2) 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13) 蜻蜓点水: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14)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5)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6) 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17)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18)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形容读书的成语。 19)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20) 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有关读书的成语最新版1)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 满腹经纶: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3)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浅谈读书的意义与作用两篇

浅谈读书的意义与作用两篇 浅谈读书的意义与作用两篇 篇一: 在高科技电子产品风靡的当今社会,低头一族的队伍逐渐壮大,无论是节假日的家庭聚会,还是每天上下班的公交车,地铁上,到处可见低头一族,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很多年轻人不会交流,沟通,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老祖宗就教育我们要勤读书,多读书,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让我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傲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

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们应该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为自己经常填入鲜活的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自己经验丰富了,阅历丰富了,我们才能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才能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读书是一种品质,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是一种境界。让我们静心用心读书,提升自身的素质,净化灵魂,驱心魔,斩恶魔,戒浮躁,祛贪欲,让蓝天更蓝,让自然更绿,让社会更优,让人心更纯,让世界更美…… 篇二: 一、对提升自身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对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意义,平心而论,现代学生的一个不足,就是缺失阅读文化方面的知识与修养。缺乏这种阅读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今天,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积极地参加演讲、辩论,阅读报刊杂志,学会收集资料,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 学及感悟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着、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

关于读书的成语60条

关于读书的成语60条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以下是“读书的成语”,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2. 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3. 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4.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5. 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6. 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7. 秉笔直书: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8.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9. 奋笔疾书: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10. 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11、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12、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13、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14、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5、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6、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7、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8、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9、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20、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21、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22、摊书傲百城: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23、伴食中书: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24、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25、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26、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27、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28、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29、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整理古籍,在标点,注释,今译等工作之前要从事校勘工作,而校勘之先必须搜求异本来正本清源,理出版本源流,从而选择最好的本子作为底本。这是整理古籍成败的关键。我国流传下来的一个名字的古籍,其版本可能有好几种。其中,版本肯定是有优有劣的。我们在影印时,自然是要选择其中比较好的版本。以《汉书》为例,班固在著述此书的时候,多用古字古训,较为难读。因此,在后世有许多人为此书做注。而其中确知最早的当属应肋、服虔两家,但是此两书皆已亡佚。从时代来看,这两家距离班固著述时代最近,若刊印《汉书》当以此两家优先,但是,却已经不能够了。唐代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于是后世《汉书》大多以颜注作为注本。如果没有学习过版本学,也许我们无法从中选出最好的版本来,但是,当我们具有一定的版本学知识之后,会发现,这事非常简单的。 而在点校古籍的时候,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则更加明显。点校古籍从刘向父子开始,就开了广搜众本的先例。宋朝岳珂校刻《九经三传》竟用了二十三种不同版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比较各版本的优劣异同,从而找出精善之本为底本,然后再与其它版本勘比较对,是正谬误,最后整理出更好的精校版本。这中间,首先要有一个研究确定版本的过程,没有这种工作,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可见,古籍版本学对于研究、影印古籍是有很大作用的。 其次,古籍版本学是读书治学的根基。读书治学,先了解版本,就可以弄清楚应看哪种版本的书,哪种版本的文字内容比较完整,较为正确,是可靠的资料,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是切身感受之言,说明了读书与版本之间的关系。阅读古籍欲获好的效果,必先选择好的版本,如果部研究版本,就不知何者劣,何者优。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