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1、《鲧禹治水》导学设计

一、课文简介:

《鲧禹治水》这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于是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帮助人们赶退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地治服了,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壤、霆、浃”3个字,会写“禹、汪、壤、烫、浃”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3)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大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2、过程与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认读、辩读、组词的方法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析,了解我国古代先民改造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影响与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提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内容和要求。

2、导语: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鲧禹治水》。

3、读题3遍,揣摩文章所写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画出本课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

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3、读后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详可略)

4、交流: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祈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帮助人们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却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文章还可以为两个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熟读课文。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边读边思考:

(1)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2)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这篇课文表现了鲧禹父子怎样的崇高精神?

2、交流讨论

(1)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质疑。

引导读书理解:问题(1)抓住第2、6自然段理解;问题(2)(3)从第一、二部分去理解;

重点语句赏析:

A.“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深刻,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

B.“大禹不怕辛苦,不怕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

这段文字是对大禹治水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具体描写,除了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和想象大禹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C.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

..疏通

...的苦战,终于

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理水灾的的区域广阔,“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终于”一词体现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大禹治水的艰辛。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相机板书:

鲧:偷天帝的宝物——息壤

鲧禹治水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禹:导引洪水流入大海

(表现了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板书:

神话故事的特点:想象丰富、情节离奇

四、熟读全文,练习讲故事。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记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组员注意倾听,提出建议)

3、指名面向全班同学讲故事。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2、采集词语。(课后第4 题)

六年级语文组 2011.2.18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鲧禹治水》同步练习(II )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鲧禹治水》同步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90分) 1. (3分)词语超市。(给文中划线词写近义词) ①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________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________ ③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________ 2. (4分)发挥你的想象,完成填空 海底的动物吃东西时,行进时,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 3. (2分)根据课文《鲧禹治水》内容作答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________的意思,这段文字表现了大禹________的精神。 4. (3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导致思想的停止。________ ②把力气贯注到身体某一部分。________ ③非常勇猛,没有人能比得上。________ 5. (4分)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ɡǔn tànɡtǔrǎnɡdàyǔwānɡ yá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8分)百里挑一。(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每当……就……因为……所以……只要……就…… ①________缺吃少穿,________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________水量增大时,河水________四处横溢,泛滥成灾。 ③鲧________死了,________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 ④________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________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 7. (5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①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缩写句子) ②大禹是一个心系百姓、勇于探索的人。(改成反问句) ③大禹被人们一致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不改变句意,给句子换个说法。) 8. (7分)照样子,写句子 (1)蓝蓝的天空又高又远。 树上的苹果又________又________。 ________又________又________。 (2)天上的星星闪闪的。 山上的小树________的。 村头的小河________的。 9. (5分)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语文S版:《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语文S版:《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执教人:经济开发区高丰小学吴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 二、提纲引路,自学课文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3、给个自然段加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提纲,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 三、自学反馈,互动交流 1、分段指明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1)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2)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齐写紧凑,注意右下方有三个横。 (3)词义: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地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取走洪水,露出路地。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鲧禹治水的故事范文

鲧禹治水的故事范文 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吧! 鲧禹治水的故事【1】 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简直使人难以想象。 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 有的人虽然逃到了山上或树上,但因为经不住风雨的吹打,特别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冻死饿死了。 有些人虽然侥幸逃到了比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栖身,或用树枝树叶搭起窝棚躲避风雨,寻找树皮、野菜充饥,暂时维持生命,但人多树少,各种毒蛇猛兽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没有被淹死、饿死、冻死,以及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可以说是掐指可算。 这时人们都苦苦地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像蚂蚁一样不值钱)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神土,能生长不息),“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派火神杀死了鲧。 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 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 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 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 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 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 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就是这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

大禹治水论文

浅论大禹治水神话及其研究 (2002-2012) 绪言 大禹治水神话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题材,2002年至2012年这也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通过整理这些论文,不难发现对大禹治水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文学历史的方面,更趋于多元化,考古、环境、水利等等。本文浅论大禹治水并结合收集的论文总结归纳。 《山海经》里文章的名字是鲧禹治水,原文如下: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经过资料的整合整理出较为粗略的译文: 在远古时代闹过一场大洪水,人们简直难以想象水势如此浩大灾害且严重。大地一片汪洋,农作物受淹,房屋倒塌,年轻人和老年人,逃上群山,或爬到树上。虽然有些人逃到山上或树木上,但风吹雨打起来,尤其是没有寻找的食物,很快挨饿到死亡或冻死。有些人很侥幸,往山上逃跑,找到洞穴栖身,或搭起窝棚躲避雨,寻找树皮,野菜饥饿,维持生命,但各种蛇兽山逃离洪水,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没被淹死,饿死,冻死,或是被野兽害死的人真可以说是掐指可数。 在这个时候,人们恳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救他们脱离死亡。但高高在上的天帝,在天上为自己的快乐,不管在下面受灾的“蚁民”,对于人们的痛苦的哀号,毫不理会。人悲惨的遭遇感动了天神鲧,他控制神鸟偷可以防止水浸息壤,又命令,神龟驮息壤,放地面上,大地突然好转。 天帝发现后,将“息壤”收回,并命令祝融杀死鲧。但是鲧的尸体并未腐烂,三年后他的肚子爆开了,生出天神禹。鲧变成一个神秘的鱼游回大海。禹决定传承他父亲鲧防洪,但他并没有寻求天帝,而是带领他的人去防洪。他们杀洪水的罪魁祸首,魔神共工的手下无支祈。 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伏羲发送禹一个八卦图,河神则送了一幅河图。禹接收后开始治水。禹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也没有进去。禹在治水期间,三次路过自己的房子,但是一次都没有进去。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管刮风下雨,尽管疲劳的困难和危险,都一直率领洪水。十三年后,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1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教学资料 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出处 《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卷十八。《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著,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所以,《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意义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史实

第一课 鲧禹治水答案

第一课鲧禹治水答案 一、神话故事先秦时期《山海经》 二、鲧禹 开凿龙门 三、C 四、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通过这个正因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的流向了大海。人们个个兴奋不已,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从中我也更深入的看到了大禹坚定的治水决心,以及大禹心怀天下万民的崇高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五、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六、这一句通过“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这些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通过“十三年”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七、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八、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治理洪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斗,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所以人们感谢敬佩大禹。 九、文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动,令人佩服。。 十、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这只是一个纲目,要引导学生将大禹的精神品质概括出来,在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证明。) 十一、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是想象丰富、情节离奇。

部编版语文二上《大禹治水》教案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 2.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1.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感受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的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 2. 3.教师简介大禹。 1.

2. 3. (1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 难:前鼻音,声母是“n”;是多音字,在“灾难”一词中读第四声。另一个读音为“nán”,可组词为“困难”。 洪、伤:都是后鼻音。 (4 4. 5. 6. (1 (2 (3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最终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三、教学生字

1. 2. 3. 4. 难:注意右边“隹”是四横。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一、 1. 2. 3.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 1.指名读第1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写洪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 (2 (3 2.自由读第2

(1 (2 (3 3.出示第4 (1 (2 (3)讨论:为什么禹能治水成功?(因为他的方法正确。出示动画演示筑坝 过渡:你们知道还有别的原因吗?接下来我们学习第3 4.指名学生读第3 (1 (2)找出文中的数字,这些数字说明 十三年:说明治水的时间很长。 (3)为什么禹三次路过家门,却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他认为治水

5.学习第4 (1 (2 (3)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第4自然段后两句话。 1. 预设:(1 (2)大禹,我们也要向你学习,做事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2. (1)指导理清文章顺序:①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②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③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④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 (2)按照课文顺序,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板书] 15 大禹治水 鲧筑坝挡水 禹疏通河道 (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1课 鲧禹治水

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 鲧禹治水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悟鲧禹父子俩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及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感受他们为民造福、征服自然的精神。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1.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3课时) ?预习检测 1.请你根据拼音把词语写正确、写美观。 gǔn yǔ zhì shuǐfǎn lǎn ( ) ( ) dà fā léi tíng tǔrǎng ( ) ( ) hàn liú jiā bèi gǔn tàng ( ) ( )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欢呼雀跃.(yuè yào) 兴.奋(xīng xìng)灾难.(nàn nán) 开凿.(záo zuó)秘藏.(zàng cáng) 露.怯(lòu lù)淹没.(mò méi)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同情()继承()

鲧禹治水《淮南子》 优秀教案

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 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1)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2)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3)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1、鲧禹治水

1.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 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 、朗读 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 :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 :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 :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 :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 (1 ----- 4 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 自然段) 10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 :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 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 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 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 --------- 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 --------- 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 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 ---------- 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大禹治水》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初步理解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为民造福的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并能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叙述下来。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动画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题设疑 1、考考你们,(出示大禹的图片),猜猜这人是谁。 2、介绍大禹:古时候蛇虫泛滥,有一个英雄,他曾擒获危害人们的蛟龙,消除水患,因此,人们你他为禹。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禹历尽艰辛,终于治水成功,老百姓非常敬重他,又称他 为大禹。 3、引入课题: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4、设疑:让学生就课题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相机打上小问号,引导学生从治水的起因(为什么要治水)、经过(怎么治水)、结果(治水的结果怎样)来提问。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大家有了这么多问题,那我们怎么解决呢?对,到课文里去找答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3、检查自读: (1)相机出示生字词: 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知道仍然消退继续认为教训被农业生产恢复耕种安居乐业 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提示:“洪、耕、仍”是后鼻韵母,“兽”是翘舌音。 “灾难”的“难”在这里读“nàn”,理解“灾难”的意思:灾祸造成的苦难。它也是一个多音字,有时,它读“nán”,指名学生组词。(相机出示课件,学生读读记记) 学生齐读生词。(2)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学生互相说一说如何记住每个生字。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点拨:“洪”:众多的水汇聚在一起,左边三点水,右边就是“共”;“被”:古人将兽皮裹在身上取暖,叫做“被”,左边是衣字旁,“衣”的竖提变成竖,撇、捺变成撇、点。 (4)在交流了认字方法后,同桌间互相检查认读认字条中的生字。 出示单独的生字,同桌两人开双轨火车认读同一个字并组词。 洪毒蛇猛兽伤灾难 认继续训被恢仍退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鲧禹治水》教学设计语文S版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

《鲧禹治水》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鲧禹治水》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一:孔绍安《落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 :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零:凋零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巧妙的借用了秋天独有的景色――落叶,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漂浮不定,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理解全诗的关键在“飘零似客心”一句,其中的“客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惊” 的原因有哪些?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客心”指游子的心意。诗人“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故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篇二:《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萧颖士傲物自侮子负文学之名,倨忽⑥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

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1.解释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1)会有风雨暴至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造门造: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2分)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3分):1.(2分)(1)适逢,正赶上(2)拜访2.(3分)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3.(2分)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4.(3分)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篇三:石柔《绝句》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飞球:杨树籽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

部编语文《大禹治水》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大禹治水》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第1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2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3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4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大禹治水的故事对学生来说较陌生,他们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2.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结构。 3.学习第1自然段,想象治水前的景象,了解洪水使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要点把握】 1.识记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 3.结合第1自然段,想象治水前人们的痛苦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生自由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大禹”。

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第一课鲧禹治水教案

第一单元神话与传说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为中外神话和传说。期中《鲧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是精读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既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又有外国著名的传说。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能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大胆、丰富的想象中,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能感受到神话与传说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一”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从而体会远古先民是怎样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 教学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欣赏神话与传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品味生动灵活的故事语言。本单元随课文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中国洪水神话——《鲧禹治水》赏析供参考学习

中国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赏析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大洪水的神话,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洪水神话是很多民族神话的共有内容。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也存在大量的洪水神话,它们因地域不同而类型、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各异,既有大神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也有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平安度过洪水。而在这些洪水神话中,“鲧禹治水”可谓是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 一.鲧禹治水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 《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鲧禹治水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然而这则神话并没有交代大洪水是怎么产生的,但是根据其他文献资料,存在共工作祟引起洪水一说。《淮南子·兵略训》里说“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中记载“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而《淮南子·本经训》里同样有“舜之时,共工振涛洪水,以薄空桑·······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的记载。但是共工平白无故为什么要引起大洪水呢?《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把这两者合起来考虑,可以看出应该是共工与颛顼争帝未遂,一怒之下撞翻不周山,导致天崩地裂,后来又“振涛洪水”,使百姓处于灾难之中。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有一位叫鲧的英雄神站了出来,“窃帝之息壤以殷洪水”。然而,救民心切的鲧为了治理洪水,“不待帝命”,不惜冒犯天庭盗窃神土,因而引起了天帝的震怒,“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就像因盗火给人类而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为人类献身的英雄,因而被后代称赞悼颂。《离骚》中称为禹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然终殀乎羽山之野”。 显然,鲧之死不是一场悲剧的谢幕,而是正剧的开始。传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人说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能。《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相传,禹是一位能“化熊”的英雄神,《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而禹治理洪水,不忘攻逐了制造了大洪水的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禹攻共工国山”,而《荀子·成相》里也有类似的记载“禹劳心力······抑下洪,辟除民害逐共工”。这次与鲧不同,禹得到了天帝的支持,又得到了神龙的帮助,朱熹注引《山海经》说:“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因而治之。”(今本《山海经》无此文)这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禹在经历了先“逐共工”“,“杀相繇”,再积土积石已填洪渊,又得应龙画地,使“水由地中行”后,“卒布土以定九州”。洪水至此几经曲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被成功治理了。 二.鲧禹治水的现实背景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神话也不例外,神话反应的是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鲧禹治水”神话的出现一定有其相应的社会自然背景。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交织着社会矛盾的治水故事。 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存在大量的洪水神话,我们可以猜测大概上古时代人类曾将经历过一次世界性的大灾难。而这份猜测可以根据文献被证实。《墨子?非攻上》记载:“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古本《竹书纪年》也有类似的记载:“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 青龙生于庙, 日夜出, 昼日不出“从古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在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段时期气候异常,变化不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洪水。

《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鲧禹治水》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鲧禹父子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除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驱赶了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率领人们开渠挖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一片汪洋、息壤、滚烫、大发雷霆、汗流浃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话与传说,我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定会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启迪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传奇人物,并学习神话与传说中人物的精神。那么,什么是神话呢?(生回答后大屏幕出示)同学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鲧禹治水》(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三、检查反馈,交流学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纠错正音,认读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壤”比较字形:壤嚷攘。(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重点指导“禹、壤浃”等字的写法 (3).交流学生理解的词语

《鲧禹治水》教案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