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5《中国政治思想名著》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5《中国政治思想名著》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5《中国政治思想名著》教学大纲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系列15《中国政治思想名著》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教学大纲

张春林编写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56 目录

前言 (460)

一、课程性质 (460)

二、编写目的 (460)

三、课程简介 (460)

四、教学时数 (460)

五、教学方式 (460)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460)

七、教材 (460)

第一章《论语》选读 (461)

一、导读 (461)

二、《论语》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62)

三、课堂讨论 (462)

思考题 (462)

拓展阅读书目 (462)

第二章《孟子》选读 (463)

一、导读 (463)

二、《孟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63)

三、课堂讨论 (464)

思考题 (464)

拓展阅读书目 (464)

第三章《荀子》选读 (465)

一、导读 (465)

二、《荀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66)

三、课堂讨论 (466)

思考题 (466)

拓展阅读书目 (466)

第四章《墨子》选读 (467)

一、导读 (467)

二、《墨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67)

三、课堂讨论 (468)

思考题 (468)

拓展阅读书目 (468)

第五章《老子》选读 (469)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一、导读 (469)

二、《老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70)

三、课堂讨论 (470)

思考题 (470)

拓展阅读书目 (470)

第六章《庄子》选读 (471)

一、导读 (471)

二、《庄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72)

三、课堂讨论 (472)

思考题 (472)

拓展阅读书目 (472)

第七章《韩非子》选读 (473)

一、导读 (473)

二、《韩非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73)

三、课堂讨论 (474)

思考题 (474)

拓展阅读书目 (474)

第八章《商君书》选读 (475)

一、导读 (475)

二、《商君书》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75)

三、课堂讨论 (476)

思考题 (476)

拓展阅读书目 (476)

第九章《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选读 (477)

一、导读 (477)

二、《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79)

三、课堂讨论 (479)

思考题 (479)

拓展阅读书目 (479)

第十章《盐铁论》选读 (480)

一、导读 (480)

二、《盐铁论》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81)

三、课堂讨论 (481)

思考题 (481)

拓展阅读书目 (481)

457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原道》、《原性》选读 (482)

一、导读 (482)

二、《原道》、《原性》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83)

三、课堂讨论 (483)

思考题 (483)

拓展阅读书目 (483)

第十二章《天说》、《天对》、《封建论》选读 (484)

一、导读 (484)

二、《天说》、《天对》、《封建论》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85)

三、课堂讨论 (485)

思考题 (485)

拓展阅读书目 (485)

第十三章《正蒙》选读 (486)

一、导读 (486)

二、《正蒙》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87)

三、课堂讨论 (487)

思考题 (487)

拓展阅读数目 (487)

第十四章《朱子语类》选读 (488)

一、导读 (488)

二、《朱子语类》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89)

三、课堂讨论 (489)

思考题 (489)

拓展阅读书目 (489)

第十五章《水心文集》选读 (490)

一、导读 (490)

二、《水心文集》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90)

三、课堂讨论 (490)

思考题 (490)

拓展阅读书目 (491)

第十六章《传习录》选读 (492)

一、导读 (492)

二、《传习录》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93)

三、课堂讨论 (493)

思考题 (493)

458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拓展阅读书目 (493)

第十七章《明夷待访录》选读 (494)

一、导读 (494)

二、《明夷待访录》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495)

三、课堂讨论 (495)

思考题 (495)

拓展阅读书目 (495)

459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60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选读》是政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与《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政治学主干

课程相配合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以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原典文献中的精彩篇章为主。

二、编写目的

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课程内容和教学考核的基本纲要,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课程安排该课程内容的选编是围绕“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思想内容而安排的,通过阅读原典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

三、课程简介

考虑到学分和课时的要求,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少而精的,该课程只精选了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原典文献中的名篇来讲,而且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所选内容还考虑到要尽可能地和“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相配合。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各不同历史时段主要思想流派、主要思想家的经典文献。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先秦部分(《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两汉部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盐铁论》);隋唐部分(《天说》《天对》《封建论》《原道》《原性》),宋明部分(《正蒙》《朱子语类》《传习录》《水心文集》《明夷待访录》)。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程序大致如下: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讲授,提问和课堂讨论。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分(包括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参与、出勤),期末考试成绩70分。

七、教材

没有固定教材,随章节内容指定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一章《论语》选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理念,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特别是孔子提出的“仁”与“礼”的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一直影响了以后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本章授课时数为2课时

一、导读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现代以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也较有影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论语》通过对孔子言行的记载,来阐发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五次,而论述“仁”的地方则有五十八处之多。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基于道德情感的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雍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前者是尽己之心以待人的忠道,后者是推己之心以及人的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仁”的根基则是“孝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在孔子看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发源地。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的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悌等诸多内容。孝悌是仁的基本内容,把仁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先德而后刑和富民足君两大政策。作为统治者如果“为政以德”,则会“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对待百姓,如果只用权力和刑罚,百姓可能不犯罪了,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但如果用仁义来 教导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他们就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归服于统治者。孔子还提倡“养民”、“富(民)”、“教(民)”(《子路》),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

“礼”是另一重要范畴,“礼”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准则。在《论语》中,“礼”

461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字出现了七十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孔子公开维护礼制,这是他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对西周初期的礼制推崇备至。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为六艺之道。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以礼作为社会整合的准则,正名为礼治之始。复礼是仁的终点和客观标准,是基本政治目的。复礼的关键是“克己”。

孔子思想的另一主要方面便是他的“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已经不具备了。孔子认为维护和巩固“道”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中庸”的方法,所谓“允执厥中”(《尧曰》)。在谈到有人向他请教,他采取的方法时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所以,他反对“攻乎异端”(《为政》),反对“过”和“不及”。正唯此,孟子称赞他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的“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二、《论语》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2.儒家思想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版。

2.《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

3.《论语新解》,钱穆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版。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462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二章《孟子》选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学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王道”的主张,通过对《孟子》的研读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以及“仁政”、“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孟子》认为人之有“四心”,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除此之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的就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

他坚持人性善,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孟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尽心上》、《尽心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告子上》、《告子下》、《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离娄上》、《离娄下》

463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64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孟子“性善论”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孟子正义》,焦循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版。

2.《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 年版。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三章《荀子》选读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的主张,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通过对《荀子》重要篇章的学习,可以对荀子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和“隆礼重士”、“赏贤使能”等政治经济思想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当集大成者荀子的著作。

荀子(一为公元前334-前236,一为公元前314-前217)。荀子,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

《荀子》全书共20 卷,32 篇,仿《论语》,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在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均有精论,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天论》、《礼论》、《解蔽》、《正名》、《性恶》、《非十二子》等篇的哲学性颇强,是《荀子》的核心篇目。本课堂所选,主要侧重于《荀子》“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解蔽”、“虚壹而静”、“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荀子注》外,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主张圣人“化性起伪”。

旬子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

465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 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所以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主张“隆礼重法”。并提出“君道论”,主张君主的职责在于养人、治人、用人和教育人。君主的职责在善群,能分。在君民关系上指出君舟民水的关系。

二、《荀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性恶》、《解弊》、《正名》、《礼论》、《天论》、《王制》、《修身》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孟旬的人性论思想之比较分析。

2.荀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2.《荀子诂译》,杨柳桥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 年版。

3.《荀子校注》,张觉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 年版。

466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四章《墨子》选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墨子曾从学于孔子,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另有新意,另辟新径,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通过对墨家经典的阅读,使学生对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尚贤等思想观点有进一步详尽的了解。

本章教学内容为2学时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墨子(约前480~前420)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立墨家学派。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和楚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子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墨子》的思想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第二,天存明鬼。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间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能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第三,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第四,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二、《墨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兼爱中》、《修身》、《尚贤上》、《尚同上》、《天志上》、《明鬼下》《节葬下》

467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68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墨子的“兼爱”思想是针对什么提出的?意义何在?

2.概述《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墨子闲诂》,(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1年4月版2.《墨子解说》,罗炳良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4月版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五章《老子》选读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通过研读学习《老子》,使学生对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的内涵有全面的了解,对道家的讲道、法自然思想以及政治主张上的“无为”之治有深入的了解。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老子》,又叫《道德经》,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成书时间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现在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历代学者研究和考释《老子》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不下千种,但大多已亡佚。其中主要有:韩非的《解老》、《喻老》;东汉的《老子想尔著》;魏晋时期何晏的《老子道德论》、王弼的《老子注》;明代焦竑撰《老子翼》,;清代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近代以来,许多名家都对《老子》作了考释,如罗振玉的《老子经考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奚侗的《老子集释》、高亨的《老子正诂》、朱谦之的《老子校释》以及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等。现在通行本的《老子》81 章,共5000 余言,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中心论“道”,主要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哲理;下篇四十四章,中心论“德”,主要讨论社会与政治问题。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道德经》一书的一个主要观念是“道”,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既是规律之道,也指生活的准则。

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老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对人们学习具体的知识,被各种纷纭复杂的外部现象所迷惑。他主张人们去直接体认隐藏在不断变化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则。体认的方法是闭目塞听,绝圣弃知,“涤除玄览”,致虚守静。在老子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易、高下等矛盾对立方面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物极必反,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

在政治主张上,提出“无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并据此提出“弱用之术”。

469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70 二、《老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老子的“道”包括哪些内涵?

2.怎样理解老子的“道”与其“无为”政治的关系?

拓展阅读书目

1.《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版。

2.《老子译注及评价》,陈鼓应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

3.《老子指归》,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版。

4.《老庄研究》严灵峰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 年版。

5.《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詹剑峰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六章《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对《庄子》中主要篇目《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研读学习,使学生对庄子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和“人性自然”、“反性归朴”人性思想以及追求无待逍遥、绝对待、齐是非等观点有系统认识。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的注释,以晋代郭象《庄子注》最为有名,该注是根据向秀的注扩充、修改而成的,它重在借注发挥自己的思想,故与《庄子》原意不尽合。是当今通行本之一。清末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则比较简明。近人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对《庄子》的文字作了许多校勘和考订。近人王叔岷的《庄子校释》,收集了现在所有《庄子》的不同版本,重点在文字方面作了很多考订。另外还有今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在注释和译文方面,也颇为用力。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在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同上。)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庄子主张“人性自然”,人既然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么人的本性也如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应该从自然中去寻找。人性如同鸭子腿短、仙鹤脖子长一样,都是自然生就的。人的能动性与性是对立的,如《秋水》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同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所以他主张“反性归朴”,主张取消心计,禁绝一切欲望,摆脱一切社会关系,使人保持纯自然状态,如同日月、星辰、禽兽、树木一样,任其自然生活,把人类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和自然融为一体,如牛马悠然漫步在原野,才是最完整地保存了人性。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

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

471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

庄子主张绝对待,齐是非。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

二、《庄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的东西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庄子的“自然人性”有什么特征?

2.老子、庄子思想的同异之处在哪里?

拓展阅读书目

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版。

2.《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

3.《庄子发微》,钟泰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4.《老庄研究》严灵峰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 年版。

5.《老庄新论》,陈鼓应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6.《庄学研究》,崔大华,北京:人民出版1992 年版。

472

中国政治思想名著

第七章《韩非子》选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对《韩非子》中主要篇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有进一步了解,对法家主张法治,重刑罚的思想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本章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主要反映在《难势》、《难三》、《定法》、《扬权》、《有度》等篇中。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一书,文章锋芒锐利,说理透辟,分析毫芒,切中要害。书中还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书中主要阐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在政治上,作者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思想为一体,又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倡奖励耕战,厉行赏罚,谋求富国强兵。从而将法治理论系统化,奠定了秦王朝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在哲学上,韩非子批判改造了老子“道”的学说,认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运动总规律,肯定了“道”的物质性。在认识论上,主张运用“参验”方法,循名责实,审定言辞是非。在社会历史方面,认为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统治者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变法措施。

二、《韩非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二柄》、《孤愤》、《难势》、《五蠹》、《定法》、《有度》

473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74 三、课堂讨论

思考题

1.韩非的法、术、势各指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拓展阅读书目

1.《韩非子》(中华经典藏书),陈秉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2.《韩非子校注》,张觉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5月版

3.《韩非子》(全文注释本),任峻华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方思想史教学大纲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它使学生了解当代政治学基本内容的历史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从纵向维度上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它也是了解西方政治文明本质和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观察当代西方政治现象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西方政治思想(或政治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政治观念发展的内在规律、政治学知识的积累过程、政治思想与政治史发展的互动关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优秀成果,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政治思维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导论(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 2、教学难点:西方政治思想史几个主要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脉络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二)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6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智者的政治思想;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点。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201010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 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基本概念 15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布丹从主权着眼,把政治视为与主权相关的国家制度与国家组织。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纯粹的经验主义方法,把政治从其它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将其与权力等同。17、18世纪西方的政治概念更正式、更严格。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是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这种政治观的集中表达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现实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政治的本质特征——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揭示了政治的本质特征,即“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其本质、其内容以及政治关系、政治方式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集中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各种社会经济利益。 2、政治的属性——阶级性 其一,政治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更新。阶级斗争只是政治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是它唯一的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其二,政治不仅表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也表现了人民内部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因而,调节、整合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同样是政治的功能。 3、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治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就是参与国事,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均受客观规律支配 三、政治的特征 1、至上性。政治的至上性表现为它居于整个社会之上,权威性地控制与调节着社会全局的功能。政如党可以领导整个社会,政治权力能够超越一切社会权力;政治领袖可以影响千百万人的命运……。 2、渗透性。政治渗透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由昨天的非政治问题演变为今天的政治问题。 3、全局性。政治所涉及和处理的问题是事关社会全局的大问题,它要以社会整体的最高利益来评价和限定个人的需求,政治所关心的是那些整合了个人需求的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公共目标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 4、综合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节机制,仅靠自身单一的规范与手段是不够的。它必须集理性、情感、信仰的力量于一身,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宗教等规范与手段才能履行自己的功能。 四、政治与经济、道德的关系 1、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具体体现为:(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社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政治学概论期末测试练习题4

一、单选题 1、从欧洲成长起来的现在国际体系,其生长与扩展的核心动力是______ A.英国的崛起 B.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 C.美国的霸权 D.资本主义的扩张 正确答案:D 2、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 A.长期的政治竞争与军事割据 B.封建统治的强化 C.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D.频繁的贸易往来与人口流动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以下哪两项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 A.贸易 B.专业化生产 C.政府调控 D.重商主义 正确答案:A、B 2、以下哪两项是民族国家的别称: A.威权国家 B.有机国家 C.现代国家

D.自由国家 正确答案:B、C 3、马克斯·韦伯定义下的民族国家包含哪几个特点? A.一系列的机构 B.全职的行政人员 C.对暴力工具的合法垄断 D.一定的地域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对中国以外的政治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学研究。(×) 2、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是毫无关联的。(×) 3、现在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序的国家间的竞争,这也是研 究国际政治的一个起点。(×) 4、在目前,联合国可以避免国家间的竞争。(×) 5、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只有官方贸易往来,没有民间贸易往来。(×) 6、欧洲残酷的军事竞争促使国家组织职业化与专业化。(√) 7、民族主义是被发明出来用于增加国家中人民的凝聚力等的。(√) 8、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也是商品。(√) 9、只要有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出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10、现代国家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核心的特点,一是对内部的统治力,一是对外部的主权。(√) 11、主权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发明出来缓解残酷的军事竞争与战 斗的。(√)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国家中,属于二元制君主制政体的是( )。 A.丹麦 B.荷兰 C.约旦 D.比利时 2. 下列国家中,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瑞士 C.加拿大 D.美国 3. 总统制是最早由( )创立的政体。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4. 下面国家中采用柔性宪法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巴西 5. 下列国家中,采取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加拿大 D.意大利 6.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出现于( )。 A.美国 B.日本 C.瑞士 D.法国 7. 根据英国1911年英国议会法规定,英国下议院每( )年举行一次大选。 A.2 B.3 C.4 D.5 8. 下列国家的国家元首,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9. 下列国家中,采用混合代表制选举产生议会下院议员的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 法国总统选举采用( )。 A.一轮多数投票制 B.二轮多数投票制 C.三轮多数投票制 D.四轮多数投票制 11. 自1955年以来,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社会党 C.自由民主党 D.公明党 12. 选民登记制度于19世纪末在( )建立。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 下列国家中采取两党制政党体制的有( ) A.印度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经参议院提出咨询意见和同意)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参议员( )的赞同。 A.3/5 B.3/4 C.1/2 D.2/3 15. 以建设性不信任案方式推翻政府是( )特有的政治现象。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 下列国家中,在政府的组织原则上采取不相容原则的有( )。 A.英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17. 下列国家元首中,属于虚位元首的是( )。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书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有两年的时间就要跟社会进行真真切切的接触了。满怀着憧憬与抱负,希望可以走出校园后一展身手,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但是,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心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使我们这些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年一代的心中多了一丝担忧。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我需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树立长期与短期的目标,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下面我将从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女生,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想象性丰富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又倾向于遵守规则,既喜欢抽象的观念性活动,又倾向于满足固定化的事务活动。我比较能接受常规惯例性的工作,不适合过于挑战性和变化的工作,但也可以适当的刺激由此带动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恪守事务规则,但往往对人并不十分苛求,乐于维护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既喜欢幻想,但也注重现实。本着正经

的做事,认真工作,追求完美的原则,虽然接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但也乐于有所创新。 2、职业能力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是: 批判性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鉴别不同方案、决议或方法的优劣。判断和决策——思考多种可 选行动或操作的相对得失,从中选择出最适当的一个。积极倾听——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 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 反应。 3、个人特质 我考虑问题理智、清晰、简洁,不受他人影响,能客观地批 判一切,运用高度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不以情感为依据。用批 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如果形势需要,会非常坚强和果断。不屈从 于权威,并且很聪明,有判断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完美, 甚至也这样去要求别人,尤其讨厌那些不知所措、混乱和低效率 的人。同时,我高度重视知识,能够很快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系统 整合,把情况的有利与不利方面看的很清楚。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会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专心和动力。但是,我有时只 注重自己,很少去理解他人,自以为是,对他人没有耐心,总是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课程编码:Z111201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4/2.75实验学时/实验学分:4/0.25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专业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1)了解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3)重点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把握政治的含义,了解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1、对比当代西方关于“政治”具有代表性的4种概念界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谈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2、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思考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关系。 四、扩展阅读书目 《政治学基础》,第一编,王浦驹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主体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第三节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理解和掌握政治权利的涵义、特性,不同类型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内容和作用。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说明 【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