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

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习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习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分子与原子教案.doc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成,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物,这是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些既像棉花又像云朵的小家伙就是 苯分子。 【展示】苯分子照片 【板书】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展示苯分子 照片,讲解 分子的基本 性质 通过观看照 片感知分子 的部分性质 通过展示图片 形象表现出分 子的性质,使 学生更加容易 记忆。 实验一探究【讲述】通过计算后,我们 体会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 量的确很小。分子除了具有 这些基本性质以外,还有哪 些基本性质呢?让我们来 看一个演示实验。实验中用 到的试剂有浓氨水、酚酞 等。浓氨水中含有氨分子和 水分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 氨水和无色的酚酞之间发 生变化的现象。 【实验演示】氨水滴加到酚 酞溶液中 【实验现象】无色的酚酞变 红了 【讲述】如果用这一装置 (呈现图装置)来做实验, 我们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呢? 【实验演示】氨分子扩散的 演示实验:A、B两个烧杯中 盛有的都是酚酞溶液,C烧 先讲述再通 过多媒体演 示实验 观查实验、 对比、思考 分析问题、 总结、得出 结论。 通过实验帮助 学生理解分子 是不断运动 的,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 科学的思维方 式。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课之前,我们只学了氧气和水两种宏观物质。水对我们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让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下获得启发,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后,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去看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的设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出新知、活动探究--求新知、反馈练习--解决重点、多媒体演示--导入微观、巩固提升--突破难点、学生小结--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1)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仪器与药品:200ml容量瓶、酒精、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等。药品:浓氨水、水、酚酞、红墨水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是初中学习的难点,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

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二)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懂,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利用实验,为学好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师生共同学习分子、原子的特性时,安排了多个演示实验——氨水的扩散、品红的扩散、酒精与水混合、注射器对比压缩空气和水对比实验。以氨水的扩散实验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利用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由于演示实验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会看不到实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同屏技术引入,将实验现象实时传送到屏幕上,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 二、利用高科技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听说过,但是并没有建立具体的概念。对这些

微观粒子感到陌生,通过网络收集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片以及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子“中国”。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分子原子的理论体系。在讲分子特征时,多处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三维立体的图形,动态展示分子见有间隔并且间隔的大小也进行动态展示,清晰的比较出固体、液体、气体状态下分子间隔的大小。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分子的模拟示意图。 三、回归生活,知识联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 但是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不能绝对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学习目标的制定还不能很好的完成。目标在制定时语言描述不准确,不能很好的起到本节课的指导作用,制定得目标过多,不能进行有效的删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多向骨干教师请教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完美的完成每一节课。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 “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a.盛有约 20mL蒸 馏水的小 烧杯A中 加入5~6 b.从烧杯A中取少量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么现象发生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 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 分气体剩余?……O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 进入情景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 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 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 ?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 有无穷的奥秘。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 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酥 *沾有酚歆的棉球移近 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酥变红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清水”映红桃 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酥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 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 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讣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U 的,重在培养 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 式? 一杯水+ —块糖二? 2、夏日缘何飘“雪” ?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 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 “跑” 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 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酥 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 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 花” o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 猷、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 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猷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猷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 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 的微观过程) 得岀结论:物质都是山微小的粒子一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在设计本节课时采用以下几点做法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兴趣:(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梅花》诗歌朗诵,然后设疑“诗人为什么远远能闻到花香”,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举出了打开香水瓶盖能闻到香味?在客厅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等)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再通过“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的图片”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用Flash播放,学生很直观就能体会到。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使酚酞变红以及浓氨水扩散使酚酞变红(铁树开花),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感兴趣,这些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分子的存在和分子不断运动。 (四)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探究性实验 提出问题:“1+1是否一定等于2?”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接下来提出: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ml,白砂糖溶于水体积有无明显变化这些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分子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还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核心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象思维。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 四、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来到美丽的北中,花香鸟语,感觉很好,可为什么没看到花,却闻到花香? 糖溶于水时,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又怎样解释? 展示一组由远及近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学们可能要问,这些微粒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投影]不同物质放大后的图像,强调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能清晰看到分子的结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分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水分子为例来说明。 板书:分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观察与思考]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 猜想:分子可能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展示一】 向盛有40毫升酚酞溶液的D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将D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改进实验:铁树开花,描述现象。 学生解释现象,为什么棉花会变成红色? [思考问题1]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江苏省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分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广告词引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氧气呢?氢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探究分子的特性 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断放大的雪花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水分子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 【教师引导】继续观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的水分子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实验】向小烧杯中加入!/3的水,滴入2—3滴品红溶液,观察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演示酚酞溶液中滴入浓氨水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笑脸小魔术。用酚酞处理过的白纸上画一个笑脸。放置在氨水瓶口。移开瓶口,白纸在空气中挥舞两下。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付启贵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