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教案

高一语文《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教案

高一语文《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教案
高一语文《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教案

一. 教学内容:

《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2. 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3. 理解说明文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方法:

①自学辅导

②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流程]布置预习,初解课文内容。

第二单元预习题

1. 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骨骼()栖()居啮()齿

牲畜()畜()牧拨弄()弄()堂

衍()生契()机数轴()博读者一粲()2. 解释词语。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孜孜以求:

不足为奇:

迎刃而解:

3.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三篇科学小品各自所说明的主要对象的特点。

①“数”

②“超低温”

③“污染”

4. 请你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5. 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列出来,并且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分别举例加以说明。可以参看语文课本第52页的知识短文《说不尽道得明》。

[答案]

1. 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骨骼(gé)栖(qī)居啮(niè)齿

牲畜(chù)畜(xù)牧拨弄(nòng)弄(lòng)堂

衍(yǎn)生契(qì)机数轴(zhóu)博读者一粲(càn)

2. 解释词语。

不可逆转:不可改变方向。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

孜孜以求:勤勉的追求。

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

迎刃而解: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解决。

3.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三篇科学小品各自所说明的主要对象的特点;

①“数”:不断发展,都有实物原型,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数字中充满诗情画意。

②“超低温”:零下一二百摄氏度,许多物质的性质在这样的低温下会发生与其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变化。

③“污染”:无法挽救,不可逆转,逐步升级,日趋严重。

4. 请你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略。

5. 看第二页,答案略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

《说数》

①文中提到了哪些数?这些数各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②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明确: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示意图如下:

自然数——(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

《奇妙的低温世界》

①“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在超低温世界会出现怎样的奇妙现象?

明确: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例如出现超流现象、超导现象等。

②超低温的用途有哪些?

明确:提高钢、铁的强度,增强植物的耐寒本领,用于液态空气工业,保存贵重药品,检测宇航材料,帮助科学研究等等。

《寂静的春天》

①在当今哪两种污染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污染为什么这样可怕,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②作者为什么以“寂静的春天”为题目,这样命题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忧思?

第二课时:选点突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说数》

文中引用“一无所有”、“四大皆空”、“众星捧月”,以及《圆周率》《零赞》各是为了说明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奇妙的低温世界》

①按照课文内容解释下面的几个概念:

绝对零度——从理论上推算,冷不能像热一样无限发展,冷有一个极限,-273.16℃,叫做“绝对零度”。

液态空气——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液态空气。

超低温——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超流现象——是指氦这种惰性气体,在超低温的情况下变成无色液体。当温度降低到-270.96℃以下时,小杯中的液态氦会自动沿杯壁爬出去,流到大杯中,直到两者的液面平衡。

超导现象——金属在一定的超低温下,电阻会突然消失的现象。

※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科学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条目,不要超过200字。

②本文的第四部分“广泛的应用”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③本文的第五部分“诱人的幻想”中,金鱼实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个实验诱发了人类怎样的幻想?

《寂静的春天》

①第2段第1句: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②第2段最后一句:

阿尔波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但自己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也正是污染的可怕性。

③第3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明确:时间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个适应时间不是若干年,而是若干世代、千百年的漫长时间,但人类总在不断制造新药物、新污染,人短暂的一生是不够的。

④第7段末句: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明确: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

⑤如何理解第8段第1句“药物的使用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明确: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破坏日趋严重。

⑥第9段末句: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打击整个地球。

明确: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而且这些化学药品残留在生态环境中产生持久的危害。

第三课时:难点突破,加强语言训练。

对比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比可以辨别真假好坏,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可以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从而很好的达到说明的目的,因此对比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

1. 请你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的每篇都找出一处使用了对比手法的段落来,具体分析作者在该段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什么,效果怎样。

2. 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一种化学现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

《说数》

①北京图书馆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与圆周率所包含的信息对比

《奇妙的低温世界》

①冰雪不足以言冷

②金鱼实验

《寂静的春天》

①第4段: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新情况急剧不断产生与自然界稳健的步履

②第7段:化学药品的实际毒性与人们的使用目的

第四课时:难点突破,加强语言训练。

比喻、拟人、举例

语言是非常神奇的,即使是再枯燥的东西,只要你运用形象、具体的手法加以表现,那个原本干巴的东西就会变得亲切可人,容易理解。使语言形象、具体的常见方法有比喻、拟人、举例等等。

1. 请你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的每篇都找出一两处使用了比喻或者拟人或者举例的段落来,具体分析作者在该段中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什么,效果怎样。

2.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举例的手法介绍一种物理现象,不少于300字。

明确:

《说数》

①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展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②无理者,不讲道理也。

③“0”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奇妙的低温世界》

举例随处可见

《寂静的春天》

第5段: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相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布置作业]

1. 完成《优化设计》中第4、5、6课的基础知识选择题和现代文阅读理解。

2. 请你学习《说数》中咏数字的两首小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者符号写一首小诗。

3. 科幻故事接龙

[内容要求]

①以《奇妙的低温世界》第五部分“诱人的幻想”中超低温冷冻宇航员为基本框架展开联想,写一部太空考察或者太空探险的科幻小说。

②联想、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合乎情理。

③强调惊险、有趣、曲折的故事情节,必须有具体细致的细节描写。

④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⑤强调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关系等全方位的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鲜明的个性。

【模拟试题】

橘果的“超期服役”

①柑橘,素性jiāo贵,容易腐烂,采摘贮藏须分外小心。自古来,柑橘保鲜,一直为棘手难题。今采用山洞、地下库、冷库等贮藏,能使柑橘保鲜数月。但橘熟时节,正值秋风夹雨洗果,纵有现代化冷库,鲜果也不能久存。

②能否让柑橘高挂枝头,越冬迎春呢?四川万县独辟蹊径,冬季往锦橙树上喷洒水赤霉素,留树保鲜三个月。湖南邵阳市农科所自1980年以来,用科学方法把温州蜜橘留在树上,经受了摄氏零下三度的严寒考验,至翌年“雨水”前后采摘,好果率达百分之九十三至九十八,而且果色鲜艳、晶莹有光。据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糖类)提高百分之一左右,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均比隔年贮藏的更丰富,食之沁人心脾。

③果熟蒂落乃自然规律,叫橘果“超期服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柑橘脱尽翠衣,黄袍加身时,要喷洒植物激素,延缓果实成熟,不让它匆匆离开树枝。柑橘

怕冻,需用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补充营养,才能傲霜斗雪。微生物是招致柑橘腐烂变质的大敌,得借助托布津,谨防微生物乘虚而入,还得给橘树“进补”,多施枯菜等有机肥,让橘树来年青枝繁茂,“儿孙满堂”。你看,为了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实现柑橘均衡上市,园艺工作者付出了多少智慧的汗水!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iāo贵

2. 第③段中加点的“超期服役”的实际含义是:

3. 第②段中运用、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秋橘春采”这一难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还具有、果色美、糖份和营养物质等优点。

4. 第③段具体说明了实现“秋橘春采”的科学方法,它们是通过喷药、施肥来使柑橘迟熟、、和增果。(横线上只能填二字词语)

5. 第②段首句是个句,第②③两段具体回答了该句所提问题的和。

开发“深层海水”

①顾名思义,“深层海水”就是指海洋深处(一般认为离海面200米以下)的海水。由于深层海水营养丰富且少受污染,日本时下已掀起了开发深层海水的热潮。

②大海深处难以见到阳光,因而有机物分解速度大大高过合成速度。在有机物迅速、大量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含氮、磷的营养物。而抽取深层海水,对现代科技来说,也并非难事——这种一本万利、耗资又不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③日本人时下已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发、利用深层海水:其一是深海鱼类的人工养殖业;其二是利用深层海水温度较低、清洁少菌的特点培育娇贵的名种虾苗;其三是促进健康食品以及新型食品的生产——迄今为止,日本专家已成功地利用深海水制造了“深水豆腐”、“深水冰淇淋”、“深水酱油”、“深水清酒”等食品,其中最受青睐的首推“深水清酒”,其特点是口感既醇厚又柔和。

④此外,今夏被推上饮料市场的“深水饮料”也令人目不暇接。其实只是在普通柚汁或橙汁中掺入3%的深层海水,但由于深层海水走俏,“深水饮料”自然也身

价倍增了。

1. 第①段“顾名思义”的意思是。

2. 把第②段中“这种一本万利、耗资又不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一句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应是。

3. 第③段“培育娇贵的名种虾苗”的所需条件是。

4. 第③段“促进健康食品以及新型食品的生产”,说“健康”是因为。

5. 开发“深层海水”的意义是。

6. “深层海水”营养丰富是因为。

7. 本文着重介绍的是。

【试题答案】

橘果的“超期服役”

1. 娇

2. 延缓果实成熟(秋果春摘)

3. 举例子列数字好果率高提高丰富

4. 耐寒防病

5. 设问结果所采用的方法

开发“深层海水”

1. 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2. 这种一本万利、耗资又不大的好事谁都乐于去做

3. 在温度较低、清洁少菌的深层海水里

4. 深层海水营养丰富且少受污染

5. 耗资不大且一本万利

6. 有丰富的含氮、磷的营养物

7. 深层海水值得开发的原因及目前的开发情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 教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知识学习】《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 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他

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二、课文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①—⑧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④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⑤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些化学药品。 ⑥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⑦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 ⑧化学药物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第四段赏析 一、教材分析 1、《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 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第四段主要写的是月光下的池塘,作者描写荷花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的优美的语言、真 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朱自清的这篇美文可能会激起他们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甚至会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 2、在微课开始前,已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生字词等阅读障碍已经排除。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本段对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感受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培养学 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 所在,能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4赏析,欣赏荷塘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通感的恰当运用。 五、课时:15分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疑讨论法等。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荷花例如王昌龄《采莲曲》中写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又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和月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内容分析 提问并诵读第四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指明一个学生朗读。并让学生们思考回答。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寂寞的春天》教学案教师版

班级:姓名: 6.寂静的春天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⑴移船相近邀相见,。,犹抱琵琶半遮面。 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同声暂歇。 ⑶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 ⑷岂无山歌与村笛,,,如听仙乐耳暂明。 【考点呈现】 一、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能力目标:自主阅读,分析结构、概括文意。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5★4: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揣摩重点语句。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5次。 角度:在现代文阅读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 【尝试练习】 1、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答案:“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导致春天里出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作者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二、典型示例 选项:(2013·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都”说法绝对。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巩固练】 2.仔细体会这个句子,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答案:形象地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教案

课题名称《荷塘月色》 三维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 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目标3 重点目标目标1.2.4难点目 标 导入示标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学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导做:、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http://www. /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2、提出我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学做思二:自学反馈 ①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 )点缀() ②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 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 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③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

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

《荷塘月色》教案

1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一、通感手法的运用。 二、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第二种目标)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 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也可自己有表情地朗读)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体把握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敬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张飞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眼中的荷花--绚烂美丽;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眼中的荷花--满塘枯败;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往往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今天我们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b56666863.html,]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技巧。 三、活动①:积累字词 蓊蓊(wěng)郁郁弥(mí)望踱(duó)步袅(niǎo)娜(nuó) 曲曲(qū)折折歌曲(qǔ)一脉相承(mài) 脉脉含情(mò)

宛(wǎn)然霎(shà)时刹(chà)那单薄(bó) 梵(fàn)婀(ē)玲峭楞楞(léng)桂棹(zhào)媛(yuàn)女 鷁(yì)首敛裾(jū)纤(xiān)腰纤(qiàn)夫 四、活动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题为《荷塘月色》,那么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是哪几段? 第四节,写荷塘,月下荷塘; 第五节,写月色,塘上月色; 第六节,写荷塘四周。 2、其他几个段落写什么内容? (1)第一至三节,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什么呢?--联系写作背景,简要概括原因。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所以此句称"文眼"。(2)第七、八、九节,由眼前荷塘想起江南采莲习俗,勾起对江南的惦念之情--思乡之情。 五、赏析写景技巧[来源:Z如果所写的事物比较大,比较宽泛,作者往往会从小的方面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事物来写。 活动③:思考--第四段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荷塘?

10.《寂静的春天》学案

10.《寂静的春天》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 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从重点词、句入手,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理解文章主旨。 2.小组成员加强协作探究,大胆发表见解,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一、走近作者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二、相关知识 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科普文章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科普文章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科普文章要以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科普文章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些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三、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 步履()牲畜()骨骼() 四、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获奖

. 教案设计

《寂静的春天》教案设计 一、教材概述 《寂静的春天》是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是在上册学习了说明文单元的基础上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说明文的阅读是现代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大量的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基本可以概括为筛选并提取文章信息,归纳说明文容,理清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分析结构和写作手法。下册的这个单元是在上册说明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在复习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通过前两课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重点,所以《寂静的春天》的教学可以更侧重于人文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仍旧是一年级的园林专业学生。对于即将步入二年级,将要开展专业实习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更要适应工具性的要求。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职业感情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第一,学生通过以前所学能把握学习说明文的要求,积累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他们的专业特点也易于对本文的教学容产生兴趣,通过跨学科,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更充分激发学生的在兴趣。 第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典的说明文,教学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把本科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4.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人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材料,根据要求,制作展示材料。 四、重难点分析 根据单元总体目标和教材特点,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文章,探讨文章观点,体会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师: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比做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主干? 师:嗯,你说是时间的先后顺序,非常好,还有吗? 师:你说还有——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也就是移步换景。说的也非常的准确。 二、析读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还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它的叶脉呢?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组同学已经自觉的坐好。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成果。 师:哦,你们认为“精美的语言”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有哪些精美的语言呢? 师:是啊,文中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它们之所以读来流畅、自然,就是因为他们都采用了——叠词。

师: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 师:哦,你说如果不用叠词是否可以?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换一种说法。 师:“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很多的叶子”、“微风过程,送来缕清香”...... 师:你的头啊,都快要成拨浪鼓了。 师:看来你是不赞成删掉叠词的,那就说下你的理由吧。 师:嗯,你说叠词更能体现的柔美、舒缓、流畅。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再次感受下的叠词之美。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第二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哦,你们觉得“贴切的修辞”也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师:哦,你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子,写出叶子的美丽。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不仅点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指出了它的作用,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好,请坐。 师:你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白花人格化,写出花的婀娜多姿。同样精准到位,请坐。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寂静的春天》选自粤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科学小品文单元,是美国著名环保专家雷切尔?卡森的作品。本文写于1962年,就作品的主旨而言,今天的学生已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可以说,文章的主旨不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难点。但是,本文是一篇译文,而且节选于该书的第2章和第17章,导致文章的关联度不是很紧密,学生要迅速理解文意,理清线索,筛选重要信息还是有一点难度。本单元是高中学生第一接触科学小品文,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上,让学生掌握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技巧。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明文,掌握了部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科技小品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和细节,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误读的情况。因此,本课主要定位在教授学生如何去读懂科技小品文这类说明文,感受它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感受科技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旨的方法;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我想问大家,看到《寂静的春天》这个题目,大家感觉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呢? 明确:这是一篇科技小品文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一问题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为下面的授课内容做初步的铺垫。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或许会感觉这是似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寂静、寂寞”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话题,“春天”更是带人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但是我们再去推敲一下,这个文题是否与我们生活体验有点背离呢?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春天应该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是鹰击长空,是鱼翔浅底,是鸟语花香,是流水潺潺,是轻风吹拂。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一问题是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本文的思考,体会作者命题的用意 二、整体感知: 既然春天应该是充满生机的,“寂静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作者为什么以“寂静的春天”为题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寂静”来修饰“春天”呢? 明确:在课文当中的第七段,作者写到:“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作者正是想用寂静的春天警醒世人,如果我们今天再不重视环保问题,我们将失去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世界将毁于我们人类的手上,事实上,当春天寂静无声,也就是说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将消失,地球只剩下一片的死寂。 【设计意图】

高二语文 荷塘月色示范教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示范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设计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 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内容: 1.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文中重点字词:(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 3.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4. 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二)导语设计: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感知写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点,领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处,掌握此类散文的欣赏及分析方法。2、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听录音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 (1)欣赏和分析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达成的对荷塘月

色的成功描写。 (2)讨论理清作者喜与愁相交织的感情线索。 四、教学难点: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 2、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寂静的春天教案

寂静的春天(教案) 雷切尔?卡森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科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讨文章思路,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生活中体会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种媒体,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审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足可让人类灭亡的危害…… 早在1989年3月24日,美国的“埃克森?阿尔迪兹”号油船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岛海岸触礁搁浅,原油泄漏量达1100万加仑,8600公里海岸线受污染,16条鲸鱼30万只海鸟和5000多头海獭、海豹死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此外,还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今天迫在眉睫的话题。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引起人们关注环境污染的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作者作品简介: 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许现在还没有开始。 本文体裁: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只客观解说,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歌的醇郁。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文学性。 三、基础积累: 啮齿(niè)拨弄(nong)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牲畜(chù)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归纳:第七节:“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2、找出每小节的关键句,概述各小节重点。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