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2008-09-04 15:38:12 作者:未知来源:CNET中国

关键字:入侵防御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PS特征匹配IDS攻击安全策略用户网络部署

1. 入侵检测系统(IDS)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厦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厦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进入了大厦,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与防火墙不同的是,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旁路监听设备,没有也不需要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的唯一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的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

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为: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2. 入侵防御系统(IPS)

IPS是英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防御系统。

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发现,传统防火墙技术加传统IDS 的技术,已经无法应对一些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PS技术应运而生,IPS技术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流量,对恶意报文进行丢弃以阻断攻击,对滥用报文进行限流以保护网络带宽资源。

对于部署在数据转发路径上的IPS,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流经的每个报文进行深度检测(协议分析跟踪、特征匹配、流量统计分析、事件关联分析等),如果一旦发现隐藏于其中网络攻击,可以根据该攻击的威胁级别立即采取抵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按照处理力度):向管理中心告警;丢弃该报文;切断此次应用会话;切断此次TCP连接。

进行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办公网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区域部署IPS,即办公网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部位(入口/出口);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办公网内部接入层。至于其它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重要程度,酌情部署。

3. 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 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

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网信息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而指导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目标以及安全策略的确立和调整,而入侵防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策略的实施—对黑客行为的阻击;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监控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子网,包括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内部终端之间传输的数据,入侵防御系统则必须部署在网络边界,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对内部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明确了这些区别,用户就可以比较理性的进行产品类型选择:

若用户计划在一次项目中实施较为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则应同时选择和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两类产品。在全网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的边界点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若用户计划分布实施安全解决方案,可以考虑先部署入侵检测系统进行网络安全状况监控,后期再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若用户仅仅关注网络安全状况的监控(如金融监管部门,电信监管部门等),则可在目标信息系统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即可。

明确了IPS的主线功能是深层防御、精确阻断后,IPS未来发展趋势也就明朗化了:不断丰富和完善IPS可以精确阻断的攻击种类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升IPS产品的设备处理性能。

而在提升性能方面存在的一个悖论就是:需提升性能,除了在软件处理方式上优化外,硬件架构的设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的ASIC/NP等高性能硬件,都是采用嵌入式指令+专用语言开发,将已知攻击行为的特征固化在电子固件上,虽然能提升匹配的效率,但在攻击识别的灵活度上过于死板(对变种较难发现),在新攻击特征的更新上有所滞后(需做特征的编码化)。而基于开放硬件平台的IPS由于采用的是高级编程语言,不存在变种攻击识别和特征更新方面的问题,厂商的最新产品已经可以达到电信级骨干网络的流量要求,比如McAfee公司推出的电信级IPS产品M8000(10Gbps流量)、M6050(5Gbps)。

所以,入侵防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更加广泛的精确阻断范围:扩大可以精确阻断的事件类型,尤其是针对变种以及无法通过特征来定义的攻击行为的防御。

第二,适应各种组网模式:在确保精确阻断的情况下,适应电信级骨干网络的防御需求。

网络安全实验十-入侵检测系统

实验10:入侵检测系统 【实验题目】 入侵检测系统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掌握开源入侵检测系统(软件类)的发展现状;安装调研一种入侵检测系统如Snort 进行试用; (3)调研目前主流厂家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护系统(硬件类)的发展状况(厂商、产品型号和报价等); 【实验需求】 (1)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数据收集:收集的数据包括主机日志、防火墙日志、数据库日志、应用程序数据以及网络数据包等; 数据处理:由于之前收集到的数据过于庞大和繁杂,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去除冗余、噪声,并且进行数据标准化及格式化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智能算法能方法分析数据是否正常,显示是否存在入侵;行为 响应处理:当发现入侵行为时,采取预案措施进行防护(如切断网络,记录日志)、并保留入侵证据以作他日调查所用,同时向管理员报警。 (2)开源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从总体上讲,目前除了完善常规的、传统的技术(模式识别和完整性检测)外,入侵检测系统应重点加强与统计分析相关的研究。许多学者在研究新的检测方法,如采用自动代理的主动防御方法,将免疫学原理应用到入侵检测的方法等。其主要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 (1)分布式入侵检测与CIDF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网络的检测明显不足,同时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工作。为此,需要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CIDF。 (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而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仅能检测Web之类的通用协议,不能处理如Lotus 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节引言 通过电子手段对一个组织信息库的恶意攻击称为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攻击的目的可能干扰组织的正常活动,甚至企图对组织的信息库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信息战的各种抵抗措施都可归结为三类:保护、检测、响应。 保护 (入侵的防范)指保护硬件、软件、数据抵御各种攻击的技术。目前各种网络安全设施如防火墙及VPN,各种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易攻击性扫描等都属于保护的范围之内,它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检测 (入侵的检测)研究如何高效正确地检测网络攻击。只有入侵防范不足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任何系统及协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可能是协议本身也可能是协议的实现,还有一些技术之外的社会关系问题,都能威胁信息安全。因此即使采用这些保护措施,入侵者仍可能利用相应缺陷攻入系统,这意味着入侵检测具有其他安全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响应 (入侵的响应)是入侵检测之后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损失评估,根除入侵者留下的后门,数据恢复,收集入侵者留下的证据等。这三种安全措施构成完整的信息战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是本章讨论的主题之一,它通过监测计算机系统的某些信息,加以分析,检测入侵行为,并做出反应。入侵检测系统所检测的系统信息包括系统记录,网络流量,应用程序日志等。入侵(Intrusion)定义为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不正当使用(misuse)计算机的合法用户(内部威胁),危害或试图危害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行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实现入侵检测功能的硬件与软件。入侵检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入侵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是可以检测的。入侵检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入侵检测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其间出现了许多研究原型与商业产品。 入侵检测系统在功能上是入侵防范系统的补充,而并不是入侵防范系统的替代。相反,它与这些系统共同工作,检测出已经躲过这些系统控制的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一个理想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性: ?能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持续运行。 ?能够从系统崩溃中恢复和重置。 ?能抵抗攻击。IDS必须能监测自身和检测自己是否已经被攻击者所改变。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技术资料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2.4GHz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7.0 GIS软件:ArcGIS Server 9.3 WEB服务:IIS6.0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严重程度修改紧急 程度 评定准则实例 高必须立即 修改 系统崩溃、不稳定、 重要功能未实现 1、造成系统崩溃、死机并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2、系统不稳定,常规操作造成程序非法退出、死循环、通讯中断或异 常,数据破坏丢失或数据库异常、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3、用户需求中的重要功能未实现,包括: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安全 认证等。 中必须修改系统运行基本正 常,次要功能未实 现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不一致)。 2、数据状态变化时,页面未及时刷新。 3、添加数据后,页面中的内容显示不正确或不完整。 4、修改信息后,数据保存失败。 5、删除信息时,系统未给出提示信息。 6、查询信息出错或未按照查询条件显示相应信息。 7、由于未对非法字符、非法操作做限制,导致系统报错等,如:文本 框输入长度未做限制;查询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未做约束等。 8、兼容性差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如:使用不同浏览器导致系统部分 功能异常;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异常。 低可延期修 改 界面友好性、易用 性、交互性等不够 良好 1、界面风格不统一。 2、界面上存在文字错误。 3、辅助说明、提示信息等描述不清楚。 4、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任务,没有及时反馈给用户任务的处理状态。 5、建议类问题。

[实用参考]入侵检测实验

实验七入侵检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Windows 系统进行日常安全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了解常见网络攻击技术的特点。 ?了解Windows系统用于安全审计的系统工具。 ?了解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基本概念。 2、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课时安排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内容需要与相邻的同学配合完成。此外,学生需要将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实验内容中的思考题以书面形式解答并附在实验报告的后面。 3、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操作,且小组成员应紧密配合,以保证实验过程能够顺利完成。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 实验设备: 1.WindowsGP,Windows20GG服务器;或VMWare,Windows20GG/GP虚拟机。 2.TCPView、360安全卫士。 3.Snort。 4.黑客工具包。 四、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的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TCPView监控网络连接和会话。 2、利用Windows系统工具监控文件共享、系统进程和服务。 3、配置Windows系统审核策略,监控敏感文件,攻击模拟后查看系统安全日志。 4、攻击模拟后查看Web、FTP等服务的访问日志。 5、安装、配置Snort监控所在网络的通信。 五、实验步骤 参考配置和步骤如下: 1、利用TCPView监控网络连接和会话 运行工具软件TCPView,运行浏览器等网络软件,如下图,查看本机的网络连接和会话。 2、利用360安全卫士进行安全检查 360安全卫士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桌面安全工具,在其“高级工具”中集成了多个检测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恶意程序和黑客的入侵,并作出相应的修补。 类似TCPView的工具也可以在360安全卫士的高级工具中找到。 3、利用Windows系统工具监控文件共享、系统进程和服务 运行“计算机管理”管理工具,打开“共享文件夹”,查看已经建立的会话和打开的文件。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二)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网上招聘系统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背景: 如今网上招聘越来越普遍,但有些招聘系统的综合性能不是很好,

比如系统的冗余、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完整性等等都有待提高,本次测试的目的就是针对本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 2、分析测试的过程,产品,资源,信息,为以后制定测试计划提供参考 3、评估测试测试执行和测试计划是否符合 4、分析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修复和预防bug提供建议 二、实验内容 该文档的目的是描述网上招聘系统项目客户端系统测试的总结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 ●系统环境简介 1、软件名称:网上招聘求职系统 2、软件功能:为求职者提供求职、收藏、信息交互等功能;为招聘单位提供招聘、收藏、信息交互等功能;为管理员提供管理网站公告、友情链接和网站会员的管理功能。 3、用户:求职者、招聘单位、管理员 4、开发者:ZSS ●系统数据度量 ●系统结果评估 用户群:1、项目管理人员 2、测试人员 范围:该文档定义了客户端系统测试的结果,总结了测试客户端的

职位查询、网上提交简历、在线答题的基本功能,以及支持大数据量并发访问的性能,给出了测试的结论。 2.1严重bug:出现以下缺陷,测试定义为严重bug 系统无响应,处于死机状态,需要其他人工修复系统才可复原。 点击某个菜单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 异常错误。 进行某个操作(增加、修改、删除等)后,出现“The page cannot be displayed”或者返回异常错误 2.2缩写说明 HR--- 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管理)的缩写。 MVC---Model-View-Control(模式-视图-控制)的缩写,表示一个三层的结构体系。 2.3测试类型 a、功能性测试:按照系统需求定义中的功能定义部分对系统实行的系统级别的测试。 b、非功能性测试:按照系统需求定义中的非功能定义部分(如系统的性能指标,安全性能指标等)对系统实行的系统级别的测试。 c、测试用例:测试人员设计出来的用来测试软件某个功能的一种情形 2.4参考资料 [1] 《LoadRunner使用手册》北京长江软件有限公司编制 [2] 《网上招聘客户端需求说明》北京长江软件有限公司编制

网络安全技术 习题及答案 第9章 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 1.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

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异常检测只能识别出那些与正常过程有较大偏差的行为,无法准确判别出攻击的手法,但它可以(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判别更广范、甚至未发觉的攻击。 (4)入侵检测系统弥补了防火墙的哪些不足? 网络防火墙是指的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 防火墙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防火墙可以阻断攻击,但不能消灭攻击源。入侵者可以寻找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而绕过防火墙; 防火墙不能抵抗最新的未设置策略的攻击漏洞。 防火墙的并发连接数限制容易导致拥塞或者溢出。而当防火墙溢出 的时候,整个防线就如同虚设,原本被禁止的连接也能从容通过了; 防火墙对待内部主动发起连接的攻击一般无法阻止; 防火墙本身也会出现问题和受到攻击; 防火墙不处理病毒。普通防火墙虽然扫描通过他的信息,但一般只扫描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不扫描数据的确切内容,对于病毒来说,防火墙不能防范。 防火墙是一种静态的安全技术, 需要人工来实施和维护, 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但不代表设置了防火墙就能一定保证网络的安全。入侵攻击已经见怪不怪,对付这些入侵者的攻击,可以通过身份鉴别技术,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技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等,但这并不完全可行。所以静态安全措施并不足以保护安全对象。因此,一种动态的方法是必要的。比如行为跟踪、入侵检测技术。但是,完全防止入侵目前看是不现实的。人们可以尽力检测出这些入侵,以便采取措施或者以后修补。 (5)简述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优点: 能够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可以精确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规则。 不需要额外的硬件,HIDS驻留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上,其包括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其它的共享资源等。减少了以后维护和管理硬件设备的负担。 适用于被加密的和交换的环境。可以克服NIDS在交换和加密环境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缺点: 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平台,对不同的平台系统而言,它是无法移植的,因此必须针对各不同主机安裝各种HIDS。 在所保护主机上运行,将影响到宿主机的运行性能,特别是当宿主机为服务器的情况;通常无法对网络环境下发生的大量攻击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

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WD_QP_3-04_QR_01 V 4.0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承包商登记、撤销登记业务 及数据应用 系统功能测试报告 (版本V1.00.00)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一)编写目的 (1) (二)背景 (1) (三)参考资料 (1) 第二章任务概述 (2) (一)功能测试目标 (2) (二)功能测试范围 (2) (三)功能测试方法 (3) (四)功能测试过程描述 (3) (五)功能测试环境 (4) (六)功能测试时间及测试人员 (4) 1测试时间 (4) 2测试人员 (5) 第三章测试记录及结果分析 (5) (一)功能测试项细则 (5) (二)测试结果记录 (6) (三)测试结论 (6) 版本记录

第一章引言 (一)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功能测试阶段的测试目标、测试范围、测试环境、测试时间、以及测试结果记录,并对系统最终的缺陷进行评估分析,为后续系统性能调优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的系统维护提供参考。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管理者。 (二)背景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积极推进承包商登记监管数据联网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承包商登记流程,推动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建设。同时,开发撤销登记业务功能,规范撤销登记流程,加强对企业撤销登记业务的监管。 在现有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之上,引入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按照专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流程,结合外资登记管理业务特点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建模,提升数据价值,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资业务之间的融合,为领导决策和业务管理人员提供支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资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满足不同业务人员的需要。 (三)参考资料 《承包商登记_需求阶段_用户需求说明书_v1.00.00.doc》 《承包商登记_需求阶段_系统功能说明书_v1.00.00.doc》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熟悉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入侵检测的作用和原理 2.理解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区别 3.掌握Snort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等实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入侵检测概念及其功能 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报警和响应,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 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视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2).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3). 识别已知的攻击行为并报警。 4). 统计分析异常行为。 5).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 2、入侵检测的分类 根据IDS检测对象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IDS分为基于网络的IDS(简称NIDS)和基于主机的IDS(简称HIDS)。NIDS和HIDS互为补充,两者的结合使用使得IDS有了更强的检测能力。 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历史最久,最早用于审计用户的活动,比如用户登录、命令操作、应用程序使用资源情况等。HIDS主要使用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作为输入,某些HIDS也会主动与主机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得不存在于系统日志的信息。HIDS所收集的信息集中在系统调用和应用层审计上,试图从日志寻找滥用和入侵事件的线索。HIDS用于保护单台主机不受网络攻击行为的侵害,需要安装在保护的主机上。 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IDS是在网络中的某一点被动地监听网络上传输的原始流量,并通过协议分析、特征、统计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当前发生的攻击行为。NIDS通过对流量分析提取牲模式,再与已知攻击牲相匹配或与正常网络行为原形相比较来识别攻击事件。 3、入侵检测系统 1). 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它对网络和主机行为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用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 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用 【实验目的】 通过安装并运行一个snort系统,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实验内容】 安装并配置appahe,安装并配置MySQL,安装并配置snort;服务器端安装配置php脚本,通过IE浏览器访问IDS 【实验环境】 硬件PC机一台。 系统配置:操作系统windows10。 【实验步骤】 1、安装appache服务器 启动appache服务器 测试本机的80端口是否被占用, 2、安装配置snort 查看Snort版本 安装最新版本程序 2、安装MySql配置mysql 运行snort 1、网络入侵检测snort的原理 Snort能够对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抓包分析,但区别于其它嗅探器的是,它能根据所定义的规则进行响应及处理。Snort通过对获取的数据包,进行各规则的分析后,根据规则链,可采取Activation(报警并启动另外一个动态规则链)、Dynamic(由其它的规则包调用)、Alert(报警),Pass(忽略),Log(不报警但记录网络流量)五种响应的机制。 Snort有数据包嗅探,数据包分析,数据包检测,响应处理等多种功能,每个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各模块都是用插件的方式和Snort相结合,功能扩展方便。例如,预处理插件的功能就是在规则匹配误用检测之前运行,完成TIP碎片重组,http解码,telnet解码等功能,处理插件完成检查协议各字段,关闭连接,攻击响应等功能,输出插件将得理后的各种情况以日志或警告的方式输出。

网络安全技术习题及答案第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1.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D 4) C 5) A 6) 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GIS软件:ArcGIS Server WEB服务: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文由heisjay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戚 技术 人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厉史 华中科技大学 摘 DIS 涂保东 要:从大量史料中整理出入侵检测系统(}n七ru]s的历史进程 : , 。。 eciDteto 。 n ys s et m , IDS )研究与开发的历史 , 为人们了解 把握

目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提供参考 }Ds 关键词 入侵检测系统 发展历史 网络安全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用户的行为进行适当监控络恶意的和错误的操作 应对网以阻止 etm Dl(田 入侵检测专家系统) nnte「e 。 ’‘ 被 Dete et!on 网od e l “ 正式发表 。 De

旧g 用在早期的{ t A网(AR尸)上监控 保障网络数据 re o 用户的验证信息 这是第一个基于规 , 在该文中提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抽象模型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入侵者: 与运行的安全 。 入侵检测思想在二十 te tn多年前就已萌穿随着I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旧S得到了较深入的研则的专家系统模型采用与系统平台和应用环境无关的设计针对已知的, 使用系统的模式与正常用户的使用模 式不同 , 因此可以通过监控系统的跟 系统漏洞和恶意行为进行检测 为构

踪记录来识别入侵者的异常使用模式 从而检测出入侵者违反系统安全性的o情形Den旧g的模型是许多旧S原型 。 究和广泛的应用 1980 年 4 月Jam g es P A n des 「。on 发 ‘’ 建入侵检测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品同P架随后S日完成了与sA四AR的合为其提交了第一款实用的旧S产 1985 表著名的研究报告 rT卜eat Comp an ute「 eeur、t丫

实验五:入侵检测技术

实验五:入侵检测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熟悉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入侵检测的作用和原理 2.理解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区别 3.掌握Snort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等实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入侵检测概念及其功能 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报警和响应,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 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视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2).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3). 识别已知的攻击行为并报警。 4). 统计分析异常行为。 5).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 2、入侵检测的分类 根据IDS检测对象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IDS分为基于网络的IDS(简称NIDS)和基于主机的IDS(简称HIDS)。NIDS和HIDS互为补充,两者的结合使用使得IDS有了更强的检测能力。 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历史最久,最早用于审计用户的活动,比如用户登录、命令操作、应用程序使用资源情况等。HIDS主要使用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作为输入,某些HIDS也会主动与主机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得不存在于系统日志的信息。HIDS所收集的信息集中在系统调用和应用层审计上,试图从日志寻找滥用和入侵事件的线索。HIDS用于保护单台主机不受网络攻击行为的侵害,需要安装在保护的主机上。 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IDS是在网络中的某一点被动地监听网络上传输的原始流量,并通过协议分析、特征、统计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当前发生的攻击行为。NIDS通过对流量分析提取牲模式,再与已知攻击牲相匹配或与正常网络行为原形相比较来识别攻击事件。 3、入侵检测系统 1). 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它对网络和主机行为

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Internet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以此同时安全问题也一直存在着,而人们却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方法、技术 一、网络入侵及其原因 简单来说,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网络本身的安全; 2)所传输的信息的安全。 那么,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网络入侵检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黑客攻击日益猖獗 2)传统安全产品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二、入侵检测原理、方法及技术 1、入侵检测概念 入侵检测是指对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以及致使系统不可靠、不稳定或者无法使用的企图的检测和监视。它是对安全保护的一种积极主动地防御策略,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检查网路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路性能的前提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2、入侵检测模型

3、入侵检测原理 根据入侵检测模型,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异常检测原理 该原理根据系统或者用户的非正常行为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非正常情况来检测入侵行为。 异常检测原理根据假设攻击和正常的活动的很大的差异来识别攻击。首先收集一段正常操作的活动记录,然后建立代表用户、主机或网络连接的正常行为轮廓,再收集事件数据同时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决定所检测到的事件活动是否正常。 基于异常检测原理的入侵检测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统计异常检测方法; b)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 c)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的检测方法; d)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 e)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 其中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和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对这两种方法目前已有由此而开发成的软件产品面市,而其他方法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异常检测原理的优点:无需获取攻击特征,能检测未知攻击或已知攻击的变种,且能适应用户或系统等行为的变化。 异常检测原理的缺点:一般根据经验知识选取或不断调整阈值以满足系统要求,阈值难以设定;异常不一定由攻击引起,系统易将用户或系统的特殊行为(如出错处理等)判定为入侵,同时系统的检测准确性受阈值的影响,在阈值选取不当时,会产生较多的检测错误,造成检测错误率高;攻击者可逐渐修改用户或系统行为的轮廓模型,因而检测系统易被攻击者训练;无法识别攻击的类型,因而难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攻击的继续。 2)误用检测原理 误用检测,也称为基于知识或基于签名的入侵检测。误用检测IDS根据已知攻击的知识建立攻击特征库,通过用户或系统行为与特征库中各种攻击模式的比较确定是否发生入侵。常用的误用检测方法和技术主要有: a)基于专家系统的检测方法; b)基于状态转移分析的检测方法; c)基于条件的概率误用检测方法; d)基于键盘监控误用检测方法; e)基于模型误用检测方法。 误用检测技术的关键问题是:攻击签名的正确表示。误用检测是根据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的,如何用特定的模式语言来表示这种攻击行为,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尤其攻击签名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示入侵行为及其所有可能的变种,同时又不会把非入侵行为包含进来。由于大部分的入侵行为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和应用程序的缺陷进行攻击的,那么通过分析攻击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就可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 4、入侵检测方法 1)基于概率统计的检测 该方法是在异常入侵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对用户行为建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当发现出现可疑行为时进行跟踪,监视和记录该用户的行为。优越性在于理论成熟,缺点是匹配用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 1. 引言 1.1 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它的一些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构网站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对电子商务的热切需求,更加激化了各种入侵事件增长的趋势。作为网络安全防护工具“防火墙”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措施,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 IDS)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1.2 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入侵检测技术国外的起步较早,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和相关产品。如开放源代码的snort,虽然它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它也是各种商业IDS的参照系;NFR公司的NID等,都已相当的完善。虽然国内起步晚,但是也有相当的商业产品:天阗IDS、绿盟冰之眼等不错的产品,不过国外有相当完善的技术基础,国内在这方面相对较弱。

系统测试报告(详细模板)

xxxxxxxxxxxxxxx 系统测试报告 xxxxxxxxxxx公司 20xx年xx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项目背景 (1) 1.3术语解释 (1) 1.4参考资料 (1) 2测试概要 (2) 2.1系统简介 (2) 2.2测试计划描述 (2) 2.3测试环境 (2)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 3.1测试执行情况 (3) 3.2功能测试报告 (3) 3.2.1系统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3) 3.2.2功能插件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3网站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4内容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5辅助工具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4) 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5) 3.5易用性测试报告 (5) 3.6安全性测试报告 (6) 3.7可靠性测试报告 (6) 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7) 4测试结论与建议 (9) 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9) 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9) 4.3测试结果分析 (9) 4.4建议 (9)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 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xxxxxx系统 ?开发方:xxxxxxxxxx公司 1.3 术语解释 系统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便于交流和保存。 1.4 参考资料 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入侵检测系统实验

入侵检测系统实验 学习Windows系统下配置和使用入侵检测系统软件Snort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2、.熟悉入侵检测工具snort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安装和配置方法。 二、实验环境 ..实验室所有机器安装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并并附带Apache、php、mysql、snort、adodb、acid、窘迫grapg、winpcap等软件的安装包。 三、实验原理 1、..入侵检测系统简介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2、..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 ..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往往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 ..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则是网络上的数据包。往往将一台机子的网卡设于混杂模式(promiscmode),监听所有本网段内的数据包并进行判断。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 3、..入侵检测的实现技术 ..可分为两类:一种基于标志(signature-based),另一种基于异常情况(anomaly-based)。 ..对于基于标识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的事件的特征,如网

实验八 入侵检测系统snort的使用

实验八入侵检测系统snort的使用 【实验目的】 1) 理解入侵检测的作用和检测原理。 2) 掌握Snort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等实用技术。 【实验环境】 Windows系统、snort软件、nmap软件 【实验重点及难点】 重点:入侵检测的工作原理。 难点:snort的配置文件的修改及规则的书写。 【Snort简介】 Snort是一套开放源代码的网络入侵预防软件与网络入侵检测软件。Snort使用了以侦测签章(signature-based)与通讯协定的侦测方法。截至目前为止,Snort的被下载次数已达到数百万次。Snort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入侵预防与侦测软件。 【实验步骤】 1、从ftp上下载所需要的软包,winpcap,snort,nmap。安装软件前请阅读readme文件。 2、注意安装提示的每一项,在选择日志文件存放方式时,请选择“不需要数据库支持或者 snort默认的MySQL和ODBC数据库支持的方式”选项。 3、将snort.exe加入path变量中(该步骤可选,否则要切换到安装路径下执行命令)。 4、执行snort.exe,看能否成功执行,并利用“-W”选项查看可用网卡。如下: 上例中共有两个网卡,其中第二个是可用网卡,注意识别你自己机器上的网卡! 注:snort的运行模式主要有3种:嗅探器模式(同sniffer)、数据包记录器模式和网络入侵检测模式。 5、嗅探器模式 嗅探器模式就是snort从网络上读出数据包然后显示在你的控制台上。可用如下命令启动该模式: snort –v –i2 //-i2 指明使用第二个网卡,该命令将IP和TCP/UDP/ICMP的包头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如果需要看到应用层的数据,使用以下命名: snort –v –d –i2 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b5652612.html,/network/snort/Snortman.htm。 6、数据包记录器模式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 实用版 2016年06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术语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2测试概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计划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3测试结果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执行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功能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功能插件模块测试报告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站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管理模块测试报告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辅助工具模块测试报告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易用性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性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4测试结论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